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本史 卷之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
權中納言 從三位 源 光圀 修
男 權中納言 從三位 綱條 校
玄孫 權中納言 從三位 治保 重校
源隆國 子:源隆網、源俊明
源經成
藤原為隆 弟:藤原顯隆
大江匡房
源隆國,權大納言俊賢第二子也。長元中,任參議,尋為權中納言,敘正二位。後冷泉朝,關白賴通女立為皇后,以隆國為皇后宮大夫。治曆三年,拜權大納言。承曆元年,以病出家,無幾薨。
【公卿補任。○關白賴通女,據扶桑略記。】
隆國嘗詣賴通宇治宅,故騎小馬出入其門,曰:「非敢乘馬,是足馱耳。」
【俗謂屐為足駄。】
賴通悅其機警,不復禁之。
【古事談。】
隆田性畏暑,構別莊於宇治,每夏月休暇居焉。招往來人,隔障而坐,自聽其談說,隨而筆之。若方俗閭巷小事,亦莫不錄,積成卷裹,曰今昔物語,後人頗增益之,又有傚前書述之者,曰宇治拾遺物語。
【宇治拾遺物語序。】
薨年七十四。
【公卿補任。】
世稱宇治大納言。
【古事談。】
三子,隆俊、隆網、俊明、隆俊。康平中,任參議,敘從三位,兼右大辨。治曆初,任權中納言。
【公卿補任。】
隆國嘗在後冷泉朝,恃籠無禮。後三條帝之在東宮也,常銜之。及即位,欲洩忿於其子。當隆俊入直,帝竊窺之。見其正笏端坐,行事于陣,營辨敏給,嘉嘆曰:「如此人才,未易得也。若棄而不用,朝廷矢一賢佐矣。」進至正二位。承保二年,薨,年五十一。
【公卿補任。】
源隆網,治曆中,任參議,兼右近衛權中將。
【公卿補任。】
初後三條帝以父故亦憎隆綱,
【古事談。】
而關白賴通善視之,以故遽居清要。
【愚管抄。】
會藤原仲季射白狐於齋宮,廷議定其罪。或曰:「狐已死。」或曰:「未也。」隆綱抽筆書讞曰:「雖有飲羽之號,未見首丘之實。」帝讀之曰:「才藻如彼,固可嘉尚。而朕嚮謂榮進太過,豈不繆乎。」遂得親任。
【愚管抄、續古事談。○按十訓鈔,隆綱定文云云。帝賞之,特令兼中將。據公卿補任,先是已兼中將,十訓鈔誤。】
承保元年,薨,年三十二。
【公卿補任。】
源俊明,補侍從,兼左近衛少將。
【公卿補任。】
延久中,禁內火,帝倉皇出避,眾擾亂喧豗,殆觸乘輿。俊明後至,親執弓矢,叱而退之。帝悅,由是得寵遇。
【古事談。】
白河朝,任參議,至權中納言,兼中宮大夫。
【公卿補任。】
及中宮藤原氏薨,帝悲哀過甚。俊明入諫,言頗剴切。
【古事談。】
帝既脫屣,仍與聞機務。
【中右記。】
始置院別當,以俊明等為之。執政、大臣,募不憚之。
【愚管抄。】
承德中,任權大納言,兼陸奧出羽按察使。
【公卿補任。】
初東宮大夫藤原公實以東官舅冀望攝籙,及鳥羽帝將踐祚,以為得其機,固請法皇。法皇不決,御內殿,禁人通謁,未有命戒,眾不知所從。俊明束帶上殿,欲入而取旨。左右遏之。俊明曰:「我將面陳大事。」排闥而入。法皇曰:「何為來也?」俊明曰:「日既高矣。踐祚事,其奈之何?」法皇曰:「攝政屬何人,將以關白為之乎。」言未畢,俊明高聲稱唯趨出,徑造關白忠實第傳宣:「宜遵舊典,速行踐祚儀。」事遂定。
【愚管抄。】
俊明嘗作佛像,藤原清衡遺砂金以資之。俊明卻而不受。或問其故,俊明曰:「清衡竊據陸奧,擅其土地、人民。一旦生變,我當與征討之議。是我所以辭也。」
【古事談、十訓鈔。】
永久二年,薨,年七十一。
【公卿補任。】
俊明諳練朝章,及有大禮,偶遺儀注而不攜,則臨時以意推行,亳無爽失。
