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本史 卷之二百卌二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諸蕃十一
權中納言 從三位 源 光圀 修
男 權中納言 從三位 綱條 校
玄孫 權中納言 從三位 治保 重校
隋
唐
天地所覆載,日月所照臨,四海萬國,生類千種,殊風異俗,不可遍舉悉識。惟文軌之所通,載籍之所存,其國最大者為隋。地廣人多,自上古聖賢之君,以道德仁義化導其民,典章制度大備。下及近古,而其禮儀文物,人材財用,亦非諸國之比。其國自隋以前,秦漢之裔,雖有歸化者,而未聞有通使者。而彼史紀我風俗,虛實相半。至如載朝貢封爵等事,則古今所無。概當時置府任那,分帥臣鎮制之。時高麗雖稱臣朝貢,世奉彼正朔,受彼封爵,意為任那帥臣者,亦從而受其封號乎。抑鎮西奸民,假名朝使貢調,以為射利之資,而彼史從而錄之乎。要皆不足信。而其實通使者,則自推古帝朝始矣。自後使聘往來,史不絕書,此不可以不錄也。因掇拾諸書,作隋、唐、宋、元、明傳。其餘如流寓漂至者,亦從而附之云。
隋。隋國在筑紫西。自隋以前,其國號數變,其文字之可得記者,自唐虞始。唐堯有聖德,號陶唐氏。既老讓舜,舜克熙堯之載,號有虞氏。舜讓禹,號夏后氏。傳世十七,桀淫驕。商湯放之,代立,都于毫,仍號商。盤庚徙于殷,故亦號殷。紂湛湎,諸侯不享。周文王昌修德,民歸周。武王發伐殷,代之。子孫昏亂,戎狄侵之。平王宜臼遷洛,是為東周。東周惠王闐十七年,當神武帝元年云。
【參取西土歷代史傳。】
周道陵遲,嬴秦滅之。二世而民叛。劉季立為天子,都長安,是為漢高祖。傳田世十四,其臣王莽篡立,號新室。漢宗室劉秀夷群賊,復漢祚,是為光武帝。亦十四主,曹丕篡之,都許,國號魏。劉備即位于成都,亦號漢。孫權據武昌,稱吳。吳、漢二主,為魏所滅。魏五主,司馬炎代之,是為晉武帝,都洛陽,孫氏有吳四世,晉又取之。五胡猾晉,司馬氏遂不振,遷都於建康。拓跋珪起於鮮卑,建都於平城,號北魏,於是分為南北。司馬氏傳世十三,劉裕代之,是為宋武帝。凡八主,蕭道成滅之,號南齊。為蕭衍所滅,蕭衍改國號梁,凡四主。陳霸先滅之,國號陳。拓跋氏有國一百四十九年,魏分為東西。寶炬都長安,是為西魏。文帝,善見都鄴,是為東魏孝靜帝。東魏傳國於高洋,號齊。凡六主,為宇文覺所滅,宇文覺覺改國號周。周五主,讓位於隋王楊堅。
【參取西土歷代史傳。】
楊堅事周為相國,封隋王。遂受周之禪,即帝位。因本封,國號隨,改元開皇。是歲,敏達帝十年辛丑歲也。開皇九 年,滅陳,併其地。總州三十,郡一百,縣四百,至是南北混一。在位二十四年殂,是為高祖。太子廣立,改元大業。
【隨書。】
實推古帝十三年也。十五年秋,詔使大禮小野妹子聘于隋,鞍作福利為通事。
【日本紀。】
贈隋主書,其略曰:「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云云。」
【善鄰國寶記、隨書。】
