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畧記 卷廿二
起光孝天皇紀盡宇多天皇紀
小松
(
光孝
)
天皇
【五十九代,諱時康,治四年。王子男十九人,女卅人,一人即位。】
深草
(
仁明
)
天皇第三子。母,贈太政大臣正一位藤原朝臣總繼女,贈皇太后藤原澤子也。
天長八年辛亥,誕生。
承和十三年丙寅正月七日,敘四品。
【年十六。】
同十五年戊辰正月十三日,為常陸大守。
嘉祥三年庚午正月十六日,任中務卿。
【年廿。】
仁壽元年辛未十二月廿五日,敘三品。
【年廿一。】
貞觀六年甲申正月十六日,兼上野大守。
【年卅四。】
同八年丙戌正月十三日,兼太宰帥。【
年卅六。】
同十八年丙申十二月廿六日,任式部卿。
【年四十六。】
元慶四年正月十一日,兼常陸大守。
同六年壬寅正月七日,敘一品。
【年五十二。】
同八年甲辰二月四日乙未,王卿群臣、諸司百寮,捧天子璽鏡劔等,授一品
式部卿
(
光孝
)
親王東二條宮。金吾亞將兵仗諸衛圍宮警固,今宵宿侍。天皇再三固辭,讓於兵部卿親王本康。然大相國等頻請不許。仍五日丙申,文武百官警蹕前駈,奉迎新帝。宣命使中納言在原朝臣行平,
【阿保親王男也。】
即御鸞輿,入移東宮。遣從五位上守左近衛少將藤原朝臣高藤等,運內裡所留鈴印匙鑰等,置東宮南門內西掖。
六日丁酉,僧都已下率威儀從僧等,奉參東宮。慶賀天皇也。以內藏寮綿絹賜之。
十三日甲辰,啒僧五十口於東宮前殿,轉讀大般若經。限以三日。
廿三日甲寅,天皇即位於大極殿。
【年五十四。】
廿四日乙卯,延廿僧於仁壽殿,修法。限五日訖。
廿八日己未,遷自東宮,幸仁壽殿。天皇少而聰明,好讀經史,容止閑雅,謙恭和潤,慈仁寬曠,親愛九族,性多風流,尤長人事。去嘉祥二年,唐使入朝時,
深草
(
仁明
)
天皇召集皇子令覲。唐客奏曰:「此公子既有至貴之相,必登天位。」又有善相者藤原仲直,其弟宗直奉侍藩宮,仲直誡言:「君王骨法當為天子。汝勉事公子焉。」天皇,承和十三年丙寅正月七日,敘四品。
【年十六。】
同十五年正月十三日,兼常陸大守。嘉祥三年庚午正月十六日,任中務卿。
【年廿。】
仁壽元年辛未十二月廿五日,敘三品。
【廿九。】
貞觀六年甲申正月十六日,兼上野大守。
【卅六。】
同八年丙戌正月十三日,兼太宰帥。
【卅六。】
同十三年庚寅二月,二品。
【卌一。】
十八年丙申十二月,任式部卿。
【年四十六。】
元慶四年正月十一日,兼常陸大守。同六年壬寅正月七日,敘一品。
【五十三。】
同八年正月,兼太宰帥矣。元慶八年甲辰二月四日,遂升天子之位。
【五十五。】
三月十五日丙子,夜,大雷雨,震常住寺塔。火自第五層起,延燒講堂。鐘樓、經藏、步廊、中門,時蕩盡。
十九日庚辰,奉充
太上
(
陽成
)
天皇封二千戶。
廿六日丁亥,僧正法印大和尚位宗叡,卒。俗姓池上氏,左京人也。幼而遊學,受習音律。年甫十四,出家入道,從內供奉十禪載鎮,承受經諭。登棲叡山,无復還情。天長八年,受具足戒,就廣岡寺義演法師,稟學法相宗義。數年,復歸叡山,迴心向大受苦菩薩戒,諳究天台宗大義。隨圓珍和尚,於園城寺受兩部大法。于時,叡山主神假口於人,告曰:「汝之苦行,吾將擁護。遠行則雙鳥相隨,暗夜則行火相照。以此可為徴驗。」厥後,宗叡到越前國白山,雙烏飛髓在於先後,夜中有光,自然照路。見者奇之。久而移住東寺,就少僧都實惠,受學金剛界大法。詣少僧都真紹,受阿闍梨位灌頂。自內藏寮給料物焉。清和太上天皇為儲貳之初,選入侍東宮。貞觀四年,高岳親王入於西唐,宗叡請從渡海。初遇抃州阿闍梨玄慶,受灌頂,習金剛界法。登攀五臺山,巡禮聖跡。即於西臺維摩詰石之上,見五色雲。於東臺那羅延窟之側,見聖燈及吉祥鳥。聞聖鐘尋至天台山,次於大華嚴寺,供養千僧。即是本朝御願也。至青龍寺,隨阿闍梨法全,重受灌頂,學胎藏界法,盡其殊旨。阿闍梨以金剛杵并儀軌法門等,付屬宗叡,用充印信。更尋至慈恩寺造玄,興善寺智惠輪等阿闍梨,承受秘奧,詢求幽蹟。迴至洛陽,便入聖善寺善无畏三藏舊院。其門徒以三藏所持金剛杵并經論梵筴諸尊儀軌等授之。八年,到明州望海鎮,適遇李延孝遙指扶桑將泛一葉。宗叡同舟,順風解纜。三日,夜間歸著本朝。主上大悅,遇以殊禮。當時法侶,皆望和尚之傳金剛界法藏戒界法密教。和尚於東寺教授之,學徒有數,傾懷而說。十一年春,為權律師。十六年冬,轉權少僧都。奉授天皇金剛界大毗廬遮那三摩地法,觀自在菩薩秘密真言法。又奉為國家,造胎藏金剛兩部大曼陀羅,安置宮中修法院持念堂。十九年,天皇遷l御清和院,禪位於
皇太子
(
陽成
)
,歸念佛道,深悟苦空。宗叡奉勸太上天皇,令聽學華嚴、涅槃等大乘經。元慶三季夏四月,太上天皇遷御圓覺寺,剃落入道。設灌頂法壇,受佛性三摩地秘密乘戒。以衣服臥具珍寶車乘,嚫施於宗叡。於是,分捨東寺東大、延曆等諸寺,一物不入己焉。是歲冬,至僧正位。太上天皇巡覧山城、大和、攝津等國名山佛寺,宗叡奉從引導。到丹波國水尾山,以為終焉之地。和尚性沈重,不好言談,當於齋食,口不言濃淡。未嘗寢脱衣裳,念珠不離手。年七十六,終禪林寺。
【已上出國史。】
四月十日庚子,天寒殞霜。夜有流星,色青白,大如柚子。
十四日,大風雨。地震有聲。
十六日,霜降。氣寒。雷電地震。
十七日,夜,寒霜降。草木葉凋。
五月廿五日,敕曰:「可修治諸寺,令無損壞之狀。
云云。
」
廿九日,夜有流星。大如李實,色白有光。
