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朝一人一首 卷之十向陽林子輯
晁衡 安倍仲麻呂 【文苑英華】
製千袈裟,緣各繡一偈,施唐國千沙門
山川異域 風月一天 遠寄淨侶 誓結勝緣
林子曰:此偈見『六學僧傳』鑑真傳,師鍊『釋書』亦記之。長屋王既見第一卷,然此偈以見中華之書,故再出之。
長屋王【元亨釋書】
上宋真宗皇帝
君問吾風俗 吾風俗最淳 衣冠唐制度 禮樂漢君臣
王甕蒭新酒 金刀剖細鱗 年年二三月 桃李一般春
林子曰:『月令廣義』曰:「宋真宗朝,日本國人滕木吉朝,獻詩。云云。」滕木吉,未知為何人。按此詩,與嗐哩嘛哈所作一二句異,而其餘大抵相同。未知孰是。嘛哈詩見下段。薛氏『日本考略』亦載此詩,不記作者,蒭字作藏,其餘與『廣義』同。
滕木吉【月令廣義】
黑金水瓶寄丁晉公
提攜三五歲 日用不曾離 曉井斟殘月 寒爐釋碎凘
鄱銀難免侈 萊石易成虧 此器堅還實 寄公應可知
林子曰:此詩見楊億『談苑』。今按,寂照初名定基,其姓大江,實是維時孫,齊光子也。與匡衡為從兄弟。出累世儒家,入釋氏,為叡山源信弟子。遠遊入宋,為丁謂被留不歸,住吳門寺,號圓通大師。師鍊作寂照傳,其贊曰:「照,友晉公,可謂善擇焉。」丁謂是誤國、惑主姦人也。然則,照不擇友,唯阿諛彼權勢而已。師鍊亦未詳知謂行實乎。
僧寂照 照一作昭 【楊億談苑】
暮春遊施無畏寺翫半落花
落花委地亦殘枝 如有如空意始知 何似道場壇越老 年顏白髮半頭時
鬱檀【戲鴻堂法帖】
三月盡日於施無畏寺即事
艷陽三月今日盡 白首拾遺感懷催 永以老身期後會 明春誰定見花開
左拾遺【戲鴻堂法帖】
扶醉走筆,不應調聲。
薛嗣昌曰:「以上二枚,此皇子手跡也。」
子昴曰:「日本草書,如唐人學二王筆也。」
彥光曰:「海東去國幾千里,文物與中州同。蓋太平日久,漸彼之使然耶。」
林子曰:右施無畏寺詩二首,並三人跋,見董其昌『戲鴻堂法帖』十四。鬱檀、左拾遺,未知為何人。然見三人跋語,則草書絕品者也。施無畏寺者,洛西勝地,兼明親王所建之蘭若也。
考『公卿輔任』,則永觀二年,藤齊信兼侍從,此人與公任相並于當時,則料知,可為能書。且『江談抄』有齊信書鷹司殿屏風詩,是一證也。此時兼明未薨,然則鬱檀寓名,而左拾遺者齊信乎。又按藤行成,寬和元年任侍從,其後至長保三年,任參議,再兼侍從。其後寬弘之際,昇中納言,兼侍從如故。行成能書,舉世所知也。寂照以寬弘元年入宋,然則鬱檀者具平寓名,猶野人若愚之例,而左拾遺者行成乎。寂照齎二人墨痕,入宋示人。而後流轉刻石,以至元、明不滅,且有三人跋語併刻之,董其昌藏之者乎。考索如此,未知然否。嗣昌謂:「二枚共皇子之筆。」傳聞之誤乎。若不然,則左拾遺詩,共是鬱檀筆之乎。稱左者,定知當時有右拾遺。或其齊信、行成,同時侍從左右相並乎。若左字其藤字草書轉寫之誤,則於齊信、行成,共為的當。又其先後藤公季、藤誠信,亦兼侍從。然此二人不聞有詩才。齊信者,詩人也。行成詩雖不傳,其父義孝為詩,且明衡『文粹』載行成文,則定是可作詩也。
余曾見『宋史藝文志』,有藤佐理書一卷。又見『書史會要』載若愚、道長、源治部事。今又見此石刻,乃知,當時能書,歷歷相並,不乏人也。以族譜言之,則佐理、道長、齊信、行成,共是從弟、再從弟之行也。兼明、具平、源治部者,叔姪、從弟之行也。文才、能書,鍾美于一家,不亦善乎。後世文筆日衰,能書亦不及古者。痛哉。
辤佛海禪詩東歸
航海來探教外傳 要離知見脫蹄筌 諸方參遍艸鞋破 水在澄潭月在天
林子曰:此詩見『五燈會元』覺阿傳。阿者,日本國藤氏子也。十四歲為僧。二十九歲,聞中國禪宗之盛,入宋,時高倉帝承安三年也。師靈隱寺佛海受法。明年,遊金陵,江岸聞鼓聲,忽太悟而辤海東歸。作偈五首,是其一也。歸朝住叡山。
今按,『會元』詳述阿事。然阿,雖傳禪法歸朝,未弘其宗。其後歷十餘年,榮西入宋,歸朝始唱禪宗。經歷京都、鎌倉,遂開洛之建仁、鎌倉之壽福,是本朝禪寺之始也。其後東福圓爾、建長道隆,相繼勃起,而達磨宗瀰漫于本朝。