十六年夏,隋主使鴻臚寺掌客裴世清等來聘。築使邸於難波高麗館上,以飾船三十艘、飾騎七十五匹迎勞。裴世清等造闕再拜,獻國書、信物於庭。其書曰:「皇帝問倭皇。使人長吏大禮蘇因高等至具懷。朕欽承寶命,臨御區宇,思弘德化,覃被含靈。愛育之情,無隔遐邇。知皇介居海表,撫寧民庶,境內安樂,風俗融和。深氣至誠,遠修朝貢。丹款之美,朕有嘉焉。稍喧,此如常也。故遣鴻臚寺掌客裴世清等,稍宣往意,并送物如別。」宴世清等於朝。
【日本紀。】
帝問皇太子曰:「書辭如何?」太子曰:「賜諸侯書式也。然曰皇、曰帝,其義一矣。彼之書用皇字,宜答書以報也。」帝從之。
【聖德太子傳曆。】
太子親艸書曰:「東天皇敬白西皇帝。使人鴻臚寺掌客裴世清等至,久憶方解。季秋薄冷,尊何如,想清悆。此即如常。今大體蘇因高、大禮乎那利等往,謹白不具。」又使小野妹子為大使,難波雄成為小使,鞍作福利為通事。學生倭漢福因、奈羅譯語惠明、高向玄理等八人,送世清等。明年秋,妹子還。鞍作福利留而不歸。
【○蘇因高即妹子。乎那利即雄成也。】
二十二年,遣犬上御田鍬、矢田部造,聘于隋。明年,犬上御田鍬等還自隋。二十五年,隋主廣為其臣宇文化及所弒,是為煬帝。孫侑立,禪位於唐公李淵,隋滅。
【聖德太子傳曆引曆錄、隋書。】
唐。唐主姓李氏,名淵。受隋之禪,國號唐,改元武德,都長安。
【唐書。】
是歲,當推古帝二十六年也。三十一年,學僧惠齊、惠光及醫惠、日福因自唐歸,奏曰:「唐,禮儀之國也。宜常相聘問。」
【日本紀。】
淵殂,是為高祖。子世民立,是為太宗。改元貞觀。
【唐書。】
實推古帝三十五年也。舒明帝二年秋,使大仁犬上御田鍬、大仁醫師惠日聘于唐。四年,唐主使新州刺史高表仁送御田鍬。明年,遣吉士雄麻呂等送高表仁至對馬而還。
【日本紀。新洲敕使據舊唐書。】
唐主殂,子治立,是為高宗。
【唐書。】
孝德帝白雉四年,小山上吉士長丹、小乙上吉士駒聘于唐。室原御田為送使。學生巨勢藥、冰老人,及學僧道嚴、定惠、安達、道觀等二十餘人從之。又大山下高田根麻呂為大使,小乙上掃部小麻呂為副使。學僧道福、義向等一百二十餘人俱發。土師八手為送使。根麻呂等至薩摩竹島,遇風覆沒,唯門部金等五人得生還。五年春,大使小錦下河邊麻呂、副使大山下藥師惠日、判官大乙上書麻呂等,聘于唐。高向玄理為押使。唐主問皇朝地理、國初神名。麻呂等皆隨問應對。既而玄理卒於唐。
【○本書此下註伊吉博德書云,是歲,學生冰老人、高黃金,學僧妙位等十二人及韓智興、趙元寶,共使人歸。然此歲還者長丹而非麻呂,則此註宜在長丹還之下,或明年麻呂還之下。然無他書可徵,姑從舊說而附於此。】
秋七月,遣唐使吉土長丹等還。齊明帝元年,河邊痳呂等還。
【日本紀。】
五年,坂合部石布、津守吉祥、伊吉博德使于唐,蝦夷數人從之。石布船遇風,漂至南海,為島賊所劫殺。吉祥等至越州會稽縣,乘驛赴東京。時唐主在東京,使人廷見。唐主先問天皇起居,次慰勞使者。見蝦夷問其地方種類。蝦夷獻白鹿皮及弓箭。時唐將以明年攻百濟,是以拘我使于西京。
【日本紀註引伊吉博德書。】
六年,唐將軍蘇定方等攻百濟,虜其王義慈。
