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代舊事本紀大成經 御語本紀上卷 上
先代舊事本紀大成經六十三 御語本紀上卷 上
御語本紀上卷 上
先皇 第一
學問 第二
修身 第三
修心 第四
御語本紀 上卷 上
先皇 第一
御語曰:「先皇立皇極也,鎮宗宮,禘宗廟,起社稷,尊聖陵兮。隆先德,盛先功,理本理,事本事,而合天法,應神意,令風雨隨時,使百姓伏化矣。賢君格其道,實致信止之,以致泰平。愚君忽這極道,而天被棄,神被放,不能持社稷。故君王止誠信,止敬努,以之為詮也而已。」
大王在大殿,田村王候于傍席,即命曰: 「寡人為汝,語先皇事。
橿原宮
(
神武
)
朝代,神世漸改,既成人世,立宜征違,而起自戎邊,初開中國也。是含文先武,而制夷賊,立皇極。成文含武,而立政道,鎮寶祚矣。神人之蹟,勿妄計之。八代沖莫無為,唯為之在於孝,而天下無風波,兆庶止豐樂,並置聖蹟於泰平,密未見之矣。二代發先密而布仁撫,海內朝於德,海外來於德,聖蹟肇見,民知美譽。
日代宮
(
景行
)
朝,有德而遇風塵,以智、仁、勇,周征而圓六合,肇竭四濱,大行帝業。石塵宮朝,納智、仁、勇歸德,黎民富福休於君德矣。是此二朝,聖君之德也。
若櫻宮
(
神功
)
朝,以神智、神仁、神勇,將神率賢,發三軍,征三韓,而含智仁勇以歸德,天下豐饒,不知所憂。
應神
(
豐明宮
)
朝,止天德,行無為,不治能治,不教而能行,民始謠萬歲。自是此二朝,神人之跡也。
高津宮
(
仁德
)
朝,絕仁普布,絕愛遠施,民位諸大恩,世富諸大澤,實至聖之德也。人云三朝矣,三代賢君也。能續聖澤,而令聖薰不哀。兩代失賢德,民大恨所治,于先皇德而不叛。
白髮
(
清寧
)
天皇興賢德,
青海天皇
(
飯豐清尊
)
受繼之,遂復先皇道。二朝生智而篤禮,大仁而強義也。仁義禮智兼布,天下大復德,是即萬世師也。
列城宮
(
武烈
)
天皇,絕暴而失德,絕惡而害民。民雖大慍所治,于先皇德而不叛。皇極已來至夫朝,並二十有七王。在於中,二十四王,有名神人、無名神人、有名聖人、無名聖人,賢皇以加於間,而行聖跡。其餘三王惡王爾。於於,夫一王無名惡王,一王有名惡王,一王絕宇惡王。迄是所謂先皇也,於其聖賢也,有無為良道,有仁義良道,而可學其良矣。於其惡王也,有不慮過惡,有從心作惡,而可避其惡矣。是依先皇之道也。」
御語曰:「先皇致知以敕,告物於臣,無不宜矣。大臣格物以奉之,又格物於奉旨。或有賢旨,則反命奏其憶事。大臣無私恐,天皇无逆怒矣。是由天君無我而在理,无臣无我而陪理也。故无所反怒,無所反恐,是正直之上事,無為之至事也而已。
廣高宮
(
仁賢
)
朝,慮君臣之節,及後君之御,而欲認先皇上事於永世。肇製禮定,反命則,去席三尺,改氣和音,而奏事也。以即席反命為臣之非禮,以反命為色為君之非禮,怒干反命是君之罪,恐于君怒是臣之罪也。百世天皇,失此節則不知社稷所立。」
御語曰:「精知哉。
高丘宮
(
綏靖
)
天皇,知
兄王
(
手研耳命
)
不肖,知時望於危,知喪難遂,知祚難立,知止以可治時,知擊以可治時,皆豫知為之,皆如議得之。知在中難則,知在心可則,知難立先功,知難興後德,知立乎先權,知興乎後道,而責已敬身,皆成无違矣。明慮原思至哉,修德行功大哉。」
御語曰:「大知哉。
浮穴宮
(
安寧
)
天皇,不敏敏問事於諸臣,不智智聞理於才子,不意意與眾道萬機。無己故善乎天己,無我故好乎皇我。大哉矣。」
御語曰:「至知哉。
㝹道宮大王
(
菟道稚郎子太子
)
