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本史 卷之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八
權中納言 從三位 源 光圀 修
男 權中納言 從三位 綱條 校
玄孫 權中納言 從三位 治保 重校
藤原敦光
清原賴業
藤原兼光
藤原敦光,式部大輔明衡子,大內記敦基母弟也。
【尊卑分脈。】
少攻文學,對策及第。仕堀河、鳥羽、崇德三朝,歷式部丞、大內記,兼文學傅士,遷大學頭,轉式部大輔。保延元年,災異荐臻,飢饉疾疫,邊海繹騷,盜賊踵起。帝令諸儒論奏。敦光援證古今,上疏曰:「天變地妖,所以警戒人主也。凡厥休咎之象,司天奏之。古人有言曰:『日月之有食,風雨之不時,怪星之儻見,無世而不有也。上明而政平,則雖並世而起,無以傷也。』後漢永元年中,有日蝕之異,公卿大夫皆上封事。詔選郎官寬博有謀,才任典城者三十人。委以所選郎,出補長相。我朝弘仁聖代,登用賢才。抽為侍中,選為郎官。其新敘之日,授彼專城之任。其後歷代二十四代,計年三百餘年,車書同軌,無有異路。而近年以來,風俗澆漓,恩典班駁。德不墜往代之聖猷,自可贊明時之皇化。夫疾疫之起,政違時令之所致也。天平十三年,敕令天下造釋迦牟尼佛像,寫大般若經,以禳疾疫、祈豐穰。弘仁四年,禁京畿百姓棄擲病人,修格以恊掩骸之義。伏惟和漢之間,每有災異,或舉賢良、優耆老、贍貧民,或免租穀、減調庸、省徭役。宜遵舊規,科以寬恤。王者八政,食為其先。古人有言曰:「寒者不貪尺玉而思短褐,飢者不顧千金而美一食。」自非兼年之食,何免荒飢之憂。夫夫衰弊之漸,其來有由。一者,廟社不祀也。祈年祭、月次、神今食、神嘗祭、新嘗會,朝之重事也。其祀僅存,其禮漸薄。凡神今食,天皇幸中和院。神嘗祭,幸大極殿。威儀棣棣,自感神心。昔告朔餼羊,仲尼愛禮,以小喻大,何失恆規。宜每事遵式,舉而行之。諸國所在大小神社,破壞不修,頗倒無基。國宰不踐祭祀之場,社司不為修治之營,況非家譜之輩,知廟社之務,誰能竭謹慎之誠,而致齊肅之禮乎。二者,佛事不信也。招福之術,以教法為本;歸佛之要,以清淨為先。是以寶龜三年十一月詔:『每年正月,行吉祥梅過於天下諸國國分寺,救飢荒之禍,以為恒例。』而今廟堂之中,雖備威儀,州閭之間,恐致闕略。國分寺有無實之聞,講讀師無有智之侶。欲得感應,宛如求芙蓉於木末。恆例齋會,臨時佛事,叡念雖深,施與如竦。是則諸司懈怠,諸國艱澀之所致也。三者,奪農時也。中古以來,高堂大廈,造營寔繁,築山鑿池,課役未絕,人不旋踵,民無息肩。昔衛靈公依宛春之諫,罷嚴寒之役,矧乎非時使民,必傷農事。須休土功,勿奪農時。四者,重賦斂也。田畝無加,賦斂有增者,古傷之,今傷之。魏文侯時,租稅歲倍。有人致賀。文侯曰:『今戶口不加,而租稅歲倍。此由課斂多也,不可賀焉。』由是魏國大理。如聞近來無檢田數之增減,不究農民之貧富,強稱利田,徵納租稅。地廣民富者,自適其宜;地狹民貧者,暗失其心。富者寡,貧者眾,旁魄論之,可謂苛酷。又雖檢田數,率法過差,興亡之間,世自知之。宜隨國之治否,為吏之褒貶。五者,不禁奢僭也。被漆器畫罇,猶議其奢。葛衣菲食,長傳其儉。漢文帝之罷露臺,齊桓公之卻紫衣,治世盛舉,後代美談也。方今天下人庶,屋宅衣服,既踰制度。軒騎僮僕,多過規模。頻加禁遏,猶不悔改。鄙語曰:『城中好大袖,四方用匹帛;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世之所好,只從時俗。況復金銀之珍,彫鏤匪一。紅紫之服,冗費甚多。宜繹從前之綸言,以停當時之華麗。六者,學校之廢也。天下之所貴唯賢,所寶唯穀。皇朝宮城之南,左側置大學寮,以祟聖師;右則置穀倉院,以蓄米穀。而黌舍頹弊,鞠為茂草。蘋蘩薀藻之奠,有累供備;縉紳青衿之徒,無處容身。唐太宗即位之初,京師飢饉。孜孜求士,務在擇才;政革舊弊,頻致豐稔。遺依聖代之遺風,早施明時之新化。七者,府庫空虛也。夫府食廩,久以空虛。諸國租稅,已少填納。況納官封家,有名無實;列位之臣,不預月俸。奉公之士,難禦歲寒。所謂:『衣食闕於家,雖父母不能制其妻子;凍餒切於身,雖巢由不能固其節。』又諸國大糧,頒給幾希。臺隸之輩,衣量難支。如此七事,廢一不可。