僧覺阿【五燈會元】
寄季潭
荊門一別各成翁 三十一年如夢中 幾欲封書問安否 行人倉卒意難窮
林子曰:此詩見僧龍派『新選集』,未知派自中華何書標出之。傳稱,子載是日本國藤氏之子也。藤或作滕,藤、滕相通。宋景濂「日東曲」所謂源滕者,謂源氏、滕氏也。中華書或曰「滕元」者,誤「藤源」之音也。季潭所謂僧宗泐也。自元末至明朝,高貴之僧也。子載遠遊,與彼交久者乎。
藤子載【新選集】
上大明太祖皇帝
國比中原國 人如上國人 衣冠唐制度 禮樂漢君臣
銀甕蒭新酒 金刀膾錦鱗 年年二三月 桃李一般春
林子曰:此詩見『孤樹裒談』曰:「國初時,當欲征倭國。彼遣使嗐哩嘛哈,奉表乞降。上問:『倭國風俗如何?』嗐哩嘛哈以詩答曰:『云云。』上初欲罪其不恭,徐乃貰之。」
按,此詩與前段滕木吉詩大同小異。蔣氏『堯山堂外紀』亦載此詩,為嗐哩嘛哈作,而「上國」作「上古」,「錦鱗」作「細鱗」,其餘皆同『裒談』。
今按嗐哩嘛哈,未知為何人,且不類本朝人名。想夫,兩國語言不通,鞮譯傳誤如此乎。余曾考明朝國初之事,兩國使价來往者,號日本國王良懷。洪武初,當後光嚴帝應安年中。其時,武將者源義滿,執事者細川賴之也。良懷何者哉?考諸我國之事,則先是菊池氏在肥後國,奉南朝皇子,稱征西將軍,威振九州。其皇子薨于軍中,又立其子,號征西將軍。或稱關西親王,是即良懷也。洪武初,菊池奉良懷之旨,遣使于明國。明國使來本朝,則菊池要遮留之,謁良懷修禮,歸之。明國以為:「良懷,真日本王也。」故薛氏『日本考略』曰:「洪武二年,遣使趙秩,諭日本來貢。泛海至折木涯,關者拒秩。以書達王良懷,始延入,諭以詔旨。云云。良懷遣僧九人,隨秩奉表,稱臣入貢。」由是觀之,則嗐哩嘛哈者,良懷所遣之僧名,為譯鞮被誤者乎。洪武五年,當應安五年,大明使僧仲猷、克勒來。此時始知良懷非真王,而達平安城,謁義滿。歷年,義滿使僧中津、妙佐,赴大明。或疑嗐哩嘛哈者,誤中津、妙佐乎。然以『中津集』考之,則恐其不然乎。嗐哩嘛哈,果是為良懷使者,則我邦邊鄙之僧,作詩如此者,可謂奇也。或其傳聞滕木吉詩,改數字而出之乎。按『宋史』,滕木吉入宋者,真宗咸平七年也。至洪武,殆三百年。故明人偶忘之,以為嘛哈所始乎。
嗐哩嘛哈【孤樹裒談】
詠西湖二首
一株楊柳一株花 原是唐朝賣酒家 唯有吾邦風土異 春深無處不桑麻
【日本考略】
【承前,詠西湖】
昔年曾見畫湖圖 不意人間有此湖 今日打從湖上過 畫工猶自欠工夫
【日本考略】
林子曰:右二首,薛氏『日本考略』載之,以為日本人作也。『堯山堂外紀』載後一首曰:「正德間,有日本國使者,經西湖題詩:『昔年。云云。』」
春日感懷
中原二月綺如塵 異卉奇葩景物新 可是吾天仁更闊 小塘幽艸亦成春
【日本考略】
奉邊將
棄子拋妻入大唐 將軍何事苦隄防 關津橋上團團月 天地無私一樣光
林子曰:是亦見薛氏『日本考略』。又『堯山堂外紀』載此詩曰:「倭人入貢,每艤舟定海通津橋。時防閑之法頗嚴。賦絕句,棄子。云云。」提作相,關作通。
【日本考略】
普福迷失樂清被獲嘆懷
來遊上國看中原 細嚼青松咽冷泉 慈母在堂年八十 孤兒為客路三千
心依北闕浮雲外 身在西川返照邊 處處朱門花柳巷 不知何日是歸年
林子曰:是亦見『日本考略』。普福迷失樂清者,可為日本人名。
普福迷失樂清【日本考略】
題春雪
昨夜東風勝北風 釀成春雪滿長空 梨花樹上白加白 桃杏枝頭紅不紅
鸎問幾時能出谷 燕愁何日得泥融 寒冰領卻鞦韆架 路阻行人去不通
林子曰:是亦見『日本考略』。「昨夜」或作「一夜」,「釀成春雪」或作「鵝毛飛亂」。『堯山堂外紀』曰:「萬曆二年三月,倭子三人,同一破船,漂至登州府。其一能詩。是日,雨雪,登守就出為題。倭子即寫此詩一首。云云。」
按『考略』唯記詩,不記其趣。『外紀』併載其趣。然『考略』嘉靖年中所作也。『外紀』曰萬曆者,誤也。故今悉從『考略』次第記之。
【日本考略】
遊育王
