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本史 卷之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八
權中納言 從三位 源 光圀 修
男 權中納言 從三位 綱條 校
玄孫 權中納言 從三位 治保 重校
菊池武時 子:菊池武重、菊池武光
結城宗廣 子:結城親光
菊池武時,稱二郎,肥後人他。其先出中納言藤原隆家。隆家之孫則隆,為太宰監,延久二年赴肥後,居菊池郡,子孫因家焉。世為著姓。武時六世祖能隆,承久之役,奉敕勤王。祖武房,文永、弘安間,擊蒙古賊有功。
【菊池系圖。○參取菊池武朝申狀。○系圖云,隆家生政則,政則長而勇武。隆家為太宰權帥,從赴任。寬仁三年,刀伊賊犯西陲,政則禦之有功。敕九州將士,聽其指揮,賜錦旗及御製歌褒之。是為則隆父。按小右記、朝野群載,備載禦刀伊賊者之名氏,而無政則。且尊卑分脈、武朝申狀並不載政則,故不取。】
父隆盛,生時隆及武時。時隆與叔父武本爭地,訴之鎌倉。北條氏判歸地於時隆。武本憤之,遂與時隆相剌死。武時因嗣焉。
【系圖。】
後削髮號寂阿。
【系圖、武朝申狀、太平記。】
元弘三年,帝幸船上。武時與少貳貞經、大友貞宗,恊謀勤王,密奏行在。帝嘉獎賜錦旗,以勵其義。鎮西探題北條英時在博多,聞其謀,召武時。武時覺事洩,乃使告少貳貞經、大友貞宗,出兵戮力。貞宗顧望未辭時答,貞經亦聞王師數敗于京師,疑懼不安,遂斬武時使者,送首英時。武時悔怒曰:「恨為豎子所前卻。今吾出兵,豈假手汝輩邪!」即率家兵百五十人而出。比過櫛田祠,馬跼不進。武時罵曰:「我赴戰,神何得咎騎過哉!」取雙鏑矢,連射祠扉。於是馬行如初。人後見巨蛇中矢死祠中云。
【○按天正本太平記云,武時過櫛田祠之前,經蘇祠下,取一矢謁神為歌,以必死自誓。事似復,諸本不載,故今不取。】
武時進攻北條英時,兵皆輕死鋒銳。英時窘迫,將自盡。會少貳貞經、大友貞宗率數千兵赴援。武時度不可克,乃分兵五十,附長子武重,誡曰:「我今赴義授命,固其分也。汝急還國,完城聚兵以報乃父之讎。」武重故請同死,不許,揮淚而去。武時遂督餘兵,冒陣歿。
【太平記。】
時作四十二。
【系圖。】
帝還京,錄諸臣功。新田、楠、名和等皆陪席。楠正成進奏曰:「元弘之勳勞,實難辨優劣。然而如臣等,僥倖承恩。如武時應敕致命者,宜為功臣第一。」帝頷之。
【武朝申狀。】
武時十五子,武重、武敏、賴隆、武茂、經重、隆舜、武吉、武光、武義、武尚、武豐、武士、武隆、武澄、武方。
【系圖。】
菊池武重,稱三郎。任肥後守,
【菊池系圖、太平記。】
後為左京大夫。
【系圖。】
元弘三年,武時攻北條英時,命武重自軍中還,為再舉計。亡何,少貳貞經起兵討英時,遣使來告。武重謂:「彼既誑吾父,我今可以報。」答曰:「審欲誅英時,可臨陣相見耳。」遂斬其使。
【○彼既以下,據天正本太平記。】
建武中,從新田義貞討足利尊氏。與足利直義戰于箱根,武重先登破敵。既而官軍敗于竹下,士卒星散。義貞欲引還,患兵少,賴武重全軍至,遂得俱西還。尊氏犯闕,武重從義貞禦于大渡,不利,遂護車駕至延曆寺。又從脇屋義助,攻舟坂山有功。後帝被尊氏紿還京,武重亦為所抅囚。伺守者弛,遁還,
【太平記。】
集兵勤王。延元二年,一色範氏來侵肥後,武重與阿蘇大宮司宇治惟澄,逆戰于犬冢原,敗之。惟澄斬一色賴行,尋圍賊于合志城,屢破之。
【宇治惟澄申狀。】
武重無子,養弟武士為嗣。
武敏,為掃部助,
【系圖。○太平記作武俊,誤。】
起兵本國,遙應官軍足利尊氏之西走。少貳貞經遣子賴尚帥眾迎之。武敏偵之,發兵三千餘,要之水木渡。賴尚既濟,乃擊殲其後軍。
