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代舊事本紀大成經卅四 帝皇本紀下卷 下
推古天皇
三十年,停事。從去年二月,歎皇太子。朝廷不行,兆民不訴。
三十一年,春二月,博士學哿眠死焉。先是,常願言:「我幸來皇國,而面見真人矣。我聞皇太子言,實悟吾夫子心。又見皇太子行,實知吾夫子行,天與大道於我。吾昔常羨子路、曾參,會於天子。今已望足,私欲以竭,我妄皆滅。並會天子言人死成鬼也,又先儒所紀成天修文郎,不所迷於後儒借儒還。立異端,言人死焉散氣歸空。同會釋迦三世,老子不亡一槃,夫子西方聖人,斯非列子妄言。夫子老聃,是龍其實意,其底意。依皇太子,悉會得,明人世,不殘疑念。知先僻會,知後我耶。善其生,善其死,餘也何事剩焉。吾所會宗,非虛妄者。以來年二月五日,必當死。」果如其言也。諸人為異之。高麗僧惠慈,又此日死化。又彼去年聞大王薨,發誓願曰:「日本聖人,上宮大王,固天欣縱,苞貫王統。纂先聖宏猷,兼悟徹三寶,救黎民厄矣。是實大聖也。我面見其聖風。今聖真既薨御,吾獨生何益矣。我以來年二月五日,必死後會。」果期日死。人又異之。
秋七月,新羅、任那共遣使,如例貢調。並佛像一具、佛舍利三粒、黃金舍利塔、大灌頂幡一具、小幡十二條也。先遣大隋學問者等僧廣齊、僧惠明、儒玄理、醫福因,比時從新羅使來。時玄理等奏聞曰:「留于唐國學問者等,皆學以成業。應喚彼等者。大唐國者,法式備定珍文國也。常須達到。但文筆巧,非如吾國正直。不記善者之惡,不記惡者之善,以微作大,直踈作密。見賢明鳴者,其行稚如兒,共為佳之,互不咎之。五十歲者,如吾三十。四十歲者,如二十歲。」
是歲,任那王無禮於新羅。依之,新羅又伐任那。於是,天皇將討新羅,謀與大臣及群卿等。田中臣曰:「不可急討。先察狀,以知逆,後擊之,其討不晚也。請試遣使,覩其消息。」中臣連國曰:「任那是元來我內官家也,今新羅人伐而有之。請戒戎旅,征伐新羅,以取任那,附百濟好。」田中臣亦曰:「不然。百濟是多反覆之國。言:『道路詐之。』不可附百濟。」由是,不果征。吉士磐金遣於新羅,吉士倉下遣於任那,問任那事。時新羅主遣八大夫,啟新羅國事於吉士磐金,啟任那國事於吉士倉下。因約束曰:「任那小國,天皇附庸。何新羅輒有之?隨常定,無煩矣。」則以達率洗智副於吉士磐金,復以任那人達率奈末遲副於吉士倉下,貢兩國調。然磐金等未及于還,即年以大德境部臣雄丸、小德中臣國連二人為大將軍,小德河邊臣根為、小德物部依網連、小德羽田臣廣庭、小德腳身臣飯蓋、小德大伴連廉城、小德平郡臣牛、小德大宅臣軍為副將軍,率數萬眾,征討新羅。時磐金等共會於津,將發船以而候風波。於是,船師滿海至時,兩國使人望瞻之愕然,乃急還留焉。代堪遲大倉,為任那調使而貢上而已。爰磐金等相謂之曰:「是軍起之,既違前期。是以,任那事,今亦不成矣。」然將軍等發船渡之。始到任那,而議欲襲新羅。於是,新羅國主聞軍多至,而豫慴之,陳罪請服。時將軍等共議上表。天皇聽矣。
冬十一月,磐金、倉下至自新羅。