偶來覽勝鄮峰境 山路行行雪作堆 風攪空林飢虎嘯 雲埋老樹斷猿哀
擡頭東塔又西塔 移步前臺更後臺 正是如來真境界 臘天香散一枝梅
【日本考略】
萍
錦鱗密砌不容針 只為根兒做不深 曾與白雲爭水面 豈容明月下波心
幾番浪打應難滅 數陣風吹不復沉 多少魚龍藏在底 漁翁無處下釣尋
【日本考略】
保叔塔
保叔元來不保夫 造成七級石浮屠 縱然一帶西湖水 洗得清時也是污
【日本考略】
被張太守禁,舟中嘆懷
老鶴徘徊日本東 嘆看宇宙作樊籠 只因飛入堯天闊 恨在扁舟一葉中
【日本考略】
四友亭
四友亭名萬古香 清風曾遞到遐方 我來不見亭中主 松竹青青梅自黃
【日本考略】
林子曰:右五首,共見『日本考略』,未知何時何倭人所作。然不傳于本朝,遺於中華,為薛氏被收載,不亦奇乎。余今採於此,遺於本朝。
蜀葵花
花於木槿花相似 葉與芙蓉葉一般 五尺闌干遮不盡 尚留一半與人看
林子曰:『堯山堂外紀』曰:「成化甲午,倭人入貢。見蜀花不識,問何名。人紿之曰:『此一丈紅也。』其人以紙狀其花題。云云。」
按成化甲午,當本朝文明六年。此時應仁兵革漸靜,然邊境未安。則不審何人入貢否。義滿以來,為入貢使赴大明者,多是禪徒也。則此詩亦禪人所作乎。又按此時,武將不能御下。故西海牧守,私渡使舩,以便利倍,則此入貢者,或其類乎。
【堯山堂外紀】
雨中往曹娥江
渺渺茫茫浪潑天 霏霏拂拂雨和煙 蒼蒼翠翠山遮寺 白白紅紅花滿川
整整齊齊沙上鴈 來來往往渡頭舩 行行坐坐看無盡 世世生生作話傳
倭子從終興【堯山堂外紀】
又
天連泗水水連天 煙鎖孤村村鎖煙 樹繞藤蘿蘿繞樹 川通巫峽峽通川
酒迷醉客客迷酒 舩送行人人送舩 此會應難難會此 傳今話古古今傳
倭子從終興【堯山堂外紀】
林子曰:『堯山堂外紀』載此詩,以為嘉靖間事。
今按,未知從終興為何人。二首共連用疊字,格體固奇。讀得不澀,最為絕唱。蔣仲舒收載之者,宜哉。
湧金門柳
湧金門外柳如金 三日不來成緣陰 折取一枝城裡去 教人知道是春深
【徐氏筆精】
又
西風古道摧楊柳 落葉不如歸意多
林子曰:徐氏『筆精』曰:「倭夷人入貢,駐舶朹城外湧金門,詠柳賦二首。云云。」
按徐氏收載朝鮮詩數首,而其次載此二首。其意謂:「雖外夷,作詩如此。」想夫,嗐哩嘛哈以下,薛氏、蔣氏、徐氏所取者,雖中華人所作,不可愧焉。考諸本邦,則當時朝廷,未見如此之文才,疑是五岳禪徒入明國者所作乎。不然,則我邦浪士倩華人所作乎。抑又華人脩飾潤色以傳者乎。
【徐氏筆精】
萬里一歸人詩卷
闕
林子曰:明丘濬『瓊臺類稿』四十七「萬里一歸人卷跋」曰:「右,五言律詩一首、七言絕句二十一首,乃日本國僧作,以送瓊之戎士蔡庸,秉常者也。詩以唐體,字以晉書,書以繭紙,卷以『萬里一歸人』為名。蓋摘其詩中之句也。而是句又剽唐王右丞『送人下第』之詩之句也。」
嗚呼,觀於是卷,可以見孝之一念無間華夷矣。蘇子曰:「天下豈有無父母之人。」信哉斯言也。秉常,於永樂中,隨由海將軍,備倭海上。遇賊于萬全,我軍敗績,遂為所俘。同時被執者,皆死刃下。獨秉常,以母老,辭得脫。間關海東諸夷,達日本,投其國僧惠歲為師,祝髮為浮屠。乘間言及母在。彼僧惻然憐之,白其主,縱之得歸。乃率其徒,賦詩以送之,如此云。予於是,不獨見秉常之克孝,而因以知夫孝之在於人心,放諸四海而準也。夫倭虜至為不道,日本東夷之人也,一聞秉常母老之言,即惕然興夫惻隱之心,使秉常之母子復得相見。孰謂孝親之心以華夷而間哉。後秉常果如其志,養繼母朱氏,以終天年。今秉常亦已七袠矣。嘗以是卷見示。予每展誦,未嘗不三復嘆息。故書此于其卷末,使博雅君子有取焉。未必不足以備『太平御覽』之一也。
『廣東通志』七十二曰:「蔡庸衛,倭戎士也。永樂中,年二十餘,於萬全獨州洋,為賊所俘。後至日本,投其國僧,祝髮為浮屠。久之,乘間泣言:『母老在堂。』僧惻然白其主,得釋。遂率其徒賊賦詩,名『萬里一歸人卷』以贈之。及歸,母尚無恙,而庸年已七十餘矣。卿里莫不嘆異。」
