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代舊事本紀大成經 經教本紀上卷 下
先代舊事本紀大成經四十 經教本紀上卷 下
經教本紀上卷 下
神教經序
神教經
一心 第一
五心 第二
宗源 第三
齋元 第四
靈宗 第五
一寶 第六
三器 第七
神璽 第八
道數 第九
神教經序
天皇詔曰:「聖皇製神教經,肇設吾神道之學。朕故非未聞其理,而未曾得其意。迄今,敬窺經所為宗其趣,乃是妙巧也。首安一心,次安五心。其一心者,五心未分之極,是人神之心源也。其五心者,一心分理之界,是人神之性地也。是即靈宗之體也,化流而成宗源、齋元,故置焉於厥元。所以學道者,必可觀心源,察性地,而入三部也。次安宗源。宗源是萬國總道,而天地之母,人物之祖也,不可不明之。次安齋元。齋元是吾國別道,而異國不俱之正道也。未會之者,恐岡盡厥忠孝之實。是以,可故習之道也。次安靈宗。靈宗無國不通,道通宗源,通齋元,而歸心性,不會之,則諧道入闇耳。次安一寶,安三器。一寶者,明德。三器者,三德。即于齋元,而演心道,示身行,次安神璽。又即于齋元,演五常之正從,而訓君臣人倫之道。右本末,天太玉命所記,乃聖皇所解也。尾安道數,即于數理,而明中道,無不以二儀,三部德,倫、獨、文、武、功,普竭道科矣。這本末,天思兼命所記,又聖皇所解也。所謂一、二章,直演心體之元德。三、四章,準演所由心德廣大,而成總別之妙功。第五章,還演學者當入心極之妙路。六、七、八章,倚砷器演天心具一德三德之妙用。第九章,即于天數,演心極之中位。此經說象,左右乎心,而儲其理盡,其趣全篇在心也。所以者,何理者,雖說理,其實唯在心。氣者雖說氣,畢竟謂心。有所唱道者,先隨所好,彼是其狀,而終其極入於心而已。聖皇察此理,多章彼是乎其象,而全篇說心之體、功、應、用。首尾窮竟,大道分明也。章句相積,五千餘言,統天地世萬,而學問爰成。當言神妙精要,卿等信受奉行。」臣大德大連秦河勝。奉詔敬用詔趣,為章句,而觀察之,宗旨至能也。學人賴此章,先見經大意,而趣於學解,則無不至焉。臣苟依敕,尋解名題而謹言。神者齋元之神,常在鎮坐天尊也,更非異解者。流氣化現,沒之神矣。教者三部,皇天之道誨。又非學解者,流託理所設之教矣。經者,四天常恆之真法。又非智敏者,流造作述著之經,依之實,任道身心,豈唯生今,復能修死後焉。唯王者,悉道萬兆,名目如是。文句依右旨,方得正解白爾。
神教經
一心 第一
吾天皇心,無聞因,無作因,謂是天真心神明心。尊大,而非卑小之象,故名天皇心。沖莫,而非色聲之境,故無聞作因。這心是心中心,而一箇常存,非垂爾之無而無也,非茫然之空而空也,非大量之洪而洪也,非高位之崇而崇也。千萬之卑念欲侵之,本洪崇而不能親窺。兆億之雜思欲亂之,本無空而不能寄手。巍而清,實而感,故名天真心也。靈而光,聖而虛,故名神明心也。未行而其德咸具,未施而其功大成。道為是本,理為是根。天中之事,皆成於是。天外之事,無不是成。兆庶持之,而鮮得之者。
不倚物之始,不倚物之終,為物之尋常。廣貴事,大貴事也。物之始,微而有不足。物之終,大而有過餘。皆非能位。這心從始,在其許,而不落其邊。又將迄終,在其許,不隨其邊。唯中妙,而離俗然也。非隱逸之象,只是世之常也。無不應用矣。此位元其心之自位,不可不至這處,夫還見其象也。廣均天地餘,則竭天外。大如大地餘,則遍太虛。貴如日月餘,則比祖尊。正如政度餘,則入元極。故稱為廣大貴事。
是是人者,住地宮,更參於天宮而已。此心難得之。以得人為人,生則為朝臣陪內裏,死則為天民如帝處,其不空爾野。
