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本史 卷之二百十七 列傳第一百卌四 文學五
權中納言 從三位 源 光圀 修
男 權中納言 從三位 綱條 校
玄孫 權中納言 從三位 治保 重校
橘直幹
源順
橘正通
源為憲
藤原為峙
慶滋保胤
紀齊名
藤原義忠
藤原明衡 子:藤原敦基
僧玄慧
朴翁
橘直幹,長門守長盛子也。
【橘氏系圖。】
受業橘公統,
【類聚符宣鈔。】
對策及第,任大內記,為大學頭。天曆二年,授文章博士,奉敕策試文章得業生。
【日本紀略。】
八年,民部大輔闕,直幹上書請兼任之,曰:「去天曆二年,
【○本書作三年,今據下文爰歷七年訂之。】
自大學頭、大內記,拜當職之日,所帶兩官,皆以停止。朝家自始置文章博士之後,未聞其例。又至同四年,三統元夏,從式部少輔,除儒職之日,不罷少輔,被賜兼字。拜除之恩惟一,榮枯之分不同。依人而異事,雖似偏頗,代天授官,誠懸運命。獨守一職,爰歷七年。今檢前例,職經博士,見在當朝者,大江維時,博士兼任式部少輔、大學頭;同朝綱,先兼左少辨,後兼民部大輔;紀在昌,先兼式部少輔,後兼民部大輔、大內記;菅原在躬,兼右少辨等是也。往古之例,不可勝計。又儒官之例,不越次第。而三善聞明,及三統元夏等者,皆是直幹之下臈末座也。藤原國光者,直幹榮爵之後,所問之秀才也。式部少輔,每有其闕,三人超越,遞得拜任。又至于算、明法等博土,皆帶顯職溫官。或兼二寮之頭、助,為一朝之要樞;或兼警衛判斷之職,掌國典朝威之嚴。而直幹不量涯分,謬竊大業之名,既非器用,自漏明時之祿。竊見頃年之例,雖藏人所出納太政官史生等,皆是綠袍之時,經上官諸司之溫飽,朱紱之後,潤連城數國之脂膏。堂上如華,門前成市。方今計學海之嶮難,如涉百萬里之波濤,瞻吏途之榮耀,不及五六重之倍蓰。簞瓢屢空,草滋顏淵之巷,藜藿深鏁,雨濕原憲之樞者也。昔者不改其樂,今則雖堪此憂。固知儒業之拙,總是數奇之源也。若深其道者,必受其飢焉。彌及末代之流,須為後見之誡。直幹比年不奏申文,唯恃天道,亦憑聖明。然而蒼蒼之玄遠難答,瑣瑣之素懷未遂。伏惟,昇殿是象外之選也,俗骨不可以踏蓬萊之雲;尚書亦天下之望也、庸才不可以攀臺閣之月。至民部大輔者,專非溫潤之地,即是恒例之兼官也,誰為過分之榮職乎。徒銷日月,不若趨馳。望請殊蒙天恩,兼任件闕,暫慰陸沈淹屈之愁。」
【本朝文粹。】
書奏。讀至依人而異事數語,帝艴然不懌。
【十訓抄、古今著聞集。】
天德初,為式部大輔,
【類聚符宣鈔、天德圖詩記、扶桑略記。】
侍讀冷泉帝。
【二中歷。】
源順,字具璾。
【江談鈔。】
大納言定曾孫,左馬允舉子也。能屬詩文,兼達和歌。
【歌仙傳、拾芥鈔、尊卑分脈。】
天曆五年,帝敕順及大中臣能宣、清原元輔、紀時文、坂上望城,就昭陽舍,選撰和歌集。世謂之梨壺五人。又以藤原伊尹為撰和歌所別當。
【八雲御鈔、拾芥鈔。】
伊尹時為藏人左近衛少將,
【公卿補任。】
帝手書敕旨賜之。順行制詞,中有雄劍在腰,拔則秋霜三尺,雌黃自口,吟又寒玉一聲之句。時人稱焉。
【本朝文粹、和漢朗詠集。】
第進土,
【本朝文粹。】
任勘解由判官。應和、天元間,歷民部大丞、下總權守、和泉守,遷能登守。
【歌仙傳。】
宮途沈滯,憂鬱間見文辭。嘗作河原院賦,刺源融奢侈曰:「彊吳滅兮有荊棘,姑蘇臺之露瀼瀼,暴泰衰兮無虎狼,咸陽宮之烟片片。」
【本朝文粹、和漢朗詠集。】
又嘗為勤子內親王著和名類聚鈔十卷。
【據本書古本序。】
雅愛橘在列文章,輯為七卷,作序傳世。
