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畧記 卷第六
起元明天皇紀盡聖武天皇紀上
元明天皇
【四十四代,女帝,號安倍天皇。王子男一人,女一人,二人即位。治七年。】
天智天皇第四女。母蘇我大臣山田石川磨女嬪姪娘也。
慶雲四年丁未七月十七日壬子,年四十六,即位。都大倭國高市郡藤原宮、添上郡平城宮。
十月,淡海公在廄坂寺,請新羅遊學僧觀智,講維摩詰兩本經。
慶雲五年戊申正月十一日,改為和銅元年。是依武藏國秩父郡始獻和銅也。
三月
丙午
(
十三
)
日,右大臣石上朝臣麿,任左大臣。
【六十九。】
同日,大納言藤原朝臣不比等,任右大臣。
【五十。是
大織冠
(
鎌足
)
之二男也。】
三月
庚申
(
二十七
)
日,美濃國女一産三男。給稻四百束,乳母一人。
十一月,大嘗會。近江、但馬,供奉其事。
同月廿五日,天皇宴會。諸兄給姓。譽忠誠之至,賜浮坏之橘。敕曰:「橘者,菓子之長上。人所好。柯凌霜雪而繁茂,葉經寒暑而不踈。與珠玉共競光,交金銀以逾美。是以為汝姓者。」賜橘宿禰。
同年,始造平城宮。長門國奏:「甘露降。」
和銅二年己酉二月戊子日,詔曰:「筑紫觀世音寺,
淡海大津宮御宇
(
天智
)
天皇,奉為
後岡本宮御宇
(
齊明
)
天皇,誓願所基也。雖累年代,迄今未了。宜太宰府専加撿校,早令營作。」
五月
乙亥
(
廿
)
日,新羅使貢方物。
壬午
(
二十七
)
日,宴新羅使於朝堂,賜祿各有差。并賜國王絹廿疋、美濃絁純卅疋、糸二百絇、綿一百五十屯。
是日,右大臣藤原朝臣不比等,引新羅使於弁官廳內,語曰:「新羅國使自古入朝,然未曾與執政大臣談話。而今日披晤者,欲結二國之好,成徃來之親也。」使人等即避座而對曰:「使等,本國卑下之人也。然受王臣教,得入聖朝,適從下風,幸甚難言。況引昇榻上,親對威顏。」仰承恩教,伏深欣懼。
八月
辛亥
(
廿九
)
日,天皇車駕幸平城京。
九月
乙卯
(
二
)
日,天皇車駕巡撫新京百姓。
戊午
(
五
)
日,車駕自平城宮至。
十月,右大臣就植槻之淨刹,延淨達法師,修維摩會。惣歷五箇年矣。
十二月
丁亥
(
五
)
日,天皇車駕幸平城。
和銅三年庚戊三月辛酉日,始遷都于平城。從難波宮,移御奈良京,定左右京條坊。
同月,右大臣藤原朝臣不比等,於大和國平城京,始建興福寺金堂。先是,
大織冠
(
鎌足
)
內大臣,由蘇我入鹿誅害事,發願:「奉造金色釋迦丈六像一軀,挾侍菩薩二軆。」其後,天智天皇八年己巳冬十月,
大織冠
(
鎌足
)
枕席不安之比,忽搆伽藍,安置件像。
內大臣
(
鎌足
)
薨之後,所移起也。
同年,移立大官大寺於平城京。
和銅四年辛亥,大官等寺并藤原宮,燒亡。
七月
戊寅
(
五
)
日,山背國女一産三男。賜絁、綿、布、稻、乳母等。
和銅五年壬子三月
戊子
(
十九
)
日,美濃國獻木連理并白鴈。
伊賀國獻玄狐。
七月
壬午
(
十五
)
日,令伊勢、尾張、參河、駿河、伊豆、近江、越前、丹波、但馬、因幡、伯耆、出雲、播磨、備前、備中、備後、安藝、紀伊、阿波、伊豫、讚岐等廿一國,始織綾錦。
九月
辛巳
(
十五
)
日,觀成法師為大僧都,弁通法師為少僧都,觀智法師為律師。 同月,始置出羽國。
和銅六年癸丑正月
戊辰
(
四
)
,備前國獻白鳩。伯耆國獻嘉瓜。右京職稗化為禾一莖。
四月
乙未
(
三
)
,割丹波國五郡為丹後國,止備前國六郡為美作國,分日向國四郡為大隅國。
五月
甲子
(
二
)
,諸國郡鄉名著好字。又命作風土記。其郡內所出,銀銅、彩色、草木、禽獸、魚虫等物,具錄色目。土地、山川、原野、名號所由,又古老相傳、舊聞異事,載于史籍。只宜言上。