六月庚寅朔,日蝕。
廿三日壬子,敕以近江國米百五十六斛,丹波國米三百七十九斛,良觀錢十二貫文,充嘉祥寺造五重塔料。或記云:「同年七月廿二日,元慶寺沙門最圓參叡山,奉拜座主圓珍和尚,問曰:『設使有上臈僧徒,下臈人禀學佛教既了,下臈之人即在師位,上臈之僧自為弟子。師弟之理須居下座。因之羯摩等座不求本臈,而居下座l者。若於佛教有所犯乎?』即和尚答云:『唐國皇帝,尊重小臈僧,以為朝家師範之日,授教法於百臈已訖。自今以後,天下諸僧悉居下座。又圓忠和尚,是最上臈,從志遠和尚,阻卅夏之下蒔。而上臈圓忠和尚從志遠和尚,禀道之後,失臈永居下座。大唐憲法其說如此,若猶守臈居上者,豈異禽獸乎。』」
【已上。】
八月四日壬辰,自戌至子,小星四方流散行,隕墜如雨。
五日癸巳,自日没,至人定,流星東西南北分散行殞如雨。自人定于夜分,或出入紫微宮,犯眾星宮,或出入北斗貫索,陵內外宿。其數不可勝計。
九月朔日戊午,遠江國濱名橋,長五十六丈,廣一丈三尺,高一丈六尺。貞觀四年修造,歷二十餘年,既以破壞。敕:「給彼國正税稻一万二千六百三十束改作焉。」
三日,寅剋,大流星長一許丈。自東南行西北,遂殞於地。其響如雷。
十日,權僧正法印大和尚位遍昭奏言:「雲林院者,故无品常康親王之舊居也。親王出家為沙門。貞觀十一年二月十六日以此院付屬遍昭曰:『深草天皇賜此居之。天皇登霞,常康落髮,昊天罔極,德猶難報。思欲永為精舍,令學天台之教。伏思,元慶寺永置年分度僧三人,傳天台之法,行試度之道。』請以為元慶寺別院,成親王之心願矣。但院中雜事,擇遍昭門徒中堪幹事者,令其勾當。」敕:「依請聽之。」
十七日,敕:「元慶寺置傳法阿闍梨、傳燈大法師位惟首、傳燈大法師位安然,令教授真言業年分度者。」先是,權僧正法印大和尚位遍昭奏言:「依太政官去元慶元年十二月九日下牒,毗廬遮那金剛頂摩訶止觀等業各一人,每年十二月十六日試度之。夫以,顯教宗者,不簡授業之師。至真言教者,未灌頂者,不能讀一句。除非阿闍梨,不聽輙傳授。所謂毗廬遮那金剛頂等經,尤是真言之秘藏,密教之根本也。不置傳教阿闍梨,誰能傳此教。僧惟首安然等,智行兼資,精進無倦,堅持利物之誓,漸積傳燈之功。年來就遍昭之邊,稟學胎藏、金剛兩部大法既畢。今夏臈是高,器堪師範。望請,准延曆寺例,授傳法阿闍梨位,敷演密教,試練學徒。」從之。
廿日,恒貞親王,薨。淳和太上天皇第二子也。母,太皇大后正子,嵯峨太上天皇之女也。親王性寬雅,美風姿。天長十年春,皇帝御淳和院,讓位於仁明天皇,立親王為皇太子。承和五年,皇太子年十二。冬十一月,於紫宸殿加元服。天顏咫尺,禮容巌備,降殿拜舞,舉止閑麗。九年七月十五日,嵯峨太上天皇崩。十七日,彈正尹阿保親王奉書嵯峨太后,封緘曰:「春宮坊帶刀舍人伴健峰有謀叛事。」同廿三日,廢皇太子於淳和院。嘉祥二年正月,授三品。頃之,出家為沙門,名恒寂。崇信佛道,精進持戒。經歷歲時,絕而無虧。沐浴靜坐,无病而薨。時年六十矣。
【已上。】
十月廿八日,大嘗會御楔,行幸鴨河。
十一月廿二日己卯,大嘗會。悠紀,伊勢
員辨
(
ヰナベ
)
郡。主基,備前和氣郡。 十二月朔丁亥,日蝕。
元慶九年乙巳正月朔,日蝕。先是,山城、伊勢、尾張、遠江、上總、美濃、信濃等國言:「木連理。」甲斐獲嘉禾。是日,奏於庭焉。禮了鸞輿還宮。
二月十八日,夜,東京一條衛士町失火,延燒三百餘家。
廿一日丁未,改元。元慶九年,為仁和元年。
閏三月六日辛卯,敕:「每年正月,大極殿齋講,是先聖之所始修也。德厚利民,設齋會之法座,慮深護國,講最勝之經王。才名拔萃,智德出群,請為講師,其來尚矣。是則釋門之棟梁,法流之舟檝者也。宣給度者一人,以代扶老之杖。立為恒例。」
四月廿日甲戊,天皇於延曆寺東西院,崇福、梵釋、元興等五寺,各請十僧。始自今日,五箇日間,轉讀大般若經。賀
太政大臣
(
基經
)
滿五十筭,兼祝壽命也。
廿六日庚辰,仁王會。
【合百座。】
始自紫宸殿,諸殿諸司十二門,羅城門、東西寺,合三十二所,及五畿七道諸國,同日同時朝夕二時修之。
五月廿二日丙午,酉時,日色變黑,光散如射。
八月十三日乙丑,敕:「山城國葛野郡田邑鄉神應寺,預定額。」紀內親王創建此寺,付屬延曆寺僧封恩也。
九月四日乙酉,敕:「以近江國高嶋郡荒廢田百五十三町三段,施捨元慶寺。」依彼寺座主權僧正遍昭奏也。
五日丙戊,敕:「加興福寺維摩會、藥師寺最勝會,立義僧各一人。」先是,兩寺申牒偁:「件二會者,是佛教之肝心,法藏之脂粉也。天下名德為之披帙,海內學徒為其挑燈。今所請聽眾,維摩三十人,其十人為興福寺分,最勝廿人,其五人為藥師寺分。其餘諸寺,只兩三人。尋彼根元,以其本寺故也。
云云。
望請,屬此嘉運,廣彼大會,寺別各加立義一人,以示本寺異於諸寺。」許之。
十月九日庚申,太宰府言上:「七月十三日,夜陰雲晦合,聞如雨聲。遲明,見雨粉土屑沙交下境內,水陸田苗稼,草木枝葉,皆悉焦枯。俄然降兩,洗去塵沙,枯苗更生。」薩摩國言:「同月十二日,夜晦瞑,眾星不見,砂石如雨,撿之故實。
頴娃
(
エノ
)
郡開聞明神發怒之時,有如此事。國宰潔齋奉幣,雨砂乃止。八月十一日,震聲如雷,燒炎甚熾,雨砂滿地,晝而猶夜。十二日,自辰至子,雷電。砂降尚未止,砂石積地,或處一尺已下,或處五六寸已上。田野埋痤,人民騒動。」
【已上。】
廿二日癸酉,詔:「權僧正法印大和尚位遍昭為僧正、少僧都法眼和尚位平恩為大僧都、權少僧都法眼和尚位真然、律師法橋上人位源仁,並為少僧都。權律師法橋上人位隆海、房忠,並為律師。」
