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祭文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書序 51 52 53 54 55
  56 57       菅家文草卷第七
菅家文草 卷第七 賦、銘、贊、祭文、記、序、書序、議


 

515 秋湖賦 以秋水無岸為韻,二百字以上成篇。
     有客在湖頭。日惟西暮,年也季秋。策囘頹之羸馬,嗤不繫之虛舟。於是商颷瑟瑟,沙渚悠悠。掬波浪以清心,不少求斗藪。望郵亭以問宿,何暇枕戶流。雖云行路之艱澀,誠是卒歲之優遊。觀夫物無二理,義同一指。其為性也,潤下克柔,其為德也,靈長爰止。感因事而發,興遇物而起。有我感之可悲秋,無我興之能樂水。況復霽而雲斷,天與冰俱。窺潛魚以漁火疊,逐歸鳥以鈞帆孤。山影倒穿表裹千重之翠,月輪落照高低兩顆之珠。勝趣斯絕,風流既殊。世間希有,天下亦無。嗟呼,意不相忘,憂須以散。敘旅思之所邊涯,喻湖水之無涯岸者也。

    515


516 未旦求衣賦一首 以秋夜思政,何道濟民,為韻依次用之。限三百字已上成篇。并序。
       閹茂之歲,後九月十二日,天子召見文章士十有二人於殿上,有敕曰:「賦者古詩之流,詩蓋志之所之。各獻一篇,具言汝志。詩云賦云,一文一字,不可風雲其興。不可河漢其詞。」未旦求衣,欲陳人主思政之道。寒霜晚菊,欲敘人臣履貞之情。臣等謹奉敕旨,避席議曰:「穆穆焉,煌煌焉,濟濟焉,鏘鏘焉。古之所謂,謀于蒭蕘,訪于臺隸之義也。」臣道真南郡罷官,北闕通籍。忝隨大夫登高之後,敢上小子狂簡之章。其詞曰。 霜菊詩,在別卷。

     運之逾遠者淳德,明之至遲者涼秋。垂衣弗及,味旦相求。隨步驟而比蹤,無為無事,顧澆醨以明目,雖休勿休。此焉廢寢,宜矣冥搜。原夫君馭黎元,下從造化。挾纊如與,問千里於寒溫。漱流不遑,兼萬機於晨夜。神能降祉,道可高謝。仰玄鑒以來,祇望黃軒之往駕。於是,庶幾至人之無夜夢,髣髴君子之有調飢。容光正襟,推赤心於微隱。暗室嬰帶,懷黔首於不欺。業乃勤也,天維顯思。
     當其時也,曉氛蠲兮惠帳芳,霜月低兮蘭燈映。褰裳以禮,悅其松柏有心。引領於賢,賤彼珠玉無脛。知人則哲,從諫惟聖。風雲感自四方,繩墨施于庶政。況復王臣蹇蹇,國老皤皤。戴星者不期而會,藏耀者其道自和。監寐去奢,則虎魄碎牀頭之枕。悟言慎罰,則雞鳴絕闕下之歌。義之可必,事無奈何。故能嫌曳地於掖庭,警朝天於馳道。綺羅色薄,環珮聲早。次山龍而璀璨,能辨緝熙。分藻火以飄揚,孰疑顛倒。
     懿乎四三皇,六五帝。紫宮高敞,乃心于以知歸。蒼海淼茫,方面於焉既濟。取諸行蹟,真之治世。夫如是。巖廊垂拱,水陸輸珍。國可以為華胥之國,民可以為堯舜之民者也。