,知王者機,知治民中,知至孝極,知至悌限,知可解時,知可讓時,知可生時,知可死時,皆道之也。大哉。大王立於道以長矣,遂終於道中也。至哉。」
御食子大夫禮拜白言:「先皇何朝為至仁?」 曰:「
高津宮
(
仁德
)
天皇,可謂至仁。從天皇度勝叡慮,而不從
昆王
(
大山守命
)
貪天下意,是可謂至孝矣。任為兄儲王,順心而不任大王讓天下處,是可謂至悌矣。天皇立儲以天理,
昆王
(
大山守命
)
貪位以人欲。決理欲而堅向背,是可謂至理矣。自已辭去以天義,
弟王
(
菟道稚郎子
)
讓位以謙退,貞義慥辭不回頭,是可謂至義矣。孝悌是為仁事也,義理是為仁理也。察皇政大而國氣微,命天下赦三年貢調,休三年課役,是可謂至惠矣。四年兆庶不堪期,而位請納貢調、務課役,天皇不聽,是可謂至愛矣。宮殿甚壞,雖雨露牟牀席,風霧敗袖袂,不敢為憂,是可謂至信矣。韓使化來,雖笑破宮之野,說自國王殿,更不為辱,是可謂至智矣。惠愛為仁體,智信為仁用也。不倦王內卑,不勞王竈貧,唯見幾民富,而慶聞夷黎饒而樂,是可謂至功矣。天感德,風雨隨時,五穀豐登,尚夫龍馬翔四海,而霧祥瑞,是可謂至德矣。五年知天節而聽以納貢、納役、造殿,百姓欲拋身於材,尚依禮不聽美人,是可謂至禮矣。民感無酬愛,勵稼農,夷恐不威思,捨逆亂,是可謂至節矣。禮節為仁相,功德為仁性也。仁之禮,用性、相、理、事已足,為之至仁。仁是人也,人道已致矣。」
太子阿佐稽首白言:「臣聞
高津宮
(
仁德
)
天皇豈唯仁,其德即聖也。然大王專宣至仁,其意如何?」曰:「仁總五常,成五典,其至者即聖也,非聖則不能至之。汝所問在茲。仁之為仁是人,人之為人是為聖。汝所問在茲。昔異國有人為人人,其名孔仲尼。生涯為說,皆在仁。聖人何不說聖乎?是仁品品,是人品品。豈易得至,而為行仁。豈易得說,而為盡仁。於非孔子,誰生涯說為不足。於非孔子,半說為足。相遷,於於為聖人哉,於於道為仁哉。」
御語曰:「二代天皇大仁哉。修身於天,布政於天,與民明乎夜,與民暮乎晝。旦旦夕夕,同憂喜微情矣。不入民家而知民業,不問民志而應民願。鰥寡孤獨、旅者遊人,無不拔其愁。大德哉。」
御語曰:「至勇哉。
若櫻宮天皇
(
神功皇后
)
,吞熊襲猛軍,撰取一而勝。向三軍強,知勝不知恐。未企陣,挫三韓。不血刃,囚三王。仁包勇而如不猛,恕繞智而如不利。治也任天下道,一治而二不發政也。不擊夷不制賊,而六合致平至哉,為皇德也。」
御語曰:「學修之勇鮮無者,生質之勇幺有者。血氣之勇又不多,仁者之勇、義者之勇是生質之勇也。學仁為勇,學義為勇,是學修之勇也。雖無仁血強,雖無義氣剛,是血氣之勇也。天皇之勇,生質至者焉。此勇是併先皇之勇也。先皇皆得此勇,是以威征四夷,德挫百官,功踐萬機,力則百法,而聖於皇上爾。」
御語曰:「大王曰:『寡人冶天下者,令民為理,中遠成民之千嘆。』兩朝竭其微,以普拔之而代之,以誨直訴為直聞。先日出大殿而納其訴,至午入佗宮,與諸臣訴之。定時以令訴民無障於奏,令奏官不遮於訟。大令而制司非,禁造非,使民不苦,使官無罪也。乃學之至哉,兩朝之德。」
學問 第二
御語曰:「學問致乎道也,如階之致乎殿。學也,學古聖之蹟是也。問也,問古蹟之理。是問理而知蹟,知蹟而學聖。雖凡能昇,則至于近。能至于近,則全其處。是學問所據也。」
御語曰:「君子所慙二。問而不學,學而不至。是問而不學則非問,學而不至則非學。是欺先聖也。其辱在諸孰焉。君子那不慙。」
御語曰:「船瀨足尼笑學。天皇美之空辨率聖勞語誕,而謂之賢。空聰詔理,費記識而謂之道。厥面成。君子未曾知己百非,寔頑哉。其也尚然。所思後世哉,學廢于茲哉。」