七月
丁卯
(
六
)
日,大和國宇太郡人,得銅鐸於長岡野地中而獻之。高三尺,口徑一尺。其製異常,音協律呂。敕所司藏之。
十月戊戌
(
八
)
日,制:「諸寺多占田野,其數無限。宜自今以後,數過格,皆還收之。」
十一月,大倭國獻嘉蓮,近江國獻木連理十二株,但馬國獻白雉。
十二月
乙巳
(
十六
)
日,近江國言:「慶雲見。」丹波國獻白雉。土左國女一産三男。給米四十石,乳母一人。
大織冠傳云,和銅六年,近江守藤原武智麿忽入一寺。寺內荒凉,堂宇頽落,房廊空靜。顧問國人,國人答曰:「寺檀越等統領寺家財物田薗,不令僧尼勾當,僧尼不得自由。所以有此損壞。非獨此寺,餘亦皆然。」公以為:「如來出世,演說諸法,教化眾生,令樹善業。其教深妙。從天竺國,流傳震檀,延及此地。得其門者,出離盖纏。失其路者,輪迴生死。何肯白衣檀越,輙統僧物,不供法侶,損壞精舍。此非所以益國家之福田,損眾生之惡業也。」仍奏曰:「臣幸浴大化,宰守一國。因公事而巡民間,就餘隙而禮精舍。部內人民,不知因果,檀越子孫,不懼罪業。統領僧物,専養妻子。僧尼空載名於寺籍分能散,餬口於村里,末嘗修理寺家破壞,但能致有牛馬蹋損。此非所以國家度僧尼演佛化也。若非糺舉,恐滅正法。伏請明裁。」敕曰:「崇餝法藏,粛敬為本。修營佛廟,清淨為先。今聞:『諸國寺多不如法。或草堂始闢,爭求題額,幡幢纔施,即訴田薗。或房合不修,牛馬蹋損,門庭荒凉,荊棘簇生。遂使无上尊像永蒙塵挨,甚深法藏不免風雨。多歷年代,絕无搆成。指事而論,極遠崇敬。』宣諸國兼并數寺,合成一區,庶幾同力,共造更興頽法。明告國師眾僧及檀越等,具條部內寺家便宜并財物,附使奏上,待後進止。」從此已後,國人怕罪,不敢侵用寺家之物也。孔子所言:「君子之德如風者。」其在於茲矣。
【己上家傳。】
和銅七年甲寅正月,令撰國史。
二月
丁酉
(
廿九
)
日,沙門義法還俗,授從五位下。為用占術也。
五月
壬辰
(
六
)
日,伯耆國言:「甘露降。」同月」遠江國地震。山崩壅。麤玉河水為之不流。經數十日,潰流,敷智長下石田三郡,民烟百七十餘家悉没。
六月廿八日庚辰,以豐櫻彥親王,立皇太子。于時年十四歲,令加元服。是聖武天皇也。
同月,一品長親王薨。
七月,知太政官事一品穗積親王,薨。
十月,維摩會始移修於興福寺。凡移修此會於九處矣。然間中絕卌二年,云云。同年,相當太唐惠昭法師入滅之歲。六十五也。
和銅八年乙卯正月甲申朔日,天皇御大極殿,皇太子始加禮服拜朝。陸奧出羽蝦夷等來朝,各貢方物。其儀,朱雀門左右,陣列鼓吹騎兵。元會之日用鉦皷,自是始矣。
是日,東方慶雲見。遠江國獻白鴿。
三月
甲辰
(
廿三
)
日,新羅使還本蕃。敕太宰府:「賜綿五千四百五十斤。」
八月丁丑日,左京人高田首久比麿進靈龜。其長七寸,闊六寸。左目白,右目赤。頸著三公字,背負七星,前腳並有離卦,後腳並有一爻,腹下赤白兩點相次八字。獻龜人,賜絁廿疋、綿四十屯、布八十端、箱二千束。
九月三日庚辰,禪位於冰高內親王。詔曰:「以此神器,欲讓皇太子。而年齒幼稚,未離深宮。因茲傳位于冰高內親王矣。」
此同代,
諾樂
(
ナラ
)
京有一在家僧,其名未詳。爰有聟男,與舅僧頗有不和事,竊擬弒其舅僧矣。二人共乘船渡海之間,聟男縛其舅僧四枝,擲陥海中。男還宅後,詐語妻言:「汝父忽値荒波,入海沈没。吾僅存命獨來也。」女大悲哭耳。時父僧於海中,至心誦方廣經。海水凹開中,踞底不溺。逕二日夜中,他舡渡過。舉聲求救。於是,舡人下箈,牽出海僧。舡人恠問。陳本末。又問:「何術沈水不死?」答云:「我常誦万廣大乘經,其威神力也。」僧纔免死,遂歸故鄉焉。