十一月辛巳朔,日蝕。
廿六日丙午,夜,大流星。軆如大堝,色亦白有光。
十二月十八日戊辰,延僧正法印大和尚位遍昭於仁壽殿,申曲宴。遍昭今年滿七十,天皇慶賀,徹夜談賞。太政大臣、左右大臣等預席矣。
廿日庚午,巳時,天東南有聲,如高樓壞落。夜分,地震,有聲如雷。
仁和二年丙午正月二日壬午,太政大臣第一男時平,於仁壽殿加元服。
【年十六。】
帝自手取冠,加其首。令藏人主殿助從五位下藤原朝臣末並理鬢。即日,授時平正五位下。其告身,天皇神筆,書黃紙以賜之。敕參議右大辨從四位上兼行勘解由長官文章博士橘朝臣廣相,作告身文。其所須冠巾,皆是服御之物也。公卿大夫會太政大臣職院直廬,稱賀宴飲。雅樂寮舉音樂。賜五位已上祿,各有差。
十六日丙申,從五位下守右衛門權佐源朝臣希為右少辨,正五位下守右中辨安部朝臣清行為陸奧守,從五位上行式部少輔兼文章博士加賀權守菅原朝臣道為讚岐守。
廿日庚子,太政大臣獻物。飯六十櫃、酒六十缶、魚六十缶、菜六十缶。納衣物韓櫃廿合,置陳於仁壽殿東庭。供御器物,金銀華美,絲竹備奏。清和太上天皇第八皇子貞數親王,及四位已上子,童丱者十許人,在前教習,是日出舞。群臣歡洽,通宵樂飲。賀正五位下藤原時平加冠拜爵也。宴罷之後,賜時平御衣一襲也。
廿一日辛丑,敕:「聽貞數親王帶劔。」親王昨舞散手,其舞裝束帶劔執殳,故特賜之。
【時年十二。】
二月十四日甲子,辰時,日有冠纓。其色黃白。
三月十三日壬辰,暴風雷雨,東寺新造塔燒。時人謂:「雷火也。」
十四日癸巳,賜僧正遍昭食邑百戶,聽駕輦出入宮門。
【國史僧正歎德文略之。】
五月己卯朔,日有蝕。
廿六日甲辰,降雨。天東南有聲如雷。是日,石清水八幡宮自鳴,如撃皷音。南樓鳴如風波相激成聲,數刻而不停之。
七月五日壬午,延曆寺西塔院主傳燈大法師位延最奏云:「故先師僧法印大和尚位最澄,創建此寺,鎮護國家。造藥師佛像,安置東塔院。造釋迦佛像,安置西塔院。並充住持之主,仰為傳法之本。每日長講法華仁王金光明等經,奉誓國主,迴向率土。次師座主傳燈大法師位圓澄,受先師之付屬,掌西塔之佛事。延最謬以非器,忝經末塵,幸從聖主龍潛之時,猥辱恩慈,賜令止侍,修搆佛殿。得禦風雨。自非叡願,何能如此。伏望置僧五人,晝則轉讀御願大般若經,夜則念誦釋迦佛名真言。五僧衣供准定心院,被官充補,以為永例。」至是,許之。
廿二日己亥,律師法橋上人位隆海,卒。俗姓清海真人氏,左京人也。生於攝津國,家在河上,漁捕為業。隆海年甫數歲,從漁父出遊水上,當國講師藥圓見而異之,共載而歸。久之,譯圓付屬律師願曉,令受三論宗義。
云云。
律師中經感其神悟,授以法相宗義。承和二年,受具足戒。
云云。
貞觀十一年,為大和國講師。十六年,為維摩會講師。
云云。
元慶六年,為權律師。
云云。
隆海患風疾,心神疲薾,告門弟子云:「就命時至,當修徃生之業。」洗手漱口,面向西方,觀念阿彌陀佛。每修十念,誦龍樹菩薩,及羅什三藏彌陀讚。至于命終,其音不絕。又每日沐浴。如此三日,更披閲無量壽經,誦其要文。命弟子:「掃地展席。」因坐其上。至於夜分,安坐氣絕。弟子等令北首臥。明朝,見右手,結彌陀印。積薪焚身,火滅形砕,唯印不爛。
【七十二。】
隆海所造書,二諦義一卷、方言義一卷、四諦義二卷、二智義二卷、二空比量義二卷、因明九句義二卷。
【已上國史。】
廿九日丙午,亥時,紫宸殿前夕長人,往還徘徊。內竪傳點者見之,惶怖失神。右近陣前燃炬者亦得見。其後,左近陣邊有如絞者之聲。世謂之鬼絞也。
八月四日庚戊,安房國言:「去五月廿四日夕,有黑雲,自南海群起,其中現電光。雷鳴地震,通夜不止。廿六日曉,電風。巳時,天色晴朗,砂石粉土遍滿地上,山野田園無所不降。或所厚二三寸,或處僅蔽地。稼苗草木皆悉凋枯,馬牛食粘粉草。死斃甚多。」
十月丙午朔,日蝕。
四日己酉,天皇聖軆不豫。分馳使者於近都諸寺,修功德,奉祈之。
五日庚戊,帝病未損。親王公卿皆侍,亦於諸寺轉經。
六日辛亥,詔免輕罪繋囚廿二人,以梵尺寺十禪師朗善加持。
九日甲寅,令陰陽寮於承明門前修祭祀。攘邪氣也。
十一日丙辰,啒圓珎和尚於紫宸殿,修護摩法。限以五箇日。御惱愈了,帝深以感服。敕云:「公有何希乎?」和尚云:「菩提之外,无所求之。」
【已上國史時年七十三。】
十二月十四日戊午,行幸芹川野。寅二刻,鸞駕出建禮門。到門前駐蹕,敕賜
皇子源朝臣諱
(
朱雀太上天皇
)
帶剱。是日,敕參議已上,著摺布衫行騰。別敕皇子源朝臣諱、散位正五位下藤原朝臣時平二人,令著摺衫行騰焉。辰一尅,至野口,放鷹鷂,拂打野禽。山城國司獻物,并設酒醴,飲獵徒。日暮,乘輿幸左衛門佐從五位上藤原朝臣高經別墅,奉進夕膳。高經獻物。賜從行親王公卿侍從及山城國司等祿,各有差。夜,鸞輿還宮。是日,自朝至夕,風雪慘烈矣。
廿八日壬申,藥師寺僧降光、興福寺僧豐忠,並為權律師。
