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本史 卷之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廿二 將軍家臣五
權中納言 從三位 源 光圀 修
男 權中納言 從三位 綱條 校
玄孫 權中納言 從三位 治保 重校
北條義時
三浦義村 子:三浦泰村
北條義時,遠江守時政第二子也,稱江馬小四郎,沈深有膽略,度量過人。
【東鑑、增鏡。】
源賴朝之起兵,與父兄從軍,戰於石橋山。及宗盛奔西海,隸源範賴,擊原田種直於豐後。賴朝既滅平氏,義時以政子弟,日被親信。時政嘗有憾於賴朝,不告而歸北條。賴朝大怒,謂梶原景季曰:「江馬恪謹,必不從父。汝往視之。」景季還言:「尚在鎌倉。」賴朝喜勞義時曰:「汝善測度我心。他日必為子孫之輔佐!」後與結城朝光書,以義時為家人之最。賴朝薨,賴家與比企能員謀除北條氏。時政誘殺能員。能員族人據賴家子一幡館。義時率兵擊破之,殺一幡。竟廢賴家,尋亦弒之。
【○按愚管抄云明年殺賴家。考其語意,如義時承時政意而殺之,而不明了。說見賴家傳。】
頃之,為相模守,代父執權。閑院成,以勞敘正五位下。
【東鑑。】
建保元年,泉親衡挾賴家子千壽丸,謀討義時。和田義盛子義直、義重及姪胤長與焉。事發覺,義盛乞二子命,實朝釋之。又乞胤長命,不可。義時傳命,面縛胤長,故過義盛前,遂屬之吏。義盛慚憤,決意舉兵,告急者相繼。義時適與客棋,辭色不變,徐竟局更服,適實朝館。義盛圍之,義時與大江廣元奉實朝,避於法華堂。義時子泰時等力戰禦之,將士多死傷。及曉,義盛稍退,其黨來援,兵復振。曾我中村等將士,觀望未赴難。義時與廣元謀,以書諭眾曰:「義盛兵既潰,幕府安穩。宜速率眾擊破殘兵。」於是兵士競集,義盛遂敗死。事平,以功賜相模山內、菖蒲二莊,
【東鑑。】
為侍所別當。
【將軍執權次第。】
五年,為右京權大夫,代廣元兼陸奧守。時實朝娛翫文史,耽好和歌,不親政事,武備日弛。義時心貪私權,而終莫規諫。明年,託言戍神告凶,建藥師堂。是冬,實朝拜右大臣。明年,行拜賀禮於鶴岡。義時持劍從之,入門稱病作,授劍源仲章而歸。禮畢,興朝將還。賴家子公曉乘夜殺之,并斬仲章。義時言:「見白狗過側病作,得免禍。」乃拜藥師堂。實朝無子,義時以政子意,與諸將連名乞擇皇子為將軍。
【東鑑。】
後烏羽上皇不許。
【愚管抄。】
攝政道家,賴朝之姻親,義時乃迎其子立之,是為賴經。
【愚管抄、東鑑。】
賴經生甫二歲,政出政子,義時承命施行。以廣元等宿舊參預謀議,一遵賴朝約束,無所變更。
【東鑑。】
上皇常惡賴朝把握兵權,脅制朝廷。至此嗣絕,以為威權當復歸帝室。而義時擁異姓之子,以陪臣制國命。上皇心彌不平。
【保曆間記。】
及幸熊野,仁科盛遠攜子謁道傍。上皇見其子姿貌悅之,擢為西面。盛遠感喜,從留京師。義時怒關東家人猥侍仙洞,歿其食邑。上皇宣令還與,義時不奉詔。
【承久記。】
上皇以倡龜菊故,罷長江倉橋地頭。
【東鑑、承久記。】