同代,美作國英多郡內,有取鐵山。國司召集役夫十人,入鐵山穴,令取其鐵。然問:「山俄搖崩,役夫爭出,一人未出。」山頽穴塞。妻子哭泣,修追贈善。圖觀音像,寫法花經。于時,穴人其命尚存,祈請出上。吾先日發願奉寫法花大乘,命全在,必果願。然彼穴鄛,指許自開,日光照臨。有一沙門,自鄛入來,以鉢飯授與之曰:「汝之妻子,供養於我。是以吾為救汝來向。」言畢返去。而間其穴通開,廣方二尺餘,高可五丈。日光照輝,心神少息。于時卅餘人夫,取葛入山,而穴邊過。底人見影叫言:「救吾。」山人遙聞,如蚊音聲,始結葛為籠,繋繩下穴。底人乘籠,漸昇存命。是乃經王威力,觀音靈驗矣。
【已上二間出靈異記。】
和銅元年,如來滅後一千六百五十七年。
元正天皇
【四十五代,女帝,治九年。无王子。】
號冰高天皇。皇太子草壁親王女也。母元明天皇。
和銅八年
(
靈龜元年
)
乙卯九月二日庚辰,生年卅五,即位。都大和國添上郡平城宮。人進靈龜。仍即位日,改為靈龜元年。
同月,伯者國甘露降,丹後國進白雉,遠江國貢白狐。
十月
乙卯
(
七
)
,「諸國百姓,唯趣水澤之種,不知陸田之利。宜令百姓兼種麥禾,男夫一人二段。宜以此狀,遍告天下。盡力耕種,莫失時候。」
靈龜二年丙辰五月,高麗國人千七百九十九人,遷於武威國。始置高麗郡。
同五月十七日,太政官謹奏云:「今聞:『諸國寺家,堂塔難成。僧尼莫住,禮佛無聞。檀越子孫,惣攝田畝,専養妻子,不供眾僧。因作訴訟,誼擾國郡。』自今以後,嚴加禁斷。其所有財物田園,並須國師眾僧,及國司檀越等,相對撿校,分明按記。充用之日,共判出付。不聽依舊檀越専制。」經奏,奉敕依奏。 七月
甲寅
(
廿五
)
日,二品志貴皇子,薨。光仁天皇之父也。
八月,天智天皇之男二品施基皇子,薨。
同月,大伴山守,為遣唐大使。多治比縣守、安倍仲磨,為副使。下道吉備,生年廿,從使入唐。沙門玄昉,同入唐。乘舡四艘,五百五十七人渡海。
同年,移立元興寺于左京六條四坊。
十一月,大嘗會。遠江、但馬,供奉其事。
靈龜三
(
養老元
)
年丁巳二月
壬午
(
十一
)
日,天皇幸難波宮,至和泉宮。
庚寅
(
十九
)
日,車駕還竹原井頓宮。
辛卯
(
廿
)
日,詔河內、攝津二箇國,並造行宮。即日還宮。
三月三日,左大臣石上朝臣麿,薨。年七十八。
四月
乙亥
(
六
)
日,以久世女王,為伊勢齋宮。
七月
庚申
(
廿三
)
日,以沙門弁正為少僧都,神叡為律師。
九月
丁未
(
十一
)
日,天皇幸美濃國不破山中,醒泉自出。飲浴之者,白髮反黑,闇目忽明。又洗痛處,无不除痊。
甲子
(
廿八
)
日,車駕還宮。
十一月七日癸丑,改為養老元年。
同年,道慈法師自唐歸朝。渉覧經典,尤精三論。
或記云,大唐善无畏三藏,養老元年入朝。
【私云,无畏三藏來本朝事,不見處處之文。因茲,世人多不知也。但勘下文,延曆廿四年八月廿七日內侍宣偁:「昔天竺上人,自雖降臨,不勤訪受,徒遷谿舟。遂令真言妙法絕而无傳。」若是指於无畏三藏來朝之時歟。彼人既是西天之國王,真言之祖師也。頗似相諧。血脉云:「善无畏三藏,是中天竺摩竭陀國國王。早捨皇位,出家入道。」胎藏相承云:「无畏三藏。大唐開元七年,從西國來,至震旦國。」慈氏儀軌云:「善无畏三藏。年十三歲,為烏駄釋國王。年十八,捨位,讓位於兄。度那蘭陁寺,出家學道。」傳教大師傳曰:「順曉闇梨付法書云:『大唐國開元朝,大三藏婆羅門國王子,法號善无畏。從佛國大那蘭陁寺,傳大法輪,至大唐國。』」私云,此文謂王子,上二文云國王。並名相違,為之如何。】
同年,太宰帥從三位多治比真人池守,賜絹廿疋、綾十疋、絁三十疋、綿三百屯、布百端。是褒賞其政之尤善也。
養老二年戊午三月
乙卯
(
廿
)
日,以少納言從五位下小野朝臣馬養,為遣新羅大使。
五月
乙末
(
二
)
日,別越前國四郡,置能登國。分上總國四郡,為安房國。停石背磐城等國,安陸奧國。