    516


517 清風戒寒賦。以霜降之後,戒為寒備為韻
     風也淒涼,歲夫徂邁。彼號令之幽律,乃陶鈞之警戒。政平朝野,欲偃蒼生以草從。人襲德馨,何貪紫臭於蘭敗。
     原夫明在天之懸象,叶惟帝之仰觀。大塊何以驗諸,青蘋乍動。庶民於焉見矣,素節斯闌。始雖殉末,終可履端。露往霜來,其道如歸于成歲。日徐月疾,其行不輟于惡寒。
     於是灰管冈違,火星相守。對蒼蒼以感蒹葭、尋凜凜而傷蒲柳。土圭景急,四騶之驟無前。沙漠雲遙,旅雁之賓在後。既而遇境神馳,隨時意移。龍鱗露凝,推竹席於疏薄。兔魄塵暗,揖纨扇於別離。物之用捨,天亦施為。且夫物我同生,行藏遞至。墐戶資始,愧處身之類昆蟲。蔀家不遑,驚迥眼之見天駟。未從事以成功,寧責躬而求備。
     矧乎山則丹青炳矣,水則左右流之。洞庭波白,燕塞草衰。俾夫雲霧輕身,窺列子之言駕。澼洴授手,問宋人之不龜。業歸有道,功恐失時。故能月令行,陽氣降。風者汎也,引颯然於大虛。民者冥也,申欽若於窮巷。
     至哉,時屬委裘,孰謂秋氣如慘。恩均挾纊,非唯春日載陽。蓋所以惜流年以貪急景。豈止失待堅冰而履早霜而已。

    517


518 九日侍宴重陽細雨賦,應製 以秋德在陰為韻,依次用。
     皇觀有曰,維暮之秋。涼風拂以雲無霽,急景馳而雨不留。原夫信及豚魚,功成漏刻。九陽數也,日月重於一朝。雨陰澤也,君臣樂其中德。銅雀于以高鳴,綺疇于以閨色。既而義資兼採,施罩四海。菊節清蘂。見力酈水之洗金。粉妓濕黨。知巫山之曳綵。縮地而仰,觀天如在。猗虖宴樂醉深,告蹊發音。雖有不破塊之為瑞,猶恨睹青天之乍陰者也。

    518



 

519 元慶寺鐘銘一首 并序。
       此寺之有此鍾,弘誓甚深。至心無等,元胎發願。遇其人之開八萬藏。九乳翹誠,待彼力之及三千界。是故日融內應,霜氣外催。皇帝馭曆之四歲己亥,月建庚午,八日丁西,金火用事,冶鑄施功。謹禪器也,唱梵音也。欲使有緣行道之徒,窺圭漏以知警誡,無明受苦之宅,逐槌風以證菩提。如是功德,不可思量。國土眾生,同大歡喜。乃有剌勒銘曰:

     周曆無限 龍銜有機 睿情一往 凡識三歸 念發丹慤 功成翠微 令辰器備 旁午聲飛 動自虛揩 盛於漸稀
     見聞踊躍 幽顯庶幾 滿恆沙界 超大鐵圍 累劫離縛 長夜排扉 合應皆是 知音孰非 以無礙意 施彼神威

    519


520 右大臣劍銘 元慶六年九月作。
     曉霜三尺 秋水一條 利器惟服 飛揚在腰

    520


521 吉祥院鐘銘 迴文。貞觀十七年。
     科眼非器 遠覃是仁 和心播響 應手成因 他利弘誓 我歸至真 魔降伏刀 劍解摧輪

    521



 