義時不奉詔曰:「地頭之設.古未之有。故右大將殄滅平氏,以功始補總地頭。方此時,諸國地頭從役六年,父子臣僕隕命鋒鏑者,相枕原野。右大將不敢自與。論功酬忠賞,今無罪名而遽停之,非臣之所知也。」上皇大怒,決意誅之。先是,三浦胤義宿衛京師,以其妻有怨義時,過期不還。上皇使能登守藤原秀康誂之,胤義奉詔,且欲說兄義村勤王。上皇悅之。
【承久記。】
三年四月,上皇使順德帝傳位于九條帝,協心圖滅義時。
【東鑑、承久記、保曆間記。】
五月,託城南寺流鏑馬徵兵,近畿諸國應者一千七百人。上皇意益銳,執右近衛大將藤原公經父子,遣兵誅義時所置京師守護藤原光季。
【承久記。】
下院宣五畿七道,罪狀義時討之。
【東鑑。】
奪其官位。
【百鍊抄。○本書不詳在何時,估係于此。】
上皇問胤義曰:「關東之士,為義時死者幾何?」曰:「彼為朝敵,誰肯用命。縱有昏迷之徒,不過千許人耳。」兒玉家定從傍進曰:「胤義失言。治承以來,承私恩者多矣。其欲效軀投命者,必不減萬人。使臣在鎌倉,亦從義時爾。」上皇不懌。秀康家僮有押松者善走,齎院宣至關東諭小山宇都宮諸將。胤義亦遺書勸義村,與己戮力。義村持胤義書示義時,義時曰:「存亡繫於君,唯君所圖。」義村誓以無貳。義時笑曰:「若然,無復可憂。吾久知有此事,計院宣使今應入鎌倉。」乃大索獲押松,奪院宣燒之。
【承久記。】
與義村詣政子白狀,政子大會諸將於簾下,親激厲之曰:「故右大將草創鎌倉,傳至于今。諸君遭遇際會,世保富貴,恩深江海,豈無報效之志。今讒臣構難,熒惑天聽。諸君欲砥礪名節,宜速斬秀康、胤義等,以全三將軍之遺業。如有欲應院宣者,決去就于今日矣。」諸將感奮,咸請自效。即日,會義時家議軍事。三浦義村、安達景盛等,請據足柄箱根以待王師。大江廣元曰:「眾心不一,守險何益。徒度時日,師老眾沮,適足以取禍敗。不如委成敗於天,進兵直犯京師也。政子嘉之,以武藏守泰時為將,徵兵武藏,俟至而發。又召遠江、信濃以東兵。諸將或言:「懸軍入京,非計也。」廣元曰:「今大議已定,但以緩期,異論紛起。待武藏兵,猶為不可。況累日不決。雖武藏兵,恐生他變。今夜武州單騎上道,顧關東之眾如雲從龍也。三善康信舉疾而至,亦如廣元所計。」義時大悅。
【○承久記曰,諸將會議軍事,泰時曰:「今舉大事,兵寡難以得志,請延數日,俟兵集而發。」義時怒曰:「我事上而忠,不幸為讒者所構,名為朝敵。雖百萬眾,其可得志乎。不如委命於天,一舉而決。宜速進兵。」泰時不得已而發。據本書,此皆廣元之謀議,所載委詳。故今不取。】
命泰時嚴裝。翌日,發自東海道,從兵僅十八騎。東國兵士相踵而至,數日殆十餘萬。弟時房、足利義氏、三浦義村、千葉介胤綱為副,子朝時率結城朝廣、佐佐木信實等四萬餘騎,出北陸道。武田信光、小笠原長清、小山朝長、結城朝光等五萬餘騎出東山道。兵十九萬餘,直犯京師。義時與廣元等居守,督調發,總軍務。
【○承久記曰,是時令將士:「父兄行者留子弟,子弟行者留父兄。」然如長清等皆父子俱行,故今不取。】
乃使判官隆邦書對宣旨文。
【東鑑。○隆邦姓闕。】
放還押松,口囑曰:「義時無罪遭譴,夫復何言。上好戰,故命弟時房、兒泰時、朝時,率十九萬騎三道並發。上宜縱觀。如未能饜足,重命兄重時、政村,率二十萬騎,義時亦當續發。」
【承久記。】
朝廷聞之大震,京師恟駭。六月,上皇召公卿會議。
【東鑑。】
