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畧記 卷第四

起推古天皇紀下盡齊明天皇紀

  • 推古天皇 下
       十二年甲子正月,始賜冠位。
       四月,太子肇制憲法十七條。手書奏。天皇大悅,群臣各寫一本。讀傳天下,天下大悅。
       十三年乙丑夏四月辛酉朔,天皇詔皇太子并大臣、諸臣,共發願,始造金銅丈六尺迦佛像。挾侍菩薩像,作佛之工用銅二万三千二百斤,黃金七百五十九兩。高麗大興王遙聞隨喜,貢黃金三百廿兩,助成大福同心結緣。
       十月,太子遷斑鳩宮。
       十四年丙寅四月,坐元興寺金堂,大設齋會。此夕,於寺,有五色雲,覆佛堂甍。此夜,丈六佛像,放大光明,如火照于內外。始自此年,每年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設齋。
       七月,天皇詔皇太子云:「宜於朕前,講勝鬘經。」太子乃握麈尾,登師子座,三日講經。其儀如僧。講演竟夜,蓮華雨零,花長可二、三尺,而溢方三四丈之地。天王覧之,即於其地,誓起堂宇。今橘寺也。「吾昔為勝鬘夫人時,釋迦如來說勝鬘經。以其因緣,今則講說是經。亦製義疏。」天皇亦詔太子,於岡本宮,令講說法華經。亦如僧儀。天皇大悅,以播磨國水田二百七十餘町,施皇太子。件田初納法隆寺,後割納中宮寺。中宮寺,是太子母后之宮也。
       十五年丁卯四月卅日,夜半,斑鳩寺火炎。
       五月,太子奏曰:「臣之先身,修行漢土。所持之經,今在衡山。望遣使乎,將來比校所誤之本。」天皇太奇,左右依奏誰合便乎。太子遍相百官之人,奏曰:「小野妹子合相。」
       秋七月,妹子遣於大唐。太子令妹子曰:「大隋赤縣之南,江南道中,有衡州。州中有衡山,是南岳也。山中有般若臺。登自南溪,下入滋松中三四許里,門臨谷口。吾昔同德,皆既遷化,唯有三軀。汝宜以此法服,稱吾名而贈之。復吾昔身住其臺時,所持法花經,複為一卷,乞受將來。」妹子到彼,問彼土人,遂届衡山。如太子命,入自南溪,比至門側。有一沙彌,在門之內,唱云:「思禪師使人到來。」有一老僧,策杖而出。又有二老僧,相續而出,相顧含笑。妹子三拜。言語不通,書地而語,各贈法服。老僧書地曰:「思禪師於彼何號?」妹子答曰:「我日本國,元倭國也。在東海中,相去三年行矣。今有聖德太子,崇尊佛道,流通妙義。自說諸經,兼製義疏。承其令旨,取昔身所持複法華經一卷,餘無異事。」老僧等大歡,命沙彌取之。須臾取經,納一漆篋而來,語妹子曰:「是經並篋,思禪師之所持也。思禪師在此,墮倦讀經,眠而燒經,有一點處。」僧等授經,竟指南峯上一石塔云:「彼思禪師遷化骸骨之塔也。于今卅六歲矣。」妹子受辭,拜而別去。三老僧各裹物納一篋,答曰:「贈之。」并有封書一篋。
       十六年戊辰四月,遣唐使妹子歸朝。衡山般若臺中所納複一卷法華經持來,并三老僧贈書、裹物等,進于太子。太子大悅,披物而看。有舍利三枚。名香等,書辭他人不得見之。太子讀竟,垂淚投火,不識其故。侍從驚奇之。
       秋八月,大隋使客入京。詔遣餝騎七十五疋,迎椿市之街。太子微服而看。隋使遙睇太子所居林上,語左右曰:「彼有真人之氣。」經其林下,下馬揖去,觀者異之。
       九月,隋客還國。
       此月望日,太子在斑鳩宮,入夢殿內。此殿在寢殿之側,一月三度沐浴而入。明旦,談海表雜事,及製諸輕疏也。若有滞義,即入此殿。常有金人,至自東方,告以妙義也。閉戶、不開,七日七夜,不用御膳,不召侍從。八日朝,玉机上有一卷經。太子曰:「是吾先身所持法華經也。妹子先持來者,吾弟子經也。此經有卅四字,諸本所无也。」【私曰,前文云:「一字落。」今謂:「卅四字。」相違如何。卅四字可尋。】
