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本史 卷之第十八 本紀第十八
權中納言 從三位 源 光圀 修
男 權中納言 從三位 綱條 校
玄孫 權中納言 從三位 治保 重校
淡路廢帝 淳仁天皇
廢帝。諱大炊,天武帝孫,崇道盡敬皇帝舍人第七子也。
【○一代要記作第二子,誤。】
母夫人當麻氏,列諸王。
天平寶字元年三月,皇太子廢。四月,孝謙帝召羣臣議皇嗣。右大臣藤原豐成、中務卿藤原永手等推鹽燒王,攝津大夫文室珍努、左大辨大伴古麻呂等推池田王。大納言藤原仲麻呂言:「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唯天意所擇。」孝謙帝曰:「宗室之長,唯舍人、新田部二親王,故立道祖王為皇太子。而不順教誡,遂縱淫行。是以廢之。今宜擇舍人親王子。然舩王惟薄不修,池田王孝行有闕,鹽燒王先帝嘗責其無禮。唯大炊王雖未長壯,過惡不聞,宜立為嗣。」於是,遣內舍人藤原薩雄,率中衛二十人,迎天皇於田村第,立為皇太子。
天平寶字二年戊戌,秋八月庚子朔,天皇受禪,即位於大極殿。
【○一代要記曰,十八日即位。誤。又曰,都于平城甘樫宮。本書無所見,故不書。】
時年二十六。
【年據本書立為皇太子時二十五之文,及水鏡、愚管抄、歷代皇紀。】
百官及僧綱,詣朝堂上表。上尊號於孝謙帝,曰上臺寶字稱德孝謙皇帝。尊皇太后曰中臺天平應真仁正皇太后。孝謙帝詔曰:「朕覽卿等所請,鴻業良峻,祇畏允深。顧以寡薄,何當休名。而上天降祐,帳字開平,厚地薦祥,蠶文表德。天意難違,俯從眾願。又見上皇太后尊號,感喜交懷。從公卿之所表,依耆緇之所請,受此惟新之號,何無洗舊之令。宜改百官之名,載施寬大之澤。其天下見禁囚徒,罪無輕重,咸從放免。」紫微內相藤原原仲麻呂如故。
【紫微內相以下,公卿補任。】
九日戊申,敕曰:「子尊其考,禮家所稱。策書鴻名,古人所貴。昔者
先帝
聖武
敬發洪誓,造盧舍那金銅大像。既而鎔銅己成,塗金不足。天感至心之誠,地出勝寶之金。於是國家初有竒珍。開闢已來,未聞若斯。至若賊臣懷惡,謀危社稷,而畏威武,咸自馴服。可謂聖武之德,比古有餘。而不奉揚洪業,何以示後世。爰依舊典,追上尊號,策稱勝寶感神聖武皇帝,諡稱天璽國押開豐櫻彥尊。欲使傳休名於萬代,楊茂實於千秋。普告遐邇,知朕意焉。追尊日並知皇子命,稱岡宮御宇天皇。」十八日丁己,以明年運當三合,敕使文武百官、天下百姓老幼,念誦摩訶般若波羅蜜。十九日戊午,遣從三位池田王,告定齋王於大神宮。
【○本書不載其名。按一代要記,是月以山於女王為齋王。】
又遣使,奉幣大神宮,及諸國神社,告即位。二十五日甲子,敕紫微內相藤原仲麻呂、中納言石川年足等:「改易官制。及太政官為乾政官,太政大臣曰太師,左大臣曰太傅,右大臣曰太保,大納言曰御史大夫,紫微中臺為坤宮官,中衛大將曰太尉。」是日,以仲麻呂為太保,加賜姓惠美,改名押勝。九月十八日丁亥,小野田守,至自渤海。
