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釋書 卷廿八
大日本國延文庚子六月,有旨入毘盧大藏攝州報國禪寺住持比丘單況,謹募眾緣,恭為今上皇帝祝延聖壽。文武官僚,資崇祿位,國泰民安。命工鏤梓,興大藏經印板,共行一部計三十卷。
旹永和三年丁巳,八月 日謹題。
濟北沙門 師鍊撰
志二
寺像六
向原寺
四天王寺
元興寺
大安寺
頂法寺
禪林寺
【當麻寺】
犬寺
崇福寺
興福寺
神願寺
長谷寺
東大寺
石山寺
葛木像
鵜田寺
招提寺
西大寺
粉河寺
神護寺
慈氏像
村崗像
勝尾像
鞍馬寺
清水寺
山王像
園城寺
貞觀寺
感應寺
圓教像
蟹滿寺
寺像志 六
毗盧覺皇身土不二,遮那智帝珠綱無礙,逮迦文法王之統御忍界也。鬼驅而竹林始焉,外伏而祇園次焉。世尊晚年安居忉利,優填王不耐思慕,刻牛頭奉之。毗舍離者鑄金,僧訶羅者琢玉,印度之寺像寔繁矣。摩騰入漢劉帝創白馬,僧會來吳孫王營建初。漢桓鑄黃金,梁武聘赤檀。仲暉紵像每夜行道,平等石軀終日俯首。支那之寺像,不可勝記也。又夫僧伽藍、阿練若、道場、精舍之號不一,而惣言寺何乎?其亦有說焉。永平十年,騰蘭西來,明帝舘鴻臚寺。十一年,勑雒陽城西雍門外,立精舍居之。初以佛倚像、舍利、梵夾載白馬而至,故名白馬寺。蓋鴻臚者典客之官。鴻聲也,臚傳也。傳聲贊導九賓也,寺嗣也,官屬相嗣治事之所也,以沙門之始居立為號也。故比丘所庇皆官宇也。是以宏基鉅構非菴廬之比,梁立光宅。魏造永寧,唐建西明,宋闢慧林,廣壯嚴麗與宮闕角逐者是也。本朝之製二規如彼,稻目元基、八耳溥作,皇王資運祚,相將昌家業,靡不繇斯。凡寺像之興廢者,國家之盛衰也。像設之靈,基興之異。不成世之福田,盪人之情偽者鮮矣。故今采尤著者,列于後焉。
向原寺者,欽明十三年十月,百濟國聖明王,貢獻釋迦銅像。天皇宣問群臣:「可拜不?」物尾興、中鎌子等皆沮之,唯蘇稻目贊成焉。天皇賜像于稻目。稻目大悅,安小墾田家供養。後捨向原宅為寺置像,是本朝寺院像設之權輿也。
四天王寺者,用明二年,八耳皇子率官師討物守屋。官師三却。皇子斬白膠木,刻四天王像,安髮中,發大誓曰:「官兵得勝,當建護世四天王寺!」守屋亡,乃於玉造岸上營寺,安四王像。分物氏資產納寺。推古元年,移難波荒陵東,故曰荒陵寺,又曰敬田寺。南北一里,東西里餘,有池,曰荒陵池,青龍沕焉。昔釋迦文佛,因地轉法輪於此。爾時,皇子為長者,聽受供養,故遷此地。寶塔大殿,對極樂界東門。皇子拔髻髮六莖,加佛舍利六粒,藏塔中柱,表救濟六趣也。
元興寺者,上宮太子討守屋時,蘇馬子又誓營寺。故於飛鳥地創之。推古四年,成。始曰法興寺,後改焉。天皇設無遮會慶之。於是,紫雲如蓋,降覆殿塔,變為五色,或作龍鳳形。太子曰:「天感造寺,故有祥雲。」
大安寺者,推古二十五年,太子豐聰入定,見來世皇運。出奏曰:「季葉帝統多艱虞。乞建寺鎮之。」帝諾,乃營寺熊凝村。二十九年,太子疾病。顧言:「以熊凝寺侈新。」舒明十一年,移百濟河側,改號百濟大寺。取材神林,神嗔火寺。皇極元年、天智七年,屢構修。天武十二年,移高市郡,改曰大官大寺。和銅三年,遷平城。天平元年,上欲侈新求宏規。沙門道慈,獻西明寺圖。上大悅,加鉅構。所謂印度祇桓精舍,以兜率內院為準。唐西明寺,以祇園為準。今大安寺,模西明云。
