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本史 卷之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八十 平清盛下
權中納言 從三位 源 光圀 修
男 權中納言 從三位 綱條 校
玄孫 權中納言 從三位 治保 重校
平清盛
下
子:平基盛、平宗盛、平知盛、平重衡
養和元年,清盛聞關東兵將經南海入京,遣兵守緣海處所。
【東鑑。】
時緒方惟能、菊池隆直等據西海,河野通信據南海,俱為源氏聲援。維盛、知盛等出兵東北,而或逗撓,或病還,清盛忿恚。時宗盛奉院宣將赴東國,未發,會清盛得疾,身熱如火,盛水石槽,澡浴以取冷,病勢日熾。妻時子稱二位尼,見其不可起,問所欲言。清盛大息曰:「平治以降,運天下於掌握,官至太政大臣,身為國家外祖,奚求之有?第所恨者,不見賴朝首。我沒之日,無造堂塔,無供養佛,願斬賴朝首,以懸墓上。凡為我子孫者,宜體是心,勿敢懈。」宛轉煩躁,七日而薨,歲六十四。
【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
荼毗愛宕,
【平家物語。○源平盛衰記作六波羅。】
藏骨經島。
【○按東鑑曰,以遺命藏骨播磨山田法華堂。未知孰是。】
會盜行火蓬壺,京師訛言相驚曰:「有叛者。」時人以為不祥。
【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
其疾革也,以僧圓實奏法皇曰:「臣死之後,陛下每事宜與宗盛議。」法皇依違不決,聞清盛色慍,遂許之。
【玉海。】
凡其一門,公卿十六人,殿上人三十餘人,
【平家物語。】
諸國受領衛府、諸司六十餘人。手領郡國,過天下半。富埒王室,被服冠帽,皆極華麗。一時尚之曰:「六波羅樣。」大納言平時忠每語謂:「非其門族者為非人。」其強盛如此。清盛守安藝日,奉詔作高野山大塔。及竣功,夢老僧謂曰:「大塔之造誠美,而安藝嚴島與越前氣比,實金剛、胎藏之兩界也。今氣子殷盛,嚴島荒廢。若修葺之,卿身及子孫必享福祿。」清盛奏諸朝,遂修茸其社,窮極壯麗。
【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
遇其內侍巫女甚篤,
【源平盛衰記。】
凡有事則必禱焉。
【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
又攝津輪田碕地勢嶮惡,漕運甚艱,公私往還,覆沒者相繼。清盛憂之,欲為築一島為泊。然風濤衝齧,久不就。
【山槐記、長門本平家物語。】
命寫一切經於石,沈以填之。
【平家物語。】
又請官,令河內、和泉、攝津及山陽、南海二道諸國充其役。
【山槐記。】
既而功成,行旅得免患。人皆便之,名曰經島。
【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
清盛子重盛、基盛、宗盛、知盛、重衡、濰俊、知度、清房、清定、經光、季盛、清邦、良衡。
【○經光以下據平氏系圖。】
重盛
自有傳
。維俊為春宮少進。知度敘從五位上,任參河守。
【平氏系圖。】
壽永二年,與維盛等將兵討源義仲,至越中礪波山會戰大敗。
【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保曆間記。】
知度馬中矢殪。岡田親義來迫。知度擊墜其兜鍪,遂斬之。其子重義繼進,知度麾下遮擊,親義從騎來救重義,奮戰益力,互相殺傷。知度度不可脫,自刃而死。
【源平盛衰記。○按本書或云,知度戰死于篠原,而平家物語以篠原戰為知度死後事,故今不取。】
清房,
【○印本平氏系圖云,權大納言邦綱子,清盛養為子,誤。】
敘從五位下,任淡路守。
【平氏系圖。】
治承四年,率兵燒園城寺。
【百鍊抄。】
壽永二年,與維盛等拒源義仲大敗。
【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