五心 第二
吾為春而惠,為夏而光,為秋而忠,為冬而節,為用而信也,在常而中。是五者,諸心一也。皇天以春夏秋冬用呼吾,以惠光忠節信呼心。皇天之身心流,降成民人,春天之仁,夏天之智,秋天之義,冬天之禮,用天之信野。天人一靈,而心身一命也。五者,心有而性德之分象也。應用在時,而時又有時維融,維各一而異也。其用常,其位中,更無他有矣。不可不別,正而審之。不可不精,得而為物。
狼左狼右而不合者,不可在天處,不可在地處,應行黃泉矣。戾而如大過,又戾之不及。如是者,不會仁仁不仁,義義不義,焉至天乎。狼天往於惡,狼地逝於耶。如是者,不會未曾仁仁,又未義義,惡處地乎。所到必在黃泉,不可不預知恐之。
宗源 第三
宗源道者,無盡靈物,無窮識物,法極斷物,滿動元物,成現形物。皆是內物一物而已。宗源普世、普物,元底素也。神經天天無盡,其性靈,其化妙,故云無盡靈物。心謀萬法,無窮。其性識,其業貫,故云無窮識物。理成法,作極,其性斷,其象實,故云法極斷物。氣遍張滿虛,其性易,其造素,故云滿動元物。境成界現態,其性納,其質竅,故云成現形物。這五鎮成神躬,成人躬,又成蟲躬及化躬。為其者,言之則是內物。五者合一,而成一躬,則是一物也,故云內物一物。然成外物,生世物也。
五鎮又成天躬及地躬,並成形極法極。為顯靈者,密靈,是外物也。有躬之外萬法,是世物也。一切咸五鎮成之,故云成外物。生世物,向一切,而欲行之,則無盡窮,而竭氣絕力,終身不能遂之。向五鎮,而喪行之,則維邇,維面而不難得獲之。
於中有一物,無靈而虛物,絕色絕音,絕絕有似。神,元靈之表靈者。心,是靈之底靈者。氣,乃靈之御境,亦靈之門也。獨有理為鎮離靈,而虛別虛而真。真復權之,名箇特物也。是為絕色、無形、絕音、無言,唯絕絕是而還在尋常中,以似有難云者,是即道基也。神離之,則失道心。離之則非道,況氣、況境乎。乃取這一物,而不可不覺了。
還領眾靈,建立一切。理之一物,無意、無造,而以無造,領神心氣境之靈者,而立天。立天、立神、立心、立法、立物。夫無意,故不議矣。無造,故不作矣。彼雖不作,是僉所作,故似建之,難道之。
其一物名,真緣、冥生、幽易、玄極、妙定、品品,分五只一。世萬,無不從緣生,緣極不思議,名之為真。又彼無不生而有,生極見不及,名之為冥。世物無有而不變,變極,究微精,名之為幽,彼也無不至格極。中極極,在深遠名之為玄。方庶總無非常定,定極,知絕滅,名之為妙。此五位,在四天之元地。五位,分品名也,實名維理而已。是外物幾物,而更為萬物。理之正位,極微。天地之元,為麤者,是乃外也,微而成諸法,是以為幾物,更萬物無不發於玆矣。
其感、活、靈、驗、妙。神分五品,魂、神、靈、魄、精。感言魂之功,感於德,感乎德。活言神之性,活於道,活乎道。靈言靈之躰,靈於理,靈乎理。驗言魄之用,驗於善,驗乎善。妙言精之相,妙於行,妙乎行。皆言神之功,而教人之道。
其惠、覺、克、敬、真。心分五品,仁、智、義、禮、信。惠言仁之功,為心本,而領心標。覺言智之體,避百惑,而明萬理。克言義之用,克於己,而克於利。敬言禮之相,欽威儀,而恭會教。真言信之性,誠乎志,而誠乎事。又言心之體,教人之道。
其起、化、政、因、常。理分五品,生、易、極、緣、定。起言生之功,起世萬,而立世間。化言易之相,遣舊虛,而來新賓。政言極之用,敗乎私,而成乎公。因言緣之躰,立乎倫,而為乎法。常言定之性,物、事、常,而推變妄。是言理之相,而教人之道。
