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畧記 卷三十
起白河天皇紀盡堀河天皇紀
六條
(
白河
)
天皇
【七十三代,諱貞仁,治十四年。皇子男二人,女三人,一人即位。】
後三條天皇太子。母贈太政大臣藤原能信之女也。
延久四年壬子,十二月八日壬午,踐祚。年二十歲。
十二日丙戊,有太上天皇尊號之詔。
十六日庚寅,夜,太上天皇并皇太子自內裡遷御
關白
(
教通
)
二條第。
十七日辛卯,新帝行幸建禮門,奉幣伊勢太神宮。告可即位之狀也。
廿九日癸卯,即位大極殿。
延久五年癸丑正月十一日乙卯,太上皇御行丹後守藤原公基之六條宅。依閑院造作事,被避方角忌給也。大納言以下著衣冠,勤仕前駈。
十九日,女御源基子誕太上皇
第三皇子
(
輔仁
)
。春宮同胞也。
二月廿日甲午,太上天皇、陽明門院、一品內親王有御住吉詣事。其次,詣天王寺八幡宮。關白
前大相國
(
賴通
)
同以供奉,縱觀之者路頭架肩。
廿七日,還御洛陽。
三月十八日,天下大赦。依太上皇御惱也。
四月朔日甲戊,辰時日蝕。
二日乙亥,奇雲亘天東西。
七日庚辰,天皇行幸太上皇宮,奉訪聖窮不豫。今夕,上皇遷御但馬守源高房宅。
廿一日甲午,太上皇由御惱重出家入道。同日,
中宮
(
馨子
)
落餝為尼。
廿七日庚子,上皇作祭文,被奉三井寺新羅神社。其詞曰:「維延久五年歲次癸丑四月甲戌朔廿七日庚子
に
(
爾
)
,掛
も
(
毛
)
畏
き
(
支
)
新羅
の
(
乃
)
大神
の
(
乃
)
廣前
に
(
爾
)
,太上法皇恐
みも
(
美
)
恐
みも
(
美毛
)
申給
へと
(
倍止
)
申。去年
の
(
乃
)
冬
の
(
乃
)
比
より
(
與利
)
,心神違例
て
(
天
)
。今茲三月以來,殊以不豫
なり
(
奈利
)
。卜筮
の
(
乃
)
所告,其祟
り
(
利
)
區分
れ
(
禮
)
。祈請
の
(
乃
)
所及,其數且千
なり
(
奈利
)
。然而徒送居諸
て
(
天
)
,未得平復
す
(
須
)
。抑始
は
(
ハ
)
謝璽劔
て
(
天
)
,永
く
(
久
)
万乘之尊
を
(
遠
)
遁
れ
(
禮
)
。今
は
(
ハ
)
剃鬢髮
て
(
天
)
,偏
に
(
爾
)
三歸之道
に
(
爾
)
入
れり
(
札利
)
。唯无為之思
を
(
遠
)
抽
て
(
天
)
,専遐齢之謀
を
(
遠
)
企
たり
(
多利
)
。遁世之身,出家之人
は
(
波
)
,何厄
か
(
加
)
不消除
らむ
(
良牟
)
,何病
か
(
加
)
不平愈
らむ
(
良牟
)
。抑在位之昔,理政之時
に
(
爾
)
,智證大師
の
(
乃
)
門跡
に
(
爾
)
旁有所申
き
(
支
)
。或依座主事
て
(
天
)
致怨望
し
(
志
)
,或依戒壇事
て
(
天
)
成訴訟
き
(
支
)
。然而皆有其故
て
(
天
)
,自然相違
せり
(
世利
)
。但於彼遺教
て
(
天
)
,非不歸依
す
(
須
)
。或開二會之講筵
て
(
天
)
,啒其門跡
し
(
之
)
。或排一區之伽藍
て
(
天
)
,永置阿闍梨
けり
(
計里
)
。今臨此病事
て
(
天
)
,又仰彼教法
く
(
久
)
。二事
の
(
乃
)
違背
せるは
(
世留波
)
,機緣
の
(
乃
)
未到
なり
(
奈利
)
。大神
は
(
八
)
為守彼佛法
に
(
爾
)
,忝顯神道
たり
(
太利
)
,遠渉冥海
て
(
天
)
,永託日域
けり
(
計梨
)
。縱雖神靈之咎徴
も
(
毛
)
,謝咎
するは
(
寸留八
)
神之所宥
なり
(
奈梨
)
。縱雖理運之厄會
も
(
毛
)
,轉厄
するは
(
寸留八
)
神之所掌
なり
(
奈梨
)
。因茲,雖未預官幣
も
(
毛
)
,若致效驗
らば
(
良波
)
,新奏公家,永致禮奠
む
(
牟
)
。除宿恙於不日
き
(
支
)
,拂沈痾於一時
むことは
(
牟古止波
)
。大神
の
(
乃
)
厚顧廣助
に
(
爾
)
,可有
き
(
支
)
物
なりと
(
奈利止
)
所念給
て
(
天奈牟
)
。故此吉日良辰
を
(
遠
)
擇定
て
(
天
)
,禮代
の
(
乃
)
御幣
を
(
遠
)
,令捧持
て
(
天
)
奉出
(
タテマダシ
)
給
ふ
(
布
)
。掛
も
(
毛
)
畏
き
(
支
)
大神,此狀
を
(
遠
)
平
く
(
久
)
安
く
(
久
)
聞食
て
(
天
)
。霧露忽晴
れ
(
禮
)
,風塵永靜
て
(
天
)
,身林安穏
に
(
爾
)
,壽命久遠
に
(
爾之天
)
,常磐堅磐
に
(
爾
)
夜守日守
に
(
爾
)
護幸
へ
(
ヘ
)
給
へと
(
反止
)
。恐
みも
(
美
)
恐
みも
(
美毛
)
申給
はくと
(
ハ久止
)
申。」
【已上祭文。】