三年,戰死一谷。
【平家物語。】
清定,實大外記中原師元子,清盛養為子,為式部丞,敘從五位下。
【玉海、中原系圖。】
任參河、尾張等守。
【中原系圖。○尾張據源平盛衰記。】
壽永三年,戰死一谷。
【平家物語。】
清邦,權大納言藤原邦綱子。邦綱嘗與清盛情好款密,以其女妻重衡,清盛亦養清邦為子。為侍從,
【源平盛衰記。】
任丹波守,
【玉海。】
敘從四位下。
【尊卑分脈。】
經光、季盛、良衡,並事闕。
基盛,不詳其所出,清盛養以為子。
【平氏系圖。】
保元元年,年十七,以檢非違使,率兵守宇治。途值宇野親治,基盛呼曰:「奉敕禁兵士齎甲入京,卿若欲奉官家,從我去。否則不得過。」親治曰:「赴上皇召。」基盛欲圍擊之,親治彎弓射之,基盛兵披靡。既而援兵四合,基盛指靡士卒曰:「敵無後援,盡生獲之。」遂虜親治以下十六人,致之闕下。基盛飛矢滿體,流血淋漓。帝壯之,即日敕正五位下。
【保元物語。○正五位下據京師、鎌倉二本。】
後敘正四位下。
【平氏系圖。】
出為大和守,及將赴京師,路泅於宇治川溺死。
【源平盛衰記。○按本書載基盛事,或書遠江守,或書左衛門佐,然其除任之前後,不知何年,故不書。】
有子曰行盛,為正四位下左馬頭。
【平氏系圖。】
壽永三年,壘備前兒島,將五百餘騎拒守,為賴朝將佐佐木盛綱所敗。
【參取東鑑、源平盛衰記。○按平家物語作資盛、有盛,誤。】
帝崩,與左近衛少將有盛射殺數人。敵入舟,乃執短兵,奮戰而死。
【○平家物語曰,與有盛入海而死。】
初父沒之日,行盛幼弱。及長,以其母有夢,日誦提婆品以追福,雖處艱難窮阨,未嘗廢弛。至是亦誦之,聽者悲之。
【源平盛衰記。】
行盛從權中納言藤原定家學和歌。其赴西海也,遺平生所著稿一卷,作和歌留別。
【源平盛衰記、新敕撰集。】
定家讀之,感泣謂:「他日奉敕撰和歌,必當載之!」其父俊成撰千載集,載薩摩守忠度歌而沒其姓名,定家惋惜之。
【源平盛衰記。】
後更數朝,撰新敕撰集,載行盛歌而書其姓名。
【源平盛衰記、新敕撰集。】
平宗盛。宗盛,二條朝,歷遠江、淡路、美作等守‧左兵衛佐、左馬頭。仁安二年,任右近衛中將,尋為參議。明年,進正三位,任權中納言,兼左衛門督。治承元年,兼右近衛大將。明年,進正二位,任權大納言,兼春宮大夫。三年,辭官職。
【公卿補任。】
及重盛薨,清盛益橫,法皇素疾平氏顓權,自藤原成親事發,清盛亦常蓄憤怒,欲幽法皇。宗盛帥兵圍法住寺殿,法皇掩泣曰:「豈欲遷朕於遠僻乎?」宗盛奏曰:「不敢也。暫幸鳥羽北殿。」遂遷鳥羽殿。
【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
法皇怨嘆曰:「昔屬有成親事殆至此,賴重盛力救而得脫。人之云亡,今至此極。宗盛不如兄遠矣。」
【平家物語。】
明年,高倉上皇將幸嚴島,先幸清盛西八條第,召宗盛竊謂曰:「朕明日將發,願途朝鳥羽。然不可以不報相國,為之如何?」言未畢,泣然淚下。宗盛對曰:「臣從幸,何煩聖慮為。」上皇乃朝島羽殿,兩宮喜且悲,相對而泣。無幾,宗盛諫清盛,徙法皇於八條烏丸第。是歲,安德帝即位,宗盛憑恃外戚之重,益逞威稱權。
【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
養和元年正月,為畿內及伊賀、伊勢、近江、丹波等總管。
【百鍊抄。】
時源義仲起兵信濃,應源賴朝,從者稍眾。是月,源行家率兵數千騎抵尾張,目代馳驛告六波羅。京師驚擾,兵士乘間掠略資財。
【源平盛衰記、長門本平家物語。】
先是知盛率兵赴東國,至洲股病而還。賴朝、義仲兵勢日熾,宗盛欲將大兵往擊。法皇下敕約:「凡帶武官,及自餘便弓馬者,宜悉隨從。」然州郡皆知官符、院宣出于平氏,相率歸源氏。宗盛將發,會清盛薨而止。
【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
於是宗盛白法皇曰:「先臣所為,臣間有不欲者。而臣之不肖,不能諫止。自今而後,事皆奉聖旨。聞東征兵士,糧食方盡。先臣向欲使西海、北陸二道轉軍餉。事未及施行而沒。願聽聖裁,且陛下欲宥賊乎。將進討乎。請得朝議一決,然後從事。」法皇集公卿議之。法皇欲宥賴朝等,宗盛不聽,遣重衡將兵赴東國。