【太平記。】
貞經留據太宰府,府中兵寡。
【○參取梅松論、太平記。】
武敏將襲貞經,貞經出陣筑後。武敏接戰,敗之,進攻太宰府,悉焚其器械。
【梅松論。】
貞經退保內山。圍之數日,會貞經族人有欲歸順者,迫貞經自殺。武敏乘勢攻尊氏于筑前。尊氏與弟直義逆站多多良濱,武敏敗退。尋而敵將一色範氏、仁木義長來攻,武敏不能支,僅匿山而免。
【太平記。】
及尊氏退復起兵,與今川藏人戰于唐川、豐福等處,
【小代氏文書。】
賴隆,稱三郎,從父攻北條英時,俱戰沒。武茂為對馬守。經重稱八郎。隆舜剔髮稱阿日房,為筑後守護代,從父戰沒。
【系圖。】
武吉稱七郎,湊河之役,從在長兄武重軍。時楠正成拒尊氏于須磨浦,武重遣武吉往覘勝敗。至則遭正成軍既敗將自殺,
【太平記。】
見武吉至,曰:「正成力盡就死,吾子幸還報之。」武吉曰:「此豈男子生還之時哉!」共劃腹而死。
【今川家、毛利家、北條家、南都本太平記。○按本書作武朝,今據系圖及武朝申狀訂之。】
武義稱彥二郎,
【系圖。】
後削髮稱自關。天授中,與大內義弘戰于蜷打,死之。
【武朝申狀。】
武士為武重所養,稱二郎,為肥後守。
【系圖。】
及武重卒 ,往來肥、筑之間,屢攻敵軍。由是二國官軍,無生異心。
【武朝申狀。】
無幾,削髮出家。武隆,任肥前守,生武信、武明,世有戰勳。武澄,肥後守。
【系圖。】
菊池武光,初稱豐田十郎。以武士早辭家務,武光襲職,任肥後守,又為肥前守。遵父兄訓,竭心王室。
【系圖。】
初後醍醐帝命懷良親王為征西大將軍,出鎮筑紫。
【阿蘇社文書。】
興國中,武光迎親王于肥後奉之。
【○參取阿蘇社文書、武朝申狀。】
與大友氏時、少貳賴尚,連歲構兵,屢克之。
【○參取系圖、宇治惟澄申狀、後醍醐院系圖。】
正平十三年,擊一色直氏及弟範光于筑前,走之,聲勢大振。賴尚、氏時諸豪族望風從屬。足利義詮聞直氏等敗,大懼,復遣其將細川繁氏,率兵來攻,道病死。賴尚、氏時雅慚為武光所指揮,潛圖應繁氏,聞其死而寢。會武光將兵五千,擊畠山國久于日向六笠城,氏時遂據高碕城畔,宇都宮宏知、肥田正員應之,
【肥田,見行本太平記作肥前,今從諸異本。】
扼豐前、筑後隘,斷武光歸路,武光以氏時無能為也,先往攻國久子重隆于三股城,克之。國久懼,棄六笠城,與重隆俱遁。武光乃旋師。氏時等見其鋒銳,畏縮不出。武光欲與賴尚及阿蘇大宮司宇治惟時,
【阿蘇社文書。】
合兵討氏時,而未知二人亦有異志,親以五千人,先趨高碕城。中道聞賴尚集兵據太宰府,惟時結九寨于小國寨後,乃還軍擊惟時,悉破其九寨,斬首三百餘級,惟時僅以身免。明年,奉懷良親王,
【○明年據天正本。】
提兵八千餘騎,討少貳賴尚。軍高良、山柳、坂水、神山等處。賴尚率兵六萬來逆,隔筑後川陣。武光督手下兵五千,先渡薄之。賴尚不戰,退里許。壁于大原,武光追至,敵已鑿斷徑路,前阻泥澤,不可輒進。初賴尚在古浦城,為一色直氏所攻。武光赴援得免,賴尚德之,誓曰:「子孫七世無叛菊池氏。」血書以遺焉。正光取其誓文,揭於旗竿,以辱賴尚,相持踰月。武光夜遣子武政、姪武信、武明,及赤星武貫等精兵七千人,分為三隊,沿筑後川,乘水聲進。又簡壯士三百人,夜緣間道掩敵背,發喊雨射。敵眾駭愕,部伍大擾,自相鬭擊,死者相枕。夜已明,武政將兵一遷先登,斬賴爾子忠資及其裨將三人。武明死之。武信、武貫將兵一千繼進,與敵兵一萬遇,殊死戰,獲首七百級,虜忠資弟賴泰。武貫及結城親昭、加藤宗高等,戰死三百人。懷良親王暨武光,將兵三千,大呼直擣敵中堅。飛矢如注,親王身被三創,幾危。朝官數人禦敵死之,親王賴而得脫。世良田大膳大夫某等亦戰歿。武光、武政勵聲督眾,身先將土,奮力鏖戰。敵識武光,叢矢雨射,馬傷而蹶,乃易之,縱橫馳突,當敵凡十七合,所著胄被斫墜地,頭中兩刃。馬又傷危急,有一敵將薄之,馬上相搏俱下,武光遂斬其首,上其馬,蒙冑復進。自卯至酉,斬獲三千餘。賴尚大敗走。十六年,又與新田族奉懷良親亡,帥兵五千餘,軍博多。少貳賴尚及大友氏時等二萬五千人來拒,陣香椎。松浦黨三千人據飯守山,擬攜武光後,相持涉旬。武光族城越前守,
