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本史 卷之第十七 本紀第十七
權中納言 從三位 源 光圀 修
男 權中納言 從三位 綱條 校
玄孫 權中納言 從三位 治保 重校
孝謙天皇
孝謙天皇,諱阿倍,聖武帝之女也。母皇后藤原氏。
以養老二年生焉,
【生年據本書崩年五十三之文。】
為內親王,封一千戶。
【封以下,據本書廢帝紀。】
天平十年正月,立為皇太子。
十五年,五月五日,聖武帝宴羣臣於禁內。天皇親舞五節,元正帝作歌褒之。 天平感寶元年,七月二日甲午,受禪即天皇位於大極殿。時年三十五。
【年據本書崩年五十三之文,及皇年代記、皇年代略記。○歷代皇紀作三十一,誤。】
左大臣橘諸兄,右大臣藤原豐成,並如故。
【左大臣以下,公卿補任。】
是日,改元天平勝寶。 天平勝寶元年己丑,秋七月十二日甲辰,右大臣藤原豐成罷中衛大將,以大納言藤原仲麻呂兼中衛大將。
【○按豐成罷大將,諸書無所見,而公卿補任載為大將凡八年。由是推之,豐成以天平十四年兼大將,至是蓋八年矣。豐成罷而仲麻呂代之也,故係于此日。仲麻呂兼大將,本書寶字八年九月之文,不記月日。今據補任。】
八月十日辛未,以藤原仲麻呂兼紫微令。二十一日壬午,大隅薩摩隼人貢調。九月六日丁酉,以小宅女王為伊勢齋王。
【本書是歲閏五月書曰,伊勢齋王為遭親喪,自齋宮退出。而無定齋王之文。六日以下,據一代要記。】
七日戊戌,制紫微中臺官位。冬十月九日庚午,行幸河內智識寺。十四日乙亥,幸石川,所過百姓賜綿,免逋負,從官賜綿有差。十五日丙子,還大郡宮。十一月二十五日乙卯,大嘗於南藥園新宮。十二月十八日戊寅,遷宇佐八幡神於梨原新殿,使四十僧悔過七日。二十七日丁亥,天皇從太上天皇、皇太后,幸東大寺。集僧五千,禮佛讀經,奏舞樂。施東大寺封四千戶,奴婢各百人。
二年庚寅,春正月庚寅朔,御大安殿受朝。是日,車駕還大郡宮。二月九日戊辰,移御藥師寺宮。十六日乙亥,行幸春日酒殿。。二十二日辛巳,天皇從太上天皇、皇太后,幸東大寺,益封為五千戶。
【二十二以下,據本書廢帝紀寶字四年七月敕文。○按東大寺所藏敕書,為元年閏五月二十日。今姑從本書。】
三月十日戊戌,駿河國守楢原東人獲黃金獻之。夏四月四日辛酉,敕:「頃有所思。持藥師經,行道懺悔。冀施恩惠,兼欲濟人。盡洗瑕穢,更令自新。可大赦天下,免四畿內今年調。」五月八日乙未,召一百僧於中宮安殿,講仁王經。令京畿七道講說。二十四日辛亥,震中山寺塔,京師雨水。六月七日癸亥,備前飢,賑給之。秋七月十八日甲辰,攝津參河女子,一產三子。並賜正稅、乳母。九月二十四日己酉,以從四位下藤原清河為遣唐大使,從五位下大伴古麻呂為副。冬十月十八日己酉,改葬元正天皇。
三年辛卯,春正月十四日戊戌,行幸東大寺。夏四月四日丙辰,遣參議石川年足於伊勢,奉幣帛於大神宮。又遣使奉幣天下諸社,以祈遣唐使平安。秋八月辛亥朔,日有食之。冬十月二十三日壬申,以太上天皇不豫,大赦天下。十一月七日丙戌,以從四位上吉備真備為遣唐副使。
【○按去年九月以大伴古麻呂為副使,至此又以真備為副使,其故未詳。】
十日己丑,敕免天平勝寶元年已前公私負租。是歲,始置常樂會。
【是歲以下,一代要記。○按年中行事,興福寺常樂會係二月十五日,而不書其原始。蓋昉於此。】
四年壬辰,春正月己卯朔,太宰府獻白龜。三日辛巳,敕:「禁天下今年殺生。緣海百姓以漁為業者,日給粟人二升。賑恤鰥寡孤獨、貧窮老疾,不能自存者。」十一日己丑,地動。以太上天皇不豫,度僧尼一千人。二十五日癸卯,以正七位下山口人麻呂為遣新羅使。夏四月九日乙酉,行幸東大寺,慶盧舍那佛大像。百官儀衛,一同元會。召僧一萬,設齋會,奏舞樂。法會之盛,前此未有比也。是夕,還御大納言藤原仲麻呂田村第。六月十四日己丑,新羅王子金泰廉入朝奉貢。秋七月二十日甲子,下總女子一產四子,賜穀及乳母。八月十七日庚寅,捕京師巫覡十七人處流。冬十月甲戌朔,地震。二日乙亥,又震。十二月己酉朔,日有食之。
