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畧記 卷第七至卷十九抜萃
起聖武天皇紀下盡平城天皇紀
聖武天皇
天平九年八月
丁卯
(
廿八
)
日,以玄昉為僧正,良敏為大僧都。
十月
丙寅
(
廿六
)
日,於大極殿,講最勝王經。朝庭之儀,一同元日。律師道慈為講師,堅藏為讀師。聽眾一百人,沙彌一百口。
十年正月十三日壬午日,以阿倍內親王,立皇太子。于時生年廿,高野天皇是也。
十一年十月
甲子
(
五日
)
日,少僧都行達法師,為大僧都。唐客入朝。
十三年三月十四日,天下諸國敕造四天王護國僧寺。賜住僧廿人,封五十戶、水田四十町。又詔:「宜令天下諸國,各敬造七重塔各一區,并寫金光明最勝王經、妙法蓮花經各一部。又別朕寫金字金光明最勝王經,各令置一部。」又令造尼寺,其名為法花滅罪寺。置十尼,施水田十町。以藤原大后宮,為法花寺。
八月十五日,相當大唐開元廿九年金剛智三藏入滅之日。弘法大師付法記云。
十五年癸未三月廿九日,大安寺傳燈法師位行表,於興福寺北院受戒。年七十三,臈五十二。師主大安寺唐法師道璿也。
十月十五日,於近江國
信樂
(
シガラキ
)
京,奉創東大寺廬舍那佛金銅像。太政官知識文云,發菩薩大願,奉造廬舍那佛金銅像一軀。盡國銅而鑄像,削大山以搆堂。廣及法界,為朕知識。遂使同蒙利益,共致菩提。夫有天下之富者朕也,有天下之勢者朕也。以此富勢,造彼尊像,事也易成,心也難至。但恐徒有勞人,无能感。請預知識者,發至誠心,各人招福。宜每日三拜廬舍那佛,自當存念,各造廬舍那佛像。如更有人願持一枝草一合土造像者勿障。同進百姓,雙令加造。太政官奉敕:「普告天下牽率知識矣。」近江國信樂京奉創佛像其處。
【已上。】
世傳云,天王夢見,師僧良弁者,先生震旦修行者也。為求佛教向舍衞國,欲渡流沙。依无功錢,數月逗留。天皇者,是先身流沙之舩師也。不顧功錢,濟渡於求法僧已畢。爾時,求法沙門為報舩師恩情發願,其今日濟渡之力,來世可生國王之身。由其宿願,今為日本國王。
【已上。】
良弁奏曰:「草創大佛,應資後世。」天皇依教,建東大寺。
云云。
十二月
辛卯
(
廿六
)
日,始置筑紫鎮西府。
十六年十月,律師道慈,卒。
十一月
壬申
(
十三
)
日,甲賀寺始建廬舍那佛像軆骨柱。天皇親臨,手引其繩。于時種種樂共作,四大寺眾僧會集,襯施各有差焉。
十七年乙酉正月
己卯
(
二十一
)
日,以行基菩薩為大僧正,并賜四百人出家僧侶。大僧正職,此時始矣。菩薩未經僧位,不受於具足戒,尚是沙彌也。一云,年十五歲出家入道,廿四歲受具足戒。俗姓高志氏,和泉國大鳥郡人也。初出胎時,胞衣裹纏。父母忌之,閣樹岐上。經宿見之,出胞能言,收而養之。出家入道,住藥師寺,周遊天下,廣化群迷。道俗慕化,追從者動數千。所行之處,聞和尚來,巷無居人,爭來禮拜。諸要害處,造橋築陂,見聞老少,咸集加功,不日而成。所止之房,多植菓樹,建立道場,四十九所。古老云:「菩薩好行度。」敕捕其身,禁固枳林。雖藏內而身尚遊外,仍散禁。又菩薩少年之時,隣子村童相共讚嘆佛法。余牧兒等捨牛馬而從者,殆垂數百。若牛馬之主有用之時,令使尋呼。男女老少來覓者,聞其讚嘆之聲,不問牛馬,泣而忘歸。菩薩自上高處,呼彼馬喚此牛,應聲自來,其主牽去。并讀瑜伽唯識論等了,知奧義。又行諸國,歸於故鄉。里人大小會集池邊,捕魚喫之。菩薩過於其處,年少放蕩者相戲,以魚膾薦於菩薩。菩薩食,須臾吐出,其膾變為小魚。見者驚恐。
【本傳。】
爰有尺智光者,河內國安宿郡鋤田寺沙門也。俗姓鋤由連,後改姓上村主。母飛鳥部氏也。天性聽明,智惠殊勝。製盂蘭瓫大般若等經疏,廣為學徒讀傳佛教。智光於行基菩薩發嫉妬心,而誹之曰:「吾是智人也,行基是沙彌也。天皇不齒吾智,唯譽沙彌。」恨其時政,渡鋤田寺,忽得痢病。經一月許,犮去已畢,臨命終時,誡弟子曰:「我死已後,莫忿葬燒。」至第九日,甦來語:「閻羅王二人使來召,向西去行,有金樓殿。問言:『是何處?』答云:『聞智者,何故不知?行基菩薩將來生宮也。』又指北方步行,熱氣炙身,漸近彌熱,而言:『是何所哉?』副使答云:『豐葦原水穗國智光法師之所堕地獄也。』徃向抱熱鐵柱,肉皆銷爛,唯骨璅存。歷于三日,使以蔽箒撫於其柱,而言:『活活。』如故身生。又指北行,熱苦如前。亦經三日,漸向北方,極熱燒身,苦痛倍前,不可具言,唯聞鐘音暫冷。憩行又逕三日,至金宮門。二人告言:『今吾召汝,誹謗菩薩,為徴其罪也。』言畢還免。」光向弟子述冥途事,恭往行基菩薩之所,發露悔咎。
【已上異記。】
八月廿三日,於大和國添上郡,更奉創東大寺大佛。天皇専以御袖入土,持運加於御座。然後召集氏氏諸人,運土築堅御座。同年,改大官大寺,名為大安寺。天下大平,万民安樂之義也。俗曰南大寺。
十一月
乙卯
(
二日
)
日,遣玄昉法師筑紫,造觀世音寺。沙門之行稍乖,時人惡之。
庚午
(
十七
)
日,收玄昉法師封物。
十八年六月
丙戌
(
五日
)
日,玄昉法師為大宰小貳藤原廣繼之亡靈,被奪其命。廣繼靈者,今松浦明神也。所持經論,悉納於興福寺。□□无紕失誤矣。
【已上國史。】
流俗相傳云:「玄昉法師,大宰府觀世音寺供養之日,為其導師,乘於腰輿供養之間,俄自大虛捉捕其身,忽然失亡。後日,其首落置于興福寺唐院。」
【已上。】
或記云,同年七月,天竺婆羅門僧菩薩始來本朝。天皇建東大寺,為開講供養。敕書曰:「屈請行基大德,右奉為大佛供養講師,屈請如件。辭曰:『沙門行基謹言。不堪奉仕大佛會講師事,右從南天竺國可來觀自在菩薩,願相待可被請用講師。』者。天皇感念,止事待來之間,南天竺迦毗羅衛國
【私云,迦毗羅衛國,是非南天竺。如何。】
婆羅門僧菩薩,為謁文殊師利菩薩,自天竺至大唐五臺山。時老翁逢路,告云:『文殊為利眾生,赴日本國。爰菩薩感念戀慕,為遂本懷,進來此朝。』」其時行基菩薩奏曰:「天竺上人已來,欲行迎者。」奉敕,率治部玄蕃雅樂三司,向難波濱奏音樂。於是行基在百僧列,以閼伽一具燒香盛花,泛海上。香花自然指西而去。俄頃,遙望西方,小舟來向。近而見,舟前閼伽具等,次第不亂,小舟著岸。一云,先見海上,有千万率都波。人見為奇,盛花燒香供率都波之前。有一梵僧上濱,與行基菩薩攜手相見微咲。先以梵語敬禮,次菩薩詠和歌云:「迦毗羅衛
に
(
爾
)
,昔契甲斐有,文殊之御顏,
會見つる哉
(
アヒミ鶴銫
)
。」行基菩薩云:「靈山,釋迦之御前,契りてし,真如不朽せ,相見
つるかも
(
鶴鴨
)
。」又菅原伏見鄉三年睡眠人,謂盲聾,由菩薩唱起儛,謂之十天樂也。菩薩入洛詣東大寺,天皇感,欲賜食卦戶,敕令巡禮諸寺,至大安寺東僧坊南端小子坊留住。後尋處,給官額,曰菩薩僧正院。
【已上。】
