大日本史 卷之二百卌一 列傳第一百六十八 諸蕃十
權中納言 從三位 源 光圀 修
男 權中納言 從三位 綱條 校
玄孫 權中納言 從三位 治保 重校
蝦夷
下
肅慎
女真
琉球
蝦夷《下》桓武帝延曆十一年,敕:「如聞:『夷爾散南公阿破蘇慕化入朝,忠款可嘉。』國司宜發騎三百,送迎國界,專示威勢。」陸奧俘囚二人,賜外從五位下,
【類聚國史、日本紀略。】
以綏懷之。宴夷俘三人於朝堂,授爵位。
【類聚國史。】
十三年,征夷大將軍大伴弟麻呂大敗蝦夷,斬四百五十七人,捕虜百五十人,獲馬八十五匹,燒聚落七十五所。
【日本紀略。】
十八年,停出羽山夷祿,不論山夷、田夷,簡有功者賜之。陸奧俘囚四人私往還賊地,捕流於土佐。
【日本後紀。○日本紀略作五人。】
十九年,命陸奧出羽按察使坂上田村麻呂檢校諸國俘夷。二十年,征夷大將軍坂上田村麻呂擊蝦夷,大敗之。
【日本紀略。】
窮追至幣伊村,掃除其巢窟。
【日本後紀。】
二十一年,命田村麻呂築陸奧膽澤城,
【○按和名抄曰,鎮守府在膽澤郡,即是也。】
,移諸國浮浪之民四千人戍之。酋帥大墓阿氐利為、盤具母禮,率種族五百餘人降。田村麻呂獻二虜于京師。二虜,奧地之賊首,屢為邊害,廷議處斬。田村麻呂奏曰:「二虜雖是賊魁,然已委身歸降,且誠款云:『願蒙特恩,得全首領,則身還入夷地,招降餘種。』」不許,遂斬於河內。二十二年,遣田村麻呂于陸奧築志波城。
【日本紀略。】
二十三年春,以將征蝦夷,運武藏、上總、下總、常陸、上野、下野、陸奧等糒一萬四千三百餘斛、米九千六百餘斛于陸奧小田郡中山柵。夏,陸奧言:「志波城至膽澤郡一百六十餘里,山谷險遠,不便往還。請置一驛以備機急。」從之。冬,出羽言:「秋田城建置以來,四十餘年,土地墝埆,不宜五穀。加以孤居北隅,無鄰相救。請永從停廢,保河邊府。」敕停城為郡,徙民河邊。嵯峨帝弘仁元年冬,陸奧奏:「渡島狄二百餘人來著氣仙郡,非本國所管,令之歸去。狄等曰:『時是寒節,海路難越。願俟來春歸本鄉。』」許之。二年春,陸奧爾薩體、幣伊二村蝦夷,叛。敕陸奧出羽按察使文室綿麻呂、鎮守將軍佐伯耳麻呂、副將軍物部足繼等,發陸奧、出羽兵二萬六千人,討之。於是,出羽守大伴今人謀發勇敢,俘囚三百餘人,出賊不意,冒雪襲討,誅爾薩體餘孽六十餘人。夏,以文室綿麻呂為征夷將軍,以大伴今人、佐伯耳麻呂、坂上鷹飼為副討賊。敕曰:「夷狄干紀,為日已久,雖加征伐,未盡誅鋤。將軍等今將出兵討之,其軍監、軍曹,且簡用具奏上。但犯軍法,禁身請裁,隊長已下,依法決斷。國之安危,在此一舉。將軍勉之。」時糒、鹽、器、仗不備,涉旬不能發。秋,綿麻呂等奏:「臣等初謂宜以俘軍一千人委吉彌侯部於夜志閉等,襲伐幣伊村。然彼村俘夷,黨類巨多,若以偏軍臨討,恐誤機事,仍欲發兩國俘軍各一千,俟八九月,左右張翼,前後奮擊。」敕曰:「宜與副帥及國司等議之。國之大事,不可輕略。」出羽言:「降俘吉彌侯部都留岐言:『己等與貳薩體村夷伊加古等久構仇怨,方今伊加古等練兵整眾,居都母村,誘幣伊村夷將來伐己等,願賜兵糧,先登襲擊。』