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代舊事本紀大成經 經教本紀上卷 上
先代舊事本紀大成經卅九 經教本紀上卷 上
經教本紀上卷 上
宗德經序
宗德經
五鎮第一
貞境第二
養氣第三
明理第四
修心第五
正神第六
五五第七
得成第八
天道第九
五德第十
五功第十一
一道第十二
五道第十三
宗德經序
天王詔曰:「宗德經,聖皇第一作述也。初即于齋元,而純說宗源道,盡其宗。我瑞朗中國,既有史,未有作經業。聖皇肇製神教經,露吾神道大宗也。三部兼備,而堪學道軌。雖然,非無其餘。故朕重請,而得著此經,是吾道根本也。卿等信受奉行。」
「朕又試解經大意。第一章,釋五鎮往還,五立兩合。從第二至第七,段段釋五五,一一演重重。第八章,釋得品學成之旨。第九章釋得品學成之方。上件,天物梁命記也。自第十至第十二,即于天數,釋五德五功元極之道。第十三章,即于五大,釋人世萬端,是焉。天思兼命記也。二神之記。」
「聖皇之解,本末以要演宗源道,而含靈宗宗也。宗源立,靈宗含,而齋元自存。是以名宗德經。至哉,真人作,彼經三說,此經一說。三說具足,一說含足,無所偏倚矣。行學者,證此意而習之,則毋所違路。」
御釋如件,抑學經者,頭頭而正解者,又是希也。然即欲看讀者,先讀詔章,而會分科異之一趣,而入文句,則不感森羅章句,而直至宗源之極焉。故又奉詔,以先詔為篇。安是於卷鼻,而為入學廊,以設令後生入道室方便。如是,臣大德大連秦河勝敬白爾。
宗德經
五鎮第一
天祖道者,是建神籬建磐坂也。
天祖道者,帝天聖命,而皇極之宗法也。神籬磐坂者,神璽靈理,而帝道之尊軌也。其體仁善,而其用禮正也。
其建神籬,建磐坂道,祓神之邪,住神之正是。神元無邪而聖也,降於人心,肇為乎邪也。治志思慮識之邪,而歸靈明之元聖,是住之也。 正乎神之道,只在修乎心。
心元無惡而善也。因於人理,肇為乎惡也。理從反好嫌之惡,而止忠恕之元善,是修之也。修心道者,在明乎理。
理元無紛而正也。臨諸人氣,始為乎紛也。道荒變偏浮之紛,而定中貞之元正,是明之也。明理之道,在養乎氣。
氣元無誖而洪也。零諸人境,始為乎誖也。平見聞齅覺之誖,而尼正清之元洪,是養之也。養氣之道者,在貞乎境也。
境元無私而公也。耽于人神,初為乎私。治望入通發之私,而諮聰明之元公,是貞之也。境得貞,則氣不誖。
立境道者,貞乎目、耳、鼻、口、陰,其公是也。目瞬理色,耳聳理音,鼻通理氣,口啟理用,陰交理儀,是謂境得貞。
氣爰不誖。氣不誖,則理不紛。立氣道者,養乎肝、心、肺、脾、腎,其洪是也。肝動當然,心利當然,肺哀當然,脾念當然,腎慾當然,是謂氣不誖。
理爰不紛。理不紛,則心不迷。立理道,也明乎緣生易極定之正是也。緣託敬物,生成德事,易遷善位,極遂道時,定鎮誠地,是謂理不紛。
心爰不迷。心不迷,則神得正。立心道也,修乎仁、智、義、禮、信之善是也。仁德化體,其用不惡。智理致體,其用不蒙。義道行體,其用不免。禮節文體,其用不亂,信慇懇體,其用不詐。
神得正,則解邪僻,而神籬建、磐坂建。立神道也,正乎魂神魄靈精之聖是也。魂不怒諫,神不喜利,魄不憂極,靈不悲乏,精不恐義,是謂神得正,極爰立建。