【古事談。】
子能俊,官至大納言。
【公卿補任。】
源經成,代明親王曾孫。
【尊卑分脈。】
父長經,備前守。經成,萬壽、寬德間,歷藏人、侍從、左中辨、民部大輔,補藏人頭。永承中,為參議、檢非違使別當,至正三位。
【公卿補任。】
上東門院慶東北院,且赦。經成輒命吏取重囚三人,斷其手足。時人謂曰:「赦令不下,則是囚不至死,大赦反為死刑。又殺盜濱人丸,僧惟尊聞而為說報應。」經成辨而排之,惟尊無語而退。
【續古事談。】
左獄火,吏請縱囚徒。經成曰:「是徒犯禁被繫,今罹天刑,固其所也。」既而火熾,囚徒冤痛叫號而焚死。
【十訓鈔。】
康平四年,中納言闕。經成冀望,禱于石清水宮,謂祠官曰:「我理刑獄,多殺囚徒。願以此報,得為納。」祠官曰:「神惡殺。焉得以殺人之多,而祈之福報哉?」經成曰:「為國除惡,未嘗枉法狥私,而謂之好殺乎?儻所為而有冤枉,神必不祐。」果為納言。
【○參取古事談、續古事談。○按十訓鈔為朝成之事,蓋誤。】
治曆元年,進敘正二位。二年,薨,年五十八。
【公卿補任。】
子重綱、重資、成經。
【尊卑分脈。】
重資,從二位權中納言。
【公卿補任、尊卑分脈。】
藤原為隆。父曰為房,歷仕白河、堀河、鳥羽三朝,至參議,兼大藏卿。
【公卿補任。】
永久元年,醍醐寺僧仁寬謀不軌,事發覺,廷議處仁寬於遠流,而欲逮親族。為房曰:「仁寬所為,悖迸無道。然父母兄弟,不必與知,安得連坐。」公卿同為房議,因獲免。時人語曰:「奉君有忠,遇下有仁。若人子孫,其必蕃衍。」
【源平盛衰記。】
有子十五人,為隆、顯隆最著,而為房以顯隆為嗣。
【尊卑分脈。】
為隆,器宇倜儻,才幹過人。
【後拾遺往生傳。】
白河朝,補藏人。嘗奏事,端緒頗多,帝有倦色,欲起入內。為隆佯為不知,奏大神宮事。帝復御座,因得盡其奏。
【續古事談。】
歷藏人頭,任參議,轉左大辨,敘從三位。
【公卿補任。】
堀河朝使于伊勢,還奏,帝方吹笛弗顧。為隆退告上皇曰:「今上不豫,請禱之。」上皇驚問內侍。曰:「不知。」召為隆詰之,對曰:「臣嚮奏大神宮事,主上吹笛不省,苟非滲邪為祟,豈宜如此。」帝聞之大愧。有人獻柑樹,帝特愛之,架屋庇護。為隆不喜,令小舍人撤去。樹遂枯。帝知之不責,其見畏憚類如此。
【續古事談。】
大治五年,薨,年六十一。
【公卿補任、尊卑分脈。】
家稱坊城,其日錄曰永昌記。
【尊卑分脈。】
藤原顯隆,仕堀河、鳥羽、崇德三朝,歷右大辨、藏人頭。保安中,任參議,進權中納言,敘正三位。
【公卿補任。】
風力幹局,逈出等輩,最為法皇所親任。夜常入侍,所言多聽。時人稱曰:「夜關白。」
【今鏡。】
保安以來,專參預機務,勢傾一時。大治四年,薨,年五十八。
【中右記。】
其日錄曰中記、都記。
【仁和寺書籍目錄。】
子顯賴,亦至正二位權中納言。
【公卿補任。】
其日錄曰民記。
【仁和寺書籍目錄。】
大江匡房,式部大輔匡衡曾孫,信濃權守成衡子也。
【大江系圖。】
穎悟絕倫,四歲始讀書,八歲通史漢,
【朝野群載所載匡房暮年詩記、江談抄。】
十一歲作詩,世稱為神童。權大納言源師房令賦詩以試之,匡房援筆立成,師房奇之。
【暮年詩記、續古事談。○稱神童據詩記。】
進呈後冷泉帝。帝大感賞,賜學料。
【續古事談、中右記。】
關白賴通創平等院于宇治,與師房往而規度。大門北向,賴通問師房:「寺門北向,古亦有諸?」曰:「不知。」匡房尚幼,從在後。輔房試問之。匡房曰:「天笠那蘭陀寺,震旦西明寺,本朝六波羅寺,門皆北向。」賴通歎賞。
【十訓鈔、古事談。】
補文章得業生。對策及第,敘從五位下,為式部少丞。
