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本史 卷之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六
權中納言 從三位 源 光圀 修
男 權中納言 從三位 綱條 校
玄孫 權中納言 從三位 治保 重校
楠正成 子:楠正行 族:楠正家
附:和田正遠、和田賢秀、和田正朝、和由正武、和田正忠
附:橘本正員、佐美正安、神宮寺正師、橘本正茂、橋本正高、大冢惟正
楠正成,河內人,左大臣橘諸兄之裔也。世居金剛山西。
【太平記。】
父曰正康。
【系圖。○按今所傳系圖數本,互有異同謬誤。蓋後人之所作也。然無他可據,顧姑從一本。】
其妻禱志貴山毘舍門,而生正成。故小字曰多聞。
【太平記。】
既長,為兵衛尉。
【梅松論、太平記。○按左右未詳。】
元弘元年,帝避北條高時兵,幸笠置寺。四方少勤王者,帝頗憂之。適夢紫宸殿前庭有一大樹,南枝最榮。樹下設南面座,百官班列。忽有二艸角來跪,指座泣奏:「普天之下,無處容聖體。唯此座可以坐也。」覺而自古,木傍南楠,意:「將有楠氏者出,俾朕再正位南面也。」召寺僧快元問之,
【○快元據金勝院本太平記。】
對以正成。帝謂:「所夢殆是。」遺藤原藤房徵之。正成即詣行在。帝使藤房傳命曰:「卿應命即至,允足深嘉。今日之事,一以煩卿。卿其有何策,以決廟勝。詳陳其所見。」正成對曰:「逆賊暴虐,自取禍譴。天討所加,莫不勝也。但東兵勇而無謀,若以力爭,則武藏、相模之兵,天下無敵焉。以謀屈之,則易與也。然成敗兵家常事,或遇小衄,願勿煩聖慮。有臣存焉,何思不濟。」辭歸城赤坂,城方可二町,三面平地,守者僅五百人,取民儲以充兵食。
【太平記。】
行在有急,則將迎駕於此也。
【增鏡。】
版築方畢,
【太平記。】
而賊將大佛貞直等攻陷笠置,乘勢奄至。
【○參取保曆間記、元弘日記裏書、光明寺藏書殘編。】
兵亡慮三十萬。正成先遣弟正季,
【○一作正氏。】
及和田正遠,以兵三百,伏城側山中。賊視城小,易之約:「直用隻手提去耳。」輒薄埤急攻。城兵亂射雨注,殺傷千餘人。賊驚沮而退,脫甲解鞍,為下營計。正季等瞰之,分兵為二,鼓噪而進。城兵連鋒突出,合勢奮擊。賊狼狽而走,器械鞍馬,委棄載路,尋復來攻圍數重。正成豫為機壁,俟其四面爭登而斷索,因連投巨木石,壓殺七百餘人。賊更蒙盾競進,鐵搭鉤埤殆壞,城中乃以長柄杓沃沸湯。賊皆傷爛,自是退守營柵,計持久以困之。初正成之築城倉卒,儲糧不多。至此謀于眾曰:「我數有利,而賊勢不挫。內乏資糧,外無救援。欲率先天下,以建功業,死故所不顧也。雖然臨事而懼,好謀而成,亦智士之所尚。我今陽死,賊必引歸。歸復聚眾而出戰。我逸彼勞,制勝之道也。」眾皆然之。是夜,會風雨晦冥,咫尺不辨。正成為一大坑,填以死屍,積薪于上。留一卒戒曰:「候我行遠,放火燒城。」乃與眾三五分伴,潛過賊營而行。賊不之覺。及火起,爭入城,見坑中焚屍,以為正成真死,引兵旋于關東。正成乃匿金剛山。北條仲時、北條時益,遣湯淺定佛守赤坂。