【玉海。】
三月,重衡等大破行家於洲股而還。
【源平盛衰記。】
先是賴朝竊奏法皇曰:「臣非謀反,欲除賊耳。盛慮若眷眷平氏,則源平兩氏相並,奉仕如往日。冀試其忠否。」法皇以書示宗盛,宗盛奏曰:「和解實為美事。然有先臣遺命曰:『我子孫必當暴骸於賴朝前。』既受此言,義不可不伐也。」
【玉海。】
壽永元年,復權大納言,尋拜內大臣,賜左右近衛番長各一人,近衛各四人,為隨身兵仗。
【公卿補任。】
至拜賀日,儀從甚盛,時東北諸源將入京師。宗盛不以軍事為意,華麗自誇。時人譏之。
【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
二年,敘從一位,辭內大臣。
【公卿補任。】
先是,朝議徵兵諸國,畿內及紀伊、伊賀、伊勢、尾張、參河、播磨、美作、備前、備中、備後、安藝、周防、長門、豐前、豐後、筑前、筑後、大隅、薩摩等兵來集。
【源平盛衰記。】
四月,以維盛、通盛、忠度、行盛、經正、清房、知度等為追討使,率十萬餘騎,先擊義仲,行奪貢賦,掠民財。進至越前,拔義仲、將仁科守弘等所守燧城。
【仁科守弘,據源平盛衰記。】
復越前加賀,遂至越中,與義仲戰于礪波山,大敗績。七月,義仲抵近江。宗盛遣書延曆寺,請援,啗以本寺準氏寺。日吉社為氏社。僧徒不聽。
【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
宗盛遣資盛自宇治,知盛、重衡自勢田,分道赴近江。義仲進屯延曆寺,資盛等引兵而還。時源行家入大和,源行綱據攝津、河內,應賴朝。足利義清抵丹波,皆將入京師。於是召還諸將,
【源平盛衰記。○參取平家物語、吉記、玉海。】
將奔鎮西。知盛等以為不可。宗盛不聽,定鎮西狩。先是,宗盛竊議挾法皇而去。或知其謀,密奏之,法皇潛出。宗盛惶惑,計無所出,乃自火第宅,收劍璽,奉帝及建禮門院皇弟守貞而西,闔族皆從。宗盛行至福原,勵臣僚士卒曰:「四海板蕩,天子蒙塵。汝輩能盡死力以護神器乎?」皆曰:「禽獸猶知報,況於人乎?君臣之分,不以盛衰變心,唯命之從。」宗盛悅。
【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
於是,拜清盛墓,終夜奏樂誦經。
【源平盛衰記。】
翌日,燒故都宮殿公卿第宅,泛海如太宰府。
【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
既而法皇下詔,削平氏二百餘人官爵。
【玉海。○一代要記為一百八十九人。源平盛衰記一百八十人。平家物語一百六十人。】
以高倉帝第四皇子登極,是為後為鳥羽帝。宗盛等聞之曰:「悔不并取三四宮來。」三宮惟明親王、四宮則後鳥羽帝也。時刑部卿藤原賴輔為豐後國司,遣子賴經理國務。平氏入太宰府,遙命賴經拒之。賴經與緒方惟能謀,以院宣倡九國二島兵士攻平氏。
【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
宗盛遣資盛等說惟能。惟能不從,
【平家物語。】
發兵由博多來攻。乃遣肥後守平貞能及菊池隆直、原田種直,將兵禦之,不能支。宗盛等奉帝奔箱碕,尋遷于藤原秀遠山鹿城。聞惟能以兵十萬來,泛海避之。至柳浦,遇宇佐官祈恢復。知盛管國長門目代紀光季獻船一百三十餘艘,遂抵讚岐,造行宮於屋島。田口成良自阿波來屬,四國將士皆應之。
【源平盛衰記。○參取平家物語。】
先是,宗盛上書法皇曰:「」車駕西遷,欲避一時禍亂耳。臣等初非負陛下。自今而後,庶務悉奉聖算。法皇依違未報。
【玉海。】
既而宗盛勢復振,稍徇山腸道。
【源平盛衰記。】
閏十月,遣重衡、通盛、教經等,與義仲將足利義清、高梨高信、海野幸廣,戰于備中水島,大破之。斬其三將,獲首一千二百級。
【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諸本名氏各有異同,今從本書。】