頂法寺者,昔淡州海濱有杇篋,順浪而來。聖德太子適游濱渚,見此篋啟之。有如意輪、觀自在像。悅而奉持,常不離身。爾後,營四天王寺,采材諸所,來此地。偶浴泉水,太子脫衣,便解像,置檞樹枝間。浴已,取像。像重不上。太子恐對像祈求。其夜夢:「我為汝所持,已七世矣。今又緣在此地,故爾耳。」太子欲構宇安像。時一老嫗至,太子問曰:「我思造殿宇。近有材乎?」嫗曰:「此地傍有大杉,每朝紫雲覆之。恐靈材與。」太子翌早伺之,果如嫗言。太子便斬創之。其杉甚大,不容他木,一株而成。其宇六稜,以安像焉。桓武帝定都此州,官司畫城路。是宇當途,官司患之。於是乎,黑雲下垂覆宇,乃躍北而避之,其遠五丈。故名其路,為六角焉,取此宇也。俗又名堂矣。或曰:「此像高麗國光明寺像。本國僧統胤令太子迎之。長一尺二寸。」
和州禪林寺者,俗號當麻寺。用明帝第四王子麻魯古,因兄豐聰王子訓所創也。推古帝舉為官寺。初號萬法藏院,在內州山田鄉。白鳳二年,麻魯王子得瑞夢,移于當麻。當麻者,役小角之家地也。天武帝聞夢事,勑刑部親王諭于小角、麻魯王子,伴刑部親王至役所。役感靈夢欽皇詔,又喜二王子之來,便捨其地為伽藍。十年春二月,寺成,改名禪林寺。落慶導師,慧灌僧正也。小角曰:「我先高賀茂間賀介及渡都岐,有山川數百里,今皆迴施三寶。」具如大寶三年六月記。
其後天平寶字中,僕射藤拱佩有女。性無世染,不納聘禮,專志安養。七年六月,入寺薙髮。誓曰:「我不見彌陀真身,不出寺門。」其志確乎不拔。數日,一比丘尼至,不知從來,儀相麗偉。語曰:「我令汝見淨土覲彌陀,須集百駝蓮莖。」於是乎,新尼奏于朝。詔使送蓮莖,二日而滿數。化尼自折莖取絲,穿新井濯之,五色燦然。又數日,一女來,容貌端麗。問化尼曰:「絲成否?」對曰:「成。」化女得絲,於殿之西北角織之。機杼軋軋。始于初更,終于四更,其幅一丈五尺。以藁三把,浸油二升為燭。化女捧授化尼。化尼與新尼,淨土眾相,嚴麗備足。新尼大悅。又以無節竹為軸,蓋長竹兩節之間耳。又可怪焉。化女忽然不見。化尼作偈禮圖曰:「往昔迦葉說法所。佛事新起又有故,感君懇志我來此。一至是場永離苦。」新尼問曰:「善哉。善知識,從何來耶?又向婦人為誰?」對曰:「我豈異人乎?西方教主也。向女觀音太士也。」言已,凌空而西去。新尼自是,精修益勤。寶龜六年三月十四日,安坐念佛逝。染井側有精舍。
昔天智帝時,其地夜夜有光。帝使使見之。三大石,形似佛像。天使復奏。勑刻三石,作彌勒三尊像。其上架殿庇之。俗以近染井,號染寺。役小角殿前栽一櫻樹曰:「佛法沮櫻樹枯。」自爾以來,舊枝漸朽,新梢荑秀。枝葉鬱茂,花果鮮麗。見今存焉。
播州犬寺者,昔蘇入鹿大召兵,亡上宮太子之屬。播有枚夫者,從軍。枚夫有妻好,枚夫之僕,以間潛通。既而枚夫歸。僕恐事覺受誅,語主曰:「山中有一所,鹿豬豬之所集。人未知,我適山行見之。我願與君二人,潛往獵之,不令佗人知。若人有知,非鎮長君之有矣。」枚夫大喜。枚夫善射畋,素養二黑狗。便與二犬及僕入山中,行數十里。僕上高所,彎弓架矢曰:「我昔主君,比來匹敵也。此山無獵所。我紿君至此也。此一箭,可得君命。不知君有所思乎?我雖奪命,能濟君身後。」枚夫曰:「甚矣。我之衰也。我未知此事,餘又何言乎。但有一事,願子且待須臾。」