按秋氏詳言之。然併『廣東通志』觀之,則其事益明,故並載之。『通志』唯言日本國僧。丘氏記其名曰惠歲。歲當作奯,即是天龍寺僧惠奯,號鄂隱,為津絕海弟子,而頗有詩才者也。其卷中詩,想夫,可為當時五岳文字禪之作也。今若考諸五岳詩稿,則或可得之。然不見於中華書,則非所可以載於此。故題下曰闕,而引丘氏跋,以著其始末。嗚呼,此亦本朝一故事,而載於立丘氏集者,與子美詩中「黃四娘」可並按者乎。凡此集,所關於五岳者,不載之。然是見於中華書,故如此。
闕【瓊臺類稿】
寄南珍
上人居處僻 心與石泉清 道在偏違俗 身閒不用名
空階松子落 雨徑蘚花生 怪得稀相見 年來懶到城
林子曰:明曹學佺『明詩選』載日本僧天祥詩十一首,今取其一。未知天祥為何人。
僧天祥 日本人 【明詩選】
長相思
長相思 相思長 有美人兮在扶桑
手攀珊瑚酌霞氣 口誦太乙朝東皇 鯨波摩天不可航 矯首欲渡川無粱
去時遺我瓊瑤章 蠻牋半幅雙鴛鴦 鴛鴦不飛墨色改 攬淚一讀三斷腸
前年寄書吳王臺 西湖楊柳青如苔 今年東風楊柳動 鴻雁一去何當回
欲彈朱絃絃斷絕 欲放悲歌聲哽咽 孤鸞夜舞南山雲 花漬簾前杜鵑血
思君不如天上月 夜夜飛從海東出 月明長傍美人身 美人亦近明月輪
褰衣把酒問明月 中宵見月如見君
長相思 長如許
千種消愁愁不消 亂絲零落多頭緒 但將淚寄東流波 為我流入扶桑去
林子曰:是亦見『明詩選』。其詞艷而優,讀之有餘味。疑其假設美人,以思慕本邦鄉親乎。此外,有五言律詩三首、絕句一篇,共為絕唱。就思,往昔我邦僧智藏見劉禹錫集,僧圓載見陸龜蒙、皮日休集。其餘鑒禪師於鄭谷之類猶多。定知,是等各在唐可作詩。然無一首可傳,可以惜焉。天祥、機先,入曹氏之選,可謂幸也。
僧機先 日本人 【明詩選】
本朝一人一首 卷之十 終
本朝一人一首 附錄向陽林子
- 本朝文學,權輿於阿直岐、王仁來朝。其後段陽爾、王辰爾之備,揚搉之。及天智帝馭寓,雅頌初起,篇章若干。其中今存者,大友、大津詩賦是也。平氏所撰『廄戶太子傳』曰:「推古二十八年三月上巳,太子召漢、百濟好文士,使裁詩。」然『懷風藻』序曰:「聖德太子專崇釋教,未遑篇章。」由是觀之,則平氏所言未可信焉。天武崩時,群臣作誄。持統朝,有神納言之作。既而文武帝「月舟」四韻,淡海公「元日」六韻,相繼成章。及聖武帝賀玉棗獻詩者百餘人,可謂盛矣。想夫『懷風藻』,作者可在其先後也。逮弘仁帝在祚,有『凌雲』、『文華』之撰。天長承繼,有『經國』之篇。承和以來,每春賜題試,群臣之作,遂為恒例。其餘臨時之雅席,花月之盛筵,不可枚舉。才子滿朝,博士立家,歷代不乏其人。故江匡衡曰:「本朝者,詩國也。」
- 『文選』行于本朝久矣。嵯峨帝御宇,『白氏文集』全部始傳來。本朝詩人,無不傚『文選』、『白氏』者。然桓武朝僧空海,熟覽『王昌齡集』,且其所著『秘府論』,粗引六朝之詩,及錢起、崔曙等唐詩為例。嵯峨隱君子,讀『元稹集』。菅丞相曰:「溫庭筠詩優美也。」公任、基俊所採用,宋之問、王維、李頎、盧綸、李端、李嘉祐、劉禹錫、賈島、章孝標、許渾、鮑溶、方干、杜筍鶴、楊巨源、公乘億、謝觀、皇甫再、皇甫曾等,諸家猶多。加之李嶠、蕭穎士、張文成等作久,聞于本朝。然則當時文人,涉漢、魏、六朝、唐諸家必矣。藤實賴見『盧照鄰集』,江匡房求王勃、杜少陵集,且談李謫仙事,則何必白香山而已哉。『白集』始傳,時弘仁帝深祕之,曾與野篁論詩,感篁所言,與白意合。想夫當時朝士,就唐國之便,相爭求之。余先考家藏白集跋曰:「會昌四年五月,為日本僧惠萼寫之。」是當仁明帝承和十一年,萼在唐時也。萼猶如此,況於文人哉。爾來『白集』流傳於闔國。不斥「白氏」,唯曰「文集」,匪斥為詩家稱而已。雖倭歌家,無不讀之。其訓點,世傳菅氏所加也。『江談』曰:「菅丞相詩似元稹。」然則公讀『元集』,可與『白集』相同,唯未遑訓點乎。一條帝敕紀齊名點『元集』下卷,齊名辭不受詔。然則其上卷先是有點本乎。故齊名僤先輩,不加補之者呼。故知本朝官家詩章,專以『文選』、『元』、『白』為主,而參考諸家也。