其生、暖、晞、冱、濡。氣分五品,終、小、限、大、大。生言終陰功,天氣生,而人身生。暖言兩小體,天氣暖,而人身暖。晞言限陽用,天氣晞,而人身晞。冱言大陽相,天氣冱,而人身冱。濡言大陰性,天氣濡,而人身濡。是言氣之性,而教人之道。
其見、聞、齅、味、婬。境分五品,目、耳、鼻、口、陰。見言目之功,見世萬,而助境界。聞言耳之體,聞世理,而安境界。齅言鼻之相,齅氣,而補境界。味言口之性,入食,而持境界。婬言陰之用,作交,而嗣境界。是言境之用,教人之道。
其夫五者,互有、別有,天、地、神、人、物,皆五者所為。神心理氣境。各融皆有,是互有。一一異有,是別有。這五鎮成天及地,成神與人,又成物,如環無端,是宗源道也。
齋元 第四
一分天地兮,二地不為天。天君,地臣也。臣不復君位。齋元道者,天道之本。道特獨吾國正道也。是神國、奇國、天國、本國之神道、勝道、天道、正道也。其國道者,那道也,天地本一,己分陽清、陰濁。天定君上,地定臣下,而再弗地上成天,臣地不覆浸君天,是正法大法也。日月一別兮,日為主常御圓位度位也。月為從進退晦望增減也。向君則增之,背君則減之。
日月本一,胞主佐。一別日不下月位,月不牟日位。日皇天,而常圓,又陽德,而常政。月君天,而增減,又進退,而晦望,是齋元法也。其其齋元法者,天皇兩兒,一王即位踐祚,一王賜姓下臣。在宮王者,常踐祚。賜姓臣者,絕踐祚。天道之正道是也。
日有三德,溫德、明德、烈德是也。陽溫解世界寒毒,而養生萬物。陽明避世界暗邪,而照映萬物。陽烈撥世界濕害,而建立萬物。溫德心道之體,即天下仁道也。明德心道之相,即天下知德也。烈德心道之用,即天下勇德。這三德,人世之大綱也而已。
又有三功,自行、使行、餘行是也。自行日度三百六十五度之行是,使行令天促一度行是。餘行月星皆從日是。天星在位,而行三德,是自行也。令天下安平,是使行也。王臣從德,是餘行也。
是即天孫德功也耳。踐祚之嫡胤,是名天孫。天孫可守是,日道齋元天道也。不失天位,不廢天道,是天孫德功也。
月有二法。一增法是,二減法也。向日則增,背日則減。白月向日,故從面增白。黑月背日,故從面滅光,是臣道理元也。以忠向君,則得朝恩。增威以逆背君,則蒙朝征。減勢是天道之常理,就中齋元,天約、神約之神理也,必不免此制。
又有二理。一望理是,二晦理也。謙而中位,則得望位。馴憍後日,則亡成晦。朔弦日日,辭日是天之謙道也。遂位至望,既弦日日馴日,是天之憍咎也,遂亡至晦,是臣道理元也。以義事君,則得朝用。封位以利敵君,則當朝軍被亡,是天道之常理。就中,齋元天約、神約之理也。遂無解此制。
是則臣孫天道也。臣神之子孫,是名臣孫。臣孫可守,是月道齋元天道也。不忽天忠,不慢天義,是臣孫法理也。日為月蝕,寵臣過位,臣還損君。
日度至其數,則會蝕,是為月侵也。王者廢德無道,而倚竈,偏用則憍臣乘威侵君,唯非獨侵之。群臣惡不義,乃叛王者。見日蝕,則恐慎其政,即復道,是日道之用心也。
月為星蝕,滿滿自位,星遮日移。月度至其數,則白輪實滿,中時星轉。在日月之間,是星之侵也。臣者夸傲而蔑君,過威失理,則傍臣惡不義,乃擊之臣者,見月蝕,則懼欽其憍目,即復義,是月道用心也。
悔復恐還兮,君坐於日道,臣止於月道。君臣致德一,則永久吉也。君悔無道,恐寵用,而復三德,還三功。臣悔減法,恐晦理,而復增法,還望理,則德一也。是以吉永世久矣。是即君臣天道也。
靈宗 第五
從其先天地,又先天地來,吾廓光,心虛洞,心鎮雖其天地泯生成消鎮坐。其心者,常盤堅岩者。心源有心,是名天皇心。其心象云何?廓光而靈明也,虛洞而沖莫。是此一心,不可以言教之,不可以理示之,更不得何之如。這心從先天之先天,在生者之意底,而不俱天地生滅,常恆永存。見之者,等位於神天。行之者,等德於皇天。更不可言之。
