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即位十二年甲子夏四月,皇太子親肇作憲法十七條:
- 一曰,以和為貴,無忤為宗。人皆有黨,亦少達者。是以,或不順君父,乍違于鄰里。然上和下睦,諧於論事,則事理自通,何事不成?
- 二曰,篤敬三寶。三寶者,佛、法、僧也。則四生之終歸,萬國之
極宗。何世何人,非貴是法。人鮮尤惡,能教從之。其不歸三寶,何以直枉?
- 三曰,承詔必謹。君則天之,臣則地之。天覆地載,四時順行,萬氣得通。地欲覆天,則致壞耳。是以,君言臣承,上行下靡。故承詔必慎,不謹自敗。
- 四曰,群卿百寮,以禮為本。其治民之本,要在乎禮。上不禮而下非齊,下無禮以必有罪。是以,群臣有禮,位次不亂;百姓有禮,國家自治。
- 五曰,絕餮棄欲,明辨訴訟。其百姓之訟,一日千事。一日尚爾,況乎累歲?頃治訟者,得利為常,見賄聽讞。便有財之訟,如石投水;乏者之訴,似水投石。是以貧民則不知所由,臣道亦於焉闕。
- 六曰,懲惡勸善,古之良典。是以无匿人善,見惡必匡。其諂詐者,則為覆國家之利器,為絕人民之鋒劔。亦佞媚者,對上則好說下過,逢下則誹謗上失。其如此人,皆无忠於君、无仁於民。是大亂之本也。
- 七曰,人各有任,掌宜不濫。其賢哲任官,頌音則起;姧者有官,禍亂則繁。世少生知,剋念作聖。事無大少,得人必治;時無急緩,遇賢自寬。因此國家永久,社稷勿絕。故古聖王為官以求人,為人不求官。
- 八曰,群卿百寮,早朝晏退。公事靡盬,終日難盡。是以遲朝不逮于急;早退必事不盡。
- 九曰,信是義本,每事有信。其善惡成敗,要在于信。群臣共信,何事不成?群臣无信,萬事悉敗。
- 十曰,絕忿棄瞋,不怒人違。人皆有心,心各有執。彼是則我非,我是則彼非。我必非聖,彼必非愚,共是凡夫耳。是非之理,誰能可定。相共賢愚,如環无端。是以,彼人雖瞋,還恐我失,我獨雖得,從眾同舉。
- 十一曰,明察功過,賞罰必當。日者,必賞不在功,罸不在罪。執事群卿,宜明賞罸。
- 十二曰,國司、國造,勿斂百姓。國非二君,民無兩主。率土兆民,以王為主。所任官司,皆是王臣。何敢與公,賦斂百姓?
- 十三曰,諸任官者,同知職掌。或病或使,有闕於事。然得知之日,和如曾識。其以非與聞,勿防公務。
- 十四曰,群臣百寮,無有嫉妬。我既嫉人,人亦嫉我。嫉妬之患,不知其極。所以,智勝於己則不悅,才優於己則嫉妬。是以,五百之乃今遇賢,千載以難待一聖。其不得賢聖,何以治國?
- 十五曰,背私向公,是臣之道矣。凡人有私必有恨,有憾必非同。非同則以私妨公,憾起則違制害法。故初章云,上下和諧,其亦悅歟。
- 十六曰,使民以時,古之良典。故,冬月有間,可以使民。從春至秋,農桑之節,不可使民。其不農何食,不桑何服?