二年,車駕酉狩隱岐,所在官軍皆解。夏,正成以兵五百,出攻赤坂。定佛督邑民,夜輸糧米。正成諜知,邀而奪之,更苞戎具如米囊,使卒三百,陽為輸夫,擔致城中,別出兵為追擊之狀。城中望見,以為輸夫為敵所追,乃開門納之。既入,披甲譟叫,外兵應之,折關並攻,定佛遂降。正成并其兵,徇和泉、河內,進屯渡邊橋,京畿大震。仲時、時益遣隅田通治、高橋宗康,將兵五千餘來攻。正成分二千人為三,伏天王寺側。弱卒三百守橋,皆羸馬繩轡。及戰輒走,誘賊窮追。比過天王寺,伏兵並起,賊大敗走,爭渡橋,溺死無算。逾月,仲時、時益又遣宇都宮公綱,以兵五百來攻。和田孫三郎謂正成曰:「隅田、高橘五千兵,我已破之。乘此新勝,以拉公綱,何難之有。請出兵逆擊。」正成曰:「兵在和不在多。公綱坂東驍將,從以紀清兩黨。且彼承敗衄之餘,僑軍孤進,志在必死。我能拒之,所亡亦多。天下之事,豈止今日。宜愛士力以圖後舉也。我今輸彼一籌引退,數日出奇誑之,則坂東慓急之士,氣索而去矣。所謂見小敵怯,見大敵勇,不戰而屈人之兵者也。」棄陣而卻,居數日遣卒三百及民兵數千,大然炬火,星布山澤。如此連夜,滋多滋逼。公綱勒兵嚴備,意其眾日盛也,終潛引還。正成復入天王寺,請寺僧觀上宮太子未來記。其文曰:「當人王九十五代,天下一亂,而主不安。此時,東魚來吞四海,月沒西天三百七十餘日。西鳥來食東魚,海內歸一。」正成悅曰:「讖文所謂,人王九十五代,即今上也。東魚吞四海,相模入道是也。西鳥食東魚,當有起兵滅關東者也。日沒西天三百七十餘日,指上在隱岐,歸闕反正,當在明年春也。」因以金裝刀與僧,益優厚士卒。禁止暴掠,遐邇歸望,兵勢彌張。
【太平記。】
尋還金剛山,城千劍破據之。
【增鏡、天正本太平記、保曆間記。】
使平野將監守赤坂。
【太平記。○按神明鏡,正成遣弟五郎守赤坂。】
明年春,高時復大發兵,遣二階堂貞藤,圍護良親王於吉野。大佛高直攻千劍破,阿曾時治攻赤坂。
【○參取保曆間記、神明鏡、元弘日記裏書。○按見行本太平記及諸異本,攻金剛山及赤坂諸將,互有異同。今姑從本書。】
平野將監拒守旬餘,城有暗渠,為賊所泄。時又久旱,兵士困渴。賊仍以火箭焚樓櫓,將監力盡而降。賊送六波羅斬之。會貞藤陷吉野,親王南走。貞藤與時治兵,悉集千劍破,軍聲大熾。城東西臨谷,南北蔽峰,斗拔數十仞,周可一里。賊恃其眾,蟻附急攻城中。大發矢石拒之,賊死傷無算。令吏十二人注之,三日夜不絕書。乃令軍中禁擅進,安營環守。城有泉五道,每日得水五斛許。正成思其乏,作大槽數百貯水,汨以黃土養其性。每雨,引屋溜於槽,水常得足。而賊疑其外汲也,令名越越前守兵三千守東溪。正成伺守者稍怠,黎明出兵擊走之,獲其旗幕。翌日,張之城上,呼曰:「此昨日名越殿所遺,煩都下人,願來取之。」越前守愧忿,率兵五千,拔柵進薄。城兵下巨木,又從櫓連射。賊死傷略盡,懼不敢攻。益成持久之計,正成乃縛藁人數十,被甲持兵,夜置城外。壯士五百,潛蔽其下。昧爽,鼓譟誘賊,伺其來擊。徐發數箭,逡巡入城。時方昏霧,賊眾不曉,競赴藁人。城上乃連下巨石,殺傷八百餘人。賊為飛橋欲騰入,城中叢擲火炬,唧筒灌油。橋燒斷,賊墜崖谷,焚死數千人。