汝八意之底心奈為。皇天問心源於聖神,而舉其答象,為見心誨。此地亦不可言,纔下言則不中。
茲天八意命,熟熟虛虛在。聖神無語,而悉應了其見心之問。是見心者之消息,而非理者之境界。止止不須解之。
一寶 第六
此真悉移,吾魂魄代。神寶之神鏡,日神託魂之器,而一心之譬物也。正當獨在天子,從當普及兆庶,可磨新之器也。
元真白兮,無雜黑矣。元聖明兮,無闇曇也。美圓百光妙靈千化。純善故云真白,遠惡故云無雜黑。是言其相,叡明故云聖明,離蒙故云無闇曇。是言其體,道德自具故云美圓,德光周照故云百光。是言其德,神活元有故云妙靈,神用遍施故云千化。是云其性,是說人倫元心之象,而教王者公道之狀。
見自我誠直矣,見他人誠正矣。不明之見物也,以微白為黑之,以微黑為白之。恆吟偽之際,遂不得其誠。於人私之穢也,於已有所忘、有所許,於他有所疏、有所責。這間之事,咸在諸偽,遂不得其誠。唯有明德地之有已,他白黑如象見象,如微照微,故言見誠。
善移自善,惡移自惡。惡鏡為偽也,以美貌為媸顏。曇鏡不正也,夫還詐其媸顏。惡人為邪也,以善賢為不善。愚人為妄也,夫又好其惡者,是所以失明德智光也。唯有君子,見其善其惡如象,是所以得明德真明也。
善御善而慎之,惡退惡而直之。善貌用鏡也,見其貌而糚之不失其善也。惡貌用鏡也,依其醜治之而直之也。善者修明德也,格其善性兮,修御而募其善也。惡者修明德也,羞反德惡,愈惡其惡而改之,以歸其德之善,是慎直之道也。
善不止為曲,惡不著為垢。明鏡之為明也,唯明而於所拵之極。無所拵得之,其極窮竟,沖莫而已。故不認善色為曲,不認惡色為垢也。明德之為明也,唯明而於修得之極,無修後得之處。畢竟,空靈而已。故不取善氣為我,不取惡氣為私也而已。
獨我向,則我敬。眾神向,則眾恐。明鏡之為用也,窄而一人修之,則治其一人醜疎。廣而億兆修之,則治其億兆醜疎。明德之為道也,小而唯我修之,則唯我為君子。大而諸眾修之,則諸眾為君子。其小大在時之得失也。
總宇宙兮,精毫先矣。其博也,天下萬世。其尼也,孤口一代。明德箇道,唯化萬古,而應于窄廣,勿道。此道唯五德之其一,而非五融之全。從一出五,五窮歸一,有何非全。
非唯吾心身,天地者精心。這器,是天皇璽,而非庶者用。故庸其德,在一人。何唯住箇理,不知正從總別之元廣理乎。正別,是天皇一政,非兆庶之用,是齋元道也。從總,即天下大道,而萬民之行,是宗源道也。是為天皇之意,是以用可譬靈器。皇天授之為皇璽,而傳王道於萬世也而已。
三器 第七
如八坂瓊之勾,以曲妙,隨妙美,而澤治御宇政。仁非如義直之責。所以者何,天下兆庶,為理千之一,為道萬之一,極乎萬古,盡乎千聖,不能解之。妙和靈勾,唯應愚凡,而布恩惠,布平寬,則民自離無道,歸理明,依天下穩平也。立罪下刑,則刑人日日增加,黎民年年困勞,遂及動亂。故皇天先以勾心靈珠,宛春仁,而為是天璽,立皇極也。曲妙者,非巧令之曲,是其天寬妙宥道自然,似其曲是也。妙美者,非作為之美,神善靈,衷德天然竭其善是也。澤治者,非制禁之治,是仁善和恩之大冶也。御宇政者,非不君苛政,是洪公自大之良政也。天皇在此德,育天下,持寶祚。臣連止此德,養國家,持氏名事者,理君父從身,民庶理父子妻身,是皇天之道也。