八月
乙亥
(
十四
)
日,出羽並渡嶋蝦夷八十七人來,貢馬千疋。則授位祿。
九月
甲寅
(
廿三
)
日,遷法興寺於新都。
高麗留學之僧行善歸朝,件老師行善,在于高麗之時。其國洪水,忽行河邊,橋壞无舡,過度无由。居絕橋上,心念觀音。即時老翁乘船迎來,同載共度。度竟之後,老翁忽失,其舟亦亡。乃知觀音化身也。發誓造像,日夜歸敬。時人謂之河邊菩薩。至是,遂以歸朝,安置其像於興福寺,夙夜供敬。然間其像俄失,不知所在矣。 十二月壬申日,遣唐使從四位下多治比真人縣守等,自唐國歸朝。
同年,右大臣藤原不比等朝臣,撰律令各十卷,進官。
養老三年己未正月一日,大風。
二月
壬戌
(
三
)
日,百官始令把笏。五位以上牙笏,六位已下木笏。
六月
丁卯
(
十
)
日,皇太子始聽朝政。
七月,始置按察使。
十月
辛丑
(
十七
)
日,詔賜一品舍人親王,內舍人二人、大舍人四人、衛士卅人。益封八百戶,通前一千五百戶。
十一月一日乙卯,詔曰:「神叡法師,學達三空,智周二諦。護戒珠,寫惠水。道慈法師,遠渉蒼波,覈異聞於絕境;遐遊赤縣,研妙機於秘記。參跡龍象,振英蓁漢,戒珠如懷滿月,惠水若寫滄溟。濱宜施食封各五十戶。」
十二月,始制婦女衣服。
養老四年庚申正月朔日甲寅,太宰府獻白鳩。
始授僧尼公驗。
三月
丙辰
(
四
)
日,右大臣正二位藤原不比等朝臣,授刀資人卅人。
八月三日,右大臣藤原朝臣不比等,薨。春秋六十三。贈太政大臣,謚號淡海公。延曆僧錄云,淡海公,事父能盡其孝,事君能盡其忠。忠孝居懷,家國何爽。謹王奉佛,真俗無違。恤寡哀孤,事亦同古。治國一年,風不鳴條,雨不破塊。治國二年,耕者讓畔,行者讓路。治國三年,路不拾遺。治國四年,謳歌滿路。治國五年,變戎衣而為禮衣。治國六年,迴賊臣而為孝子。遂得君王下顧,黔黎戴仰。
【已上出延曆僧錄。】
九月,有征夷事。大隅、日向兩國亂逆,公家祈請於宇佐宮。其禰宜辛嶋勝代豆米相率神軍,行征彼國,打平其敵。大神託宣曰:「合戰之間,多致殺生。宜修放生者。」諸國放生會,始自此時矣。
十二月廿五日癸卯,敕曰:「釋典之道,教在甚深。轉經唱禮,先傳恒規。理合遵承,不須輙改。比者,或僧尼自出方法,妄作別音。遂使後生之輩,積習成俗,不肯變正。恐汙法門。從是始兮,宜依漢沙門道榮,學問僧勝曉等,轉經唱禮。餘音並停之。」
養老五年辛酉正月朔日戊申,武藏、上野二箇國,並獻赤烏。甲斐國獻白狐。尾張國言:「少鳥生大鳥。」
十五日,大納言長屋王,任右大臣。年三十八。太政大臣高市親王之男也。
二月
壬辰
(
十五
)
日,大藏省倉自鳴有聲。
五月,
太上
(
元明
)
天皇不豫。詔曰:「歸依三寶,欲令平復。宜簡取淨行男女一百人,入道修道。經年堪為師者,雖非度色,並聽得度。」右大弁從四位上笠朝臣麿,奉為太上天皇,出家入道。
六月
戊戌
(
廿三
)
日,詔曰:「沙門行善,負笈遊學,既經七代,備嘗難行。辨三五術,方歸本鄉。矜賞良深,如有修行。天下諸寺恭敬供養,一同僧綱之例。又百濟沙門道藏,寔惟法門袖領。釋道棟梁,年逾八十,氣力衰耄,非有束帛之施,豈稱養老之情哉。宜所司四時施物,絁五疋、綿十屯、布廿端。又老師所生,同籍親族給復,終僧身焉。」 七月
庚午
(
廿五
)
日,詔曰:「諸國鷹狗,大膳職鸕鶿,并鷂豬,悉放本處,令遂其性。從今而後,如有應須,先奏其狀,待敕。」 八月三日,天皇并太上天皇同敕:「為右大臣藤原朝臣
淡海公
(
不比等
)
周忌法事,興福寺內,建北圓堂,安置供養埝彌勒像,挾侍菩薩像四天王像。」同日,橘氏三千代婦人,奉為所天贈太政大臣淡海公,興福寺金堂內,造坐彌勒淨土,奉供養之。
九月
乙卯
(
十一
)