522 省試當時瑞物贊六首 每首十六字已上,自第一至第六,依次而賦之。貞觀四年四月十四日試。五月十七日及第。
      濃州上言紫雲   第一

 色濃是紫 功好惟雲 一時點著 仰德唯君

     禮部王獻白鳩   第二

 鳩呈瑞色 質已如霜 羽毛皎皎 日德分光

     美州獻二白燕   第三

 美州白燕 羽翼惟奇 初知政理 廉潔相移

     備州獻白雀    第四

 新呈白雀 已異銜環 鷹鸇莫畏 近見龍顏

     數州獻嘉禾    第五

 嘉禾得地 聖德抽苗 欲知長養 雨露頻饒

     邦國多獻木連理圖 第六

 丹青手澤 連理存圖 獻掛遠郡 枝葉寧枯

522


523 畫圖屏風松下道士贊六首 讚岐旅館屏風畫也。
     獨坐  寄身質樸 陶性孤標 合眼而坐 不臣帝堯

     閑行  竹編在後 藜杖承前 庇蔭蕭颯 猗歟地仙

     飲茶  野廚無酒 巖客有茶 塵尾之下 遂不言家

     彈琴  有葛絃緩 惟松蓋高 鶴舞猨擲 協韻風操

     用筆  一株秀逸 百尺孤貞 刮去苔蘚 留題姓名

     採藥  肩龍手犬 松老藥神 足矣涯分 我是真人

    523



 祭文

524 祭連聰靈文
     維貞觀七年,歲次乙酉,九月甲子朔,二十五日戊子,前進士菅某奉家君教,以醴粟之奠,致祭于連聰靈。嗚呼,汝連聰,去 年十月,客死城南。驚聞千萬,哀慟再三。泉墟掩閉,心事誰談。迴腸不輟,零涕空含。嗚呼,星霜易轉,感悼難堪。蕭蕭日景,慘慘煙嵐。蘭芳逈野,菊馥寒潭。家君愛爾。爾勿相慙。醴昔攸嗜,粟先所甘。誘爾魂氣,嘉斯德罩。嗚呼,幽明匪一,生死何參。無夢無祭,孰拜孰酣。醴粟之薄,連聰尚饗。

    524


525 祭城山神文 為讚岐守祭之。
     維仁和四年,歲次戊申,五月癸已朔,六日戊戌,守正五位下菅原朝臣某,以酒果香幣之奠,敬祭于城山神。四月以降,涉旬 少雨。吏民之困,苗種不田。某忽解三龜,試親五馬。分憂在任,結憤惟悲。嗟虖,命之數奇,逢此愆序。政不良也,感無徹乎。徹字,朝野群戰作微。伏惟,境內多山,茲山獨峻。城中數社,茲社尤靈。是用吉日良辰,禱請昭告。誠之至矣,神其察之。若八十九鄉,二十萬口,一鄉無損,一口無愁,敢不蘋藻清明,玉幣重疊,以賽應驗,以飾威稜。若甘澍不饒,旱雲如結,神之靈無所見,人之望遂不從。斯乃俾神無光,俾人有怨。人神共失,禮祭或疏。神其裁之。勿惜冥祐。尚饗。

    525



 

526 書齋記
     東京宣風坊有 一家,家之坤維有一廊,廊之南極有一局。局之開方,纔一丈餘。投步者進退傍行,容身者起居側席。先是,秀才進士,出自此局者,首尾略計近百人。故學者目此局為龍門。又號山陰亭,以在小山之西也。戶前近側,有一株梅。東去數步,有數竿竹。每至花時,每當風便,可以優暢情性,可以長養精神。
     余為秀才之始,家君下教曰:「此局名處也。鑽仰之間,為汝宿廬。」余即便移簾席以整之,運書籍以安之。嗟虖地勢狹隘也,人情崎嶇也。凡厥朋友,有親有疏。或有無心合之好,顏色如和。或有首陀之嫌,語言似眤。或名擊蒙,妄開秘藏之書。或稱取謁,直突休息之座。
     又刀筆者,寫書刊謬之具也。至于烏合之眾,不知其物之用,操刀則削損几案,弄筆忽污穢書籍。又學間之道,抄出為宗。抄出之用,稾草為本。余非正平之才,未免停滯之筆。故此間在在短札者,惣是抄出之稾草也。而𨷻入之人,其心難察。有智者見之,卷以懷之。無智者取之,破以棄之。此等數事,內疚之切者也。自外之事,米鹽無量。又朋友之中,頗有要須之人。適依有用,入在簾中。𨷻入者,不審先入之有用,直容後來之不要。亦何可悲,亦何可悲。
     夫董公垂帷,薛子踏壁,非止研精之至,抑亦安閑之意也。余今作斯文,豈絕交之論乎。惟發悶之文也。殊慙閫外不設集賢之堂,簾中徒設𨷻入之制。為不知我者也。唯知我者,有其人三許人。恐避鷰雀之小羅,而有鳳凰之增逝矣。悚息悚息。癸丑歲(寬平五年)七月一日記。