已而天孫,德立、威立、祚立、治立、貢立而已。五立有序。德立而威立,威立而祚立,祚立而治立,治立而貢立。無德之威,害威不戮,則不得君子所不用。無威之祚,婦祚不諛,則不得,丈夫所不用。無祚之治,賊治不偷,則不得,義者所不用。無治之貢,劫貢不奪,則不得,仁者所不用。無貢之德,虛德不陰,則不得實人所不用。德本位,先修之。貢末位後修之。威祚治,鼎位央修之,是王者之五立也。
臣庶,德立,身立,家立,官立,財立是也而已。
五立有本末,末成從本也。德者身之本,身者家之本,家者官之本,官者財之本,皆君子所修也。小人失本索末,是如斷根以欲梢榮。偏者樂本厭末,是如愛泉以惡國澤。皆非君子矣。德國道之體,財國道之用,共君子所庸也。知財行而忘德行者,如惡父愛友,君子不為之。知德行忘財行者,如取食伴衣,君子不好之。皆立為圓、為中,廢一為闕,為偏圓中能任理國理人,闕偏不任理國理人,非實修身矣。五立如五形,缺一則不行。故皇天立五立而已,是臣者五立也。
國家於五中立,而續則得又續。五立在王臣,而異象一理也。王為祚修之,為民力之。臣為王修之,為家力之。共非己。五立日顧,而修以續之。則於治國安民,又續不絕也。是聖君之賢臣,然行聖道之道也。道焉世界成本,謂之世界要道。
五鎮教,教中至,教學中至學也矣。所以者何?唯有五鎮之學,獨至稱內神,而應外神,秤內氣,而應外氣,以理盡事盡,而圓乎五立之德也。
貞境第二
貞乎境,乃有道無不見而不見,無不聞而不聞,無不齅而不齅,無不食而不食,無不婬而不婬。目見物,而立境界之境也。於好色而倒境界,不見之耳。聞理而立世閒之境也。於入妄而倒世間,不聞之。鼻通氣,保生涯之境也。於入愛,而損生涯,不不齅之。口食穀,養身命之境也。於恣美,而破身命,不食之。陰義娶,嗣子孫之境也。於婬欲,而失德功,不婬之。是貞乎五境,麤貞也。
所置節,所歸虛。有境則有入也。於境無咎,於人有咎。故以入置於節,得節而入之,則入亦無咎矣。其有咎,是凡者。其無咎,即賢者。至無咎,又不能無氣,其氣還作咎,彼氣野也,甚於咎矣。是以聖者行,用無咎,歸于虛,使氣永絕,而俾其行,前後無咎矣。貞乎五境之細貞也。
使我為添,令天為我。歸虛者,無德無功矣。無為而入於空,或差路而斷道,故不窮天道矣。天是無窮。而度政維正矣。以歸虛入於天,以度政入於己,是聖者所行,神人之道也。是貞乎五境,之上貞也。
養氣第三
養乎氣,又有道。血欲昇則降之,筋欲張則窕之,息欲荒則平之,肉欲熾則和之,精欲伐則鎮之。血是小陰,心迫則昇,復理則降。筋是終陰,情怒則張,復仁則窕。息是限陽,氣溢則荒,歸義則平。肉者大陰,意貪則熾,歸道則和。精大陽,欲發則伐,歸貞則鎮。是養乎五氣麤養也。
復腹,吞虛,吞清,而無人仁人義。氣是稟天氣,而以度行也。隨人好,憑諸緣,而非時發也。仁義能理之,理以不終情,是所以人仁。人義鄰於情也,故聖者於仁義腹,為入之,以虛以清矣。然入之,則有為小仁。小義忽更乎象,即成無為大仁、大義,而離仁義,尼仁義,是養乎五氣細養也。
令道歸靈,置于造化,安氣於元,逮弘於極,於身於天,無所不滿矣。虛腹清胸,成道象道,靈造化,成道真,得象而解道咎,得真而致道極。安氣於自元,則安於天元。安弘於天極,則自極為天。至爰洪氣滿身滿天,於爰入造化於身,任天度於我,是養乎五氣上養也。
明理第四