或記云,北天竺林邑國僧佛誓和尚,為利生求如意寶珠,乘船泛海,以佛驗召出龍王,以咒力縛之,責如意珠。龍王咒縛難免,拔頭上珠欲授。佛誓和尚右手結劍印,舒左手受之。龍王云:「昔沙竭羅龍王女,以寶珠獻釋迦如來,佛合掌受之。悲哉後世,佛弟子以片手受之。」時佛誓承諾,乃解手印,合掌欲受。龍王脱縛騰空。佛誓和尚空手破船,獨身存命。于時相會波羅門僧菩薩,從南天竺渡海,于讀本懷,即相從共來日本國。
【已上。】
十月
甲寅
(
六日
)
日,天皇并太上天皇、皇后,行幸金鍾寺,供養廬舍那佛。佛前後燈一万五千七百餘坏。至夜一更,使數千僧,令擎脂燭賛歎供養。繞佛三匝,至三更還宮。
十九年丁亥九月廿九日,始奉鑄東大寺大佛。
廿年戊子四月廿一日,
太上
(
元正
)
天皇,春秋六十九崩。葬大和國添上郡佐保山陵。相當大唐天寶七年戊子□□□□□□東陽郡清泰寺玄朗和尚再治法花文句。
廿一年
(
天平感寶元
)
己丑正月四日,陸奧國守從五位上百濟敬福進
少田
(
ヲダ
)
郡所,出黃金九百兩。本朝始出黃金時也。仍敬福授從三位矣。或記云:「東大寺大佛料,為買黃金,企遣唐使。然宇佐神宮託宣云:『可出此土。』者。」世傳云:「天皇差使於金峯山,令祈黃金之時出矣。」託宣,
【一云,入夢。】
云:「我山之金,慈尊出世時,取可用。但近江國志賀郡瀨田江邊,有一老翁石座,其上作觀音像,敬致祈請,黃金自出焉。」仍訪求其處,安置如意輪觀音像。
【今石山寺是也。】
沙門良弁法師祈誓件事,其後不歷幾日,從陸奧國獻金。件金先分百廿兩,奉宇佐神宮。
同月十四日,於平城中島宮,請大僧正行基,為其戒師。
太上
(
聖武
)
天皇受菩薩戒,名勝滿。
中宮
(
宮子
)
受戒,名德太。
皇后
(
光朋子
)
受戒,名萬福。即日,改大僧正,名曰大菩薩。
【私云,太上天皇者,誰人哉?元正天皇廿年崩。若是□書違歟。可勘之。】
後高野
孝謙
(
)
天皇受戒為尼,名法基。
二月二日丁酉,行基菩薩於菅原寺東南院,右脇而臥,身心安穏,如入禪定遷化。春秋八十歲。最後遺誠云:「弟子光信法師為世眼,我之所造四十九院,悉付屬汝。」又□諷弟子等云:「口虎破身,舌劔斷命。汝等能可慎口業,塞口可令如鼻。」
【已上傳文也。】
又云,天平年中,大倭國
諾樂
(
ナラ
)
京東山有一寺,號曰金熟。金熟優婆塞住斯山寺,故以為名。今謂東大寺,是其處也。於是金熟行者常住其寺,安置一執金剛神像。行者神像之縛。繋繩引之,發願修行,晝夜不休。時像從縛放光,至于皇殿。天皇驚恠,遣使令看。敕使尋光至寺見之,有一優婆塞,引彼神縛之繩,禮佛悔過。以狀奏聞。召問行者:「欲求何事?」答言:「出家入道欲修佛。」敕許得度,百寮供給,四事無乏。世人美其行,稱金熟大菩薩。彼執金剛神,今在東大寺羂索院。立北戶是也。
四月十八日,為天平感寶元年。是自去正月黃金始出也。
天平感寶元年閏五月廿一日,敕施入東大寺封五千戶,水田一万町。
同時,有禪師廣達者,俗姓下毛野氏,上總國
武射
(
ムザ
)
郡人也。入吉野金峯山,修行佛道,聊有事緣。出里度同郡枇花里秋河椅。時下有音曰:「烏呼,莫痛踰矣。」廣達聞之恠見,无人。良久徘徊,不得忽過。就橋傳看,半造佛像之木棄橋下。禪師大恐,引置淨處敬禮,發願遂造佛像。
【阿彌陀彌勒觀音也。】
今置吉野郡越部村岡堂佛像是也。
孝謙天皇
【四十七代,女帝,號高野姬天皇,治九年。无王子。】
聖武天皇女。母贈太政大臣藤原不比等女,光明皇后也。
天平感寶元年己丑七月二日甲午,於大極殿即位。年卅一。都大倭國添上郡平城宮。即日,改天平勝寶元年。
同月廿四日,奉鑄東大寺大佛已畢。三箇年間,八簡度奉鑄大佛。大佛師從四位下國大磨,大鑄師從五位下高市真國、從五位下高市六麿、從五位下柿本男玉。或說云:「宇佐宮命婦大倭
裳利女
(
モリメ
)
,如行幸之儀式上洛,執行件事,奉鑄御軆金銅廬舍那佛像一軆。」行寺築立障子記云:「結跏趺坐,高五丈三尺五寸,面長一丈七尺,廣九尺五寸,宍髻高二尺,眉長五尺四寸五分,目長三尺九寸,口長三尺七寸,頤長一尺六寸,耳長八尺五寸,頸長二尺六寸五分,肩徑二丈八尺七寸,胸長一丈八尺,腹長一丈三尺,臂長一丈九尺,肘至腕長一丈五尺,掌長五尺六寸,中指長五尺,脛長二丈三尺八寸五分,膝前徑三丈九尺,膝厚七尺,足下一丈二尺,螺形九百六十箇,高各一尺,徑各六寸。銅座高一尺,徑六丈八尺,上周廿一丈四尺,基周廿三丈九尺。石座高八尺,上周卅丈七尺,基周卅九丈五尺。圓光一基高十一丈四尺,廣九丈六尺。用熟銅七十三万九千五百六十斤,白銀一万二千六百十八斤,錬金一万四百四十六兩,水銀五万八千六百廿兩,炭一万八千六百五十六石。挾侍菩薩像二軆,並高各三丈。佛殿一宇,二重十一間,高十五丈六尺,東西廿九丈,廣十七丈。基砌高七尺,東西長卅二丈七尺,南北砌長廿丈六尺。柱八十四支,殿戶十六。建塔二基,並皆七重,東塔高卅三丈八寸,西塔高廿三丈六尺七寸,露盤高各八丈八尺二寸。用錬金一千五百十兩二分,熟銅七万五千五百二斤五兩,白銀四百九十斤十兩。大工從五位下下豬名部百世,從五位下益田縄手。又造峯按,高十五丈,講堂、厨坊、食屋、戒院、官舍、僧房,皆悉備具。鑄鐘一口,高一丈二尺六寸,口徑九尺一寸三分,口厚八寸,身圓八丈。用熟銅五万二千六百八十斤,白鑞四百九十斤。」
十一月
乙酉
(
十九
)
日,宇佐宮八幡大明神託宣向京。
甲寅
(
廿四
)
日,遣參議從四位上石川朝臣年足、侍從從五位下藤原朝臣魚名等,以為迎神使。路次諸國差發兵士一百人以上,前後駈除。又所歷之國禁斷殺生。其從人供給,不須酒肉。道路清掃,不令汙穢。
十二月
戊寅
(
十八
)
日,遣五位十人、散位廿人、六衛府舍人各廿人,迎八幡神於平群郡。是日,入京。即於宮南梨原宮,造薪殿以為神宮。請僧十口,悔過七日。
丁亥
(
廿七
)
日,
天皇
(
孝謙
)
相率
太上
(
聖武
)
天皇
皇太后
(
光明子
)
,行幸於東大寺。請五千僧禮佛。
是日,八幡大神拜東大寺。百官諸氏人等咸會,作種種樂。同日,詔:「施東大寺封四千戶,奴百人、婢百人。」或記云:「大佛開眼導師,婆羅門僧菩薩。
云云。
」為憲記曰:「東大寺供養之日,行基菩薩、良弁、菩薩、佛誓、伏見老翁等,或從天竺來,或垂跡於我朝,皆以來集,助成御願。」
二年二月
戊子
(
廿九
)
日,奉宛一品八幡大神封八百戶,位田八十町。
十月
丙辰
(
朔
)
日,藤原乙麿敘從三位,任太宰帥。依八幡大神教也。
三年辛卯四月
甲戊
(
廿二
)
日,詔以菩薩法師為僧正,世謂婆羅門僧正也。良弁法師為少僧都。
【相模國人也。住東大寺,花嚴宗也。】
道璿法師、
【大唐大福光寺僧和尚弟子也。來朝住大安寺西唐院。胡參鳳闕,多懸龍宮。】
隆尊法師為律師。
四年三月十四日,東大寺大佛奉塗金。
