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本史 卷之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七 將軍二
權中納言 從三位 源 光圀 修
男 權中納言 從三位 綱條 校
玄孫 權中納言 從三位 治保 重校
源賴朝
下
文治元年正月,範賴遣使告:「糧食乏絕,戰艦不給,士卒思歸,進取無術。」賴朝報書指示方略,戒以勿使將士侵陵前帝、太后及二位尼。二月,範賴進至豐後,擊原田種直,大破之。是月,遣中原久經、近藤國平于京師,乞院宣。禁兵士侵掠,按檢近畿諸國及西海、南海。
【東鑑。】
義經發京師,總督四國軍事,攻屋島,敗之。平宗盛挾養和帝走長門壇浦。
【○參取玉海、東鑑、源平盛衰記。】
三月,義經進兵擊平氏,大破之。養和帝崩于海上。獲鏡、璽及皇太后二宮,虜平宗盛、平時忠等。平氏族黨,殺獲溺沒,殆無孑遺。
【○參取玉海、東鑑、百鍊抄、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
四月,義經奉鏡璽及皇太后二宮,以俘虜旋于京師。
【東鑑、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
範賴留豐後,鎮撫筑紫。時征西將士不由賴朝奏請,拜衛府諸司者多。賴朝下書讓責,各貿直禁庭,不許東歸。諸國兵頻年依託軍糧,侵牟莊園,抄奪官物,朝廷嘗敕賴朝治之。既而賴朝以土肥實平、梶原景時為近畿總追捕使,而其所置吏侵暴特甚。至是賴朝下書誚讓之。
【東鑑。】
是月,以虜宗盛功,超敘從二位。
【公卿補任、東鑑、增鏡。】
賴朝惡義經自專,嫌隙日甚。五月,義經以平宗盛及子青宗來,賴朝卻義經不入鎌倉,遣時政於酒勾驛,迎而受之。
【東鑑。】
復付義經送京師,斬之於途。
【玉海、東鑑、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
七月,使中原久經、近藤國平,齎院廳下文,抵大宰府,悉復兵士所侵國衙莊園。
【東鑑。】
八月,先是奏請以義經為伊豫守,又舉宗族有功者為諸國守。山名義範伊豆守,大內惟義相模守,
【○源平盛衰記作越中守。】
足利義兼上總介,加賀美遠光信濃守,安田義資越後守。至是,朝廷聽之。十月,範賴還自筑紫。初行家匿居京師,賴朝疑義經與行家相倚託抗己,遣梶原景季就伺其動止,遂遣土佐房昌俊襲義經,反為所殺。行家、義經遂乞奉宣旨討賴朝。法皇難之。左大臣藤原經宗奏曰:「不如姑許其請,出之畿外,然後遣使諭意賴朝。」公卿僉同其議,獨右大臣藤原兼實以為:「賴朝罪狀未著,輒下宣旨,非臨御之道也。」然法皇懼義經之逼,卒賜宣旨。
【玉海、東鑑。】
時賴朝慶勝長壽院,報至,神色夷然,居二日,竟為法會。既歸,令將士曰:「明日將赴京師,擇啟行者。」小山朝政及弟朝光等五十餘人請直發。及曉,令曰:「先我未至京師,速誅行家、義經。如二人既出京師,姑竢吾至。」後五日,賴朝發鎌倉,移書諸道,緣道相會。十一月,至黃瀨川,聞行家、義經西犇而引還。以義經姻屬故,收河越重賴下河邊政義食邑。賴朝怨賜行家、義經宣旨討己,屢訴冤于朝廷。朝廷窮迫,猝下院宣諸國,搜捕行家、義經。
【東鑑。】
