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代舊事本紀大成經 經教本紀中卷 下
先代舊事本紀大成經卌二 經教本紀中卷 下
經教本紀中卷 下
三章
三章序
上章 上
上章 中
上章 下
中章 上
中章 中
中章 下
下章 上
下章 中
下章 下
三極
三極序
別三 第一
融三 第二
空極 第三
一極 第四
乘極 第五
行極 第六
行差 第七
乘差 第八
一差 第九
空差 第十
三章
三章序
臣河勝謹白:天有西天,理有西大。神道立於諟,皇政隆於諟也。是即吾學之元也。雖然神代已來,唯傳其言,而未有經矣。故天皇請皇太子,儲座壇,使說其為經語。時聖皇整理靜言,振金火,終日而終。博士學哿奉詔,候壇前,如言記之。既篇成,三章見。便依數,奉題目兮號為三章。尋各分章,又得三三。茲天皇親動宸筆,每章釋難旨為傳,而附是於經成卷也。是所以內感厚仁,外發大信。上祟神代,中慮寶祈,下憐萬兆也。天皇之功、聖皇之德,甚大而難思、難謂矣。上章,直說四天、四大之理,一圓分品之宗,中分三。其上演空、開、盛、喪,為道體。相、用、物,為大。其中,暢四天圓一為教,誠體、敬用、為行。其下,舒偏教應機為品圓,教真化為極。所謂中章,隨說上章未審之句,章中餘殘之談又分三,其三乃陳上三意。所謂下章,隨說中章未盡之句,章中精微之斷,又分三基三也,仲中三之意,次第展敘。夫道之大微,無不著之。由以四天之學,竭諸三章之篇裏。大哉,聖皇之力,輒見天極隱微之精。至哉,三章之教,悉見異教未談之旨。依這篇為學者,惡不至大道,盡奧冥而得正行矣。云爾。
上章 上
天神配天以立道,而治國界,是謂天經。世世法法,悉為天見包。空天玄玄,其數九兆,是為道體。開天發發,其數九兆,是為理相。盛天蕩蕩,其數九兆,是為德用。喪天廢廢,其數九兆,是為學物。其象也者,大虛洪荒,成依乾坤疊重,成行光度,旋轉成節。陰陽變易,成歸天經,幾回成,非初有也。帝不命之,神不作之,永離其私,遠斷其拵而已。道之為莫,常乎天。理之為明,時乎世。德之為大,賢乎人。學之為中,忠乎事。夫厥國界,失空則不有,失開則不立,失盛則不位,失喪則不次。還也人倫,失玄則不有,失發則不立,失蕩則不位,失廢則不次。又其國界,失天則亡矣,失世則亂矣,失人則唐矣,失事則兇矣。又也人倫,失乎道則亡,失乎理則亂,失乎德則唐,失乎學則兇。空玄荒依在體者,開發重行,在相者盛蕩轉節,在用者喪廢易歸,在物者道理德學,在體者莫明大中,在相者常時賢忠,在用者天世人事,在物者縱橫之文,自然之經大,夫聖人別持經教,四天立兮大道見,鬼神位四大立兮天地見,人倫位。
敕釋曰:天有四天,初室玄荒,依次開發重行,三盛蕩轉節,四喪廢易歸。教有四教,初道莫常天,次理明時世,三德大賢人,四學中忠事。分之,為體相用物。天經橫乎文,聖教縱乎句。互互融融,在於天理。扨扨豎豎,在於聖知。往天已來,厥法不差。四天尋續,以昧所始。四曜現沒,又晦所終。軒枝宿禽,不知先先。氣運旋轉,不辨后后。故天經常恆也。四體有,有實無有。其始四相現,現遂無有。其尾又四用成,不見生時。又四物布,不考絕辰,故聖教常恆也。天經聖教,共庸而道學。無作者道,得無私象。無其作,無其私,則無疑惑,亦無輕慢,得其無,而修行成。大哉,天經四天。來兮在於心身,以在如在,而行之兮成之矣。吾即一于天,乃得賢耳。至哉,聖教四大,立兮成乎序次,以序如序,而紀之兮修之矣。行即一于道,乃易得爾天地位、人倫位。
