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釋書 卷十六
大日本國延文庚子六月,有旨入毘盧大藏濟北禪庵住持比丘單况等,謹募眾緣,恭為今上皇帝祝延聖壽。文武官僚,資崇祿位,國泰民安。命工鏤梓,與大藏經印板,共行一部計三十卷。
旹應安元年戊申,十二月 日謹題。
濟北沙門 師鍊撰
力遊九
百濟國 曇慧
高麗國 慧便
百濟 慧聰
高麗 慧慈
百濟 觀勒
高麗 僧隆
百濟 慧彌
高麗 曇徵
吳國 福亮
唐國 神睿
唐 道璿
唐 道榮
慧濟法師
僧旻法師
慧隱法師
智通法師
智鳳法師
淨達法師
行善法師
興福寺 玄昉
行賀法師
梵釋寺 永忠
靈巖寺 圓行
安祥寺 慧運
唐補陀落寺 慧萼
真如法師
奝然法師
宋吳門寺 寂昭
宋傳法院 成尋
願雜十之一
古德一
豐國
德齊
德積
慧妙
道顯
道信
法員
弘曜
慧忠
行表
仁秀
澄睿
慈恒
壽遠
守寵
道詮
承俊
良真
力遊 九
釋曇慧,百濟人。欽明十五年二月,共道深本國貢來。
釋慧便,
【○考慧,下文或作惠。】
高麗國人。敏達十三年,蘇馬子奏取百濟彌勒石像,於石川宅側創殿安置。時無奉香火者,使梁人司馬達等四方尋求沙門。於播州得似比丘者,問之。對曰:「此方不敬沙門故,我混俗耳。乃便也。」馬子貴為師。
釋慧聰,百濟人。崇峻元年三月,貢來。聰有戒學。蘇馬子受問戒法。
釋慧慈,高麗人。推古三年五月,貢來。皇太子豐聰師之。與百濟慧聰,同弘佛教。四年冬,法興寺成,勑慈及聰同居。二十三年,歸本邦。
釋觀勒,百濟人。推古十年十月,貢來。有學術,獻曆本及天文、地理、方術之書。太子耳聰曰:「吾在衡山,勒為弟子。好星宿度數山河利害事,我呵其涉藝術雜真乘。夙因不竭追我而來,猶言星曆。」三十二年四月,有沙門殺祖父者。朝廷初置僧正、撿挍僧尼,勒當遴選為僧正。
釋僧隆,高麗人。推古十年十月,共沙門雲聰來。
釋慧彌。推古十七年四月,百濟人赴吳國,其舡漂流至肥後州。州吏告大宰府。府以聞,勑令其舟人送本邦。時彌沙門道欣等,慕國化,上表請留。詔居元興寺。
釋曇微。推古十八年三月,高麗國貢來。沙門法定共之。微涉外學,善五經。又有伎藝,造碾磑工彩畫。
贊曰,昔者神功聖后神武震海外,三韓共為遠藩,而貢献相續。八師或偕計吏,或觀國光。想咸傳法之才也。年祀寢遠,化迹不詳。故予於是併繫綴焉。然慧慈摳上宮之衣,觀勒始僧䂮之任,不為無得矣。嗚呼。曇慧道深者,此方之騰蘭也。惜哉。古記闕焉。
釋福亮,吳國人。受三論于嘉祥。齊明四年,內臣鎌子於陶原家精舍,請亮講維摩詰經。
釋神睿,唐國人。居元興寺,講唯識。世言:「得虛空藏菩薩靈感。」靈龜三年,勑曰:「沙門神睿,學達三空,智周二諦。戒珠光潔,慧海波深。宜施食封五十戶。」天平九年,化。