分秀康、胤義等諸將為九隊,發兵一萬七千五百餘,屯于美濃、昆張間,守東海、東山二道,阻河而陣。泰時、時房擊之,官軍敗走。官崎定範、糟谷有久、仁科盛遠屯于礪波山,守北陸道,朝時擊破之。秀康等還奏敗狀。乃遣大納言藤原忠信、前權中納言源有雅、參議藤原範茂,及秀康胤義、佐佐木廣綱、山田重中等二萬五千餘騎,分據宇治、勢多淀芋洗。時盛暑雨霽,水潦方漲,官軍撤橋連射,泰時兵戰不利,溺死者眾。
【承久記。○參取東鑑。】
泰時子時氏,先眾濟水,官軍不能當,,棄守而遁。泰時長驅入京師,至樋口。
【東鑑。】
上皇不知所出,乃復義時官位,奪還追討院宣。
【百鍊抄。】
諭泰時曰:「此舉不由宸衷,為謀臣所誤。今當事事從其所請。宜戒飭部下,勿鹵掠京師。」泰時下拜不答,館于六波羅,求廷臣首謀者。上皇歸咎於忠信、有雅,及權中納言藤原光親、藤原宗行、參議藤原範茂、藤原信能六人。泰時命諸將各拘一人,捕王師逃亡者,并歿其食邑,得三千餘所,具狀錄送。政子論功行賞,盡以頒給將士。義時亳無所自取,改置畿內、西海守護。廣元準文治元年平清盛黨與,勘廷臣罪名。當忠信以下死。泰時不欲殺三位以上於京即,使守者將來,以政子命特釋忠信,其餘殺之於道。七月,廢九條帝,立後堀河帝。遷上皇于隱岐,土御門上皇于土佐,順德上皇于佐渡,并流雅成、賴仁二皇子。
【東鑑。】
義時外示忠厚,內極陰狡。既弒賴家及其三子,又殺宗室阿野全成等。實朝之弒,又出於義時之意。而蹤跡詭祕,人不能窺其端倪。
【○斟酌東鑑、保曆間記、愚管抄大意。】
及承久犯闕,以後廢立天子、進退大臣。世出其家,至,攝政以下有愬。質其曲直,國家大柄,悉歸于鎌倉焉。
【東鑑。】
元仁元年,為近習所刺死,年六十二。
【保曆間記、平氏系圖。○參取太平記明惠傳。年據東鑑。○按東鑑云,病霍亂,卒。疑飾詞,今不取。又按古今著聞集曰,有人禱于石清水社,夢神召武內宿禰曰:「天下將亂,汝當更生於北條時政家輔治之。故人傳稱義時即武內後身也。迂怪誕妄,今不取。」】
法名觀海,號東勝院。
【平氏系圖。】
常嗜蹴鞠,嘗詣熊野,還入京師,請觀後鳥羽上皇蹴鞠。上皇許使觀之。義時亦數入宮蹴鞠,上皇稱其得法。
【東鑑。】
子泰時、朝時、重時、政村、時經、實泰、尚村、有時、時尚。
【○系圖諸本異同不一,今不盡註。】
泰時、朝時、重時、政村,自有傅。實泰元名實義,善和歌。玄孫金澤貞將
自有傳
。有時任駿河守,兼大炊助、民部少輔。
【平氏系圖。】
三浦義村,稱平六,義澄之子也。
【東鑑、三浦系圖。】
從父數有戰功。建久元年,源賴朝入朝,義村任右兵衛尉,遷左衛門尉,為駿河守,敘正五位下。素與結城朝光友善,及朝光為梶原景時所讒,私就義付謀。義村為計畫區處,與和田義盛、安達盛長等,連名疏訴其冤。朝光得免。義村掌小笠原牧,牧人與義村奴爭鬩相訴,源實朝聞而不懌,謂:「義村不能戢治部下,凌礫公民以致忿爭。」竟罷其司。義盛舉兵,義村初與之合謀,既而與弟胤義議曰:「自高祖平太郎屬八幡殿,征武衡、家衡,委質事之,世食其祿,不失臣節。一旦從宗黨之逆,犯累世之主,則冥謫所加,恐不可逭。不若改圖歸正。」遂抵北條義時告變。及義盛攻幕府,義村拒戰有功。事平,與波多野忠綱論交鋒之前後。忠綱有辭。義時諭忠綱曰:「此事姑置而勿論。