- 江朝綱曰,凡作詩之道,先安題目,然後染翰焉。詩有長短,題有虛實。出於經籍之奧理者,謂之實題。懸於風月之浮華者,謂之虛題。可有雙關之題,一題之中,二物相雙也。上下分作,謂之雙關也。
凡五言詩,二句中二四不同,二九對。七言詩,一句中二四不同,二六對。共避下三連病。
不論無言、七言,首一韻謂發句,次一韻謂胸句,其次一韻謂腰句,其尾謂落句。首、尾、胸、腰,謂四韻。只有首尾二韻,謂絕句。
凡詩有八病。平頭病者,上句第一、二字與下句第一、二字同平上去入是也。但第一句同平聲,不為病也。上尾病者,五言詩第五字與第十字,七言詩第七字與第四字同平上去入是也。蜂腰病者,五言、七言,每句第二字與第四字同平上去入是也。但上句平聲,不為病也。鶴膝病者,五言上句第二字與下句第九字不同平上去入是也。下三連病者,五言、七言每句三字連同聲是也。念二命者,一首之中有同字、同意是也。越韻病者,用相似之韻也。所謂清韻用青字是也。越調病者,或有餘句,或有不足之句是也。【與中華詩病大同小異,故記於此。】
詩有八對。其中常可用者,色對、數對、聲對是也。色對者,上句用丹青,下句用白黑之類是也。數對者,上句用三千。下句用一萬之類是也。聲對者,上句用仙字,下句用萬字之類是也。仙字聲涉千,故與萬字為對。其外風雲、草木、魚蟲、禽獸、年月、日時、天地、明暗、貴賤、上下,以其名為對是也。色對之中,以鳥代黑,以雪代白。數對之中,以雙准二,以孤准一等是也。發句、落句,強不求對,諸集中,邂逅有之。【以上朝綱天慶二年所作,今摘其要於此。】
藤右府宗忠『作文大體』曰:「文章、詩、賦,十二對。」曰:「色對者,青、黃、赤、白、黑之類是也。」曰:「物對者,驚魚、飛鳥之類是也。」曰:「同對者,山岳、海潮、內外、表裏之類是也。」曰:「異對者,水火、人物、春秋、東西、子午、乾坤、河海、砧杵之類是也。」曰:「數對者,一二、萬億、眾洪、孤集之類是也。」曰:「疊對者,悠悠、渺渺、斑斑、瑟瑟之類是也。」曰:「緫綿對者,雪深深谷愁猿移,雪遠遠峰訪客稀之類是也。」曰:「正對者,高低、去來、蒹葭、楊柳之類是也。」曰:「音對者,一、二、三對先、專、朽。先字千音也,專字亦千音也,朽亦九音也。」曰:「傍對者,春是東,故對西字。秋是西,故對東字。木是東,故對西字。其餘陰陽、子午對南北,水火對陰陽之類是也。」曰:「義對者,白對烏,雪對紅,明對黑,月對景之類是也。」曰:「雙對者,花色遠依花色映,鳥音深和鳥音歌是也。」又曰:「我朝貞觀之後,好句題。或以題外字附韻,或以題中字附韻。所謂『魚上冰』題,以魚為韻字;『曉鶯鳴宮樹』題,以宮為韻字之類是也。題中平聲,或二字或三字有之,則其中擇一字為韻。或破題用韻字,或結句用之,共有例。於探題,則不附韻字,只任作者之心。一篇中不用同字者,麗體也。然或用同字,亦有之。云云。」
林子曰,宗終詩,余未見之。然論詩法如此。此外博舉詩體,皆以先輩句為例。詳見『作文大體』。其事繁多,故不枚舉焉。
- 我朝天子好詩者,以嵯峨、村上為最。在皇子連枝,則無過兼明、具平、輔仁者。在諸家,則無先於紀氏者。見『懷風藻』可知焉。至長谷雄,大揚家聲,齊名、在昌以後無聞。都氏三世相續著名,在中以後無聞。橘氏、小野氏、三善氏、諸源氏之族,秀才間出,然不能及數世。如菅野氏、巨勢氏、滋野氏、春澄氏、惟良氏、高階氏、田口氏、大藏氏之類,非無其人,然或一世、二世,或隔世不連綿也。箕裘弓治之九,唯藤氏、菅氏、江氏而已。藤氏有日野、南、式三家,共是聲價連續。式家中微,日野、南家僅守餘業。江家多達者,然匡房之後不數世,家業殆絕焉。菅氏自古人草創,清公顯著,是善承襲,道真公高大家門,淳茂、文時不辱所生,傳至是綱、在良,延及為長、在高,降逮秀長、和長,各當其時有令望。秀長詩雖不傳,然義滿公遣大明書,使秀長作之。則猶非金銀誤金根,指蝦蟆為良馬之類。秀長之後,武將以詩文屬禪徒。從茲以降,舉世皆謂:「文筆唯在叢林,而無問官家者。」登時,信義堂、津絕海有拔群之才。巖惟肖、派江西、秀岐陽、彥村菴、連竺雲之徒,相繼而出。其餘見『花上集』、『百人一首』、『北斗集』者,五岳之秀也。官家既衰,叢林亦微。二百年來,闔國無文章。悲哉。幸有惺窩藤先生、余先考,而斯道再興。然今無繼二先生者,無如之何。