仁和三年丁未三月十四日戊子,敕:「加試延曆寺年分度僧二人。其一人大毗廬遮那經業,為大比叡神分。其一人一字佛頂金輪王經業,為小比叡神分。」先是,彼寺座主前入唐尋教釋法眼和尚位圓珍上表云:「國之為國,本依設禮。人之為人,亦由行禮。故書曰:『人有禮則安,无禮則危。』經曰:『人能行禮,得生天上。』是知,內經外書,以禮存宜。故祖師法印大和尚位最澄,延曆末年,奉使入唐,求法彼朝。求法目錄云:『最澄闍梨,性稟生知之才,來自禮儀之國。南登天台之嶺,窮智者之法門。西泛鏡湖之水,探灌頂之神秘。可謂,法門龍象,青蓮出池者。』然即西朝重我國家,稱為禮儀之鄉。當寺法主大比叡,小比叡兩明神。陰陽不測,造化無為。弘誓亞佛,護國為心。所傳真言灌頂之道,所建大乘戒壇之撿。祖師創開,專賴主神。若不然者,何立此業,永鎮國家。夫毗廬遮那經者,八萬法藏之肝心,陀羅尼教之梁棟也。隨經釋義,七百餘紙,文理甚深,局智難會。舊置年分,只是一人。學徒乏少,大道猶哽。又頂輪王經者,真言之樞機,法城之門戶也。所以祖師積年耽習,甚得咒驗。仍於延曆天子聖躬不豫之時,依經修法,奉資寶祚。山家之開泰,莫不賴此功。是以,東西弟子,至今勤修。圓珍伏見,佛法中興,莫過承和之聖代。山神膺慶,偏仰當時之鴻慈。伏望,蒙加度者二人,為兩神分。解地主之結恨,增護國之冥威者。」中納言從三位藤原朝臣山陰宣:「奉敕,宜依來表。」
【已上國史。】
六月廿七日己巳,自昨雷雨,至今未止。諸衛警陣,雷電雨雹,水潦奔溢,人不通行。雹積地上,移時不消。
廿九日辛未晦,太政大臣侍殿上,納言、參議侍仗下,忽有雷大鳴,諸衞陣於殿前。是日,右近衛將監正六位上在原朝臣遠瞻,在致仕中納言在原朝臣行平鴨河邊第震死。
【遠瞻,是行平子也。】
七月六日丁丑,虹隆東宮,其尾竟天。虹入內藏寮。是日,綾綺、仁壽兩殿之間,獲白龜一,放神泉苑。是夜,地震。
廿七日戊戌,元慶寺座主僧正遍昭奏言:「延曆寺僧最圓年六十三,久於遍昭邊,受學兩部大法已訖。請授真言傳法阿闍梨位。」依僧正遍昭奏也,敕聽之。
卅日辛丑,申時,地大震,數刻不止。天皇出仁壽殿,御紫宸殿南庭。命大藏省,立七丈幄二,為御在所。諸司舍屋,及東西京廬舍,往往顛覆,壓殺者眾。或有失神頓死者。同日亥時,又震三度。五畿、七道、諸國,同日大振,官舍多損。海潮漲陸,溺死者不可勝計。其中,攝津國尤甚。信乃國,大山頽崩,巨河溢流,六郡城廬拂地漂流,牛馬男女流死成丘。
八月壬寅朔,晝夜地震二度。
二日癸卯,三度。
四日乙巳,五度。
是日,達智門上有氣。如煙非煙,如虹非虹,飛上屬天。或人見之,皆曰:「是羽蟻也。」時人云:「古今未有如此之異。」
五日丙午,又地震五度。
八日己酉,羽蟻出大藏正藏院,群飛竟天,屬于船岡。其氣如虹。
九日庚戊,地震。
十二日癸丑,鷺二集朝堂院、白虎樓、豐樂院、栖霞樓上。陰陽寮占曰:「當慎失火之事。」
十三日甲寅,地震。
十四日乙卯,地震。
十五日丙辰,未時,有鷺,集豐樂殿東鵄尾上。
十六日丁巳,地震。
十七日戊午,今夜亥時,或人告:「行人云:『武德殿東緣松原西,有美婦人三人,向東步行。有男,在松樹下,容色端麗,出來與一婦人攜手相語。婦人精感,共依樹下。數刻之間,音語不聞。驚怪見之,其婦人手足折落在地,无其身首。』右兵衛右衛門陣宿侍者,聞此語往見,無有其屍。所在之人,忽然消失。時人以為:『鬼物變形,行此屠殺。』」又明日,可修轉經之事。仍諸寺眾僧被請,來宿朝堂院東西廊。夜中,不覺聞騒動之聲。僧侶競出房外,須臾事靜,各門其由,不知何因出房。彼此相怪云:「是自然而已。」是月,宮中及京師有如此不根之妖語在人口三十六種,不能委載。
廿日辛酉,自卯時,及酉,大風雨,發屋。被壓死者眾矣。內膳司比皮葺屋顛仆,采女一人宿其中,邂逅免害,時人奇之。鴨河、葛川洪波,人馬不通。
廿三日申子,地震。
廿四日乙丑,地震。
廿六日丁卯,天皇聖軆乖豫。是,立第七皇子
諱
(
宇多
)
,為皇太子。是日,巳二刻,天皇崩於仁壽殿。
【春秋五十八。】
九月二日壬申,葬山城國葛野郡後田邑陵。
【一云,小松山陵。】
已上,三代實錄五十卷,抄記已了。
宇多天皇
【第六十代,諱定省,治十年。王子男十三人,女九人,一人即位。】
仁和三年丁未八月廿六日丁卯,踐祚。于時年二十一。小松天皇第七子。母,皇太后源班子,贈太政大臣一品仲野親王女也。桓武天皇第十二子也。
廿八日己巳,太政大臣奉敕,令左大辨橘廣相、左中辨藤有穗、左近衛權中將時平、左衛門佐藤高經等,侍殿上。
十月五日,巳二剋,令百口法師,
【六十口於第一殿,四十口於第三殿。】
轉讀大般若,限以三日。子一剋,地震。二剋,又震動。
十二日,以左衛門佐藤高經,為藏人頭。
廿二日壬戊,啒十五人之名僧,限一七日,修法。子二剋,移御於第三殿。
廿九日,御修法結願。畢,即召龍象,賜別布施。阿闍梨僧都,白褂衣一重。自餘僧,衾一條。
十一月二日,伊豆國獻新生嶋圖一張。見其畫中,神明放火,以潮所燒,則如銀岳。其頂有綠雲之氣。細事在圖中,不更記之。
十七日丙戊,即位。辰一剋,駕御鳳輦,出東宮。南行幸八省,御小安殿。二剋,關白太政大臣參上。四刻,出大極殿,即于帝位。又天下僧尼八十以上施物,滿位已上授一階。又天下鰥寡孤獨者等,皆給物。即送敕書於太政大臣云:「今日之事,平安令果,歡喜無涯。先有遺託之命,况余已為狐子,而思隨教之命耳。如此之言,若有辭退,更亦不住世間。小子不攝世間之政,抛小君之號,迯隱山林。是所念也。」
【已上御記。】
閏十一月廿六日乙丑,關白太政大臣藤原基經上表:「云云。」敕答云:「社稷之臣,非朕之臣。宜以阿衡之任,為卿之任。」
【左大辨橘廣相作。】
時人難之。
仁和四年戊申正月,延曆寺座主法眼和尚位圓珎,
【年七十有五。】