       十月,有敕,令作諸國之池,休旱天憂。
       十七年己巳,大隋人來,啟太子云:「去年秋時,國皇太子,元思禪師,駕青龍車,侍從五百,自東方來,探南岳舊房,取一卷經,凌虛而去。」
       同年四日八日,太子始製勝鬘經疏。
       十八年庚午,高麗、新羅、任那之人,多來入朝。
       廿年壬申正月十五日,太子始製維摩經疏。
       廿二年甲戌正月八日,太子始製法華經疏。【四卷。】
       八月,蘇我大臣馬子臥病。太子奏:「為大臣出家僧尼一千人。」太子自授具戒。
       廿三年乙亥十一月,高麗惠慈法師歸于本國。
       廿四年丙子五月三日,天皇不預。太子誓願,延天皇命。建諸伽藍。願力所覃,即以平復。大臣以下,百官以上,各隨其勢,於國國建寺塔。
       七月,新羅王貢金佛像。高二尺,置蜂岡寺。此像放光,時時有異。
       廿五年丁丑,上宮太子為知將來入定,則奏天皇曰:「後代帝王多可短祚。非佛法力,何敢救護。願建一精舍於熊凝村,修種種佛事,護代代皇位矣。」
       廿六年戊寅八月,高麗使頁朝。
       廿七年己卯,近江國蒲生河有人魚,是禍端物也。
       廿八年庚辰冬,上宮太子與蘇我大臣馬子,共錄天皇記及國記。
       廿九年辛巳二月廿二曰,聖德太子薨于斑鳩宮。時年四十九。先是,天皇敕遣田村皇子,屢問太子之病。其敕曰:「朕聞:『太子寢病,將以遷化他界。』每加慰問,言與涕竝。痛乎哀哉,其難再遇。若有所願,朕將隨之。」太子曰:「臣幸以宿因忝生皇門,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況非其器,久以執柄。聖恩未酬,浮生將盡。以此為思,亦无所願。但欲以熊凝獻朝庭成大寺,是只保護皇胤之故也。」天皇且悲且喜,以平群郡熊疑精舍成大伽藍。今謂大安寺,是也。
       一云,卅年壬午二月五曰,太子在斑鳩宮,命妃沐浴,太子亦沐浴。服新染衣袴,語妃曰:「吾今夕遷化矣。」妃亦服新染衣裳,臥太子副床。明旦,太子並妃久而不起。乃開殿戶。遷化。群臣百僚,如亡父母,悲泣之聲,滿於行路。天皇聞看,舉音大哭。車駕臨宮,失聲呌躍。大臣已下,復大擗踊,相謂:「日月失光輝,天地既沒。」大臣攜棺,將斂太子並妃。其容如生,其身太香。舉太子屍,輕如衣服。妃亦同之。造於雙棺,葬送之儀,同於乘輿。陪從之人,各撃雜花,釋眾讃唄。道之左右,百姓各擎時花。或失聲大哭,或佛歌連韵。不待官告,素服皆著。荼毗之後,諸國百姓,遠來回墓。相聚呌哭,日夕不絕。五十日後,漸有減少。【已上太子薨年二說,共出傳文。私云,聖德太子,敏達天皇元年壬辰歲正月朔日誕生,其後至于推古天皇第廿八年庚辰,合四十九年也。而遷化之年,既云四十九。何謂推古天皇廿九年辛巳及第卅年壬午之間兩說不同哉,共是非也。薨年四十九歲,若是作傳之人恐筆誤歟。巳上私詞也。取捨亦任後賢之是非焉。】
       太子之男大兄王,恭敬太子先身所持法華經,六時拜禮。然十月十三曰夜半,忽失此經,不知所去。今在法隆寺,妹子持來弟子之經。太子所造寺等,合九院也。天王寺、法隆寺、元興、中宮、【母后宮為寺也。】橘寺、蜂岡、【賜秦川勝。蜂岡者,廣隆寺也。】池後、葛城、日向寺等也。【已上傳文。】天王寺緣起云,聖德太子,建八箇寺院。
       卅一年癸未,自春至秋,霖雨洪水。
       七月,新羅、任那使等並來朝,貢佛像、金塔、舍利、大小幡等。又大唐學問者,惠濟、惠光、惠日、福因等來。二國史并僧等,聞太子去年薨,各向墓門舉哀大哭。相語曰:「非王之本意,何處獻佛像舍利等。」
       同年,新羅伐任那。