御語曰:「言說君子跡非賢,言說仁義而蹟非道,以成虛誕師,是君子所笑。古之學,學賢得賢,學聖得聖,為所以其所學在其人之仁、其事之義,而未在其人之言、其事之理也。其言者道其理,聞之唯聽爾,未謂之道。其理者,辨其道,知之唯識爾,未謂之賢。故於古之為學,未聞鳴諸空言,還恥乎己者。」
學哿頓首白言:「伏願聞學。行曰,學是行耳,強分審之,則學是心,含性情。行是忠,含孝悌。其學之者對諸賢聖心之正明,如射者向的、書者向蹟,以欽其極中,欽其毫末,而直乎己其異其弛,於性之圓乎德位于裏,情之中于節位于表,並以其人。若失其人,則精微中邊,以誰定之。其行之者,勤諸賢聖忠之公貞,如樂者向弦,數者向筭,以慎其值觸,慎其次序,而致乎己。其精其實,於孝之愛乎親、位于敬,悌之順于長、位于誠,又在其人。或離其人,則精微真偽,以誰定之。其是心發百道,故為學根。其間有昧邪,不以賢聖,則認昧為明,認邪為正,忠發百行,故為行根。其間有偏僻,離於賢聖,則認偏為中,認僻為宜。心學賢聖,忠行賢聖,人倫之道總于茲。」
天皇問學神。太子答敕曰:「先皇能學神。今者學先皇,是學神也。日即火也,近日地即可燒,又可煎。今以玉遷日而為火,實可燒煎矣。神天之道成先皇,先皇之道成人倫。人倫學先皇,是理應然也。」
田村王白言:「伏願,聞命天皇,問學神。」大王答:「學先皇,然即神天之道。若其無矣。」愚僕云:「何會之?」曰:「汝看否。天有北斗七辰、日月七星,晝夜人見之,是其非吾神乎。度有斗建北南、宿轉西東。旦夕無不見,是又非其道乎,何有為無焉。雖然天道幽玄,非至聖難則之。先皇以則之,寫其度於日用也。如今也,其跡在耳口,而遺人行。雖非聖,復可得天皇之言。一言師天下,那措可得,而舉不得。先不任,以後當然乎。」田村王頓首退。太子奏曰:「田村王有仁,恐乎下愚惑,有王者量。陛下勿捨之。」
物部雄君連任陸奧國司,有心含。大王問曰:「汝思何事?」雄君連白言:「臣任國司。治國法如何?」曰:「治國法,忠恕而已。忠恕,先孝悌。」又白:「孝悌如何?」曰:「不結好於夷賊,非命不狩熊豬,不為私為亂宴,不依色愛妾,能尋先功能,雪先辱,可道孝與。誘乎昆而事於父,伴於昆而候于朝。不秀於兄以結官祿,不閣乎兄以親朋友。行行相俱,去去相俱,可道悌耳。」又前白言:「忠恕云何?」曰:「不立己威,不使王民,不受賄賂,不枉訴訟,不偏好黨,不為克自,可道恕與。不晦明德,不退善極,不倦道化,不放道心,不憂命貧,不晦命死,可道忠耳。」白言:「臣以小人道以大事,其得云何?」曰:「天為大物,是在方寸小極。其得不得,在欲不欲也而已。」
御語曰:「學宗者,有我無德矣。學跡者,有德無我矣。」
鞍部鳥臣頓首白言:「學之本云何?」曰:「支十有二而成日月,十有二而成年律,十有二而成調理,十有二而成學。云何十有二知天成四時用?以成年,則悟性成四德信。以成常,而學其一也。知地成五行以成運,則悟人成五倫以成道,而學其一也。知北辰常於天,以不去北極,則悟天子王於地,以不去寶祚,而學其一也。知眾星臣於帝,以旋轉相向,則悟眾姓臣於王,以參朝不叛,而學其一也。知四曜不休度於天,則悟四官不怠事於朝,而學其一也。知五嶽崇長於地,則悟五民能功於世,而學其一也。知天高以覆不止,則悟君定上以定仁,而學其一也。知地底以仰不背,則悟臣定下以定敬,而學其一也。知六氣生物以相養,則悟父定慈訓以保育,而學其一也。知五音從成以相調,則悟子定孝順以返愛,而學其一也。知陰陽和行以相復,則悟夫婦貞節以有別,而學其一也。知支干次序以司行,則悟兄弟惠悌以隨信,而學其一也。聖人得何本,而立學極,唯向天地,而學其理也而已。」