四月九日乙酉,東大寺塗金未畢間,設於大會供養。以元興寺隆尊法師為其講師。
是日,天皇行幸于東大寺。五位已上著禮服,六位以下著當色。或記云:「屈請一万僧侶,調奏一万音樂歌儛。東西發聲,分庭而別。所作奇偉,不可勝記。佛法歸東,齋會之儀,未嘗如此矣。」
十二月廿五日,婆羅門僧正菩薩卒去。
六年正月丙寅日,入唐副使從四位上大伴宿禰古磨自唐國至,竊請楊洲龍興寺和尚鑒真僧法進等八人,并率其弟子廿四人,同船歸朝。
【已上。】
沙門思託所撰延曆僧錄云:「」鑒真和尚持律弟子五人將來,傳弘戒律。
【已上。】
鑒真和尚,大唐開元廿一年,時歲四十六。淮南江左淨持戒律者,唯大和上獨秀无倫,道俗歸心,仰為受戒大法師。凡前後講大律并疏四十遍,講律鈔七十返,講輕重儀十返,講羯磨疏十返。具修三學,博達五乘,外秉威儀,內求奧理。講授之閑,造立寺舍,供養十方眾僧,造佛菩薩像。其教無量。縫衲袈裟千領、布袈裟二千餘,供送五臺山僧。設無遮大會,開悲田而救濟貧病,設敬田而供養三寶。寫一切經三部各一万一千卷。前後度人授戒,略計過四万餘。唐天寶二載癸未,留學僧榮叡、業行等白鑒真和尚言:「佛法東流至日本國。雖有其教,无人傳授。幸願和上東遊興化。」辭旨懇至,諮請不息。乃於楊洲買船入海。而中途風漂,船被打破。和上一心念佛,人皆賴之免。至于天寶七載戊子,更復渡海,亦遭風浪,漂著日南。時榮叡沒故,和上悲泣失明。至同天寶九載庚寅,和上到於明州阿育王寺。時和尚執善照法師之手,悲泣而曰:「為傳戒律發願,眼光暗昧。」爰有胡人言:「我能治目。」遂加療治,眼全失明矣。到唐天寶十二載癸巳,十月五日壬申,日本國使大使藤原朝臣清河、副使大伴宿禰
胡万呂
(
コマロ
)
、副使吉備朝臣真備等來,至延光寺,白和上言:「弟子早知和上五遍渡海向日本國,將欲傳教。今親奉顏色,頂禮歡喜。弟子等先錄和上尊名,并持律弟子五僧,已奏聞主上,向日本傳戒。主上要令將道士日本。」君王先不崇道士法,便奏留春桃原等四人令住,學道士法。時楊州道俗咸云:「和上欲向日本國,由是龍興寺防護甚固,无由進發。」時有仁幹禪師從務洲來,密知和上欲出,備具船舫於江頭相待。和上於天寶十二載十月廿九日戊時,從龍興寺出,至江頭乘船下。時有廿四沙彌,悲泣趂來,白和上言:「大和上令向海東,重覲無由。我今者最後,請預結緣。」乃於海邊為廿四沙彌授戒訖,乘船下至蘇州黃泗浦。相隨弟子楊州白塔寺僧法進、泉洲超功寺僧曇靜、台洲開元寺借思託、楊州興雲寺僧義靜、衢州靈燿寺僧法載、實洲開元寺僧法成等一十四人。乘船向日本國,亦被風漂,遂著唐界。由是,眾僧惣下船留。十一月十日丁未夜,大伴副使竊招和上及眾僧,納置己舟,總不令知。
【傳。】
天年勝寶六年甲午正月十六日壬子,遣唐副使從四位上伴宿禰胡磨奏達:「鑒真和上到竹志太宰府。」二月一日,到于難波,唐僧崇道等迎慰供養。四日入京。敕遣正四位下安宿王於羅城門外迎拜慰勞,引入東大寺,安置供養。和上持來天台止觀等文書十餘部、二百九十餘卷、□子三斗、王右將軍真行書一帖、天竺朱和等雜書五十帖,阿育王塔様金銅塔一基,如來肉舍利三千粒,花巌經八十卷、大佛名經十六卷、四分律一部六十卷、六妙門一卷、明了諭一卷,
【其書太多,由煩不注。】
香藥等多。凡和尚持度其員甚多,不能具載。
【已上,本傳等。】
四月,東大寺建戒壇。天皇初登壇受菩薩戒。乃至證修等四百餘人,靈福等舊僧八十人,皆重受戒。私云:「鑒真和尚所傳,已是菩薩戒也。而中古改為聲聞戒,其旨未詳。」
【已上横川源信僧都私言也。】
七年乙未三月
丁亥
(
廿八
)
日,八幡大神託宣曰:「神吾不願矯施。請取封一千四百戶、田一百四十町,徒无所用,如捨山野。宜奉返朝廷,唯留常神田耳。」依神宣行之。
八年五月二日,
太上
(
聖武
)
法皇,春秋五十七,崩。
壬申
(
十九
)
日,葬大和國添上郡佐保山陵。御葬之儀如奉佛,供具有師子座香。天子座、金輪幢、大少寶幢、香幢、花縵、蓋織之類,在路令笛人奏行道之由。
丙子
(
二十四
)
日,敕:「禪師法榮,立性清潔,持戒第一,甚能看病。太上天皇得驗多數。爾其閲水難留,鸞輿晏駕。禪師即誓:『永絕人間,侍於山陵。轉讀大乘,奉資冥路。』朕依所請,敬思報德。厭俗歸真,財物何富;出家慕道,冠蓋何榮。唯宜禪師所生一郡,遠年勿役。」
丁丑
(
廿五
)
,敕:「和上鑒真、小僧都良弁、花嚴講師慈訓、大唐僧法進、法花寺慶俊,或學業優富,或戒律清津,堪聖代之鎮護,為玄徒之領袖。加以良弁、慈訓二人大德者,當于先帝不預之日,自盡心力,勤勞晝夜。欲報之德,朕懷罔極。宜和上、少僧都,拜大僧都。法進、慶俊,任律師。」
或記云:「大唐沙門法進熟曇无懺三藏邊,求菩薩戒。三藏曰:『中國人麤,豈堪菩薩道器。』遂不與授。法進苦請不得,於佛像前懺悔,求戒七日,□纔滿。夢見彌勒菩薩親授菩薩戒,即覺悟,已具白三藏。三藏歎云:『漢地又有人矣。』則與授戒,本與夢所誦文儀是同。爰知,漢地菩薩戒此時始歟。」
六月
辛卯
(
九日
)
日,太政官處分:「太上天皇供御米鹽之類,宜宛唐和上鑒真、禪師法榮二人,永令供養焉。」
庚寅
(
八日
)
日,詔偁:「居喪之禮,臣子猶一。天下之民,誰不行孝。宣告天下諸國,自今日始,迄來年五月卅日,禁斷殺生。」
丙戊
(
四
)
日,五七。於大安寺設齋,僧沙彌合一千餘人。
癸卯
(
廿一
)
日,七七。於興福寺設齋,僧並沙彌一千一百餘人。
甲辰
(
廿二
)
日,敕:「明年國忌御齋設東大寺。其大佛殿步廊者,宜令六道諸國營造。必會忌日,不可怠緩。」
九
(
天平寶字元
)
年五月
己酉
(
二日
)
日,太上天皇周忌也。請僧干五百餘人,於東大寺設齋焉。
閏八月廿三日,敕:「如聞:『護持佛法,无尚木叉。勸導尸羅,實在施禮。』是以,官大寺別永置戒本師田十町,自今以後,每為布薩。恒以此物,當用布施。庶使怠慢之徒,日勵其志。精懃之士,彌進其行。宜告僧綱,知朕意焉。主者施行。」私云:「布薩,鑑真和尚始傳本朝也。」
十一月
壬寅
(
廿八
)
日,敕:「以備前墾田一百町,永施東大寺唐禪院十方眾僧供養料。伏願,先帝陛下,薫此芳因,恒蔭禪林之定影,翼茲妙福,速乘智海之惠舟。終生蓮花寶刹,自契等覺之真如。」
大炊
(
淳仁
)
天皇
【四十八代,號淡路廢帝。治七年。无王子。不改元。】
天武天皇孫也。一品舍人親王第七子。母上總守從五位上當麻真人老之女也。
天平寶字二年八月庚子朔,敕:「大僧都鑒真和上,戒行轉潔,白頭不變。遠渉滄波,歸我聖朝。號曰大和上。恭敬供養,躁煩不敵勞老,宜停僧綱之任。諸寺僧尼欲學戒律者,皆屬令習。」
【已上紀文。】
八月,改太政大臣號太師,改左大臣號太傅,改右大臣號太保,改大納言號御史大夫。