枚夫腰帶畋粮,解包呼二犬,分粮為二,各與之。便撫二犬曰:「我畜汝等者有年,恩意宛如子弟。此飯是我之餐也。今與汝等。我有一言,汝等聞之。我今死於此。汝二犬一時囓其屍,莫令有遺餘矣。所以然者,我自少壯得雄武之譽,故又逼驅從蘇氏之軍也。耻今為僕隸所紿,空死山中。國人競來,定見我屍,指笑哀愍。是我之大患也。故我欲二狗盡我屍。」二犬不啜,垂耳而聽。言已,一犬高躍,囓斷僕之弓絃。一犬又躍,嚼僕喉而死。枚夫將二犬而返家,乃逐其妻。又語親屬曰:「我因二犬得全命,自今立二狗為我子。我之莊田資財,皆是二犬之有也。」畜齡短促。不幾,二犬自斃。枚夫曰:「我鄉以二犬為子,付資財。今其殂矣,前言不可渝也。」便捨田貨建伽藍,安千手大悲像薦冥福,祠二犬為地主神。此像靈感日新。野火四面而來,伽藍無恙凡三度。桓武帝聞之,勑為官寺,捨田數頃。
崇福寺者,天智帝初,欲創伽藍,求勝地未得。七年二月三日夜,夢一沙門奏曰:「西北之山,有靈區。」帝俄覺,于時四更也。便出殿陛,望西北,火光細騰,高十餘丈。明旦,勑侍臣物色光所。侍臣反宮奏曰:「光所有屋廬,傍掛瀑布。有優婆塞,經行念誦。臣等問名,不言。其容儀以非常人。」帝聞之,乃幸其地。優婆塞出迎,白帝曰:「此地古仙靈窟伏藏之處也。」言已不見。帝感喜,立精舍。
興福寺者,和銅三年三月,藤丞相不比等,於和州平城建之。其大殿之像,大織冠之所造也。初皇極元年十一月,蘇入鹿弒山背大兄王子弟。其後奢侈甚,篡逆端露。宅曰宮闕,子稱王子。中大兄王子
【天智帝也。】
及中臣鎌足愁之。帝與
輕皇子
(
孝德帝
)
及二人謀誅入鹿,而恐事不濟。於是鎌足發大誓,作丈六釋迦像乞援。四年六月,刺入鹿於宮中。自是藤氏繁延。是以不比等營寺安斯像,又鎌足之遺意也。弘仁四年,諫議大夫藤冬嗣於寺建南圓堂,安不空羂索并四天王像,莊麗姝特。世傳爾時藤氏寢微,大夫營構,願榮家族。果大夫登宰輔,藤氏益茂。
若州神願寺者,養老之間,州界疫起,連歲旱澇。時
比吉神
(
日吉神
)
祝屬,有私赤者,歸佛乘,捿山林。比吉大神化人來告曰:「此地是我之有也。我受生鬼神,苦報甚多。欲歸三寶出苦趣,未由也。故屢行災癘耳。汝能為我於此地,營伽藍、安佛像。沴菑自滅,年豐民安。」赤乃建精舍,曰神願寺。後無災害。
長谷寺者,比丘道明沙彌德道,
【乃法道仙人也。】
勠力建。其像材者,自近州高嶋郡三尾山,流出霹靂木也。木之所至,有疫災。漸漂流至和州葛下郡神河浦。道明欲取此木刻佛像,而無資力。專心禮木祈求。金紫光祿大夫中書侍郎藤房前,奏賜和州租稻三千束。乃刻十一面觀音像,高二丈六尺。震雷破巖石為座,方八尺。佛工稽主勳稽文會作之。
或曰,此材者,昔辛酉洪水自近州高嶋郡三尾崎流出橋木也。所至之處,火災疾疫。和州葛下郡出雲大滿聞木事,思必靈材。發願欲刻十一面像。而此木巨材,不可容易動。試繫繩引之,輕如片本。路人驚怪,合力扶牽,遂至和州城下郡當麻鄉。不幾,大滿即世。此材徒歷八十餘年,其村里疫亦起。村民引棄長谷川上。又過三十年,有沙彌德蓮。養老四年,移置峰頂。蓮欲雕造而無由。朝暮向木,悲泣禮拜。時藤房前奉勑,與官租辨之。神龜四年,成。屈行基僧正落慶。初刻像時,蓮夢神人告曰:「此山北峰土中,有大巖石,平正無瑕。鑿土立像。覺後往彼穿土,果有大石方八尺。上印足跡,與像腳同。」如夢言,安像其上。二事少有異,竝記傳疑云。