日,以皇太子之母井上內親王,為伊勢齋宮。一云,神龜四年,九月壬申日,井上內親王為齋宮。十二月四日,太上天皇崩。
【年六十一。元明天皇也。】
火葬于推山陵。依遺詔,不置葬禮。
【陵高三丈,方三町也。自此以後,不作高陵。】
養老六年壬戊正月
壬戌
(
廿
)
日,正四位上多治比真人三宅麿,坐誣告謀反。正五位上穗積朝臣老坐事。三宅麿配伊豆嶋,老流佐渡嶋。
四月,唐人王元仲造飛車貢朝。天子嘉歎,授從五位下。
十一月
丙戊
(
十九
)
日,天皇奉為太上天皇,敬寫花嚴經八十卷、大集經六十卷、涅槃經四十卷、大菩薩藏經廿卷、觀世音經二百卷,造潅頂幡八首、道場幡一千首,著牙漆几卅六,銅鋺器一百六十八,柳箱八十二。即以十二月七日,於京并畿內諸寺,便屈請僧尼二千六百卅八人,設齋供矣。
十二月
庚戌
(
十三
)
日,奉為
淨御原宮御宇
(
天武
)
天皇,造彌勒像。
藤原宮太上
(
持統
)
天皇,造釋迦像。其本願緣起,寫以金泥,安置佛殿焉。
養老七年癸亥二月丁酉日,遣僧滿誓於筑紫,令造觀世音寺。俗名,從四位上笠朝臣麿也。
八月,新羅使來。
九月七日癸卯,無位紀朝臣家裨,於大和國白髮池,得白龜。長一寸半,廣一寸,兩眼並赤。貢之。紀朝臣家裨,授從六位上,賜絁廿疋、綿四十屯、布八十端、稻二千束。
同年,興福寺內,建施藥院悲田院,施入封戶五十烟。伊與國水田一百町,越前國稻十三万束。
同比,始置參議五員。
【巳上二條月日可尋。】
養老八年甲子二月四日甲午,天皇
【年四十四。】
禪位於皇太子,號太上天皇。靈龜元年乙卯,如來滅後一千六百六十年。
聖武天皇
【四十六代,號感神天皇,治廿五年。王子男二人,女三人,一人即位。】
文武天皇太子。母,右大臣藤原不比等女。皇太后
宮子
(
ミヤコ
)
也。
養老八
(
靈龜元
)
年甲子二月四日甲午,生年廿五,於大極殿即位。即日,改為神龜元年。是依去年九月七日癸卯,紀朝臣家裨於大和國白髮池,得白龜貢上,仍號神龜也。
同日,右大臣長屋王,任左大臣。生年四十一也。
都大和國平城宮。
三月
庚申
(
一
)
日,定配流處遠近之程。伊豆、安房、常陸、佐渡、隱岐、土左六國為遠,諏方、伊與為中,越前、安藝為近。
四月,有征夷事。
六月朔丁丑日,熒惑星逆行。
七月
丁未
(
二
)
日,以從五位上土師宿禰豐麿,為遣新羅大使。
十月
辛卯
(
五
)
日,天皇幸紀伊國。
癸巳
(
七
)
日,至同國那賀郡玉垣勾頓宮。
甲午
(
八
)
日,至海部郡玉津嶋頓宮,留連十有餘日。
戊戊
(
十二
)
日,造離宮於岡東。是日,從駕百寮六位已下至于件部。
己酉
(
廿三
)
日,車駕自紀伊國還宮。
十一月,大嘗會。播磨、備前,供奉其事。
神龜二年乙丑閏正月
己丑
(
四
)
日,陸奧國俘囚百四十四人配伊與國,五百七十八人配于筑紫,十五人配于和泉監。
壬寅
(
十七
)
日,請僧六百人,於宮中轉讀大般若經。為除灾異也。
同年,自唐柑子始而持來,殖種結果。
神龜三年丙寅六月
辛亥
(
五
)
日,新羅使貢調物。
辛酉
(
十五
)
日,
太上
(
元正
)
天皇不豫。詔令天下諸國放生。或記云,七月,今帝陛下,為太上天皇寢膳不安。山階寺內立東金堂、藥師佛像並挾侍菩薩所造也。 十月
辛亥
(
七
)
日,行幸于播磨國印南野。
癸亥
(
十九
)
日,幸難波宮。
同年,行基菩薩造山崎橋。故老相傳云:「造橋畢後,菩薩於橋上,大設法會。洪水俄至,橋流人死。粗有其數。
云云。
」
神龜四年丁卯二月辛西日,請僧六百人、尼三百人,於中宮令轉讀金剛般若經。為銷灾異。