賴朝遣時政守護京師,用大江廣元議,使時政奏曰:「行家、義經逃竄,難輒搜捕。若隨聞發兵,則郡國虛耗,其費不貲。請令臣諸國置守護,莊園置地頭,就所在擒獲,則不勞而自定。
【東鑑。○參取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
如其兵糧,五畿、山陰、山陽、南海、西海二十六國,段別課米五升以充之。」
【○參取玉海、東鑑、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
又請為總地頭。
【保曆間記。】
法皇心難之,公卿皆蟬違賴朝意,遂聽之。
【平家物語、保曆間記。】
賴朝既為總地頭,諸國地頭皆以家臣為之。
【○參取承久記、增鏡。】
國司之權移於守護,領家皆喪其地,而朝廷愈衰矣。
【神皇正統記。○參取保曆間記。】
十二月,遣兼實書曰:「前者平氏悖逆陵暴,罪惡充盈,賴朝時在遠竄,雖未承明詔,奮身建義,志圖剪滅。賴天祐皇運,賊徒授首,得以歸福祚於廟堂。四海翕然,莫不懽悅。其間差遣兩使,巡寮近畿十一國,禁止侵掠。然凡事奉旨,靡有專斷。尋令兩使奉院宣,按鎮西四國,如原田種直、菊池隆直等,沒郡邑者,例宜置吏治之,而尚不敢專,蚓他州郡乎。事無巨細,欲一遵院宣,以除兇寇。而今朝廷遽補義經九國地頭,行家四國地頭,如此則前後乖繆,無所適從。二兇恃力擾亂,相率而西,自罹風濤,船隻漂覆,徒屬亡滅,脫身竄逃,不知蹤跡,豈非天譴之所致哉。即發軍士遍索四方,犇走之下。雖或致搶攘,而捕繫之後,徐歸寧謐。特恐桀猾之民,為賊詿誤;或依所在武士,託事謀姦,則禍之所基,殆將不測。請諸國莊園置地頭職,而賴朝統之。非為一身之謀,抑亦為國家撥亂弭賊之良規也。雖伊豫國亦須準此,如其正稅、雜役,百姓或有扞格者,乃嚴加督責。如夫當今宜施行者,謹注擬以奏之於院。今當與天下更始,其處分尤不可不究淵源也。天道有所與,不宜顧慮焉。」乃奏法皇曰:「請置議奏公卿,以右大臣藤原兼實、內大臣藤原師家以下十人為之。天下之事,自神祇至諸道,皆以朝務之餘奏決。敕兼實內覽,權右中辨藤原光長、源兼忠輔藏人頭,權中納言藤原朝方復院御廄別當,伯耆守藤原宗賴為大藏卿,藏人藤原親經為辨官,侍從藤原公佐為右馬頭,日向守小槻廣房為左大使。令兼實知伊豫事,實定越前,宗家石見,權中納言藤原光隆越中,實家美作,通親因幡,雅長近江,光長和泉,兼忠陸奧。義經、行家黨與多在豐後,請臣知此州事,以便按治。自外官職有闕,宜擇其器授之。藏人頭藤原光雅奉行討臣宣旨,左大史小槻隆職書之,更張之間,用是人不祥也,宜停其官。參議平親宗、大藏卿高階泰經、右大辨藤原光雅、刑部卿藤原賴經、右馬頭高階經仲、左馬權頭平業忠、左大史小槻隆職、左衛門尉平知康、藤原信盛、中原信貞、藤原時成、
【○姓據源平盛衰記。】
兵庫頭藤原章綱等,並援姦構亂,宜解官廢放。其他兇類,按諭罪狀,帶職者褫之。沙門、陰陽師之徒,與賊交涉者,一切逐之。」朝廷悉從其請,敘任黜罰甚多。
【玉海、東鑑。】
時藤原基通攝政,更置內覽,以分其權。
【玉海。】
二年二月,請藤原親光復任對馬守,源邦業為下總守,藤原季光豐後守,又令家臣久帶京官者八人辭之。尋以攝政基通奏決追討議,請使兼實代之。
【東鑑。】
朝廷從之。
【公卿補任。】