【日本紀及一說。】
於是始放我使。七年‧吉祥等還。
【日本紀註引伊吉博德書。】
天智帝壬戌歲,唐又攻百濟。癸亥歲,我師與唐兵戰于白村江,敗績。甲子歲,唐百濟鎮將劉仁願遣朝散大夫郭務悰等來,內臣中臣鎌足道遣沙門智祥,賜物郭務悰等。
【○按善鄰國寶記曰,郭務悰來聘,使僧智辨問曰:「有表函獻物以不?」務悰曰:「有將軍牒書、獻物。」智辨奏聞,廷議以為彼非唐天子之使,不當入京師。即令太宰府移牒於百濟鎮將,並以其意告諭務悰等,卻獻物,自府放還。】
乙丑歲,遣朝散大夫沂州司馬上柱國釗德高,右威衛郎將上柱國郭務悰來聘,
【日本紀及一說。】
併送還學僧定惠。
【日本紀註引伊吉博德書。】
詔饗賜德高等於筑紫。遣小錦守大石小山、坂合部石積等,送德高等。
【日本紀及一說。】
丁卯歲,唐百濟鎮將劉仁願,遣熊津都督府熊山縣令司馬法聰,送坂合部石積等,至筑紫都督。法聰歸,乃以小山下伊吉博德、大乙下笠諸石為送使。元年冬,唐兵滅高麗。二年,使小錦中河內鯨聘于唐。四年,唐百濟鎮將劉仁願遣李守真上表。冬,唐使郭務悰等六百人,及送使抄宅孫登等一千四百人,船四十七艘,泊比智島。郭務悰等以人船眾多,慮驟至致疑防,先遣沙門道文等于對馬,告來朝之意。對馬國司牒知太宰府,府即馳驛以聞。天智帝崩。帝大友元年春,遣內小七位阿曇稻敷於太宰府,告喪於郭務悰。郭務悰等咸易服,舉哀者三,東向稽首再拜,進善及信物。夏,以絁一千六百七十三匹、布二千八百五十二端、綿六百六十六斤,頒賜郭務悰等。別賜甲冑、弓矢於郭務悰,發回之。
【日本紀。】
天武帝三年,唐人三十人歸化,移置于遠江。十二年,入唐學生土師甥、白豬寶然,及百濟之役沒于唐者,使子首三宅得許,與新羅使俱來。持統帝四年,筑紫軍丁大伴部博麻自唐而歸。博麻,齊明帝七年救百濟之役為唐兵所虜。天智帝時,土師富杼、冰老筑紫、薩夜痲、弓削元寶兒四人亦在唐。富杼等聞唐人所計,密圖歸奏,而無資糧。博麻謂富杼曰:「今願賣我身,以充路資。」富杼從其計,得逃還。博麻在唐三十年,至是與新羅使俱至。詔獎慰,賜水田四町,免三族課役。
【日本紀。】
文武帝大寶元年,以守民部卿直大貳粟田真人為遣唐執節使,左大辨高橋笠間為大使,右兵衛督坂合部大分為副使,至筑紫侯風。明年,往于唐。
【續日本紀。】
先是,唐主殂,太子顯即位,是為中宗,號其母武氏為皇大后。武氏遂廢唐主為廬陵王,立豫王旦為帝。尋革唐命,改國號周,降旦稱為皇嗣。粟田真人如于唐,周之長安二年也。
【唐書。】
真人等歸,學僧辨正留于唐。辨正善談論,臨淄王隆基時,在籓邸,辨正以善圍碁,被賞譽。
【懷風藻。】
武氏殂,廬陵王顯復位,后韋氏弒之,立幼子重茂。臨淄王隆基入誅韋氏,廢重茂,豫王旦復即帝位,是為叡宗。立隆基為太子。尋讓位太子,是為玄宗。
【唐書。】