敕釋曰:空之言道莫,常天開之言理極。時世盛之立言德,善法人喪之言學,行明事,分之為體、相、用、物。天經橫乎文,聖教縱乎文。互互融融,在於天理。扨扨豎豎,在於聖知。往天已來,厥法不差。四天尋續,以昧所始。四曜現沒,又晦所終。軒枝宿禽,不知先先。氣運旋轉,不辨后后。故天經常恆也。四體有,有實無有其首。四相現現,遂無有其尾。又四用成,不見生時。又四物布,不考絕時,故聖教常恆也。天經聖教庸,而道學無私無作矣。無私無作,則無疑惑。無輕慢,得其無,而修行成。
三章 中
冥冥四天,入一圓,而成君子之道矣。幽幽四天,歸一融,而遂君子之道也。其體是至誠,其用是篤敬。誠敬一致,果得到道也。四限誠故,九兆為心。四間誠故,四四為必。九兆若違,造化存極皆撩亂。四四若違,虛闢旋減皆妄猥。其無違者,是依誠體也。帝神敬故,領天為必。聖人敬故,立極為必。領天若虛,無情理氣,奈造度。立極右虛,空言經道,奈教化。其不虛者,是依敬用也。
敕釋曰:異道者,分乎四天,而依其一天為宗。故雖言中道,在於偏道。神道圓乎四天,而依遏一融為宗。故自離偏道,而在中道。厥中道也者,為體維誠,為用維敬,體用活旋,而學成道成。
上章 下
其空、其開、其盛、其喪,先天尚。先天無厥始,後天尚後。天無厥終,學之者甚多。得全者,至ㄠ矣。空者著初成生於是,配死於是,休棄而伐。理者著本,依生於是,宛死於是。微蹟而伐事者,著末治生於是,忘死於是。疎理而伐邪者,著終拋生於是,無死於是,放逸而伐。厥不知生者,失人倫,而遊於王政之外。厥不知死者,失鬼神,而翔於天政之外。出乎王政者,其勝者,于王化無益。其劣者,于官刑亡身。捨乎天政者,其勝者,于上朝發怨。其劣者,于子神罰殃身,更未盡修身。天道興厥教者,是何也?王道著厥教者,又何也?人生天政、王政之裏,以鬼神、人倫為道。其道中無悔,其生中無災。為之修身,是所以聖人立學也。或只為憂為辱亡于王政,不為憂為辱亡于天政。或只為恐為慨亡于天政,不為恐為慨亡于王政。己襄己禍,己夭己亡。子衰子禍,子夭子亡。於其愁其悲,在王刑、天刑,那所異也,僉非修身。成道、德、法、學之圓,得人、神、生、死之安,而後為修身。
敕釋曰:聖人憑神配,而設至教。所以盡其未盡,覺其未覺,致修身、致歸政,安生、善死、正朝,清國也。人理一分昧,則十分之諸迷。又夫一分昭,則十分如諸悟。人世是非,在迷悟。心迷梧生沒,在昧昭。昧昭成敗,在教品。故大神配之,聖人誨之,誠有所由哉。這章要云生死,每人重乎生兮。未能乎生,能其生之方,在深察生之安危也。亦更案乎死兮。未能乎死,能其死之方,在篇察神之果報,與生死理其實,而大道成其實也而已。
中章 上