臣等以為,以賊伐賊,軍國之利。給米一百斛,聽其所願。」許之。文室綿麻呂請益軍一千百人,許之。冬,綿麻呂等分兵四道並進,直沖賊巢,窮討盡滅之,具狀以聞。敕曰:「將軍之兵略,士卒之戰功,於此而知之。蝦夷者依請移配中國,俘囚者置本土,勉加教諭,勿致勞擾。」初,桓武帝以蝦夷叛亂,歷代不平,遣大伴弟麻呂及坂上田村麻呂討之,略致平定。然遺類尚逃竄山谷,伺間寇抄。及綿麻呂等誅餘孽,邊患始息。帝大賞其功,及副將以下各進品秩。綿麻呂奏:「官軍一舉,寇賊無遺。當廢鎮兵,永安百姓。然城柵等器仗軍糧未遷納。伏望,置一千人以充守衛。志波城屢被水害,須遷於便地。伏望,置二千人守之,待遷訖解之,留千人永為鎮戍。兵士之設,為備非常,既無遺寇,何置兵士。但邊國之守,不可卒停,伏望置二千人,餘悉解之。自寶龜五年至今三十八年,百姓罷弊,未得休息。伏望,給複四年,其鎮兵者以次差點輪轉複免。」並許之。
【日本後紀。】
三年,定鎮守府官員、
【日本後紀、類聚三代格。】
諸國置俘長。
【日本後紀、類聚國史。】
陸奧田夷三百九十六人請改姓為公民奉課役,許之。五年,陸奧奏:「膽澤、德丹二城,孤居塞表。城下及津輕狄俘,野心難測。不可不備。請收置糒,鹽以備非常。」制可。
【日本後紀。】
仁明帝承和二年,先是禁夷俘出境,而頻年多闌入京師。至此,下官符譴責陸奧出羽按察使及國司鎮守府等官吏。六年,陸奧守良岑木連、鎮守將軍匝瑳末守奏曰:「災異屢見,地又頻震,百姓駭散,不能安堵。多賀、膽澤兩城之間,異類蔓延,控弦數千,如有警急,難可防禦。請發兵一千人,豫修守備,令民赴農。」詔許之。七年,複奏:「奧地之民,稱守庚申,潰出奔會,不可抑制,自非國威,何靜駭民。請調發援兵以鎮物情。」可之。
【續日本後紀】
文德帝齊衡元年,陸奧以去年不登,請發援兵二千人以備不虞。敕:「許發一千人,以谷一萬賑給俘夷。」二年,陸奧俘夷同種相攻殺,發兵二千,警備非常,發谷一萬斛賑給民俘。
【文德實錄。】
清和帝貞觀十一年,移諸國夷俘於太宰府,備新羅賊。十二年,太政官下符上總國,令教喻夷種曰:「折取夷種,散居中國,縱有盜賊,令其防禦。而今聞彼國夷俘猶挾野心,未染華風,或行火燒民室,或持兵掠財物。凡群盜之徒,自此而起。今不禁遏,如後害何。宜勤加捉搦。若有革面向皇化者,殊加優恤,習其性背吏教者,追入奧地,莫使粗狂之輩,侵牟善良之民。」
陽成帝元慶二年春,出羽夷俘叛亂,放火攻秋田城,出羽守藤原興世以鎮兵防之,且促發諸郡兵,飛驛上奏。敕曰:「夷虜悖逆,焚剽城邑,犬羊狂心,暴惡為性,不加追討,何有懲艾。須量發精兵扼其喉咽。但時在農要,人事耕種,若多動眾,恐妨農務。上兵伐謀,良將不戰,巧設方略,以安邊民。」又敕陸奧國:「豫調練兵士,以應急。」夏,出羽權掾小野春泉、文室有房領兵入秋田城,賊兵轉盛,悉燒城南北官舍民屋,殺掠人物。時經前年饑荒,百姓困弊,募兵赴戰,皆無固心。春泉、有房等與賊戰,眾寡不敵,賊乘勝,遂燒秋田城。兵仗軍糧,累年積蓄,一時灰燼。於是,復降敕符陸奧:「發兵二千,急赴援。」