如八咫鏡之淳雅分明焉,真公看行山川海濱幽遠獨窟。知之為事也,盡微而別之,別之而識之,識之而行之。不別則眾理紛,不識則眾理晦,不行則眾理失。道是在於理,其理以至於紛晦失,則其無得所據矣。天皇斷御天下之道,臣連斷理國家之道,官司各斷職道,國民皆斷其道。纔失其處,則何以治心修身乎。故皇天次以淳明神鏡,是宛於知,而以之為天璽,鎮皇道。淳雅者,其理無毛枉,心無芥邪也。分明者,其致無塵紛,無沙蒙也。真公者,英知甚識,叡無私巧也。看行者,其見恢聖。達無僻滯也。山川海濱者,邊國緣鄉也。幽遠獨窟者,陰谷孤輩,皆胖達無所隱漏也。如是照察,是皇天之道也。
若十握劔,靈威靈強,以平天下。勇制物也,以威以強。勇進故遂道,遂道故成德,成德故有威,有威故得治,是勇以威也。勇修故遂義,遂義故成功,成功故募強,募強故得治,是勇以強也。故皇天次以威強天劔,是宛於勇,而庸之,為帝德璽,御王位也。靈威者,非巧造之威,非修成之威。天自之威道,然之威是也。靈強者,非血氣之強,非義力之強。天中之強道,極之強是也。仁中有德,知中有明,勇中有善,德無不人宗之,明無不人恐之,善無不伏之。其立于人宗,住于人恐,御于人伏,而無怠退,則貫天透道,遂得其靈極,至天象,是皇天之道也。
此三寶物,吾心魂代,又八百萬眾神庶魂,其魂心也。瓊、鏡、劔之為皇天心魂代者,是天皇之帝璽,而非一人之外庸寶。限一,齋元之理也。為八百萬神庶魂心者,是為官庶之仁智勇德。其遍萬用,宗源之理也。是所以上坐天皇之一尊,下在兆庶之萬卑,而其所歸壹諟在三璽三德也。所以者何?雖有瓊饒益,無鏡照見則昧理,無劔烈強則無威。雖有鏡明照,無瓊仁育則困窮,無劔勇武則賊亂。雖有劔威勢,無瓊富福則懼悴,無鏡知察則迷倒。譬如鼎三足,而得闕一則失。故皇天庸三器,為皇璽,而要不闕三德,以正乎皇政,水乎寶祚,是神天道也。
神璽 第八
其八坂瓊,以左右手,中持、真持。左陽德是仁,右陰德是義,合之為一,故云以左右手。其合一何也?王上在天而兼細,臣下在細而兼大是也。是所以表異底融也。中之言避偏,而要中,故云中持。真之言避假,而要真,故云真持。合一避偏要真,是皆中道之謂也。是斯唯理而非言,唯行而非訓,是為本地,而發左教也而已。
而押左元指曰:「太惠之常惠惠。」左不動五位正德也,故其言皆以太也。元指木仁,是仁惠之支。常惠者仁愛,不變減也。可變非王者之仁,可減非君子之仁。
次押首指而曰:「太覺之愛覺覺。」首指火智,是智覺之支。愛覺者智悟,不惡愛也。不愛非王者之智,可惡非君子之智。
次押高指而曰:「太誠之慈誠誠。」高指土信,是信誠之支。慈誠者信寔美甘者也。非美非王者之信,非甘非君子之信。
次押腰指而曰:「太克之悲克克。」腰指金義,是義克之支。悲克者義制不離悲也。不悲非王者之義,可離非君子之義。
次押尾指而曰:「太節之惻節節。」尾指水禮,是禮節之支。惻節者禮儀止惻施也。非惻非王者之禮,不止非君子之禮。
遂押手掌而曰:「太德之撫德德。」手掌極德是德圓之支,撫德者德功之養育者也。不養非王者之德,不育非君子之德。六者皆以太,是大法不差,大格不紛王者之道也。陽王天下綱,先住五德大綱正貞,而及條目。
又押右元指曰:「細惠之宜惠惠。」右,克勵臣位從德也,故其言僉以細也。元指又仁是總惠之支,宜惠者仁慈任當然也。非然非公者之惠,不任非官者之惠。
次押首指又曰:「細覺之理覺覺。」首指又智是別覺之支,理覺者智知無邪僻也。可邪非公者之覺,可僻非官者之覺。
次押高指又曰:「細誠之忠誠誠。」高指又信是特誠之支,忠誠者信恂無私妄也。可私非公者之誠,可妄非官者之誠。
次押腰指又曰:「細克之慮克克。」腰指又義是禁克之支,慮克者義惡無肆傲也。可肆非公者之克,可傲非官者之克。
次押尾指又曰:「細節之敬節節。」尾指又禮,是嚴節之支,敬節者禮謙無怠忽也。可怠非公者之節,可忽非官者之節。