三月,奏曰:「治承以來,兵革屢起,民苦繇役,不仁暇農務,關東疲弊殊甚。凡臣所知,相模、武藏、伊豆、駿河、上總、下總、信濃、越後、豐後等九國,去年以往逋租,悉已蠲除。更自今年量較民力,以收納焉。伏願諸國賦稅,一切準之,以安百姓。」既而召北條時政還於鎌倉,留北條時定等警衛京師。遣妹夫左馬頭藤原能保還京師,知雜務以廣耳目。而移議奏公卿書曰:「天下之政,宜依諸公議奏以致治平。此賴朝之所以建議也。願公平不回,釐正庶務。賴朝將家之子,從事軍旅,久在僻遠,未慣朝務。諸所奏請,願反覆審勘,處以其宜。務遵公道。雖敕旨院宣,而或有累治體、害百姓者,則當各竭心盡言,再三覆奏,是所望於諸公也。知而不言,豈忠臣之義哉。」五月,北條時定獲源行家及子光家于和泉殺之。是月,鎌倉黃蝶群飛,鶴岡尤多。六月,以民力虛耗,賑給相模。十二月,以天野遠景為筑紫奉行。
【東鑑。】
是歲,遣中原親能守護京師。
【帝王編年記。】
三年二月,初平氏以大夫屬定康
【○姓闕。】
黨源氏,沒其食邑。定康來訴,賴朝奏復之。六月,遣大江廣元於京師,繕治閑院。八月,詣鶴岡,始修放生會,觀流鏑馬,從玆為例。時京師盜賊充斥,所在劫略。敕賴朝差遣兵士捕治之。賴朝即差千葉常胤,下河邊行平,條奏曰:「北面諸士任檢非違使,自古所難。宜精選其人補之。功臣子孫皆至沈滯,責在有司,宜加甄拔。至諸州地愛頭,臣已嚴加告戒。若有不從臣指揮者,承敕按治。」法皇優答納之。行平等執盜斬之,京師肅清。四年二月,先是義經逃至陸奧,依藤原秀衡。無何,秀衡死。至是賴朝奏請,敕秀衡子泰衡,執致義經。六月,造六條殿。是月,令坂東諸國:「春秋二分放生會日,禁屠殺,及如火獵癆魚之類,亦永停止之。」因奏請下敕諸州,一切準此。朝廷從之。
【東鑑。】
是歲,中原親能辭京師守護,使前中納言藤原能保代之。
【帝王編年記。】
遣天野遠景等擊鬼界島降之。
【東鑑。○古今著聞集作擊高麗,誤。】
五年正月,敘正二位。
【公卿補任、東鑑。】
二月,奏請曰:「義顯逃竄,未窮搜索,恐非所以防後患。藤原泰衡容匿義顯,臣願奉敕以致天誅。」義顯者,即義經也。三月,修大內。閏四月,泰衡襲殺義經,傳首鎌倉。七月,請討泰衢,連奏不已。朝廷以義經既死,天下略定,宜與民休息,難之。賴朝用大庭景能策,不待報而發,乃分軍三道並進。
【東鑑。】
以畠山重忠為先鋒,賴朝自帥諸將,進自中路,武藏、上野兵屬之。千葉常胤、八田知家,將常陸、下總兵,經巖城,渡遇隈河而會。比企能員,宇佐美實政,將武藏、上野兵,由越後出出羽念種關。
【東鑑。○參取保曆間記。】
三善康信等留守鎌倉。八月,至陸奧國見澤,泰衡城熱借山。
【○熱借,本書作阿津賀志,訓讀相通。今從保曆間記。】
使庶兄國衡及金剛別當秀綱,將二萬人拒守。泰衡陣于國分原鞭楯,分兵守出羽,秀綱率數千人陣于山下。賴朝遣畠山重忠等攻之。秀綱敗走。佐藤元治陣石名阪,常陸冠者為宗擊破之,斬首梟於熱借山。三浦義村、葛西清重等夜踰山,直衝敵城,殺傷過當。翌日,賴朝帥眾督戰,城堅不拔。諸將殊死戰,聲震山谷。適小山朝光宇都宮朝綱麾下兵,潛踰嶮岨,出敵後,大喊:「射之!」城兵騷擾,不得復鬭。國衡逃走,追殺之于道。敵兵更立將,築壘根無藤拒戰。安藤四郎等連戰破之。泰衡聞國衡敗,棄軍而走。賴朝進至國府,常胤知家等來會。時或云:「泰衡在物見岡。」或云:「在玉造。」賴朝自赴玉造,遣朝政等圉物見岡。泰衡已去,士卒留戰,朝政攻破之。賴朝至玉造,圍多加波波城。泰衡又遁,城兵悉降。賴朝諭先鋒諸將曰:「吾軍到津久毛橋,則敵必避銳於平泉,完聚以待,慎勿以寡兵輕圖進取。宜整眾軍,以擊殘寇。