三月卅日庚午,供養大和國城上郡長谷寺。請僧六十口。行基菩薩為導師,義邏法師為咒願。一云,咒願玄昉僧正。夫件寺者,弘福寺僧道明,俗姓六人部氏。並沙彌德道,播磨國揖寶郡人辛矢田部氏。二人相共所建立也。其佛木者,自近江國高嶋郡三尾前山,流出霹靂木也。所至之處,有疾疫灾,隨人漂流。遂至大和國葛木郡神河浦。爰沙門道明、沙彌德道,控引此木,企造佛思。有志無力,専勤禮拜。於是,正三位行中務卿兼中衛大將藤原朝臣房前,奏聞公家。依敕,下行大倭國稻三千束。因茲奉造十一面觀世音菩薩像一軆。高二丈六尺。雷公降臨,破作方八尺盤石,令為其座矣。佛師諬主勲。諬文會兩人之作。
【已上緣起文】
。為憲記云,長谷寺佛木,元者,昔
辛酉
(
推古九
)
年洪水之時,自近江國高嶋郡三尾崎流出橋木也。所至之處,火灾病死。卜筮所告:「此木崇也者。」于時大和國葛木下郡住人,出雲大滿,來行此國。傳聞此木凶靈之由。心中發願:「吾以此木奉造十一面觀音像。」貯儲少粮,雇求人夫。然木大人少,徒見欲返。試付綱曳來,輕如走,見人奇駭。上下合力,遂至大和國城下郡當麻鄉。只有發願之心,全無造佛之力。然間大滿即世矣。靈木空歷八十餘年,其郡其里,疾病盛發。村人同心,曳寄於長谷川之上。又經卅年,爰沙彌德蓮,有造佛之志。養老四年,移置峯上。德蓮無力,悲泣積年,朝暮向木,禮拜流淚。於是,藤原朝臣房前大臣,俄蒙綸旨,下行造料。仍神龜四年,造畢高二丈六尺十一面觀音像,德蓮夢見神人告言:「此北峯在大巌矣。堀顯奉立比像。」覺後昇見,有方八尺大石,面平如掌。
【出天平五年德蓮記緣起等文。】
神龜四年四月
丁卯
(
十五
)
日,飄風忽來,吹折南苑樹二株,即化成雉。
七月廿一日,置齋宮寮。
閏九月
丁卯
(
五
)
日,藤原大夫人光明子,誕生王子。
十月八日,相當大唐開元十五年一行阿闍梨入寂之日。
十一月
己亥
(
二
)
,以光明子大夫人所生
皇子
(
基王
)
,立皇太子。
十二月,大唐使領首齊德入京。
神龜五年戊辰八月
甲申
(
廿一
)
日,敕:「皇太子寢病,經日不愈。自非三寶威力,何能解脱患苦。因爰敬造觀世音菩薩像一百七十七軀,并經一百七十七卷,禮佛轉經,一日行道。緣此功德。欲得平復。」又敕可大赦天下以救所患。
九月
甲午日
(
一日
)
,詔曰:「朕有所思。比日之問,不欲養鷹。天下之人,亦宜勿養。其待後敕,乃得養之。如有違者,科違劾之罪。布告天下,咸令聞知。」
丙午
(
十三
)
日,皇太子薨。
【二歲。】
天皇甚悼惜焉,為之廢朝三日。太子幼弱,不具喪禮。但在京官人以下,及畿內百姓,素服三日。諸國郡司,各於當郡,舉哀三日。
壬戊
(
廿九
)
日,夜,流星長可二丈,光赤四斷,散堕宮中。
十月
壬午
(
廿
)
日,僧正義淵卒。遣治部官人,監護喪事。又詔:「賻絁一百疋、糸二百絢、綿三百屯、布三百端。」
十二月
己丑
(
廿八
)
日,金光明經六十四帙六百四十卷,頒於諸國。國別十卷。先是,諸國所有金光明經。或國八卷,或國四卷。至是,寫備頒下。隨經到日,即令轉讀。為令國家平安也。
同年,始進士試。
神龜六
(
天平元
)
年己巳二月六日,公家於左京元興寺,修大法會,供養三寶。敕左大臣正二位長屋親王,任供眾僧之司。于時有一沙彌,濫就供養之處,捧鉢受飯。親王見之,自以牙笏,罸沙彌頭。頭破血流。沙彌摩頭捫血哭,忽不觀,不知所去。道俗老少,皆恠言凶。逕二箇日,有嫉妬人,讒奏天皇。仍左大臣遂被誅殺。
【已上異記。】
同月七日辛未,左京人從七位下
漆部
(
ヌリベ
)
造君足、無位中臣
宮處
(
ミヤコ
)
連東人等,密稱左大臣長屋王:「私學左道,欲傾國家。」其夜遣使,固守三關。因遣式部卿從三位藤原朝臣宇合、左衛門佐從五位下津嶋朝臣家道、右衛門佐從五位下紀朝臣佐比物等,將六衛兵,圍長屋王宅。