    526


527 左相撲司標所記
     左司定之後八日卯剋,木工少允竺忠行,率長上番上飛驒直丁等卅餘人,就廳東方,造標屋,須臾構成。始作標狀,目其屋自地至棟二丈五尺,近引之由,據陰陽寮勘文也。內裏作物所預播磨少目佐伯宮興,勒細工等夾名進廳。廳即下所撿舊例。凡作標之起,專依畫樣。而畫師備前少目百濟常良,墮馬折肱。不便用筆。仍仰左史生村國正歲、左馬史生神門宗雄等,令進畫樣。正歲等,雖盡精神,不足取象。標師錦錢麻呂,不待畫樣,始結山形。數日之後,常良自私門進畫樣,錢麻呂以功業漸成,遂不用其樣。
     先是別當(時康)親王、中納言(源能有)、參議(藤原國經),託標所相議,仰依承和十三年標體,并不可作諸厭物之狀。山高一丈二尺,【基山、折山,各六尺。】自山頂至日下,其間一丈,瑞雲十一片,以絲葺之。彩霞十四片,以木為之。金龍舉首西向,尾觸山上,身挑雲中,仙人捧幡,列居霞表。雜木卅六株,松葉所須,有絲有麻。合歡柏木等之葉,惣用綠絹。前例假樹,不過十五六株。嫌其疏冷,補以真木。此般假樹倍多,山顏美艷。火神居山底磐石,舉戈指西。此神,承和中,池田瀧男所造,年來有靈,故不改替。金龍、日輪、額宇等,又用舊體。差加瑩飾。雙虎群鹿,山中奔走。人形卅三頭,仙房庵室,飛橋聳梯之類,隨宜分置。
     山西有家。寢殿、細閣、曲屋各一宇,蔓以檜皮。几案簾帷,逐便辨設。寢前松下,道士老僧,相對圍碁。樵客耽見,斧柯己爛。山南有牧野,放馬數十匹。踊躍奔逸,無人羈絆。更有小水,潛過牧中,水勢微弱,不絕如綖。眾馬群飲,餘流欲涸。山北原野,地形勝絕,嘉木接影,芳草吐花。樹下一人,跪坐矯矢。白猨懸枝,似將失木。又有宿老道士三四人,令童男向釜練金。火勢殊烈,繫白犬,著樹根。蓋備採藥也。如此遊乎,暗合厭術歟。
     先節一日,早旦粧餝已畢,諸大夫以下,微飲閑談,徒然送日。標領四人,便差細工等。其粧束如常。特請舊舞粧二具。差標師并木工長上槽取綿繼等,率標領等,隨標進退。威儀儼然,宜為永例。當日晚景,引標出立中重幄下,即請兵衛看督長更長等,與標領等相守。後日出立如儀。其夜頭有敕使,召標中雜物。慎護之功,不失一物。物雖微細,遂供聖玩。基牀、山形、冒額、緋網等,夜中送行事所。此五位以上,六位以下,參入無闕,撿校匪懈。如縫殿助清原高岑者,手執錐刃。巧思可睹。唯自始就役,至于畢事,卅餘日之間,戴星出入,流汗恪勤,事無小大,終始頒行者,木工允忠行而已。別當(時康)親王、中納言 (源能有)、參議皇大后宮大夫藤原朝臣(國經),依例賜酒飯、索餅、珍物等。諸大夫有情者五六人,為補細工等疲,送索餅、酒肴。臨時發興,不依舊風耳。
     東垣下設小溷軒,以備急要,行所記事。內豎官人代賀茂善行取便來入,因廳上忩劇急急奔還。所著冠觸籬落糞中。細工等相聚,洗濯調熨。理鬢飛纓。風骨倍前,無敢咲者。勤公之費有此小過也。元慶六年八月一日,式部少輔菅原朝臣道真記。

