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本史 卷之二百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 將軍家臣十三
權中納言 從三位 源 光圀 修
男 權中納言 從三位 綱條 校
玄孫 權中納言 從三位 治保 重校
北條時房 子:北條時直
北條朝時
北條重時 玄孫:赤橋守時
北條政村
名越高家
淡河時治
大佛貞直
大佛高直
北條時房,初名時連,稱五郎,義時弟也。元久中,歷遠江、駿河守,為武藏守,敘從五位下。
【北條系圖。】
和田義盛之亂,時房力戰,以功食上總飫富莊,遷相模守。
【東鑑。】
承久三年,義時命泰時、時房,稱兵向京師。比抵遠江,有官兵十餘人,過時房軍前。時房悉斬之,梟路左。山田重忠等與延曆寺僧兵,撤勢多橋拒守。時房前鬭,不利。會泰時破官軍于宇治,時房與泰時乘勢長驅入京師,
【東鑑、承久記。】
鎮六波羅南方。
【將軍執權次第、系圖。】
兼伊勢守護。及義時卒,還鎌倉,與泰時同執權連署。尋兼修理權大夫,辭相模守,累進正四位下。
【○參取東鑑、將軍執權次第。】
承久之役,戰士有不得賞者,時房數以言,而不見聽。乃請納私邑四所,頒與有功。
【東鑑脫漏。】
嘗在家置酒,會泰時暴病,家人皆曰:「盍往視之。」時房不聽曰:「吾今日為娛樂者,以武州之存也。武州一旦不諱,我將辭職遠遁,豈得復快飲乎。」歡謔自若。
【東鑑補遺。】
仁治初,卒。
【關東評定傳、東鑑補遺。】
因居第,號大佛。子時盛、時村、資時,朝直、時直。時盛事在子
淡河時治傳
。朝直以大佛為氏,建長元年,評定所始置引付頭人,以朝直為之,歷相模、武藏等守,遷逮江守,敘正五位下。文永元年,卒。
【關東評定傳。】
子朝房、宣時。朝房稱武藏太郎,
【系圖。】
嘗為父所逐而屏居。聞三浦泰村作亂,不及擐甲,單騎赴之。泰村兵爭欲斫之,戰甚苦,兵士來救得免。
【東鑑。】
後為備中守。
【系圖。】
宣時初名時忠,歷武藏、陸奧守,敘從四位下。弘安中,執欐連署。宣時子宗實、孫維貞,嘉元、嘉曆間,相繼執榷連署。
【○參取將軍執權次第、帝王編年記。】
北條時直,遠江守。元弘初,北條高時署為長門探題,之任未幾,厚東宗西高淨道性等來攻,時直與手下兵乘艦東走。
【○之任以下,據天正本太平記。】
道聞高時伏誅,將往筑紫。會筑紫探提北條英時亦為少貳貞經所滅,時直窮蹙,降于貞經。島津貞久因僧俊雅奏請貸死。俊雅稱峰僧正,帝外戚也。笠置之陷,高時執流之長門,及乘輿還京,俊雅權管九州事務,謂時直曰:「禍福倚伏,吉凶無常。昔吾處流日,被卿陵辱。不料復有今日。我將報卿以貰一死。」因遣使奏狀,帝為俊推特免時直,復其食邑。
【太平記。】
孫時俊,安藝守,亦為高時將拒王師。及高時誅,時俊與男左京亮貞俊初降,尋見誅。
【太平記、系圖。】
北條朝時,泰時弟也,稱名越氏。
【北條系圖。】
有權略,膂力過人,嘗偷源實朝妻侍兒,奔于駿河。歲餘,實朝釋其罪,召還鎌倉。和田義盛之雖,朝時帥兵與朝夷名義秀接戰。
【東鑑。】
尋拜式部丞。
【關東評定傳。】
承久之役,與結城朝廣、佐佐木信實,率兵四萬,經北陸道抵越後。官軍宮崎定範據蒲原之險,瀕海樹鹿角,伏弩以待。朝時乃獲牛七八十頭,束炬於其角,乘夜放之,士卒從後讙噪。牛怒奔突。官單大駭,以為敵至,伏弩皆發。牛多死傷,弩不能復繼,軍因得過而西。朝時乃督眾直前,進攻志保、黑坂柵,皆拔之,轉鬭入京師。