       卅二年甲辰四月三日戊申,一僧以斧打誅祖父。閭巷嘆曰:「聖德太子在世,豈有此逆罪哉。道人尚以如此,何況俗人哉。」仍為撿挍僧尼。
       同月十八日壬戊,始置僧正。百濟國僧觀勒始任其職。
       又同日,補僧都,未分大少。鞍部德積初居其位。
       即日,以阿曇連,【闕名。】為法頭。此時,本朝寺四十六院,僧八百十六人,尼五百六十九人。僧正觀勒云:「佛法自西域至于漢土,歷三百歲。傳之至百濟國,僅一百年,此日本國未滿百年,七十二年也。」【已上日本紀廿二抄記。】
       卅三年乙酉,天下旱魃。以高麗僧惠灌,令著青衣,講讀三論。甘雨已降。仍賞任僧正,住元興寺。流布三論法門,建井上寺。
       卅四年丙戊五月廿日,大臣蘇我宿禰馬子,薨。【七十六歲也。】遺言:「畫聖德太子像,自跪其像前之繪,張吾墓前。云云。」性稟武藝,恭敬三寶。三代親舅,在官五十五年也。
       同年,蘇我宿禰蝦夷,任大臣。【四十一。】
       始自三月,至于七月,霧雨无絕。
       六月,大雪。天下飢渇,盜賊競起。餓死滿路。
       卅六年戊子二月,天皇不豫。詔曰:「田村皇子,宜繼天位。」敕山背大兄王云:「汝年稚少,宜從群臣。」
       三月,天皇春秋七十三,崩。【一云七十,一云八十五崩。】遺詔曰:「為朕興陵,勿以厚葬。宜葬竹田皇子陵。」山陵,河內國石川郡科長山田。或本云,山陵,大和國高市郡。【高二丈,方二町。】
       同代,有衣縫件造義通者,忽得重病。兩耳并聾,惡瘡遍身。歷年不愈,自謂:「宿業所招,非但現報。長生為人所厭,不如行善遄死。」乃掃地餝堂,屈請義禪師。先潔其身,香水澡浴。依邂逅,聞方廣經。於是發希有想,白禪師言:「今我片耳聞一菩薩名,故唯願大德忍勞拜。」依禪師重拜,片耳既聞。義通歡喜,亦請重禮。禪師更拜,兩耳倶聞。遐邇聞者,莫不驚恠。【已上出藥師寺景戒靈異記之文。】


  • 舒明天皇 【卅六代,號田村天皇,治十三年。皇子男四人,女四人,二人即位。】
       敏達天皇孫也,彥人大兄皇子二男。母敏達天皇女,糠手姬也。
       己丑歲正月四日丙午,年卅七,即位。都大和國高市郡岡本宮。
       推古天皇崩後,皇位未定之時,唯有田村皇子,并山背大兄王。大兄王者,是上宮(聖德)太子之子。母蘇我宿禰馬子大臣女也。其舅毛人臣等,以大兄王,欲令繼帝位。問云:「誰可嗣位?」群臣无敢答者。於是,大部鯨子連獨進曰:「先皇遺敕,田村皇子宜即天位。偏順遺詔,不可更議。」依之,大臣群卿皆隨遺敕。然琬瀨(マリセ)臣等,【一云,万理勢等。】不從僉議,尚意在大兄王。仍大臣蘇我蝦夷,【號豐浦大臣。】興兵,誅琬瀨臣並其二子。
       一云,万理勢臣並其二子,則獻神璽於田村皇子也。
       己丑歲正月四日,即位。時人以為:「天皇信受上宮太子遺訓,自得佛力,登帝位也。」
       夏五月,有蟬,聚集。其凝累十許丈,浮空越信濃國坂。其音如雷。即東方至于上野國,而散。【已上。】
       件年,相當大唐貞觀三年。仲秋朔旦,玄奘三藏,往天竺也。
       二年庚寅正月戊寅日,以寶姬皇女,立皇后。
       十月,遷都於飛鳥傍岡本宮。
       三年辛卯九月,天皇幸攝津國有間溫泉。
       十二月,自溫泉還宮。
       四年壬辰八月七日,相當大唐國清寺灌頂大師入滅之日。
       十月,大唐使高表仁等來朝。
       六年甲午三月十五日,建豐浦寺塔心柱。
       八月,長星見南方。
       七年乙未春,長星見東方。
       八年丙申正月朔,日有蝕。
       六月,岡本宮火灾。天皇遷居田中宮。
