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和歌,乃是相對於「漢詩」一辭所發展出來的單辭。遠古之時,日本未有文字,古人之作歌,藉口耳相傳,而流佈後世。待漢字傳入後,屢經多時,纔開始出現以漢字紀錄口傳資料的書卷。然而,以敘事類為主的歷史,或許可以翻譯成漢文,具有聲韻的詩歌,卻難以用漢文表達。為了紀錄這些傳統歌曲,而出現和漢交雜的紀錄形式。漢字之於日本,亦分為用以表意的真字,以及用以表音的假字。其各別又被稱作真名、假名。【古者假、借相通,借用漢字來表現字音,或許正是假名的字源所在。】萬葉集,正是此一時代背景下的產物。 出現在萬葉集中的假名,被稱作萬葉假名。相對於今日我等熟悉的平假名、片假名,萬葉假名具有漢字的形,卻不具漢字的音。藉著萬葉假名的補助,以及漢文訓讀法的催生,日本的古人終於得以運用漢字來紀錄本朝的言語。萬葉集在敘事的部份,依舊採用漢文之文法,而在歌謠的部份,則使用日語之語順。不過,其字詞仍留有初期漢文訓讀的影子,久經時日,並不容易判讀。諸如「天の川」一辭,於原文中寫作「天漢」,較具有漢文的味道,卻讓後人難以判別其音聲。而萬葉假名的部份,又因尚未統整出一字一音的規則,不時出現一字多音的表音文字,如「かも」寫作「鴨」等,亦是令後人惱於解讀。相對的,『古事記』、『日本書紀』的萬葉假名,則使用一字一音的原則,大大的提高了識別率。在萬葉集書寫奔放的背面,這樣的問題確實存在。其後,村上天皇御世,招集大中臣能宣、源順、清原元輔、坂上望城、紀時文等於昭陽舍,進行萬葉集的解讀、訓注工作,正是肇因於此。【昭陽舍又稱梨壺,此五人亦因此被稱作梨壺五人。】 經過梨壺五人的努力,萬葉集的讀法終於有個大致的通則。亦即今日的訓讀萬葉集。然而,萬葉集的原文,在保留漢文詞彙的趣味之外,更可以見識到萬葉假名與漢文訓讀法的生成歷程,相當的具有欣賞以及參考價值。在屢經抄寫之後,純粹表音的萬葉假名由於並不如此重視字型,遂而漸漸地被簡化,伴隨著筆畫少的漢字使用量增高,利用略字、簡字來書寫的比例亦漸漸攀升,其結果就是造就了日文的平假名與片假名的產生。說萬葉集是日本文字的父母,竊想這並不為過。 二、聲明 在欣賞並共享萬葉集原文的前提下,筆者將萬葉集的原文以及左註,配合訓讀文公開,作為有意閱讀萬葉集之讀者的參考。其原文以小學館新全集所公開之漢字為主,唯被改為當用漢字者,參考新大系等版本轉回正體漢字。讀音則依照新全集,不予另加更動。附注的訓讀文部份,能以漢字表之者,除非具有雙重含意的字句以外,取有漢字的版本為用。此外,其選字亦加入了筆者的主觀意見。這意味著,本頁所公開的真字萬葉集,並不隸屬於特定的底本,亦即不具嚴謹的學術利用價值。毋寧說,此是筆者以業餘觀賞為出發點的角度,所留下的筆記性質頁面。欲為學術研究者,本頁或許可以提供一些索引協助,讓諸位能搜尋到感興趣的詩歌之位置,在圖書館能迅速的掌握自己所需資料的出處,提高查詢書籍之效率。惟引用詩歌時,仍須以書本暨具有嚴謹底本之文獻為準,不當囫圇吞棗的一昧引用此電子資料庫。特別是進行文獻考察者,如需比較版本差異,本電子資料恐怕難以滿足其研究的基本要求。 筆者並非專科出身,雖有興趣卻難以滿足學術水準,又礙於個人作業,在時間、物力上多有侷限之處。如有發現內容誤謬之處,還請各位不吝多加提點告知。多謝。 參考:古典文学の著作権(1)、古典文学の著作権(2)。言われてみれば、此方の底本が明確に出来ない故、学術資料にはならない。但し、賞析またはサーチにおいでは役に立つと思います。当電子テキストは、中国人(若しくは私自身。)に読み易くように、訓読文の仮名に漢字化できる物を出来る限り漢字化してみます。厳密だと言わないが、萬葉集の趣味を味って頂ければ萬幸です。学術研究は必ず憑信性を持つ書物をお使って下さい。検索の苦労を少しでも減軽できるよう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