會近郡民兵奉護良親王,令截賊糧道。賊兵大困,逃亡相繼。仲時、時益又遣宇都宮公綱助高直。公綱以手下兵千人疾攻,不能拔。會帝幸伯耆,諸將攻克六波羅,賊皆解圍而去。車駕還闕,正成乃率兵七千,迎謁于兵庫。帝親勞之曰:「大業速成,皆卿之力。」正成拜謝曰:「不賴陛下威靈,臣曷得出重圍,復有今日。」詔前驅入京師。後高直等,擁餘眾在奈良,謀犯京師。正成與左近衛中將源定平,討而降之。建武元年,討僧憲法于飯盛山,平之。
【太平記。】
以功授檢非違使、左衛門尉,兼河內守。
【太平記、建五二年記、左衛門尉據河內金剛寺文書。】
為攝津、河內、和泉守護。
【攝津兵庫廣巖寺靈牌,僧明極行狀。○梅松論為河內、和泉守護。太平記為攝津、河內守。】
稱河內大夫判官。
【建武二年記、高野山金剛峰寺文書。】
尋為記錄所寄人,直雜訴、決斷所,預議將士恩賞事。
【建武二年記。】
二年,新田義貞東討足利尊氏,正成與諸將留衛京師。延元元年,尊氏犯闕,正成以兵五千,禦于宇治。尊氏兵攻大渡,官軍敗績。帝幸延曆寺,正成乃與諸將守行在,與新田義貞、結城宗廣、名和長年等攻尊氏。正成放火出雲路,自糺森進。豫設輕盾數百枚,遇賊馳突。乃鐵勾相連,蔽以發射。輒縱精騎乘之。賊披靡而卻。是日,諸軍獲捷,尊氏西走。遇日暮,正成謂義貞曰:「今日破賊,殺獲莫幾,而不知尊氏所在。以此少眾,頓留京師,恐士卒貪財,四出丕收,豈得無反襲之虞如前日事邪。且賊乘勝機,後恐難制。莫若旋軍養力,一舉而驅之數十里外也。」義貞從之引還。尊氏復入京師。翌日,正成遣僧數十人于戰場,歷索死屍,佯泣曰:「昨新田、北畠、楠氏等七將戰歿,將求骸收葬。」賊聞,以為信然,乃取屍首似義貞、正成者梟之。於是,正成與諸將,潛軍夜發。別遣卒持炬,遵山西行,綿綿相屬。賊軍望之,告尊氏曰:「官軍失將領,今皆亡去。」尊氏遣兵要諸道,餘眾不復警備。詰旦,正成等進入京師,取火掩擊。賊軍大潰,尊氏竟西走,遺棄器甲載路。正成遂與諸將追至豐島河原,與足利直義戰。正成引兵出賊後,直義不戰而退,與尊氏航海遁。
【太平記。】
正成還,直武者所。
【建武二年記。】
夏,尊氏、直義引大兵,水陸並東。義貞拒之兵庫。詔正成援之。正成奏曰:「賊收九州軍,勢必猖獗。以我疲兵,恐不能當之。宜召還義貞,車駕移蹕山門,縱賊入京師。而臣還河內,招聚畿縣兵,塞河尻、絕糧運,待其疲散,然後前後齊進,可一舉而斃也。揣義貞之計,亦當及此,但不戰而退,涉于物議,故不輒歸耳。夫戰者,雖始之或負,欲終之有利。請加重思。」藤原清忠以謂:「宜速遣正成,決戰都外。」帝從其言。正成即以五百騎上道,至櫻井驛,以所賜菊作刀與子正行,戒以滅賊匡天下,遣還河內。遂進陣湊川,以當尊氏陸軍。義貞陣和田碕,以禦水軍。尊氏先鋒細川定禪率舟師向紺邊,義貞拔軍赴拒。而尊氏全軍既登兵庫。正成望之,謂正季曰:「我軍隔絕,賊滿前後。智計窮矣。」乃赴直義陣,縱橫奮擊,幾獲直義。尊氏遣六千餘人斷軍後。正成回戰數次,士卒殲盡,躬被十一創。退入民屋,謂正季曰:「今日送死九泉,吾子欲何所託魂?」正季笑曰:「願七生人間,以滅賊徒。」正成怡然,與之交剌死。族十三人,