遂押掌心又曰:「細德之任德德。」掌心又德,是盈德之支,任德者得德不未足也。不足非公者之德,可未非官者之德。六者僉以細,是物物委通事,事艷達臣者之道也。陰臣國目,先格五德條目,格致而及大綱。
道數 第九
倫道數是生,順轉五十五。帝、后倫神自成數,天北一生水,地南二生火,天東三生木,地西四生金,天中五生土,地北六成水,天南七成火,地東八成木,天西九成金,地中十成土,都合其數五十有五。從北於東順轉,水生木。從東轉,南木生火,南中,火生土。中西,土生金。轉西于北,金生水。生行從左如右,名之為順轉。天命過餘五,其極有道哉。獨道數是剋,逆旋四十五。
孤化獨神,又成數。天坎一生水,地坤二生火,天震三生木,地巽四生金,天中五生土,地乾六成水,天兌七成火,地艮八成木,天離九成金,其數都合四十有五。從坎乾之北,旋兌坤之西,水剋火。次第旋於離巽之南,火剋金。亦復旋于震艮之東,金剋木。旋于中,木剋土。遂旋北而,土剋水。剋行自右之左,故為之逆。
半陽調陰,即為生成,而成十調。是焉大數,乃得中位。一、三、五、七、九,半而陽數。二、四、六、八、十,調而陰數。陰五陽五,而成十調中道之數。人事百行,其成必在中道,是即銓道也。
陽行過餘,陰行不足。陽是君位,陰是臣位,君臣成中。水、木、土,陽半生之,陰調成之。火、金,陰調生之,陽半成之。陽生三行,為陽行,即為君位。陰生二行,為陰行,又為臣位。其過餘在君位,其不足在臣位,其理當然。自中道,是即銓中理道。生過餘,是文賞剋不足,是武罰。
生數五十五,增五而過餘。剋數四十五,減五乃不足。上天在道而成雙數,然辭中之邊何也?文是常行,其教大道。武是時行,其教霸道。賞必篤行,不棄小功。罰必薄行,乃棄小罪。於生不可不過餘,於剋不可不不足,故共邊而中也,是即理道。
過餘、不足,成百。百數盈,中道成。五十有五,雖為過餘,得為四十五,則成百調。四十有五,雖為不足,得為五十五,則成百調。中位茲成,是即理中銓道。
天數百調,自然中位,而分生剋,則成偏邊,中中有邊。君子慎己,慎為道哉。上天元有數,雙五十,而非遍邊。生剋成,則成偏邊。人事元有行,位五常,乃非偏頗。成敗成,則成偏頗,是所以中中有邊也。小人取中道,尋為中道,乍成邊邪。君子得中道,更作顧慎,還堅中正,是即慎道。
生剋之邊位也,生善位,剋惡位。故邊位而宜,是邊中有中。君子慮他,慮為道哉。生數過餘,剋數不足,生為過餘。雖非理,無害剋,為過餘,雖為理有害。故天配兩邊立宜,可慮小人。失道僉偏,又非無功,是邊中有中所由也。君子慮觀,不惡偏罪,是即慮道。
這道,畢竟,在於銓理。銓理之極,在心天也。銓得,中極之譬器也。非銓,何以得輕重多少、中真正當極乎?事眾是竹葦,無不具過少中,其兩邊必有悔。得中位者,若度銓量,觀察其正當,是以立銓道也。理得然限之法的也,未度其偏其位,又弗抱其數其分,唯依理之宜然,而成乎道,是以立理道也。銓道、理道作之者心,又得之者心。其作、其得在道,是名心天。心天取中道,而慎中有邊,並慮邊有中也。道在於茲也。
中道不免有偏邊,則終身不能許中,不能許得,豈不為道乎。偏邊不失有中道,則盡壽。不能慢凡,不能拌愚,焉不為智乎。銓道、理道正立,而中道存矣。慎道、慮道從立,而中道全矣。道在於茲而已。
神教經 終
先代舊事本紀 卷第卌 終
明和
二
(
乙酉
)
曆,林鐘下第四日 書寫功竟
出羽最上郡高楯城邊 鬼目山了廣寺九世 釋
臨全
(
知昭
)
六十有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