- 我邦閨秀,大伴姬、有智子,唯氏,恐不愧中華,其後寥寥乎,僅見十氏采女。至倭歌者流,則置而不論。在方外,則智藏、辨正、道辭、道融、空海、蓮禪而已。如性空、守遍,則備其員而已。至若叢林,姑舍是。在隱逸,則民黑人、嵯峨隱君子而已。此人嵯峨皇孫,姓源諱淳,或曰清。其詩雖不聞,如廣相、是善論事不決者,質正此人,則其博物可知焉。若夫關雄、周光,雖有山林之志,或出列朝廷,或羈微官不能退。如藤麻呂自稱狂生,良春道被稱山人之類者,其猶可多。
- 本朝大事,無過於遣唐使。就中粟田真人為武后被禮,播名於劉煦、宋祁之筆。其餘多治比縣守、藤原清河、藤原葛野等,才識豈尋常哉。今求其詩,皆不得之,甚為遺憾。是知藤原宇合、丹墀廣成、藤原常嗣存其詩者為幸也。若夫小野妹子、高向玄理,則在『懷風藻』之前,置而不論。
- 本朝以儒業榮達者,無過於左大臣藤原在衡。其事業雖載『國史略』、『文粹』及小說,未見其詩文,非無遺憾。或曰:「在衡聞至尊讀某書,則己亦讀某書,如此者數矣。故每有下問,應對如流,故得非常登庸。」未知然否。此公,非日野、南、式之流,而魚名公晜孫有賴子也。或曰:「僧如無子也。」
- 桓武平氏有二流,高望後胤悉是為武門,高棟後胤為廷臣,故弄詩文者間有之。就中定親為後朱雀帝侍讀,江匡房師之,則其才可想像。今見其文于『續文粹』,未見詩章也。嵯峨、光孝源氏有才子,所謂順、時綱、為憲等是也。宇多源氏有英明、經信等。醍醐源氏有兼明、則忠等,且高明詩雖不傳,撰『西宮記』,則其才可知焉。村上源氏有師房、俊房等。唯清和源氏,則孝道之外,不聞有文士。然賴光子賴國等補文章生,豈不作詩哉。然今無傳也。『續文粹』載賴義文一篇,未之所自作乎,借博士之手者乎。所謂習與性成,可不思之乎。
- 詩章總集,見於本朝書目者,菅是善『銀牓翰律集』、『韻律詩』,紀齊名『扶桑集』,藤明衡『本朝秀句』,敦光『續本朝秀句』,周光『拾遺佳句』,長方『新撰秀句』,基家『續新撰秀句』,蓮禪『打聞集』,菅為長『文鳳集』。其餘如『本朝佳句』、『本朝策林』、『類聚句題抄』、『古今詩抄』、『格律清英集』、『詞花麗則』、『當世麗句』、『近代麗句』、『藍田集』、『風心抄』等,或百卷,或三十卷,或二十卷,或十卷,或數卷有差,今皆不傳,可以痛息焉。今偶存者祕,則知者鮮矣。余深惜其久而瀰漫滅。故今僅編此十卷,以存十之一於千百也。
- 詩家別集,見於本朝書目者,『菅家三代集』、『野相公集』、『江音人集』、『江相公集』、『江吏部集』、『江金吾集』、『後江吏部集』、『都氏文集』、『橘氏文集』、『善家集』、『紀家集』、『藤有國集』、『橘直幹集』、『慶保胤集』、『源時綱集』等也。其中『菅家三代集』二十八卷,其餘或五卷,或三、四卷,或一、二卷而已。然則編本朝書目時,既不得全部乎。且夫諸家集,豈唯是而已哉。至若倭歌,則『萬葉』、『古今』以下,敕撰二十一代及家家集,汗牛充棟。是知本朝中世以來,唯弄倭字,不重漢字也。乃至五岳諸彥集,於余所見,則師鍊『濟北集』、圓月『東海一漚集』、周信『空花集』、周麟『翰林葫蘆集』等,不為小部。其餘,中津『蕉堅稿』、友梅『岷峨集』、祖應『早霖集』等,雖頗馳名於緇林,其著述則小部而已。余先考羅山林先生,平生著述,悉罹丁酉之災。易簀之後,余與函三弟求得遺文於萬方,編輯『文集』七十五卷,『詩集』七十五卷,都合百五十卷。文起千篇,詩殆五千首。至本朝詩文興,至今未有盛於此者也。
萬治三年庚子 九月二十六日
向陽林子 記於溫故知新齋
本朝一人一首 後序