【○或云十六人。】
殘兵六十餘人,
【○或云五十餘人。】
割腹並斃。
【太平記。○僧明極行狀,正成軍敗,兄弟其入廣巖寺自殺。姑附備考。】
帝追悼不已,贈正三位左近衛中將。
【靈牌、僧明極行狀。○梅松論曰,尊氏走筑紫,自是朝廷恬然無虞。正成上奏:「宜誅義貞而招尊氏,與之和輯。若須使命,臣請往焉。」眾皆嗤之。正成私言:「朝廷得滅北條氏,實尊氏之功。天下將士,莫不屬心。故官軍雖勝,應者當寡;尊氏雖敗,從者每眾。彼必懷柔西國,期月奄至,不可禦矣。」既敕拒尊氏,正成到攝津尼碕,還奏曰:「曩臣私據金剛山,義合國中,得以濟功。此民心屬王室也。今臣以本國守護,承敕召兵,兒雖臣親戚,猶有難色。此民心讎王室也,戰必敗矣。」按梅松論,足利氏家臣所撰,故援正成,以蔽尊氏之惡,不足信也。今併記已辨其誣妄。】
正季稱七郎,為帶刀。
【太平記。】
直窪所及武者所。
【建武二年記。】
初從正成勤王,頗有功。
【太平記。】
正成子正行、正時、正儀。正儀
自有傳
。
楠正行,父死時年甫十一,奉父遺誡,追念不已。兒戲常仆群童為斬敵,走竹馬以為追尊氏者。
【太平記。】
既長,為帶刀檢非違使、左衛門尉,兼河內守。
【參取楠氏系圖、梶川系圖、太平記、觀心寺文書。】
後醒醐帝出花山院,御內山。正行與和田次郎等來赴。及帝崩,入宿衛。後村上帝踐祚之初,屢出兵住吉側,以挑敵軍。
【太平記。】
正平二年,發兵赴紀伊,圍隅田城。尋還河內,討池尻賊,更進攻矢尾城。
【和田文書。】
足利尊氏遣其將綱川顯氏,以兵三千來攻河內,距金剛山七里而舍。聞正行將攻矢尾城,謀候其出遠,徑至金剛山下,斷後鏖之。正行探聽,率兵七百,佯向矢尾,縱火所在,潛還蔽譽田林而陣。顯氏望煙,以為敵果攻矢尾,乃馳至譽田河原,駐軍西向。俄而正行從後叫呼突出,顯氏大敗,直奔保天王寺。
【異本太平記。】
山名時氏以兵六千援顯氏,屯住吉。正行料:「先破住吉,則天王寺兵可不攻而自退。」乃分兵二千餘為五隊,放火民舍而進。望敵軍麈揚,以謂:「彼陣四處,而兵倍於我,不宜分隊。」復併五隊為一,大戰破時氏于瓜生野,餘眾隨潰。至渡邊橋,溺者無算。時氏被創走。
【園太曆、太平記。】
尊氏憂懼,乃令高師直及弟師泰發兵六萬來攻。正行與弟正時、和田賢秀等百四十餘人,歃神水誓以共死。
【○歃神水,據天正本太平記。】
詣行宮奏請:「曩者先臣正成,展微力夷強賊,以安宸憂。無幾天下復亂,逆徒來攻,終致命於湊川。臣時年十一,遺言遣還河內,糾合族黨,欲其除滅朝敵,俾宇內再歸皇化也。臣年既壯,常恐以有待之身,遽嬰不測之疾。上而為不忠之臣,下而為不孝之子。方今師直、師泰將來犯,實臣報效之秋矣。若非獲彼首,則授臣兄弟首於彼。雌雄之決,在此一戰。願得一拜龍顏而去!」言畢泣下。帝親臨口敕曰:「前日二戰,每得克捷。汝累世武功,殊可嘉尚。聞賊復盡兵來犯,事勢固弗輕。雖然,知進而進,欲不失時也;知退而退,欲圖全也。汝朕之爪牙,慎當自愛。」正行頓首而出,率眾拜後醍醐帝廟,告曰:「戰如不利,不敢生還。」叩鐔而起,
【○叩鐔,據異本太平記。】