十一月,遣教盛、教經、重衡,
【○平家物語知盛、重衡,今從盛衰記。】
將兵一萬,
【○平家物語諸本為二萬或三萬,今從盛衰記。】
與源行家戰播磨室山,又大破之。
【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
山陽、南海十四國將士,稍為其用。
【玉海、源平盛衰記。】
先是,賴朝、義仲交生嫌隙。義仲以水島室山之戰頻敗衄,平氏勢益振,乃欲與之連和共擊賴朝,密遺書屋島達其意。宗盛喜欲許之,知盛固爭而止。
【源平盛衰記。】
明年正月,築城於攝津一谷,廣袤三里,包福原故都,北限山,南至海,一谷為西門,生田森為東門。兵士十萬餘,
【○東鑑、玉海作數萬,歷代皇紀作六萬。】
充滿其中。又設船數萬艘,以備水戰。
【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廣袤三里,及船數,據盛衰記。】
遣使與義仲連和,
【玉海。】
遂駐蹕於福原行宮。
【玉海、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
時在讚岐廳眾二千餘人叛赴京師。
【○平家物語作阿波、讚岐。】
途襲教盛備中下道行營。
【○平家物語作下津井。】
教盛、通盛、教經擊敗之,廳眾走淡路屬源義嗣、義久。通盛、教經攻而殲之,遂欲至伊豫,擊河野通信。通信懼走安藝,與沼田次郎合。教經進擊敗之,虜沼田次郎。通信逃走,又敗安摩宗益、園部重茂於吹井浦。通信與緒方惟能、海田宗親、臼杵維高等,據今木城。
【○長門本平家物語,宗親作宗通。】
又擊走之。是月,賴朝使其弟範賴義經,攻一谷,大發兵赴攝津。資盛等陣三草山西,義經夜襲之。軍中驚動,自相闘亂。資盛走屋島。範賴率五萬餘騎攻東門。義經令田代信綱、土肥實平等,將七千餘騎,攻西門。自帥精騎三千,徑下鵯越,放火燒營,內外齊攻。城中人馬蹂躪,宗盛倉皇奉帝泛海如屋島。士卒狼狽爭舟,舟中以刀斷其臂股,號叫擾亂。覆歿大船三艘,溺死者多。
【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
通盛、忠度、經正、敦盛、知章、經俊、業盛、盛俊等戰死,重衡被虜。
【東鑑、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
法皇憂三種神器在外,及獲重盛,令遺書宗盛上之,約以貰其死。宗盛得院宣及重衡書,乃奏答:「」向者京師失守,臣等謹奉幼主幸西海。當時奉院宣:『宜還御。』既聞京師稍安,乘興將還,而義仲稱奉院宣,逆拒於水島。官軍克勝,遂得幸攝津。頃者聞當有院使來議講和,俄而源氏來襲,臣不知聖慮所在,惶惑失措,是以未還京,遲回至今耳。講和者,公私所同便,然聖旨未明,謹俟處分。臣久承朝恩,何敢負義。而義朝之誅,坐信賴事,非與臣家有私怨。願詔武士停戰闘,無妨還幸。
【東鑑。○源平盛衰記,宗盛奏答曰:「向方賊徒倡亂,京師師守,臣等以居外戚,奉幼主母后,避兵西海。三種神器,傳國大寶,不可一日離玉體也。冀陛下暫于此,待亂平,乃奉而還京闕。否則相率赴高麗、百濟。惜神器終為異域之物。今承旨,曰:『還神器於京師,則當宥重衡死。』向親族多死一谷,重衡豈毒忍惜生哉。」遂不奉詔。玉海二月二十一日條載,成人說云,宗盛奏答:「還三種神器、帝及母后,敬聞命。於臣則不欲入京師,願賜讚岐留居。」使男清宗從乘輿也。而三月朔條,定長說云:「宗盛答敕大略欲和親者,與東鑑合。」據東鑑,定常者奉敕鞠訊。則其所說蓋得其實也。】
既而又徇山陽道。
【源平盛衰記。】
十二月,行盛守備前兒島,為賴朝將佐佐木盛綱所破。
【東鑑。】
四年正月,知盛屯兵長門引島,守門司關,以備東兵。
【東鑑、源平盛衰記。】
是月,義經抵渡邊。大雨暴風。義經將精兵,衝風濤猝至。宗盛以田口成良策,奉帝泛海,留將士守城。二月十九日,義經放火燒屋島民舍,延及行宮,營壁悉為灰燼。煙焰蔽海,平氏軍不能支,入海避之。於是,海陸放矢相挑。宗盛謂教經曰:「聞向義經來戰僅七騎,我軍慮萁後騎繼至,猶豫遂逸之。卿宜認義經鎧仗,下船狙擊。」教經乃率精兵三十餘人,進船登岸。躬自督戰,多所殺傷。義經退陣牟禮高松,教經陣于屋島。明日,義經又來攻,教經避之於海。義經軍益振。宗盛奉帝遁志渡。義經來攻,又不能禦。泛船經引島,如箱碕。