東大寺者,天平十五年十月十五,
帝
(
聖武
)
於近州信樂京創之。鑄盧舍那佛銅像,長一十六丈。帝製發願疏,普告天下。初有沙門良辯為帝重,勸帝營像宇。一夕,帝夢:「良辯前身為支那比丘,求法赴天竺,到流沙有大河。辯無錢不得渡,淹留數月。帝時為渡子,憐辯求法,不言傭賃,乃渡之。辯先身發誓曰:『願爾來世,必登王位。』因此主日域。」覺後,帝創此像。
十六年十一月,於甲賀寺造像模。帝親引其繩,勑大富奏樂。十七年八月,移和州添上郡改造。郡有寺,曰金熟。優婆塞金熟居焉,故名之。持一執金剛神像,以繩繫脛捉之。念修,晝夜不休。一夜,像脛放光照宮。天皇驚恠,勑尋光至此。中使以聞,乃召金熟問:「欲求何事?」奏曰:「求得度。」勑:「許之。四事供給。」時人號金熟菩薩。帝以此地為勝區,遷之。執金剛像,今在羂索院。天平勝寶元年十月二十四日,大像成。經年三歲,改鑄八度。殿高十五丈六尺,東西二十九丈,南北十七丈。東西兩塔,各高二十三丈。十二月丁亥,
帝
(
孝謙
)
及聖武上皇,幸寺禮佛。此日,八幡大神入寺拜像。
石山寺者,聖武帝創東大寺,鑄一十有六丈遮那銅像,多聚金為薄。此時本朝未有黃金,帝語良辨法師曰:「傳聞和州金峰山,其地皆黃金也。師祈金剛藏王,得金資銅像薄,不亦宜乎?」辨入金峰山持念,夢藏王告曰:「此山黃金,不敢自恣也。今示汝別方。近州湖西勢多縣,有一山。如意輪觀,自在靈應之地也。汝至彼持念,必得黃金。」辨便赴勢多。時老翁坐大石上釣魚。辨問曰:「汝何人?」對曰:「我是山主比良明神也。此地觀音之靈區。」言已不見。辨就其石縛廬,安如意輪像。持誦不幾,奧州始貢黃金。爾後,刻丈六大悲像,藏先像於中。亦造金剛藏王及執金剛神,安左右。其像各八尺。當夷基趾地中,得五尺寶鐸。益為靈地。
和州葛木尼寺彌勒銅像者,天平中官使巡城警夜。至寺前,聞南原有悲痛聲。尋聲到彼,盜取像毀之。像為聲也。官使鞫勘送寺。
遠州鵜田寺藥師像者,寶字二年三月一,沙門渡大井河。水底有聲曰:「取我取我。」沙門穿聲所而得像。高六尺五寸,左右耳朽闕。命工補之。其後,時時像放光。
招提寺者,天平寶字三年八月,鑑真法師薦聖武上皇所創也。初以皇子儀同,出部王舊宅賜真。逮上皇崩,成寶坊。諸公卿及沙門等共營。大殿者,唐僧如寶建,安丈六盧舍那像。講堂者,捨平城朝集殿而成。彌勒及二菩薩,脇士唐法力所造也。食堂者,藤仲公捨家屋,經藏者唐義靜造之。納佛舍利半合,及佛菩薩像、經律論、一切寶物。羂索堂者,藤清河施屋,安金色不空羂索像,并八部神眾,又賢璟法師為國家書大藏四千二百卷庋之。
西大寺者,天平神護元年,稱德帝建。鑄四天王銅像,長七尺,三像已成。只增長天王一像不成,改鑄六度,遂不就。至第七度,帝親幸冶處。誓言:「朕若因是功勳,來世轉女身,成佛道。手攬熟銅。無傷損而像成矣。若不然,手爛像不成。」便以玉手攪洋銅,御手無傷。像便成。見聞無不嗟嘆。