       九年丁酉二月,大星從東流西,有聲加雷。時僧旻法師曰:「是謂天狗也。」
       斯歲,蝦夷謀叛。
       十年戊戌,百濟新羅任那貢朝。
       十一年己亥正月,始造大宮十市郡百濟河側。相擇勝地,移熊凝精舍,建百濟大寺。【今大安寺是也。】
       同正月,長星見西北。天下大飢。
       七月,百濟川側以西民造宮,以東民造寺。
       十月,幸于有間湯宮。
       十一月,饗新羅客。同月,於百濟大寺,建九重塔。
       十二月,幸於伊豫溫泉宮。時大風雨。
       大安寺記云,施入百濟大寺封邑三百戶,良田三百町,井種種財寶,又合諸惠眾學侶,集置寺中。此時,始起京都造寺司等,多伐寺側社樹。子部大神含怒放火,燒寺并塔。天皇愁悶之間,寢膳乖常經月。【已上。】
       十二年庚子春二月,星入月中。
       冬十月,遷于百濟宮。
       封二百五十戶,施入四天王寺。始定斗升斤兩。
       十三年辛丑十月九日,天皇於百濟宮崩。【年四十九。】明年十二月,葬滑谷間。  皇極天皇三年九月,改葬大和國城上郡押坂山陵。【一云,河內國石川郡。高四丈,方九町。】
       一說云,讓位於皇極天皇。號太上天皇。元年己丑,如來滅後一千五百七十年。


  • 皇極天皇 【卅七代,女帝,號寶姬皇后,治三年。王子男三人,女一人,二人即位。】
       敏達天皇曾孫,舒明天皇之后。母欽明天皇孫女,曰吉備姬是也。
       元年壬寅正月十五日辛未,即位。
       二月,百濟使來朝,弔先帝之喪。高麗使入朝,貢方物。
       七月,客星入月之中。
       天下旱魃。神社、佛寺,祈禱无驗。大臣蝦夷自執香爐祈請,尚无雨霑。
       八月,天皇幸于南淵河上,跪拜四方,仰天而祈。有雷,連雨五日,百穀成熟。
       九月,詔:「令造百濟寺。」今大安寺是也。
       都大和國飛鳥宮。一云,川原板葺宮。
       十二月,遷都於小治田宮。或說云,同月十四日,息長山田公奉誅先帝太上天皇。
       是歲,冬暖如春。人以為恠。
       同年,大和國宇多郡山,自雪挺而紫菌生。其長六寸餘,滿四町許。有童子,採示隣家。皆云不知,亦疑毒物。童煮而食之,大有其味。明日徃見,都以不在。童旡病而壽。或云:「芝草也。」
       二年癸卯三月,五色大雲,滿覆於天。一色青霧周起於地。
       同三月,難波百濟館等火災。
       一說云,同年,移都於飛鳥板盖新宮。是大和國高市郡丘本宮,同地也。
       七月,茨田池臭。其色如藍汁,大小魚皆死。
       十一月十一日丙戌,亥時,蘇我大臣之男入鹿,為殺山背大兄王等,遣巨勢臣德太子等,率兵襲斑鳩宮。爰大兄王,即取獸骨,投置內寢。率子弟等,竊出隱膽駒山。兵軍燒斑鳩宮,見灰中骨,軍眾皆謂:「大兄王死。」解圍退去。則大兄王謂左右曰:「我以一身。豈煩万民。」入山經六箇日,還斑鳩宮。辛卯(十六)日,自死。于時,瑞雲變為五色幡盖,種種伎樂照灼於空。
       一說云,宗我(ソガ)大臣之兒入鹿等發惡逆計,殺聖德太子之子孫。男女廿三人王,无罪殺害。王子等出自山中,入斑鳩寺塔中,立誓願言:「吾捨五濁之身,施八逆之臣。魂遊蒼昊之上,陰入淨土之蓮。」擎香大誓,香氣郁烈,上通煙雲。種種仙人之形,種種天女之形,向西飛去。光明炫燿,天花雰散,音樂妙響。時人仰看,遙加敬禮矣。入鹿之父蘇我大臣蝦夷,聞而嘆言:「太子子孫,横殺害之。我等亦亡不久。」
       三年甲辰三月八日,東方種種雲氣飛來,覆斑鳩宮。上連于天,良久而銷。又有種種奇鳥,自上下,自四方,飛來悲鳴。或冲天,或居地,良久即指東方去。天下生民填道合門,哭愴之聲日夕不輟。又池河魚鼈咸自死爛,池水皆變為血太臰。