【源平盛衰記。】
時範賴領大兵在豐後,
【東鑑。】
以故平氏不得進,回船漂泊壇浦。義經舟師七百餘艘來攻,
【○平家物語作三千餘艘。】
宗盛等戰艦五百餘艘拒之。
【○平家物語作千餘艘。】
奉帝徙御戰艦,使士卒駕唐船,料源氏必攻唐船,將前後夾擊。時田口成良視平民日蹙,漸懷攜貳,竊告之義經。義經知其謀,急攻之。成良亦應之。平氏大敗。知盛來帝船曰:「事既如此,無復可言。」
【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
侍御悉悲泣,二位尼歎曰:「宗盛實非相國之胤,亦非我所生。宜其心操不似小松內府。彼必不能死,為虜受辱矣。」蓋二位尼既生重盛,後不復有男,清盛憂之,後會有身,欲其為男,禱祈神佛,既而生女,秘之不告,覓得清水寺北坂傘工家兒,密易之。沒清盛世,終不言之。至此二位悲憤,始言之云。
【源平盛衰記。】
乃與按察局抱帝,挾劍璽,投海而死。
【○東鑑曰,二品禪尼持寶劍,按察局抱先帝,共沒海。又載義經注進狀:「按察局雖抱先帝入水,身尚不死。」源平盛衰記,二位尼赴海。下文又云,八條殿亦相繼赴海。按,稱八條殿者,即二位尼也。為二人,誤。今據愚管抄、百鍊抄、平家物語諸本,取盛衰記上文。】
教盛、知盛、經盛、資盛、有盛、行盛等,相繼死。
【東鑑、平家物語。】
宗盛、清宗不能引決,彷徨舟中,兵士醜之。故為失手,相觸擠之。父子素善泅,縱橫浮游。東兵以鐵搭鉤而捉之,送于京師。父子同載用八葉車,徹前後簾,拘于義經堀川第。五月,送于鎌倉。路苦,祈宥死。義經慰曰:「必以我軍功贖。」宗盛喜曰:「苟得廷餘喘,雖竄逐遠惡,亦所甘心也。」
【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
六月,入鎌倉,賴朝垂簾引之別室,隔庭而見。比企能員傳命慰勞。
【東鑑、源平盛衰記。】
宗盛竦動懾息曰:「若得宥一死,則當出家事佛也。」清宗進曰:「我家世護朝家,有功無過,世人所共知。而事既至此,復何言。惟速賜死為幸。」賴朝不忍至刑,欲其自裁,殂上盛魚,置刃以示之。宗盛不覺。
【源平盛衰記、長門本平家物語。】
清宗知其意,然不忍先父而止。
【源平盛衰記。】
賴朝呼宗盛曰讚岐權守,改名末國。
【源平盛衰記、長門本平家物語。○末國據長門本。】
又送還京師,往抵近江篠原。義經置宗盛父子於各所。
【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
宗盛曉其意,乃請引僧受戒而死。義經許之,遂斬於篠原。
【源平盛衰記。】
時年三十九、。
【公卿補任。○源平盛衰記曰,宗盛就虜,京師聚觀。有二三癩人語曰:「積惡之餘殃,一至此乎。我聞此公曾與建禮門院姦,先帝即其所生也。」見禮門院對後白河法皇懺悔往事,亦有西海州中被誣與宗盛通之語。概當時醜詆之言,未必得實,故附於此。】
傅首京師,梟于獄門樗樹。
【吉記、百鍊抄、東鑑、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
有二子,曰清宗,曰能宗。
【平氏系圖、源平盛衰記。】
清宗敘從五位下,加首服於法皇官,聽昇殿、禁色雜袍,尋任侍從,兼備前介,累進敘正三位,任右衛門督。
【公卿補任。】
及父死,斬於野路,
【東鑑。】
時年十七。
【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公卿補任作年十五。】
能宗幼失所恃,其母臨終,深以為念。宗盛愍之,殊鍾愛之。常謂:「清宗我家嫡嗣,宜為大將軍,知東國事。此兒為副將軍,知西國事。」故呼曰副將。及宗盛被虜,義經斬之六條河原。
【源平盛衰記。】
時年六歲。
【東鑑。○源平盛衰記為八歲。】