明乎理,有道緣來則貞之。物生則照之,理極則公之,易至則正之,定臨則慎之。緣有善惡,憑善避惡。生有是非,取是捨非。極有中邊,納中遣邊。易有邪正,退邪進正。定有常變,止常去變。憑避無妄,謂之貞。取捨無昧,云之照。納遣無私,道之公。進退無曲,言之正。止去無忽,曰之慎。五理審之,則終身無悔,是明乎五理之麤明也。
沖莫而復道,寥泯而入圓。使心我歸沖莫,則永離人好,照理分明也。令情私入寥泯,則遠出人偏,而無理紛矣。道虛莫無為之象,是無私之極。圓無不德具之,號是無迷之地。為人無私迷,是君賢爾。共標心源,修悟入此界,是明乎理細明也。物必有限,理必有中。遣我而尼天,體天而行事。
物無限,而皆為一一。於一一,皆必有限。有限物皆有端,有端則有中,是即天道也。人必遣私我,則道我來代之。今又遣道我代之,留天我,使意見為天方大公,而分事之理,是明理之上明也。
修心第五
修乎心有道。歸慈和不還,開叡識不閉,堅慚忍不緩,正恭節不亂,入實誠不出。慈體和用,心慈之,事和之,歸悉還也,是歸仁也。何又還不仁乎?叡體,識用,敏乎心,記乎知,開以生,閉啟之也,是開智也。何還愚,而又閉之乎。慚體,忍用,心羞之,情堪之,堅固不固也,是堅義也。纔不可忽之,恭體,節用,心以恭行,以節正良雅也,是正禮也,豈須臾猥儀也。實體誠,用心德實,跡狀誠也,入甚內也,是入信也,焉拙出之乎。是修乎五心麤修也。 咸延入無為,推意志情識,無可推而休。率五心,內於空莫,使心馳,心標,心成,心知,推之而絕之,以寥然無物,則合于道,而空乎道我也。是修五心細修也。
彰天圓眾靈,象為明圓,以募善元而終。心性元明也,德皆具之。是即善之體,而為萬法基。是伊先天已來,為皇天之體,露之而修得,修得以不退,終於焉。是修心之上修也。
正神第六
正乎神有道。喜而神不喜,怒而魂不怒,憂而魄不憂,思而靈不思,恐而精不恐。喜、怒、憂、思、恐,人情之常,而未能無矣。是亦束諸情也。神、魂、魄、靈、精,人識之有,而無盡之矣。是又攝眾靈也,是五臟主。五臟氣也,皆焉託心矣。神在底,情在表,通一於同品,節之則其毒於表而止也。不節則透於底而昧也,表止則神不失明。而神心理氣境,在於德,以正乎政也。透底則神漂失明,而神心理氣境,離乎德,以亂乎政也。故聖者用情以節,立神以德,是正乎五神麤正也。
靈靈而則空,明明而體無。神體是靈,神用是明,神德是空,神行是無。故聖者立五神之靈,恆五神之明,而入其空,止其無,是正乎五神之細正也。
及威於雙曜,及德於五星。令天地有之,令陰陽成之,是日月之威也。令五行有之,令五氣成之,又五星之德也。其象面有,而非量者之有。其極沖莫而非空者之莫,其有莫之際難道之。見聞思徹而得之,遂取為己,是正乎五神上正也。
五五第七
雖獲一以得,五五而窮有。雖獲單而得,重重以盡理,是道也而已。鎮道得五,道已窮矣。雖然以爾,未曾盡其有矣。宗旨一一,理又窮矣,然又如是,更不能無餘矣。故探底出五五,押密露重重,皆天有,而非人解而已。唯修五而未修五五,則其間有闇,從闇發迷發猥也。迷昧心,猥污身,唯修單,而未修重重,則其間有迷,從迷發僻,發非也。僻曲心,非恣身矣。心昧曲,身污恣,則永閉真極之路。獲一以得何也?或有宗以神一,又以心一,或有宗以理,又以氣一,皆粗獲宗矣。五五而窮何也?唯五鎮全尚精也,況竭五有五乎。此至精道是也。獲單而得何也?或有宗,以麤一,又以細一,或有宗,以上一,又以棄麤,皆粗獲宗矣。重重以盡何也?至細不棄麤,至上用麤細。麤罪以麤斷之,細罪以細而斷,細道以細而修。上道以上,又修無所不至,無所偏倚是也。是道也何也?五五、重重。是道之道是也。何為?皇天結此句,麤者見之誹之大過,細者見之嫌之紛弘,而不竭其極。故皇天道鮮矣。是以故豫結之,而避其僻。諺曰:「以小小一池,嫌大大萬海。」諺曰:「洪洪湊,能以時淡出於茲,潮入於茲,海鱗嫌之眾兮,河魚好之寡矣。」