題同盟姓氏於如意輪堂壁,書歌於其後曰:「
歸らじと
(
加倍羅自斗
)
,
予て思へば
(
加禰氐於毛倍波
)
,
梓弓
(
阿豆佐由美
)
,
【○毛利家本太平記作
梓弓
(
阿豆佐由美
)
,
引返さじと
(
比岐加倍佐自斗
)
,
思ふより
(
於毛布余利
)
。】
亡き數にいる
(
奈岐加儒珥以流
)
,
名をぞ留むる
(
奈鳥層斗度牟流
)
。
」各截髮納于佛殿而後發。帝使中納言藤原隆資援之。明年正月,高師直入河內,分兵六萬,陣伊駒山南及飯盛山、外山、四條畷四處。師直將餘軍居後,隆資率兵三千,陽為向飯盛山,以糜敵軍。正行兵三千,由四條畷而進。飯盛山敵望之,分兵遮擊。正行以先鋒敗之。後軍與四條畷敵戰,殺傷相半。飯盛山、伊駒山敵兵前後奄至,後軍敗走。正行不顧,以兵三百,直前奮擊,大敗師直兵。聚兵亡百餘人,馬皆被數矢。眾乃下馬,據壟坐食。食畢步進,接戰益勵,遂迫師直陣。上山高元偽稱師真,冒陣戰死。其甲鏤連環,即高氏家紋也。正行大喜,擲首空中,手承者一再。既而知其偽,乃投首於地,蹴且罵曰:「汝上山高元邪!汝亦無雙朝敵,勇則可賞。」乃斷衣袖,裹首置于壟上。此日自巳至申,戰凡三十餘合,殺傷數百千人,我兵死亡略盡,乃與餘兵五十餘人,負盾佯走,以誘師直。敵覺之,遣支兵三百追之。正行返戰,斬五十餘級,遂前復迫師直軍。而正行、正時體中數箭,兵皆重創不可用。正行乃呼曰:「事畢矣。莫為賊所獲!」與正時交刺而斃,時年二十三。
【○太平記諸本為二十五,今據毛利家本太平記、園太曆、系系要記,定為二十三。】
徒兵皆自殺。其他宗族紀六郎左衛門及二子,
【○或作和田橘六佐衛門。】
野田四郎及二子,三輪西阿及子,關地良圓、金岸兄弟,
【○金岸,或作金庭、又禁峰。】
畠山與三、畠山六郎、河邊石掬丸、
【○掬或作楠。】
阿間了願、譽田某等二十三人,兵凡百四十三人,
【○一作五百,或作三百。】
悉戰沒。瓜生野之戰,正行援敵溺卒五百人,給衣藥視養數日,因授鎧馬禮而遣之。敵或感恩來降。及戰四條畷,從死者頗多。
【太平記。】
正行嘗朝吉野,路遭高師直誘出宮女辨內侍,遣卒迎之。內侍在輿中悲泣,正行悉斬其卒,送還以聞。帝詔即賜內侍。正行辭以歌曰:「
とても世に
(
斗氐毛余耳
)
,
長らふべくも
(
奈我良布倍玖毛
)
,
有らぬ身の
(
何羅奴美能
)
,
假の契を
(
加利能知岐利乎
)
,
如何で結ばん
(
以加傳牟須波牟
)
。」至是竟戰死。
【吉野拾遺。】
楠正家,為藏人,任左近衛將監。
【今川記、太平記、常陸藥王院文書。】
延元元年,代正成將兵赴常陸,
【常陸藥王院文書、常陸清音寺文書。】
城瓜連地據焉。賊兵來攻,正家逆擊破之,斬賊將佐竹義冬及後藤基明,聲勢大振。入野七郎、次郎等來屬。
【○參取常陸藥王院文書、常陸清音寺文書、桐原系圖。】
明年,從鎮守府將軍源顯家西上。
【金川記。】
後與正行俱拒高師直於四條畷,不克死之。
【太平記。】
和田正遠,稱五郎。
【太平記。○本書或作正隆。今據建武二年記為正遠。】
和泉人,
【天野金剛寺文書。】
正成之族也。