- 十七曰,夫事不可獨斷,必與眾宜論。少事是輕,不可必眾。唯逮論大事,若疑有失。故與眾相辨,辭則得理。
即位十三年乙丑冬十月,皇子遷于斑鳩宮。皇子元居南,因號為上宮🔲🔲斑鳩宮,猶為上宮是也。
即位十四年丙寅夏四月,丈六佛像奉造已竟,並居于元興寺。即日,設齋大會。自是年初,毎年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設齋。詔美按部鳥之功,賜大仁位🔲近江坂田郡水田卅町焉。即以此奉,為天皇作金剛寺。今謂南淵坂田尼寺是也。
秋七月,天皇請皇太子,令講勝鬘經。三日說了。又講法華經於岡本宮。天皇大悅,以播磨國揖保郡佐勢田地五百代,施于皇太子。因以奉納於斑鳩寺。
即位十五年歲次丁卯七月,差小野臣妹子為使,遣大唐國。皇太子宣命云:「大唐衡山道場,有寘人,常持法華經。宜到彼處,奉請將還。」小野臣承命度海,幸逹大唐。如先所命,到衡山遣揚諮問。有老師出來云:「汝是何人也?」答:「日本國使人臣。」即進禮拜云:「我國有聖王,宣云:『到大唐國,親往衡山道場,奉請法華經將來。』」於是,老師云:「吾久不遷化,恒待彼使。今已到來,更無所待。宜今使者,急持此經,早歸本國。」受經已了,即戊辰年四月,并率唐使一十二人還來日本。于時,天皇并皇太子,喜悅無極,令安置斑鳩文殿。其經一部一卷成,長壽三年六月一日,雍洲長安縣人李元惠,於楊洲寫了。
即位廿一年癸酉十二月,皇太子遊行於片岡。時飢者臥道垂。使問姓名,飢者不言。皇太子視之,與飮食。即股衣裳,覆飢者而言:「安臥也。」仍作歌之曰:
級照坂暉矣 肩岡傍岡片岡山 田夫飢於飯 伏臥彼山間 其田夫者可憐矣
誰無父母乎 汝生於世當有親 刺竹枝繁茂 明君何處在以不 田夫飢於飯 伏臥彼山間 其田夫者可憐矣
于時,飢者蒙賜衣裳并歌,即奉和歌曰:
縱有朝一日 斑鳩富緒小川之 其水斷絕者 此刻蒙恩永銘心 莫忘吾君大御名
數日之後,皇太子遣使,令視飢者。使人還來而曰:「飢者既死。」爰皇太子興悲哀心,則因以葬埋於當處,固封墓也。後皇太子召近習者,謂之曰:「先日臥于道飢者,其非凡夫,必真人也。」遣使令視。於是,使者還來之曰:「到於墓所而視之,封埋勿動。乃明以見,屍骨既空。唯衣服,疊置棺上。」於是皇太子更返使者,令取其衣,如常且服矣。時人太異之曰:「聖之知聖,其實乎哉。」【彼飢者者,蓋是達摩歟。】
即位廿三年乙亥冬十一月,高麗僧慧慈,歸于本國。
即位廿八年庚辰冬十二月,皇太子及大臣,令錄國記并氏氏本記等。
即位廿九年辛巳春二月廿二日,半夜,皇太子薨於斑鳩宮。于時,生年卌九矣。是時,諸王、諸臣,及天下百姓,長老悉皆如失愛子,而塩酢之味,在口不嘗。幼少如亡慈父,以哭泣之聲,滿於行路。乃耕夫止耜,舂女不杵。皆云:「日月失輝,天地崩倒。自今以後,誰恃哉?」
是月,葬於磯長陵。當于此時,高麗僧慧慈,聞上宮聖德王薨,即大悲哀。奉為皇太子,請僧而設齋。仍親說經之日,發願云:「於日本國有聖皇子,號曰上宮豐聰耳皇子。實天攸縱,以玄聖之德,生日本之國。苞貫三統,纂先聖之宏猷。恭敬三寶,救黎元之厄。是實大聖也。今太子既薨之,我雖異國,心在斷金。其生獨之,有何益矣?我以來年二月廿二日,必死。因以遇上宮太子於淨土,以共化眾生。」於是,慧慈當于期日而死。是以時人,彼此共言:「其獨非上宮太子之聖,慧亦是聖也。」
上宮太子造立寺,合八所。
- 四天王寺,時俗為荒陵寺。
- 法隆寺,時人名為鵤僧寺。
- 法興寺,時俗呼為鵤尼寺。
- 法起寺,時人喚為池後寺。
- 菩提寺,時人喚為橘尼寺。
- 定林寺,世人名為立部寺。
- 妙安寺,世人名為葛木尼寺。
- 廣隆寺,時俗號為蜂岡寺。【已上,依『日本記』等,略抄出其梗概耳。】