三年六月二日,官符云:「東大寺普照法師奏狀偁:『道路百姓,來去不絕,樹在其傍,足息疲足。夏則就蔭避熱,飢則摘子噉之。伏願,城外道路兩邊,栽種菓子樹木。』者。奉敕,依奏。」
同月廿二日,山階寺玄基法師奏狀偁:「嚴淨國家,无過伽藍。撥卻災難,豈若佛威。今見國土諸寺頽落,曾罔修治者。伏請國司檀越等,每年漸治者。」奉敕,依奏。
八月三日,大唐鑒真和尚,奉為聖武皇帝,招提寺所創建也。金堂一宇少僧都唐如寶所建立也。安置廬舍那丈六像一軀,唐義靜法師造之。經藏一基、
【納佛舍利半合,佛菩薩像,經律論疏,一切寶物等。】
鐘樓一基、講堂一宇、
【平城朝集殿施入。】
安置丈六彌勒像,脇侍菩薩像,唐法力法師奉造。食堂一宇,安置障子藥師淨土繪阿彌陀佛像。并脇侍菩薩像等。
【藤原仲麿朝臣室屋施入也。】
羂索堂一宇,安置金色不空羂索菩薩像一軆。并八部眾,入唐大使藤原清河卿家屋施入也。一切經四千二百八卷,大僧都賢影大法師奉為國家書之。
【已上。】
四年庚子二月廿五日,僧正菩薩卒。
六月
乙丑
(
七日
)
日,皇太后藤原光明子崩,年六十。贈太政大臣淡海公之女。高野太上天皇之母后也。
乙亥
(
十七
)
日,葬大和國添上郡佐保山。
五年辛丑二月,大師從一位藤原惠美押勝,奉為光明皇后興福寺內造一堂宇,安置觀音菩薩像,繍蒱陀落山淨土變而安西邊,繍阿彌陀淨土變而安東邊。件堂,山階寺東院也。
六年六月,先帝
高野娘
(
孝謙
)
落花簪,入佛道。法諱稱法基尼。
【卌五。】
七年五月六日戊申,大和上鑒真,年七十二遷化。和尚者,大唐楊洲龍興寺之大德也。博渉經論,尤精律。江淮之間,燭為化主,來住本朝。有敕:「校正一切經論。」往往誤字,諸本皆同,莫之能正。和上諳誦,多下雌黃。又以諸藥物,令名真偽。和上一一以鼻別之,一无錯失。聖武帝師之受戒。及皇太后不悆,所進醫藥有驗,授位大僧都。俄以綱務煩雜,改授大和上之號,施以備前國水田一百町。又施新田部親王舊宅,以為戒院。今招提寺是也。和上預記終日,至期端坐,怡然遷化。
九月
癸卯
(
四日
)
,遣使於山階寺。詔曰:「少僧都慈訓法師,行政乖理,不堪為綱,宣停其任。」依眾所議,以道鏡法師為少僧都。
【法相宗西大寺。河內國人,俗姓弓削氏也。世謂之法皇,號弓削大師。】
義淵僧正弟子。道鏡常侍禁掖,甚被寵愛。押勝患之,懷不日安,仍陳天皇。
稱德天皇
【四十九代,高野天皇是也,前謂孝謙天皇。治五年,前後合十四年。】
天平寶字八年甲辰,十月九日壬申,四十七即位。
同日,宣命,詔曰:「船親王
は
(
波
)
,九月五日
に
(
爾
)
,仲麿
と
(
止
)
二人謀
からく
(
家良久
)
。書作
て
(
弖
)
朝庭
の
(
乃
)
咎計
て
(
弖
)
,將進
と
(
等
)
謀
けり
(
家利
)
。又仲麿
が
(
何
)
家物計
ふるに
(
夫流爾
)
,書中
に
(
爾
)
仲磨
と
(
等
)
通
ける
(
家流
)
謀
の
(
乃
)
文有。是以親王
の
(
乃
)
名
は
(
波
)
下
て
(
弖
)
,諸王
と
(
等
)
成
て
(
弖
)
,隱岐國
に
(
爾
)
流賜
ふ
(
布
)
。又池田親王
は
(
波
)
,此夏馬多集
て
(
天
)
,事謀
と
(
止
)
所聞
き
(
支
)
。如是在事
數多度
(
阿麻多太比
)
所奏。是以親王
の
(
乃
)
名
は
(
波
)
下賜
て
(
天
)
,諸王
として
(
等志天
)
,土左國
に
(
爾
)
流賜
ふと
(
布等
)
詔大命
を
(
乎
)
聞食
と
(
止
)
宣。」
九
(
天平神護元
)
年乙巳正月一日癸巳,天皇即位。
七日己亥,改天平神護元年。是天神垂護,地祇加力,逆臣仲麿之輩悉伏誅戮,仍改元為神護也。一云,同十月,基真禪師任大津師。 同年,天皇造西大寺,安置供養七尺金銅四天王像。件天等像三軆,奉鑄如意成畢。今一軆,至于七度鑄損未熟。天皇誓曰:「朕若依此功德,永異女身,可成佛道者。銅沸入手,今度鑄成。若願不可階者,朕手燒損。以之為驗矣。」爰御手无疵,天像成了。見者聽者稱歎罔極。
【彼寺記。】
二年七月
乙丑
(
十一
)
日,以律師圓興為大僧都。
十月廿日壬寅,奉請隅寺毗沙門像所現舍利於法花寺,簡點氏氏年壯有容貌者。五位已上廿三人,六位已下一百七十七人,捧持種種幡盖,行列前後。其所著衣服,金、銀、朱、紫者,悉聽之。
三
(
神護景雲元
)
年二月,釋奠。天皇行幸大學寮。
八月十六日癸巳日,改為神護景雲元年。
三年正月八日,於大極殿始修御齋會。有行幸。
同六月十五日,天皇奉造西大寺彌勒淨土。在大和國添下郡平城宮右京一條二坊。
清麿上表云:「天皇依八幡大神夢告,遣和氣清丸參大神宮,令聽神教。即託宣云。
【如天皇夢告,其言不異。】
清丸祈曰:『今神所教,是國家大事也。託宣難信,願示神異。』即現其形,長三丈許,色如滿月。清丸情神失度,不能仰見。於是重託宣云:『夫神有大少好惡也,善神惡淫祀,貪神受邪幣。道鏡遍邪幣於群神,行權譎於佞黨,病天嗣之傾弱,憂狼奴之將興。神兵交鋒,鬼戰連年。彼眾我寡,邪強正弱。歎自威之難當,仰佛力之奇護。吾欲為紹隆皇緒濟國家,須寫一切經,及造佛像,誦最勝王經一万卷,建立一伽藍,除凶逆於一日,固社稷於万代。汝承此言,莫遺失矣。』清丸對大神,誓云:『國家平定以後,必奏後帝,奉果神願,粉身殞命,不錯神言。』清丸歸還奏之,具如神宣。爰道鏡大怒,解清麿官職,改姓名為穢麿,身降刑獄,遂流大隅國。道鏡追使將殺清丸。俄敕使來,得脱其死矣。清丸腳痿不能起立,為拜八幡大神,乘輿即路。至豐前國宇佐郡,有野豬三万許,挾路列,除步駈十許里。走入山中,見人異之。拜社之日,始得起立。神託宣賜神封綿八万餘屯。」
【已上出清丸上表。】
四
(
寶龜元
)
年庚戌二月
丙辰
(
三
)
日,破卻西大寺東塔心礎。其石大方一丈餘,厚九尺東大寺之東飯盛山之石也。初數千人引之,日去數步。時復或鳴。於是益人夫,九日乃至。加削刻,築基已了。于時巫覡之徒動以石祟為言。於是積柴燒之,灌以卅餘斛酒,片片破棄於道路。後月,天皇不悆。卜之,破石為祟。即復捨淨地,不令人馬踐之。今其寺內東南隅數十片破石是也。
八月四日癸巳,高野天皇,春秋五十三,於西宮寢殿崩。
光仁天皇
【五十代,號白壁,治十二年。王子男四人,女二人,一人即位。】
天智天皇孫也。一品志貴皇子六男也。母贈太政大臣紀朝臣諸人之女,贈皇后橡姬也。
神護景雲四
(
寶龜元
)
年庚戌八月四日癸巳,群臣以大納言白壁王立皇太子。攝万機政,年六十二。高野天皇遺詔曰:「宜大納言白壁王立皇太子。」是諸王之中年齒長上,有先帝功故可立皇太子。
【國史。】