鳥臣白言:「五倫一於五行,其理如何?」曰:「金是君,他皆臣也。水是父,他皆子也。火是夫,佗皆婦也。木是兄,佗皆弟也。土是友,他皆朋也。金為天,水為元,火為陽,木為先,土為大,是五綱含五倫理耳。」白言:「四官一於四曜,其理云何?」曰:「日曜是政官,月曜是事官,星曜是文官,辰曜是武官。日正司天地,月從事於日。星有文星,辰有武辰,是自然之理也。」白言:「五民於五嶽,其埋如何?」曰:「中嶽最尊,成事民。南嶽持明方,成藝民。東嶽農主,生農民。西嶽通商,生商民。北嶽陰巧,成工民。是天然之理也。」白言:「兄弟一於支干,其理如何?」曰:「甲、丙、戊、庚、壬,五行兄。乙、丁、己、辛、癸,五行弟。寅、巳、申、亥、辰、末,又其兄。卯、午、酉、子、戌、丑,亦復弟。其理又天然矣。」白言:「十有二科,為學之本。其理云何?」曰:「是此十有二,總三元,學乃言致知格物。其三元,是致知格物本也而已。」
鳥臣白言:「五嶽說非一,正嶽如何?」曰:「有天作五嶽,有王作五嶽。天作者,神天定之。
降土
(
富士
)
,半地、半天,最美、最高,為中嶽。簡與東嶽,金峯南嶽,夕嶽西嶽,白山北嶽。
大廿瀨
(
雄略
)
天皇定五嶽,以勇威推神天。吾國以 神作為公,以王作為私,違異國之理,故不言王作之者。此裏有學,知之則稱神,稱之則永久矣,違之則衰微矣。捨理而稱理,是實學也。」
修身 第三
御語曰:「修身也,為人之道也。聖人學,先之有五極而成也。維威儀,維言語,維心識,經行跡,維立身也。行住坐食,衣冠具粧,容首手足,合禮無猥,是威儀也。音位句行,詞美話趣,白問應答,合禮不異,是言語也。常性節情,正意淳志,貞思善盧,復仁無己,是心識也。貪費憍諂,詐誹姧佞,媱醉逆叛,無之復儀,是行跡也。政事農工商藝,任智任術,不失位富,是立身也。五極立而終身,是修身也。」
御語曰:「善為善也,我可好之,人可美之,故易而行之。惡為惡也,我可惡之,人可非之,故易而治之。善之微也,我可貴之,人可譽之,因不行之。惡之微也,我不恐之,人不尤之,因不治之。是以人皆小人也。大善尚易行焉,微善難行,大惡尚易冶焉,微惡難治,只為輕捐之也。昭明君子,不依美非,而顯密一乎辱,露陰同乎德。故無小大,其惡治之。無小大,其善修之。守圓而成德,寔君子哉。」
御語曰:「解三失,人為之修身,人為人有所守之。避卑父業,旅身居。避惕佗業,疎身務。避閣命祿,取身貧。避求非祿,作身衰。是為不失為人之富人,為人有所得之,學禮身之儀不拙,學樂事之用不疎,學歌言之便不恥,學勇威之品不輕,是為不失為人法。人為人有所慎之,不迷所利而危身,不惑所好而危身。不高於身而危身,而不高於行而危身,是為不失為人身。人住父之富,無所牟住人之法,而無失住世之道,而無所禍。富富法法,身身謂之修身焉。」
御語曰:「善友難得矣,得之為德也。誨學在於友,為之為友也。請諫於友,內以不牟,而更將不遷惡友,任之為人,是即為友道而已。」
御語曰:「不為諫,非友納不堅非人。」
田村王稽首白言:「為人之道云何?」曰:「不欲娛怡為道,不欲遊休為人。
浮穴宮
(
安寧
)
朝,定天役。天子庶人,不遊休而人為人。
卒河宮
(
開化
)
朝,天子棄六怡兮,六合歸無欲,萬姓樂道矣。夫無業而休於天作日,是天下㺑不勤,而食地成米,是國家寇。不制驕咽,而飽酒肉。不克遊目,而恣彩色。服從伐耳,而吟風聲。降參高身,而嚴衣殿。被催狂陰,而忱媱亂。被漿私意,而沒迷惑。是此二盜六賊,散家財、失父富,不入二朝道,終身不離穴,何入道云。」
田村王白言:「道是云何?」曰:「
瑞籬宮
(
崇神
)