出羽守藤原興世孤城拒守,援軍不至,四方應接,兵不能給,飛驛累表請救。興世先遣兵六百人營於野代隘。比至燒山,有賊一千餘人,忽起官軍之後,殺略五百餘人,免者五十人,百姓廬舍皆悉被燒。敕符上野、下野、陸奧,促發援兵三千人,且敕陸奧,責其不時赴救。於是陸奧守源恭發兵二千援之,又以興世請,加發五百人,飛驛奏之,且請:「本國之夷,因鄰敵之警,恐動狼心、掉蠆尾。請發兵二千,守要害之處。」許之,因敕曰:「本國或發軍之後,飛驛言上,徒驚物聽,無益於事。宜令上野、下野、陸奧、出羽等國,自今以後,驛邏奏上,一如延曆十三年之敕。」時以藤原保則為出羽權守,統制出羽軍事。未至,小野春泉、文室有房守秋田營。最上郡擬大領伴貞道、俘魁玉作宇奈麻呂率官軍五百六十人,覘賊形勢,路遇賊兵三百餘人,貞道中流矢死。賊又來挑戰,官軍防戰破之,多所殺獲。宇奈麻呂與賊接,手刃二人,遂戰死。賊伏兵於草中,遣俘囚三人來,請得秋田河以北地罷兵。官軍知其詐,遣輕兵百餘人射其伏,殺三人。出羽權介藤原統行及小野春泉、文室有房鄧屯秋田舊城,調軍糧甲仗。陸奧押領使大掾藤原梶長所領兵二千人及本國兵合五千餘人守城。賊兵奄至攻圍,統行等出兵拒戰,為賊所敗。有房力戰,矢中左腳,勇氣愈勵,殊死奮鬥,手斬數人。而官兵奔竄,無後援者,有房不能獨進而還。藤原梶長視賊徒強盛,率本兵二千人,取間道還陸奧。六月,小野春風為鎮守將軍,敕陸奧曰:「逆虜猖獗日甚,彼國軍士二千人,顧望避敵,亡歸本國。斷勢制勝,自有其方。而今各重身軀,無意鬥戰,糧資丑類,力屈凶威,豈可回王者之師,自貽敗軍之恥乎!宜更勒亡歸卒。可使幹事者統領發送,若重亡歸者,處以軍法。」敕東海、東山二道:「簡選精銳赴軍。」秋,藤原保則至出羽,遣文室有房等率兵六百餘屯秋田河南。時夷俘所屯結上津野、火內、榲淵、野代、河北、腋木、方口、大河、堤、姉力、方上、燒岡等凡十二村,及歸化俘地添河、霜別、助川三村,皆夷俘所居也。官軍所保雄勝城,
【○或作男勝。】
尤當衝要之處,賊兵將來攻之。保則發雄勝、平鹿、山本三郡倉穀,賑給郡內及添川、霜別、助川三村俘囚,慰悅其心。於是俘囚深江禰加止、玉作正月麻呂等,誘率三村俘囚二百餘人,夜襲賊村,燒其廬舍,殺八十人。時軍中或傳賊俘與津輕夷俘通謀,保則以謂如二賊連結,為害更深,奏請發常陸、武藏兩國軍二千人,以備不虞。於是,敕諸國:「豫簡練勇卒。」既而賊俘三百餘人詣秋田城乞降,文室有房、藤原滋實二人屏去騎從,親造賊營約受降。會陸奧權介坂上好蔭將兵二千餘,自流霞道至秋田,盛張軍容,觀威於賊。小野春風亦奉別敕入上津野,招撫賊類,賊首七人從春風而來。諸將將許其降,而義從俘囚請曰:「奴等奉從國家,賊黨素怨之。若今不殄滅,後必相報,仇家多種,奴等不得不恐懼。且乞降之狀,疏慢無禮,願無許其請。」於是命降俘徵向所奪官甲仗,賊俘便進所掠甲二十二領。出羽權掾清原令望等疑其所進甲數少,以謂夷情難測,恐為所紿。春風曰:「春風自入賊地,具知逆類悔過之心。今若抑而不納,非所以樂成。」藤原保則從其言,慰納之。尋渡島夷酋百三人率種類三千人及津輕俘囚不連賊者百餘人,詣秋田城納款。明年春,使藤原統行、文室有房等饗俘囚以撫勞之。敕:「出羽俘囚深江三門、大辟法作正月麻呂等,並授外從五位下。」尋解遣諸國兵士,其上野、下野兩國兵所齎甲胄器仗,留附出羽。