平知盛。知盛,平治元年,敘從五位下,累遷任左近衛中將。洽承中,敘從三位,任左兵衛督,為院廄別當。
【公卿補任。】
以仁王之舉兵,令知盛與重衡等擊之宇治。敵徹橋拒戰,眾不肯進。知盛曰:「兩軍相遇於橋架上,我雖眾不為用。宜其為寡少所遮也。」乃令眾亂流直涉,遂大破之。
【源平盛衰記。】
山本義經起兵近江,與姪資盛等,將兵數千擊敗之。
【○參取東鑑、源平盛衰記、長門本平家物語。資盛據玉海、長門本平家物語。○盛衰記云,知盛征東大將軍。平家物語,征夷大將軍。而玉海云,東國追討使。大將軍則一時所命,非拜征夷、征東等將軍,故不取。】
斬首二百餘級,生獲四十餘人。
【玉海。】
養和元年二月,移兵襲源行家於美濃板倉。縱火燒營,行家敗走。
【源平盛衰記。】
時平氐軍屢戰罷倦,知盛亦罹疾,遂還京師。
【玉海。○參取東鑑、源平盛衰記。○諸本平家物語,以知盛病還為三月事,誤。】
無幾,任參議。壽永元年,拜權中納言。
【公卿補任。】
時東北諸源日彊盛。二年,源義仲至近江,知盛將兵拒之。義仲進屯延曆寺。知盛還至粟津,與大田兼定等戰,不克,引兵還京師。宗盛大懼,遂定議西狩。既出京師,叔父賴盛留而不往。兵眾頗離畔。
【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
宗盛悔之。知盛怒曰:「前途所倚憑未可必,故向勸固守京師。而公不用我言。今至此,無可奈何。」既而抵屋島。及源賴朝與義仲隙,義仲遺宗盛書請和。宗盛喜欲許之。知盛諫約:「向為彼所逼,以至于此。今復與之和,賴朝謂我何。且天子在焉。彼若卷甲戢兵,乞降軍門則許之,何講和之有。公宜以此意答之。」宗盛從之。義仲竟不至。
【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
三年,源義經陷一谷城。知盛守城東門,敗走。追兵幾及,子知章力戰而死。知盛乘良馬獲免,涉水上船,船狹不容馬,鞭令還陸。田口成良曰:「名馬可惜,莫令賊獲。」請射殺之。知盛曰:「是脫我於戹,寧令賊獲之。豈忍殺乎。」
【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
見宗盛垂泣曰:「子救父而死,父忍而走。他人為之,我亦唾面;今自為之,人謂我何。」宗盛稱知章武幹,深憫惜之。
【平家物語。】
重衡為虜,法皇遣使宣詔曰:「卿送書宗盛,令上三種神器,則放還卿。」重衡乃遺書宗盛。
【源平盛衰記。】
二位尼泣請宗盛:「上神器,贖重衡死。」左右悲慟,不能仰視。知盛曰:「縱上神器,重衡決無還理,不可為浮辭移也。」眾皆然之。
【平家物語。】
子弟相聚屋島,悒鬱無聊。宗盛曰:「先公之徙福原,我新幹蠱,而逸高倉宮,深以為恨。今離京師已三年矣,淪落之悲,固切懷抱。撚比之往事,未足甚傷也。」知盛正色曰:「東北叛賊,昔浴我恩,歘忘舊好,皆歸賴朝。雖鎮西亦莫不然。我故請待賊京師,殊死格闘,至刀折矢盡而已。然我不得獨留,從眾至此,豈非慙恨之甚乎。」
【源平盛衰記。】
於是造壘其管國長門引島,塞門司關以備諸源。
【東鑑。○管國二字,據平家物語、源平盛衰記。】
四年二月,屋島陷。舉族泛海,漂泊長門壇浦。義經追至,大戰海上,舟師四合。知盛獨立船首,激勵將士曰:「勿退!戰唯有今日而已!自舌驍將勇士,或為囚虜者,避必死而求苟生也。卿等隕命此時,貽名後世,無為東賊笑!萬眾一心,要捉義經投之海,所求止此。」藤原景清、平盛綱等皆感憤,欲必獲義經。
【源平盛衰記。】
知盛見宗盛謂曰:「今日合戰,士氣皆倍,但田口成良獨否。我察其有異志。請斬以徇軍。」宗盛不聽。知盛再三彊之。宗盛不得已,召成良曰:「汝之舉措,不似向前,豈屈撓邪?宜號令四國眾,力戰決勝。」知盛在側,扣刀欲斬成良,宗盛遂不肯。成良果叛,東兵攻急。知盛往建禮門院及二位尼船。宮女等泣而問狀。知盛笑曰:「事固當如此,今復何言?但宮人始見東男子耳。」乃自掃除舟申,令悉棄猥雜物。既而帝崩于海,宗盛被虜。
【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