余一夕自溫故齋歸靜廬,棐几掃埃,侍童捧茶。余諭曰:「今試就一山嶽,區分其群樹眾卉,則可謂之一山一植乎?撿一府庫,條陳其諸品雜器,則可謂之一庫一貨乎?森然芊焉之萃,可以見矣。燦乎炳如之秀,可以認矣。」童曰:「信然矣。然何其言之出此哉?未審。」余曰:「爰有『一人一首』之書,故偶爾耳。」童動喜色曰:「漢魏歟?兩晉歟?南北歟?李唐歟?趙宗歟?胡元歟?大明歟?其或歷代槩舉歟?」余曰:「本朝也。」童曰:「愈新奇。其書在何許乎?」余曰:「家兄溫故齋主,病後近來所新撰也。」童曰:「其為書也奈何?」余曰:「資始於『懷風藻』,而『萬葉集』之所載也,『凌雲集』也,『文華秀麗』也,『經國集』也,『都良香集』也,『菅家文草』也,『殘菊詩篇』也,『水石庭詩卷』也,『本朝麗藻』也,『江吏部集』也,『本朝文粹』也,『朝野群載』也,『無題詩集』也。掄閱之,各採其一詩。其餘之錄記、倭歌之籍、國字之書,遍考精訪,乃至近歲。凡作者三百六十餘人,而詩數亦同五七之言、長短之句有差,勒成七卷。又一卷,以輯兩句存而篇不全者。又一卷,以記無名氏之作及怪異雜件。又一卷,以纂本邦之題詠,表章于中華之典者。統計十卷,命名曰『本朝一人一首』,而加評話于各篇之後,乃校審某甲、某乙之出自、族系。『懷風藻』作者不聞,往歲臆度以為淡海三船之撰也。阿部仲滿詩律不傳,固遺憾也。『文苑英華』所載「胡衡使本國詩」,此是朝、胡相亂,而晁衡之作者也。此兩件,方今論述焉。『書史會要』所謂本朝翰墨之達于中華者,治部卿源從英,其爵里未詳。方今新考察之,以為源俊賢也。俊賢之草字,轉為從英者也。可謂確當。加之,校索之便于國史之料者,不亦可乎。且又別著附錄十則,以貼于十卷之末。誠是好書也,珍簡也。彼眾山之草木,榮茂則榮茂矣。與時早謝,罕有閱世。此之群作,筆花不凋,藻林久芳。彼盈庫之金,玉耀麗則耀麗矣。無脛而走,乍摧乍失。此之諸篇,瓊唾不乾,爛章永照。何夫一山一植,一庫一貨之足併言也哉。」童曰:「謹承誨。抑本朝之作者,如此而已耶?」余曰:「中華古今詞人甚蕃,今就李唐而告之。其詩人多多,莫過於計氏之『唐詩紀事』,而千口之外幾希。睠夫,初盛中晚之才子,豈得較計呼。韋迢、郭受,不見于『杜陵集』。裴迪、丘丹,不附于『王維集』,則文字可不傳也。若是之類不少,固唐賢之有名有作者,僅超千餘。」
「本朝亦然。學術興起之後,諸生輩出。春秋之科試,年年其攀桂者最夥矣。侍宴應制之徒,釋奠朝野之俊,極眾矣。贈答私閑之倫,亦以繁加。其名姓與翰墨蕪沒者,固無際量。吁痛哉。若夫天命開別帝之百篇,隻字不遺,可慨惜焉。且吉備真備之「詠梅樹」也,藤原八束之「與渤海貢使往復」也,石上乙滿之「南荒草篇」也,小野篁之「隱州長篇」也,有其事而無其詞,可深惜焉。『經國』二十六卷之六卷僅殘也。『土佐日記』有賦詩之事,而不錄也。公任、基俊之朗詠,其完章殊尠也。可悒惜焉。況又群彥之各級,多為烏有。而『祕府略』、『銀牓翰律』、『扶桑集』、『坤元錄』、『秀句』、『麗句』、『格律清英』等之名空傳乎?可勝惜哉。業已如此。今方本朝辤章,行世者僅僅晨星也。」
「家兄病餘之優興,閑中之幽適,既已及此。其不光陰之虛擲也,勔釗之所致,最可嘉歎。凡此作者,唯有一篇,則任所見而記之,有兩三篇,則以遴可否。或一人之作,有數十首,及逾百章,則揀察固著眼。至是其姓名云云,其才調云云,其古製近格云云,烱烱然矣。禪林風月之詩句,可以觀者不乏,而今特略之,亦是其所著眼也。至若藤斂夫、羅山先生之吟詠,今特不錄,可有微意。就而言之,中華文宗詞伯,歷世比比。然其家業延及數世者顯矣。本朝以文字為弓冶者,紀氏久矣,菅氏最綿綿,江氏奕葉相紹,藤氏之南家也,式家也,真夏之胤也,亦不墬貽厥。哿矣,偉矣。今披此書,可了知也。本朝風俗之敦厚,豈愧他方乎。中華之人在其世,誇其世之美事者,不為不多。吾儕,桑域之人也。桑域之美事,不可不談也。」童拜而退。
既而家兄命余以後序,遂敘一般說話,呈焉應焉。『荊公詩選』序曰:「欲知唐詩者,觀此足矣。」今夫欲知本朝詩者,觀此書足矣乎。
題本朝一人一首後
堯有擊壤焉,舜有南風焉。為詩之道,濫觴於此矣。經于周詩、楚騷、漢魏、六朝,至李唐之初、盛、中、晚,而郁郁乎。