頻被啒請興福寺維摩會講師狀。和尚獻辭退狀:「云云。」于時,會大檀越關白太政大臣藤原朝臣基經報狀云:「具閲貴狀,的承事趣。維摩會者,是佛法之所繋,古今之所重。會在本朝,名聞唐國。是故,代代相承,啒請智德高才,為其法匠,從來尚矣。而叔世澆薄,競爭交馳,雖勤加捜揚,而猶非如意。深恐,法燈滅光,乏照昏之明。義海涸潤,少皷波之勢。豈啻為一氏求榮燿哉,廣為四海蒙福祐耳。里臥勞思,願得其人。和尚,智鏡早瑩,惠珠高照,人天所欲,不議固辭。再三覆念,手奉請署。而和上託辨權疾,似事謙讓。素情相違,鄙懷無安。但和上智德共高,年位復尊。更忝講匠,還似損威。傳聞,世尊利物,不嫌貴賤。苟為興法,何論前後哉。况復淨名現病,文殊致問。苟有歸依,必蒙冥助。此會之興,大意在此。和尚若有意興法會,必得影像之來問,除劫權現之小惱。望也,早挑法炬。速叶請疏有百命,曾無一從者。」然而雖有鄭重報狀,和上重以辭退。
【已上傳文。】
二月廿二日,關白太政大臣藤基經,敕准三宮,賜年官年爵,如忠仁公舊事。
【年五十三。】
五月九日,太政大臣報奏云:「奉去年閏十一月廿七日敕:『宜以阿衡之任,為卿之任者。』但未知阿衡之任,如關白何。仍持疑久矣。伏聞:『左大臣令明經博士等勘申云:「阿衡之任,可无典職者。』以其可无典職,知阿衡為貴。」以臣比擬,非所克堪。抑至于無分職,暗合臣願之。」
六月二日,宣命曰:「天皇
が
(
我
)
詔旨
らまと
(
良万止
)
宣御令
を
(
乎
)
,眾聞食
と
(
止
)
宣
ふ
(
布
)
。太政大臣藤原朝臣,先先
の
(
乃
)
御世
より
(
與利
)
,國家
を
(
乎
)
濟助,朝政
を
(
乎
)
惣攝奉仕賜
へり
(
倍利
)
。又援立先帝,保護朕躬
には
(
仁波
)
,功大德高
こと
(
己止
)
。古之周霍
よりも
(
與利毛
)
超
たり
(
多利
)
。朕即位之初
に
(
仁
)
所念行
し
(
之
)
,累代
の
(
乃
)
聖明
も
(
毛
)
,猶仰其輔助
り
(
利
)
。况乎末小子
にして
(
仁之天
)
何不倚賴委付
むと
(
武止
)
所念行
て
(
天
)
。去年十一月廿二日下詔書云:『萬機巨細,皆關白於太政大臣。然後奏下。』而上表
て
(
天
)
:『固執閑退之志。』爰即令左大辨橘朝臣廣相作敕答,而下之,其結句:『宜以阿衡之任,為卿之任。』而尚持疑
て
(
天
)
:『不敢視事。』天下之務,皆盡壅滞
たり
(
多利
)
。於是使明經紀傳之道人人等勘申云:『阿衡者,是殷世三公官名。三公者,坐而諭道,无所典職』
と
(
止
)
申
せり
(
世利
)
。然則,以三公之貴
て
(
天
)
,更煩碎之務
を
(
乎
)
聞
きくへきも
(
幾久篇幾毛
)
不在
なりぬ
(
奈利努。
)
然而朕之本意
は
(
八
)
,萬政
を
(
乎
)
關白
て
(
天
)
,欲賴其輔導
してなも
(
之天奈毛
)
,前詔
は
(
八
)
下
せる
(
世流
)
。而奉旨作敕答之人廣相
が
(
加
)
引阿衡
は
(
波
)
,已乖朕本意
たるなり
(
多流奈利。
)
宇倍
も
(
母
)
彌固
く
(
久
)
辭退坐
なりけりと
(
奈利介里止
)
,驚
き
(
幾
)
御坐
して
(
之天
)
,更重
て
(
天
)
述御意
て
(
天
)
宣。太政大臣,自今以後,眾務
を
(
乎
)
輔行
ひ
(
比
)
,百官
を
(
乎
)
綩賜
へ
(
倍
)
。應奏之事,可下之事,先必諮稟
よ
(
與
)
。朕將垂拱而仰成
と
(
止
)
宣御命
を
(
乎
)
,眾聞食
と
(
止
)
宣。」
九月十五日,午二剋,敕令畫師巨勢金岡畫于御所南庇東西障子,令直方、興基、惟範、時平朝臣等擇詩。弘仁以後,鴻儒之堪詩者,即令金岡圖其狀矣。
相應和尚傳云:「仁和四年,六條皇后有御惱事。和尚行年六十,依召參於御加持。三箇日夜,不動居處,永忘眠食。四日曉,皇后舉音叫喚,屈身宛轉,寢殿殆欲顛仆。此間靈狐現形,出自几帳乾角。東西南北,徃反走迷。爰太政大臣,并諸人,恐懼戰栗,五情失之。於是和尚誦解脱咒。震動已止,迷狐僅出。皇后御惱,已以卒復。敕賜度者被物等。」
【已上傳文。】
同年,於延曆寺,建禪唐院。
十月十七日,右大臣源多,薨。先一兩曰,容色如土,吐血氣絕。年五十九。
同月廿七日,御l禊鴨河。
十一月廿三日,大嘗會。悠紀,近江。主基,播磨。
叡山南谷沙門藥恒所撰本朝法華驗記云:「仁和四年,常陸國書生飛鳥貞成。其宅巨富,財貨豐贍。素篤信,崇敬佛法。一般請列百人能書於金光明寺,寫百部法華經。曁于十度,書千部了。每日衣冠,禮經三遍。設四日之法會,演八座之講經,於國分寺開講供養。東大寺僧延喜,是當時龍象,決擇秀倫,說法無比。請件沙門,為其講匠。施以千端之布,供以百味之食。其後檀那即世,星霜多移,貞成之孫淺井春澤,勤公有勞。賜國掾。著任之間,驛馬之中,有一斑駄,背有銘文飛鳥貞成。春澤驚異,以稻千束,買得此馬,厚與水草,不敢役仕。貞成入夢云:『我為償前生報,今受驛馬身也。』春澤夢中間云:『書寫千部法華經,勤修四日大法會。何受此報乎?』貞成答云:『善惡之報,各以有別。雖受馬身,隔生以後,依經力可得生天。苦役之期,已以不幾,而贖買我役,安身經過矣。』春澤忽為貞成寫法華經一部。厥後彼馬不經旬日,於廄中斃。」
【已上。】
仁和五
(
寬平元
)