    527


528 崇福寺綵錦寶幢記
     敕,近江崇福寺者,天智天皇之創建也。逢師感應,得地因緣。誓念至心,稱成細目。辛未之年,(天智十年。)敕旨詳矣。資財之內,有三寶幢。裁製飄揚,誠足隨喜。朕風聞弊破,露膽憂思。出自山中,對之增歎。夫功德以信力為宗,不以華飾為本。以終舊為得,不以立新為勝。況乎本願天皇,朕之遠祖大廟也。予末小子,何不祇承。是故,依手澤、發心機。錦章已斷者,棄其故,而用其新。華藻猶存者,補其闕,以加固。蓋諧天皇長短之謀,守天皇丹青之信也。於是塵埃拂去,絲縷宛然。寶蓋高張,雲影欲破而更聳。綵幡斜曳,紅輝可少消而再晴。凡厥見聞大眾,誰不發菩提心。仰願,當來導師,彌勒慈尊。登遐聖靈,天智天皇。悉知悉見,證成證明。狀是慈尊之在家弟子,朕亦聖靈之遺體末孫。愚也癡也,可慙可愧。非賴慈尊擁護、何以安濟眾生。非蒙聖靈福祚,何以保安大下。願垂聽許,滿足所求。寬平二年,歲次庚戌十二月四日,散位正五位下菅原奉敕記。

    528



 

529 詠史得黃憲序
530 無物不逢春序
531 資事父事君序
532 九日喜晴序
533 文郎庭前早梅序
534 天錫難老序 已上六首,附第一卷。
535 早春侍宴春暖序
536 九月盡白菊叢邊命飲序
537 早春內宴春娃無氣力序
538 右親衛平將軍奉賀相國五十五賀宴後座屏風圖詩五首序 已上四首,第二卷。
539 閏九月盡燈下即事應製序
540 三月三日花時天似醉應製序
541 重陽後朝秋雁櫓聲來應製序
542 惜殘菊應製序
543 早春觀賜宴宮人賦催粧應製序
544 賦雨夜紗燈應製序
545 秋盡翫菊應令序
546 春惜櫻花應製序 已上八首,附第五卷。
547 扈從雲林院不勝感歎聊敘所觀序
548 九日後朝侍朱雀院閑居樂秋水序
549 三月三日惜殘春應太上皇製序 已上三首,附第六卷。
550 未旦求衣賦 附第七卷。



  書序

551 顯揚大戒論序 貞觀八年,依家君教,為天台安慧座主所製。
     夫菩薩戒者,流轉不滅之教也。廬遮那佛傳之於前,文殊師利弘之於後。故與彼談小乘者,一道而二門。與此說聲聞者,異器而同響。
     我本朝馳神真際,求法道邦。先請業者,偏執律儀。後研精者,更傳圓戒。猶如前途覆車而未歸,晚進指南而必達。自後師資不絕,積習為常。論者東西,互相矛楯。殊恨保執者,自謂除非小律儀,更無大乘戒。遂毀梵網宗,以為沙彌宗,貶三聚教,以為非僧教。悲哉,知其一而未知其二。未可與談道者也。
     先師傳教大和尚最澄者,播聲異域,得道遐方。痛此專愚,悲此紛惑。便約三寺之香火,以討二途之是非。碩德眉随,群賢目擊。仍撰顯戒論三卷以獻嵯峨皇帝。天聽已畢,宮車晏駕。至承和(仁明)皇帝,特下敕詔,創築戒壇。將傳之不墮,貽之後際。
     慈覺大師圓仁者,法門之領袖也。銜詔入唐,遊學異方,十有餘載。不恥下問,深味道腴。皇帝殊賜褒寵,待之如神。乃下詔修建鎮國灌頂。尸羅之教,所以恢宏,悉地之宗,由茲輈漲。田邑(文德)先帝,親受大戒,百僚翹誠,萬姓改視。暨于今上(清和)即位,聽覽餘閑,復受此戒。太皇大后(順子)、公卿宰相,同大歡喜,叉手服膺。既而求之白業,天子有灌頂之儀。訪之玄門,比丘設迴心之禮。道之為貴,亦復如是。然而局學之人,寔繁有徒。追攀之慕,漸存於心。毀剝之詞,未絕於口。
     我大師圓仁,慨然長歎,不捨晝夜。博窺三權之膏肓,新增一實之脂粉。乃撰顯揚大戒論。槀草纔立,條緒未成,乍遭寢疾,藥石無驗。即遺囑曰:「貧道適有宿意,撰此一論。性命難期,昆嵐忽至。若有同宗,遂我願言。縱雖瞑目,死骨不朽。」安慧定水長濁,禪林早寒。感先師之一言,備斯文於三覆。手驅緇蠹,口吹紙魚。一點一畫,必加刪正。一二年來,繕修甫就。合十三篇,勒為八卷。庶幾傳之三際,頒之十方。使臆談者肯頭,膚受者割肉。聊製拙文,付之篇首。或後進之好事者,知先師之有此志。我大日本國第五十六葉,貞觀八年丙戌歲,十一月廿五日,釋安慧序。