空天為軌範,在得天我。得天我道,在無乎人我。無人我道,在得天卯未造之妙。於性道,君子修仁義,而不離仁義,無仁義矣。仁義,天之仁義,而其基大虛。人心歸虛沖自有道,何有己之仁義。故大神大仙止道德者,乃不取乎有仁義矣。開天為軌範,在得天人。得天人道,在無乎人人。無人人道,在得陰陽一位之喪於識道。君子修學習,而止於學習,克學習也。學習,治理易路,而其體大喪人。其喪之人人咸道,更無為氣為物。故大聖大賢道理易者,乃不認乎為學習矣。盛天為軌範,在得天心。得天心道,在無乎人心。無人心道,在得天地常存之誠於情道。君子修道德,而能入道德有道德也。道德帶仁義、名,而其化有有人。其名為命,俾人道,併非但滅純無。故聖者亞者,依仁義者,乃不果於道德亡矣。喪天為軌範,在得天業。得天業道,在無乎人業。無人業道,在得學習格致之敬。於意道,君子修理易,而盡理易成於學習處也。理易之處中,無聞、思、修、施私矣。人依這極,成人之身位,得性之中位。故賢人大人修學習者,乃無不明於理易矣。
敕釋曰:四天之四軌者,無為中道,仁義學習也。空軌者,住無為,而解仁義之毒。開軌者,在中道,而擊學者偏修。盛軌者,居仁義,以解無為之毒。喪軌者,處學習,更遮日時之私。無為之根,立中道之本,立仁義枝,立學習標,立本末,致一而道樹成,德菓生而無枯斷矣,是神道大方也。
中章 中
圓乎四軌,成乎一方,是道之根也。其一是實,不入眾議。不入眾議之方,是慎不入眾妄云。何學之?在天宿也。其實三百六十五度,厥慎氣運旋轉,數方一進僉必也。在日月也,其實如宿旋。十三辭,其慎晝夜朔望,領從僉必也。聖人御軌修方,其實心不入詭。心不入詭,則言不出詭。言不出詭,則業不作詭。三詭亡,一實存,一實存而成人,云之誠。厥慎心不之妄。心不之妄,則言不涉妄。言不涉妄,則業不下妄。三妄退,一慎進。一慎進,而成事,云之敬。人事成,誠敬成,而入於性,云之為道。是以學成而道遂也。非誠敬,則不成學。不成學,則不成道。誠難效,敬易效。自易至難,遂難成道而已。
敕釋曰:四軌在天者,四大在人者。天人道一也,然其修非一何也?是所以失敬誠也。學唯在敬誠,無厥致,則學唯名耳也而已。
中章 下
空者有得,不逗天,不逗地,不逗人,不逗物。無所逗,故無不成矣。可動天地,不挫鬼神,況仁義乎,亦人倫乎,名之正學。空者有失,不宗天,不事地,不道人,不庸物,唯無所要,故無所成矣。可背天地,可差鬼神,況仁義乎,亦人倫乎,名之邪學。理者有得,可議天,可盡地,可明法,可詳事,以可理仁義,以可正人倫,復可知宇宙,復可察生死。徹性脫情,無不依之,名之正學。理者有失,不攣天,不攣地,不攣法,不攣事,以不事仁義,以不事人倫,以不事宇宙,以不事生死,是不攣不事,故其無所修矣,名之邪學。事者有得,守天守地,守人守法,信神信聖,隨古隨王兮,以無所乖,故其無所危矣。其仁義,其人倫,住先則正,無私發妄,名之正學。事者有失,泥天,泥地,泥人,泥法,迷神,迷聖,慞古,恊王,而不儀其理可以之。在法失法,在道失道,欲正乎心而邪乎心,欲修乎身而頹乎身,名之邪學。邪者有得,無天無地,無法無事,無神無聖,無君無親。於人倫無不無之,於仁義亦皆無之,而天政見亡,王刑見滅,而以懲人勸他,名之正他。邪者自失,誕於天地氣,長於神聖法,栖於王親家,蠢於人倫體,而戾之、放之,以失道。失利、失安、失名,辱人躬,空生涯,名之邪自。四者得失,是乃彼等道,是謂偏道。四道一圓,如天真常,無別可得,無特所失,堪生而貞人,堪死而淨神。生死一善,人神一靈,而備王天之政,致明圓之喪,是名正心德身功,是乃我徒道,是謂中道。