【本朝文粹。】
又與能宣等奉敕作萬葉集訓點。
【辭林採葉鈔。】
永觀元年,卒。年七十三。
【歌仙傳、尊卑分脈。】
橘正通,字能。
【字能據應和三年三月善道統家詩合記。】
右大臣氏公六世之孫。父實利大舍人頭。
【橘氏系圖。】
正通少志于學,師事源順,
【江談鈔。】
與藤原在衡同入大學,情好欵密。而在衡累任式部少輔、五位藏人,正通僅得六位。乃寄詩抒志,有「花月一窻交昔昵,雲泥萬里眼今窮。」之句。
【和漢朗詠集。】
在衡官爵累遷,遂進至公卿。正通稍老,歎其不運。心常鞅鞅,抱辟世之志。每臨文,多見其意。
【本朝文粹。】
天祿中,任加賀掾,
【源順家集。】
尋為宮內少丞。
【本朝麗藻、作者部類。】
嘗作詩序有曰:「齡亞顏駟,過三代而猶沉。恨同伯鸞,歌五噫而將去。」
【本朝文粹。】
源為憲讀之,大怪,顧正通曰:「卿豈無他意乎?」正通慨然垂淚,後果遁跡。
【古今著聞集、十訓抄。○按著聞集、十訓抄並曰,正通將妻子赴高麗,國王重其才,恩遇優渥,漸至顯貴,誤。】
具平親王題其遺篇曰:「文華留作荊山玉,風骨消為萬里塵。未會茫茫天道理,滿朝朱紫彼何人。」其為時人所愍惜如此。
【本朝麗藻。】
源為憲,光孝皇子是恒曾孫,筑前守忠幹子也。
【尊卑分脈。】
受學源順。橘正通為順高弟,順將歿,不以其集授之,而屬為憲。
【江談鈔。】
舉文章生,歷任藏人、伊賀守、式部丞。正曆中,為遠江守。州嚮民戶凋弊,為憲至任,撫愛有方,漸致豐贍。田疇墾闢,倍蓰舊籍,頗稱能治。長德元年,任滿而歸,以功敘從五位上。而在散位二十年,長和三年,會美濃、加賀二國守闕,為憲上書請任之,遂歷二國守。
【本朝文粹、尊卑分脈。】
每赴詩筵,必攜一囊,名曰詩囊。嘗聽講大江以言詩,入頭於囊,吟賞不已‧殆至涕泣。時人莫知其意。所著有本朝詞林。
【江談鈔。】
藤原為時,中納言兼輔孫,刑部大輔雅正子也。
【尊卑分脈。○雅,一作惟。】
有詞藻,與藤原孝道、源為憲等齊名,而論者以為時為首。
【江談鈔。】
舉文章生,歷式部丞、藏人辨。
【尊卑分脈。式部丞據今昔物語。】
一條朝越前守闕,為時及源國盛並冀望之。而左大臣道長援國盛,因得越前。
【十訓抄。】
為時得淡路,
【今鏡。】
繇是怏怏泱不樂,竊上書。其略曰:「苦學寒夜,紅淚霑襟,除目春朝,蒼天在眼。」帝省之,惻然不御飲膳。道長聞而大驚。俄罷國盛,以為時代之。
【古事談、今昔物語、十訓抄、今鏡。】
轉越後守。
【小右記、十訓抄。】
長和五年,入園城寺薙髮。
【小右記。】
子惟規,為式部丞。
【紫式部日記。】
慶滋保胤,字能。
【字能,據本朝麗藻。】
賀茂忠行子也。
【今昔物語、賀茂系圖。】
家世業陰陽。保胤夙棄其業,為書生。潛心文學,改姓為慶滋。
【今昔物語。○按本書曰,為博士某所養,因改今姓,而缺某姓名。此說恐非。考姓氏錄等書,無慶滋姓。今案賀茂與慶滋字義同,蓋至改業書生,換其文字而新其聞也。弟保章子為政為書生,改姓善滋,亦其義也。雖無書可證,而可以類推。】
遊菅原文時門,才識日進。奉試登科,名冠當時。善屬文。
【續往生傳、古事談。】
文時嘗賜題賦詩,自謂未工,反復沈吟。保胤適至,見其稿贊曰:「是絕唱也。君何不速獻?」文時從其言,遂上之,一出果名于世。
【十訓抄。】
具平親王好文,常從保胤學。
【今鏡。】
一日歷問當世文人,保胤對曰:「大江匡衡,如銳卒數百,擐犀甲、策駿馬,而過淡津之濱。其鋒森然,少敢當者。紀齊名,如雪朝坐瑤臺而彈箏。大江以言,如白沙庭前,翠松陰下,奏陵王舞。」親王又問:「足下如何?」曰:「似舊上達郡駕檳榔毛車時聞其聲。」世人謂:「不第其長短,而評隙允愜。」