變起倉卒,不日而平,義村之忠,不亦大乎。」尋賜陸奧名取郡。實朝兼左近衛大將,詣鶴岡社,義村中隨兵之選,與長江明義為偶。命義村列左,辭曰:「明義高年,難立其左。請易班列。」明義曰:「義村有爵,且為三浦黨之長,理當在左。」相讓不已。實朝喜曰:「今日之事,我所最重。二人以禮相讓,甚可嘉尚。顧顧義村年齡猶富,明義前途無日,宜在左列,以為子孫光榮。」二人喜而從命。及公曉戕實朝,義村以計誘公曉,使長尾定景斬之,送首義時。
【東鑑。】
承久三年,後鳥羽上皇下院宣于東國諸將,誅義時。時胤義在京師,亦私遺書勸義村勤王。義村逐使者不報,直抵義時,出書視之。
【承久記。】
遂與定議,舉兵犯京師。從北條泰時赴東海道,
【東鑑。】
至尾張一宮,
【承久記。】
進攻大豆渡。守將望風潰走,追至野上垂井駐營。義村建議分兵五路並進。義村破淀芋洗,官軍大潰。義村入京師,獲胤義首,送之泰時。自是與義時益親厚,協心輔政,威望日盛。義時既率,其妻藤原氏與兄光宗謀,欲立藤原實雅為將軍,所生子政村為執權,相聚竊議。義村以加首服之故,與政村甚相親厚,數出入其家。眾疑義村黨之,人情恟恟,鎌倉騷然。政子潛至義村家切責之。義村陳謝,眾心稍定,語在
光宗傳
。後為評定眾。延應元年,卒。賴經使左馬助光時弔之,頒賜其釆邑于諸子。
【東鑑。】
義村有十子,朝村、泰村、光村、家村、資村、長村、重村、胤村、僧良賢、重時。朝村稱小太郎。光村稱三郎,為檢非違使、能登守。家村稱四郎,為左衛門尉。善射,賴嗣觀鶴岡流鏑馬,臨期有射士病喝者,賴經改令家村,泰村亦以君命促之。家村不得辭,躍馬馳射,周旋中節,賴嗣歎賞。泰村之敗,同入法華堂,時人不知其存亡。資村稱五郎,左衛門尉,與泰村同死。
【東鑑。】
長村稱六郎,左衛門尉。重村稱七郎,
【○東鑑為九郎。】
左衛門尉,與泰村同死。
【三浦系圖。】
胤村稱八郎,左衛門尉。泰村之死,胤村在陸奧,薙髮自囚。小山長村送之鎌倉。良賢稱大夫律師,弘長元年,與家村子駿河八郎及泰村女野本尼密謀,欲滅北條氏以報讎,事覺被捕。
【東鑑。○參取三浦系圖。】
重時稱九郎,與泰村同死。
【三浦系圖。】
三浦泰村,稱駿河二郎。承久之役,年十八,與北倏泰時、足利義氏屯于栗子山。父義村別將兵赴淀。泰村請曰:「小子義當從大人。然發鎌倉日,與京兆約,與武州死生共之,不欲食言。請自此辭。」義村分兵五十人與之。進至宇治橋,義氏兵亦至,泰村督勵士卒,奮戰終日。明日,與諸軍同濟,進戰甚力。
【承久記。】
歷掃部權助、式郡少丞,任若狹守,敘正五位下。
【三浦系圖。】
嘉禎中,為評定眾。及北條時賴秉政,最被親遇。常參預機事。勳舊豪族多為姻黨,威焰赫然。加以北條氏外家,驕蹇縱肆,陵篾諸將。弟光村自幼侍賴經,甚被親昵,常出入臥內。賴經被廢,光村意怏怏,護送至京師。臨別歔欷不勝,潛圖滅北條氏,復其位。數勸泰村,泰村猶豫不決,北條氏亦頗疑之。寶治元年,有樹榜于鶴岡者,書曰:「若狹前司驕橫日甚,動違法制。近日將加嚴誅。公議既定,宜畏慎以自守。」見者駭愕。會時賴遭喪,寓泰村家,時三浦氏之族來集,陰圖殺時賴;,時賴夜聞鎧仗之聲錚然,疑而不安,潛出歸家。泰村大懼謝罪。時賴遣人伺其家,事既得實,尋使佐佐木氏信諷諭泰村。