    551


552 洞中小集序 貞觀九年依雪林院親王命所製。
     貧道投分香火,卜宅雲林。盃酒非吾道之資,笙歌非吾家之備。每逢佳時令節,空然擲度而已。送日送老,都無一物。今撰斯一集,聊宛用心。流別非常,體例自我。寒食者悼亡之祭,重陽者避惡之術。故本義幽閑,寄言節侯。又,詠竹樹、賦魚鳥、樂山水、重離別之類,與世人異情,與閑放同趣者,撰以載之。況乎山人道士,隱逸梵門,近取諸身,多可景式。故雖座上口號,行中立成。或就四時,或專一軸。兼載不少,繁多何嫌。凡今之所撰,每各免俗。故名曰洞中小集,約為五卷。自非草庵之裏,松澗之中,不欲吟詠一句、傳寫一篇。若有至親故友,縱今與吾異道,何為祕藏。丁亥歲(貞觀九年)九月十日解。

    552


553 治要策苑序 貞觀十五年,預製此序。于今不成撰集。
     自古之聖帝明王,莫不開直諫以聞得失,因秀才以決是非。聞而行之,決而用之。政術治道,皆在其中。齊梁以還,方略間起,乾坤動植之玄局,仙佛鬼神之幽壺,問答重疊,文章夥多。取于博該,捨于要術。今之所撰,唯急時務。時務之中,更擇其實。或問存而對亡,或對留而問缺。或文詞雖綺艷,而少利治體。或辨論雖精微,而殊貧章句。如斯之類,措而不舉。惣六十道, 分為十卷。問對兼具,文理相順。名曰治要策苑。願免晒於樵夫云爾。謹序。

    553


554 日本文德天皇實錄序 奉家君教所製也。
     臣基經等,竊惟,自古人君王者,莫不用天度以敘憲章,立日官而平曆數。故姬漢之千餘載,善惡呈理於掌中,齊梁之百所年,昏明析徵於眼下者也。
     伏惟,太上天皇,孝治有日,文思垂風。夢想先皇之起居,庶幾聖主之言動。去貞觀十三年,詔右大臣從三位行左近衛大將臣藤原朝臣基經、中納言從三位行民部卿兼春宮坊大夫臣南淵朝臣年名、參議正四位下行左大辨大江朝臣音人、外從五位下行大外記善淵朝臣愛成、正六位上行少內記都宿禰言道、散位正六位上嶋田朝臣良臣等數人,據舊史氏,始就撰修。三四年來,編錄疏略。適屬揖讓,刀筆暫休。
     今上陛下【陽成】,武子文孫,重熈累洽,追尋前業,逾勸勤修。數月以降,大納言正三位年名、參議從三位左衛門督音人,天不慗遺,奄然下世。至元慶二年,更敕攝政右大臣臣基經,俾命參議刑部卿正四位下兼行勘解由長官近江守臣菅原朝臣是善等,與前修史者文章博士從五位下兼行大內記越前權介都朝臣良香、從五位下行大外記嶋田朝臣良臣等,專精實錄,潭思必書。
     良香愁斯文之晚成,忘彼命之早殞,注記隨手,亡去忽焉。臣等百倍筋力,參合精誠,銘肌所遑,鞅掌從事。起自嘉祥三年三月己亥,訖于天安二年八月乙卯,都盧九年,勒成十卷。春秋繫事,鱗次不愆,動靜由衷,毛舉無失。唯細微常語,麤小庶機,今之所撰,棄而略焉。名曰『日本文德天皇實錄』。取諸雖百世可知也。臣等生謝龍門,種非虎乳。殊恐,謬缺文於聖訓,忝直筆於明時。謹詣天闕,奉進以聞。謹序。