深思熱慮,不可妄傷一士也。」進薄平泉,泰衡之將護栗原、三迫之險拒守。賴朝皆破之。遂至平泉,泰衡已火城而遁。乃召國司藤原基成,基成與諸子出降。泰衡窮蹙乞哀,賴朝不聽。九月,追至志波郡,泰衡從叔樋爪俊衡望風逃走。遣三浦義澄等追躡。賴朝次于陣岡,比企能員、宇佐美實政既定出羽來會,眾幾三十萬。泰衡部將河田二郎殺泰衡,持其首詣陣岡降。賴朝責曰:「泰衡固在我掌中。今誅之,豈假他人手哉。汝弒君以為功,罪在八虐矣。」命斬之,乃梟泰衡首。適討泰衡宣旨院宣始到,於是撫慰奧羽二國遭兵流離者,各還本土,特給老人衣馬。又索二國省帳田籍,皆罹兵火。有土人豐前介實俊及弟橘藤五實昌者,諳習二國事。因召見之,圖其所記以獻。二國諸郡稅額戶口,鄉里山川大備。賴朝嘉之,錄用二人。乃歷覽名區,慰問僧徒,賜寺封如故。進次于廚川。俊衡及弟季衡與諸子來降,赦俊衡食邑如故。泰衡弟本吉高衡亦降,奧羽二國悉定。其所擒獲多釋之。於是奏捷京師,謝專征之罪,留葛西清重管領平泉檢非違使所事,令家臣在陸奧者稟清重節度,諭將士功,頒授二國地。至國府,諭地頭等:「平租賦,省冗費,緩民力。」乃揭廳壁,治務一遵秀衡、泰衡之舊規,無所變更。是役,命上野、下野:「運輸年糧,供給軍資,無煩居民。」人皆悅服。十月,還鎌倉,命出羽留守檢行郡邑。留守欲廢間田,地頭等患之。賴朝下書留守曰:「出羽、陸奧東夷之地,風俗各有攸宜。前頒新制,亦除此二國。若夫間田,如何廢之。宜一從舊貫,無所改革。」十一月,院宣褒討泰衡功,且敕曰:「降人卿皆諭決,不須送京師。如卿之賞,則依所請。將士有功者,以名上之。」賴朝遣大江廣元于京師,辭謝竟不上將士名。且條奏戡定後,應施行狀。今歲,陸奧禾稼不登,加以兵革,民不安業。是月,命葛西清重振濟窮民。磐井、膽澤、江刺三郡,自北運農料。和賀、部貫二郡,自秋田郡輪給種子。十二月,院宣賜賴朝伊豆、相模,永傳子孫,且召入朝。
【東鑑。】
是歲,遣土肥實平守護京師。
【帝王編年記。】
建久四年正月,先是,泰衡將大河兼任起兵于出羽,眾軍數千人,轉至陸奧,由利維平出小鹿島,逆戰敗死。兼任兵勢甚熾。會葛酉清重告急,健步言曰:「兼任煽亂,橘公成等戰死,由利維平逃亡。」賴朝聞之曰:「健步語繆。維平戰死,公成逃亡也。吾以其平生知之。」果如其言。賴朝發信濃、上野兵,以足利義兼為追討使。千葉常胤自東海道,比企能員自東山道,同擊兼任。其餘將士食邑于陸奧者,皆赴軍。相模以西兵,備軍須待命鎌倉。遣使陸奧,戒將士:「同謀協議,合軍進戰。勿貪功輕進,散戰以取敗。」數日,又遣使監陸奧軍,諭千葉胤正等,察敵壘所在,出步兵間道襲之。戒曰:「將士有畏懦無勇,將親往擊之。」明日,又遣使諭諸將曰:「二州之兵,雖為兼任所驅迫脅從之徒,實懷降心。宜倡賊軍以歸降者宥罪。彼若謂不免鋒刃,則必自為戰,非吾利也。前留守、新留守容隱兼任者,罪同反逆,固當誅之。今且拘之葛西清重所,徵罰甲二百領。」二月,諸將進至泉田,兼任邀戰于栗原一迫,大敗。諸軍追奔,累敗之。兼任脫身走,為村民所殺。十月,賴朝朝京師,騎從甚盛,過尾張,到野間莊,謁義朝墳墓,請僧修法會。至美濃青墓,存問驛長大炊女延壽。十一月,入京師,居六波羅第。
【東鑑。】
先謁法皇,然後朝帝。
【玉海、東鑑。】
敕直授權大納言,尋兼右近衛大將。
【玉海、公卿補任、東鑑、愚管抄。】
法皇待賴朝甚渥,每引見語數刻,或待側終日。
【玉海、東鑑。】
十二月,上表辭兩職。