卅日癸卯,九坎雨下。依御惱危急,重以行幸太上皇宮。院司勸賞。
五月一日甲辰,五百僧侶延於院內,供養轉讀千部法華經。
六日己酉,天皇先妣藤原茂子贈皇后位,置國忌山陵。又故大納言藤原能信卿贈太政大臣正一位,并外祖母藤原祉子贈正一位。
七日庚戌,太上天皇春秋四十,崩。十七日庚申,葬於神樂岳東原。
六月廿二日甲午,於圓宗寺被修七七御法事。无御願文。
九月十六日,行幸入道大相國高倉第。為造豐樂院也。
延久六
(
承保元
)
年甲寅正月十八日,興福寺大眾引率斫別當法務法印大僧都賴信房,燒亡寺東閭里。其事起由春日社司非法之政。
云云。
廿日,寅時,地震。
廿二日,巳時,地震。
二月二日,卯刻,宇治前大相府,薨。年八十三。此日,野鹿入法成寺。
十二日,寅時,地震。
三月二日,申時以下,雪降。深四五寸。
九日,戌刻,奇雲亘天。
六月十六日壬午,天皇車駕自高倉第還宮。以无品祐子內親王,敘二品。辭讓不受。別當參議源隆綱敘正三位。御傍親源重子敘從三位,右大臣源師房女也。此日,太皇大后章子內親王為二條院,停后職號,封戶如故。
廿日丙戌,女御藤原賢子,冊為中宮。左大臣藤原朝臣師實之猶子,實是大納言源顯房女也。
八月廿三日戊子,改延久六年為承保元年。
十月三日丁卯,上東門院於法成寺阿彌陁堂,崩。年八十七也。六日庚午,葬于大谷。
十六日庚辰,
中宮
(
賢子
)
出禁中,行啟木工權頭藤原定綱宅。依懷孕七箇月也。
卅日甲午,大嘗會御禊,行幸東河。但關白
大相國
(
教通
)
不供奉,依上東門院觸穢也。
十一月廿一日乙卯,大嘗會。近江、丹波供奉。
十二月廿六日己丑,辰時,中宮誕生
皇子
(
敦文
)
。
承保二年乙卯,正月十三日丙午,中宮自定綱朝臣洞院宅,遷御東三條第。用鳳輦。
皇子
(
敦文
)
絲毛車駕。殿上侍臣并朝大夫勤仕前駈。
十九日壬子,行幸東三條第。皇子敦文為親王,外戚公卿等庭前拜舞,次奏歌舞。天皇深更車駕還宮。即夜,中宮行啟大內。
閏四月,自今月,啒諸宗名德二十口於弘徽殿,轉讀一切經。
廿八日己未,除名散位源基宗,配流佐渡國。依安藝國司訴,下罪名於法家被行也。
七月十一日辛未,公家於石清水供養金字大般若經。
八月朔庚寅,日蝕。
十一日庚子,除名少內記藤原為定,配流常陸國。依打開播磨國官倉,并炮殺百姓之罪狀也。
十三日壬寅,白川御願寺立柱上棟。
左大臣
(
師實
)
以下公卿參會。
十四日癸卯,遷幸高陽院。公卿以下陸步。
十六日乙巳,東宮有御袴著事。生年五歲。公卿皆參。
九月廿五日甲申,卯刻,關白前大相府藤原朝臣教通,薨。春秋八十矣。
十月十五日癸卯,左大臣藤原朝臣師實詔為關白。時年三十四也。
十九日丁未,啒百僧於大極殿,三箇日,轉讀大般若經。祈民庶頓滅也。
廿一日己酉,大赦天下。為消同厄也。
承保三年丙辰,正月九日,亥刻,地震。
三月四日,重行幸石清水宮。此日,雨下。及曉,更車駕還宮。
四月廿三日戊申,行幸賀茂社。已上二箇行幸,依別御願也。每年春三月,為石清水行幸之期。又每年四月中申日,為賀茂行幸式日。
六月二日丙戊,有大宋國皇帝之返信定。
十三日丁酉,公家被供養先帝御願寺天台山金剛壽院。
十月十二日乙未,關白左大臣引率公卿,向大井河,令點定行幸頓宮。
廿四日丁未,行幸大井河。御鷹逍遙也。公卿侍臣等皆以供奉。右大臣源朝臣師房述知歌序,出居式部卿敦賢親王參於御船,列大臣座之上。但馬守源高房於桂河梅津邊作御在處矣。
廿六日己酉,供養志賀寺內塔。
承保四
(
承曆元
)
年丁巳,二月五日丙戌,大僧正覺圓為天台座主。勝範卒替也。翌日,辭退。
七日戊子,法印大僧都覺尋,為天台座主。
十七日戊戌,右大臣源朝臣師房,薨。年七十也。瞑目以前,藏人頭源俊實為敕使。被仰下可授太政大臣官之狀。薨了後,宣命持來。
廿八日己酉,引見大宋國商人所獻羊二頭。
三月九日己未,行幸石清水,入封戶五十烟。
廿九日己卯,太宰府言上去二月五日香椎廟燒亡事。
四月九日,參議藤原朝臣師通,蒙左近衛大將詔。年十六歲,關白師實朝臣二男也。
七月十七日,式部卿敦賢親王薨。年三十九。小一條太上天皇敦明三男也。
八月六日癸未,今上第一皇子敦文親王,薨。年僅四歲。上自一人下至庶人,莫不患赤皰瘡矣。親王公卿五位已上逝去之者多焉。
今月,返遣羊二頭了。
十月六日壬午,六角堂之町燒亡,然觀音寶殿遂免餘災。
九日乙酉,自六條宮移幸賀陽院。
十一月十七日甲子,改承保四年,為承曆元年。
十二月一日丁丑,行幸祇園、稻荷兩社。先帝例也。