【古今著聞集。】
任大內記,兼近江掾。
【賀茂系圖、續往生傳。】
資性慈仁,篤信佛教。身雖立朝,而志在山林。不營居宅,常寓於人而居。後卜地六條,構池亭,自作記述志。
【本朝文粹、今鏡。】
嘗當朝參,塗遇一婢,泣甚哀。訪其故,對曰:「妾為主人借玉帶,路而遺之。恐得罪主人,是以泣。」保胤乃解所帶與之。
【今鏡。】
至凡犬馬類,皆善視之。以慈悲為時所稱。
【發心集。】
寬和二年,遂剔髮,改名寂心。世稱內記入道。
【今昔物語、續往生傳。】
經歷四方,練行精修。
【續往生傳。】
時僧增賀在橫川,講止觀。保胤往聽之,感嘆欷歔。增賀叱之,張拳毆之。眾愕然。寂心自若,又請臨席。泣如初,增賀又呵之。如此者再三,寂心嗚咽不已,增賀大感其誠,因得悉聞其蘊奧。
【日本極樂往生記。】
長德三年,終於東山如意輪寺。
【續往生傳。】
所著有日本極樂往生記。
【日本極樂往生記。】
姪善滋為政,亦能詩文。
【續本朝文粹、本朝麗藻。】
其父保章,為文章博士。為政善繼其業,為河內、能登守、民部大輔,兼文章博士。
【參取賀茂系圖、作者部類、朝野群載。】
世稱善學士。
【續本朝文粹、本朝麗藻。】
紀齊名,本姓田口,後更紀氏。
【東鑑建保四年。】
受業橘正通,以能文聞。
【江談抄。】
一條朝,任大內記,兼越中權守、
【本朝文粹。】
式部少輔。
【小右記。】
關白賴通修法會於東北院,齊名從焉。時九月十三夜,月色澄鮮。賴通顧藤原齊信曰:「良宵豈得無朗詠乎?」齊信遲回,眾皆側耳。少選唱念極樂之尊,一夜山月正圓之句,乃齊名所作也。人以為:榮。
【十訓抄、古今著聞集。賴通據今鏡。○按本書賴通坐兼家,誤。故今訂之。】
嘗與大江以言奉試,同賦秋未出詩境詩。
【江談抄、十訓抄。】
其聯曰:「霜花後發詞林曉,風葉前驅筆驛程。」
【江談抄。】
以言詩曰:「文峰按轡駒過影,詞海艤船葉落聲。」以言私以其草質具平親王。親王曰:「白字緊要。」以言因其言,改為白駒影,而葉落聲為紅葉聲。及二人詩出,以以言為勝。長保元年,齊名臥疾。王臨問,謝曰:「荷恩則深,唯白字不能忘乎懷也。」其篤志於詩文如此。
【江談抄、十訓抄。】
卒年三十四。
【一代要記。】
所撰有扶桑集。大江匡房論以言、齊名曰:「以言文章務出新奇,任意騁才,差無轡策。至其得意,則非後進之所能及也。如其不得之,又不足以為法則。如齊名,文文句句依據古人,故有風騷之體。而至其不得之,則無可觀者,以無新意故也。」
【江談抄。】
藤原義忠,式部卿宇合之裔,大和守為文之子也。
【尊卑分脈。】
後一條朝,歷任大內記、式部少輔、東宮學士、左右少辨、文章博士,敘正五位下。
【辨官補任。】
攝政道長妻倫子七十壽宴,大納言藤原齊信揀擇書屏風詩,多取藤原資業詩,中有色絲詞綴任春風 句。義忠譏之,告道長子賴通曰:「絲字非平聲。」齊信聞之,示白樂天「句句妍辭綴色絲」句解之。賴通面責義忠,由是屏居逾年。義忠深憂,作和歌乞憐。
【江談抄、今昔物語、今鏡。】
長元、長曆間,任大學頭,為權左中辨,進正四位下,兼東宮學士、大和守。
【辨官補任。】
欲奪造藥師寺南門材,而為官用。寺僧累訴之,義忠不聽。
【今昔物語。】
長久二年,登金峰山,將歸抵吉野川,舟覆溺死。年三十八。朝廷優侍讀之勞,特贈參議從三位。
【辨官補任、尊卑分脈。登金峰山據今昔物語。】
藤原明衡,式部卿宇合之後。父敦信為侍讀,任山城守。明衡繼業博洽,兼善和歌,補文章生。後冷泉朝,歷式部少輔、左衛門尉,
【尊卑分脈、續本朝文粹、除目大成抄。】