廿六日乙卯,以慈訓法師復任少僧都。慈訓,河內人也,興福寺隣達法師門人。詳經閲論,兼通三藏。敕惠食邑,雖蒙優寵,法師門人詳不採賢日。律師蒙俊,補少僧都。蒙俊,河內人也,俗姓藤井,大安寺道慈律師入室弟子。住法花寺,空有窮微,圓宗洞曉,悲心愍物,常施貧病,衣藥所須,无卻來實,引勵有緣,造元興寺食堂,常作知足天業。
【已上兩僧德行,出延曆僧錄。】
十月十一日,改為寶龜元年。
二年閏三月
壬寅
(
十五
)
日,僧綱請置威儀法師六員。許之。
三年五月
丙午
(
廿六
)
日,西北空中有聲如雷。
丁末
(
廿七
)
日,廢皇太子他戶親王為庶人。詔曰:「今皇太子
と
(
止
)
定賜
へる
(
部流
)
他戶王,其母井上親王
の
(
乃
)
厭魅大逆之事,一二遍
のみに
(
能味仁
)
不在,遍
まねく
(
麻年久
)
發覺
ぬ
(
奴。
)
其高御座天之日嗣座
は
(
波
)
,非吾一人之私座
とても
(
止奈毛
)
所思行
す
(
須
)
。故是,以天之日嗣
と
(
止
)
定賜
ひ
(
比
)
儲賜
へる
(
部流
)
皇太子位
に
(
仁
)
,謀反大逆人之子
を
(
乎
)
治賜
へれば
(
部例婆
)
,卿等、百官人、天下百姓
の
(
能
)
念
らまくも
(
良麻久毛
)
耻
し
(
志
)
,
辱し
(
加多自氣奈志
)
。加以後世
の
(
乃
)
平
く
(
久
)
安長
く
(
久
)
全
く
(
久
)
可在
き
(
伎
)
政
にも
(
仁毛
)
不在
と
(
止。
)
神
ながらも
(
奈賀良母
)
所念行
すに
(
須仁
)
依而
なも
(
奈母。
)
他戶王
を
(
乎
)
皇太子之位停賜
ひ
(
比
)
卻賜
ふと
(
布止
)
宣天皇御命
を
(
乎
)
眾聞食
へと
(
倍止
)
宣。」
【已上國史。】
十一月
庚辰
(
四日
)
日,以僧永巌、善榮為律師。或記云:「同月四日,以律師永嚴為大律師,以僧善榮任中律師。」
四年閏十一月
辛酉
(
廿一
)
日,詔:「僧正賻物准從四位,大小僧都准正五位,律師准從五位。」
同月十六日,敕:「故大僧正行基法師,戒行具足,智惠兼備。先代之所推仰,後生以為耳目。其修行之院,惣四十餘處。或先朝之日有施入田,或本有田園,供養得濟。但其六院未預施例,由茲法藏壞廢,无復住持之徒。精舍荒涼,空餘坐禮之跡。弘道由人,實合獎勵。宜大和國菩提、登美、
生馬
(
イコマ
)
,河內國石凝,和泉國高渚五院,各捨當郡田三町,河內國山埼院一町。所冀真筌秘典,永洽東流,金輪寶位,恒齊北極。風雨順時,年穀豐稔。」
五年甲寅二月
癸巳
(
廿四
)
)日,以大法師鏡忍、法師賢璟,並為律師。
【法相宗興福寺。】
六月十五日,相當大唐大興善寺不空三藏入滅時。
八月十曰,
安殿
(
平城
)
皇子誕生。
十一月,以酒人內親王為伊勢齋王。
【天皇女也。】
是歲,太宰府起四王院。
同年
(
九年
)
,最澄和尚,行年十二才,投近江國大國師大安寺傳燈法師位行表所,出家入道。行表見其器量,且知意氣,教以傳燈,令習學唯識章疏等。和尚俗姓三津首,滋賀郡人也。其父百枝常念无子,祈願在懷,遂覓叡地。遇香氣濃,尋源得之,創造草庵,期一七日至誠祈請。今呼神宮院是也。第四日五更,夢感相好,誕生和尚。和尚七歲,學超等輩。出家,於叡岳左腳神宮院修行懺悔。未歷數日,於香爐中出佛舍利一粒。又經小時,於灰中得金花器一合子。大如菊花,即盛舍利,宛如舊器。禮拜恭敬,多有神異。不遑具載矣。
【已上本傳。】
十年九月十六日,官符云:「施入秋篠寺封百戶事,右被
內大臣
(
繩麻呂
)
宣偁:『奉敕。件封永施秋篠寺,其權入食封,限立令條。比年所行,甚違先典。天長地久,帝者代襲,物天下物,非一人用。然緣有所思,永入件封。今謂永者,是一代耳。自今以後,立為恒例。前後所施,一准於此。』」
十月
壬子
(
十六
)
日,詔以少僧都弘燿法師為大僧都,惠忠法師為少僧都。延曆僧錄云:「沙門弘燿住藥師寺,通諭□經,決擇去疑,遂辭所帶,入矢田寺,修攝其心,歸乎遷寂。春秋八十六。」沙門惠忠,山背國人,姓秦忌寸。住藥師寺,論義決擇,窮理精微,通經達論。時偁智者。後辭所住,還山背國,靜坐終焉。年七十餘矣。
【已上二人德行,出延曆僧錄。】
靈異記云,寶龜年中,大安寺僧惠勝修行之時,逗留近江國野州郡御上嶺陀我神社邊堂,夢人語云:「為我常讀法花經。」覺驚恠念。明日,一少白猴來語言:「住此為我讀法花經。」僧問曰:「汝誰。」答云:「我昔東天竺國大王。徃昔彼有僧,徒眾數千。時我制止云:『徒眾莫多。』我雖不妨修道,自制多徒,受罪為猴身,成社神也。願欲脱此苦身。常為吾讀法花經。」僧言:「水飡甚乏,難留其跡。」神言:「我應供養。淺井郡有諸僧,讀六卷抄。我將入彼知識。」僧即隨猴神語,往赴彼處。時山階寺滿預大法師言:「是狂言也,不信不聽。」即讀六卷抄之頃。堂童子優婆塞忩忩走來云:「堂上在白少猴,時九門大堂仆如微塵。」其時僧眾驚異,始知大神所為焉。遂入知識,令讀法花經。
【巳上異記。】
十二年辛酉,正月一日辛酉,改為天應元年。是由去年十二月,齋宮見美雲瑞也。
桓武天皇
【五十一代,世謂柏原天皇,治廿四年。王子男十六人,女廿一人,三人即位。】
白壁天皇太子。母贈正一位乙繼女,皇大夫人高野新笠也。
天應元年辛酉四月三日辛卯,生年四十五踐祚。都大和國平城宮。
去神護景雲二年,請東大寺定證大僧都為師,出家入道。年十一歲也。住東大寺,後移住大安寺。寶龜元年,賜親王号。十三歲。
天應二
(
延曆元
)
年二月五日,相當大唐妙樂寺堪然大師入滅之日。
八月十九日己巳,改為延曆元年。
曆僧恒修佛道,厭俗塵業。大唐和尚鑒真為師,受菩薩戒。天平□年,入南京丹急山,結廬簡志,翫山水以為心,覩風流而取興。
【已上出思託之所撰。】
二年五月四日,宇佐託宣施祝大神鞍座座。吾无量劫中化生三界,修善方使,導濟眾生。名曰大自在王菩薩。
云云。
十一月六日,官符云:「僧尼悔過用音事,右奉今月廿六日敕偁:『修善之道,攝心為先。精進之行,正念為本。比年之間,僧尼懺座,妄發哀音,蕩逸高叫。非但厭俗中之耳,抑亦乖真際之趣。如不改正,何肅法門。宜仰有司,遏彼濫唱。』」
三年六月九日戊申日,詔:「以賢璟法師為大僧都,行賀法師為小僧都,善上法師、玄憐法師為律師。」
四年七月中句,最澄和尚,
【生年十九。】
昇比叡山出離憒丙之處,尋求寂靜之地。直登睿岳,卜居作草庵。不憚寒熱,不憂飢饉。讀誦經典,亦好坐禪。遁身山林,只飡禪悅之味。稟性柔和,自有忍辱之衣。舒止觀翼,高翔二空之上。騁定慧驥,遠跨三有之外矣。爰和尚隨且求得,披覧起信諭疏等,花巌五教等,猶尚天台以為指南。每見此文,不覺下淚。適値天台法門,得寫『圓頓止觀』、『法華玄義』、『法花文句疏』、『四教義維摩廣疏』卅四卷等。是則大唐故鑒真和上所持來也
【巳上傳文。】
五年丙寅正月