    554


555 鴻臚贈答詩序 元慶七年五月,余依朝議,假稱禮部侍郎,接對蕃客。故製此詩序。
     余以禮部侍郎,與主客郎中田達音,共到客館。尋案舊記,二司大夫,自非公事,不入中門。余與郎中相議,裴大使七步之才也。他席贈遣,疑在宿構。事須別預宴席,各竭鄙懷,面對之外,不更作詩也。議成事定,每列詩筵,解帶開襟,頻交杯爵。凡厥所作,不起稾草。五言七言,六韻四韻,默記畢篇,文不加點。始自四月二十九日,用行字韻,至于五月十一日,賀賜御衣,二大夫、兩典客,與客徒相贈答,同和之作,首尾五十八首。更加江郎中一篇,都慮五十九首。吾黨五人,皆是館中有司。故編一軸,以取諸不忘。主人賓客,吳越同舟,巧思蕪詞,薰蕕共畝。殊恐他人不預此勒者,見之笑之,聞之嘲之。嗟乎,文人相輕,待證來哲而已。

    555



 

556 皇帝為族曾祖姑太皇大后製服并令天下素服議
     撿開元禮曰:「皇帝本服,大功以上親喪,皇帝不視事三日。」又曰:「緦麻三月。成人正服,為族曾祖姑在室者報。曾祖之姐妹。皇帝所絕,傍親無服者,皇帝、皇子,為之降一等。」又案本朝令曰:「皇帝等以上親,若散一位喪,皇帝不視事三日。三等以上親,百官三位以上喪,皇帝皆不視事一日。」義解曰:「不視事三日者,唯為三月以上服故也。」然則太皇大后者,皇帝之族曾祖姑,天子之宜無服制者也。故本朝不到五等之親,親遠也。唐制猶絕三月之服,服輕也。明知皇帝廢事,證據無文。天下素服,因循不例。唯太皇后之尊名,內親王之貴種,禮制雖無正文,同家宜有別議。

      元慶三年三月二十五日

    從五位上式部少輔兼文章博士 菅原朝臣某定

    556


557 定太政大臣職掌有無并史傳之中相當何職議
     臣某謹案紀傳之書,無太政大臣之文。惟本朝職員令義解曰:「太政大臣,即是有德之選,非分掌之職。為無其分職,故不稱掌。」如此文者,先師之釋,更無可疑。又案漢書表曰:「相國,掌承天子、助理萬機。丞相同之。太尉、太師、太保,皆在其下。」後漢書志曰:「太傅、上公一人。掌以善導,無掌職。太尉、司徒、司空,共在其下。」晉書志曰:「丞相,非常人臣之職,相國同之。太宰、太傅、太尉、司徒、司空,並在其下。」宋書志曰:「太宰所以訓護人主了,導以德義也。太傅、太保同之。」就此等文案之,相國、太傅、丞相、太宰等,位冠百僚,掌殊常職。本朝太政大臣,可當漢家相國等。又大唐六典曰:「三師訓導之官,大抵無所統職。元其人則闕之。三公論道之官,無所不統。故不以一職名其官。」已曰無所統職,又稱無其人則闕之。可以唐三師當太政大臣。唯我朝制令之意,大乖大唐令條。何者,唐令三師三公,獨專其官,不備尚書省之官員。我朝太政大臣,雖無分掌,猶為太政官之職事。斯其所為大乖也。

      元慶八年五月九日

    從五位上行,式部少輔兼文章博士,加賀權守菅原朝臣

    557





菅家文草 卷第七 賦、銘、贊、祭文、記、序、書序、議




     天承元年八月八日  進納      北野廟院

   今生之望已絕。來世之果宜求。匹夫之志,神其尚饗。靈粹令還本覺之時,必預化導矣。

                           朝散大夫 藤廣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