元正帝靈龜二年,多治比縣守為遣唐押使,大伴山守為大使,藤原馬養為副使,聘于唐。時唐之開元四年也。養老二年,多治比縣守等歸。聖武帝天平五年,多治比廣成為遣唐大使,中臣名代為副使,聘于唐。七年,廣成等歸。唐人袁晉卿從廣成而來,後仕為玄蕃大學頭、安房守,賜娃清村。孝謙帝天平勝寶四年,正四位下藤原清河為大使,從四位上大伴古麻呂為副使,及留學生藤原刷雄聘于唐。明年正月朔,唐主受賀於蓬萊宮含元殿。是日,使清河等列西畔第二,在吐蕃下;新羅使東畔第一,在大食國上。古麻呂不肯就坐,謂掌客曰:「新羅者我屬國也,其使者不當在我邦之上。」廷爭之,唐人不能奪,改以清河等坐東畔第一,引新羅使列酉畔第二。六年,大伴古麻呂歸。唐僧鑒真從古麻呂來朝。天平寶字二年,小野田守使于渤海而還,奏曰:「唐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御史大夫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反,僭稱帝,國號燕,改范陽作靈武郡,其宅為潛龍宮,改元聖武。留其子安慶、緒知、范陽郡事,自將精兵二十餘萬騎進。十二月,攻洛陽,陷之,偽署百官。唐主使安西節度使哥舒翰將兵三十萬守潼津關,大將軍封常清兵十五萬守洛陽。明年,安祿山遣將軍孫孝哲帥兵二萬攻潼海關,哥舒翰壞潼津岸塞路。孫孝哲鑿山開路,引兵入新豐。六月六日,唐主奔于劍南。七月甲子,太子璵即位于靈武,改元為至德元載。己卯,唐主至益州,平廬留後事徐歸道遣果毅都尉行柳城縣兼四府經略判官張元澗於渤海乞兵。渤海疑其有奸,留而不遣。十二月丙午,徐歸道、果鴆殺劉正臣于北平,潛通祿山、偽幽州節度使史思明,謀撃天子。安東都護王玄志知其計,帥兵六千餘人,攻破柳城,斬徐歸道。自稱權知平盧節度,鎮於北平。至德三載四月,王玄志遣將軍王進義,乞援於渤海。且告國事曰:『天子還西京,迎太上天皇于蜀,居于別宮。賊徒稍就殄滅。』渤海尚未信,乃留進義,遣使于唐。唐王降賜書於渤海,渤海附田守奏進。」於是,敕大宰府曰:「安祿山是狂胡狡竪,逆天犯上,事必不利。彼不能圖西,則還更掠海東。古人曰:『蜂蠆猶有毒,況於人乎?』府帥宜知此狀,預為之備。」時前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在唐未歸。
【續日本紀。】
天平寶字三年春,適渤海使至,便以外從五位下高元度為迎便,內藏全成為判官,與渤海使楊承慶等俱發。且詔渤海王,送高元度于唐。元度與渤海使至于唐。明年,唐主使中使宣旨曰:「特進秘書監藤原清河當依請歸,而恐殘賊未平,道路多艱。元度宜取南路,先歸復命。」即令中謁者謝時和,送元度等赴蘇州,刺史李岵具大船一艘,使越州浦陽府折衝沈惟岳,別將陸張升等,送元度。五年,元度還至太宰府。遣從五位上上毛野廣濱、外從五位下廣田小床等於安藝,造船送唐使。初元度之還也,唐主以亂後弓材乏用,告元度求牛角。元度還奏之。令東海、東山、北陸、山陰、南海道諸國貢牛角七千八百,以遺于唐。以右虎賁衛督仲石伴為遣唐大使,上總守石上宅嗣為副使。六年,石上宅嗣罷,左虎賁衛督藤原田麻呂為副使。夏,唐副使紀喬容等三十八人例狀,告大使沈惟岳贓汙不勘任於大宰府。府奏之。報曰:「大使、副使並是彼之所命,今不可改換。其還鄉之祿,亦依舊給。」七年,渤海使王新福奏言:「李家太上皇、