釋道璿,唐國人,居東都大福先寺。留學普照榮睿,諭誘赴東。天平七年,來。勑館大安寺西唐院,璿善禪律。于時本朝乏戒學,朝廷請為戒師。不倦授受。嘗曰:「所以成聖,必由持戒。」常誦梵網,其音清亮,如出金石。聞者感動。十五年,同寺行表年七十三,臘五十二,於興福寺北倉院,就璿重受戒法。璿曰:「此老比丘,為法忘身。心無貢高,又可貴也。」乃告曰:「篇聚者,被身而已。我有心法曰如來禪,昔三藏菩提達磨自天竺來,付此法于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神秀,七傳至我師普寂。我師始在嵩山,傳唱禪法。道譽聞帝扆,詔入東都,居華嚴禪苑。故世曰華嚴尊者。我從華嚴得,以付汝。」便廣說法要,表忻然領受。晚老病,退居比蘇寺。四序季月,修禮懺供。乃著發願文。璿與僕射吉備真備善,滅後僕射纂行實云。
釋道榮,唐人。尤善梵唄。
贊曰,法水之注扶桑也,濫觴於百濟,沃日於大唐。此土學佛之流靡,以支那不為本鄉。四師事遊化。可欽餘烈遺芳也。況又產本鄉乎。
釋慧濟。
【○考慧下文或作惠。】
共沙門慧先入唐留學。推古三十一年七月,從新羅大使智洗爾來歸。初同志十數人,歸朝只濟先二人而已。或留唐,或夭殂。本朝之遠游,濟等為始焉。
釋僧旻,入唐留學。舒明四年八月,從唐使高表仁,共沙門靈雲來歸。孝德帝即祚,以才勑為國博士。大化六年二月,穴戶獻白雉。宣問群臣,又問旻。旻奏曰:「休祥也。語涉經史,博物詳正。」因此改元白雉。四年五月,旻病。帝幸房問病,口勑恩旨。六月,寂。帝使官使弔賻。太后太子皆弔喪。
釋慧隱,入唐留學。舒明十一年九月,從新羅使來歸。白雉三年,於宮中講無量壽經。沙門慧資為問者。
釋智通。齊明四年七月,共沙門智達入唐,謁三藏法師玄弉,學唯識。白鳳元年三月,為僧正。
釋智鳳。大寶三年,入唐學唯識。僧正義淵鳳之徒也。
釋淨達,入新羅求法。慶雲四年五月,來歸。和銅二年十月,右僕射不比等就㭪槻道場,延達修維摩會。
釋行善,入高麗求法。養老二年,來歸。善在高麗,行逢洚水,橋絕無舟。立斷橋上,潛念觀音。須臾,老翁棹舟而來,載善行。著岸之後,老翁俄隱,舟又不見。善知觀自在應現,發誓刻像,日夜敬禮。彼國稱善為河邊菩薩。歸朝時,懷像而返,安興福寺。一日,其像俄失,不知所在。
贊曰,震旦之求法者,曹魏甘露中朱士行始到于闐而歸,東晉義熙之始法顯達於中印度。爾來諸子,憧憧絡繹。濟、先二師者,本朝之行顯乎。旻公優才補博士,非釋門之幸。而梁武帝充慧超壽,光殿學士。唐太宗封智威朝,散大夫之類,又多在是。吾人之不得已也。隱、達二公,對君相而講論,不為不遇矣。行善入高麗,淨達赴新羅。惜乎。止於士行也。
釋玄昉,姓阿刀氏。從義淵學唯識。靈龜二年,奉勑入唐。謁智周法師,稟相宗深旨。唐帝賜紫衣。天平七年,伴大使多治廣成歸,以傳來經論章疏五千餘卷,及佛像等,獻尚書省。八年,賜封一百戶、田一百畝,及扶翼童子八人。九年八月,為僧正。十八年六月,築紫觀世音寺。成,昉為慶導師,乘輿入殿。忽空中捉提昉,昉騰不見。後日,昉頭落興福寺唐院。蓋藤廣繼之靈為之也。其靈,今之松浦明神也。昉之傳來經籍,勑藏興福寺。
贊曰,夫人雖有才,行不治者,不為丈夫也。昉以俊才事遠遊,傳來經書數千卷。受聖皇渥遇,豈不偉乎。世言昉通花鳥使于藤室,故與藤氏有隙。今見遭捉,身首異處。恐其然乎。不爾者,即是傳法之一高僧耳。誰敢間然,又豈有夭乎。故吾曰:「行不可不治矣悲哉。」