【三代實錄。】
後冷泉帝天喜四年,陸奧俘囚安倍賴時叛,事詳於
叛臣傳
。白河地永保三年,出羽俘囚清原武衡、清原家衡叛,事見
清原武則
傳。
肅慎,或謂之靺鞨。
【隋書。】
去陸奧宮城郡治三千里,在多賀城西北,
【多賀城碑。】
其地大抵與蝦夷近接。欽明帝五年,肅慎船至佐渡島御名部碕,淹留不去。春夏捕魚為食。其人言語不通,島人以為鬼魅,畏不敢近。因縱行抄掠,稍移就瀨河浦,飲水中毒,死者殆半。其骨積於巖岫,俗呼其處曰肅慎隈。齊明帝四年,越國守阿倍此羅夫討肅慎而歸,獻生羆二羆皮七十枚。五年,比羅夫率舟師一百八十艘,討蝦夷,降之。進擊肅慎,獲四十九人而歸。
【日本紀及本書一說。】
六年,阿倍比羅夫帥舟師二百艘及陸奧蝦夷,征肅慎。渡島蝦夷一千餘,屯營海濱。蝦夷二人望比羅夫軍,疾呼曰:「肅慎船師來!」比羅夫喚二人,問肅慎船數及伏處。蝦夷具指言之,有二十餘艘。即喚肅慎。不肯來。比羅夫命積彩帛兵鐵於海濱餌之。肅慎陳船師,繫羽於慕為旗,盪棹而來。有二老肅慎,下舟至積彩帛處,熟視數回,取單衫著之。各提布一端,乘船而去。俄而復來,更脫單袗著故衣,置布而去。追呼之。不來。其船至於弊賂弁島,
【本書註云,渡島之別島也。】
乞合。比羅夫不聽,遂與之戰。能登馬身龍為賊所殺,官軍悉擒賊妻孥。於是,肅慎兵敗。比羅夫虜獲四十七人而歸。天武帝五年,肅慎七人從新羅使金清平而來。持統帝十年,肅慎志良守叡草等,賜錦袍袴緋紺絁斧。
【日本紀。】
元正帝養老四年,遣渡島津輕津司諸鞍男於靺鞨,觀省風土。
【續日本紀。】
初靺鞨有七部。其二部曰粟末,曰黑水,皆附高麗。粟末靺鞨姓大氏,後為渤海。渤海
自有傳
。黑水靺鞨為女真。
【金史。】
女真,居肅慎故地,東瀕海,南接高麗。初役屬渤海,仍稱黑水靺鞨。及契丹滅渤海,遂附契丹,改號女真。其籍于契丹者,稱熟女真;不在契丹者,稱生女真。其地有混同江長白山。生女真酋居完顏部,為完顏氏。其始祖曰凾普。凾普玄孫石魯,稍以條教為治,由是寖強。耀武諸部,所至克捷。
【金史。】
女真世通使於宋。至是,與契丹戰,數克之。
【文獻通考。】
俗善射,箭長尺餘,能洞楯,且殺人。其臨戰,每人持楯,戈矛居前,次刀,次弓矢。
【○文獻通考亦云,用兵以戈為前行,號硬軍刀,刀棓自副,弓矢在後。女真陣法,與本書合。附已備考。】
其船長十餘尋,每船設檝三四十,所乘五六十人。上陸則二三十人,奮刃奔騰,操弓矢負楯者七八十人從其後。所在殺老弱,驅壯丁,掠資糧。跋涉山野,疾如飛隼。
【○武備志云,女真喜馳獵,上下巖壁如飛。亦與本書合。】
但怕鳴鏑。後一條帝寬仁三年三月,駕五十餘船襲高麗,鹵略沿海人民。竟焚掠對馬,殺略三百餘人。守遠晴走歸太宰府。
【○遠晴姓闕。】