【○金勝院本作重經,或親廉。】
密遣游僧,問松浦黨曰:「軍中多謀應武光者,於是越前守以兵千人,黎明至山下讙呼。敵眾素相疑,莫復鬭志,爭先逃散,追斬略盡。武光喜謂松浦黨兵勁,為難猝捷,今已克之。破少貳大友輩,在指掌中矣。」明日,與親王進攻香椎。氏恃賴尚等,聞松浦黨敗,大懼,空壁潰散。軍資器仗,盈積道路。明年,足利義詮以斯波氏經為九州探題,至豐後。武光遣弟武義,將城越前守等五千人,往攻之。氏經使子松王丸率,賴尚、氏時,及宗像大宮司等七千人,逆戰于長者原。武義兵敗,身被三創,退里許。越前守奮戰斬敵將對馬賴資、資俊等四百餘級。
【○賴資、資俊,據少貳家譜。】
敵乃敗走。武光繼至,與武義合兵,追至豐後府。氏經、氏時退保高碕城。賴尚、宗像大宮司亦各嬰城固守。武光駐軍豐後府,分遣兵士攻之,相持三歲。十九年,先是,大內弘世奉旨平周防長門敵,因鎮撫焉。至是,叛附于義詮。義詮乃罷其長門守護厚東駿河守某,使弘世領二國如故。駿河守怨之,遂來降武光,請假兵討弘世。弘世率兵三千至豐後,
【○諸本或作豐前。】
武光與駿河守擊破之,弘世乞降而去。
【太平記。】
二子,武政、良政。武政嗣任肥後守,
【系圖。】
奉懷良親王,鎮撫九國。
【武朝申狀。】
文中三年,卒年三十五。
【花營三代記。○三十五據系圖。】
子武朝嗣,年僅十一,
【武朝申狀。】
為肥後守,任左京權大夫。
【系圖。】
天授中,今川貞世來侵肥後,武朝將兵戰于水島,敗之。二歲而鎮酉略平,乃奉將軍宮,進陣筑前府。於是,貞世弟仲秋發兵將來攻。武朝遣武國,逆戰于博多,卻之。
【武朝申狀。○按本書稱將軍宮者者,蓋懷良親王之子良宗也。而今無他可證,姑從舊文。】
三年,大內義弘率豐前、豐後兵來攻。武朝逆擊,大戰于蜷打。我師敗績,植田宮遭害。菊池武義、武安等死之。
【○參取武朝申狀、後愚昧記。○後愚昧記曰,植田宮者,故宮僧正子。按宮僧正,未詳何人,疑懷良親王之族也。植田宮諱闕,今無所考。】
武朝引還。四年,貞世復帥眾至託摩原。武朝戰敗被創,多亡族人。會將軍宮帥兵來援,擊貞世走之。弘和初,討族人叛據守山者,平之。
【武朝申狀。】
應永四年,菊池族與少貳、千葉、大村等起兵,為大內義弘所敗。
【應永記。】
十四年,武朝卒,年四十五,法名常朝,稱神德寺。三子,兼賴、武楯、英朝。兼賴嗣為肥後守。
【系圖。○應永十四年據武朝申狀天壽四年歲十六之文推之。○按系圖一本,兼賴作兼朝。】
結城宗廣,姓藤原。曾祖朝光,為源賴朝所親昵。父曰祐廣,稱彌七左衛門。
【尊卑分脈、結城家譜。】
居陸奧之白河,因稱白河結城,以別本宗居下總者。
【結城家譜。】
宗廣為上野介,薙髮號道忠。
【結城家譜、結城文書、太平記。○按金勝院、西源院本太平記,及一本結城家譜作源秀。】
北條高時執僧圓觀附之宗廣,配錮其邑。無幾,宗廣又從關東軍于笠置。元弘三年,帝幸船上,四方多勤王者。時宗廣在鎌倉,子親光從事京師,應護良親王命歸順,令旨傳至鎌倉。宗廣即與弟片見祐義、田島廣堯等,舉兵應新田義貞,俱攻鎌倉,克之。遣使奏捷。
【結城文書。】
及與車駕還京,宗廣以圓觀詣闕,詔食邑如舊。
【太平記。】
追加賜陸奧宇多莊。
【結城文書。】
乃與鎮守府大將軍源顯家,俱奉義良親王,還定陸奧。