知盛聞而垂泣,深恥之。遂與叔父教盛並坐,自刃而死。
【源平盛衰記。○本書一說、東鑑、平家物語作投海。今據醍醐雜事記,從本書本文。】
年三十四。
【公卿補任。】
子知章,為武藏守。一谷城陷,從知盛走。兒玉黨數人躡而追之,監物太郎賴賢射殺一人。二人進迫知盛。知章進而搏之,獲其首。知盛得間而免。知章遂戰死,時年十六。
【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盛衰記或作十七,誤。】
賴賢欲收知章首,被重創,遂死之。
【源平盛衰記。】
知章弟知忠,平氏赴鎮西時,年甫三歲。乳母子紀二郎大夫友方,
【○八坂本平家物語,友方作為方。長門本作紀二郎兵衛為範。】
攜往備中宮內,居數年。至伊賀寓山中僧舍。後潛還京師,匿法性寺側。平盛嗣、藤原忠光、藤原景清以下潛來屬,京師騷亂。
【如白本平家物語。】
建久七年六月,將襲賴朝妹婿藤原能保第。
【明月記。】
後藤基清在京師,能保使基清圍而攻之。射戰移時,從二十餘人死。知忠度不可免,自刃而死。時年十六。友方亦自殺,盛嗣、景清遁去欲報仇,不克而死。
【諸異本平家物語。】
平重衡。重衡,應保二年,敘從五位下。尋任尾張守,除左馬頭。嘉應、承安間,累進敘正四位下。治承三年,任左近衛權中將。無幾,辭之。四年,補藏人頭。
【公卿補任。】
是歲五月,以仁王事起,與維盛等將兵二萬餘,取源賴政於宇治川,
【玉海、山槐記、長門本平家物語。】
振旅還。蒂敕重衡戎服進見,親問軍狀。十二月,率兵數千騎赴奈良,
【山槐記、東鑑。】
攻東大、興福二寺僧徒,據奈良坂般若路,設陷穽,布蒺蔾,僵樹以塞攻路。重衡進擊,放火民舍。適風暴急,延及二寺,燒一百餘宇,大像亦為灰。僧徒大敗。
【山槐記。○參取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
斬二百餘人,
【百鍊抄。○源平盛衰記為七百餘人,平家物語千餘人。】
梟首三十餘級,
【玉海。○盛衰記為四百餘級。】
燒死者百餘人。
【東鑑。○平家物語為三千五百人,盛衰記二千四百餘人,長門本平家物語一萬二千三百餘人。】
養和元年三月,維盛等將七千餘騎,擊源行家於尾張洲股,隔水對陣。
【源平盛衰記、長門本平家物語。】
行家將乘夜來襲。重衡卒浴馬於渚,因覘知之,走還報之。
【玉海、東鑑。】
乃逆擊破之,斬其將卿公義圓。
【東鑑、源平盛衰記。】
泉重滿潛乘筏濟水。重衡等覺之,故引兵退,遠水而陣,待其濟,擊之。斬重滿,殺獲甚多。行家退走小熊,重衡與維盛等追及之。分軍為五,藤原景家、藤原忠清、平盛俊;高橋長綱迭進擊之,皆不勝而退。重衡、維盛自將二千餘騎當之。景家等四千餘騎又來合,更進迭戰。行家遂敗走。重衡等乘勝逐北,連破之於折戶熱田。
【○長門本平家物語,折戶作折津。】
行家走參河,收散卒,保矢矧東岸,遣人佯言東兵大至。重衡等以為眾寡不敵,引兵而還。
【源平盛衰記。】
再任左近衛權中將,敘從三位。
【公卿補任。】
壽永二年九月,平氏奉帝至屋島,遣諸將略山陽、南海二道。
【○南海道據平家物語。】
閏十月,源義仲遣其將高梨高信、足利義清、海野幸廣、仁科盛家來攻。重衡與通盛、教盛,帥舟師二百艘,拒之備中水島。斬高信、義清、幸廣,獲首一千二百級。
【源平盛衰記。】
十一月敗惟資于備前東川。
【吉記。○惟資姓闕。】
源行家于播磨室山。
【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
三年二月,源範賴、義經率兵來攻一谷。重衡守生田森,城陷而走。莊家長父子急迫之。
【○按東鑑二月七日記曰,重衡於明石浦為景時家國所虜。又五日記,列範賴、義經部下降是名,有梶原平三、景時源太、景季平次、景高及莊太郎家長,而無家國者。家國、家長,疑有一誤。平家物語曰,莊四郎高家及梶原源太、景季,追而不及。景季射其馬,重衡不能走,高家迫虜之。南都本作梶原父子三人。長門本單作景時。伊藤本、八坂本作莊四郎高家。未知孰是。金姑從盛衰記。】