       京師巫覡,奏陳神語。
       同月,中大兄王子,【天智天皇是也。】於法興寺槻樹下,蹴鞠之間,皮鞋隨鞠脱落。爰中臣鎌子連取沓置掌,跪獻中大兄皇子。自茲相善,倶述素懷,既无所匿。
       十一月,飽波村有虹,終日不異。時人太異。又王宮有不識草,忽開青花,須臾而萎。又有一蟇,如人立行。又有二赤牛,如人立行。又童子相聚謡歌。□□□王門少子造弓,射之為樂也。
       同月,大臣蘇我宿禰蝦夷,并男入鹿起其二家於甘檮(アマカシ)岡,以大臣家稱曰宮門,以入鹿家言谷宮門,呼男女宅謂王子屋。外作城搆門,傍作兵庫,每門置盛水舟,以備火灾。恒使力人持兵守家。畝火山東穿地為城,起庫儲箭。將五十人兵士繞身,出入不離。
       四年乙巳,高麗學問僧等言:「同樂鞍作臣、【鞍作者入鹿也。】得志,以虎為友,學取其術。或使枯山變為青山,或使黃地變為白水。種種奇術,多以究習。」又虎授針曰:「慎矣。慎矣。勿令人知。以此治痾,无不差愈。」果如所言。其針隱置柱中。後時虎折其柱,取針走去。高麗國知其得志欲歸本國,與毒殺之。
       蘇我臣入鹿積惡年深,濫吹為事。失於君臣之序,執於社稷之權。天皇并中大兄皇子,欲棄入鹿。恐事不濟矣。中臣鎌子連,【今藤氏祖鎌足大臣。】為人忠正,有匡濟心。與輕皇子相謀,令中大兄皇子權娶蘇我宿禰山田石川麿女而成婚姻之昵。相通謀事,約諾既畢。鎌足為遂此事,發願奉造丈六釋迦佛像。【今興福寺金堂佛像是也。】
       六月,皇極天皇出大極殿,召入鹿。入鹿為人多疑,晝夜持釼。鎌子連戲,令解釼入侍于座。中大兄皇子自執長槍,隱於殿側。鎌子連等,帶弓矢為助衛,誡衞門府。一時鏁十二通門,勿使徃來。以山田石川麿,令讀三韓進調之表。【新羅高麗百濟謂之三韓國。】石川磨身搖聲亂,不能讀表。入鹿問曰:「何故惶怖?」對偁:「恐近天皇。」爰以佐伯連子麿、葛城連網田二人,差宛斬首之役。然子麿等畏入鹿威,流汗不進。中大兄皇子率子麿等,以釼撃入鹿肩。入鹿驚起,子麿揮釼傷其一腳。入鹿轉就御座,叩頭曰:「臣不知罪,乞垂審察。」天皇詔中大兄曰:「不知所作,有何事耶?」中大兄皇子奏云:「入鹿盡滅皇子,將傾天位。意指殺山背大兄王等事也。」天皇起入大殿,手閉殿門。逐以子麿等,令誅入鹿。
       是日,雨下,潦水溢庭。以席障子,覆鞍作屍,賜父大臣蘇我宿禰蝦夷。中大兄皇子即入法隆寺,為城而備。爰大臣蝦夷大怒,燒天皇記并國記珍寶等。船史上扶走取燒殘國記等獻天皇。蝦夷臨誅自殺。【年□十六】堕大鬼道。蘇我門家,一旦殄減矣。
       同月,天皇讓位於輕皇子。天皇之志,欲傳位於中大兄皇子。有讓位詔。然中大兄皇子固辭,退語中臣鎌子連。鎌子議曰:「古人大兄,是殿下兄也。輕皇子,是殿下舅也。超兄先舅嗣位,民望不可矣。」中大兄王深以甘心,上表以聞。因之禪位於輕皇子。輕皇子再三固辭,轉讓古人大兄。古人固辭,於法興寺出家,著袈裟入吉野山,勤修佛道。遂輕皇子受禪焉。元年壬寅,如來滅後一千五百九十一年。
       皇極天皇,前適用明天皇孫高向王,後適舒明天皇。
       同代,癸卯年春三月,但馬國七美郡山里人家,有嬰兒女。中庭匍匐,鷲擒騰空,指東而去。父母悲哭,不知所到。逕八箇年,孝德天皇之代,庚戌歲秋八月下旬,鷲被捕子之父,聊有事緣。至丹後國加佐郡,宿于佗家。童女汲水趣井,宿人洗足,副往見之。亦村童女集井汲水,而奪宿家童女之水。惜不令奪。其村童女等曰:「汝鷲噉殘,何故无禮。」罵壓而打。所拍哭而歸家。宿人問曰:「何云鷲噉殘乎?」家主答云,其年月日時,金登于斑鳩之樹,而鷲擒少兒,從西飛來,落巢養雛。嬰兒慄啼。彼雛望之,驚恐不啄。余聞啼音,自巢取下,育女子,是也。父聞其年月:「正是我子也。子入死門,再得蘇生。誠奇異事矣。」【已上靈異記。】