【○參取東鑑、承久記。】
與秦時會。歷周防、越後、遠江守,敘從四位下。
【東鑑、關東評定傳。】
為評定眾。尋辭職,
【關東評定傳。】
薙髮法名生西。寬元三年,卒。
【東鑑、關東評定傳。】
有七子,光時、時章、時長、時幸、時兼、教時、時基。光時為越後守,
【系圖。】
為將軍藤原賴經所親幸,以故驕心漸萌。及北條時賴執權,光時不悅,以為:「時賴於吾祖義時為曾孫,族屬疏遠,不宜居勢任。」因陰圖除之,
【保曆間記。】
而事發覺。時賴遣兵將誅之,光時方在幕府。度不免,剪髮遺時賴謝罪,遂流伊豆。
【東鑑、保曆間記。】
時章任尾張守,為引付眾。
【評定傳。】
薙髮,法名見西。文永九年,北條時宗兄時輔叛,誅于京師。教時與之通謀,時宗遣兵士殺之,誤并殺時章。時宗哀死非其罪,捕兵士五人誅之。
【保曆間記。】
時幸為修理亮,及光時獲罪自殺。
【葉黃記。】
北條重時,朝時弟也。
【平氏系圖。】
為修理權亮、駿河守。寬喜中,代北條時氏居六波羅北方,遷相模守,累進從四位上。
【東鑑。】
寶治元年,還鎌倉,執權連署。遷陸奧守,尋辭職削髮,法名觀覺。創極樂寺,退居焉。弘長元年,卒,年六十四。子長時、時茂、義政、業時、忠時。
【北條系圖。】
長時,左近衛將監,居六波羅北方。康元元年,還鎌倉,為武藏守,
【將軍執權次第、帝王編年記、東鑑。】
進從五位上。
【將軍執權次第。】
及北條時賴辭職,以時宗幼,攝執權之事,
【將軍執權次第、東鑑。】
兼侍所別當。
【東鑑。】
文永元年,卒。
【關東評定傳、將軍執權次第。】
子義宗,駿河守,居六波羅北方。
【平氏系圖。】
文永中,時宗命殺北條時輔。
【帝王編年記。】
義宗子久時,號赤橋,為武藏守,居六波羅北方。久時子守時。
【平氏系圖。】
時茂,稱常葉氏。
【北條系圖。】
為陸奧守。康元元年,代兄長時居六波羅北方,
【將軍執權次第。】
終于任。
【一代要記。】
義政初名時量,食信濃鹽田,因氏焉。
【北條系圖。】
文永中,為引付眾,又評定眾,為駿河守、執權連署,遷武藏守。病,辭職,削髮改名政義,遁居信濃善光寺。
【關東評定傳。】
業時歷越後、駿河、武藏守,為評定眾。弘安中,執權連署,轉陸奧守。
【關東評定傳。】
孫基時,正和中,攝執權之事,
【平氏系圖。】
同高時自殺。
【北條系圖。】
子仲時,
自有傳
。
忠時,左近衛將監。
【關東評定傳。】
赤橋守時,嘉曆中,代北條高時執權、為相模守。
【將軍執權次第、保曆間記。○諸本太平記作盛時,今從本書。】
以妹妻足利尊氏。元弘三年,新田義貞攻鎌倉,守時將兵六萬,出拒于巨福呂坂。
【○巨福呂坂據諸異本。】
戰數十合,士卒死亡略盡,謂餘眾曰:「軍固有百敗而一勝者。今我軍雖敗,北條氏之命,豈必窮於此乎。然我尊氏姻戚,恐相州疑我。義當速死,以示無貳心。」乃自殺,從死九十餘人。
【太平記。○毛利家本、北條家本、金勝院本、南都本作八十餘人,西源院本三百八十餘人。】
北條政村,稱四郎,
【東鑑。】
重時弟也。寬喜中,為式部少丞,累歷右馬權頭,敘正五位下,為評定眾。
【東鑑、關東評定傳。】
康元元年,執權連署,為陸奧守,攝越後國務,遷相模守。文永中,代北條長時攝政執權之事,除左京權大夫,進正四位下。及北條時宗為執權,復連署。十年,卒,年六十九。
【○參取增鏡、將軍執權次第、關東評定傳、帝王編年記。】