是歲,自春至秋,霖雨,有洪水災,五穀不登。是時,諸民等食先年恩粟,天下無飢民。
三十有二年,四月丙午朔戊申,有一僧,執斧毆祖父。時天皇聞之,召大臣謂曰:「夫出家者,賴歸三寶,具懷戒法。何無懺忌,輙犯惡逆?朕聞:『有僧以毆祖父。』故聚諸寺僧尼,而分明推問由。若事實者,重罪!」於是,集諸僧尼,將犯逆之惡僧,並親近僧尼罪。爰百濟觀勒僧,上表以言朝廷:「夫佛法者,來自西國,至于漢土,經三百歲,而後傳之。至於百濟國,僅一百年。然我王聖明,聞天皇賢哲,貢上佛像與妙典等,未滿百歲。故當今時,而僧尼未習法律,故輒犯惡逆。諸僧尼惶懼,而不知所據。仰願,除惡逆僧,而以其他僧尼等,悉赦勿行罪。是大功德也。」天皇乃聽之。
戊午,責僧曰:「夫道人犯法,何以誨俗人?朕聞:『以僧人為三寶,斷欲恚愚,教人化世,以是為寶。』若無此功,則遊民國賊,為世所益。非佛徒,非法師,不知其所可尊。故自今已後,任僧正、僧都,應檢校僧尼。」
壬戌,以觀勒僧為僧正,司僧事。並以鞍部德積為僧都,令副執。即日,敕曰:「非官人否。」以阿曇連為鳴為法頭,令扱僧。
此月,三輪大神託采女,而奏曰:「吾有聞天皇,神代甚深事。早召文人來。」天皇敬詔:「召得狹子。」大神告曰:「乃得狹子賢良明敏,任聞神境界,審己之傳世。」遂說神代事二千餘言極,已而告天皇曰:「這極能護寶祚,守國界人民。天照大神誂吾同告。」于時天皇大悅錄之。右安僧官,其事元也。
是日,敕曰:「僧尼數多,則惡僧多。僧有惡僧,無法德,失師德,唯非破佛之道,又費世間穀條。為道為俗,失其所益。自今以後,不可以私度僧、造寺,恣為僧業。」制私度者、制私造寺,其法始也。
癸未,大伴連廉城奏聞曰:「請改父塚為祠,改亡奠為神祭。」天皇出入大殿,直敕廉城曰:「汝何不知禮。皇祖天皇石間現形,譽田天皇㝹狹現形,非依如斯靈驗,雖天子,無神祭,唯有陵,無社也。汝何謂也,汝何故也?夫非靈現,造祠為祭,遠齋元禁,近憲法制,汝是何人乎,汝父也何人乎?背吾神禮,背吾聖禮,以何國法,用孰人禮?汝若任大臣,持大臣田者,必危社稷焉。」廉城懼震退。即日,天皇詔大臣曰:「人以死為極,以葬為宗矣,以奠為大也。為人慎身,唯非生道,欲不辱死。悕其位祿,唯非生威,欲貴其葬。思其子孫,唯非生養,全其奠也。死葬奠有法,任古行之耳。雖然如是,譽田天皇御宇時,儒宗來且知之,傍有雜其式者。又父天皇御宇時也,釋宗來至,又有依其法。以混交不純,從此混雜中,發私以猥禮。今朕是非之,更不知其是,宜問神格之。」大臣將群臣,至三輪廣前,設大祭之祠,奉請降大神。時大神託巫告曰:「葬禮亡奠,諸神所忌。神巫觸之,則下三年神不向其巫。上古無其人行之。則神訣,神不悅殘穢。今有僧者,神慶宛之。儒宗之禮太背齋元。其業非吾,若任之始行者,至後,必用牛鹿。當廢神威。今也,天皇欲定其法,尊卑之式。如聖皇禮,其他所行葬法、奠法,宜任僧尼。僧尼無為客,更不著污穢,任應執行。自今已後,不可改行。唯非吾國歸於此法,天覆悉然。所以者何?夫法有天外之理,來至成天極之理,降流成人倫之理。海內、海外有云聖賢,是知人倫理。好人倫依之,凡才雖敏,不能悉知。於天極理,余大神等由靈得知,好天地立。