釋行賀,姓上毛氏,和州廣瀨郡人。十五,出家。二十,受具足戒。二十五,奉勑入唐留學。學唯識、台教兩宗。在唐七年,傳來經疏五百餘卷,詔付少學。三十,人稟其業。又勑明一法師試所學,一誥問二教,稍有窒礙。一呵曰:「久經歲華,學植膚淺。何乖朝寄哉。」賀大愧垂淚。於時,朝議曰:「」長途一躓,何妨千里之行。大樹折枝,豈忘百畝之蔭。賀著法華疏、弘贊略贊、唯識議等四十餘卷。
【○考。此句中文字,恐可有錯落】
延曆二十二年二月,卒。歲七十五。
贊曰,王齕數敗廉頗,而頗不害為良將。長途大樹,闕於朝議。賀公不多違朝寄哉。
釋永忠,京兆人,姓秋篠氏。寶龜之初,入唐留學。延曆之季,隨使歸。涉經論,解音律,善攝威儀,齋戒無缺。桓武帝勑主梵釋寺。弘仁七年四月,滅。歲七十四。遺表上唐所得律呂旋宮圖、日月圖各二卷,律管十二枚、塤一枚。
釋圓行,果隣法師之徒也。入唐從青龍寺義真和尚,受兩部密教。承和六年,歸。居靈嵓寺。傳來經書六十九部一百三十三卷。
釋慧運,洛城人。東寺實慧之徒也。承和五年,共圓仁師同舟入唐。十四年,歸。為安祥寺第一世。貞觀十三年九月,卒。年七十四。
贊曰,誰言震旦萬里海鹹,問津諸子舳艫相銜。忠歸、行往,運又馳帆。孳孳吾黨,今我古監。
釋慧萼。齊衡初,應橘太后詔齎幣入唐,著登萊界,抵雁門上五臺。漸屆杭州鹽官縣靈池寺,謁齊安禪師通橘后之聘,得義空長老而歸。又入支那,重登五臺。適於臺嶺感觀世音像,遂以大中十二年,抱像道四明歸本邦。舶過補陀之海濱,附著石上,不得進。舟人思載物重,屢上諸物。舶著如元。及像出,舶能泛。萼度像止此地,不忍棄去,哀慕而留。結盧海嶠以奉像,漸成寶坊。號補陀落山寺。今為禪剎之名藍,以萼為開山祖云。
贊曰,萼公者行止,可謂合道矣。奉橘而行,空共而歸。我不見掖庭,不知靈池,唯道而已。抱像而發,舶黏而止。我弗怕異域,弗憶故里,唯道而已。蔽芾白花,萼師所茇。百世之下,佛閱祖閥於戱道之合者乎。
釋真如,
大同帝
(
平城
)
第三子也。大同四年,
皇太弟
(
弘仁帝
)
受禪即祚,尊大同帝為太上皇,立高岳皇子為皇太子。即如也。尚侍藤藥子及兄仲成,勸上皇為變。事發覺,上皇薙髮,藥子仲成伏誅。乃廢太子。太子元有出塵之志,為沙門,居東大寺性聰敏志氣宏邁。學涉內外,習三論於道詮,稟密教於空海。既而得阿闍梨位,勤於教授。嘗言:「密乘奧祕,此方未盡。當入大唐質所疑。彼地若此土,遠踰葱嶺焉。」貞觀三年,上表奏事。四年,泛海入唐。遍詢名德,不充如意,遂杖錫西邁。翩翩孤影,流離絕域。元慶五年,在唐留學沙門中瑾,寄書來曰:「如皇子過流沙。傳聞到羅越國,逆旅遷化。」
贊曰,丈夫貴氣,志不言功業也。有氣志者,功業自備。蓋功業者天也,氣志者德也。苟有德者,豈言功業之成否於其間哉。夫海師居東場,仁公坐北壇。當是時,密學之盛也,西唐不如矣。如公眇視東北,直跨滄波,睥睨支那,橫截流沙。其志鋒不可觸也。猶湛盧豪曹,雖弉淨而不多讓矣。自推古至今七百歲,學者之事西遊也以千百數,而跂印度者只如一人而已。吾以如為求法之魁者是也。
釋奝然。居東大寺,學三論。又受密乘于元杲。永觀元年秋,入宋。東大寺送書青龍寺,比睿山寄信天台山。然持二書著宋地。太宗太平興國八年也。巡禮勝地,歷觀明師。遂於汴都西華門外,啟聖禪院,禮優填第二模像。乃雇佛工張榮,模刻而得之。太宗詔問我皇系曆祚,然答詞祥備。君臣稱嘆。賜紫衣。辭上五臺。雍熙三年,上台州鄭仁德舡歸。永延元年也。然得大藏五千四十八卷,及十六羅漢畫像。其優填模像,見今在嵯峨清涼院。長和五年,卒。