泰村謝曰:「近日流言,道路暄鬨,深以憂懼。意者兄弟超越他族,位至正五位,宗族甄列官爵,兼數國守,領莊國數萬町。盛滿既極,所以來讒口也。」氏信還報曰:「弓矢器仗委積中外,事不可測。」時賴嚴設警備。明日,泰村家有匿名書曰:「足下將被誅夷,何為不備?私為足下危之。」泰村毀棄之曰:「」欲害我者之所為也。遣人謝時賴曰:「頃察流言,禍殆逼身。僕素非有異心,但部下在遠者,聞而來集。此讒者之所以藉口也。以正得疑,宣速罷散。」時賴溫語慰諭,而泰村意猶不安,日夕患之。三浦氏之族及毛利季光兵,相踵而至,幕府兵亦蝟集。時賴下令各解散。左衛門尉關政泰者,泰村妹夫也,引兵還常陸。中道聞泰村將被誅,馳歸,復屬泰村。季光妻亦泰村妹也,夜潛來告泰村曰:「兄將及難,事既決矣。妾聞其詳。請兄速舉事,妾夫當戮力。設使不然,妾必說令從。」泰村疑不能決,時賴遣使諭泰村,斂戢兵土。再遣平盛時遺書曰:「頃者人情疑懼,而幕府曾非有討足下之議,請速解疑,勿忘往日之歡。」因申之以誓辭。盛時亦口說講和之意。泰村喜從之。
【東鑑。】
先是,安達景盛與泰村爭權相惡,見.其勢威出己右,意益不平,數勸時賴除之。至是,聞時賴講和,召子義景、孫泰盛曰:「泰村得書益驕.我門之殃也。當決雌雄於今日。」乃急發兵攻泰村。泰村錯愕,亦出兵拒戰。此盛時還報,兵既交。時賴謂:「事既至此,勢不可遏。」使弟時定將兵擊之。季光率兵將入幕府,妻挽鎧袖曰:「舍若州而興北條氏。不顧平生之言,唯勢之視,豈武士之所為哉!」季光遂入泰村軍。時賴聞之,慮其難遽勝,令軍因風縱火。泰村不能支,逃于法華堂。光村別帥八十餘騎屯永福寺,遣使謂泰村曰:「此地要害,戰守兩便。請引兵來會。」泰村報曰:「運去力窮,縱據金城鐵壁,何益之有。等死則死,故將軍影像之前耳。汝宜來會。」光村猶欲戰,強之不聽。光村不得已出寺,道遇二階堂行義、二階堂行方,甲斐前司泰秀等兵。
【○泰秀姓闕。】
光村力戰,衝陣而過,竟得入法華堂。追兵大至,泰村從士拒戰移時,矢盡力屈。宗族列座賴朝像前,修法事讚。光村意氣奮厲,慨然嘆曰:「當將軍在鎌倉,若從禪定殿下密旨,速舉大事,則一門當盤據政府。若州不果,身死家亡,為天下笑,悔何可及!」乃拔刀犛面,問人曰:「我面猶存乎?」遂自殺。光村嘗受攝政道家密囑,故有此言。時光村欲火堂焚屍,泰村曰:「無益于事,徒取不忠之名。不可為也。」乃止。泰村嘆曰:「吾家於霸府,累世樹功。子孫有罪,猶當從寬宥。況我自大介以來,為四世之宗,加以北條氏外親,協弼政事,有功無罪。而今以讒被戮,豈非命哉。但先人當事,冤殺頗多,豈其報應邪。亦奚怨北條氏之寡恩哉。」因嗚咽泣下,宗族二百七十六人,及其兵士二百餘人,皆自殺。泰村及季光宗黨蔓衍,連坐者甚多。
【東鑑。○按保曆間記曰,安達義景讒殺泰村。今考本書,義景父景盛之所為也。】
泰村有九子,長景村,次景泰,其餘七子尚幼,皆與父同死。
【三浦系圖。】
三浦氏亡,唯遠江守盛連族,以歸北條氏得存。
【東鑑。】
大日本史 卷之一百九十五 終
[久遠の絆]
[前卷]
[次卷]
[再臨ノ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