【○玄宗。】
少帝
【○肅宗】
,並崩。廣平王
【○代宗。】
攝政。年穀不登,人民相食。史朝議潛帝號,性頗仁恕,人心多附。兵鋒甚強,鄧州、襄陽,已屬史氏。李家獨有蘇州。朝聘之路,固未易通。」於是,敕大宰府曰:「唐國荒亂,使命難通。其沈惟岳等,宜安置優給。如懷土願歸者,給船發遣。」沈惟岳竟留仕于朝。寶龜中,敘從五位下,賜姓清海宿禰,編附左哀。
光仁帝寶龜八年,佐伯今毛人為遣唐大使,小野石根、大神末足惟副使。今毛人至攝津職,病而不能往。詔副使石根,持節先發,行大使事。判官已下犯死罪者,許持節使專決。尋敕石根:「至唐之日,彼若問無大使者,宜量事分疏。」七月,石根等到楊州海陵縣,觀察使兼長史陳少遊言:「屬祿山之亂,館驛彫弊,限使人六十人入京師。尋得中書門下牒,又節減使者從員。持節使及副使、判官、錄事等四十三人,以明年正月十三日,到長安一館。館待優厚,中使訪問不絕。數日,禮見於宣政殿,進信物。唐主大喜,班示群臣。尋設宴於廷英殿,引見使人。遣中使趙寶英,將答信物,送使者。持節使拜辭曰:『本國海路遙遠,漂蕩不測。今中使云往,冒涉波濤。萬一顛踬,恐曠王命。』唐主再使傳旨曰:『朕有少信物,差寶英等押送。道義所在,不以為勞。』既而趙寶英等以九月解纜。海中淫風,小野石根等三十八人,趙寶英等二十五人,船破溺死。副使小野滋野船到肥前松浦郡橘浦。具狀以聞。」即敕太宰府,迎勞唐使促滋野入京師。十年,唐使孫興進、秦怤期入京師。領唐客使奏:「唐使之行,左右建旗。亦有帶仗官,立旗前後。臣等稽之古典,未見斯例。伏請處分。」朝議:「唯聽帶仗,勿令建旗。」又奏:「往時,粟田真人等,發自楚州,到長樂驛,五品舍人郊迎勞問。此時,未見拜謝之禮。新羅朝貢使王子泰廉入京之日,官使宣命賜迎馬。王子斂轡,馬上答謝。但渤海使皆悉下馬,再拜儛踏。今領唐客使,准據何例者?」便撰行立、進退、饗宴、應對之儀注,下于領客使。孫興進等朝見,上國書、信物。乃宴孫興進等於朝堂。中納言物部宅嗣宣敕曰:「唐國天子,及公卿、國內百姓,平安以不?海路艱險,一二使人,或漂沒海中,或困于耽羅。朕聞之悽愴。卿幸而無恙而來,道次國宰,供待如法不?」孫興進等言:「臣等來時,本國天子,及公卿、百姓平安。又朝恩遐覃,海路得無恙。道次國宰,供待甚至。」因授位、賜物有差。以布勢清直為送唐客使,甘南備清野、多治比濱成陳為判官,送孫興進。
【續日本紀。】
是夏,唐主殂,子适立,是為德宗。
【唐書。】
冬,唐人高鶴林與新羅貢調使金蘭孫等俱入朝。
【續日本紀。○按高鶴林與趙寶英俱來,遇風飄到新羅,至此而入朝乎。】
桓武帝延曆十七年,唐人十口歸化。二十三年,藤原葛野麻呂為遣唐大使,石川道益為副使,聘于唐。
【日本紀略。】
留學生橘逸勢、學僧空海從焉。
【善鄰國寶記。】
往到唐福州長溪縣,
【日本紀略。】
州縣吏疑其無符印責之。葛野麻呂贈書福州,略云:「我國主顧先祖之貽謀,慕今帝之德化,謹差賀能等,
【○賀能、葛野,訓讀通。】