  • 孝德天皇 【卅八代,號輕天皇。治十年,大化五,白雉五。无皇子。】
       皇極天皇之弟。母欽明天皇孫女,曰吉備姬是也。
       乙巳年六月十四日庚戌,天皇即位。
       同日,以大兄皇子,立皇太子。
       同日,始分左右大臣。安倍朝臣倉橋麿,任左大臣。【大島臣子。】蘇我宿禰山田石川麿,任右大臣。【雄正臣子。】又初置八省百官。
       同日,中臣鎌子連,為內臣。年卅一。內臣者准大臣位也。
       七月,初立年號。為大化元年。
       同月,以間人皇女,立為皇后。
       高麗、百濟、任那三韓進調。
       十二月,遷都攝津國難波長柄豐碕宮。
       大化二年丙午,始造宇治橋。件橋北岸石銘曰:「世有釋子,名曰道登。出自山尻(ヤマシロ)惠滿之家。大化二年,丙午之歲,搆立此橋,濟度人畜。」【已上。】件道登者,本是高麗學生,元興寺沙門也。營宇治椅,徃來之時,髑髏在于奈良山路,又為人畜所履。法師悲之,遂令從者萬侶置之於木上。同年十二月晦夕,人來寺門曰:「欲遇道登大德弟子萬侶者。」萬侶出而遇之。其人語云:「蒙大德之慈顧,予得平安之慶。然非今夜,无由報恩。」輙將萬侶,至于其家。而入屋裡,多設飲食。以己分之饌,與萬侶共食。其屋之外,夜有男聲,告萬侶曰:「殺吾舍兄欲來。此故早去。」萬侶恠而問之。答:「昔吾與兄,共行交易。吾得銀四十斤時,兄殺吾取銀。自爾以還,多經年序。往來人畜,皆踏我頭。大德垂慈,已令離苦。不忘汝恩,今宵報耳。」其母為拜諸靈,入來屋內。于時萬侶在座,具陳上事。母詈長子曰:「嘘我愛子,為汝所殺。」使禮萬侶,更設飲食。【已上異記。】
       國史云,山背國宇治橋,道昭和尚創造也。【已上。】此歲,相當大唐貞觀十九年丙午春正月。玄奘三藏自天竺歸唐朝歲也。一云,三年丁未,唐貞觀十九年相當云云。【可考。】
       同二年,定畿內境。置京坊長,定大小郡,定田町段,定絹絁布疋端。
       大化三年丁未十二月,足七色,十三階冠位。大小織冠、大小繍冠、大小紫冠、大小錦冠、大小青冠、大小黑冠、建武。
       新羅,上孔雀、鸚鵡。
       大化四年戊申十二月,皇太子(天智)宮火灾。
       大化五年己酉二月,定冠十九階。
       三月,右大臣蘇我宿禰山田石川磨,坐事自害。一說云,山田大臣依蘇我臣日向讒奏,被圍死畢。後時天皇聞無由,深以哀嘆。
       同月,正二位左大臣安倍朝臣倉橋磨,薨。
       四月,巨勢德太古,任左大臣。【五十七。】
       五月,大伴連長德,任右大臣。【咋子男,金村孫。】
       蘇我宿禰右大臣山田石川麿之長子,興志造山田寺。

       白雉元年庚戌二月。自長門國進白雉。仍改為白雉元年。◎同庚戌。鴦羅國獻大鳥。其形如駝。能食銅鐵。
       白雉二年辛亥七月,右大臣長德薨。【世云馬飼大臣。】
       十二月,遷都。請二千餘僧尼,讀一切經。此夕,敕燃二千餘燈。
       白雉四年癸丑,相當唐永徽四年。玄奘三藏,譯倶舍論歲。
       五月,百濟、新羅貢朝。
       六月,皇太子(天智)遷都大和國。
       件年,元興寺道昭和尚,隨使入唐。【河內國人。】遇玄奘三藏,請益受業。三藏特以寵恭,令住同房。「予昔徃西域時,飢乏在路,无村可乞。忽有一沙門,手以梨子與吾令飡。歡喜啖之,氣力自健,得遂先途。昔施梨子沙門,則今汝是也。」又謂曰:「經論旨深,不能究竟。不如汝學禪門,可傳東土。」和尚奉教,博習禪門,所悟稍多。【已上國史。】