【玉海、公卿補任、東鑑。】
故事辭職者不得乘牛蔀車,院宣特許焉。
【玉海、東鑑。】
賜大功田一百町。
【玉海、愚管抄。】
法皇敕舉麾下有殊功者二十人,賴朝固辭不得,遂舉十人授衛府官。
【東鑑。○參取玉海。】
初朝廷往往遣追捕使於諸國,糾察姦盜,
【朝野群載。】
賴朝亦嘗以家臣為總追捕使,按檢近畿諸國。
【東鑑。】
至是,請為天下總追捕使,廷議許之。
【○參取平家物語、增鏡、保曆間記、太平記、明慧傳。係是年據增鏡、保曆間記。○平家物語為文治元年事,恐誤。】
於是兵馬之權,悉歸賴朝,而朝廷不復得問焉。
【○參取承久記、增鏡、保曆間記、太平記。】
賴朝還鎌倉,以外甥藤原高能留守六波羅。
【東鑑。】
二年正月,置政所,以大江廣元為別當。
【○按本書壽永三年置公文所,以廣元為別當,蓋至是改公文所為政所也。】
藤原行政為令,藤井俊長為案主,中原光家為知家事,中原親能、藤原俊兼、三善康清、三善宣衡、平盛時、中原仲業、清原實俊為公事奉行。
【○本書載梶原景時侍所司,而文治元年亦載景時侍所司,則先是既補之也。然其年月不可考,故今不書。】
二月,奉敕修法住寺殿。
【東鑑。】
三年三月,法皇崩。法皇從冬違豫,賴朝齋戒,日讀法華經,又奉劍馬於石清水懇禱焉。及崩,盛修法會,又置湢舍,令行旅居民縱浴一百日。
【東鑑。】
七月,朝廷遣使就拜征夷大將軍。
【○參取東鑑、公卿補任、帝王編年記。○源平盛衰記、平家物語,並為壽永二年事,誤。】
初鎮守府置將軍,自賴朝為征夷將軍。朝廷重其任,為罷鎮守府將軍。
【職原抄。】
是歲,遣牧國親衛京師。
【帝王編年記。○牧,本書作杉。今據武家補任訂之。】
四年正月,始定家人坐次。四月,獵于那須野。
【東鑑。】
五月,校獵于富士野,關東家人畢會,曾我祐成及弟時致殺工藤祐經以報父讎,突入幕府。將士出鬭,殺祐成,捕時致,斬之。
【東鑑、曾我物語、保曆間記。】
八月,拘弟範賴於伊豆修禪寺,遂殺之。五年八月,聞安田義定以子義資事怨望殺之。
【東鑑。】
是歲,值三條有範衛京師。
【帝王編年記。】
六年三月,先是法皇敕僧重源修造東大寺,賴朝資米一萬石、黃金一千兩、絹千匹,久而未成。賴朝復給播磨租稅于東大寺,令僧文覺董役。至是功竣,落慶有日,攜妻子如奈良觀之,施馬一千匹,至京師屢朝謁。七月,還鎌倉。武藏地頭平賀義信有治績,下書褒美。八月,令東國莊園及陸奧出羽等曰:「自今諸地頭有隱強竊二盜及傅徒者,一切罷其職,以授捉搦之者。」
【東鑑。】
七年六月,平知盛子知忠匿於京師,聚兵將襲藤原能保。
【名月記、異本平家物語。】
能保遣後藤基清等圍攻之,知忠自殺。
【異本平家物語。○按建久七年至九年,東鑑脫闕,事不可詳考。】
先是,平氏遺臣平忠房、盛嗣、盛久、宗助、藤原忠光、藤原景清等,或結黨起兵,或毀形變服,狙擊賴朝,事皆不成,相繼禽殺。至是,黨與悉夷。
【○按平家物語諸本,知忠敗後,盛嗣、景清、忠光等脫身逃竄。今考東鑑,忠光等被殺,並在知忠死前,故概置於此。】
是歲,遣中原親能衛京師。
【帝王編年記。】
九年十二月,稻毛重成造橋于相模川落之,賴朝臨會,歸路隨馬疾作。
【東鑑建曆二年、岡崎本平治物語、尊卑分脈。】
正冶元年正月,以病革薙髮,薨年五十三。