庶小神等,不能審知。於天外理,大神未知好法界立。法界立天地立,天地立人倫立。今僧尼法,從天外出,故不拘污穢。此理之為理,窮格以窮矣。故吾國、異國,廢先法移焉,欲恨而無由。悟人知之不恨,迷者不知為恨。以其今不立法,道右有,將立之。汲枯井求水,舉死灰燒木,悟者所不為也。其知故水故火,而不知今不得,謂之為迷而已。吾這語有無端理,似言今,又言後。似言先,有言今。雖逆耳,以正念,無不至諸理矣。」天皇憑託宣,乃下令定法。
夫人存道,有宗源理,有齋元範,有先皇跡與聖皇教。兼習周孔,至死及亡。神忌死穢,周孔非吾。仍任僧尼,葬儀奠法依他不可。
導人之道者,改惡行善,爾宗齊者,真周孔者理然。智者應依之,愚者不如何。故纔入尚少,釋之戒律精者格玄。粗者推淺,能智任愚。是以,僧尼自行,教他宜為先戒。僧、尼、寺、堂,多則信輕失,多得少。無則失信無據,無發。大國三寺,中國二寺,小國一寺,令僧住持,郡縣安庵,令尼居之。大家依僧。小屋依尼。
僧尼別居別學不會,衣食以不美,司祈、教、葬、奠。令僧化男,令尼化女,是當古佛度僧尼理,為祭祀,為詣崇者。於大社、國社、縣社,是古來法也。輒請已崇砷,妄新場建社,私祭之請之,即輕神德與王法也。襄古在新成,廢本在末多。
崇亡親,以神社,奠供之,以神祭,是背齋元道。有故靈驗者,宜依朝廷議,常生為歸佛,修生淨土供。諸孝道至實,今後無費也。
儒學,人倫常,安學于群卿。長者,為師。短者,為弟。若別立家,恐遂為徒。荷異指吾,有齋元害。番發則同。故吾上宮,不立偏儒。
秋九月甲戌朔丙子,檢校寺及僧尼,具錄其寺所造之緣,亦僧尼等入道之緣,又其得度年、月、日也。是時,有寺四十六所,僧八百十六人,尼五百六十九人,并一千三百八十五人也。
庚辰,謚皇太子,白真至大聖皇。
壬午,田村王宮中獨閑坐,有一人神女,立王前告曰:「大王知吾耶?佘是天照大神分魂,別體之神。在天月魂,在地食魂,在海阿那龍王,在空大元鬼王。在辰旦女媧,在天竺白辰王,在神代御食保姬,在淨土華開敷佛。余能分身成富貴本,又能合身成福德行,常在山代飯成山遊。大王為我造祠祭我,我令汝為天下本。我守寶祚,永如嗣。」即今成三躬,一人色如雪,頂戴紫金盆,中有青、黃、赤、白、黑、紫夜照真珠,從珠吐寶,金銀錢等。以右手取之,遍投散八極,依緣人受之。一人色如朱,頂戴黃土箱,中有錦繡羅綾衣服,以左手取之,依緣周與之。一人色如墨,頂戴白金俵,中有米、粟、麥、豆、麻、穀,以左右手,如雨投降,依人人品,皆自受之。須臾合身,成一人男,著大信冠衣,肩荷兩束稻,從稻蕙,出物白米香酒等,辭向北飛去。王子大奇,以事奏聞,奉詔捨貨,始造神祠。諸人詣至,告事無,不應其諸願。故諸民詣,若傍無神。
冬十月癸卯朔,蘇我島大臣遣阿倍臣丸、阿曇連為鳴,令奏天皇曰:「昔日葛城縣,臣之本居也。故因其縣為姓名也,是以常冀之。仰伏得其縣,欲為臣封縣。」於是,天皇詔曰:「朕自蘇我出矣,大臣朕舅也。故大臣之言,夜言者夜不明,日言者日不晚,何辭不用。雖然,如今當朕之世,頓失是縣。後君必曰:『愚癡婦人臨天下,以頓亡其縣!』豈獨朕不賢,大臣亦不忠。」而不聽之。大臣老耄,弟蝦夷臣乘大臣耄,窺天皇老勸之,奏爾雖天皇老,其性正明,敢不同謾。大臣耄故不恨不同。天皇與侍從,而敕謂二使:「老耄少壯。望冀,謂者聞之、思之。納情三計,而知是非,斷之、規之。而后可傳愚哉。二使不覆大臣,不尊天皇,思朕婦妾歟。又思朕老乎。」二臣聞之,大過懼怖。