釋寂昭,諫議大夫江齊光之子也。俗名定基,仕官至參州刺史。會失配,以愛厚緩喪。因觀九相,深生厭離。乃割冠纓,投睿山源信之室。早名講學。長保二年,信作台宗問目二十七條,付昭寄南湖知禮法師。禮延昭為上客。丞相丁晉公欽昭德義,禮答釋成。昭欲持歸本土。晉公思留之,啗以姑蘇山水之美。昭愛其奇秀,止于吳門寺。令其徒送禮答釋。晉公披襟厚遇。昭有黑金水瓶,與晉公以詩曰:「提携三五載,日用不曾離。曉井斟殘月,塞爐釋碎凘。鄱銀難免侈,萊石易成虧。此器堅還實,寄公應可知。」初景德元年,昭上進無量壽佛像。本朝名刻也。真宗大悅,賜紫方袍。
贊曰,然、昭二師,稱于宋地,也見宋諸書焉。二師恐有本乎。如昭師源信主法智友晉公,可謂善擇焉。瓶詩予得楊文公談苑。昭之緒餘尚,又被採文公。況其本乎哉。
釋成尋,姓藤氏,簪紱之胄也。事石藏文,慶稟密教。延久四年三月,乘宋商孫忠船,著蘇州界。神宗熙寧五年也。登天台,遊五臺。西臺見五色雲,東臺見圓光。光照尋身,光中現群菩薩,其數一萬許。南臺見金色世界。返入汴京,神宗召見延和殿,賜紫衣絹帛。勑舘太平興國寺,傳法院。時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太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日,稱奉勑從事翻譯。稱者中天竺人,東來已二十六年。同預者,朝散大夫試鴻臚小卿宣祕大師賜紫慧賢,梵才大師賜紫慧詢二人宋人,證梵義西天廣梵大師賜紫天吉祥中印度人。又筆受綴文證義等,皆悉備足。尋與梵宋碩師親炙遊處。六年,天下大旱。神宗聞尋有密學,勑於瑤津亭修祈雨密法。尋謂:「本邦宿德遊此方,名尤顯者十數人。未有承詔旨也。今我攘宋地之灾沴,又為本國之光華。」便修法華法。至第三日夜,雷電閃鳴,大雨徹旦。神宗遣使賀慰。宣曰:「乞延修七日,霑洽率土。」尋依勑。霖雨三日。神宗幸壇所燒香。翌日,歸傳法院。勑送茶果達嚫若干。後十餘日,賜號善慧大師,又勑加譯場監事。張太保問曰:「日本國又有靈如闍梨者乎?」對曰:「我國密乘甚盛感應如響。我之儔,豈得齒乎。」太保嘆曰:「西天日照三藏祈雨,五日而得。中天慧遠慧寂,七日而應。未有如闍梨三日之速矣。」
此歲,有本朝舶便。尋奏取新譯經三百餘卷寄來。尋在大雲寺時,常讀法華。一日,青衣童子來屋上聞經。眾人皆見。童忽隱。大雲之寶塔院東南,有大槻樹。尋誦經中,夜無風,其枝自折。侵曉童來諗曰:「伊勢太神宮傳語。闍梨誦經聲極梵天。我雖不離本宮,常來聞之。今夜又率眷屬來。諸神多居樹上,故枝折耳。願師莫訝也。」語已不見。或時修不動供,本像搖舌語話。護摩時,尊像現爐煙中。尋臨終,頂上放光,三日不滅。漆全身安傳法院云。
贊曰,予遊大雲寺問尋事。主事出像示之。容質渾厚實,有德之儀也。上有贊曰:「稟粹日天,為釋之賢。分燈智者,接踵奝然。觀國之光,蒙帝之澤。聿遘良工,遽傳高格。慈相克肖,乾城妄瞻。滄浪萬里,秋空一蟾。遐寄歸舸,眾仰無厭。」署曰:「譯經證義文慧大師智普述。熙寧六年癸丑孟夏初五日記。」亦有十八羅漢及僧伽像,其畫妙細良絕筆也。主事曰:「宋后嚫尋,尋共肖像寄來。」予見像贊及名畫等信尋之立宋地之不妄矣。