為大學頭、右京大夫,兼文章博士。康平中,為東宮學士。
【尊卑分脈、本朝文粹。】
所著有雲州往來三卷,本朝文粹十四卷,本朝秀句五卷。
【仁和寺書繕目錄。】
子敦基、敦光。
【尊卑分脈。】
敦光
自有傳
。
藤原敦基。敦基,弱冠舉秀才,對策登第。白河帝在東宮時,陪侍日久。
【續本朝文粹。】
歷右京大夫、大內記,兼式部大輔、文章博土、上野介。
【尊卑分脈。】
所著有柱下類林三百六十卷及國後鈔。
【仁和寺書籍目錄。】
子令明、茂明,並文章博士,至式部少輔。
【尊卑分脈。令明式部少輔據印本。】
敦基嘗抵關白忠通,盛稱兒息才俊。一日忠通與文人聯句,戲曰:「愚息稱賢息。」敦基應聲對曰:「令明與茂明。」忠通嘆其敏速。
【古事談。】
令明子敦任,茂明子敦周,亦能世業。
【尊卑分脈。】
敦任能居喪,終期不近女色、不食肉,日寫佛經,以為冥贊。人稱之。
【台記。】
僧玄慧,不詳其世系。居北小路,號獨清軒,又號健叟。
【太平記、尺素往來。】
任權大僧都。粗涉書史,又有詞藻為世所稱。
【太平記。權大僧都據後三年軍記序。】
常讀宋人司馬光資治通鑑,尊信程顥、程頥、朱熹之學。後醍醐帝召侍讀,先是經筵專用漢唐諸儒註疏,至是玄慧始唱程朱之說,世人往往多學之者。
【尺素往來。】
後帝竊謀滅北條氏,權中納言藤原資朝贊成其事,設無禮講,結將士之心。恐為人所怪,陽延玄慧使講書。玄慧明法律、習典故,為足利尊氏及弟直義所愛重。自尊氏之反,凡再犯闕,而草駕每避幸于延曆寺,賴僧徒而守禦焉。尊氏深憤僧徒所為,延元中入京,與高師直上杉重能議,欲廢寺逐僧徒,以絕後患。以歷朝天子所尊崇也,憚而不能決。玄慧適至,召而問之曰:「延曆寺多徵郡邑之租入,養三千僧徒。為費既廣矣。而動抗我師。今將除之,吾子以為如何?」玄慧曰:「窮鳥入懷,人尚救之。況乎萬乘之主親至,孰敢禦焉。將軍能忘宿怨,撫以恩德,則彼反為我用也。」尊氏遂罷其議,更以數邑增封延曆寺。
直義之遜職,屏居錦小路,雖恩舊將佐,憚師直莫敢詣者。玄慧請師直,數往侍焉,每至談古今以慰之。會疾,直義贈藥,系之以歌。玄慧不能起,以詩答焉。未幾死,時正平五年也。直義手書佛經于其詩牋後,以薦冥福。時人頗哀其意云。
【太平記、正平五年據園太曆。】
初法勝寺僧慧珍記元弘、建武以來爭戰得失,三十餘卷,名曰太平記,獻直義。召玄慧讀之。謂曰:「書中載事不公,且舛誤甚多,勿使他人視,當俟刪定行于世也。」不果。
【難太平記。】
或云,今所存太平記,蓋所使玄慧改選也。時有是圓者,練習法律,兼善文辭。建武中,尊氏服從諸國,開府于鎌倉,因廣詢政事。是圓與玄慧、真慧等八人議之。參酌古今條件,其尤切于事務者十七事而進之,名曰建武式目。尋又作新加制式二十一條。尊氏大可之,皆施行焉。
【建武式目、新加制式。】
朴翁,姓氏闕,號遊和軒昨木子。有文學,通古今。從後村上帝居吉野。足利直冬奏請,討父尊氏自效。帝聽之,賜綸旨,令復京師。朴翁聞而嘆曰:「古謂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故堯讓舜而天下治。苟孝于親,雖在仄陋,可以登庸。若其反之,雖有功閱,何足任使。今直冬欲假王命而戕其父,其悖天理、失子道,莫甚焉。然朝廷容之,又授以節鉞,其謂之何?假使此戰得克,其功不可以遂。」後果如其言。
【太平記。】
大日本史 卷之二百十七 終
[久遠の絆]
[前卷]
[次卷]
[再臨ノ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