十八日甲午,供養法勝寺,建七間四面瓦葺金堂一宇。奉安置金色三丈二尺毗廬遮那加來像一軆,花葉安置百軆,釋迦光間同化佛十六軆,二丈寶幢如來、花開敷如來、無量壽如來、天鼓雷音如來各一軆,光間皆有化佛十二軆,相好端嚴,光明映徹。即尋胎藏之深理,修供養之行法。又安置綵色九尺六天像各一軆,容顏奇特,左右圍繞。又安置八尺毗頭廬像一軆。七間四面瓦葺講堂一宇,奉安置金色二丈釋迦如來像一軆,化佛十三軆,丈六普賢文殊像各一軆。始從今日,於是佛前,延啒諸宗之學徒,轉讀一切之經論。十一間四面瓦葺阿彌陀堂一宇,奉安置金色丈六阿彌陀如來像九軆。即修常行三昧之業,為往生九品之緣。又一丈觀音勢至菩薩像各一軆,六尺綵色四天像各一軆。拔濟之願不疑,擁護之誓何誤。五間四面瓦葺五大堂一宇,奉安置綵色二丈六尺不動像一軆,丈六四大尊像各一軆。降伏惡魔,消散怨靈,令修究竟秘密之行法,將為直至成佛之善因。一間四面瓦葺法華堂一宇,奉安置七寶多寶塔一基,珊瑚瑩柱,更交百寶之光。瑠璃排扉,鎮添眾曜之色。其中奉安置金泥法花經一部八卷,置六口之僧侶,修三昧行業。滅罪生善之詞,金言无違。千秋万歲之樂,瓦文不朽。五間四面二階瓦葺南大門一宇,安置二丈金剛力士。其外大門迴廊鐘樓經藏僧房物具莫不周備,云彿云堂,莊嚴甫就,遂定題額,號法勝寺。擇時日之曜宿,開廣大之齋會。禪侶之列三百也。髣髴于靈山之道儀,法音之唱唄讚也。宛然于諸天之伎樂,法會勝概冠絕囊時。
【已上。】
天皇行幸,百寮万民皆參。
承曆二年戊午,正月二日丁丑,午刻,近江石山寺燒亡。如意輪觀音像已為煨燼了。
廿七日壬寅,供養興福寺之塔。關白
左丞相
(
師實
)
以下參會。去寬仁元年,寶塔東金堂忽逢雷火,已為灰燼。即入道前大相國殊興弘願,早以修復。又康平三年,寺院之內重逢火孽。彼時下敕,堂宇復舊,庄巌盡美。供養先了,塔婆輪奐,今正甫就。五層究巧,穿暮雲而崔巍。七寶排扉,納行月而照耀。新寫四方之淨土,旁安諸尊之化主。脇仕圍繞,菩薩羅列。爰擇支干之古曜,展齋會之梵筵,驚十方之聖眾,啒百口之龍象。公家降綸命以造營,賢相抽丹懇以敬重。又中宮職殊抽懇志,供養西金堂,奉安置金色丈六釋迦如來像、同觀世音菩薩像、得大勢至菩薩像各一軆,彩色丈六釋迦十弟子像各一軆,同八部眾像各一軆,金色十一面觀世音菩薩像一軆,彩色五尺六天像各一軆,同金剛力士像一軆。佛則舊像,加丹青而增彩。堂之前基,添莊嚴而畢功。開講之儀,雖切于后房之芳意。修餝之美,已彰于相府之素懷。寺司有賞。
四月廿八日,於清涼殿有和歌合。判者大納言源顯房朝臣,左右各挑勝負。
五月五日,大雨洪水。京極人屋多以流損,况乎河之邊畔哉。
十八日辛卯,中宮誕生皇女。
六月十六日戊午,月蝕皆既。
十八日庚申,配流源基宗、藤原為定等於下野、常陸兩國,不待處分。各以歸洛之過罪也。
八月廿七日,天皇自大內遷幸高陽院。
廿八日,御覧競馬。
十月三日,於法勝寺始大乘會。天台三會中,其一會也。供養金字五部大乘經。凡書寫金泥一切經論,是其一分也。
六日,行幸法勝寺。講師阿闍梨暹教,任權律師。并寺司勸賞。
十一月廿五日,天皇遷幸大內焉。
承曆三年己未,二月二日辛丑,午刻,火起春日小路與町北,至一條以北。東西洞院合數十町燒亡,貴賤舍宅不知其員矣。引及申刻,火勢漸消。
廿一日庚申,伊勢祭主輔經言上:「去十八日未時,大神宮內宮外院六十餘宇,拂地燒亡。印鎰并累代文簿,同為灰燼。」
廿五日甲子,令右中辨藤原通俊,發遣伊勢大神宮。為實錄也。自今日,廢朝五箇日。
三月八日丁丑,行幸八省院,奉幣大神宮。敕使參議左大辨藤原伊房卿,有神筆宣命。
同年,攝津國水田郡石良里,有沙門德滿者,上野延末之子也。生年二十歲,兩眼忽盲。經三箇年,參鞍馬寺,祈禱無驗。從寺出參籠長谷寺,祈請至第七日,夢見:「自御帳中老僧出來云:『我力不及。汝當往近江國犬上西郡彥根山西寺觀音靈驗之處致誠祈願。三日之內,各可有驗。』」夢覺以後,出長谷寺。三月九日,參著彥根山西寺,泣致祈願。至第三日戌剋,兩眼忽開,始見佛前灯明。件僧今住彼寺,當修長講。
【已上出西寺驗記。】
六月二日己亥申刻,延曆寺諸僧數百輩引率,群集感神院,聞及天聽。召諸衛官人撿非違使等,相距京極大路。其間,僧徒於社頭讀大般若經,依彼院別當訴也。臨晩景歸山間,於大巓數千僧侶各擎炬火迎下坂邊,洛京騒動焉。
廿七日,夜,洪水。伊勢大神宮外院舍屋五宇流漂了。
七月九日乙亥,中宮誕
皇子
(
堀河
)
。先是,出御但馬守橘俊綱里第。
廿八日甲午,酉刻,興福寺食堂顛倒。東南西三方廂,基趾不傾矣。
八月十七日,敕以篤子內親王,准三宮。賜封邑千戶,依祖母陽明門院之議也。同日,令前下野守源義家追討右兵衛尉源重宗之狀,被下宣旨,募不翅之勸賞。是則與散位源國房,於美濃國擅興軍兵,合戰之過也。
十月五日庚子,供養法成寺東西二塔、講堂、十齋堂、法花堂,准御齋會矣。
十一月廿七日辛卯,中宮行啟大原野社,殿上侍臣奉仕舞人。
十二月廿四日,
太皇大后
(
寬子
)
四條宮第,燒亡。
晦日,大赦天下。
承曆四年庚申,二月六日庚子,丑刻,高陽院燒亡。天皇駕花輿,率爾入幸內裡。
十四日,夜半,東宮御在所三條第燒亡。視母仙院同駕輦,歸御閑院第。
今年二三兩月之間,東京人家多以燒亡。
六月十八日,大雨。
十九日庚戌,洪水渺茫。近水之倫,殆為魚鼈矣。
七月十二日癸酉,三井寺內法定寺,被寄阿闍梨五人、明王院置阿闍梨三人,并一乘寺別院同有阿闍梨三人,宣旨。太皇大后,并隆明法印,增譽法印,各所被申置御願寺也。同日,天台山御願寺持明院,置阿闍梨五人。