賊又寇壹岐,殺略殆盡。守藤原理忠遇害。四月,賊入筑前,侵怡土郡。時沿海地曠兵寡,太宰權帥藤原隆家馳驛上狀,發兵拒卻之。次日,賊掠能古島,進迫警固所。隆家又遣兵拒之。賊退還能古島。明日,又侵博多。無兵守。散位平為忠、平為賢從警固所馳赴之。適二島人民被虜略,在賊船中。麾府軍呼曰:「馳馬射之!」府軍以鳴鏑射之。賊懼而退。又欲燒筥前宮。府兵射殪一人。賊乘船去泊能古島,時大風兩日,賊困於進退。隆家獲以閒,發兵船數十艘追擊。賊又侵船越津。府軍擊走之。寇肥前松浦郡。前介源知擊卻之。賊竟去,再侵高麗。大為高麗所敗,死傷略盡。時事起不意,壹岐、對馬人民被殺虜者千餘人,牛馬數百。對馬銀穴燒毀,而未詳其為何賊。人稱為刀夷。
【○夷或作伊。】
及得高麗牒狀,乃知其為女真也。
【小右記。】
是歲,女真遣使於宋。
【文獻通考。】
後百餘年,阿骨打始稱帝,國號金。初石魯子烏古迺以治安元年生,稍役屬諸部,號為景祖。子劾里鉢,善用兵,勢益強盛,號世祖。死,弟頗剌淑立。死,弟盈歌立。死,侄烏雅束立。死,阿骨打立。阿骨打者,劾里鉢之子,而烏雅束之弟也,號太祖。死,弟吳乞買立。遂滅遼宋,限汴京,據有其地之半。後歷七世,為蒙古所滅。
【金史。】
初安倍賴時之作亂於陸奧也,懼其終敗衄取破滅,欲盡部屬遁於海外。先與其子弟率二十許人,乘一船,往視察地勢。遂到海港,得一巨川溯之。曠原無人,水甚廣深。行三十日許,猶不得其津。忽閒足音如波濤,賴時等惶怖,萆雈葦中而窺之。有千餘騎,以絳抹額,
【○舊唐書音樂志載高麗樂,舞者以絳抹額。按靺鞨本役屬高麗,故其俗如此乎。】
群立河上,有相告語。鞭馬亂流,步者皆附馬而濟。賴時以為:「必淺處也。」就而視之,不見其底。悚懼而還。無幾,賴時死。後頓時子宗任為僧在筑紫,語人曰:「吾嘗聞胡國夐在宋之北。及吾隨先人抵其地,乃知去陸奧,亦不甚遠也。」
【今昔物語、宇治拾遺物語。】
蓋胡國者,即女真也。
【○按金史阿骨打征黃龍府,次混同江,無舟。阿骨打乘赭白馬徑涉曰:「視吾鞭所指而行。」諸軍隨之,水及馬腹。後使舟人測其渡處,深不得起底。武備志亦云,浮馬渡江河,不用舟楫。蓋女真之俗如此。而賴時之返,方與劾里鉢同時。其士馬精強,濟川不假舟筏,其說可信。又按地圖,混同合黑龍江、入海,與蝦夷隔一水,距陸奧界不甚相懸。且其溯流數十日,猶無津者,於北海諸水,唯黑龍混同為然。則其女真之地明矣。】
琉球國,舊作流求。
【元亨釋書、下學集。○按性靈集作留求,三善清行所撰僧圓珍傳作流梂。所書往往不一。今據隋書以流求定為舊名。】
後更今字。
【齋藤親基記、島津文書。】
一名
阿兒奈波
(
あじなわ
)
島,
【淡海三船所撰僧鑒真傳、延曆僧錄鈔。】
訛為
沖繩
(
おきなわ
)
。
【長門本平家物語、琉球國圖。】
居海島之中,
【今昔物語、元亨釋書。】
東西狹,南北長,
【琉球國圖。】
距薩摩南二百里許。
【南浦文集。】
在多禰島西南,
【僧鑒真傳。】
與掖玖、
【○又益救。】
菴美、度感、信覺、球美、永良部、貴賀
【○又貴海。】
等諸島接近。
【琉球國圖。按諸島名,今世所用之文字,與本文不同。今一據國史諸書所用書之。】
其俗以鈔掠為事,世以為啖人之國。