【太平記、建武二年記。】
元弘初,從正成起兵,軍功居多。
【太平記。】
延元中直武者所。
【建武二年記。】
後戰死湊川。
【太平記。】
和田賢秀,
【○賢,一作源。】
幼而薙髮,稱新發意。正平中,從正行與細川顯氏等戰于住吉,賢秀力戰,手斬數十人。敵軍敗走,追斬山名兼義。及高師直來攻,賢秀與弟正朝等,從正行詣吉野行官廷辭,與同志士百四十餘人俱誓死而進,大戰四條畷。賢秀善用眉尖刀,所當無前。既而正行等自殺,從士皆盡。賢秀獨混敵兵狙師直,相距數步。正行部下湯淺太郎左衛門曏降在師直軍,視賢秀從後斫其足踣之,就斬其首。賢秀怒視湯淺,目光如炬,死猶不瞑。湯淺得疾,俯仰視賢秀張眼瞋己,間七日而死。
【太平記。】
弟正朝。
【島津文書、太平記。】
和田正朝,
【○異本太平記或作正高、高家、時宗、宗秀、行忠。今從見行本太平記。】
為兵衛尉,
【左右未詳。】
稱新兵衕。
【島津文書、太平記。】
與兄賢秀從正行討高師直於四條畷‧大敗之。鼻田、
【○一作畠田。】
職俊,
【○名據金勝院本太平記。】
望視師直旗幟欲追之。正朝曰:「彼騎而我步,追不可及。我如陽走,彼必來追。來即返戰,則可獲師直也。」乃與殘兵五十餘人負盾退。高師冬以兵三百躡後。正朝返戰,又破之。既而從兵悉歿,正行等亦皆死。正朝欲還奏其狀,南向單行。阿保忠實疾呼曰:「子之族皆死,子何忍獨走。」正朝揮刀赴之。忠實迴馬卻走。正朝去則復追之。如此數次,會敵兵馳至射正朝。正朝被七矢,遂為忠實所殺。
【太平記。】
和田正武,為和泉守。及後醍醐帝崩,與正行俱入宿衛。正平十五年,足利義詮兵犯天野行宮,正武與正儀據赤坂城拒之。敵來圍數重,正儀欲棄城退保金剛山。正武不肯曰:「勝敗戰之常也。當戰而退,勇士不為。我請率兵試之,不克則退,亦未晚也。」乃乘夜襲敵營,不克,斂兵而退。敵卒二人混入城中,正武還令眾唱軍號,以坐作。敵卒不應,乃執而殺之。夜與正儀俱走入金剛山,又從攻佐佐木秀詮等斬之。十七年,又與正儀擊攝津守護代箕浦俊定走之。尋與石塔賴房及正儀攻赤松光範,進至湊川,燒兵庫民家。光範據多部田城固守,乃引兵還。
【太平記。】
正儀後出降于足利義滿,正武率宗族屢攻之。
【花營三代記。】
及敵迫天野行宮,正武與前內大臣藤原隆俊拒之,
【朽木文書。】
官軍遂無利。帝還幸吉野,
【鳩嶺雜事記、花營三代記。】
正武,不知所終。
和田正忠,稱五郎。
【北條家本太平記。】
正平七年,帝親御軍,正忠與楠正儀為先鋒,攻細川顯氏于京師,破之。正忠部卒斬細川賴春。足利羲詮走近江。車駕進次男山。義詮尋以大兵犯行在。敕正儀、正忠逆拒。時正儀年二十三,正忠甫十六,以年齒尚弱,人皆危之。正忠入奏曰:「元弘以來,臣一門殆為此賊所殲。臣今日為國討賊,為父兄報讎。苟不斬賊一將,則不復還矣!」與正儀將兵三千,拒守荒阪山。敵驍將土岐康貞揮刀而進。正忠與鬭斬之,詣行在以聞。帝大褒獎。尋奉詔與正儀還河內圖再舉。會病暴卒。
【太平記。】
橋本正員,
【○員一作貞。】
稱八郎。
【太平記。】
和泉人,楠正成族也。
【合田系圖裏書文書、花營三代記。】