敕釋曰:說顯得,立其道也。言顯失,輔其道也。其道知其失則冶之,而為佐也,還向於吾,則防之於彼。所以天地之事也,有甲乙也。其甲是圓,其乙是偏。俗中之偏,即是君子偏中之圓,實是君子而已。
下章 上
大道無為,而意不慍,氣不動,言不傷,事不滯。人不敵我,我不敵人,世弘生豐也。仁元毋己,故為仁仁。仁今毋愛,故為大仁。義元毋私,故為義義。義今毋惡,故為大義。中道離執,而意不迫,氣不偏,言不剛,事不專。人不戾我,我不戾人,儀穩行毘也。忠元毋利,故為忠忠。忠今毋奉,故為大忠。孝元毋名,故為孝孝。孝今毋報,故為大孝。仁義天性,而意不空,氣不虛,言不漂,事不徒。人不猥我,我不猥人,心快身安也。道元毋非,故為道道。道今毋空,故為大道。德元毋過,故為德德。德今毋善,故為大德。學習天教,而意無僻,氣毋塞,言毋邪,事毋惡。人不兇我,我不兇人。常正用慥也。業元毋忍,故為業業。業今毋悔,故為大業。努元毋怠,故為努努。努今毋進,故為大努。道大道之無者,為道仁義之無也。道仁義之有者,為道大道之有也。其有無格乎有無,而入中道,得中道之離者,為得學習之離也。得學習之具者,為得中道之具也。其離具致乎離具,而成君子也。以其君子,居其中道,天下太平也。
敕釋曰:君子不愛好者,不愛怙黨,故無愛。聖人不責愚者,不惡小人,故無惡。賢者之忠,非恩後。奉之非倖恩,奉之故無奉。大人之孝,非感先愛為之,非慮今愛為之,故無報也。小道以無為大,大道以真為大,故非無矣。小德以努為大,大德以性為大,故外乎努也,是君子之道也。
下章 中
天真無偽詐姧佞,天道無隨意放逸,故聖人警之,賢人離之。意偽則逆天真,而離於天道。言詐則差皇實,而放於人倫。意遠于偽,而成天真。言遠于詐,而成皇實。成成遂遂,至於誠也。意逸則逆天政,而離於天道。業恣則差皇禁,而放於人倫。意歸慎而服天政,業歸欽而服皇禁。服服恭恭,是云敬也。如是左右,自左起右,自右起左,而成行自敬起誠,自誠起敬,而成道也而已。
敕釋曰:人斷腳足則行絕,學失誠敬則道絕。誠意、誠言、誠表、誠裹,誠於親、誠於君。敬意、敬業、敬前、敬背,敬於親、敬於君。每用諸交倫,不放諸千萬,道在其許。
下章 下
有得失者,是為偏道也。復無得失,是為圓道也。不以唯立圓道,廢偏道何也?人必有品,不可以一矣。皇政宏凞,以一則不滿也。天政寬弘,布品而化人。皇與天,以德一,乃位一也。能以天心,為政不以私心,名之正政。中有不嫉,不挑名之官者,以其正政,用其官者,則國安民喜耳。其撰偏而美圓何也?圓道格天,格人無私,無缺能倫,能事治生治死,是所以為教中之教,道中之道也。厥學天者忘人,厥學人者忘天,厥治生者閣死,厥治死者閣生,是為不至於極,為所志不能成也。以不能,則僉空矣。是所以偏道之不滿也。是以太神不棄其擇揀也而已。
敕釋曰:聖人撰偏圓,而殆立圓,以不捨偏矣,其意在應品也。或強撰欲純以圓,則圓還成偏,公變尋成私。雖一立,其事不久遂廢。故君子取實存,安永久。
三極
三極序