八日壬申,巳時,遣一品舍人親王、新田部親王、大納言從二位多治比真人池守、中納言正三位藤原朝臣武智麿、左中辨正四位下小野朝臣牛養、少納言從五位下巨勢朝臣宿奈麿等、就長屋王。一云,自念:「无罪被囚,必為他刑。不如自害。」即服毒藥,忽以頽死。生年四十六。其室二品吉備內親王,并男從四位下膳夫王、無位桑田王、葛木王、鈎取王等,同亦白縊。家內人等,禁著於右衛門兵衛等府。敕曰:「吉備內親王者,
日並知皇子
(
草壁太子
)
之皇女,無罪,宜准例送葬。唯停皷吹。長屋王者,依犯伏誅,雖准罪人,莫醜其葬矣。」
十日甲戊,遣使葬長屋王,并吉備內親王屍於
生馬
(
イコマ
)
山。又敕:「」其家令帳內,並從放免。
十四日戊寅,敕:「從五位下上毛野朝臣宿奈麿等七人,坐與長屋王交通。並處配流。自餘九十人,悉從原免。」
十五日己卯,遣參議左大辨正四位上石川朝臣石足等,就長屋王弟從四位上鈴鹿王宅,宣敕曰:「長屋王昆弟姊妹、子孫及妾等,合緣坐者,不問男女,咸皆赦除。」是日,百官大祓。
十八日壬午,告人柒部造君足、中臣宮處連東人,並授外從五位下,賜食封卅戶、水田十町。于時,百姓多夭。世言:「依誅長屋大臣也。」
六月一日庚申,始於內裏,修一代之仁王會。
己卯
(
廿
)
日,左京大夫從三位藤原麿,獻貢負圖龜。長五寸三分,廣四寸五分。其背文云:「天王貴平知百年。」仍八月五日癸亥日,改為天平元年。
八月
戊辰
(
十
)
日,以皇大夫人藤原宮子,立皇大后。是天皇母儀也。同日,以大夫人藤原光明子,立皇后。
【贈太政大臣不比之等女也。】
同年,天皇欲改造大官大寺。為遵先帝遺詔也。遍降綸命,捜求良工。爰有稱沙門道慈者,奏天皇曰:「道慈問道求法,自唐國來。但有一宿念,欲造大寺,偸圖取西明寺結搆之軆。」天皇聞而大悅,以為:「我願滿也。」敕道慈改造大寺。緣起云,中天竺舍衛國祇薗精舍,以兜率天內院為規摸焉。大唐西明寺,以祇薗精舍,為規摸焉。本朝大安寺,以唐西明寺為規摸焉。寺大和國添上郡平城右京六條三坊矣。其寶塔、花龕、佛殿、僧坊、經藏、鐘樓、食堂、浴室,內外宇搆,不遑具記。二七年間,營造既成。天皇歡悅。開大法會,加施三百町之水田。得度五百人之沙彌。即以道慈補權律師,兼賜食封百五十戶。褒賞有員,不能具記。法師道慈,性受聰悟,為眾所推。尤妙工巧,搆作形製,皆稟其規。所有手匠,莫不歎服焉。
【私云,今案,彼祇洹精舍,以兜率內院為規摸。事雖出緣起,其旨未明。夫中天內院,只分四十九院。舍衛祇園,既有百二十院。付中,知足天內,每置七七重閣,皆交摩尼寶殿。祇陁林中,地雖敷黃金之財,堂未營摩尼之珠。員數不同,莊嚴差別,規摸之旨,有名无實。如何。】
天平二年庚午三月廿七日,太政官謹奏:「大學生徒,既經年月。習業膚淺,猶難博達。實是家道困窮,無物資給。雖有好學,不堪遂志。望請,選性識聰慧藝業優長者,十人以下,五人已上,專精學問,以加善誘。」仍賜夏冬時服,并給食料。
同月廿九日,始建藥師寺東塔。
四月廿八日,立興福寺塔。藤原皇后,并中衛大將藤原房前等,自臨彼伽藍。率文武官,持簀運土。建五重寶塔一基。
五月,置悲田、施藥兩院,以養天下飢病之徒。
十月十七日乙酉,大僧都弁靜法師,為僧正。
【三論宗。】
同日,神叡法師為小僧都,道慈法師為律師。唐僧思託,作延曆僧錄云。沙門神叡,唐學生也。因患制亭,便入芳野,依現光寺,結廬立志。披閲三藏,秉燭披翫,夙夜忘疲。逾二十年,妙通奧旨。智海、淵冲、義雲、山積,盖法門之龍象也。俗時傳云:「芳野僧都,得自然智。」
【已上延曆僧錄之文。】
天平三年辛未八月癸未日,詔曰:「比年隨逐行基法師,優婆塞優婆夷等如法修行者,男年六十一已上,女年五十五以上,咸聽入道。自餘持鉢行路者,仰所由司,嚴加捉搦。」或記云,同月始置參議。