       和尚在大唐時,忽有五百群虎,來致延屈之禮。道昭解虎情,竟受請赴新羅國届山中,講法花經。群虎攢耳聽之。虎眾之中,時有一人,以倭語發問。道昭愕然顧視,有一優婆塞。問偁:「為誰?」對言:「日本行者役優婆塞也。」下座求之,忽失所在矣。【具如奈良京藥師寺僧景戒靈異記。】又為憲記云,道昭和尚渡唐之時,受五百虎之請,至新羅山中,講法華經。時有以本朝之詞,舉疑之人。道和上問云:「是誰人哉?」答言:「吾是日本行者役優婆塞也。我國神曲人諂,因是厭去。但時時往向。」【已上為憲記也。私云,神曲人諂,因此厭去者,其旨未明。道昭和尚度唐之比,彼役行者未坐配流。文武天皇三年己亥五月丁丑日,由葛城明神之讒奏,流伊豆嶋。大寶元年辛丑五月,有敕。召反之日,始厭神曲人諂之國,飛去度唐也。尋件者,道昭和尚歸朝入滅以後也,具在下第五卷。自孝德天皇白雉四年癸丑歲,至文武天皇大寶元年辛丑歲,合計相隔四十五年,豈白雉年遇道昭和尚。何云人神諂曲哉?定是誤也。但役優婆塞於新羅山値道和上之事,在處處文。是只可行者之通力矣,不可論其先後。已上私言而已。】和尚歸本朝時,玄奘三藏,以佛舍利經論,授與道昭和尚,亦同付屬鐺子一口。語曰:「吾自西域持來藥鐺也。煎物治病,必有神驗。」和尚拜謝。泣而別去。至于登州,使人多病。和尚試出鐺子,暖水煮粥,與之令服。所痛忽痊。解纜歸朝,于時海上船止,風波不靜。停滞不進,七日七夜。諸人恠曰:「風勢快好,計日應到本國。舩不肯行,必有意乎。」卜人占之:「海神要物,今在舟中。推是鐺子歟。」和尚云:「三藏所施,龍王何索哉。」舟中眾人為惜其命,強請和尚。遂以鐺子入海中畢。即時風息浪靜,速進歸朝。於元興寺東南隅別建禪院。止住行業之輩,多從學禪。和尚暗夜无燈之時,自其兩牙,通宵放光,披閲經諭焉。禪院坐禪之間,或三日一起,或七日一起。時時香氣薫滿,時人異敬之。【已上國史。】
       同元興寺住僧智光、賴光二人,從少年時,同室修學。賴光及暮年,與人不語,似有所失。智光恠而問之,都无所答。數年之後,賴光入滅。智光自歎曰:「賴光者,是多年親友也。頃年无言語,无行法,徒以逝去。受生之處,善惡難知。」二三月間,至心祈念。智光夢到賴光所見之,似淨土。問曰:「是何處乎?」答曰:「是極樂也。以汝懇志,示我生處也。早可歸去,非汝所居。」智光曰:「我願生淨土,何重還耶。」賴光答曰:「汝无行業,不可暫留。」問曰:「汝生前無所行,何得生此土乎?」答曰:「汝不知我徃生因緣也。我昔披見經論,欲生極樂,倩而思之,知不容易。是以,捨人事,絕言語。四威儀中,唯觀彌陀相好。淨土莊嚴,多年積功,今纔來也。汝心意散亂,善根微少,未足為淨土業因。」智光自聞斯言,悲泣不休,重問曰:「何為決定,可得往生?」賴光曰:「可問於佛。」即引智光,共詣佛前。智光頭面禮拜,白佛言:「得修何善生此土?」佛告智光曰:「可觀佛相好。淨土莊嚴。」智光言:「此土莊嚴,微妙廣博,心眼不及。凡夫短慮,何得觀之。」佛即舉右手,而掌中現小淨土。智光夢覺,忽命畫工,令圖夢所見之淨土相。一生觀之,終得徃生焉。【已上出慶氏往生記但年代不慥。】
       白雉五年甲寅正月,眾鼠從難波遷倭國。是遷都之瑞也。
       七月,遣唐使長丹等,多得文書寶物歸朝。
       同年十月,天皇崩。山陵,河內國石川郡大坂磯長(シナガ)【十二月,葬磯長山陵。高二丈,方五町。】元年乙巳,如來滅後一千五百九十四年。


  • 齊明天皇 【卅九代,女帝,前名皇極天皇,治七年。皇子男三人,女一人,二人即位。】
       敏達天皇曾孫。母曰吉備姬也,舒明天皇之后。
       乙卯年正月三日甲戊,重祚復位。
       同元年五月,空中有乘龍者,貌似唐人,著青油笠。自葛城嶺,馳而隱膽駒山。及至午時,從住吉松之上,西向馳去。時人言:「蘇我豐浦(蝦夷)大臣之靈也。」