佐美正安為河內守。神宮寺正師,稱太郎兵衛。
【太平記。○本書佐美作宇佐美。今據和田系圖裏書文書,及天正本、今勝院本太平記。】
亦皆正成族也。湊川之役,各率其徒赴之。
【和田系圖裏書文書。】
及戰敗,三士並死之。
【太平記。】
橋本正茂,稱九郎,為左衛門尉。楠正成之戰歿攝泉之際,賊兵大起,畠山國清圍大冢惟正于八木城。時正茂與中院右少將,
【○姓氏闕。】
陣天王寺,乃俱率兵赴援。國清敗走。
【和田系圖裏書文書。】
延元三年,鎮守府大將軍源顯家出陣和泉,使弟顯信據男山。
【元弘日記裏書、太平記。】
正茂與左兵衛尉和田正興,舉兵應之,圍丹下城,攻之數日,進燒高安壘。既而顯家戰歿,正茂等旋軍救男山。敵兵遮路,正茂轉戰而進。未至,男山失守。正茂彊兵攻松原、野田等敵營,破之。
【和田系圖裏書文書。】
後醍醐帝崩,人心危懼。正茂與其宗族輔正行勤王。
【太平記。】
正平初,薙髮。
【觀心寺文書。】
不知其所終。
橋本正高,正平中,為檢非違使,稱新判官。
【觀心寺文書、太平記。○正高據天野金剛寺文書。】
畠山國清發大兵西上,將犯行在。楠正儀、和田正武修赤坂城據之。令正高等築平石城,以五百餘兵守之,其餘將士各守近里壘壁。既而國清分兵來攻,諸砦並陷。正高與正儀等,退保金剛山。十六年,從正儀攻佐佐木秀詮弟氏詮於攝津,破之。又從攻復京師。無何,棄京南歸。
【太平記。】
尋為民部大輔。正儀出降,正高與和田正武等,攝河內、和泉事,
【金剛寺文書、觀心寺文書、二見文書。】
文中中官軍屢失利。帝遂避天野,幸吉野。
【鳩嶺雜事記、花營三代記、後深心院關白記。】
同族宮內大輔正督等叛降敵。
【花營三代記。】
正高不屈。天授四年,起兵于紀伊,攻細川業秀,敗之。業秀據城固守。於是,足利義滿遣大兵救業秀。正高逆戰無利,乃引兵去。
【花營三代記、關岡家始末。】
及敗班軍,又聚兵攻業秀,業秀逃淡路。正高歸和泉,據土丸城,令子姪分守近里壘壁。五年,敵將山名義理、山名氏清等,來圍土丸城。防戰失利,姪某死之,遂捐城而逃。明年,復與氏清戰和泉,不克死之。宗族三人及上神、下村、毛穴、礒部、櫻井等諸士,盡鬭死。
【花營三代記。】
大冢惟正,楠氏族也。任掃部助,為和泉守護代。從正成赴湊川役。及戰敗引還,賊將畠山國清發大兵挑戰。惟正與八木法達等防之,兵寡不敵,退保八木城。國清進攻,接戰累日。既而中院右少將及橋本正茂等來援,內外夾擊,大敗之,國清逃去。明年,與法達等率兵至河內,築寨于古市據焉。丹下西念來攻,出擊卻之。尋細川賴氏、細川直俊亦來攻,逆擊之于野中寺傍,賊軍敢走。惟正追至藤井寺西,血戰數刻,遂斬細川直俊,引兵還和泉‧據卷尾寺為壘,率兵屢攻宮里城。吏遣兵火賊徒家。
【和田系圖裏書文書。○賴氏、直俊據尊卑分脈。】
後從正行拒高師直兵,被重創,馬斃不可復戰。會有逸馬,騎而逃數里。聞宗族盡死,迴馬接敵,遂戰死。
【太平記。】
大日本史 卷之一百六十九 終
[久遠の絆]
[前卷]
[次卷]
[再臨ノ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