為人沈默溫雅,善和歌,縉紳重之,稱為東方遺老。及卒,龜山帝遣使弔其喪。
【吉續記。】
子時村、宗房、政長。時村初名時遠,為左近衛將監。文永中,為評定眾,遷陸奧守。建治三年,入京師,居六波羅北方,為武藏守。數年,還鎌倉,進從四位下。
【關東評定傳、將軍執權次第。】
正安三年,執權連署。
【平氏系圖、將軍執權次第、帝王編年記。】
北條宗方之叛,時村欲誅宗方,并除師時等,而專其權。未發,為宗方所襲殺。
【平氏系圖、保曆間記、一代要記。】
時村孫熙時、曾孫茂時,皆執權連署。高時之敗,茂時自殺。
【○參取將軍執權次第 、平氏系圖。】
宗房,稱四郎,為土佐守。政長,式部大輔、攝津守。並為評定眾。
【平氏系圖、關東評定傳。】
名越高家,遠江守朝時五世孫,遠江守貞家子也。高家為尾張守。
【北條系圖。】
元弘之役,北條高時命高家及足利尊氏等往京師,禦官軍。高家別將兵向山碕,與赤松則村戰於久我畷。高家年少,盛飾鎧仗,先眾而前。則村兵望之,知其為主將,爭赴之。高家手斬數人,徐下馬,拭刀血而憩。則村兵伺射之,中額而死。從兵死亡皆盡。
【太平記。】
子高邦,為左近衛將監。足利尊氏歸順,攻六波羅。高邦將兵拒於神祇官,戰敗而退。
【天正本太平記。○神祇官見行本。】
不知其所終。
淡河時治,北條時房之孫也。父時盛,為掃部權助、越後守。
【東鑑、將軍執權次第。】
判六波羅南方。
【將軍執權次第。】
家在佐介谷,因稱佐介氏。
【東鑑。】
後改今氏。
【太平記。】
時治為右京進,
【北條系圖。○太平記進作亮。】
及後醍醐帝討北條高時,時治適為越前牛原地頭,集兵防遏北軍。聞六波羅敗,部下多逃散。平泉寺僧徒乘敝來攻,時治知勢不敵,與其妻訣,沉二子於水,潰腹而死。漆亦赴水死。
【太平記。】
大佛貞直,陸奧守宗宣孫,民部少輔宗泰子也。為右馬助、陸奧守。
【北條系圖。】
後醒瑚帝之幸笠置,北條仲時等遣兵攻之,不克。北條高時命貞直及足利尊氏等將兵往援之,遂陷笠置。轉攻赤坂城,拔之而還。
【○參取保曆間記、元弘日記裏書、光明寺藏書殘編、增鏡。】
及新田義貞攻鎌倉,貞直又將大兵拒極樂寺坂,為義貞將大館宗氏所敗,退入營。貞直家士本間某,稱山城左衛門,嘗以事黜而家居,聞貞直舉敵戰,率手兵百餘人奮戟,遂斬宗氏,貫首于刃。見貞直謝曰:「冀以微效,獲宥前過。從黃泉,為幸大矣。」遂自殺。貞直大感奮。明日,復出戰。義貞軍自稻村碕入,貞直兵三十餘人知其不可抗,相率自殺。貞直奮曰:「勇士死則戰死耳,奈何自殺!」乃帥二百餘人,縱橫衝突,遂冒脇屋義助陣而死。
【太平記。】
大佛高直,陸奧守維貞子也,為右馬助。
【保曆間記。】
元弘之役,將大兵攻楠正成於千劍破城。阿曾時治、二階堂貞藤亦引兵來會。正成拒守,高直等每戰輒敗,死傷無算。乃欲饑而取之,布營環圍。因多會倡妓,博奕酒茶,賦詠以慰軍士。有部將叔姪二人,握槊爭道,相刺而死。其下二百餘人,亦相率剌死。是以軍氣益衰。既而出戰,復大敗。會近郡民兵應護良親王令,出沒梗糧道。軍士大困乏,多潛逃還。及六波羅敗,高直等乃解圍退走,為官軍所夾擊,奔保奈良般若寺。適乘輿還京,源定平、楠正成來討,
【太平記。○參取梅松論、保曆間記。】
高直等皆披僧衣,率眾出降。定平縛之,送於京師,伏誅。
【太平記。】
大日本史 卷之二百三 終
[久遠の絆]
[前卷]
[次卷]
[再臨ノ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