八月十四日甲辰,大納言民部卿藤原朝臣俊家,任右大臣。年六十二。前右大臣賴宗朝臣二男也,母前內大臣藤原伊周卿女也。
同日,大納言東宮大夫藤原朝臣能長,任內大臣。年五十九。前石大臣賴宗卿三男也,母右大臣同胞也。內大臣藤原朝臣信長,任太政大臣。年五十九。前關白太政大臣教通息也。
閏八月卅日,大宋國商人孫吉忠賚明州牒:「參著越前國敦賀津。」先是,去八月著太宰岸,隨則府司言上,不待報文。吉忠小舟飛帆參入也。仍今日差遣官使,所召件牒也。
九月九日戊戊,宋朝牒書到來。奏聞。
十月十五日癸酉,供養天台御願持明院,依別當座主法印良真之讓,阿闍梨林豪任權律師。
十六日丑刻,月蝕。
十一月朔,日蝕。
十二月廿四日,天下大赦。依明年辛酉之御慎也。
承曆五
(
永保元
)
年辛酉,二月十日丁卯,改為永保元年。
十一日戊辰,關白左大臣藤原朝臣師實,參紀伊國高野、粉河等寺。
三月五日壬辰,興福寺大眾數千人,引率兵軍行向多武峯,燒亡山腳人屋三百餘家已了。先是,多武峯僧徒凌辱山階寺下部僧。故事發也,興福寺兵眾引率昇向峰上。時大織冠聖靈木像腹中奉納三尺本影,長講僧良增開腹中其像荷負遁山頂了。具注子細,奏聞公家。因茲,興福寺別當法印大僧都公範暫被停任,又張本輩等追捕禁獄。
廿六日癸丑,關白左大臣差家司職事等彼岑。
云云。
廿八日乙卯,可移居御影像於本座之狀。仰遣已了。
四月十五日,三井寺大眾率數百兵,打停比叡神社祭使并御供奉雜人等,移祭新宮。訪其事發,是去正月彼社踏歌之□。大津下人供奉之間,聊有小事,稍被凌辱。雖訴山家,全无裁許。仍大津下人等觸愁於三井寺大眾云:「自今以後,永停彼御社之所役,偏欲勤仕此新宮之所課者。」為休此訴,押留彼祭。
云云。
是以山上大眾殊致忿怨,亂逆騒動。
十六日,賀茂祭。自昨,雨腳滂沱。午刻,天氣頗晴。齋王御輿,黎明至河上,已及秉燭,河水汎溢,終夜踟躕。遲明,著神館。
廿八日,辰刻,叡山大眾引率數千軍兵,來向於三井寺。爰三井寺大眾亦率數千隨兵,各張其陣,防征欲戰。漸及晩景,山上大眾引楯逃去。其後六月五日庚申,殊有宣旨:「恒例神事,不可闕怠。官使相具比叡祭使等,如例重被催之處。三井寺大眾中不得心者。」年少下臈不覺之輩,背宣旨,追卻官使,打止祭使等了。因茲,有違敕罪。大眾長發等各注其名,共蒙追捕宣旨已了。茲武藝之徒多皆遁隱山野。勢德之人悉以怖悚朝威,尊卑不知。合戰無力之間,九日甲子,叡山僧徒數千人,或著甲冑引率戰士,行向三井寺,燒亡寺塔僧房等。佛像經巻悉為灰燼,免餘炎之堂舍等七分之一也。開闢以來,世未有如此之灾禍矣。
十八日癸酉,敕遣右大史江重俊并史生等,勘錄寺塔房舍燒失。其記云:「御願十五所、堂院七十九處、塔三基、鐘樓六所、經藏十五所、神社四所、僧房六百廿一所、舍宅一千四百九十三宇也。」
【已上官使實錄記也。】
廣考天竺震旦本朝佛法興廢,未有如此破滅。今記此災,落淚添點。智證大師門人頻注子細,雖上奏狀,全无官裁。時人云:「非但佛法之陵遲,兼又王法之澆薄矣。」智證大師入滅以後,歷百九十一年,有比災乎。佛法渡本朝後,至于今年,歷五百卅九年矣。
八月六日,差遣官使,奉幣於日吉社。被告天台兩門徒闘諍之狀。先是,山僧等為防護,社頭近邊塞路堀地。于時,奉幣使臨夜不知案內,竊以行向。茲警固僧等誤欲寺兵來向,妄以征襲,射矢如雨。奉敕侍臣僅得免害,忩劇歸參。時人咲之。
廿一日乙亥,
皇太子
(
善仁
)
元服。年十一。
九月十三日丙申,三井寺大眾中不羈倫等三百人許,密密相招。夜半,登山亂逆,不報一事被殘滅畢。
十四日丁酉,公家被下宣旨,遣撿非違使并前下野守源義家等三井寺殘房,令追捕登山僧等。翌日,件使等到彼寺。
十五日戊戌,未時,山僧引率數百兵眾,行向三井寺,重燒殘堂舍僧房等畢。云:「堂院二十處、經藏五所、神社九處、僧房一百八十三處,但舍宅不注載之,不知其數幾千而已。」門人上下,各皆逃隱山林。或含悲入黃泉,或懷愁仰蒼天。今年入末法,歷三十年矣。
十月廿日癸酉,公家供養宇佐宮彌勒寺堂塔。曼荼羅供讚眾二十人,少僧都禎範為導師。
廿七日庚辰,法勝寺九重塔居礎堅心柱。
永保二年壬戌,正月廿五日丁未,
中宮
(
賢子
)
行啟賀茂社。殿上侍臣勤仕舞人,公卿扈從,啟陣如常。
五月廿日庚子,奉幣石清水宮。被告神功皇后山陵樹木燒失之由也。
七月十六日乙未,自今日於神泉苑令阿闍梨範俊修請雨經法。去四月以還,雨澤難降,苗稼有枯旱之愁。仍被始修也。一七箇日,全无其驗。雖延修二箇日,亦以无驗。天之令然,人力不及歟。五畿七道田畠,天下飢饉,古今无雙。俗曰:「是由去年三井寺佛像經巻燒失之災也。」
廿九日戊申,午刻,內裡燒亡。起內膳大炊屋,延及神嘉殿。天皇駕腰輿,遷幸太政官朝所。戌刻,車駕移御六條皇居。 十月二日,右大臣藤原朝臣俊家,薨。年六十四也。
十七日甲子,熊野山犯來大眾三百餘人,荷負新宮那智御軆御輿,來集粟田山。暫安御輿於其山口。大眾參入公門,訴尾張國舘人殺大眾等之狀也。