年己酉正月,天皇話談,曰徃日素懷。御記云:「朕自為兒童,不食生鮮,以歸依三寶。八九歲之間,登天台山,修行為事。爾後,每年徃詣寺寺。修行至十七歲,言中宮可為沙門狀。」答曰:「此極善也。」大原寺有練行法師應俊者,為彼法師,裁縫細紵裝束并袈裟,先可以與耳之。後日又答云:「善哉。善哉。好三寶事。雖然,暫見盡世間,須修此事。」經三四月,復如是事:「未有妻子,可也。若住于世間,斷煩惱,是難耳。」答曰:「諾。然敢不肯許。」後四箇月,大臣持鳳輦,奉迎先帝。愚心偸以悚戰,未及復奏。歷四箇年,傳此寶位。而代人心有兩端,可治難。周文賢哲主也。
同月十八日,太政大臣奏云:「昔臣父有名劔,世傳斯劔壺切,但有二名。田邑天皇喚件劔,責陰陽師,即為厭法埋土。于時帝崩,陰陽師逃亡,是見鬼者也,而不知劔所在。彼陰陽師居神泉苑。爰推量其處,堀覓得此劔,拔所著劔令覧者,是也。光彩電燿,目驚霜刃。還納室。件事仰別當給子。
云云。
」
四月廿七日戊子,改為寬平元年。東國強盜首物部氏永等發起,追捕之間,已以及昌泰。
五月廿八日戊午,石清水八幡宮殿自然震動。令神祇官陰陽寮占筮,言:「可慎大病。」「朕雖誠愚,而非法不行,非道不言。縱令犯小罪,而不必及大過。而有咎害。奉憑國內神祇,于今無怠。况乎元來歸依三寶,莫不旦夕敬拜。而災異頻發,可有死徴。唯願天地神祇井三寶冥助,令保身命。」
【已上御記。】
六、七月間,霖雨洪水。東西京中餓死者多。
七月六日丙申。下山僧等多以餓死。
十四日甲辰,主上奉為先帝,備盂蘭盆八十具。或送御願寺,或送西塔院,或送華山寺等。
十八日,送奉延曆寺西塔院、神護寺、東西寺、園城寺、八幡宮、長谷寺等,續命絁一條、燈油一瓶,殊以絹一疋為誦經布施。
廿五日,敕圓城寺,為定額。
八月己巳日,大臣參內。談說之次云:「陽成院之人充滿世間,動致陵轢。天下愁苦,諸人嗷嗷。若有濫行之徒,只號彼院人。惡君之極,今而見之。
云云。
」又相撲事:「從
柏原
(
桓武
)
天皇御代,至今代代天皇皆盡好之。貞觀以後,寂然無音。今聖主不捨之,亦不樂乎。朕本自筋力微弱而無可敵者。今亂國之主而莫不日致愚慮。每念萬機,寢膳不安。爾來玉莖不發,只如老人,依精神疲極,當有此事也。」左丞相答云:「有露蜂者,命宗繼調進。其後依彼詞服之,其驗真可言也。」
九月十五日甲辰,可有御法事議定。
太政大臣
(
基經
)
被奏云:「真言經者,華山惟首、最圓、安然,此皆真言阿闍梨也。又比叡元譽好於真言,并有口辯。玄虛、心念丁寧也。講師惟首、讀師玄虛、咒願律師答唄最圓。散華勝延,三禮元譽。堂達安然、安然法師,其才高,又受大法者也。而堂達職掌若不悅耶。然七人之中,生年廿,又夏臈下也。仍所定中申耳。又大股若御讀經,
貞觀
(
清和
)
之代,一年四度。
【春夏秋冬。】
仁和
光孝
(
)
之時,惣無定例。今秋永可修之,仰尊重威悅。若有灌頂之事,除律師,他人下臈者。為不可也。基經,
田村
(
文德
)
之代,受之圓珍和尚。」
【已上太政大臣詞。】
同月,萬木皆落。
十月朔己未,未四剋,御南殿,就帳內倚子。公卿等列座如例。
云云。
大臣云:「一日,安然法師云:『近來在雲林院人云:「蟲蠢蠢。」爰出看之,其蟲所竟,東至園池司,西至絹笠岡,北至紫野。』即羽蟻也。不知所由。」朕答曰:「極不善之事也。先帝欲崩之時,有如此之怪。今此事為朕所示也。」即位之間,自乾角山中,黃龍騰天。太宰少貳清原令望為堰大井灘使,見之。從五位下橘有棟參梅宮之次見之。丹波博士丹波有冬,在彼國見之。件三人慥見之,徃徃見多也。
廿五日,左大臣奏曰:「一日,陽成君乘御馬,直入六條下人家。陪從諸人捧持杖鞭。女人兒童驚走,或分散,或隱竄云。惡主無益於國。」
廿九日,每日有聞:「陽成君院有駿河介女子,令院人追捕之,極陵轢,甚憂也。以琴絃而縛,漬于水底。
云云。
」
十二月二日,甘南扶持還來云:「去廿九日,申時,始到嶋下郡,審問事由。鄉人語云:『
太上
(
陽成
)
天皇御此鄉,備後守藤原氏助之宅御在所也。率若干從卒,亂入此宅。家人士女,或遁亡山澤,或逃迷道路。氏助之宅無有一人。此為狩取安倍山豬鹿也。而夜以松火炬,時臨暮之間,還御此宅。但卒童子十二人、廄舍人二人,悉著武裝,帶弓矢,相分前後,騎馬行列
云云。
』今日,以件山為院禁野,宇治繼雄為專當,牓示路頭。行路之人徃還艱難,動加陵轢。愁吟之甚,胸憶何言口。
云云。
」
六日癸亥,作物所預宮興害大言:「左近陣有大虹,見之,須臾消亡。」人亦見虹飲內兵庫安福殿,即是也。同時見之,計是一虹光彩所映,見兩所也。
廿四日辛巳,八幡託宣云:「欲得菩薩裝束并道具等。」於是,奉金銅佛器漆坏壇一前、香爐筥一口、咒珠等。相添壇供料誦經布施料綿百屯。左大臣源朝臣融奏曰:「臣之別業,在宇治鄉。陽成帝幸其處,悉破柴垣。朝出渉獵山野,夕還掠陵鄉閭。如此事,非只一二。左大臣別業在其鄉,又奪取廄馬,駈馳原野。」
廿八日乙酉,時平朝臣之母送書尚侍曰:「左大臣奉敕,時平位記已造正下。而廣相朝臣,主上之所命,稱非正下,而已毀其位記。
云云。
」
寬平二年庚戊正月廿日丁未,大臣奏云:「華山僧正昨夜入滅。」此僧正殊事先帝,又殊仕當代。
云云。
有賜敕使之例。遣少納言若殿上侍臣等,弔弟子,或有給物等之迹。圓仁座主時,以良峯繼世為敕使狀,具承矣。
廿一日戊申,詔遣少納言從五位上令扶於元慶寺,弔故僧正遍昭遺室。并捨綿三百屯,調布百五十端,令修諷誦。
【已上御記。】
二月十三日己巳,
大臣
(
基經
)