得成第八
止於道不罷者。五鎮三重修了,則成道也。止道而不之不道,是君子也。君子有四品,賢者、聖者、至者、真者,是名四入。既行道而得道之人也,是學先賢而其跡如先賢,或其象非一,而其德無異矣。是斯君子歟,唯記通而跡非也。是焉詐佞也,不足為師學之。或學人惑於識辨,為師學之,則習學零于虛,而遂失實,還生毒入妄。蕩蕩君子,唯足為師而已。
堅成賢而任之。堅乎道,敏於人,而積成,是賢人,是無欲垢,無迷塵,而后任道。諺曰:「知而不迷,初得黌仙。聞末不差,是黌仙也。」知焉非,而又作之知焉是,而不作之。有㝹道才,是凡者耳。如知行之,初入賢位。聞為非而末為是,聞為是而末為非,有浪華德,未賢者。聞初後同,是為賢者。
亨成聖而任之。生賢而能堅,以通二元,而積成,是聖人無道垢,無我塵,而后任聖。諺曰:「不聞天之高、地之厚,無不知了。不習神物,人事無不知行,是為下仙。生知而通乾坤,自行而能入神,是聖人亨叡者與,是足於為師哉。於於人者,所學至於此哉。」諺曰:「當與學無限,不如學賢者,當與學有限,不如學聖者。」
盡成至通於天。生聖而咸通,以盡之昇天,是至人。諺曰:「無羽而至於天,無鰭而既乎海,是中仙也。如空之限,無不見處至人之明物也,足為尊哉。更不似人者之常。」
絕成真入仙天。絕生而直為仙天,是真人,非理解所彼此而已。諺曰:「生位日月生功,天宿唯上仙,為是學極,神者學至茲哉。仰之而至無慢之極,是大學之真學也,是不拌其人上之道也。」
不成者非道,以成者為道。問聞記通,而不任四品者,不足為道。唯有神者,不空天道,於於依神者也。人者又得美,不拌人上而得無慢之極,云之崇外以窮內。人間之美,在於此。諺曰:「學而不入四品,則未出非際。盡學而至,只是為是。」
其得成有道,瞪宗天,得黌不馴不緩矣。守己天得行,信之勤之也。成四品之道,分二岐而已。常瞪高天,而觀日月星宿度政,察四時六氣運行,以宗之為用方,更不差矣。取之學於己,又不失矣。其不差不失,為之一。而以是為矣道,馴則輕之。故不馴緩則怠之,故不緩,是為宗天之道也。常守己身,而達天曜宿地形行,具於躰躬,天轉氣運度法,具於氣血之極,以行天我之一,而以是為矣。道疑則不進,故信之。怠則不成,故勤之。是為己天之道也。兩天其極不二,是為得成之道。
天道第九
瞪宗天有道,維政維法是。天政何也,無為旋是。天法何也,無為度是。靈曜不昧,靈氣不休。定定如無自由,詰詰然無赦逃。曜天無旋為而旋,旋自有吉凶。何故有吉凶?日是陽火,月是陰水,五星木火土金水,其精神而其主宰也。天置二十八辰,東西南北各有四,以屬四星而作性。又四方有一以成四,而屬土星。南半天四,是屬日。北半天四,是屬月。皆以其性。天為兼頻速,日為陽次速,星其性其遲速,唯月為陰甚遲轉。轉不路為一,會生則吉,禽剋則凶,是所謂天政也。天天曜曜,無轉作,御理大動。何為動?天度三百六十六度,日度三百六十五度,月度三百五十二度。星度而異,而異與天日月是,所謂天法也。六氣循政司之,是天政之用,五氣循法運矣。是天法之用,天政之,地服之,數定度詰,而天自不赦,地自不逃。旋儀格式,毋毫毛可入。度政成敗,毋塵沙可拔。誠哉明哉。