粉河寺者,寶龜元年建。故老傳言:紀州那賀郡有獵者,姓大伴,名孔子古。常棲山谷,屏身樹上,夜窺豬鹿而射。一夕,山中有光,大如笠。伴氏驚怖疑怪,即下樹,欲見光處,進去髣髴無定所。如是現光三四夜。伴氏熟看乃知其地,猛省曰:「吾非宿因,爭逢瑞光。」便就光處結庵。又思:「安得佛像,營精舍。」居未幾,有一童子,乞宿伴家許之。童悅語曰:「家主有何所須?我願加助,報宿託恩。」伴氏語瑞光事曰:「我此地思安佛像,未得佛工耳。」童曰:「我是拙工。家主若許,願効小伎。」伴氏大悅曰:「我有二願刻像。一為法界有情。二我息任奧州吏途路敻遼,願安穩還鄉。」伴氏延童見菴所,童曰:「我於此菴中,一七日刻像。其中間,願莫來見。功畢吾往告。」伴氏諾去。童入菴閉戶,至第八曉,聞叩門聲。伴氏出見無人。乃詣菴,金色觀世音像,千臂儼如。而不見童。伴氏喜恠。自此投弓矢,供像精修。
其後河內澁河郡有佐大夫者,一子沉痾,萬醫拱手。一日,童子來舍,大夫語病子事。童曰:「我試呪之。」即誦大悲陀羅尼,病立愈。父母大喜賂童。童不受,唯取一箸筒而出。大夫送門曰:「恩意深,不知謝。所住何處?屢通音問。」答曰:「我住紀州那賀郡風市村粉河寺。」語已辭去。不幾,大夫牽婦子,向彼至風市村,無粉河寺者。踟蹰顧視,傍有一澗,亘東西。沿流而下,河水甚白,如粉漿。見林中有一宇,閉戶無人。便思念:「恐是與。」未決偶,日已沒。體勞疲,開戶而入。無火燭。雖不見像,以其佛宇採花置几而已。眾人共困睡。中夜,像前燈盞,自然點火,堂內赫奕。大夫驚起,見之,千手大悲宛然。近看,童所取箸筒,挂施無畏之臂也。即知童子此像之應化。感嘆敬禮,普告四來。於是,伊都郡澁田村富家寡婦聞此事,捨住宅,改精舍。爾來,靈應日新。
高尾神護寺者,光仁帝受八幡大神之託所建也。初沙門道鏡受幸於稱德帝,天平寶字八年,太帥慧美仲伏誅。神護元年,鏡為太帥。二年,授法皇位鏡。誇寵遇,有昇大寶之意。屢感激帝情。帝欲禪寶位於鏡。先勑中使和清白八幡大神,神現形告曰:「天下善神少而邪神多。善神不受邪幣,邪神貪邪幣。道鏡祭邪神、覬寶位。邪神多黨,令帝有是讓。然我國家日種,相繼膺運。自開闢以來,未廁他氏。道鏡豈發迹哉。汝還闕,奏我意。又奏建一伽藍,保護帝祚。亦絕如是濫窺。汝歸宮,道鏡必加誣枉。汝莫恐也,我當助衛。」清復神言,帝及道鏡果怒,處流刑。清赴配過膽駒山。鏡使刺客伺山路。會雷電晦冥,不能加害。四年八月帝,崩。清遭赦。重奏神旨。光仁帝乃勑清創寺,初名神願寺。天長二年,改號神護國祚寺。
紀州那賀郡慈氏寺,大殿中像已成。左右二菩薩妙音、法音未漆飾,經年臂落。沙彌信行居寺,執役。見像臂墮,以絲縛着其頸。寶龜二年七月,行在殿內。半夜,聞悲吟聲。其音妙細,言:「痛哉。痛哉。」行巡殿,尋求無人。累夕如是。行恠,熟聞趁聲所,先所縛之像也。乃呼沙門豐慶見之。二人歎異,勠力畢工。
和州村崗寺三像者。沙門廣達,總州人,居金峰山。一日,過桃花里秋河橋,忽橋下有聲曰:「莫踰。莫踰。」達聞之,見橋下無人。踟蹰細看,只有一木材。達取之,作彌陀及觀自在、阿逸多三像。靈異日新。
勝尾寺講堂觀自在像者,寶龜八年堂成。九年九月日,州沙門興日語座主開成曰:「傳聞講堂已成,未有像。我有八尺白檀香木,願捨為像材。」成乃遣比丘豐南赴西海迎之。十年夏,到寺,而未有良工。十一年七月十五日,比丘妙觀者來曰:「我能刻像。得否?」成許諾。三日後,僧俗童輩摠十八人伴觀來雕像。千臂千目,莊麗端嚴。又加四天王像,凡五尊,三十日而成。八月十八日,妙觀合掌對像而化。所從十八人,一時不見。時人曰:「刻像之日一十八,像成之日一十八,刻像之人一十八,觀死之日一十八。靈應之數,不虛設也。」