十一月十四日辛卯,內大臣藤原朝臣能長,薨。年六十一也。
廿七日甲辰,供養仁和寺內御願新堂。以性信法親王為導師。
十二月八日甲寅,大納言俊房任右大臣。年四十八。前太政大臣師房朝臣一男也,母入道大相國道長女也。
永保三年癸亥,正月十九日乙未,右大臣源朝臣俊房任左大臣。大納言兼石近衛大將源朝臣顯房任右大臣。年四十七。前太政大臣師房卿二男,母左大臣同胞也。大納言兼左近衛大將藤原朝臣師通任內大臣。年二十二。關白從一位師實朝臣嫡子也,母故太政大臣源師房卿女也。
三月廿八日,有富士山燒燃恠焉。
十月一日癸酉,供養法勝寺之九重塔,并藥師堂、八角堂。請僧百六十口。有行幸,賞寺司。導師延曆寺座主法印良真即任權僧正,依為寺權別當也。
永保四
(
應德元
)
年甲子,二月七日丙子,改為應德元年。如來滅後經二千三十三年。
【已上准智證大師之記文所筆記也。】
四月十一日庚辰,建三井寺金堂。
九月十二日己酉,
太皇大后
(
寬子
)
并
關白前左大臣
(
師實
)
,同家室
源氏
(
麗子
)
,及
右大臣
(
顯房
)
、
內大臣
(
師通
)
、公卿等相從,參詣天王寺并住吉神社。
十五日壬子,中宮俄有御惱。邪氣所為。
云云。
仍右大臣等飛蹄參洛。
廿二日己未,卯時,中宮源賢子,三條內裡崩。于時年二十八歲。主上悲泣,數日不召御膳。
廿四日辛酉,主上悶絕,天下騒動。歷數刻後,復御尋常。每月廿二日,丈六彌陀佛各一軆造立,每度修曼荼羅供。為中宮職御菩提也。周忌之間,天下之政,皆以廢務。帝依含悲,久絕世上風波,誠是希代事焉。
應德二年乙丑,三月十五日戊申,申時雪降,尚如季冬。
十六日己酉,霜降。
四月廿七日,申時,薄蝕。日色如血,无光入山。
八月十五日丙子,亥時,月蝕皆既。月色似紅,无光天暗。
廿九日庚寅,供養法勝寺之常行堂。曼荼羅供之導師,仁和寺師明入道親王。同日,供養醍醐山內
故中宮
(
賢子
)
職御堂。
十一月八日戊戌,辰時,皇太子實仁親王,薨。年十五歲。是申疱瘡患也。人皆哀歎矣。
廿八日戊午,葬於鳥戶野。緇素落淚。依件皇太子薨事,新嘗會等被止已了。
十二月一日,法成寺竪養者,法相宗興福寺僧覺信。關白師實息也。向三日,立者,天台宗三井寺僧證觀。左大臣源俊房男也。問者,阿闍梨慶增表白,
【佐國作。】
曰:「御願嚴重超過。法相則周公旦之胤子,天台亦韋丞相之賢郎。共為佛法之器,同遂専寺之業。此會事草創之後,未聞槐門蓮府之子姪相並昇師子床之例。非只為鳳雛,殆不異鶖子。誠是佛日再中,法水滂流之秋也。幸接南北之群英,愗抽問答之一端。抑問者倦止觀之學五十年,才幹彌疎。□仄衰之齢七旬強,沈滞方深。今對眾螢之高才,獨耻老馬之少智。當傍輩之勤。一問者,兼浴三會之仁。何臨桑楡之暮,猶隔龍華之曉。奉教命而難逃,扶老骨而預參。」
【已上。】
十二月廿二日,供養三井寺常行堂。左大臣
源朝臣
(
俊房
)
引率卿相侍臣等入禮。
應德三年丙寅,正月十九日戊申,申刻,日色赤如朱,全以无光氣矣。
六月十六日壬寅,供養叡山東坂下梶井御願寺。公卿侍臣等奉絲竹管絃,奉安丈六九軆金色阿彌陀佛像。故中宮職一周忌間,每月一軆開眼供養丈六佛像也。寺司勸賞,并被寄阿闍梨三人焉。別當法性寺座主法印大僧都仁覺補權僧正。前太政大臣源朝臣師房三男,母與左右大臣同胞也。
同月,河內國智識寺顛倒,捻像大佛碎如微塵。
云云。
長六丈觀音立像也。
七月□日,敕遣撿非違使西京內田三百餘町皆悉苅棄為牛馬飼。
九月廿五日庚辰,關白從一位藤原朝臣師實參詣日吉社夜宿。明日,引率公卿侍臣於社頭競馬。
十月十日甲午,供養三井寺金堂。
十三日丁酉,關白藤原朝臣攀登叡岳,修舍利會。
廿日甲辰,公家供養東寺之五重塔矣。右大臣源朝臣顯房殊募勸賞所營作也。先是,去八月□日建柱,二箇月間,不日終功。幾競阿育王勢者矣。
公家近來九條以南鳥羽山莊新建後院,凡卜百除町焉。近習卿相侍臣地下雜人等,各賜家地,營造舍屋,宛如都遷。讚岐守高階泰仲依作御所,已蒙重任宣旨。備前守藤原季綱同以重任,獻山莊賞也。五畿、七道、六十餘州,皆共課役,堀池築山。自去七月,至于今月,其功未了。洛陽營營,无過於此矣。池廣南北八町、東西六町,水深八尺有餘,殆近九重之淵。或摸於蒼海作嶋,或寫於蓬山疊巌。泛船飛帆,煙波渺渺,飄棹下碇,池水湛湛。風流之美,不可勝計。
十一月廿日,被補公卿大納言二人、中納言二人、參議一人,并中少將侍從等。
廿一日乙亥,有僧事。
廿六日庚辰,天皇讓位於第二皇子善仁親王,號太上皇。春秋三十四。
今上
(
堀河
)
天皇
【七十四代,諱善仁。王子男女,即位一人。】
六條天皇第二子。母右大臣源顯房女,中宮賢子也。
應德三年丙寅,十一月廿六日庚辰,亥時,踐祚。
【八歲。】
當日辰時,親王從車駕,從關白從一位藤原朝臣大炊第,御堀河院。即關白祇候御車後,大納言以下公卿皆悉前駈。但內大臣藤原朝臣師通騎馬仕於後陣,左右大臣依重服不被供奉。亥時,神璽寶劔受取。其儀式,自三條院西門,至堀川新內裡東門,掃部司敷筵道於大路。先帝藏人頭左近中將源雅俊、右近權中將藤仲實二人,持神璽寶劔步行。關白從一位藤原朝臣師實、內大臣藤原朝臣師通,并大納言以下公卿、近衛司等皆悉供奉。即夜,有太子授位宣命。關白改為万機攝政詔。