守己天有道,身以天地造。天圓之頭,地方之足,九曜之境,七帝之支。南極左手骨,北斗右手骨,四七宿指骨,六六禽足骨,十軒十支十有二枝。手足之節,天隱山背,天南海腹,皆天無我,咸神無私,是以難輒,又難徒矣。自致其敬,自致其誠。
天地總本,人身別末。總、別、本、末,且殊。靈、氣、數、度,維一也。故云已天,天象圓,為人頭。地相方,為人足。二光七曜,其數九。二目七穴,其數九。二俱五耦,其帝七。頭頸五體,其支七。南極有七星,北斗爾,掌臂有七骨。七星七骨,又右然。左指骨十四,右指骨十四,是天四七宿。足指十三,指根五,左右十八,成六六,是地禽神也。血毛、筋爪、骨齒、皮息、肉腦,是即十軒神,手節六,足節六,是焉十二枝神,背立天北山,腹湛地南海。身心是神天,無取之為我,無拒之為私。惡為我輒之,豈為私徒之。身本天曜,不可不敬。儀本度政,不可不誠。身躬之本,真大哉至哉。
兩天一歸之,維焉為道也。宗天已天,其本一。撤之修之,而至其一。所謂道在爰而已。
五德第十
和德維一,明德維二,美德維三,堅德維四,貞德維五。和也融乎源,融於流,而制凝之滯之,鬱之叛之害是也。明也晛乎裏晛於表,而敗癡之晦之,迷之疑之害是也。美也善乎本,善於末,而遣惡之逆之,邪之僻之害是也。堅也固乎主,固於從而擊忽之,妄之,放之,惰之害是也。貞也定乎大,定於小,而避偽之侫之。卒之恣之害是也。德也積道於內,鍊善於外,而得以不失是也。源、裏、本、主,大是內名,即標神心理氣境為己支。流、表、末、從,小是外名,即標法、象、物、事、藝,為世習。和德在五行,是水體、水能和乎萬物,以和降為性,在五常是禮躰,禮能和乎萬事,以和謙,為儀。心性有水德,靈和而交焉。無不融五會,維一天一生水。天地其初,水萬物其初,水從水而成。聖入先布禮兮,人常先禮學問先禮,故在一也。明德在五行,是火體。火能明於萬物,以明揚為性,在五常是智躰。智能明乎萬事,以明發為行。心性有火德,靈明而照焉,無不暠于理矣。維二地二生火,火變乎氣,造天地也。萬物依火募。聖人次誨智兮。人度依智,學問依智,故在二也。美德在五行,是木躰。木能美於萬物,以美生為性,在五常,是仁體。仁能美乎萬事,以美惠為德。心性有木德,靈美而養焉,無不善百行矣。維三天三生木,木火動風木生,保天地,萬物依風生。聖人以修仁兮。人德在仁,學問在仁,故在三也。堅德在五行,是金體。金能堅萬物,以堅乾為性,在五常是義躰。義能堅乎萬事,以堅警為功。心性有金德,靈堅而重焉,無不固百學矣。維四天四,生金強金大張。金乾建天地也,萬物依金任,聖人必以義兮。人道任氣,學問任義,故在四也。貞德在五行,是土躰。土能貞乎萬物,以貞鎮為性,在五常是信躰。信能貞於萬事,以貞懇為跡。心性有土德,靈貞而實焉。無不定萬為矣。維五天五,生土土氣太積。土積鎮天地,萬物依土成。聖人已格信兮,人極歸信,學問歸信,故在五也。
和德立而明德立,明德立而美德立,美德立而堅德立,堅德立而貞德立,貞德立而和德立,和之明之,美之堅之貞之,如環為端,以為一,而道成。
五功第十一