朝。」曰:「公道不忍而已。思不忍理,見不忍狀,聞不忍話,謂不忍言,作不忍事,安不忍身,可謂之道矣。思起善惡之識,理狗善惡之法,忍於人之理,是僻邪耳。識、法、薰僻邪,則心慮不得正真。見取醜美之識,狀在醜美之法,忍於人之狀,是妄色耳。識法就妄色,則意躬悉,落好色,聞納佗意之識,話告是非之法,忍於人之話,是為非耳。識法與為非,則意情壹諟蒙亂,謂出自意之識,言率善惡之法,忍於人之言,是慝穢耳。識法以慝穢,則自陀俱同成過,作行德咎。識事體德咎之法,忍於人之事,是咎悔耳。識法犯咎悔,則自我以我為賊。安治世之識,身持世之法,忍於人之身,是罪者耳。識法為罪者,則自己身。害自己,如是未至不忍地,則終身不世世。然即有荷所道。」
大連河勝頓首白言:「治身道云何?」曰:「人有三從,能從不背,則終身無害。少從父,壯從君,老從法。」白言:「君子無道云何?」曰:「父以諫而從之,君先擇後辭爾。」
中臣藤子稽首白言:「修身道云何?」曰:「擊恣思,休恣中,刊恣行,安于以非恣思之思,安于以非恣言之言,安于以非恣行之行,習於安諸置身于其閒,而習得以安之。假使損身於災害,此人是修身之人。」
御語曰:「識人常用鏡,面髮衣冠,行踞作樣,無不見撰。疎道笑曰:『公君子,何甚好色乎?云云。』疎道遠于道哉。鏡是先皇之器,見之為道也。非鏡如何直容曲,不直又何人倫之儀。容儀亂則行又亂,容儀治則行自治。」
學哿白言:「修身道異,與吾為同邪,為異邪?」曰:「有其同,有其異。籬惡就善,即是同。雖知同不知異,則失據。異國不定天子,雖下民得之哉。威或德隨,厥有取禪位成天子,故其學欲長於父。吾國天孫之天子也,開闢已來已定。雖王子,既姓臣則不復。故學在父位,降為羞為不孝,而盡勤也。以成昇為逆為不孝,而盡辭。或欲長,則十之八。亡家、廢身,齋元國法,君子就恨之。無恨無高,是修身基也而已。」
太子阿佐稽首白言:「修身有何條曲?」曰:「修身有十條曲。或事以不卑身,或學以不落身,或耕以不吟身,或商以不廢身,而正其依以不䢟,是修身之初也。在其國不背國法,非皇命則不興新軌,不能我則不肯契,非義然則不為寄身。仍以不危身,是修身之次也。不事惡君而招苛政被責。謾事被促、無罪被罪,不過被咎之害,是修身三也。事惡父兮能從,以能諫而不為黨叛逆、黨妄謀,同盜賊、同殺害之罪,是修身四也。能制惡子,能制惡婦,能避惡孥,能離惡友,而不為焉損身,是修身五也。制寶擇君,計往慮路,以不為賊被破,是修身六也。會子眾,正交節,美應對,謹言語,敬威儀,而不及尤諍以虐身,是修身七也。以剋人之情,剋人之言,剋人之行,剋人之法之逆,悉休之而無咎,是修身八也。不言當恥言,不為當恥事,能習退恥,能為退恥,慮而遂不恥身,是修身九也。臨軍則不𡞪命,當義則不惜身,向公則不顧族,對理則不省寶,而不穢身,是修身十也。」
修心 第四
博士學哿頓首白言:「伏願聞修心。」曰:「心其體靈,其用亨,其性德,其相明,其主活,其從發,其位中,其官識,其總虛,其別妙。察得而靈以正之,亨以審之,德以圓之,明以晃之,活以健之,發以利之,中以庸之,識以博之,妙以格之。是心之道,是修之道也。」白言:「其則如何?」曰:「學之而見其極,見之而止其地。」白言:「其制如何?」曰:「歸敬不納俗心,歸誠不放公心是。」學哿起稽首,又白言:「人博識而無道,云何?」曰:「俗心群於腹,公心退於胸,則萬教空旅于耳口。終不磨心,不鍊意,何有道乎。夫為學之者,無不稱心,而無實見心之體。用、性、相、主、從、位、官、總、別全體,或見之,而如樣底。切、磋、琢、磨、持、養、成、立者,愈將無之矣。然有而后,可稱道而已。」