抑諸國土民,為逃課役,或稱神人,或為惡僧,橫行部內,對悍國務。加以京中所住浮食大賈,或於近都借一物,向遠國貪三倍。或當春時與少分,及秋節取大利。若送數之寒燠,殆傾終身之貯資。窮民不堪,舉家逃亡。水鬻妻子,為彼奴婢。天下凋殘,職此之由。伏惟延喜年中,式部大輔三善清行朝臣封事所謂:『天下費非往世十分之一者,以彼一分。』比之今時,非復延喜十分之一,國之衰耗,指掌可知。戶令云:『凡遭水旱災蝗不熟之處,少糧應須賑給。』賦役令云:『凡田有水旱蟲霜不熟之處,國司檢實,具錄申官,免租調課役。』者,須遵令條,速施德政,以安人民。凡海陸盜賊之起,莫不繇,飢寒而崩奸邪之心。所謂:『渴馬守水,餓犬護肉。』則雖用刑罰,難致肅清。戶口饒、衣食足,則邊境安寧,寇賊消散。宜從延曆五年四月十九日格文,簡擇良吏,攘除姦盜。但國有典刑,誰免懲誡。雖觸一面之網羅,終致四海之靜謐。蓋馭俗之道,寬猛相濟。去承平六年,南海賊首藤原純友結黨屯聚,時以紀朝臣淑人任伊豫守,兼行追捕事。賊徒聞其寬仁,二千五百餘人悔過就撫,魁帥三十餘人束手歸降。即給衣食田地,令勤農業。然則循良之吏,各赴任國,搜求黨類。若有歸降之輩,班田給物,使前行之。國富刑清,亦籌策之一也。抑太宰府者,蕃客往反之地也.鎮守府者,遠夷交接之境也。若無霜威之振外土,恐有風聞之及殊方。縱雖屬無為之世,何可忽不虞之備。安不忘危,古之炯誡也。」敦光學該內外,靡所不窺。撰本朝帝紀、續本朝秀句。凡當時文章銘贊,必使敦光草之。
【續本朝文粹。○撰本朝帝紀、續本朝秀句,據仁和寺書籍目錄。】
天養元年,卒。
【尊卑分脈、一代要記。】
子有光、永光、成光,並以文學仕。
【尊卑分脈。】
清原賴業,初名顯長,後更今名。左大臣夏野裔,大外記祐隆子也。補大外記、明經博士,特敕兼舉明法,為高倉帝侍讀。
【清原系圖。】
承安二年,宋國遺法皇書曰:「賜日本國王。」朝議以為:「非禮。宜卻之。」時論不決。賴業曰:「朱雀、一條兩朝,被所贈牒狀,稱呼不敬,卻而不受。承曆中,所贈亦曰:『賜日本國。 』而受之。人或譏議。況今所贈,明州刺史而非宋主乎。古昔彼我互稱天皇,用敵國禮。而今若此,恥孰大焉。」聞者韙之。安元中,兼越中權守。冶承、養和間,諸州兵起,官軍無利。內大臣宗盛計無所出,使謂賴業曰:「今觀事勢,難以威力戡定。非禱神奉佛,則不能濟。其修大神宮臨時祭邪。將遵阿育王故事,造八萬四千寶塔邪。籌略所宜,請指畫之。」對曰:「臨時祭可問其人,造搭在公意。今之所急,在亟革弊政,讞辭訟也。不然,危亡無日。雖然,是非我所知,公卿、大臣所宜議也。」
【玉海。】
文治五年,卒,年六十八。
【清原系圖。】
關白兼實稱曰:「賴業學該和漢,當世無雙。國之大器,道之棟梁。凡朝儀典故,每有咨議,賴業引證古今,辨析精覈,多見從用。」嘗讀禮記,表出中庸。據本經為解,不取舊註。賴業與宋朱熹同時,熹註未傳,其所見適相暗合,人以為奇云。
【康富記享德三年。】
子孫建祠祭之。後嵯峨帝賜號曰車折大明神。
【舟橋家藏、清原系圖。】
相傳,有人嘗乘車過其祠,車忽折,因名焉。子佐光、親業,並任少外記。
【○子佐光以下,清原系圖。】
壽永中,源義仲反,攻法住寺殿,親業中流矢而死。
【玉海、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
藤原兼光,參議有國六世孫也。祖實光,父資長,並中納言,家號日野。
【尊卑分脈。】
兼光,永曆中,對策及第,累歷要職。文治中,進權中納言正三位,兼右兵衛督。建久二年,為檢非違使別當。
【公卿補任。】
興復廢絕,廳務修舉,有幹事之稱。時有失釜者,就其鄰家,索獲之。鄰人不服,訴於官。乃召問之。其人辨曰:「我蹇也,每控地而行。非手則不能寸進,何得持釜去也?」眾以為然。失釜者訟而不已。兼光判以釜予被告者曰:「汝言有理。我知告者為妄也。」盜喜,即以頭戴釜而去。兼光呼回詰之,盜竟服。
【古今著聞集。】
六年,敘從二位。明年,薨,年五十二。
【公卿補任。】
嘗著姊言記。
【仁和寺書籍目錄。】
子資實,正二位權中納言,兼太宰權帥。
【公卿補任。】
其日錄曰都玉記。
【仁和寺書籍目錄。】
大日本史 卷之一百五十一 終
[久遠の絆]
[前卷]
[次卷]
[再臨ノ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