【公卿補任、明月記、增鏡、百鍊抄。○保曆間記曰,賴朝歸自相模川,路至八的原,恍惚見義廣、義經、行家等之厲,過稻村碕,見安德帝厲於海上,遂感疾而薨。真俗雜錄曰,正治元年正月,賴朝謁鶴岡,齋禱一七日,令安達盛長留守旅館。一夕,有披白衣入室者,盛長捕而刺之,視之則賴朝也。盛長大駭,欲自殺,賴朝固止之,且令秘其事。告中外以暴疾,是夜遂薨。事甚鄙猥。東鑑是月闕,無所考。然建曆二年二月,載相模川歸路得疾不起,事不可誣。蓋好事者妄為此說,今不取。】
適後鳥羽上皇將幸蓮華王院,聞賴朝薨而罷。
【玉海。○參取明月記。】
賴朝好和歌,善射,屢令將士講流鏑馬牛追物笠懸,親試其優劣,常以節儉率下。召藤原俊兼,衣服鮮麗。賴朝命取其刀,親截其裔,戒之曰:「汝有材幹,盍守儉素。若千葉常胤、土肥實平等介冑武夫,不曉禮法,而其釆邑之大,亦非汝之比,猶能麤薄自持,以富其家,多養士卒,志在建功,汝何不思之。」其在京師詣四天王寺,藤原能保等課所領郡邑,各將獻酒食。賴朝聞之,慮其技民糜財,命止之。遠近稱焉。
【東鑑。】
初賴朝以奔敗之餘,殲滅平氏,酬功報德。平氏之奔西海,賴朝特奏宥平賴盛,復其爵祿,乃迎致鎌倉,禮遇隆渥,以酬池禪尼。又召平宗清,將厚報之。宗清稱疾不至。
【東鑑、源平盛衰記。】
丹波藤三國弘、纐纈源五盛安,皆有舊恩,頒給食邑。常曰:「吾首不斷者,池殿之恩。吾髮不剃者,盛安之忠也。」
【平治物語。】
賴朝為人面大而身短,風度溫雅,音吐亮朗,
【源平盛衰記、平治物語。】
沈毅有度量。算不前定,未嘗舉事。故軍無敗衄,將士畏服。然猜忌寡恩,骨肉功臣多遭殺戮。初賴朝祖先世有戰功,關東將士久戴源氏。至賴朝開府于鎌倉,號令天下,兵馬之權悉歸焉。世稱鎌倉右大將,又曰鎌倉殿。
【○參酌諸書大意。】
三子,
賴家
、
實朝
自有傳,庶子僧貞曉,賴朝患政子妒媼,潛附于仁和寺僧隆曉為弟子,住高野山。
【明月記、東鑑。○尊卑分脈曰,賴朝子僧能寬為權大僧都,住高野山自殺,其與貞曉相似,疑非別人也。印本尊卑分脈,島津忠久、大友能直並為賴朝子,然古寫本皆無所見,且云賴朝無子孫。印本所載,未知何據。島津家傳曰,比企能員妹丹後局寵于賴朝有娠,避政子妒,潛赴西國,過住吉社產子,即忠久也,為惟宗廣言婿,冒姓惟宗。建久七年,謁近衛殿,許稱藤原。而三長記建久九年、東鑑安貞元年,並書惟宗忠久,不稱藤原,其說既可疑,且東鑑粗載忠久事蹟,而不言為賴朝子。據除目大成抄,則久壽二年忠久以藤原賴長薦任播磨少掾。時賴朝僅八歲,其非賴朝子明矣。吉見家譜以忠久為廣言之子,其說近是。臥雲日件錄或為義朝子。然保元、平治亂,忠久既長大,時義朝諸子皆從軍,而忠久無所見,亦為可疑。大友系圖曰,大友經家女利根局為賴朝妾,有娠賜之齋院次官藤原親能,生能直,冒親能姓為藤原,以外祖氏稱大友。而東鑑亦不言為賴朝子。尊卑分脈云,能直,秀鄉之後,而近藤能成子,為親能所子養,其說不合。島津家傳又曰,忠季亦賴朝子,丹後局所生,而若狹國稅所今富領主次第為賴朝乳母之子,亦不合。結城家譜云,結城朝光亦賴朝子,而其說又以其母為賴朝乳母,亦可疑。本堂家譜云,賴朝子千鶴實不死,子孫為本堂氏。其事猶曖昧,不可得考。凡諸書載賴朝子孫者,如此之類,錯雜牴啎,皆無確據,故今皆不取。】
二女,長適志水冠者義高。次三幡,稱乙姬,幼蒙女御命,未及入內而卒。
【參取東鑑、尊卑分脈。】
大日本史 卷之一百八十 終
[久遠の絆]
[前卷]
[次卷]
[再臨ノ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