壬子
(
廿一
)
日,於近江國滋賀郡,建梵釋寺。
六年丁卯,最澄和尚,行年二十一,受具足戒於東大寺戒壇。
七年,最澄和尚,行年廿二,於比叡山建立根本中堂一乘止觀院。
【後改號延曆寺。】
不倩巧手之人,自造等身藥師佛像。削一捕而堕淚,顧六趣而祝恩。即獻沙門之幽栖,无營寶殿於他砌。
【已上。】
十年,空海和尚雖讀俗典,志専佛經。逢石淵贈僧正諱勤操,受學虛空藏,求聞持,能滿所願等法,入心念持。時年十八,出家,漸企避世之志,苦練山林。或躋阿波大瀧勤修之間,大劔飛來標菩薩之靈應,或到土左室生觀念之時,明星入口現佛力之奇異。則嚴冬深雪,被藤衣而顯精進道。炎夏極熱,斷穀漿朝暮懺悔。
【已上本傳。】
十二年,空海和尚及二十,終於和泉槙尾山寺,石淵勤操僧都為師。剃除鬢髮,受沙彌十戒七十二威儀,名號教海,其後自改稱如空。受具足戒時改,曰空海。佛前發願曰:「吾從佛法,常求尋要。三乘五佛十二部經,心神有疑,未以為决。唯願三世十方諸佛,示我不二。」一心祈感。夢有人,告曰:「於此有經,名字大毗廬遮那經,是乃所要也。」即隨喜尋得件經王在大日本國大和國高市郡久米道場東塔下。於此一部解緘普覧,眾情有滞,無所憚問,更作發心,遂□入唐。
【已上本傳。】
十四年四月九日,空海和尚於東大寺戒壇院受具足戒。生年廿二。同略傳云:「空海和尚年廿五,剃除髮為沙彌。卅一,四月九日,受具足戒。」
十五年,有敕:「草創東寺。」造東寺長官從四位上藤原朝臣伊勢人造鞍馬寺。則彼寺緣起云:「伊勢人偁:『我奉敕命,雖造東寺,私願未遂。爭建一堂,安觀音像。伏願,觀音示其勝地。夢見洛城之地有一深山,東西高峙,中有平地,洞水閑流,宜洗塵心。』爰老人出來,即相語云:『汝知此地甲于天下,建立道場,尤得便宜。』伊勢人問云:『仁為誰人?』老人對偁:『我是王城鎮守貴船明神也。感汝道心,教斯勝地。』其夢既覺,心神感動。試任騎馬,祈赴北山,漸渉於數十里,自到夢地。感淚數行,下馬再拜。巡見其地,萱草之中有毗沙門天像。非木非土,其色鈍色。歡喜頂禮,即以歸去。又作思惟:『我本立誓造觀音像,而多門天像宿素相違,為之如何?』又夢有一童子,容顏端麗,即告云:『觀音則是毗沙門天。』伊勢人問云:『童子為誰?』答言:『我是多門天侍者禪儞童子也。』夢覺以後,搆造三間四面堂一宇,奉安置彼毗沙門天像。今謂鞍馬寺即是也。後經年,伊勢人為遂本懷,奉造觀音像,安置供養。今在鞍寺西觀音堂也。其後修行禪僧來宿堂羽,為破夜暗敲火薪。夜及參半,鬼神出來,其形類女,對火而居。禪僧恐畏,燒鐵杖衝鬼胸,忽焉逃去,即隱於西谷朽木之下。鬼即近來,開口欲噉。于時,禪僧念毗沙門,朽木忽顛,打殺惡鬼。天王威力靈驗掲焉。伊勢人常祈念云:『伽藍雖有,禪容空无。』發願參詣,禪侶臥庭,問云:『何人臥哉?』答云:『我是東寺禪師峯延也。而在彼寺之時,屬出堂庭向北遙望,紫雲高聳,漢天五色。爰知,北山定有靈勝地歟。自尋紫雲,運步方來,無一粒粮。歷五日朝,飢羸疲極,不能起居。』伊勢人□米洗水,令飲其汁,漸復尋常。慥語來由:「峯延依其芳契,住此蘭若。然間,時屬五月,可修護摩。當日中時行法之間,自北岸中大蛇出頭,吐舌三尺,其光如電。於是峯延制心,一處誦大威德尊菩薩毗沙門天咒,念其威神力。由神咒之靈驗,大蛇濫而斃,峯延免害,岸虵頓死。」其後歷三箇日,伊勢人參寺,且聞其由,且見虵軆。奏聞公家,給夫五十人斬虵,令棄靜原奧地。稱大虫峯。」
【已上出其緣起。】
十六年丁丑正月十六日,興福寺善珠任僧正。
皇太子
(
平城
)
病惱間,施般若驗,仍被抽賞。去延曆四年十月,皇太子早良親王將被廢。時馳使諸寺,令修白業。于時諸寺拒而不納。後乃到菅原寺。爰興福寺沙門善珠含悲出迎,灑淚禮佛訖之後,遙契遙言:「前世殘業,今來成害。此生絕讎,更勿結怨。」使者還報委曲,親王憂裡為歡云:「自披忍辱之衣,不怕逆鱗之怒。」其後親王亡靈屢惱於皇太子。善珠法師應請,乃祈請云:「親王出都之日,厚蒙遺教,乞用少僧之言,勿致惱亂之苦。」即轉讀般若,說无相之理。此言未行,其病立除。因茲昇進,逐拜僧正。為人致忠,自得其位也。
【巳上國史。】
二月,大安寺沙門行表卒,年一百四十才也。大和國葛上郡高宮鄉戶主大初位上檜前調使安磨之四男也,於同大安寺西谷院入寂矣。
四月
丙子
(
廿一
)
日,僧正善珠卒,年七十五。
皇太子
(
平城
)
圖其形像,置秋篠寺。法師,俗姓安都宿禰,京兆人也。流俗有言:「僧正玄昉密通太皇后藤原宮子,善珠法師實是其息也云云。」善珠尋師往學,遲鈍難入。初讀唯識論,反覆无數,爾乃窮三藏之秘旨,分六宗之通衢。大器晩成,蓋此之謂也。
【已上國史。】
傳教大師傳云:「延曆十六年丁丑,最澄和尚書寫一切經論章疏。山院本自無備,不盡部卷。仍和尚行向大和國平城故京,於大安寺別院龍淵寺,營成此願。七大寺眾僧傾鉢添供,捨功成卷。大安寺沙門聞寂,道心堅固,相助此願。又有東國化主道忠禪師者,是此大唐鑒真和上持戒第一弟子也。傳法利生,常自為事,知識遠心,助寫大小經律諭二千餘卷。纔及滿部帙,設万僧齋,同日供養。今安置叡山經藏,斯其經也。」
【己上。】
十七年戊寅春三月
丁未
(
廿七
)
日,沙門明一卒,春秋七十一。俗姓和仁部臣,大和國添上郡人也。住東大寺,法師依止釋門。宣揚聖教,心蘊海藏,名高日下,寔謂佛乘之玄匠,法王之大寶者也。及于晩年,以備後房。簷花全凋,尚含四照之色。蘭葉半落,亦送十步之芳。況乎,才為出世,器堪宗師。
【已上國史。】
四月十五日,官符云:「可教正僧徒事。右被大納言從三位神王宣偁:『奉敕。沙門之行,護持戒律,苟乖斯道,豈曰彿子。而今不崇勝業,或事生産。周旋閭里,无異編戶。凡庶以之輕慢,聖教由其陵替。非只黷亂真諦,固亦違犯國典。自今以後,如此之輩,不得住寺以宛供養。凡厥齋會勿關法筵,三綱知而不糺者,亦與同罪。自餘之禁,一依令條。若有改過修行者,特聽還住。使夫住法之侶彌篤精進之行,厭道之徒更起慚愧之意。所司承知,立為恒例。』」
七月二日,鎮守府將軍坂上田村万呂,山城國愛宕郡八坂鄉東山清水寺,金色四十枝手觀世音菩薩像一軆奉造。并破渡其舊居五間三面檜皮葺寢屋,以為堂舍。件寺緣起云:「寶龜九年戊午四月,沙彌延鎮夢告云:『去南向北,覺後淀有金色一支之水。』即尋金水之源。同月八日,至于清水瀧下。於是,一草庵中有白衣居士,年齒老大。白髮皤皤。延鎮問云:『住此幾年,姓名如何?』居士答云:『名曰行叡,隱居此地二百歲許。心念觀音威力,口誦千手真言,年來待汝。適幸相來。我有東國修行之志,其間替我可住此處。草庵之處,當可創堂宇地。此前株者,可造觀音木也。吾若遲還,早可企遂此願。』忽指東去已了。雖有相待,遂無來期。仍尋求之處,山科東峯落所著履,定知觀音所現歟。又歷年序,難果彼願。然間,延曆十七年,田村麿將軍為助産女,求得一鹿,訪水來到清水瀧下。延鎮具陳上件旨,因茲將軍建立此寺矣。」