大連河勝稽首白言:「謂心者,其有甚多。而理心者,又有最少。是所由那?」曰:「人唯度心不度氣。心是火也,火未獨在,依木而在。故心不獨在,依氣而在。夫欲論火能不能者,須論木油良不良。唯對火論之,則其由難知矣。向木油,則得知之也。」云:「何取火無體,為乎能不能。取木油有體,忽改良不良。則火應之。心元天地靈,其德皇善,其功帝正。未隨世俗善不善,論心善不善,依氣質祥不祥,又何取心無體,輒為乎善不善。取氣質有體,直改祥不祥,則心應之。」河勝起稽首,又白言:「仰願聞子細。」曰:「心是微,宜後知。乃言其意情,氣見心性。言其氣質,正意情矣。茲發彼走,是意也。如音起于𣑿鼓而速至,是嘉夫怒,是情也。如草木時,滋茂以熾隆,臟根靈實,而成賢聖。臟根曲虛,而成凡愚。清通清美,而成敏哲。濁塞邪兇,而成鈍暴。替諸口口,有強弱緩急,大小曲直。所為在於意氣所合耳。」白言:「云何?」「意氣之合處,氣慮交施為萬事。氣有內外,意有出入。外氣與入意,取物納之。內氣與出意,又催乎事。如是不休,爰有向背傳,而至諸情。七官互為取遣,或自,或佗,應時為政,以善惡萬端矣。故聖者以外氣入于儀,以內氣置于養。為出意,制乎放。為入意,施乎度。令情中節,每朝於性。令質隨法,恆朝於神,而安心之天中,是心道天方也。」
田村王稽首白言:「庶幾心意,性情聞其極。」曰:「心是總,意是別。性是理,情是物。所以者何?心本妙空真洞,而總貫法,以靈明也。具理為性,五德立,而天命道善地也。別用為意,動搖往還,趣善趣惡也。當物而為情,偏純隆盛,有功有過也。心上皇,總領不政,性五帝,位于政元。情七官,純宰其事。意使司,或成情,或節情,意在性情之間,扣性施流而任理之參來。乍成情,又依性命令,節之復宜。聖者止性,而以中用情。故齋德於天,賢者以性。強用節節情,故等功於聖。凡者從意而昧恣情,故遠于賢聖。情雖非中位,天有也。以非中,故非誠力,則性政不成。以天有,故敬中節,則歸成聖物。意雖非常位,天有也。以非常,故非誠轉,則性政闕事。以天有,故敬搊放,則歸成聖物。心如天,性如常,情如神,意如鬼。有以天地位,有以人道成。大世何無君臣者,然即擇捐為卑,是天然理也而已。」
御語曰:「醉者不知醉,故愈醉。狂者不知狂,故愈狂。愚者不知愚,故愈愚。迷者不知迷,故愈迷。欲修心者,堅欲不醉,意而不醉。堅欲不狂,意而不狂。覆其愚意,令其意入於理,而為知。覆其迷意,令其意入於期,而為曉。不覆愚迷,又不得知曉,何以得道其心。」
御語曰:「心源一極,無物是洞空。洪弘是大虛,雖擊之不死。押各為靈,雖包之不昧,強呼謂明。百妄不得侵,故覺也。干僻不能障,故聖也。帝不得窮其限,是以尊之為師。神不得盡其際,是以崇之相從。賢人唯見其邊,而大過不及。聖人不任其中,而蒼率嘆辭。雖難如是,更非索他物。是故學者,終日工夫,晝夜公 案,當物以纔見遠面,君子一見之而止之。不還此時,神治、魂治、氣治、情治、口治、身治,置焉於機,則活潑潑地。置焉於德,則溫良恭讓。嬋娟玉金,不能伺納。偽詐奸佞,不得欺牟。此極若不得之,學道示何之。」
御語曰:「心虛兮廣博,當於萬法,無凝滯矣。心明兮峻德,觸于千物,不蒙昧矣。可愛惠而仁理成仁,施之可制克,而義理成義,施之為智、為禮,無不應矣。用天則蘊六合,無限用小,則徹毫心,分別寄天,則謂天命。寄德則謂明德,寄道則謂大道,寄覺則謂本覺。元一物而有多名,雖有品總是心也。天者用於天,佛者用於佛,人者用於人,仙者用於仙。元一事而有多用,雖異狀總是心也。知其心而難得其位,道諸於中極,則向方不背而已。」
先代舊事本紀 卷第六十三 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