【○本書不書田守使于渤海,蓋闕文。】
冬十月二十五日甲子,敕曰:「吏者民之本也,數遷代則民不知所從。唯久其任,而後民服其德而從其化,安其業而信其令。頃年國司交替,皆以四年為限。適足勞民,未及布化。孔子曰:『如有用我,三年有成。』夫以大聖之德,猶須三年,而况中人乎。古者三載考績,三考黜陟,所以表善簡惡,令臣庶各盡其力也。自今以後,宜以六歲為限,省送故迎新之費。其每至三年,遣巡察使,推檢政迹,慰問民憂。待滿兩迴,隨狀黜陟。庶令移易貪俗,悉變清風,黎元息肩,倉廩有實。」十一月二十三日辛卯,御乾政官院,大嘗。十二月十日戊申,遣渤海使小野田守奏:「安祿山作亂於唐,唐國大亂。」因敕太宰府曰:「安祿山者,是狂胡狡豎也。逆天犯上,事必不利。彼不能圖西,還更掠海東。古曰:『蜂蠆猶毒,况於人乎。』府帥舩王、大貳吉備朝臣真備,俱是碩學,名顯當世,簡在朕心。委以重任,宜知此狀,預為之備。」
三年己亥,春正月三日庚午,渤海來貢。
【○本書書高麗。按此時高麗既滅,渤海有其地。本書舉其舊號,迭書渤海高麗。今一書渤海,以見其實。下傚此。】
七日甲戌,以雨停節宴。三月丁卯朔,日有食之。夏五月九日甲戌,
太上天皇
孝謙
敕曰:「朕以煢昧,欽承聖烈。母臨六合,子育兆民。見一物之或違,恨堯心之未洽。聞萬方之有罪,思湯責而多愧。而今大亂已平,逆臣遠竄,然猶天災屢見,水害頻臻。竊恐聽易隔於黎元,人含冤枉。鑒難周於宇宙,家懷鬱憂。庶欲博採嘉言,旁詢良策。憑眾智而益國,賴羣明以利人。宜令百官五位已上,緇徒師位已上,悉書意見,密封奉表。直言正對,勿有隱諱。朕與宰相,審簡可否。不須詐稱聖德,苟媚取容。靣弗肯陳,退遺後毀。普告遐邇,知朕意焉。」
【○按本書書上尊號於孝謙帝,而不載其為太上天皇。寶字三年六月宣命,有我皇聖太上天皇之文。故今據之書太上天皇。】
是日,敕諸國置常平倉。六月二日丙申,以僧普照奏,敕植菓樹於路傍,令行旅就陰啖實。
【二日以下,水鏡。○元亨釋書,係去年。】
十六日庚戌,詔:「追尊
皇考
舍人親王
,曰崇道盡敬皇帝。尊皇母當麻夫人曰太夫人,兄弟姊妹為親王。」十八日壬子,將伐新羅。敕太宰府:「造行軍式。」二十二日丙辰,敕:「治國之要,莫若簡人。簡人任能,民安國富。今內外官人,曾無廉恥,志在貪盜。豈是人之稟性,悉皆無良?蓋由宰相訓導之不力。宜加誘誨,各立令名,維城典訓,敘為政之規模,著修身之檢括。律令格式,錄當今之要務,具庶官之紀綱。並是窮安上治民之道,盡濟世弼化之宜。而父兄不識,何以導子弟?官吏不行,何以教士民?若有修仁義禮智信之善,戒貪嗔癡淫盜之惡,兼讀前二書者,舉而察之,隨品昇進。自今以後,除此色外,不得任用。史生已上,庶令懲惡勸善,重名輕物。」是日,百官及師位僧等,各上封事,以陳得失。二十三日丁巳,敕諸國置放生池,嚴禁捕漁。
【二十三日以下,類聚國史。】