澤功維六,溫功維七,成功維八,制功維九,安功維十。澤也格禮,積和而和神,和人理田。理水是也,溫也格智。積明而道政,弘學興藝。興工是也,成也格仁,積美而孝親,養民富國,發寶是也。制也格義,積堅而忠君,宜倫平夷,治亂是也。安也格信,積貞而謐國,道家樂近,安遠是也。澤者潤乎貪,溫者解乎苦,成者勸乎善,制者懲乎惡,安者永乎樂是也。
功也德成於內,化布於外,而終事於無悔是也。澤功在五行,是水用,潤和澤萬物也。在五常,是禮用,恭讓澤萬事也。行九田,不可有無水。行十道,不可有無禮。苑水澤之,道禮澤之,維六地六,成水六合於一數,陰陽合成全水,德功合成全禮。溫功在五行,是火用,熟明溫萬物也。在五常,是智用,知察溫萬事也。熟五穀不依火云。何分二理不依智云。何?飲食火溫之,物事智溫之。維七天七,成火七,乃合於二。陰、陽,離無全火德,功闕無全智。成功在五行是木用,在五常是仁用。風美成萬物,惆愛成萬事也。養生命,無五穀則絕保人德,無西心則絕生命。食成之,心德仁成之,維八地八,城木八,合三木數。天三,地八,全木,愛德,育功全仁。制功,在五行是金用,在五常是義用。乾堅制萬物,羞忍制萬事。制材園,無五金奈制人道,無十義則奈材園。金制之宜理,義制之維九天九成金九,與四合金,天地合數,全金修堅,施制全義。安功,在五行是土用,土置萬物泰之。在五常是信用,信置萬事泰之。無土則萬物不生,無信則四德不立。物依土安,道依信安。維十地十,成土十,合五成土,陽五陰十全土,貞德、安功全信。
澤功立而溫功立,溫功立而成功立,成功立而制功立,制功立而安功立,安功立而澤功立。未澤之而溫之,則溫有饕害。未溫之而成之,則成有困害。未成之而制之,則制有逆害。未制之而安之,則安有怠害。未安之而澤之,則澤有驕害。故以一為道而已。
一道第十二
是一陰一陽,是位在於神,是德功,成天地,是人倫,爰成矣。陰陽一,而陰陽不混乎德。其位神,而神住於聿。德功有具,成天地,成人倫,是以天地本道,人倫本道。神在道,而二元立。故神以道化,天以道旋,地以道鎮,人以道存,故非道心,則不為心,以速遣之。非道行,則不為行,以乍拋之。纔而撰心,纔而撰行,從細至微,遂歸道。然即伸,是縮,故伸不離縮,縮是伸,故縮不離伸,中中無私,虛虛無我,念念明靜,業業善定,是道也而已。
順則生,逆則剋。五行有方位,復有生剋。順行則行,行皆生矣。逆行則也皆剋矣。人行有法位,亦有成敗,順行則行,行皆成矣。逆行則又皆敗矣,便有天行,有人行。順天行,則得天生,逆之則會天剋。作人順,則得人成目。作厥逆,則會厥敗,是天道也。
修則吉,放則凶。恐修天政,則有天吉。慢放之,則會天凶。慎修人法,則有人吉。慢放之,則會人凶。猶響應聲,影隨躰,不得離遯。
伊德在心,伊功在身。德具也是自然也,唯興也是從性。故其所在為心也,功成也是修行也,惟遂也是動勤,故其所在乃身也。心常發五德,身常行五功德,德以明紹之功,功以熙紹之。
如心修心,如身治身,是天道。上天造心身,以五德造心,以五功造身。聖人如天造道之,不學而生自君子也,故不求之吉來,不庶之福至。凡人戾天造翔之,故小人也,雖厭之凶來,雖防之禍至。君子不見禍福,而見本。小人不見本,而見禍福。無不末應於本焉。狂隨于求厭乎,是為知天之道。
五大第十三
蒼生有五大。乃生大、理大、死大、事大、學大是也。生大春也,世萬生起。理大夏也,世間明白。死大即秋,世政成遂。事大為冬,世氣往復。學大當用,世生實熟。五大故天今又天也。