十二月十九日辛卯,天皇年始八歲,即位於大極殿,儀式如常。
應德四
(
寬治元
)
年丁卯,四月九日庚寅,改名寬治元年。
五月十九日庚午,
太上
(
白河
)
天皇、攝政從一位藤原
朝臣
(
師實
)
、內大臣藤原
朝臣
(
師通
)
,并納言參議侍臣等供奉,渡御宇治平等院,叡覧風流水石之地。
廿一日壬申,上皇自宇治院,還御洛陽。
十月廿二日庚子,大嘗會御禊。行幸東河矣。
十一月十九日丁卯,大嘗會。近江、備中供奉其事。
十二月廿四日壬寅,主上始讀御書。
廿八日丙午,申剋,雷大發聲數十箇度。電光赫奕,勝於夏日。
寬治二年戊辰,正月十日戊午,左大臣源朝臣俊房率卿相侍臣等,參入三井寺常行堂,為修故高倉從一位
源氏
(
隆姬
)
之七七法事也。前中書王具平親王女,宇治入道
大相府
(
賴通
)
家室也。去年十一月廿二日逝去,年九十三矣。
二月廿二日己亥,太上皇為拜高野弘法大師廟堂,出於東洛,赴御南京。攝政公卿以下參會。巳刻,攝政參院,先獻銀水角。角中以金銀作橘,納香藥、寵蹄一疋,置鞍進之。前駈之輩,
左大臣
(
俊房
)
、
右大臣
(
顯房
)
、
內大臣
(
師通
)
,大納言四人、中納言四人、參議五人,并侍臣等皆隨行路。公卿大夫並鑣,在御車前,攝政乘半蔀車。祇候,權僧正仁覺法印、獻大僧都隆明、獻少僧都寬意等,且為扶廟堂之法會。且為致羈旅之護持。各經閑道,共辭中花。此間縱觀之者,宛如堵墻,至深草邊。右衛門尉平季光馬蹄俄仆,烏帽又落。午刻,御宇治平等院,拂本堂北廂為御所。攝政豫羞仙厨,
【御臺三本有銀伏龍蒔繪等,銀器供之。】
設公卿以下饌。于時,山水幽深,草樹迎春。玄覧未飽,殆忘前途。爰攝政獻蒔繪野劔一腰,內大臣取之。上皇以半漢一疋賜攝政。即退下。有拜謝。次權大納言源朝臣師忠取紅染褂衣賜于攝政。攝政、左大臣、內大臣、按察使藤原
朝臣
(
實季
)
、右衛門督源
朝臣
(
俊明
)
、左近中將藤原朝臣、左大辨大江
朝臣
(
匡房
)
、侍從藤原
朝臣
(
能實
)
等以下,自除侍臣,依命自此處歸去。酉剋,至泉河邊,近曾雨澤頻降,水勢漫漫。先是,撿非違使等編小船四艘,舁居御車。公卿等候此船,又設船少少,宛雜人等料。人人乘馬,僕從已在北岸。欲渡之者万餘人,所儲之舟五六艘,是九牛之一毛。干時,日暮風寒,已无行燭。上皇單少催駕。廳所設之續松等,不參向此處。國司路頭所立之柱松,備前駈之炬火,以達前途。右近中將藤原朝臣基忠、右大辨藤原朝臣通俊、隆景朝臣三人,僕從乘馬終不得渡,仍不能扈從。及亥剋,參御宿所。是東大寺別當法印慶信東南院之房也。上下供給,別當慶信儲之。先勸公卿侍臣饌。御厨子所雜具在泉河邊,不參向。仍慶信辨備御饌。及曉更,御衣櫃等參來。傳聞:「雜人等多在河北,不參著。」撿非違使左衛門府生大部保成催渡人難物等之間,不慮没河中,纔雖存身命,殆嘲哢。 廿三日庚子,參入東大寺大物殿,奉供御明。次御山階寺,諷誦之儀如東大寺。午刻,出御,於葛上郡火打崎作三間四面檜皮葺屋一宇,懸翠簾立几帳等,為御所。
廿四日辛丑,卯剋,出御。扈從之輩,不參會,以馳參。昨日之長途,人馬多費之所致也。未剋,至紀伊御河邊。是高野政所也。當國司藤原朝臣仲實儲御船,編船二艘,其上立一間横屋形,上張唐錦,三面曳同班幔。其中敷繧繝端疊二枚,供茵為御座。舳方立三間長屋形,張纐纈,其中敷高麗端畳。公卿等候之,有板屋形船,殿上人乘之,政所中門不得入車。仍舁車人御,以本堂北廂為御所。國司懸翠簾儲敷設,立以銀泥繪屏風。以紅錦承塵,結構之美可謂過差。
廿五日壬寅,上皇徒步就路,上下隨之。侍臣以供炬火矣。天顏漸曙,悉辨物色。自是之後,地形頗平,御步率爾,殆難追從。眾人異之。非只十善之宿因,多是三寶之冥助也。每休息所,供黑漆床子錦茵等,陪從公卿以小圓座皮切等各敷之。為避濕氣也。申剋,御笠木坂,立二間一面屋一宇一檜皮葺,南面懸翠簾為御所,其東西方立五間板葺屋各一宇,為公卿侍臣等座。
廿六日癸卯,辰剋,御厨子所供御膳,即就路。戌剋,御中院。先立二間四面檜皮葺屋一宇。西面懸翠簾,南面懸伊豫簾。今夜賜諸僧法服卅具、布衣袴練袈裟生裳、同合袴綿衣帶扇等也,依為明日之請僧賜之。此外別所聖人等平漏請僧之輩,給小袖綿衣卅領。