【國俗以十八日為觀自在日。】
此像爾來,感驗日新。正曆元年庚寅,
【大宋淳化元。】
宋商二人來。一台州人周文德,一務州人揚仁紹。二商曰:「百濟國后妃,有美姿,國主愛重。未邁壯齡,其髮早白。后愁之,服靈藥求法驗。二事無効,王又憂之。一夕,后夢:『日本國勝尾寺千手大悲靈感無比。汝其祈之。』覺後,后悅甚,便向日本國作禮祈求。又夢:『日本國一山,出光照掖庭。』夢覺,后髮紺碧過始。以是,寄我等二人,以閼伽器、金鼓、金鐘等什物,遙獻彼像。不知勝尾寺為何處?」大宰府使使者,送到寺云。
鞍馬寺者,大中大夫藤伊勢人之所創也。大夫歸佛尤篤,常曰:「安得勝地,建道場、安觀音像。」延曆之間,夢往城北之山。有翁鬚髮皤皤,告曰:「此地甲天下。山似三鈷杵,常出五色雲。汝營練若,利益無量。」大夫夢中問曰:「誰乎?」翁曰:「王城鎮守,貴舩明神也。」覺而未知何處。大夫有白馬,常所騎也。裝鞍語曰:「昔摩騰法蘭,載舍利像,經白馬,來震旦。然者白馬者,靈畜也。汝定知我夢地。」乃放馬,從一童子。其馬向城北而去,至一山阿駐茅草中。童還告此事。大夫往見其地,宛如夢中。適於茅裏,得毗沙門天像。創一宇安像,故號鞍馬寺。大夫以為:「我欲安觀音像。今只置天像,願未果乎。」其夜夢,童子年十五六許,告曰:「當知觀音多門,名異體同。」覺後解疑。大夫後日,又營一堂,安觀自在像。今寺西觀音院是也。其後峰延法師居此,益傳靈應云。
清水寺者。寶龜九年四月,沙彌延鎮,
【或曰報恩。】
有夢事,泝淀河而行,見一支派,有金色流。鎮窮水源至瀧下,側有草菴,白衣老翁居焉。鎮問:「住此幾年?姓名為誰?」答曰:「吾名行睿,隱約此地,已二百歲。持千手千眼神呪。我待汝者久,今來也。我有東州之行,未果。汝暫替我棲此。此地又好建練若。」乃指庭前株枿曰:「我以是擬大悲像材。吾若遲歸,汝先營之。」言已,向東而去。過期而不返。鎮出菴尋求,不能相見。一日,到山科東峰,見翁履。鎮取履而歸。思念:「恐此翁大悲之應現也。遺履者,示其迹耳。」便欲刻像而無資。荏苒歲月,獨自對材。延曆十七年,鎮守府將軍坂田村獵鹿來此,因憩庵。鎮語上事。將軍感嗟,與妻善高子謀,移自宅為寺,刻像置焉。
睿山山王院千手觀音像者,傳教大師之所安也。昔近州有淨信女,欲造觀音像,求良材。于時,比良山有一木,時時放光。女聞之,伐其木為材,而未有巧工。偶一老翁來,語女曰:「我蘊薄伎,能成汝願。」女悅奉材。像成,翁不見。其長五尺,感應無比。教得像,安此院。智證大師後居於此,所謂山王院大師者也。
園城寺者,大友與多之所建也。初天智帝勑太帥大友氏,移崇福寺建此地,安丈六彌勒像。天皇有夢,又勑太帥還遷本地。太帥薨,其子與多承顧命,奏天武帝創之,亦是太帥之家基也。天安二年,圓珍法師以唐國傳來經藉,藏尚書省。新羅明神現形曰:「是日域中,我已占勝地。師聞官建院置此書。」既而珍與新羅、山王二神,及二比丘,到寺問經始寺僧。時老比丘來曰:「我名教待。年一百六十二。傳聞寺成以來,過我壽者,殆二十歲。現今有檀家之孫,乞問彼。」待即呼彼人來。大友氏具說寺事,又曰:「待公日者,說師之誕育遊學。今朝言當來,我需師者久矣。便以寺之四至契券併授焉。」珍問大友氏曰:「此寺曰御井何?」答曰:「寺之西岩,有泉井。天智、天武、持統三皇降誕時,汲此井水為浴湯。俗因而號御井寺。」珍聞此事,見地勢,宛似唐青龍寺。又思新羅明神言,規為靈區。乃改御井為三井,曰取三皇浴井之事也。