充使,奉獻國信。賀能等萬冒死波,再見生日,聖德之所致也,非我力之所能也。又大唐之遇日本也,雖云八狄雲會、七戎霧合,而於我國使也,待以上客。面對龍顏,自承鸞綸。與夫瑣瑣諸蕃,豈可同日而論乎。又竹符銅契,本備姧詐;世淳人質,文契何用。是故我國淳樸已降,常事好鄰,所獻信物,不用印書,所遣使人,無有姧偽,相襲其風于無盡。加以,使乎之人,必擇腹心。任以腹心,何更用契。載籍所傳,冬方有國,其人懇直,禮義之鄉、君子之國,蓋為此歟。然今州使責以文書,疑彼腹心,撿括船上,許數公私。斯乃理合法令,事得道理。官吏之道‧實是可然。雖然遠人乍到,觸途多憂。海中之愁,猶胸臆。德酒之味,未飽心腹,率然禁制,手足無厝。又建中以往,使船直蕃楊蘇,無漂蕩之苦。州縣諸司,慰勞慇懃,左右任使,不檢船物。今則事與昔異,遇將望疏。底下愚人,竊懷驚恨。伏願,垂柔之惠,顧好鄰之義,縱其習俗,不怪常風。然則涓涓百蠻,與流水而朝宗舜海,喁喁萬服,將葵藿以引領堯日。不任常習之小願,奉啟不宣。」
【性靈集。】
乃以十一月,至長安城,謁唐主於宣化殿。明年,元會唐主受賀於舍元殿。是月,唐主殂。太子誦立,是為順宗。
【順宗據唐書。○本書曰,母王氏臨朝稱制。勿矣,今不取。】
秋,葛野麻呂與僧最澄俱歸,奏唐變曰:「唐淄青道節度使青州刺史李師古養兵馬五十萬。唐主遣使告國喪於諸道。至青州,師古拒而不納。帥兵十萬,以吊喪為名,自襲鄭州。諸州戳力逆戰。唐主乃遣中使宣慰師古。蔡州節度使吳少誠亦多養兵馬,竊挾窺覦。唐主又嚮遣龍武將軍薛審於吐蕃和親。至則拘留不還,審給曰:『所以來者,欲嫁公主也。』吐蕃乃放還審議婚。唐主怒曰:『此非吾所知。汝速往申前旨。事若不成,勿復來還。』審再往。吐蕃拒而不納。去年十二月,吐蕃使者逃還,不會賀正。吐蕃在長安西北,相距五百里,侵寇不已。唐國內迫節度使,外畏吐蕃,京師騷擾,無暫休息。」
【日本後記。】
唐主久病,不能聽政,讓位於太子純,是為憲宗。
【唐書。】
是歲、平城帝大同元年也。先是,高階遠成使于唐。至是,與橘逸勢、僧空海俱歸。
【類聚國史。參取唐書。○一代要記為空海以二年歸。】
嵯峨帝弘仁十年,唐越湘人周光朝、言升則等乘新羅船來。就問唐事,光朝曰:「遠鄙人不知京邑之事,只聞去元和十一年圓州節度使李師道反,
【○按唐書,李師道以淄青節度使,與嵩山僧圓靜謀反。而本書作圓州,可疑。蓋元靜與節度使李師道返,訛作圓州也。今仍舊文而見其實矣。】
擁兵馬五十萬,極為精銳。天子發諸道兵討之。未就克滅,天下騷擾。」
【日本紀略。○今考唐書,憲宗元和十四年李師道為兵馬留後劉悟所殺,淄青平分為三鎮。周光朝邊民,未知其事也。又考紀略,弘仁十一年,唐人李少貞漂到出羽。據續日本後記,李少貞,新羅人也。不知是適同姓名人云。李少貞事,詳新羅傳。】
十一年,唐主殂。太子桓立,是為穆宗。殂,太子湛立,是為敬宗。殂,宦官奉江王昂立之,是為文宗。
【唐書。】