廿七日甲辰,早旦,指廟堂參御。僧俗相共令供奉。御裝束、禮殿北庇中央立屏風三帖、敷繧繝端帖二枚為御座、同屋東邊地上敷高麗端疊等為公卿座。法印權大僧都隆明為導師,手作布三百端、綿三百屯,分賜寺家了。又有本院諷誦,同布三百端。導師表白說經顯密相交,其啟白云:「昔釋尊為悉達太子之時,辭皇城而歸道。今太上皇抛寶位而攀道靈崛,往昔未聞,將來又可難者。」此言未訖,導師自涕泣,貴賤又莫不拭淚矣。无勞詞句,道理至極也。講了,各賜布施。講師大褂一領、絹五十疋、供米卅石。咒願三禮等,各絹卅疋、米十五石。凡僧,絹十疋、米十石,又米二百石付寺家給之。權大納言源朝臣師忠奉敕命,仰御願之趣。其仰云:「置三口阿闍梨,令繼傳法灌項,造立大塔,可復舊基。」理趣三昧,導師啟白已了。眾僧感悅,各稱我願既滿之申。尋件塔根元者,弘仁七年大師表請嵯峨天皇,始造大塔為御願了。然而大厦之構,輪奐半闕。寬平法皇歎其製作之不了,令知識上下。其後層軒飛染不日成之。逮于邑上御宇,重加莊麗,兼置料稻。彼三代之聖主,為上皇之始祖。今興此願,時之至也。長者權少僧都定賢付御所邊,進大師手跡二卷,裹萌黃浮線綾。付瑠璃松枝。權大納言源朝臣雅實傳進之。
廿八日乙巳,辰剋,權少僧都寬意依仰開御影堂戶。室中非夜而暗,秉燭禮大師之真影。又御覧在世之什物等,物體雖踈,製造惟巌。長者權少僧都定賢以下徘徊堂東庭。次賜祿有差。巳刻,臨發鳥居下。於此處御肩輿。公卿騎馬前駈,侍臣步行隨御輿。申刻,御政所。
廿九日丙午,巳刻出御。以御馬一疋給定賢,申刻著御火打崎。
卅日丁未,不待前駈之參會,早旦進發。未刻,御東南院房。
三月一日戊申,辰刻,出御。別當法印慶信賜花騮一疋。貴賤改衣,相挑美色。或每日改之。文繍為表,錦綺為裡,天下花美無物于喩。午剋,御宇治。先是,攝政於大僧正泉房,儲饗饌,奉待上皇。依有御燈事,不御寺中也。未刻,到九條大路,著御本院。參議右大辨藤原朝臣通俊奉敕命粗實錄矣。
九日丙辰,行幸石清水。
四月廿一日丁酉,太上天皇御覧賀茂祭。
廿七日癸卯,御幸賀茂社。
十一月廿八日庚子,太上天皇參詣中堂,大臣以下公卿侍臣皆以供奉。
十二月一日癸卯,上皇還御洛陽。即日,前太宰大貳藤原實政左遷伊豆國。依宇佐宮愁也。其息左少辨敦宗被解辨官,并停攝津國司之任矣。前筑前守時網配安房國。依同事也。
十六日戊午,太政大臣藤原朝臣信長辭退其職,敘從一位。同日,攝政從一位藤原朝臣師實,補太政大臣。
寬治三年己巳,正月五日丙子,天皇有御元服。時歲十一矣。
三月十一日壬午,行幸春日神社。別當大僧都賴尊敘法印,權別當少僧都最深補大僧都。
十月十三日己酉,攝政
大相國
(
師實
)
參詣長谷寺,供養丈六四天王木像。
十一月廿八日甲午,內大臣藤原朝臣師道,參詣近江國犬上西郡彥根山西寺。觀音靈驗,天下無雙之地也。內府頃年耳頗不聰利。然被參件寺以後,其恙忽痊。仍為賽宿禱。
十二月十日丙午,重詣
同寺
(
彥根山西寺
)
。三箇日間,參籠。
十五日辛亥,攝政從一位藤原朝臣,并左大臣源
朝臣
(
俊房
)
,同車參詣於彥根寺。
廿二日戊午,太上天皇引率王公卿相等,參入同寺。凡洛下貴賤,海內緇素,男女老少,皆以參拜。凌寒風而飛於輕車,侵甚雪而策於疋馬。或觀音入夢,延天齢於遐年。或菩薩出驗,得人望於斯須。
寬治四年庚午,正月廿二日戊子,太上天皇參詣熊野。
四月十九日甲寅,行幸鳥羽院。敕召諸儒文人等,有詩試,補文章生,有舟樂。天皇并太上皇乘船,御覧池水矣。
廿日乙卯,御覧競馬。
廿一日丙辰,還宮。
五月廿九日壬戊,三井寺羅惹院。今上御願寺,阿闍梨五人被寄。是法印權大僧都隆明之所申置也。
十二月廿六日,從一位藤原
朝臣
(
師實
)
辭攝政,詔為關白。時年四十九。
寬治五年辛未,正月十二日,大風。大極殿西廊二十三間顛倒。
廿二日壬午,前齋宮媞子內親王,册為中宮。是依天皇養母也。即日,被行大饗。太上天皇之女也,母故中宮職源賢子也。
二月十七日丙午,上皇重參御高野廟堂。
三月八日丁卯,行幸日吉神社。社司有賞,被補僧鋼三人了。
即夜,清水寺燒火。千手觀音僅奉扶出,塔一基適免餘炎。
五月三日甲子,大僧正覺圓辭退其職。敕曰:「不論夏臈高下,猶可居大僧正之上首者,致仕以後,希代之例也。」
八月七日癸亥,申刻,有大地震。法成寺五大堂軍荼利丈六,被震倒。九重塔流星被震傾。金堂中尊寶幡瑤珞切落。講堂中尊、光藥師堂七物光、圓堂寶形、常行堂壁并裳層等,皆以震損。又大和國金峰山金剛藏王寶殿,皆為地震破損。古今未聞。
云云。
寬治六年壬申,正月十九日壬寅,供養興福寺內北圓堂。關白
從一位
(
師實
)
引率
內大臣
(
師通
)
以下公卿等參會,請僧百口云云。寺司有賞矣。
三月六日己丑,申時,關白之三條第燒亡。凡近邊人家十除町火災。
同日,山階寺大眾數百人引率燒失山城國木津川東里二百除烟,賀茂莊。
云云。
先是,件莊人凌轢興福寺學生讚岐守高階泰仲息僧,仍事發矣。
十五日戊戌,子刻,月蝕皆既。引及丑時,漸以光滿。
七月二日癸未,太上天皇參詣金峯山。
十三日甲午,上皇參著御在所,奉御燈明,并供養法花經百部、金泥五部大乘經、同字御筆法華經等。啒請百口僧侶,施百條甲袈裟。導師權僧正隆明,賞寺家司等。別當法眼快親之弟子僧,并好筭,共敘法橋。阿闍梨三人被寄置了。先是,十日辛卯,上皇於下山寶塔俄以御惱,上下緇素騒動無極。茲權僧正依召參入加持,御藥忽立平存.物法効驗誠以掲焉。
廿一日壬寅,前大僧正覺圓供養三井寺講堂,請僧百口。