【巳上出緣起。】
十一月十四日,最澄和尚請七大寺名德十人,始修霜月法花會十講。
廿年十一月中旬,最澄和尚於比叡山中堂止觀院,請十箇之諸崇,演十座之講筵。其請書詞云:「叡山最澄稽首和南,十箇大德足下。最澄發起奉傳法花,深心大願也。誠願蒙有緣厚顧,欲敷天台教迹,若許通告答此文署賓號。然則淨行之願不空此間,普賢之誓有實沙界,有緣善友。百年之後,詣知足院,一面之始,悟无生忍。不任弘持佛法之至,陳請以聞。」
【私云,或人作知足院緣起云:「延曆十一年,傳教大師於知足院四辟像前,始得无生忍。」若依此發願詣知足院悟无生忍之文,僻得其心歟。彼知足天。中者,中天名也。此知足院者,都率內院也。傳教大師發願結緣自他,來世共生內院,將入銅輪之位。誓願之文也。然詣於本朝山州之知足院,悟无生忍者,誤哉。□後輩恐不可信受緣起文。】
于時,諸寺英才大德赴應此請,各講一軸,振法皷於深壑。賓主徘徊三乘之路,飛義旗於高峰。長幼摧破三有之結,猶未改歷劫之轍,混白牛於門外,豈若昇初發之位,悟阿荼於宅內。各結芳志,座終而去矣。
【已上本傳。】
廿一年壬午正月十九日,國子祭酒吏部侍郎朝議大夫和氣朝臣弘世,於高雄山寺,屈善識等十餘名德,始修法花會,講天台法門。最澄和上為真名匠。天皇下敕隨喜,敕使治部大輔正五位上和氣朝臣入鹿口宣。昔者,給孤須達,降能仁於祇陀之苑,求法常蹄,聞般若於尋香之域。是以,和氣朝臣,屈二六之龍象,設一乘之法筵。演暢天台法華玄義等。所以惠日増光,禪河澂流。一乘之玄猷始開域內,三學之軌範遂被人天。像季傳燈,古今未聞。隨喜法筵,稱歎功德。
【已上。】
六月十九日,行幸神泉苑。此日有宴,召緒嗣任參議。帝流淚。
九月二日,詔曰:「最澄闍梨,久居東山,既探法花奧旨。早渡西海,宣傳天台教文。和尚上表曰:『秦國羅什度流沙而求法,唐朝玄弉踰蔥嶺以尋師,並皆不限年數,得業為期。是以習方言於西域,傳法藏於東土。此度求法,往還有限。所求法門,卷逾數百。仍須歷問諸洲,得遇其人。最澄未習漢音,亦闇譯語,忽對異俗,難述意緒。當年得度沙彌義真幼學漢音,略習唐語,少壯聰悟,頗渉經論。殊蒙天恩,傔從之外,請件義真,為求法譯語,兼復令學義理。』」
【已上。】
十月,敕:「維磨會如本於興福寺行。永不移轉。」先是,或於長岡神足家修之,或就南都法華寺開講。仍有此宣旨也。
廿二年癸未二月己末日,大僧都行賀遷化。春秋七十有五也。俗姓上毛野公,大和國廣瀨郡人也。生年十五出家,甘受具足戒。廿五被宛入唐留學,學唯識、法華兩宗。住唐卅一年,歸來之日,歷試身才。東大寺明一難問宗義,頗有所塞,明一即罵云:「費粮兩國,學植庸淺。何違朝寄,不實歸乎!」法師大愧,涕泣滂沱。久在他鄉,頻忘言語。長途一躓,豈妨千里之行。深林枯枝,何薄萬畝之影。有法華經疏弘贊略,唯識僉議等四十餘卷。是則行賀法師之筆削也。又寫得持來聖致要文五百餘卷。聖朝深喜弘益,授以僧統。詔付門徒卅人,令傳其業矣。
【已上國史。】
閏十月廿三日,最澄和上於太宰府竈門山寺,為渡海四舩平達,敬造檀藥師佛四軀。高六尺餘。其名號,无勝淨土善名稱吉祥王如來。
【已上。】
廿三年甲申正月廿二日,官符云:「應令招提寺為例講律事。右得律師傳燈大法師位如寶牒狀偁:『件寺者,斯大唐大和上鑒真奉為聖朝所建也。去天平寶字三年,敕以沒宮地賜之,名為招提寺,令修學戒法。爾來殆五十年,雖有經律,未披講。一則乖和上之素意,一則闕弘道之至志。伏望,下符寺家,永代傳講,便用寺田,充律供儲。然則招提之宗久而无廢,先師之旨不朽。』者。
右大臣
(
神王
)
宣:『奉敕,依請。』」
二月十五日,始行石山涅槃會。
五月
辛卯
(
十八
)
日,律師善謝卒。俗姓不破勝,美濃不破郡人也。初學法相,道業日進。乃讀誦三學,通達六宗。雖補律師,榮分非好。凡厥行業,期於菩薩。梵福山中閑送年,行年八十一遷化。往生極樂,入同法夢。
【已上出往生記。】
同年五月十二日,大安寺空海和尚,生年卅一,遂入唐志矣。附遣唐大使越前太守正三位藤原朝臣賀能,
【本名葛野方呂。】
乘船解纜。秋八月,到衡州岸。同十二月下旬,至上都長安城。已當大唐貞元廿年。依詔安置宣陽坊官宅,傳入唐。
同年秋七月,延曆寺最澄和尚,行年卅八,從遣唐副使菅原朝臣清公,上第二舶渡海。
【弘法大師傳云:「五月十二日入唐。」傳教大師傳云:「秋七月直指西海。」又官符文云:「最澄和尚四月奉詔渡海。」三文相違,何?】
於滄海中l卒起黑風,諸人懷悲,无有恃生。於是最澄和尚發大悲心,所持舍利施海龍王。忽息惡風,未久著岸,名為明州。最澄和尚九月下旬到台州。天台國清寺眾僧遞來,各竭禮敬,頂戴隨喜。我道興隆,今當時矣。天台修禪寺座主僧道邃令寫天台法門,授與日本澄和上。邃和上親開心要,咸决義理。又於邃和上所,為傳三學之道,願求三聚之戒。即邃和上照察丹誠,莊嚴道場,奉請諸佛,授與菩薩三聚大戒。又有付法佛隴寺僧行滿座主,見求法深心,自相語云:「昔聞,智者大師告諸弟子等:『吾滅後二百餘歲,始於東國興隆我法。』聖語不朽,今遇此人矣。我所披閲法門,捨與日本國闍梨,將去海東,當紹傳燈。」即行滿座主云:「早年出家,誓學佛怯,遂於毗陵。大曆年中,得値荊溪先師,訓物不揆,掃灑墳龕,修持院中。經今廿餘祀,忽逢日本國求法供奉大德最澄。法師不憚勞苦,遠渉滄海,早達鄉關弘教門。」又大唐貞元廿一年四月上旬,和尚來到船所,更為真言向於越府龍興寺,幸得値遇泰岳靈嚴山寺鎮國道場大德內供奉沙門順曉。曉感信心之願,灌頂傳授三部三昧耶圖様、契印、法文、道具等,順曉闍梨付法書云:「大唐國開元朝,大三藏婆羅門國王子,法號善无畏。從佛國大那蘭陀寺傳大法輪,至大唐國,付屬傳法弟子僧義林,亦是國師。大阿闍梨一百三歲,今在新羅國傳法,轉大法輪。又付大唐弟子僧順曉,是鎮國道場之阿闍梨。又付日本國供奉大德弟子最澄轉大法輪。僧最澄是第四付屬傳授,唐貞元廿一年四月十九日書記,令佛法永永不絕。阿闍梨沙門順曉錄,付最澄。」
【已上。】
最澄和尚五月中旬,上遣唐大使藤原賀能第一舶。三寶護念,神祇冥護,海中無恙,遂歸本朝。
【已上。】
廿四年乙酉六月,最澄和尚著長門國。八月,上洛,持渡天台法門,并真言法門道具等。同八月廿六日,奉進內裡。其表云:「圓教難說,演其義者天台。妙法難傳,暢其道者聖帝。由是,妙圓極教應聖機而興顯,灌頂秘道感皇緣而圓滿。最澄奉使求法,遠尋靈跡,往登台嶺,躬寫教迹。所獲經疏記等,惣二百卅部,四百六十卷。又於越府龍興寺,得陁羅尼法門三千餘卷,并道具、雜物等,謹進公家。」同廿七日,內借宣:「若夫大明出石,深綠生藍,涓集成海,塵積為岳。其道可求,不擇其人。其才可取,不論其形。故帝尺屈尊,受法坑狐。雪子捐軀,訪道羅刹。皆是所以輕生重道廣利自他也。此間風俗,我慢之執猶深,尊師之志未厚。昔天竺上人自雖降臨,不勤請受,徒遷壑舟。遂令真言妙法,絕而无傳。深可歎念。可歎念。方今最澄闍梨遠渉溟波,受无畏之貽訓,近畏无常,冀此法之有傳。然石川、檉生二禪師者,宿結芳緣,守護朕躬。憑此二賢,欲昌佛法。宜相代朕躬l屈尊捐軀,率弟子等尋撿教經,受傳此法,守護國家,利樂眾生。不可憚世間之誹謗也。自餘諸眾唯取其進,勿遮其退者。」敕:「大唐請益求法供奉大德最澄闍梨將來天台法門,方欲流布天下,習尺家。宜為七大寺書寫七通於野寺天台院,