是歲,清和帝天長四年也。仁明帝承和元年,參議左大辨藤原常嗣為持節大使,彈正少弼小野篁為副使。二年,長岑高名為遣唐判官。三年,詔故入唐大使贈正二位藤原清河更贈從一位,故留學生贈從二位安倍仲麻呂正二位,其餘奉使於唐身沒者石川道益等贈位有差。常嗣等發,遭風而還,修船舶。四年,遣唐第一舶賜號太平良,授從五位下。五年夏,常嗣乘第一舶往唐,僧圓仁從焉。副使小野篁稱病不往。六年秋,常嗣歸,上節刀。帝御紫宸殿,親加慰勞。
【續日本後紀。圓仁據三代實錄。】
八年,唐主殂,穎王炎立,是為武宗。十四年,唐主殂。光王忱立,是為宣宗。
【唐書。】
嘉祥二羊,唐商舶至太宰府。
【續日本後紀。】
唐主殂,太子漼立,是為懿宗。
【唐書。】
是歲,清和帝貞觀元年也。三年,高岳親王為僧,往唐求法,僧宗叡從之。八年,唐商張言等四十一人至太宰府。
【三代實錄。宗叡據扶桑略記。】
僧宗叡還,唐人李延孝從來。
【扶桑略記。】
十五年,唐主殂。太子儇立,是為僖宗。
【唐書。】
十六年,唐商崔岌等三十六人至太宰府。十八年,楊清等三十一人至荒津,皆準歸化例,厚賑給之。陽成帝元慶元年,延曆寺僧齊詮、安然、立昭、觀溪如唐求法。
【○溪或作漢。】
唐商崔鐸等六十三人至筑前。初清和帝遣多治比安江等於唐,市香藥。至是鐸送安江等,并齎貨物。詔例供給。如唐求法僧智聰與唐處士駱漢中等,俱至太宰府。乃敕太宰府量賜漢中并從者等衣糧。五年,在唐僧中瓘狀奏言:「高岳親王欲渡流沙,至羅越國,薨。」
【三代實錄。】
宇多帝仁和四年,唐主殂。太弟曄立,是為昭宗。
【唐書。】
寬平六年五月,唐使入朝,
【扶桑略記。○本書失使人名。】
并致在唐僧中瓘上太政官表。七月,詔賜中瓘黃金。太政官牒送,其略曰:「牽敕省中瓘表悉之。久阻兵亂,今稍安和。來狀云:『溫州刺史朱褒特發人信,遠投東國。』波浪眇焉,雖感宿懷,稽之舊典,奈容納何,不敢固疑消息。事理所至,欲罷不能。如聞商人說唐國事之次,多云:『賊寇以來,十有餘年,朱褒獨全所部。天子特愛忠勤。事之髣髴也。』雖得由緒於風聞,苟為人君者,孰不傾耳以悅之。朝議已定,欲發使者,辨整之間,或延年月。大官有問,得意敘之者,准敕牒送,宜知此意。沙金一百五十小兩,以賜中瓘。旅庵衣缽,適支分銖。」
【菅家文草。】
八月,參讖左大辨菅原朝臣為遣唐大使,紀長谷雄為副使。
【扶桑略記。】
道真狀奏曰:「臣謹案在唐僧中瓘去年三月附商客王訥等所到之錄記,大唐凋弊載之具矣。更告不朝之問,終停入唐之人。中瓘雖區區之旅僧,為聖朝盡其誠。代馬越鳥,豈非習性。臣等伏撿舊記。度度使等,或有渡海不堪命者,或有遭賊遂亡身者。唯未見至唐有難阻飢寒之悲。如中瓘所申報,未然之事,推而可知。臣等伏願以中瓘錄記之狀,遍下公卿、博士,詳定其可否。國之大事,不獨為身。且陳欵誠,伏請處分。」
【菅家文草。】
七年,罷遣使。
【扶桑略記、菅家傳記。】
醍醐帝延喜三年,唐人景球獻羊及白鵝。
【扶桑略記。】
四年,朱全忠弒唐主,立太子祝,是為哀帝。七年,朱全忠又弒之,唐滅。
【唐書。】
九年,賜在唐僧中瓘沙金百兩。敕太宰府:「唐商貨物,例遣使檢進,今停之。宜據藏人所牒,審錄物色品目,遣府官檢進。」冬,唐人獻孔雀。十九年,交易唐物使當麻有業獻孔雀。官商鮑置求所貢也。唐僧長秀、湛譽、智琮等來。延長四年,興福寺僧寬建奏請:「就唐商舶,如唐求法,巡禮五臺山。」許之,賜黃金百兩。宇多法皇亦賜黃金五十兩。寬建又奏請賜本朝文士集。詔賜菅氏、紀氏各二卷、橘氏二卷、都氏一卷,及野道風行草書一卷。