【元弘日記裏書。】
宗廣為評定眾,
【建武二年記。】
佐國政,安輯郡縣。
【元弘日記裏書。】
及足利尊氏反,帝幸延曆寺,與顯家從義良親王入援,
【○參取神皇統記、太平記。】
攻園城寺,屢戰于京師,遂破尊氏。既而諸國復叛,從顯家東還鎮撫。
【太平記。】
延元二年,國內兵起,顯家奉義良親王,走保靈山城。
【元弘日記裏書、結城文書。】
宗廣從焉。
【白河文書。】
別遣兵守熊野堂城,為靈山援。
【相馬文書。】
帝賜書賞其老年從事。
【白河文書。】
再從顯家攻鎌倉,抵奈良。顯家與諸將士議軍所向,宗廣曰:「我軍累捷,已開入京之路,而猶憚賊不得過黑地橋。持此詣吉野,懦亦甚矣。當直襲京師,一掃兇徒。不濟則暴屍王城爾。」顯家然之。未發,敵將桃井直信等來攻,顯家戰沒,宗廣奔吉野。方是時,新田義貞死北國,源顯信棄男山,朝廷震驚,不知所為。宗廣奏:「顯家三年之間,再發大眾入援,以陸奧出羽固服威令,無一人之圖後也。請今因民心未變,遣一皇子建號明令,懲逆獎順。略定之功,何患不濟。臣按地圖,陸奧五十四郡,殆當日本之半,可得兵四五十許萬。臣願奉首戴胄,祗奉皇子,發郡民而復京師。不出一年,洗雪前恥矣。」朝議可之。敕又奉義良親王,與準大臣源親房,
【○親房據元弘日記裏書。】
及顯信俱適陸奧,諸軍度敵梗陸路,悉會伊勢,發舟大湊。
【○西源院本作鳥羽津。】
至天龍灘,遇颶風起,船艦四散。宗廣船漂七日,抵安濃津。
【○今川家本、毛利家本作吹上村。】
候風十餘日,嬰病瀕死。有僧來問曰:「死迫矣。唯唱佛名,莫有他也。儻有所遺矚,傳諸貴息。」宗廣目將瞑,聞之挺起笑曰:「我生七十,百事完足,莫復遺念。但不得滅賊而就死,多生曠劫,是之為恨。煩以我言傳賤子親朝,謂勿以供佛施僧為,勿以稱名讀經為。速斬賊首,懸之墓前。」言訖,拔刀逆持,切齒而卒。
【太平記。】
子親朝、親光。親朝,
將軍家臣傳
。
結城親光,稱九郎,為檢非違使左衛門尉。
【尊卑分脈。】
稱大田判官。
【梅松論、結城家譜。】
元弘之役,屬北條高時,從大佛貞直攻赤坂城,破之。
【太平記、光明寺藏書殘編。】
仍往居六波羅拒官軍。
【太平記。】
及得護良親王令旨,知逆順異勢。俄出至山崎,因赤松則村歸順。
【○參取結城文書、太平記。】
親光驍悍善戰,帝倚賴焉,恩遇甚渥。
【太平記。】
稍參預政務。
【梅松論。】
後從足利尊氏討北條時行。
【金勝院本太平記。】
及尊氏反犯京師,親光從源忠顯,拒之於勢多。
【梅松論。】
王師遂敗績,乘輿出幸延曆寺。親光意欲刺尊氏,獨留居京師。因僧詐乞降。尊氏怪之,遣大友貞載出察其狀,遇之於途。貞載卒然謂之曰:「將軍以卿送款,使僕來受降。宜解甲仗。」親光如其疑己,輒拔刀斫之。貞載即墮馬死。其下三百餘人圍擊甚急。親光及從士十四人,與之交刺而斃。時人甚嗟惜焉。
【太平記。○按天正本太平記曰,始箱根之戰,大友貞載降于足利尊氏,反射官軍,由此大敗。帝惡之甚於尊氏。至車駕幸延曆寺,又以貞載為言。親光乃謀刺貞載。梅松論曰,親光追謁帝請曰:「嚮官軍討鎌倉,當一戰剿賊也。而大友貞載於途翻兵,是以不得濟功,致使陛下至此。臣深惡之。願今還留降之,刺以報陛下矣。」帝義而許之。君臣垂泣,悵然而去。親光還入遇貞載於東寺,輒就乞降。貞載許之,約曰:「往近將軍營,卿當脫甲。」親光諾,脫刀而進,詐為欲授之,就而斫之。因與交搏,遂遇害。其族同死者十餘人。貞載傷重,亦踰日而斃。未知孰是。】
大日本史 卷之一百七十一 終
[久遠の絆]
[前卷]
[次卷]
[再臨ノ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