【一云,常住寺。】
令道證、修圓、勤操等六人法師,受學新寫天台法文矣。和氣朝臣弘世奉敕,真言秘教未傳此土。然最澄闍梨幸傳此道,良為國師,宜拔諸寺智行兼備者,令受灌頂三摩耶。別行因茲。」九月一日,於清瀧峰高雄寺,始建毗廬遮那大壇,設備法會。敕使小野朝臣峯守,撿挍諸事。簡定諸寺大德。道證、修圓、勤操、正能、正秀、廣圓等高僧八人,忽被內侍之宣,各竭尊師之位,受金剛之寶戒,登灌頂之真位矣。尋規佛法之元由,推思佛教之興隆。自正教東流,至二百餘祀,興廢在時,褒貶屬人。
【已上。】
國史云:「最澄法師,以勤操等七人,為灌頂受法弟子。」
【已上。】
同年,空海和尚隨大唐敕留住唐西明寺永忠僧都故院。是則本朝延曆廿四年,當唐永貞元年。空海和尚周遊城中諸寺,訪擇明德。値遇上都長安青龍寺東塔院大德內供奉阿闍梨惠果和尚,則是不空三藏付法弟子也。三朝尊之受灌頂,四眾仰之學密藏。和尚初謁之日,含笑歡喜云:「我先已知汝來,相待日久。今始相見之,大好!大好!」所學皆如瓶水,是非凡徒,第三地菩薩也。內秘大乘之心,外示小國之僧。六月上旬,營設供具,入灌頂壇,沐五部灌頂之誓水,受三密持念之印明。八月上旬,亦受傳法阿闍梨位灌頂,即得遍照金剛之密號。又帝皇御前有二間壁,是則羲之通壁手跡也。而一間破損修理之後,無人下筆。今大和尚可書之者,依敕之旨,磨墨集盥,五筆持五處。
【口,左右手足也。】
一度書五行也。殿上階下悉以感之。殘方爭處,目不暫捨。即取盥沷懸壁上,自然成樹字,而滿圓也。或入水想之觀,室內成池。或住不動之定,身外出火。空海和尚妙用,每事如比。惠果阿闍梨告和尚曰:「汝有密教之器。秘密印璽,因之授與。自餘弟子,或學一部大法,或受一尊一契,不得兼貫。吾今此土緣盡,不能久住。宜以此兩部曼荼羅、金剛教法二百餘卷、三藏付法之物,供養壇具等,并新譯經論唐梵合存,請歸本朝,流傳海內。纔見汝來,恐命不足。今則授法功畢,歸本鄉,以奉國家,流布天下,増蒼生福。」然走後十二月望日,蘭湯洗垢結定印,右脇而終。本朝延曆廿四年也。
【大唐惠果和尚人滅也。】
同年,本朝相擇諸宗英才,始補諸國講師讀師。
同年,官符云:「東山清水寺。右大臣宣:『奉敕,件寺地殊賜參議從三位坂上大宿禰田村麿,永為私寺。國宜承知,依宣行之,符到奉行。』參議從四位上右大辨兼行左近衛少將勘解由長官阿波守秋篠朝臣安人,清水流記云:『有敕,除官寺外,諸建立寺皆悉破卻,寄附東大寺。爰田村磨卿奏聞公家,賜官符。』」
【已上。】
平城天皇
【五十二代,世謂奈良天皇,治四年。王子男三人,女四人,無即位人。】
桓武天皇太子。母內大臣藤原良繼女,皇后乙牟漏也。
延曆廿五
(
大同元
)
年四月廿五日,官符云:「應令十五大寺每年安居奉講仁王般若經經事。右被大納言正三位藤原朝臣雄友宣偁:『奉敕。今聞,消禍長福,護持國土者,仁王般若斯最居先。是以天竺城中興行此業,國家治平,灾難不起。』宣下知諸國國分寺,安居之內副於最勝王經,奉講件經,庶令天下安和朝廷无事。自今以後,立為恒例。其七道諸國國分寺准此矣。」 同五月十八日辛巳,天皇於大極殿即位。即日,改為大同元年。
同日,以賀美能親王立皇太子。生年廿一,是嵯峨天皇也。
【一云,十九日壬午,立皇太子也。】
置六道觀察使。
十一月,於天台山一乘止觀院。圓澄大法師為上首,與百餘人,受圓頓菩薩大戒之始也云云。□□□□□天皇於山階地建立伽藍,號八嶋寺。敕入利稻三□□□國每年下行之。又五畿七道諸國每郡,各各立別倉,每年積正税稻之上分,郡別四十一束。是則奉為崇道天皇所納置也。于時天皇之門弟子實敏為其別當,勤行寺務,祈鎮聖靈。即以淨行沙彌十人令住件寺,每年一人得度受戒,各以道名著僧名矣。
【已上。】
或說云:「同比,天皇有廢皇太子謀計。于時名嗣卿為東宮傅,密告太子。太弟恐惶,不知所出。名嗣啟曰:『事在旦暮,非力可及。祈禱山陵,或得其助。』太弟束帶下坐庭中,遙拜陵,涕淚如雨。于時京洛烟氣忽塞,晝日昏。時天子驚懼,令卜其怪。柏原山陵殊為其祟。天子大恐,伏地祈陵,謝罪責躬。於是,經三箇日,烟氣漸散矣。」
【已上。】
八月,空海和尚行年卅五,自大唐國將歸本朝。泛舟之日,祈請發願,所學教法秘密撰處,若有感應地,望點此三鈷而向日本之方,抛上三鈷也,遙飛入雲中。十月廿二日,平城歸朝,付太宰大監高階遠成奏上請來法文之表。准敕語即請來,為教法可流布天下由。敕定已了。且敕宣曰:「大師神筆唐朝无比,皇城南面諸門之額可書之。」者。仍外門書了。應天門額打後見之,初字圓點已以失落,驚之,抛筆付點書了,上下万人扣手感之。或水上不亂文點,或指虛空顯現字軆。筆得自在,不可勝計。
【已上本傳。】
同月甲辰日,傳燈大法師慈雲卒。年四十九。俗姓長屋忌寸,右京人也。神護景雲四年,得度,登壇之後,學業殊高。安居講師,講无性攝證等。厥後永為善光寺傳法講師,覺花外照□□□□勸誘不倦,生徒充業。諸寺宿德皆以為弘敷聖□□□□□□不掌綱務□早入幽冥。
【已上。】
□□□□□傳燈大法師仁秀,卒于宛野寺。俗姓物部首,伊豫國人也。法師落餝之日,操行不修。登壇之後,學業殊進。可謂:「開走東箭比血之南金者也。」傳燈之勤,仰挹於龍樹,瀉瓶之敏,无謝於馬鳴。證無猶豫,詞不待疑,文義既弘,學徒欽尚。春夢發於情塵,秋思驚於識浪。
【已上國史。】
二年,
圓仁
(
慈覺
)
和尚,生年十五,登比叡山。和尚俗姓壬生氏,下野國都賀郡人也。和尚生時有紫雲瑞,齢及九歲,隨兄學書,遍讀俗典,心慕佛教,登藏擇經,得普門品。終棄俗書,隨師讀經,頻修齋戒,永絕酒肉。年十有餘,聽學經諭,頗悟大旨,猶如嘗蜜。又夢見一大德,摩頂語話。傍有人云:「此是叡山大師。」夢覺之後,常慕大師。隨人入京,終登叡山,親拜大師,猶如昔夢。
【已上本傳。】
閣本奧書云:自天平至大同鈔節,從古寫原本,訂正卷中。校語云原者,即是其本審紙色字樣,六七百年前所寫。副葉題云:「于時慶安元年六月廿四日,加支覆畢。」外題下記「金勝院」三字。
扶桑畧記 卷第七至卷十九抜萃 終
[久遠之絆]
[卷第六]
[卷二十]
[再臨之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