參入言曰:「可加小童仲平元服。」即簾前立倚子就之,大臣祗候。爰使散位定國先結髮,次朕著冠。此時左大臣融朝臣參入,太政大臣并仲平相具舞踏,賜仲平白褂一領。朕則手造位記曰:「无位藤原仲平,今可正五位下。」先帝御宇之日,兄時平加元服,率皆其流也。即儲座於雅院,為會飲之處。雅院者,是息所之曹也。太政大臣會語曰:「
白壁
(
光仁
)
天皇時,將立皇太子,其儀未定。大臣真吉備,并諸公卿議立他帝之子,宣命之書奏了。爰藤原百川破其書,立
柏原
(
桓武
)
親王,為皇太子。
大臣
(
真備
)
歎曰:『我年耄,覩耻如此。』柏原天皇緣百川之功,親臨加子緒嗣元服。即齎劔曰:『先帝所奉劔,今與汝。』而拜內舍人,封之百戶。先帝之賞時平,恩踰海岳,慈同覆燾。」朕曰:「先帝言:『我今長大,潛藩底,因太政大臣之扶持,幸得登此皇極。』枯木更榮,是誰德乎。又朕有兩兄。雖有先帝之顧託,自非大臣之濟導,朕寶位何至今日乎。」
【私云:「此昭宣公之語,雖出御記之文,與百川傳粗有相違。具如載第十卷。况乎吉備大臣寶龜二年辭右大臣,桓武天皇同四年春立皇大子。其時被棄吉備,豈執行朝政乎。柏原聖主將擬儲貳之時,濱成頻謀遏絕。如斯事,自僻言,耳目不駭,古今之例也。」】
四月八日癸亥,親王公卿等參上灌沐,以勝延為導師。先日,仰梵釋寺僧神惠,彫造白檀四天王像。今日參入奏之,即令侍灌佛之座。朕童稚之時,令參件寺,已及十餘度。爰神惠辨備食膳,勞息旅飢,為賽其功,為大威儀師。以勝延為律師。
五月十六日,參議左大辨前勘解由長官文章博士橘朝臣廣相,薨。十七日,詔贈中納言從三位。由侍讀勞l也。
八月十一日甲子,賜書於金剛峰寺和尚僧都真然:「貞觀寺座主,久無其人,將以誰人補宛。但聖寶法師練修不倦,念佛勤事之委曲。何不封示哉?早早以察之耳。」
十一月廿六日,朗善法師申云:「大師立寺在天台山南跡。而大法師付囑朗善,供養香華,及二十年。望以件山為定額寺,永誓護國家也。」聞之為南无矣。
十二月廿六日丁未,太政大臣請天台座主圓珎,令修法也。及今朝,還向本寺。爰朕請引彼法師,奏曰:「天台前阿闍梨所寫一切經,未挍正也。於是大比叡、小比叡明神寺現可挍之事,已及數度。又圓珎所給十禪師供養料甚多,所成之功尤少。須轉讀此經奉祈聖主,復前太政大臣於彼山令寫一切經。開元錄所有四千餘卷,雖求書之,頗尚不足。昔日圓珎唐來之日,楊州人相隨來著此土。厥後還土,國人徃送筆。圓珎尋量其由,有所懷。今我國所書經二千卷也。開元貞元等目錄所來四千餘卷也。爰為求加其卷數。差從僧,令向彼天台山。即使書件經可送之狀,囑送彼楊州人所。彼人信其言,送五十卷。歡喜贈沙金,以答真意,頗有如是之類。可寫足其卷數。圓珎身病殊重,不便起居。下出山腳,問求醫家。
云云。
」朕聞歡喜信受。爰朕極頑鈍,不得万人之心。而從昔日,歸依佛陀婆梨,必請念願。
【已上御記。】
傳云:「寬平二年十二月廿六日,天台座主法眼圓珎任小僧都,同年圓城寺置二會立義之。」相應和尚傳云:「寬平二年,天皇有御齒不豫之事召,參內。不經幾日,御齒平復。授以法橋職位,賜以數多度者。辭職位,只給度位。可見傳略。」
寬平三年辛亥正月十三日,關白太政大臣藤原基經,薨。
【五十八。】
謚曰昭宣公。
三月十九日,大納言藤原良世,任右大臣。
【年七十。】
左大臣冬嗣八男也。
夏月,增命安居山上,叡岳南嶺透巌如舌,相向西塔。古老傳曰:「智德之僧多以夭亡,是此巌妖也。」和尚聞之,望巌歎息,三日祈念,一朝雷電,巌悉破碎。其隕片于今在道傍。
十月廿九日,天台座主少僧郡圓珍,入寂。二十八日,和尚忽自唱門人云:「十方聖眾雲集我房,汝等早應掃灑房舍排批香華。」如此口唱,叉手左右相揖再三也。廿九日,臨終之朝,乃謂門人云:「如來以法為身,比丘以惠為命。汝等宜憶之。」其日,食時齋供如常。日没之後,手結定印,合掌安座,念佛懇至,倍於尋常。至曉更時,起開匣取三衣,手捧頂戴,取水漱口,右脇臥枕三衣入滅,終無病痛。其夜,滿山大小聞天樂滿虛空。後二日,將火斂,僧徒脆請替三衣枕,和尚乃舉頭令取三衣。時和尚春秋七十八,夏臈六十九。大師自從入山之時,至于臨終之日,博渉經典,憶持義理。或昧旦隠几,俄忘齋飡,或終夜對燈,遂無假寐。年及八十一,耳目聰明,精神明悟,齒牙無蠹,氣力不衰。食啖之間,曾不別呈麤澁與甘美也。論者皆以為:「得六根清淨之驗也。」披覧一切經大小乘經諭章疏三遍,講演大乘經并圓宗章疏,不可勝計。
【已上傳文。】
寬平四年壬子五月廿七日,大法師惟首任天台座主。
寬平五年癸丑二月廿九日,座主惟首,卒。
三月廿五日,猷憲大法師,為天台座主。智證大師弟子。
四月十四日壬午,以敦仁親王,立皇太子。
【九歲。一云,四月二日立之。】
寬平六年甲寅五月,唐客含詔入朝。
八月廿一日康戌,遣唐大使,參議左大辨兼勘解由長官菅原道真。
【五十一。】
遣唐副使,紀長谷雄。
【四十九。】
廿三日,座主猷憲,卒。
九月五日,對馬島司言新羅賊徒船四十五艘到著之由,太宰府同九日進上飛驛使。同十七日記曰:「同日卯時,守文室善友召集郡司士卒等,仰云:『汝等若箭立背者,以軍法將科罪。立額者,可被賞之。』由言上者。仰訖,即率列郡司士卒,以前守田村高良令反問,即嶋分寺上座僧面均、上縣郡副大領下今主為押領使,百人軍各結廿番,遣絕賊移要害道。豐圓春竹卒弱軍四十人,度賊前。凶城見之,各鋭兵而來向守善友前,善友立楯令調弩,亦令亂聲。時凶賊隨亦亂聲,即射戰。其箭如雨。見賊等被射并迯歸,將軍追射。賊人迷惑,或入海中,或登山上,合計射殺三百二人。就中大將軍三人,副將軍十一人。所取雜物,大將軍縫物、甲冑、貫革袴、銀作太刀、纏弓革、胡籙、宛夾、保呂,各一具。已上附腳力多米常繼進上。又奪取船十一艘、太刀五十柄、桙千基、弓百十張、胡籙百十、房楯三百十二枚。僅生獲賊一人,其名賢春。即申云:『彼國年穀不登,人民飢苦,倉庫悉空,王城不安。」然王仰為取穀絹,飛帆參來。但所在大小船百艘,乘人二千五百人,被射殺賊其數甚多。但遺賊中,有最敏將軍三人,就中有大唐一人。」