       唐使歸朝。
       十月,飛鳥板葺宮火炎。
       高麗、百濟進調。天皇遷幸飛鳥川原宮。
       造川原寺。
       二年丙辰,造飛鳥岡本宮。又於田身嶺,造兩槻宮,亦曰大宮。又作吉野宮。
       同年,內臣中臣鎌子連寢疾。天皇憂之。於是百濟禪尼法明奏云:「維摩詰經,因問疾發教法。試為病者誦之。」天皇大悅。法明始到,誦此經時,偈句未終,中臣之疾,應聲廼痊。鎌子感伏,更令轉讀。
       三年丁巳,內臣鎌子於山階陶原家,【在山城國宇治郡。】始立精舍。乃設齋會。是則維摩會始也。
       四年戊午正月,正二位左大臣巨勢朝臣德太古,薨。【六十六。】
       三月,舍衛國婦女來朝。
       四月,以舩百八十艘,征蝦夷。蝦夷誓曰:「仕朝。」
       七月,沙彌智通、智達,奉敕乘新羅舩,渡唐。受无性義於玄奘三藏。
       十月,天皇幸紀伊國溫泉。有馬皇子謀叛,被誅。
       同年,中臣鎌子於山科陶原家,屈請吳僧元興寺福領法師,【後任僧正。】為其講匠。甫演維摩經奧旨。其後,天下高才,海內碩學,相撰請用如此。周覆歷十有二年矣。
       五年己未正月,天皇還宮。
       七月,遣使大唐。
       六年庚申三月,講仁王經。皇太子(天智)始造漏刻。
       五月,有敕:「造百高座,百衲袈裟,設仁王般若之會。」
       十月,唐使歸來。
       七年辛酉夏,群臣卒爾多死。時人云:「豐浦大臣靈魂之所為也。」
       五月,天皇遷居筑紫朝倉橘廣庭宮。此時,切除朝倉社木作宮。由之,神忿壞殿,亦見鬼火。于時,大舍人并諸近侍病死。
       七月廿四日,天皇,崩。山陵,朝倉山。【八月,葬喪之夕,朝倉山上有鬼,著大笠臨視喪儀。人皆見之。陵高三丈,方五町。】改葬大和國高市郡越智大握間山陵。【十一月改之。】
       同御代,有釋義覺者,元是百濟國人也。其國破時,入我朝庭,住難波百濟寺。法師身長七尺,廣學佛教,念誦般若心經。于時有同寺僧惠義,獨以夜半出行。因見其室中,光明照燿。惠義恠之,竊穿牖紙,窺看法師。端坐誦經,光從口出。増以驚悚。明日悔過,周告大眾。時覺法師語弟子言:「吾一夜誦心經百逼許,然開目覓其室裡。四壁空通,庭中顯見。於是生希有想,從室而出。迴瞻院內,還來見室。壁戶皆閇。即坐外床,復誦心經,開通如前。」即是般若經不思議也。【已上異記。】
       又同御時,大和國添上郡山村中里,有直掠家長公,至誠為亡母修少善。差使請師,命曰:「以先値僧將為講師。」路遇一僧,致敬延請。僧愗受其請,到檀主宅,念无所知之由。于時此宅內有一牝牛,來告僧曰:「我是先生此家長之母也。我先世不知其子,私用稻十束。今吾因此罪受牛身,而償先債。若欲知其虛實,為吾可設座。吾方居其上。」僧聞畢,昇高座,具陳本末。檀主悲泣,堂後敷座云:「事若實者,我母可就此座。」即時牛漸步來,臥其座上。於是親族流涕,為牛修善。即日牛斃。【已上出景戒記。私云,雖出靈異記文,斯條頗叵信用。夫畜生之言語,劫初時同人。豈臨像法末,輙有正音哉。若以夢內之妄想,誤錄覺前之實語矣。覧者取捨。】元年乙卯,如來滅後一千六百四年。


          本奧書云:以古寫一本及古鈔鈔節本校合。

          望之

             乙酉六月廿日,以余所藏一抄本,比校原本,石田千頴所獲縉紳家古寫本也。

          吉從




      扶桑畧記 第四 終

  • [久遠之絆] [卷第三] [卷第五] [再臨之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