秋八月六日己亥,遣太宰帥船親王于香椎廟,告伐新羅。二十九日壬戌,太宰府大風。九月十九日壬午,以征新羅,敕諸國造戰艦五百艘。冬十月,京畿大風,壞廬舍。十一月二日甲子,免遭風者今年田租。九日辛未,敕坂東八國曰:「陸奧若有急求援,每國差發兵二千,擇精幹國司一人,押領相救。」是日,頒國分二寺圖於天下。十六日戊寅,造保良宮。十月二日甲午,置授刀衛。
四年庚子,春正月二日甲子,車駕臨太保藤原惠美押勝第。四日丙寅,從太上天皇,御內安殿。以太保押勝為太師。五日丁卯,渤海來貢,天皇從太上天皇,幸押勝第。二十一日癸未,遣巡察使於七道。文部少輔藤原楓麻呂東海道,仁部少輔石川公成東山道,河內少掾石上奧繼北陸道,尾張介淡海三舩山陰道,右少辨布勢人主山陽道,典藥頭馬夷麻呂南海道,武部少輔紀牛養西海道。
【○本書在丙寅上。今推甲子叙之。】
二月二十九日庚申,設仁王會於宮中及東大寺。三月十六日丁丑,敕鑄新錢。金錢、銀錢並行。夏閏四月二十三日壬午,轉讀大般若經於宮中。五月十八日丁未,誦經於京師六大寺。十九日戊申,敕:「如聞:『頃者疾疫流行,黎元飢苦。』天下高年,鰥寡孤獨廢疾及罹疫者,當道巡察使宜與國司,親問患苦賑給。」六月七日乙丑,天平應真仁正皇太后崩。癸卯,葬皇太后。
【○今推干支,是月己未朔,無癸卯。疑有錯誤。】
秋七月戊子朔,日有食之。八月十八日乙亥,徙御小治田宮。九月十六日癸卯,新羅遣使朝貢。以其失禮,卻之。冬十一月六日壬辰,日南至。敕曰:「先歲逆徒,家掛羅網。今年巡察,人畏憲章。古人有言:『盜窺財主,有自來焉。』撫躬自訟,責歸元首。靜言與念,憂心如灼。書不云乎:『德惟善政,政在養民。』今陽氣初萌,日南既至,地維育物,天道更生。宜承地施仁,順天降惠。俾茲黔庶,與時維新。其赦天下。」十二月十二日戊辰,敕:「大皇太后、皇太后墓,並稱山陵,置國忌。」是歲,上野饑。伊勢、志摩、近江、美濃、若狹、伯耆、石見、播磨、備中、備後、安藝、周防、紀伊、淡路、讚岐、伊豫,疫。賑給之。 五年辛丑,春正月丁亥朔,以新宮未成,廢朝。七日癸巳,以太史局奏,遷御小治田岡本宮。十一日丁酉,還自小治田宮,御武部曹司。是月,敕築戒壇于下野藥師寺、筑紫觀世音寺。
【是月以下,元亨釋書、帝王編年記。】
三月二十四日己酉,流茅原王於多褹島。夏六月十七日庚午,賞大和介日置真卯廉勤,賜稻一千束。秋七月癸未朔,日有食之。二日甲申,以巡察使奏,令筑紫七國造甲刀弓箭,以備不虞。十九日辛丑,遠江荒玉河堤決,修築之。八月癸丑朔,敕曰:「頃見七道巡察使奏狀,曾無一國守領,政合公平。貪濁人多,清白吏少。朕聞授非賢哲,萬事咸邪,任得其才,庶務悉理。止如國司一色,親管百姓,獎導風俗,字撫黎民,特須精簡,必稱其職。其居家無孝,在國無忠,見利遺義,臨財忘耻,上交違禮,下接多諂,施政不仁,為民苦酷。差遣邊要,詐稱病重。任使熱官,競欲自拜。匪聞教義,靡率典章。措意屬心,唯利是視。巧弄憲法,漸污皇化。如此之流,壞風亂俗。雖有周公之才,固不足觀也。宜還卻田園。令勤耕作。若有悔過自新,必加褒賞。迷塗不返,貶黜終身。普告遐邇,曉諭眾庶。」