大唐國衡州衡山道場釋思禪師七代記云:徃年西國,有一婆羅門僧,其名逹摩。此人應化。魏文帝即位大和八年歲次丁未十月,到來漢地,徘徊衡山,吟詠草室。於是達摩道場之内,六時行道,問思禪師云:「汝此寂處,幾年修道?」答云:「廿餘歲。」問:「何見靈驗?何被威力?」答云:「不見靈驗,不被威力。」逹摩良久,歎息云:「禪定易厭,濁世難離。余忽遇素交,永滅塵動之重罪。暫隨清友,長植來生之勝因。阿師阿師,努力努力。何故化留此山,不遍十方。所以因果竝亡,海東誕生。彼國無機,人情麁惡,貪欲為行,殺害為食。宜令宣揚正法,諫止殺害。」禪師問云:「逹摩誰人?」答云:「余者虛室也。」相談已訖,向東先去。聖容不停,來儀髣髴。禪師戀望,朝夕曙泣,六時行道。年將五十,後魏帝柘拔皇始元年庚申,永逝也。
凡思禪師,到來此山。所由不知,遠祖不聞。云云。
- 第一代者,生於晉朝之許氏。還到衡山道場之内,六時行道,猶如魏代。
- 第二代者,生於宋朝之崔氏。衡山道場,還到如前。
- 第三代者,生於齊朝之李氏。禪定如前。
- 第四代者,生於梁朝之韓氏。讀誦如前。
- 第五代者,生於陳朝之駱氏。懺悔如前。
- 第六代者,生於周朝之姚氏。種種奇異如前。
身留於第六之生,機候第七之世。生死大空,凡夫濟於苦海。菩提純淨刹,含類蓮於覺路。然則,應化之語不忘也,往生之身不謬也。所以生倭國之王家,哀衿百姓,棟梁三寶。碑下題云:「倭州天皇,彼所聖化。自聖人遷跡,至于隋代以下。禪師調度,金銀畫佛,肉舍利。玉典微言,香爐經臺,水瓶錫杖,石鉢繩床,松室桂殿,未傾未朽。衡山道場,皆悉安置。今代道俗,瞻仰歸敬。」【李三郎,帝即位開元六年歲次戊午,杭州錢唐館寫竟。】
大唐傳戒師僧名記傳云:其慧思禪師於一日中,處分獄寺三綱:「可掃路開堂,敷座迎接。今日有大菩薩。」諸人出迎,只云:「不見菩薩。只見一年少沙彌。」卻還報和上:「無有菩薩,但見一少沙彌。」于時,禪師告云:「此是菩薩。」眾並迎屈入寺。禪師把手言:「好存以不?靈山一別,迄至于今,經停。明日,即令上座,講法華經。」智顗冥然,不知所趣。思禪師乃云:「昔佛在世,與弟盤山同聽,可不憶耶?」智顗便乃朗然大悟,當即宣吐辯,若懸河寫浪。
此即頓悟一乘之妙法也。智顗猶被思禪師,作其憶念,玄憶一乘。故知思禪師本來誦持法華,味深禪定,悟法華三昧。又天台智者大師,隨帝和上,卅餘年,唯著一衲。度僧萬餘,造八十三寺,書十九藏經,讀十五遍,造諸經論合七百卷、法華玄文及疏各十卷、大止觀十卷、四教十二卷、小止觀一卷、禪門十卷。故知,二聖覿顔,遞相顯發。廣興佛事,利益四生。
南岳衡山者,屬衡州。其衡山,五岳之一數也。其山有五峯,一般若峯、二住栝峯、三慧日峯、四囑融峯、五紫蓋峯。一一峯,各有禪房靜室。有思禪師,六生於此山修道。一生各立一塔,并盤一石。其三石存般若臺佛殿前,三塔在般若臺南二百步。山中靈仙,異菓消利,經於千歲。時有得聖果者,其梨乃生子。思禪師親喫此梨。其梨甘美,世間無疋,大如鉢許。自爾已還,更未生子。
其思禪師臨將無常時,於般若臺北石室中,擧法華經鉢盂錫杖,語弟子云:「吾滅度後,向無佛法處受身,教化眾生。」至今便岳寺見,有素影立堂。上足弟子二人,同時素影。其弟子,並是聖人。其二弟子,一名智顗,在天台山及京州、玉泉二寺,來去住持。一名智勇,在南岳衡山修道也。
釋思禪師遠忌傳云:南岳衡山有岳寺,其寺有般若臺、雙峯臺、紫蓋臺、慧日臺、住栝臺、花嚴臺、四禪臺、祝融臺、南臺、般若閣等廿餘所。各有眾僧,六時行道。但思禪師居住岳寺,門人脫錦著布衣。禪師臨命終時,有人勸請:「久住世間,度脫眾生。」禪師便答:「有十八人脫錦者,我亦擬住世間。今有一萬禪眾,皆著艾布也者。」乃是思禪師徒眾也。禪師自從遷化以來,毎遠忌不廢。衡岳山門道場,可有廿餘所,僧俗稍眾。并衡州下道俗,山中萬有五千已上。毎年雲集,設忌日大齋法會。連連不絶。
參考:古代史獺祭『七代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