臣學哿一日思惟兮。知道難行,限而不能忍之,終愁絕,參宮拜大王。干時,大王知臣悲情誠諄,乃探天元,而取行道易路以之,為十章。乍開玉唇,吐金句,給為于臣焉。臣於宣下,悟行道易地,即得入大道路邊。已而偶見章句說勢,雖海西聖人,各粗演其意言,未說如是意理句義全體要用,誠希代罕現靈教也。是此妙斷,僉在於儒宗,更非儒旨。甚在於釋教,並非釋說。多在於老典,遂非老道。度在於百家,方非同趣。可謂別在日本,曰神道者是也。焉別立而亘諸家,亘諸家而特精也。雖然如是,恐儒者見之謂是異端。非純倫,故釋氏見之,謂是外道。非純覺,故老徒見之,謂是不及。非純無,故百家見之,謂是大過。非純文,故適有真道,而入之者,復些矣。於由獨解之,唯足孤者思。第一章,明別體功。第二章,明融體德。第三、第四、第五,以三極,一一釋之。第六章,釋三極行狀。從第七至第十,預明極道之差路,閉其徑,導此道。聖慮深哉,聖教至哉。臣,今得之思之,若有億兆中一正直人,欲率之為我伴,俱入正道,而編乎這篇,以申然。
別三 第一
道有三極,維空、維一、維乘是也。空非一,一非乘,乘非空,別體別用,世間立。其空也,滅兮、玄兮、浩兮、寂兮。滅故斷已私,玄故離凡疎,浩故脫執好,寂故解散卒。其一也,常兮、真兮、中兮、正兮。常故鎮五典,真故美百行,中故退邊偏,正故去邪僻。其乘也,勳兮、治兮、然兮、和兮。勳故離倦怠,治故遣罪咎,然故得良宜,和故致應用。空包天地,隔天地,而在太虛者,一成天地、保天地,而在太氣者,乘託天地、述天地,而在太世者。此三極,三物別物,而物物為功。神仙依之靈,聖人依之賢,世間依之穩,禮樂依之調。
融三 第二
空極為無也,於理自有一焉。一極為有也,推究則是空也。乘極為法也,出從一,入于空。爾譬如腹其體虛而成乎元,亦元位于有,以體之虛,又息出從元,乃入於虛矣。是此三極,在標成三,在根成一,天然理也。空是道之體,一是道之相,乘是道之用。其體物、其相物、其用物,於道虛一物也。故行道者,經一之,譬如目視物耳聞理口語事兮。以別體,為別用,而至於心,終一而為隨意行,是於極成三,於道成一,自然理也。是此融三,是天道世常法也。,先皇傳是從皇天,御天下。先臣得是從祖神,攝百宮。乃是天極法,非人巧設。
空極 第三
空為言無閉塞,無物色,無員數,無彝憲,無盈實矣。物根之起而歸之,法體之存而歸之。大帝不知其邊,過皇不盡其限。巨多乾坤,低依之成。若干宇宙,胲依之過。云大則天,云小則埃,法法無不憑之。是以神不賴之則不妙,仙不賴之則不登,聖不賴之則不道,賢不賴之則不行。智者知之早歸之,而早成學。愚者悗之永捨之,而不成學。仍以會空者,可作歸之,中作歸之,既作歸之,休作歸之。又行空者,惡獲乍泯事,善還不止跡。百道無障,千修無滯,切乎其執,斷乎其著。合於神,而能連合於聖,而大任而已。
一極 第四
一為言也,陰陽元,天地元,人倫元,法令元,世間元。唯奇無偶,故無偏,是天中之中也。唯真無虛,故無妄,是天真之真也。善惡未發,故不犯,是天善之善也。邪正未分,故不僻,是天正之正也。終日百事,止之則不昧。盡月千物,止之則不曲。意意情情,以之則無咎。言言應應,以之則無悔。帝神依之御天,賢聖依之布學,皇政依之成德,教經依之成理。
乘極 第五
乘為言也,父子仁,君臣義,兄弟禮,夫婦智,朋友信,終融用,而盡之。孝實而百行衷,忠實而萬事宜,序正而有悌育,理正而有貞別,誠至而和睦。龢、政、吏、文、武、事、農、工、商、慮、言、作、會,猶應之,以得其美矣。是天命人性,而為情為念為語為作,以御之,而度世爾,神人御之,聖人御之,天皇御之,大臣御之。司造、倍士,無不御之。首長、庶民,無不御之。而心理,身修,家領,世經,是所以乘極成度世道也。