十二日甲子,從太上天皇,幸藥師寺,禮佛。還御授刀督藤原御楯第,宴飲。冬十月十三日甲子,行幸保良宮。十九日庚午,車駕臨近江按察使藤原御楯第。遂臨太師押勝第,宴飲賜從官物有差。二十二日癸酉,以右虎賁衛督仲石伴為遣唐大使,上總守石上宅嗣為副使,武藏介高麗大山為遣渤海使。二十八日己卯,以修平城宮,暫御保良宮。詔:「免近江及左右京、大和、和泉、山背今年田租,曲赦近江。」十一月十七日丁酉,以從四位下藤原惠美朝獵為東海道節度使,從三位百濟敬福南海道使,正四位下吉備真備西海道使,點舩三百九十四艘,兵四萬七百,皆免三年田租,習騎射陣法,兼造兵器。是歲,五穀不稔,多飢死者。
【是歲以下,據寶字七年詔。】
六年壬寅,春正月庚辰朔,以宮室未成,廢朝。二日辛巳,日有食之。二十八日丁未,命太宰府,造綿襖冑二萬二百五十具。二月六日乙卯,造綿甲冑一千領,充鎮國衛府。夏四月八日丁巳,修河內狹山池隄。五月九日丁亥,美濃、飛驒、信濃,地震。賜遭災者穀,家二斛。二十三日辛丑,車駕還平城宮,御中宮院。太上天皇御法華寺。六月三日庚戌,太上天皇召五位以上於朝堂,宣詔:「親决國家大事。」二十一日戊辰,修河內長瀨隄。秋八月十一日丁巳,令左右京尹藤原惠美訓儒麻呂,文部大輔中臣淨麻呂等侍中宮院,傳宣敕旨。冬十月丙午朔,伊吉益麻呂等至自渤海。
【○按本書,大使高麗大山,舟中罹疾而卒,故副使益麻呂奉使而還。】
十一月三日丁丑,遣御史大夫文室淨三等,奉幣大神宮。十六日庚寅,遣參議藤原巨勢麻呂等,奉幣香椎廟,告為征新羅,調習軍旅。二十六日庚子。奉幣及弓矢於天下神祇。二十八日壬寅,遣使奉幣天下羣神。是歲,尾張、參河、遠江、下總、美濃、能登、備中、備後、讚岐,旱。京畿及伊勢、尾張、遠江、近江、美濃、若狹、越前、石見、備前,饑。陸奧,疫。賑給之。
七年癸卯,春正月三日丙午,渤海來貢。十五日戊午,詔曰:「如聞去天平寶字五年,五穀不登,飢斃者眾。其五年以前,公私逋負,宜咸原免。」十七日庚申,渤海使奏:「唐國之亂未息。」敕太宰府曰:「唐國喪亂,使命難通。唐人沉惟岳等,宜安置優給。如懷土願歸者,給舩發遣。」二十一日甲子,內射。二月十日癸未,新羅遣使貢調,卻之。夏四月甲戌朔,以京師米價騰貴,糶左右京穀。五月二十八日庚午,以旱,奉幣于四畿內諸神。秋八月辛未朔,敕曰:「如聞:『去歲霖雨,今年亢旱。五穀不熟,米價踊貴。百姓飢饉,疾疫死亡。
【○按本書,去年書旱,不書霖雨。蓋闕文也。】
』朕每念茲,情深傷惻。宜免京畿七道諸國,今年田租。」十八日戊子,以山陽、南海等道諸國旱,停兩道節度使。是日,廢儀鳳曆,行大衍曆。九月庚子朔,敕曰:「疫死多數,水旱不時,神火屢起,耗損官物。此國郡司等事神不恭之咎也。又一旬亢旱,致焦枯之憂,數日霖雨,抱流亡之嗟。此國郡司等使民失時,不修隄堰之過也。自今以後,有若是者,自目已上,宜悉遷替,不使久居其職,勞擾百姓。更簡良材,可速登用。使拙者歸田,賢者在官,各修其職,無為民憂。」四日癸卯,以僧道鏡為少僧都。