願雜 十之一
古德 一
予讀『日本紀』,欽明之後,沙門之見國史者,斑斑在焉。又古記遺編,每每得之。只其事迹略焉。今掇片事隻蹟,繫於此。庶幾,不隕昔賢之名也。昔太史公立仲尼弟子傳,太半姓名而已。今之片隻者,不為僭越矣。
釋豐國。用明二年四月,上語群臣曰:「朕欲歸三寶,卿等議之。」時守屋、勝海等皆沮之。蘇馬子奏曰:「聖勑詎有異謀乎。」於是乎,皇弟穴穗王子引豐國法師入內。
釋德齊,梁人司馬達等之子也。崇峻三年,與漢人善聰等八人,同出家。
釋德積。推古三十二年,始置僧都。積當選任之。
釋慧妙。大化元年,孝德帝救為百濟寺主。白鳳八年,病。帝遣草壁皇子訊疾。明日,寂。詔三皇子弔之。
釋道顯。天智元年三月,唐人新羅人伐高麗。高麗時為吾西藩乞救,上發兵赴海外。四月,鼠產閑馬尾,朝廷恠恐。顯奏曰:「高麗屬我乎。」果然。
贊曰,予讀唐書,高宗龍朔二年者,當吾天智即位之歲也。龍朔元年,三道伐高麗。二年,圍平城不克。以國史考之,宜乎不克也。又以證唐史之實矣。昔我神功聖后征新羅時,百濟、高麗,震恐附庸。其後或叛亦征。朝貢相繼,為我藩國。吾思其間,或叛者隋唐之伐與。至此名援於吾者,以附庸之久,而王化之順與。顯師以方推術,可謂博物矣。
釋道信,蝦夷人。持統三年,奏求出家。與自得奉勑得度。此歲,新羅獻彌陀金像。朝廷責失禮,還貢獻物。新羅恐。得奏求其像,許而賜之。
釋法員。持統十年,近州益須郡醴泉出。詔員及善往真義等,至彼試嘗。
釋弘曜。居藥師寺,究經論決疑難。年八十六滅。
釋慧忠,山州人,姓秦氏。論義入微,時號智者。又事遊化。晚歸本邦,終。年七十餘。
釋行表,和州葛上郡人。為近州講師,嘗受道璿禪師禪,要付上足最澄。延曆十六年,化。歲一百四十。
釋仁秀,豫州人,姓物氏。學業超邁,而操行不精。大同三年三月,卒。
釋澄睿,京兆人,姓崗屋氏。粹經論。弘仁八年三月,寂。
釋慈恒,京兆人,姓茨田氏。學唯識,尤善因明。才多而少行,人或言之。天長四年二月,卒。年六十五。
釋壽遠,武州人,姓橘氏。學三論于安證法師,又善因明。承和五年十二月,逝。年六十八。
釋守寵,讚州人,姓佐伯氏。從護命法師學相宗,長論辯。承和八年十二月,寂。年五十八。
釋道詮,武州人。居法隆寺,學三論。世言於和州福貴寺,修求聞持法,得自然慧。貞觀十八年,逝。
釋承俊。居東大寺,學唯識兼真言。嘗建勸修寺。
釋良真,姓源氏。永長元年三月,承保帝幸西京禪房。真以所傳南天竺國龍智阿闍梨五鈷杵,獻於帝。帝大悅。
贊曰,諸師者我不得已而列之也。又近世負時名者,講律之中有焉,禪門尤多。所謂雲山叟、圓鏡堂、悟桃溪、明南浦慧癡兀。日高峰之儔,吾欲盡采收。或使人尋覔,或就其徒乞求。三四回七八,到而皆不得焉。蓋我國朴質,不事記述,自古而然。故大賢大德,霣沒不聞。今之世又是也。而余已淈修之泥,揚撰纂之波。庶可畏之君子,餔續補之糟。歠拾遺之醨乎。
元亨釋書卷第十六 終
[久遠の絆]
[再臨ノ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