顧夫本朝於歌,如中華之詩也。造端於陽神、陰神之唱,而托始於下照姬、素盞鳴尊之詠。而難波枝春花,王仁賞之;明石之朝霧,人磨吟之。橘諸兄之編『萬葉集』,紀貫之撰『古今集』,自是倭歌之良材顯著矣。殊世而有制法,各國而有風俗。故可知焉。匪啻倭歌而已,於詩亦盛矣。其始何代乎?大友、大津所作,如「河梁」之五言,「栢梁」之七言者,其權輿乎。其後文武、嵯峨,至醍醐、村上,施休明之政,菅、江及藤氏之南、式,世文章之家。至若詞秀文英,逐世而興,騷人墨客,同時而出。雖中華之文物,豈啻外之呼。嗚呼盛哉。然逢歷代之兵革,典籍殆散失,為烏有者,甚不少也。其存者,僅十之二、三耳。故其名之不膾炙人口者宜乎。嘆惜太息在於斯。
邇日向陽先生有微恙,節往問之起居,先生出一編,示節曰:「余頃間藥石之暇,偶閱『懷風』以下之諸集,雜及稗史、小說之末,以選本朝之詞客,每一人而采一首,凡三百餘人。長短古風,五七言、異體、雜詠,或有篇不全者,或有怪談者,或有不記名者,或有出異域之書者,每一首評論之。且揭本朝之詩體,作之附錄,併為十卷,名曰『本朝一人一首』。如叢林之徒,則今不採之。」節欣然開卷,乙覽嘆曰:「今見此卷,疑,如詩家,亦有司天臺而登之,指數東皐之白榆。一辰一星,其名不同。一人一首,其品各異。就中有三台七斗,有二十八宿,粲然麗天,芒寒色正。吁乎,本朝之古,文物之盛,其時世也,其分野也,德星聚者乎,五星聚奎者乎。方之中華,雖在外裔,胡豈無人乎。文章昭回之光,於是可見矣。唯惜其傳之不遍,亦如保章職事之廢乎。今先生之此篇,有羲和之眼,而紫宮列宿,區別分辨,昭昭焉,煥煥焉。使具眼者,管窺得之。則其功大哉,其施博哉。何幸如焉。且編中若干之名士,開顏于地下者耶。想夫,本朝編詩之書,雖有間存,然其評論者,僅有『江談抄』,其餘未曾見之。然則詩評之詳精者,其以是為始乎。且雖中華評詩者夥矣,無揭一人而選一首者。則如此編,固希有之書,奇珍之翫也。況此三百餘人,與彼詩三百,不期而自符合,則又可謂盡美矣。先生之博物明辨,以可仰歎乎。先生受文敏公之緒,深根于儒林,固蒂于文林,托身于士林,游意于藝林。如編此集者,對古人于書林,弄筆花于詩林者乎。」先生莞爾曰:「汝亦題之卷末。」節以非其任,峻拒不許。於是握禿筆,慢綴贅語。不免覆醬瓿,畫葫蘆之譏焉。
門生 金節 謹題
本朝一人一首 跋
昔本朝文物之盛,詩人才子,世世不乏。想其諸家,文筆簡編成堆,車載斗量也。然世遠人亡,而存者幾希,可以痛焉,可以惜焉。
頃間,家嚴向陽先生病餘寂閴,一日與讀耕先生談及此事。因披繙『懷風藻』、『凌雲』、『文粹』、『經國』、『麗藻』、『無題詩』等詩集,抄出其詩,一人各限一首,乃加批評。命小子涉筆。其選擇之精,搜求之勞,可勝言乎。既而晝牕夜几,孜孜不怠,逾月成篇,合部十卷,名曰『本朝一人一首』。在昔索靖、魏玄同曰:「病中無以慰,把君詩軸過日。」今家嚴病餘,把本朝詩軸過日者,可併按焉。何與世人笙歌、鼓舞、飲食、談話者,可同世而語哉。睠夫,良玉不遇卞和,則長埋黃壤;寶劔不遇雷煥,則誰開青函哉。今人唯知五岳有文字禪,而未知本朝之古官家有詩才。故瓊章瑤句,韜光而不能揚其美。筆槊詩鋒,在笥而不得發其銳。幸有家嚴之撰,而舉揚其名。孰與良玉遇卞和哉,孰與寶劔遇雷煥哉。嗚呼,他日此書遍行于世,而人人記作者姓名,知作者系譜,識作者行實,詠作者詩句,且又深味其句意,參考諸中華之詩章,則為登騷壇之助者必矣。豈屑五岳蔬筍之味乎。嘗聞鯉趨而過庭,得學詩也。小子於伯魚,雖不可及,焉得聞本朝之詩,不亦悅乎。
本朝一人一首補遺
林子曰,世無陳農,則遺書不可求焉。家不東觀,則難得未見之書。才不往充,則所閱不可諳焉。料知,此編可有漏脫,故餘數葉,以待增補也。若幸多多得之,則可修續集,以繼此編。
室町通鯉山町 田中清左衛門 刊行
[再臨ノ詔] [久遠の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