十一月辛酉日,天皇車駕巡幸京中。道經嶽邊,聞囚等悲吟叫呼之聲。天皇燐愍,遣使覆審犯狀輕重。於是降恩,咸免死罪已下,并賜衣服。
丁卯日,敕給三位隨身四人,四位二人,并負持弓箭隨主。
十二月
丙子
(
二
)
日,甲斐國獻神馬。黑身白髮尾。
天平四年壬申二月,新羅使,進數種財物禽獸等。
夏日,天下旱魃。
天平五年癸酉七月庚午日,始令備孟蘭瓫供於大膳職。
遣唐大使多治比廣成、副使中臣名代,乘船四艘,惣五百九十四人渡海。沙門榮叡普昭法師等,隨使入唐。
天平六年甲戊正月十一日,皇后藤原氏本,奉為先妣僧從一位橘氏徃生菩提,相當忌日,興福寺內建西金堂。安置釋迦大士像,及挾侍菩薩十大弟子、四羅漢神王等像,敬延供養。屈請眾僧四百人等,別施衲袈裟等,如法行道焉。
【已上出彼寺緣起。】
三月八日,中納言已上,賜帶仗資人。
辛未
(
十
)
日,行幸難波宮。
丙子
(
十五
)
日,施入四天王寺食封二百戶,限以三年,并施僧等絁布。
戊寅
(
十七
)
日,車駕自難波宮,宿竹原井頓宮。
庚辰
(
十九
)
日,車駕還宮。
四月七日戊戊,大地震。壞天下百姓廬舍,壓死者多。山崩川壅,地往往裂,不可勝計。
十一月廿日,太政官謹奏:「應令度闇誦法花、最勝兩經事。比來出家不審學業,多由囑請,甚乖法意。自今以後,不論道俗,所舉度人,唯取身于闇誦法花經一部,或最勝王經一部,兼解禮佛。淨行三年已上,令得度者。學問彌長,囑請自休。其取僧尼兒,詐男女,令得出家,准法科罪。所司知而不正者,與同罪。得度者還俗。伏聽天裁,謹以奏聞。」
天平七生乙亥正月十七日,大納言藤原朝臣武智麿,任右大臣。
【五十五。】
贈太政大臣不比等一男也。
二月
癸卯
(
十七
)
日,新羅使金相貞率入京。
癸丑
(
廿七
)
日,遣中納言正三位多治比真人縣守於兵部曹司,問新羅使入朝之旨。而新羅國,輙改本號,曰王城國。因茲,返卻其使。
三月
丙寅
(
十
)
日,入唐大使從四位上多治比真人廣成等,自唐國歸朝。
四月
辛亥
(
廿六
)
日,入唐留學生從八位下下道朝臣真備,獻唐禮一百卅卷、大衍曆經一卷、大衍曆立成十二卷、測影鐵尺一枚、樂書要錄十卷、馬上飲水漆角弓一張,并種種書跡,要物等,不能具載。留學之,間歷十九年。凡所傳學,三史五經、名刑筭術、陰陽曆道、天文漏剋、漢音書道、秘術雜占、一十三道,夫所受業,渉窮眾藝。由是太唐留惜,不許歸朝。或記云,爰吉備竊封日月,十箇日間,天下令時恠動。令占之處:「日本國留學人不能歸朝,以秘術封日月,敕令免宥,逐歸本朝。」
【已上。】
又沙門玄昉同以歸朝,持度經論章疏五千餘卷并佛像等,悉獻太政官。天皇尊之,榮寵日盛。百官欽仰,四海歸依。沙門榮叡,普照法師至于唐國留學。太唐諸寺三藏大德,皆以戒律,為入道之正門。若不持者,不齒於僧中。爰知本國無傳戒之人,請於東都大福先寺沙門道璩法師,附副使中臣朝臣名代之舶。先令向於本朝,在大安寺西唐院西室南端。
九月
壬午
(
三十
)
日,一品新田部親王,薨。
十月
丁亥
(
五
)
日,詔:「親王薨者,每七日供齋。以僧一百人為限。七七齋訖者停之。自今以後,為例行之。」
乙丑
(
十三
)
日,知太政官事一品舍人親王,薨。贈太政大臣親王。
此歲,自夏至冬,天下患豌豆瘡。俗曰裳瘡。夭死者多。十一月七日,相當太唐善无畏三藏入滅之日焉。
天平八年丙子二月丁巳日,入唐學問僧玄昉法師,施封一百戶,田一十町,扶翼量子八人。律師道慈法師,扶翼量子六人。
七月八日,南天竺國伽毗羅國婆羅門僧菩薩來朝,至攝津國矣。
本奧書云:以影尾張真福寺古本及古鈔鈔節本對校畢
望之
扶桑畧記 第六 終
[久遠之絆]
[卷第五]
[卷第七]
[再臨之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