行極 第六
行為言也,可慈悲則慈悲之,可羞惡則羞惡之,可是非則是非之,田敬謹則敬謹之,可誠寔則誠寔之。性有可為之常,時有可為之理,性時合應而五端成,五端分而萬端成,萬端立而世間成,故御世之術,在以五端治之,而庸之以性。正、常、中、時,宜理然也。爰有過餘不足,而令行難得任應矣。時以元一,庸兮歸之,則不足得足至中,過餘得除至中,尚有闕餘微滯又也,令道難得中位矣。時以元空,庸兮歸之,則其餘泯微至位,其闕滅滯至位。譬如有算者致乎數,其數屈礙而不能盡釐毛除卦,於茲能得元一,置之而為除卦,則得分明。又至雖元一為至精,尚依為有物,不能無所礙,而不能格微塵除卦。於此能得元空,依之而為除卦,則得分明術,而算道爰𣧵,以五端安于一元,以一元安予空元,而解所障、脫所滯,則成道於茲。
行差 第七
為人無不樂道,而無有知道者。知道尚無有其有,況於得道者乎。茲有所由,乘者恆思之。道唯在於人倫,而在於世常。其謂在於佗者,是異道。一者恆思之,道唯一陰一陽而已。仁義低不中,虛無亢不中,空者恆思之。仁義只言人間,不言魂鬼。一道止第二義,末至大道,是所以好我私一,不肯天公三。認己依一,不趣帝教五也,皆是差路者流也。吾教三、五。是三者,三極。五者,五界也。道乎五界,在于三極。所以者何?其極是法,其界是跡也。法、跡俱明,而大道已明也。有法無跡,是諸有道無實矣。
乘差 第八
仁義人倫任乘而御世,專在於茲。然小人以人心小仁小義,宛焉於道心大仁大義,而以不中,頻中之。惡得厥任,盡身不得為道矣。聖人置心身於空,置仁義於一,置之非所乎茲置於彼,取故一,置今一耳。凡者謂焉,我者是人間也。人間唯人倫五典耳,外有奈鬼魂三極乎。未知不道三極,則五典不竭。不通鬼魂,則人倫不齋。故聖人以三界為一界,致人倫一無礙云。何為三為一?人間修而黃泉修,黃泉修而天宮修,天宮修而人間修,是真乘道也。
一差 第九
空無生一道,一道生仁義。仁義不及,空無大過。中有一道,而得中德。故聖人取之為道,賢人取之修身。或有小人,厭仁義,求一道,盡形不得之。未知一道在仁義,而非在佗地。假使求兮得之哉,離仁義,則其德何之云。無功一道,得之更何益。或有小人,惡空無,好一道,隨修生一物。這物非仁、非義,又智、又禮,非諸德。終日無功,而迫於心聰,遂離人倫,踞於鄉邊。非仙非僧,原先師,無厥名。未知一以空為體而成仁義,空以一為相而成道德。故至人又云三以為一,云何?三是一哉。人間修而天宮修,天宮修而常世修,常世修而人間修,是真一道也。
空差 第十
空道萬法之基。大帝尚降之,過皇不勝之。故大仙依之得登過,神依之成覺,聖人歸志於焉,賢人安思於焉。或有凡夫,偏依空道,生嘲仁義,死亡黃紫,維非東西徒,又非阿漢徒。那皇天徒,那周孔徒,或有凡夫,言稱空道。罪放空道,念執空道,欲棄空道。如是輩,胥依空而失道,依學而廢德,是廢者徒也而已。故真人又云三之一,人間修而天宮修,天宮修而外剎修,外剎修而人間修是,真空道也。
先代舊事本紀 卷第卌二 終
明和
二
(
乙酉
)
天,七月上五日 書寫竟
羽州最上郡高楯古城外 鬼目山了廣寺九世 釋
臨全
(
知昭
)
六十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