八月三日甲寅,大風,諸國洪水。高潮之間,民烟田畠多以成海。百姓死亡,不可稱計。伊勢太神宮寶殿一宇,并四面廊等,皆為大風顛倒。
廿八日己卯,未時,虹澆日輪。
九月廿八日戊申,加賀守藤原為房配流阿波國,并解卻左少辨。又宮內少輔高階仲實配于安藝國。是共依叡山大眾愁也。
十一月十日己丑,戌剋,地大震動,群犬駭吠。
寬治七年癸酉,正月三日辛巳,行幸六條院。
十九日丁酉,中宮媞子蒙院號宣旨。封戶如舊,賜年分受領。
二月十四日辛酉,未刻,地大震動。屋內道俗,皆怖下庭。
廿二日己巳,女御篤子內親王,立為中宮。後三條天皇之女也,母鳥羽太上皇同胞也,關白從一位之養子。仍於賀陽院,三箇日間大饗。
三月廿日丁酉,太上天皇參詣春日神社。關白并
左大臣
(
俊房
)
、
右大臣
(
顯房
)
、
內大臣
(
師通
)
,納言、參議,文武百寮,皆以供奉。其間過差,不可勝計。法眼覺信任權大僧都,關白尊閤之息也。沙門真覺任法眼,故大相府源師房卿之子也。共是御幸之賞也。
同日,大和國高市郡倉橋鄉多武峰妙樂寺沙門經暹於安養坊,入滅。兼日少惱,似告往生。臨終之日,西向起居,専修念佛,稍數百遍,手結定印,氣絕終焉。時年八十二。播磨國人也。少年出家,住三井寺。既為心譽僧正門人。僧正遷化之後,又就經救僧都學法相宗,其後處處練行。未及二毛之齒,栖多武峯五十餘年,持戒精進,閑送餘筭。廣習真言奧旨,傳授密宗學徒。一山渇仰,四隣來歸。凡厥行業偏期菩提,入弟子僧圓慶、慈應二人之夢,往生極樂矣。
六月廿七日癸酉,上皇於法勝寺供養丈六觀音像曼荼羅供,導師權僧正隆明,讚眾廿人。同日,抽出赦免左右獄徒各三十人。又流人前加賀守藤原為房有敕召返赦免。
八月六日辛亥,山上大眾數千人引率切破座主大僧正良真之房已了。
十八日癸亥,終日大雨洪水,古今無雙。
件日,座主良真催上數百兵士,先上東塔,斫倒九房。
十九日甲子,未明,件兵士等亂入西塔,欲伐諸房。于時,西塔横川之大眾等防戰追返,座主之方兵軍等悉皆被瘡,迯散既了。爰山上大眾押入東塔之西谷南澗,斫壞座主弟子之房舍六十餘宇,并燒坂下眷屬之舍八十除宇已了。
廿二日丁卯,山階寺大眾獻上奏狀。其詞云:「興福寺僧綱大法師等誠惶誠恐謹言。請被殊蒙處分任傍例行罪科近江守為家朝臣損亡春日御社市御莊打凌神人兼禁獄狀。右謹撿舊記,當社者,靈異掲焉之處,鎮護國家之砌也。我大日本國者,依天照大神敕天兒屋根命之扶持力也。是以,上衛王室,下撫民家,朝庭低頭,黔黎束手。日本九州之域,盡皆賴其扶持。海內万民之輩,莫不仰其威重。就中,
大織冠
(
鎌足
)
建立釋迦像,
淡海公
(
不比等
)
草創興福寺者,為盛王室全社稷也。自爾以降,代代帝王、皇后皆出此氏。春日明神守護興福寺扶持春日明神,云寺云社,處一代同。社愁即寺愁也。爰近江國蒲生郡市御莊者,處當社之領,致節供之動,而守為家朝臣偽雇官使。副放私使,損亡莊家,禁嶽神人。思其罪愆,可處重科。近則太宰大貳實政卿依宇佐宮訴,貶謫東涯最外之國。賀州刺史為房朝臣,依比叡社愁遷配南海幽僻之地。彼雖朝庭之重臣,不免明時之憲章。然則,神威既同,罪科何異矣。況乎社頭頻鳴,山谷屢響,神異万數,靈恠千變。加之,三面僧房閇鑚仰之窗,東西佛堂輟禮誦之聲。悲哉,四百餘歲傳燈佛法,當於此時將以淪廢焉。望請鴻恩,因准傍例,高階為家處遠流罪,子孫家族被停其官者,將仰神威之不輕,彌知憲章之有由矣。誠惶誠恐,謹言。」
【連署。律宗十一人學眾得業等,三會已講僧綱等。】
廿六日辛未,興福寺大眾數千人,引率七大寺等諸僧,參上洛陽。依春日神民之愁也。
廿七日壬申,敕近江守高階良家解卻見任,配土佐國。并息男同為遠停阿波守任。是由山科寺之大眾訴也。後日,為遠復任阿波守。
九月四日戊寅,
皇后宮
(
馨子
)
崩。年六十二。後一條天皇二女,後三條院后也。
十二日丙戌,僧正仁覺,補天台座主。依大僧正良真辭退也。
廿日甲午,金峯山金剛藏王御殿燒亡,但御軆不燒。
云云。
十月三日丁未,上皇并新院參詣日吉社。關白并大臣以下,皆共供奉。
十一月廿日甲午,權大納言源雅實補右近大將,依親父右大臣顯房朝臣讓也。母故中納言源隆俊女,帝王親舅也。
十二月廿七日庚午,左大臣源朝臣俊房,補左近大將。年五十九。內大臣藤原朝臣師通辭退大將之替也。
寬治八
(
嘉保元
)
年甲戊,正月三日乙亥,行幸上皇御在所六條院。
五日丁丑,終日大雪。深及一尺。家如北山,數日不銷。
十六日戊子,陽明門女院禎子,崩。年八十五。三條天皇御女,後朱雀院后,後三條天皇之母儀矣。赤疱瘡所害也。
三月一日壬申,申時日蝕,如三日月矣。
二日癸酉,關白尊閣重,被參詣淨妙寺。
閤本奧書云:以古寫一本,比校畢。文政五年九月十六日,時余患瘧病間勉強卒業
狩谷望之
石本奧書:借望之原本,一校畢。文政八年乙酉六月廿日。
源吉從
同月廿三日,以余所藏一鈔本比校畢
扶桑畧記 卷三十 終
[久遠之絆]
[廿九卷]
[卷第一]
[再臨之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