【已上日記。】
同九月十二日,康濟大法師,任天台座主。
【智證大師弟子。】
十九日,官符云:「應出雲、隱岐等國,依舊置烽燧事。右得隠岐國解偁:『』撿令條,諸國置烽燧,若有急速,則達京師,遠近相應,慎備警固。至于延曆年中,內外無事,永從停廢。而今寇賊數來,侵掠邊垂。加之,此國遙離陸地,孤居海中,風波危勵,往還不通。縱有非常,何得通告,望請官裁。雖不通京都,而件兩國境,依舊置烽燧者。」右大臣宣:「奉敕依請。」
寬平七年乙卯正月十九日,皇太子加元服。
三月三日,行幸神泉苑。
三月廿二日,官符云:「應禁斷王臣諸家出舉私物事。
右。
」
五月十五日,止唐使入朝。
八月廿五日,左大臣源朝臣融,薨。
【七十四。】
寬平八年內辰閏正月六日,有子日宴。行幸北野雲林院。其扈從者,皇太子及一品式部卿本康親王、上野太守四品良純親王、四品貞數親王、大納言正三位源朝臣能有、中納言從三位藤原時平、中納言源光、中納言菅原道真、參議從三位藤原高藤、從三位藤原有實、參議源真、參議正四位下源貞恒、參議源希。殿上六位以上,皆著麹塵衣。雲林院之院主由性法師,任權律師。
【遍昭僧正在俗時子。】
弘延、素性兩法師,施度者各二人。
【已上。】
同月十七日,太政官符:「應令左右看督近衛等,每旬巡撿施藥院。并東西悲田病者,孤子多少有無安不等事。
右。
」
七月十六日,右大臣藤原良世,任左大臣。
【七十五。】
大納言源能有,任右大臣。
【五十二。】
文德天皇一男。
九月廿二日,陽成太上天皇之母儀皇太后藤原高子,與東光寺善祐法師,竊交通云云。仍廢后位。至于善祐法師,配流伊豆講師。
善家私記云:「余寬平五年,出為備中介。時有賀夜郡人賀陽良藤者,頗有貨殖,以錢為備前少目。至于寬平八年,秩罷,居住本鄉葦守,其妻淫奔入京。良藤鰥居於一室,忽覺心神狂亂,獨居執筆,諷吟和歌。如有挑女通書之狀。或時,有與女兒通慇懃之辭,然而不見其形。如此數十日。一朝,俄失良藤所在。舉家尋求,遂無相遇。良藤兄大領豐仲、弟統領豐蔭、吉備津彥神宮禰宜豐恒,及良藤男左兵衛志忠貞等,皆豪富之人也。皆謂:『良藤狂悖,自捨其身!』悲哽懊惱,求其屍所在。然猶無遇。倶發願云:『若得良藤死骸,當造十一面觀世音菩薩像。』即伐栢樹,與良藤形軆,長短相等,向之頂禮誓願。如此十三日,良藤自其宅藏下出來,顏色憔悴,如病黃癉者。又其藏无柱,堆石上居桁,桁下去地纔四五寸,曾不可容身。而良藤心情醒寤,話云:『鰥居日久,心中常念與女通接。於是,女兒一人以書著菊華來云:「公主有愛念主人之晴,故奉書通慇懃。」即開書讀之,艷詞佳美,心情搖蕩。如此往反數度,書中有和歌,遞唱和。彼遂以餝車迎之,騎馬先導者四人。行數十里許,至一宮門,老大夫一人迎門云:「僕此公主家令也。公主令僕引丈人。」於是,從家令入門屏間。其殿屋帷帳,綺餝甚美。須臾薦饌,珍味盡備。日暮,即入燕寢,終成懷好。意愛纏密,雖死無恡。晝則同筵,夜則併枕。比翼連理,猶如踈隔,遂生一男兒。兒聰悟,狀貌美麗。朝夕抱持,未嘗離膝下。常念改長男忠貞為庶子,以此兒為嫡子,此為其母之貴也。居三箇年,忽有優婆塞,持杖直昇。公主殿上、侍人男女皆盡逃散。公主又隠不見。優婆塞以杖突我背,令出狹隘之間。顧而視之,此我家藏桁下也。』於是家中大小大怪,即毀藏而禮之。狐數十散走入山,藏下猶有良藤坐臥之處。良藤居藏下,纔十三箇日也,而今謂三年。又藏桁下纔四五寸,而今良藤知高門縮形出入其中。又以藏下令如大殿帷帳,皆靈狐之妖惑也。又優婆塞者,此觀音之變身也。大悲之力,脱此邪妖而已。其後良藤無恙十餘年,年六十一死。」
【已上。】
寬平九年丁巳春,善相公第八子,法名淨藏。齢至七歲,志寄三寶,遂辭儒林連枝之群,竊隨斗薮發露之輩,枕於巌泉之流,臥於松岫之雲。接蹤山林,栖心佛法。父命兒言:「欲仕三寶,為我現驗。若有掲焉之瞼,則當任汝本意。」于時正月,兒童秘祈護法,令折梅華。感淚潛然,不制修行。其後靈崫驗洞,莫不運步寄身。年十二歲,登壇受戒。玄昭立師為師,受三部大法諸尊別法等。或居稻荷山,護法隠形,採華汲水。或至熊野川,自然船出來,渡其河流。種種奇異,不可勝計。
【已上本傳文。】
三月二日,天台座主法橋上人位康濟維摩講師辭表云:「忝以非器,誤膺其選。雖歡而承旨,信顧而懷悲。康濟學謝稽古,才非知新。幽求之功早倦法,藏悟之職何論場。加之,老耄日增,殘齢无幾。只思讀讚於山門,獻鎮護於邦家。仍注不堪狀,謹辭。」
六月八日,右大臣源能有,薨。
【五十三。】
七月五日戌寅,
【一云丙子。】
天皇年三十一,禪位於皇太子敦仁親王。年十三矣。
十一月廿一日丙子予,賀茂臨時祭始。仁和四年,如來滅後一千八百三十七年。
閤本奧書云:以一古抄本比較。
望之
再以一本校之。校語云:「又一本者,是也。」壬申季秋念八。
又以一本校之。
【原青書本書校語稱一抄本者即是。】
扶桑畧記 卷廿二 終
[久遠之絆]
[二十卷]
[卷廿三]
[再臨之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