冬十月四日癸酉,行幸山背。是歲,大和、河內、攝津、尾張、近江、美濃、信濃、陸奧、出羽、越前、能登、丹波、丹後、播磨、備前、備中、備後、淡路、阿波、讚岐、伊豫,饑。攝津、山背、伊賀、壹岐,疫。賑給之。但馬、伯耆、出雲、石見,年穀不登。遣使覆損。 八年甲辰,春三月十九日丙辰,以淡路連旱,給種子。二十二日己未,敕曰:「周急之言,義著曩聖。救飢之惠,道茂先修。頃年水旱,民稍餒乏。東西市頭,丐食者眾。念斯失所,情軫納隍。而聞糺政臺少疏正八位上土師島村出所蓄粮,資養窮斃者十餘人。其事雖小,義有可褒。仍授位一階。自今已後,有如此者,所司撿察,錄實告官。」是春,攝津、出雲、石見、播磨、備前、備中、備後,飢。志摩,疫。賑給之。夏四月十六日癸未,以旱,遣使奉幣帛於畿內神社。是夏,美作、阿波、讚岐、伊豫,飢。淡路,疫。賑恤之。秋七月十七日壬子,罷東海道節度使。八月三日戊辰,節部省倉災。十四日己卯,遣使大和、河內、山背、近江、丹波、播磨、讚岐作池。九月二日丙申,以太師押勝為都督四畿內、三關、近江、丹波、播磨等國兵事使。十一日乙己,押勝謀反。走據近江,立道祖王兄冰上鹽燒稱帝。敕從五位下藤原藏下麻呂,將兵討之。是日,以參議吉備真備,兼中衛大將。
【是日以下,據本書寶龜六年十月之文。但有年無月日。今從公卿補任。】
十三日丁未,遣使奉幣大神宮。十四日戊申,以太宰員外帥藤原豐成,復為右大臣。十八日壬子,押勝、鹽燒伏誅,餘黨悉平。二十日甲寅,太上天皇下詔:「以僧道鏡為大臣禪師,職分封戶,一凖大臣。」二十二日丙辰,太上天皇敕:「押勝所改官名,悉復其舊。」是秋,石見疫,多褹島飢。賑瞻之。山陽、南海二道旱疫。冬十月二日乙丑,廢放鷹司,置放生司。
九日壬申,太上天皇遣兵部卿和氣王、左兵衛督山村王、外衛大將百濟敬福等,率兵數百,圍中宮院,廢天皇為淡路公。天皇惶遽,不及衣履。使者促之。侍衛奔散,從者僅兩三人,步至圖書寮西北,與所生當麻氏,至小子門,乘以驛馬,使右兵衛督藤原藏下麻呂衛送配所,幽之一院。太上天皇重莅朝政。
明年二月,敕淡路守佐伯助曰:「如聞配流罪人,稍致逃亡。事如有實,何不早奏?汝往監察,須報動靜。」又宣詔曰:「廷臣或有通心淡路,謀復位者。而彼為人昬愚不善,不足使治天下。黨于逆賊,殆覆國家。豈可使此人,再臨四海。宜杜絕姦謀,遵守詔旨。」自是守衛益嚴。十月二十二日庚辰,天皇不勝憂憤,踰垣而逃。佐伯助等,率兵邀之。明日,崩於院中。
【○一代要記,為九月崩,誤。】
年三十三。
【年據本書立為皇太子年二十五之文,及皇代記、神皇正統記。】
寶龜三年八月,光仁帝遣從五位下三方王等於淡路,改葬。設齋度僧,永修功德。九年三月,敕:「墓稱山陵。所生當麻氏墓稱御墓。置守陵一戶。」
【○延喜式、水鏡,並曰,廢帝陵,在淡路三原郡。】
大日本史 卷之第十八 終
[久遠の絆]
[前卷]
[次卷]
[再臨ノ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