三十三年,春正月壬申朔戊寅,高麗貢僧惠灌,仍任僧正。
丁巳,山背大兄王獻上宮製筆一卷。此記無題目,無書成月日。不知趣何理。天皇得之,俯察仰觀,不通其理。召秦大連問之。大連不能通知,召中臣鎌兒曰:「乃雖幼年,往日聖皇言汝宜聖。汝必知焉。是何趣耶?」鎌兒奏曰:「臣外夢殿給侍,常神人來,共論語。臣恩此文狀,當記未然事。夫記後有事,是神人知分,聖人未達之。此文當其時,當見知之耳。」是後,天皇晝夜視看,告秦大連曰:「此文甚妙也。事記千歲,教及萬年。君不嫉臣,君嫉則災。臣不侵君,臣侵則亡。太平在茲,五百歲無益,往千歲有利。是吾國至寶,皇政元極也。窮宗之,秒持世人,悉言之,能知神作趣。天皇是聖矣。」
三十四年,春正月,初桃李華之。
三月,甚寒,以如冬霜降。
是月,五瀨國并日向國言:「五瀨國黃葉縣佐泊小經來死,三日三夜而蘇。日向國小畠縣謂依狹晴戶者,同日死,同日蘇。不知妻子及所栖卿村名。五瀨者,語日向。日向者,語五瀨。父子卿村其名分明,子弟互至,相問符合,相見相語,父子不差。何以然也?小經、來晴戶隔國同時死,共至冥府。黃泉大帝議與官曰:『兩人命未,宜還於鄉。』冥使率之來,誤差其魂尸。兩家子弟,深不審之,問焉縣社。明神託巫,而告之日:『冥使通明,何有所誤。人不知魂鬼,又多疑冥府。冥帝知之,證之教之。如此而已。其身雖我父,心即非我實父。心非父,身無由,父亦以不為子。願欲替父。』朝廷下府,任父子心。仍小經來至於日向,晴戶至五瀨,如故。而行業鄉名,亦替之。」
夏五月戊子朔丁未,蘇我大臣馬子宿禰薨。葬于桃原墓。此島大臣,斯稻目宿禰子。性有武略,亦有智哲。好儒宗學,故有才辨。恭敬三寶,故信因果。雖然,其行誤忘奸,而入於弒天皇咎。故皇太子常歎之曰:「大臣好儒,忘文王義,太信三寶,成達多徒。」家於飛鳥河傍。乃庭中開小池,仍興小島於池中。故時人曰嶌大臣。
六月,雪也。五穀悉枯,水陸失種。
是歲,自三月至七月,霖雨。天下大飢餓。老者噉草根而死于道垂,幼者含乳母子共死。強盜竊盜,並起不止。天皇議與大連河勝,敕群臣曰:「朕婦孃愚躬,久穢乎日祚。天嘖無德,于雨失時,五穀不登。以朕一人咎,殺無罪國民。以朕一人無德,使萬庶作無道。今念此理,雖四海廣,置五尺身無處,隱千季恥無陰。今規朕罪,眼所及處,耳所及處,不知所指,不何改如。冀,百司等標微伺陰,而斷其咎。當隨眾言。」群臣毋言。天皇喟然歎曰:「天下非吾天下,即萬代天下也。米具非吾米具,即天覆米具也。故畜藏之,不可以意。又用散之,不可以我。凡畜藏有法,其用散有理。今朕所計之,欲遍竭屯倉,為天下用散。朕未辨其是非,怖群卿辨是處。」物部大連得狹子公前而聞曰:「夫君子君者,可用散者易,可畜藏者難。今為飢年,故悉出與屯倉。善可竭不可。