重衡馳至須磨浦,家長追而不及,放矢射馬。重衡有副馬,令親臣後藤守長騎,疾呼索之。守長不顧而走。重衡欲自刃,家長疾馳逼之,授己馬,緊縛之鞍行。
【源平盛衰記。】
既而義經送之京師,拘于土肥實平家。
【玉海。】
法皇召重衡於藤原家成堀河故宅,遣右衛門權佐藤原定長,宣詔曰:「宜諭宗盛上三種神器。若奉詔旨,則命賴朝宥死,歸屋島。」
【源平盛衰記。○參取東鑑、平家物語。】
重衡對曰:「曩祖貞盛以來,世為朝家爪牙,勤勞王事。而至子孫獲罪,漂泊西海。向通盛以下親族,既見梟首。臣縱得生還,勝敗豈係一人?臣亦何顏面再見宗族乎!神器自非與乘輿俱,決無還京師之理。然詔旨嚴重,以臣意諭之。」
【源平盛衰記。】
乃送書屋島。上皇亦遣召次花方者,齋院宣諭時忠等。
【○參取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
宗盛心欲講和,既而戰敗,神器歿于海。
【玉海、東鑑。○平家物語云,二位尼得重衡書,悲泣謂宗盛曰:「中將今如此,願為我更為計。」宗盛曰:「同氣之愛,固所不忍。雖然神器,國家之大寶。以知易重衡一人,必取嗤於賴朝。且帝之所以為帝,以神器在也。母氏獨愛重衡,起為餘子慮?」遂不奉詔,與本書所載異。】
重衡乞從僧服,義經為奏之。法皇不聽曰:「先使聞知賴朝,而後議之。」於是,請僧源空問法悔過。源空假為剃髮授戒。
【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
三月,賴朝遣梶原景時致之鎌倉。
【東鑑、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
至伊豆,會賴朝獵于北條,引見之曰:「賴朝將上敵法皇之愾,下雪先人之恥,乃舉義石橋以討暴亂,遂致公於此。見屋島內府,亦將有日矣。」重衡對曰:「自古源平二氏相與衛護天朝。而二十年來,吾家獨秉國家之鈞,宗族登朝者八十餘人。權勢之盛,天下無此。今我命窮,竟為囚虜。亦兵家之常已。何羞之有,唯速刎首。」神色自若,無所屈撓。見者嘆稱焉。賴朝乃屬工藤宗茂善遇之。
【東鑑。○參取平家物語。○源平盛衰記曰,賴朝引見,乃使景時言曰:「昔者賴朝因故相國洪恩,得有今日。其恩山高海深,故無意修舊怨。然以院宣之重,不能顧其私,遂得致公於此。豈本意乎。然勢既至此,則謁屋島大臣,亦應在邇。」景時跪而將言之,重衡怒其令人將命,乃遙向賴朝勵聲曰:「運命之窮,今至如此。若不忘相國恩,請速斬首。」】
既至鎌倉,宗茂為其湯沐。重衡以為死期已迫。賴朝豫使侍女千手往侍之,問其所欲。重衡曰:「無他,只欲剃髮為僧。」千手還報,賴朝不聽。
【○參取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
又遣千手及藤原邦通、工藤祐經,饋酒肴慰之。祐經擊皷歌今樣。千手彈琵琶,重衡乘興吹笛。先吹五常樂,自謂白:「是為後生樂。」次吹皇鏖急,曰:「是往生 急也。」夜闌宴罷,重衡留千手勸酒,朗詠一曲曰:「燭暗數行虞氏淚,夜深四面楚歌聲!」邦通等還,盛稱其言語藝能。賴朝曰:「我憚外議,不臨其席,深以為憾。」
【東鑑。○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亦載此事,小有異同,今不悉注。】
明年六月,賴朝送重衡於奈良。先是,東大、興福二寺僧徒怨重衡,請得以甘心。至此遣之,僧徒不欲殺之於境內,惟乞其首。因斬之於木津川上。
【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按盛衰記一說,作斬于奈良坂。】
時年二十九。
【公卿補任。】
僧徒得其首,梟之於奈良坂。
【參取玉海、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
大日本史 卷之一百五十三 終
[久遠の絆]
[前卷]
[次卷]
[再臨ノ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