【御、三,和訓近。】
又曰:「我𣂏此水,為三部灌頂之閼伽。至慈氏三會之期,故改三字耳。」珍與二僧,還詣闕奏三井事。勑造一宇,名唐坊。移尚書省經籍置焉。
【今曰唐院。】
又大友太帥所捨四至界畔,依勑全歸。且免官租,永充寺供焉。
貞觀寺者,貞觀帝降誕之初,大相國忠仁公與真雅法師謀建。護帝祚也。十六年二月二十三日,設大齋會落慶,道昌為導師,惠達為呪願。延諸宗碩德一百員,以備法儀。先勑王孫公子年少童子四十人,習舞樂。至是日,兩部童樂,更舞迭出。凡樂部之舞支那、高麗諸樂。及林邑天人等舞,皆盡奏之。一時盛事,都人聳瞻聽。會後,一百比丘,各賜度者一人。
感應寺者,一演法師嘗持觀世音像,欲得勝地安之,廣求靈區。貞觀中,到平安城東北鴨河西岸。于時,此地搖震,紫雲降垂。蓮花紛亂,奇香薰郁。演喜而構伽藍,以故號感應寺。一日,老翁持釣竿,出河中。語演曰:「我此地之主也。自今應為護伽藍神。我有神力,能除魔障、去疫癘。又結好夫婦,調適產育。所謂牛頭天王者也。我好眠,一歲三百六十日,只五月五日醒,餘日皆臥。端午之朝初起,向天吐氣。其氣或為雲霞,或為雨露。觸萬不同。其所觸或為藥、或為毒、或為惡瘡、或為疾疫,皆是有情之業感也。非我強為也。」言已形隱。演錄神言奏朝。勑黃門侍郎藤長良,就其地,七日夜行道念誦,以報神德。
書寫山圓教寺如意輪像者。性空法師庵居之初,傍有櫻桃樹。一日,天人降來,禮樹作偈曰:「稽首生木如意輪,能滿有情福壽願,亦滿往生極樂願。一切眾生心所念。」空斬其枝,就其根株,造如意輪大悲像。長一尺五寸,命安鎮行者刻之。於時異鳥翔集,其音似賀。又殿下清泉流出。病者飲之,乃愈。
蟹滿寺者,在山州久世郡。有郡民合家慈善奉佛,有女七歲誦法華普門品,數月而終全部。一日出遊,村人捕蟹持去。女問:「捕此何為?」答曰:「充飡。」女曰:「以蟹惠我。我家有魚,相報酬。」村人與之。女得放河中,歸家多貺乾魚。
其父耕田中,一蛇追蝦蟆而含之。父憐而不意曰:「汝捨蝦蟆,以汝為壻。」蛇聞言,舉頭見翁,吐蝦而去。父歸舍思念:「誤發言,恐失愛子。」懊惱不食。婦及女問曰:「翁何有憂色而不食?」父告實。女曰:「莫慮也。早飡焉。」父悅受膳。初夜,有叩門人。女曰:「是虵也。」只言:「三日後來。」父開門,有衣冠人曰:「依約來。」父隨女語曰:「且待三日。」冠人去。女語父:「擇良材,固造小室。」室成,女入內閉居。三日後,冠人果來。見女屏室,生忿恨心,乃復本形。長數丈,以身纏室,舉尾敲戶。父母大恐,不得爭奈。半夜後,叩聲息,聞悲鳴聲。頃刻,悲聲又止。
明旦,父見之。大螃蟹百十,手足亂離。蛇又被瘡百餘所,并皆死。女開室出,顏色不變曰:「我聞戶外大小蟹千百,夾殺此虵。大蟹多歸,小蟹死。今存者,皆小蟹耳。然大於尋常。我通夜誦普門品,有一菩薩長尺餘,語我曰:『無怖也。我擁護汝。』」父母大悅,便穿土埋眾蟹及蛇。就其地營寺,薦冥福。故號蟹滿寺,又曰紙幡寺。
元亨釋書卷第二十八 終
[久遠の絆]
[再臨ノ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