天皇蒼卒,不慮重年,誰哀來年。飢年若重,不畜藏者,再殺庶萬。畜是為民,散是為民,共非悋邪。夫非悋邪,遣見來年,為謂理歟。」天皇重詔曰:「乃言不罔斷。雖然,朕不忍惜明日死,捨今日死。」大連河勝歎以奏曰:「天皇無罪,是天時也。畜藏天法,雖不忍之,止待來年臣。聞古老言:『災年不休一。』得狹子言可謂為智。」天皇詔曰:「兩大連同言,朕一人何諍。天下米粟畜半,散半,取有實田,加無實田。」仍遣使百國,之告於國司,令撿校之未得其足。
冬十月,三韓王聞日本大不實,三正及任那王、加羅王調米粟,合百有七十艘。天皇敕令:「止二十艘于築石地,給焉國民。十艘諸四國。三十艘中國。迴八十艘,十艘南國,三十艘東國,二十艘陸奧,二十艘北國,配給之。養民以三十艘,止於浪華。」是時,以綿麻銅錢,賞於諸王,美調志。爰船中三少年憂疱瘡,止浪華。國民見之,諸一少年、一老夫添一少年一女一少年一僧。如是添居,不知孰人。國民問其名,添居者答曰:「予等疫神徒。司疱瘡之病,余等元人也。依此病,死成疫神。今著這人,渡于此傷哉。自今後,此國人又憂。余等好畠芋。祠吾用畠芋。」云畢即形沒。
此歲,國人始憂疱瘡。
三十五年,春二月,陸奧國有狢,化人為男,成女為女,成男,以多謠歌。
夏五月,有蠅聚集。其高凝累數十丈,發科野,浮虛而鳴音如雷,越舂居坂,至東上野,則自散失。是時三輪大神託於侍從告曰:「天示種妖,教天皇事。何不動考為如先教,合於吾望。天皇無恙。」天皇親對白大神曰:「天為朕示妖,神為朕教事,誠深天恩也。雖然,有朕思。朕尊神明,是為天下,更非為身。又信三寶,為無上道,非為夢壽。吾皇太子有神至德,而不僻妖,早取薨御。以有德,故不會飢年憂。朕無德婦人,久持天下,天太惡之,而為去年飢災。其憂徹於骨髓,須曳不得休忘。朕學皇太子,雖不得無盡聰明叡智德,豈不得其斷非理妄惜壽。又惜天下,麤分惑乎。不如速亡,立後賢君。依不應神教。」大神聞此詔,神泪血流,無會神上。
三十有六年,春二月戊寅朔甲辰,天皇不豫有惱。群臣進醫。詔群臣曰:「神教拂災,朕辭不受之。何受汝等進。」遂而不聽之。
三月丁未朔戊申,日有蝕而晝兮如暗。
壬子,天皇病甚矣,召田村王子,詔曰:「汝既年長也,以德得臣聽,而昇天位,經綸鴻基。夫馭萬機,亨育黎庶,非所輒慮,是恒所重。汝慎察之,不可輒言。」
即日,召山背大兄王,詔曰:「汝年少也。年少有德,年肝稚矣。天業無私也。朕意有於汝。雖然,有先法。心望勿諠言。必待群言,以宜從之。」又召群臣,詔曰:「近年五榖不登,百姓飢世悉勞。勿為朕興陵,而如禮厚葬。宜葬竹田皇子陵也。」
癸丑,天皇崩。年七十五歲。即殯於西庭。
天皇性賢善,智敏而恕和,仁惠而義制。尊神明,畏之信三寶,知死好儒宗。善生學皇太子,無萬機過,可謂女聖。
夏四月壬午朔辛卯,霹靂雹零。大如桃子,打殺禽獸。
壬辰,雹零。大如李子。
自春至夏,旱,燒草矣。
秋九月己巳朔戊子,奉為天皇,始起哀禮,議葬狀矣。
壬辰,葬天皇於竹田王陵。
先代舊事本紀 卷第卅四 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