【僧圓珍傳、今昔物語、元亨釋書、參取性靈集。○按隋書云,南境風俗少異,人有死者,邑里共食之。又云,收取圖死者,共聚而食,與本文合。】
初中國呼南海諧島曰南島,
【續日本紀。】
後南島與白石、阿甑、黑島、硫磺等島嶼,總稱之曰鬼界島,凡十二島。
【源平盛衰記、長門本平家物語。】
鬼界即貴賀也。
【琉球國圖。】
國人相傳其始祖為天孫氏,曰
阿摩美久
(
あまみく
)
。
【清人中山傳信錄引琉球人所著中山世鑑。】
推古帝十六年,隋主楊廣使其羽騎尉朱寬入海慰撫之。琉球不從。寬取其布甲而還。時朝使在隋,見之曰:「此夷邪久國人所用也。」
【隋書。○邪久即掖玖,今相通。蓋琉球與掖玖相去不遠,故其所用布甲適同耳。】
元正帝靈龜元年春,南島奄美、夜久、度感、信覺、球美等入朝,授位有差。
【續日本紀。】
孝謙帝天平勝寶五年冬,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副使大伴古麻呂、吉備真備,與唐僧鑒真等同舶而還。洋中漂流至阿兒奈波島,候風十餘日,得南風而發。
【僧鑒真傳。】
文德帝仁壽三年秋,僧圓珍附唐商欽良暉舶赴唐,路遭颱風,漂至琉球。遙見數十人執戈矛,立岸上。時風息不知所赴。良暉哀號曰:「我等將為琉球所噬,若何?」圓珍祈佛,忽得東南風,獲免。
【僧圓珍傳、今昔物語、元亨釋書。】
一條帝長德三年,南蠻賊寇西邊。明年,太宰府令貴賀島追捕南蠻賊。
【日本紀略。】
初大寶、和銅間,南島諸夷多內附,來貢不絕。
【續日本紀。】
是後往往離叛,至長寬、承安際,十二島中內屬者五,不屬者七。其不屬者,鬼界以南也。
【源平盛衰記、長門本平家物語。】
時薩摩人有阿多權守平忠景者,乖期命,越海至鬼界島。遣筑後守平家貞討之。不果行。後鳥羽帝文治四年,源賴朝使天野遠景及宇都宮信房,擊鬼界島,降之。先是,薩摩人河邊通綱,乖賴朝旨,亡匿島中。賴朝又疑義經黨與潛匿于此,故有是役。
【東鑑。】
初源為朝配流于伊豆大島也。侵略諸島,到鬼島,懾服島人,掠一人而還、歲納絹百匹。
【保元物語。】
所謂鬼島,亦琉球也。後為朝子逃島中,代天孫氏為王云。
【參取南浦文集、中山傳信錄。○按,傳信錄云,舜天,日本人皇後裔,大里按司朝公男也。淳熙七年即位,年十五。續弘簡錄註亦引琉球人所著世續圖云,舜天王為朝公之男子。而宋淳熙七年,則當治承四年。而其謂年十五者,適與保元物語為朝少子嘉應二年五歲之文合。則為朝子孫王琉球者,蓋亦不誣也。附以備考。○中山世譜云,舜天王,姓源,號尊敦。父鎮西八郎為朝公。母大里按司妹。宋乾道二年,西戍降誕。宋淳熙十四年丁未即位。宋嘉熙元年丁酉薨。在位五十一年,壽七十二。】
及足利氏執兵權,琉球王遣使貢方物。自後以時來貢,薩摩島津氏接伴云。
【參取足利家內書引付、齋藤親基記、南浦文集、島津文書。】
大日本史 卷之二百卌一 終
[久遠の絆]
[前卷]
[次卷]
[再臨ノ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