【扶桑略記。】
李氏二十帝,二百八十九年,亡。朱全忠代之,號梁,主十有七年。李存勗滅梁,又改國號唐,凡四主十三年。石敬塘以契丹兵滅之,國號晉,二主十二年,滅。劉知遠代之,改國號漢,二主四年,為郭威所滅。郭威改國號曰周,三主十年,禪位於趙匡胤。唐之季,錢鏐據兩浙地、自稱吳越國王。鏐死,子瓘立。死,子佐立。死,弟弘俶立。
【五代史。○按本書弘俶單作俶,今從伏桑略記。】
是歲,村上帝天曆元年也。弘俶好佛,因商舶往來,聞天台智者教盛行于此土,購求其書,并贈書右大臣藤原實賴,史失其事。實賴答書曰:「蔣袞再至,枉一札,開封捧讀,感佩兼懷,筆語重疊,不異面展,幸甚幸甚。袞等逆旅之間,聊加慰問,邊城程遠,恐有疏略,今交關巳畢,歸帆初飛。秋氣涼,伏帷大王動用兼勝。所惠土宜,有憚容納,既恐交于境外,何留物於掌中。然而遠志難拒,忍而依領。別贈答信,到宜收納。生涯阻海,雲濤幾重。南翔北向,難付寒溫於秋鴻,東出西流,只寄瞻望於曉月。抑以天曆元年四月中,職昇左相府。今見封題,在未轉前,左右之間,願勿致疑。勒袞等還,不宣。沙金二佰兩,雖甚輕微,當土所出,聊表寸心。」七年,弘俶復贈書右大臣藤原師輔。師輔報書曰:「蔣丞勳來,投傳華札。蒼波萬里,素意一封。重以嘉惠,歡暢集懷。抑人臣之道,交不出境,錦綺珍貨,奈國憲何?然而志緒或織叢竹之色,德馨或引沈檀之薰,受之則雖忘玉條,辭之恐謂嫌蘭契。強以容納,蓋只感君子親仁之義也。今抽微情,聊寄答信,以小為遺,到願檢領。秋初,伏惟動履清勝,空望落日,長繇私戀而已。勒承勳還,書不盡言。」
【本朝文粹。】
初天慶中,肥前沙門往唐。及天曆之季,歸語其國守曰:「顯德以往,天下大飢,黃巾結黨,鈔劫邊州。弘俶往討兇黨九年,大小二十四戰,斬首五萬餘級。顯德元年春,飢。盜賊又起,烏合蟻結,掠剽郡縣。弘俶將兵攻擊,敗賊於汶水土上,殺溺甚眾,汶水為之不流。自爾以來,天下清肅。天子賜九錫命,封吳越王。不幾,弘俶臥疾,忽狂呼展轉,舉手謝罪。有一僧告曰:『王誓造銅塔,而賽篋印經安其中,則得病癒。』弘俶合掌禮謝,疾即愈。弘俶鑄八萬四千銅塔,塔納印本寶篋印經一部。肥前沙門得其塔而歸。塔高九寸餘,四面鑄成佛菩薩像。內安佛像,大如棗核。及寶篋印經,經卷未書:『天下兵馬都元帥吳越國王錢弘俶。』」
【扶桑略記。○按黃巾當作黃巢。拷吳越世家,董昌與錢鏐俱起。董昌後叛稱皇帝,國號羅平。中軍衣黃,外軍衣白。此言黃巾,或指之歟。弘俶之立,從周師攻李景,此一戰而已。肥前沙門聞錢氏有吳越以來事,誤為弘俶一代事也。故舉紀年,多乖訛。今只存其實,不彊與彼史合矣。】
弘俶後以地入于宋,國除。
【五代史。】
大日本史 卷之二百卌二 終
[久遠の絆]
[前卷]
[次卷]
[再臨ノ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