【公卿補任。】
負才憤世,欲晦跡山林。權中納言藤原經任諭之曰:「卿命世之才,何不自愛,而遽至此乎?」匡房迺止,然由此頗忤賴通意。時後三條帝在東宮,匡房為學士侍帝。帝悅善遇之。匡房家貧,借衣就版位,日夜在左右,講論文學。帝即位,即日補藏人。
【今鏡。】
無幾,為左衛門權佐。
【公卿補任。】
令京師嚴禁夜行,是以終帝世盜賊稀少。路人無剽掠之患。
【江談抄。】
尋兼春宮學士,為右少辨。
【公卿補任。】
帝嘗奉幣伊勢,親草宣命,示匡房,有「朕即位以來,不敢為私。」之語。匡房曰:「神不可欺罔,請垂叡念。」帝作色曰:「朕有何私邪?」曰:「前以藤原實政為左中辨,請不超隆方邪?」帝默而罷。
【續古事談。○本書左中辨作常陸辨,今據今鏡訂之。○古今著聞集曰,後三條帝奉宣命於神社,稱其未嘗違律令格式。資仲諫曰:「此語用以戒將來則可矣。以言既往,則非臣所知也。」事與匡房語相類。而無他書可相證,故附以備考。】
實政者,參議有國之孫也,
【尊卑分脈。】
嘗為帝侍讀,甚被眷遇。
【今鏡。】
語在有國傳。承曆中,高麗請醫,廷議以其無禮不遣,使匡房作牒報之,其詞有云:「雙魚難達鳳池之浪,扁鵠豈入雞林之雲。」世傳稱焉。
【江談抄、十訓鈔、古今著聞集。】
永保、應德間,歷式部大輔、左大辨。寬治初,任參議。嘉承元年,為權中納言。承德元年,兼太宰權帥。至明年,始赴任。尋進正二位,秩滿而歸。嘉承中,罷中納言,再為權帥。
【公卿補任。】
以足疾,不赴任。遙決府務,是以府解屢至,獄訟繁興。時論譏之。
【中右記。】
天永二年,兼大藏卿。
【公卿補任。】
舞幾,以病祝髮,焚晚年日錄。即夜,薨,年七十一。
【中右記。】
世稱江帥。
【中右記、古今著聞集、後三年軍記。】
其在宰府,始祭菅原道真於安樂寺,自作竟宴詩及序。後人脩祭不絕,以至于今云。
【古今著聞集。】
初參議音人以文學著,入世繼業,至匡房,為三朝帝師。及薨,藤原宗忠歎曰:「朝之樞要,文之燈燭也。國家亡良臣,可勝惜乎。」
【中右記。○八世繼,據朝野群載所載匡房病中祭文。○祭文作九世,今訂之。】
匡房工和歌,
【後拾遺和歌集、詞花集。】
最以詩文名于世。少時作秋日間居賦,大學頭藤原明衡賞之曰:「其鋒森然,定少敵者。」見落葉埋泉石詩,曰:「已至佳境。」及長,才藻炳蔚,一時名輩悉稱之。
【暮年詩記。】
博識強記,諳練朝典。著江家次第二十一卷,搢紳取為模楷焉。
【○著江家次第,據仁和寺書籍目錄。】
白河帝詔匡房,輯朗詠集全什,至五月蟬聲送麥秋,未得其全什。或以一詩視之曰:「是也。」匡房以為首尾不稱,非是。後得其全什,果膺作也。人服其鑒。
【今鏡。】
其家多藏書,累世不罹災,作庫于二條高倉。或曰:「京師多火,何不之思?」匡房曰:「我家文章,當關朝家盛衰,何慮之有。」仁平中,文庫遭火,朝廷亦衰。
【續古事談。】
匡房晚年傷知己凋謝,嘆曰:「匠石輟斧於野人,伯牙絕絃於鍾子。況風騷之道,何怪鮮識者也。」是以寬治以後,不役小於文辭,觸感偶詠,輯集成卷,作暮年詩記,以自述。
【暮年詩記。】
嘗自稱曰:「我以文學穎達,名譽邁古,齡垂中壽。唯不歷藏人頭,與子孫之無似,以為憾爾。」
【暮年詩記。】
匡房與藤原伊房、藤原為房,以博物齊名,時人稱曰:「三房。」
【臥雲日件錄。】
子隆兼,式部少輔。維順,式部大輔。
【大江系圖。】
大日本史 卷之一百四十七 終
[久遠の絆]
[前卷]
[次卷]
[再臨ノ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