為人,無無初誕竟沒,所經春秋,是為生大。生大在明者,大詮,不可會危,不可得罪,是可為靜,是可為安矣。即焉春,所以經生悉以仁也。既有產誕經世,而無無卒去者,是為死大。死大人生涯大果,得之了之,極不輕不穢死,不猥死,是人道也。即焉秋,是由行死咸以義也。無盡,物科,種種,然具斷存,是為理大。理大是境界大務,可是不可非,不可不分明之,不可不隨伏之。即焉夏,乃光理也。唯在以智也,無窮態業,時時營營,疊來,是為事大。事大世間之大要,唯善於其慥,不善於其疎,慎然能作,卒爾不作。即焉冬,斯此為事,專以禮也。巨多方軌,無小大限,為世有,是為學大。學大人道之大格,就堅成實,須必依正而不依邪,甚可則不可犯,即焉用學為極,是即以信也。五大元來,其有天有也。今將配五時,是亦天理也。道其為天,所以非是人法私而已。
生大盡壽在德,理大格物在然,死大期終在道,事大常業在善,學大世方在正。一生之日時,口口得之,其易如明暮,在德。得日時,其難如暗旅,不得其綱,則其行失據。生行之綱是仁歟,致仁而別巨微,以大賴巨,小賴微而止於仁是也。綱得之,則目也相從,德在于茲也。蒼生知竟死,而其易如瀧降。在道期良死,其難如流昇。唯非卒沒之死,其死在時時,皆清之正之,其綱在義矣。致義數學,綱目並至,而常死,無疵則道在于茲。人世僉理也,理群詰之,紛紛然,亦難別。唯智維明別之,而見是非耳。其智得諸誰,紛紛理,俾伊得之,能得所得,暠晧相向,避微刎毫,理大成然,在於爰。一動、一言、一成、一敗,積以為萬事,世間是事之成也。善惡雜雜,如不能純善。君子小人,其別在善惡。賢者凡夫,其差在雜純。解雜得純,而無不美者。善在於爰,天有政度,地有行方,人建世建,一在於學,敗惡成善,廢邪立正,無不依學。至德入道,修身化世,咸學功爾。有學而無道,依有假邪,有似異也。遣彼認是,正在於此。
生是明,死是凶。幽之善,在於明。明之善,在於幽。故生死為首,共立于其學,左右乎理事。生是陽實,人間現見,故為明。死是陰處,人界絕見,故為幽。幽冥有禍福,依明現功徙,得之。明現有禍福,從幽冥功徒成也。鬼神若恐明現,惡作邪害乎。人倫若恐幽冥,豈發惡逆乎。人間生死,是上天日月,不可不依宗。智者見事,故行之易矣。愚者見綱,故其修難耳。五只在二,故謂為首。其二所立,復只在學。其學所據,是又在理與事,故左右也而已。 善乎死是生,善乎生是事,善乎事是理,善乎理是學,善乎學是死。善乎五是道。道無躰,只是五若轉輪無首尾,遂至無我知道。
止生道,而離私至公,則死其中得道。止事道,而避妄成雅,則生其中得德。止理道而廢非立是,則事其中得善。止學道而遣邪認正,則理其中得然。止死道而改惡行善,則學其中得正。五有相當之善,是即道也。實道道,脫已我也,順序大底而已。其實互成也矣。
五對庶而大也,善乎其能率者,則其所率者自善。這五道維大者,人萬無大與是矣。所以最大長大,而率庶小也。五大能率者,庶小所率者,善其大,則其小悉入,無餘矣。能學者,依大得之,就小取之。這際有工夫,工夫能成格致,格致有總別。總在源元宗,一立則二立,二立則三立,三立則萬立。別在物事,學一有則二有,二有則三有,三有則萬有。總別一萬格致,工夫悉成,而得在茲也。
宗德經 終
鬼目山藏
先代舊事本紀 卷第卅九 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