五年癸巳,春正月癸卯朔廢朝。二月九日辛巳,以從五位下小野田守為遣新羅大使。
【○按本書,四年正月,以山口人麻呂為遣新羅使,至是又以田守為新羅使。蓋以新羅王子來朝故,罷前所命,而更命之乎。又案,本書此後不書田守還,而明年書為太宰少貳。據寶字四年九月癸卯條,此時新羅失禮,故田守不行使命而還。然不書其還,蓋闕文也。】
三月二十九日庚午,設百髙座於東大寺,講仁王經。飄風欻起,不能畢講。夏四月九日庚辰,再講,飄風又發。十五日丙戌,以皇太后不豫,詔大赦天下。五月二十五日乙丑,渤海來貢。秋九月五日壬寅,攝津大風,海溢壞盧舍,民多漂沒。賑恤之。冬十一月二日己亥,尾張獻白龜。十二月十一日丁丑,免攝津遭水諸郡今年田租。十三日己卯,以西海道秋稼多損,免今年田租。
六年甲午,春正月丁酉朔,上野獻白鳥。五日辛丑,行幸東大寺,然燈二萬。敕曰:「初元啓曆,獻歲登春,天地行仁,動植霑惠。古昔明主,應此良辰,必布時和,廣施慈令。朕雖薄德,何不率由。可大赦天下。」十六日壬子,大伴古麻呂還自唐。二月二十日丙戌,敕太宰府:「天平七年,故大貳小野老遣高橋牛養於南島樹牌,而經年朽壞。今宜依舊修之,每牌顯表島名,及泊船處、有水處、去就行程。令漂著之船,知所歸向。」三月十日丙午,遣使奉唐信物於山科陵。夏四月,行幸東大寺,受菩薩戒。
【夏四月以下,日本高僧傳、帝王編年記、歷代皇紀、鑒真東征傳。】
秋七月十三日丙午,以大皇太后病,詔大赦天下,度僧尼一百七人。十九日壬子,大皇太后藤原氏崩。八月四日丁卯,葬大皇太后。冬十月十四日乙亥,禁官人百姓,會集雙陸。十八日己卯,置射田於畿內七道。閏月二十日辛亥,令太宰府鎮祭管內山崩。十一月辛酉朔,遣巡察使於諸道。以從四位上池田王為畿內使,從五位下紀小楯東海道,石川豐成東山道,藤原武良志北陸道,從五位上大伴家持山陰道,從五位下阿倍毛人山陽道,多治比木人南海道,從四位上紀飯麻呂西海道。八日戊辰,敕為禱太上天皇、皇太后起居,使四十九僧供養藥師佛,大赦天下。二十四日甲申,藥師寺僧行信於下野藥師寺。二十七日丁亥,流大神社女於日向,多麻呂於多褹島。是歲,畿內諸國風水,賑恤之。
七歲乙未,春正月,辛酉朔,以諒闇廢朝。四日甲子,敕改年為歲。三月二十八日丁亥,以八幡大神託宣,收封戶位田,唯留常神田。夏六月十五日癸卯,安藝獻白鳥。冬十月二十一日丙午,太上天皇不豫。敕:「大赦天下,存恤鰥寡惸獨、貧窮老疾者。始自今日,至十二月晦,禁殺生。遣使山科大內等山陵,奉幣祈請。」十一月二日丁巳,遣使伊勢,奉幣帛於大神宮。
八歲丙申,春二月二日丙戌,左大臣橘諸兄致仕。二十四日戊申,行幸難波。二十五日己酉,車駕過智識山下等七寺,禮佛。二十六日庚戌,遣內舍人於六寺誦經。二十八日壬子,行至難波新宮。三月甲寅朔,太上天皇幸堀江。二日乙卯,詔免河內、攝津田租。五日戊午,遣使攝津諸寺誦經。夏四月十四日丁酉,敕曰:「頃者太上天皇,聖體不豫。漸延旬日,猶未平復。如聞:『銷災致福,莫如仁風;救病延年,實資德政。』可大赦天下。鰥寡孤獨、貧窮老疾者,量加賑恤。」十七日庚子,車駕還宮。二十二日乙巳,遣使伊勢,奉幣帛於大神宮。壬子晦,遣醫師、禪師、官人各一人於左右京、四畿內,救療疹疾者。遣使奉幣帛於八幡大神宮。五月三日乙卯,遣使伊勢,奉幣帛於大神宮,免天下今年田租。是日,太上天皇崩。遺詔:「以中務卿道祖王為皇太子。」七日己未,文武百官,素服舉哀。二十日壬申,葬聖武天皇。二十四日丙子,以僧法榮侍聖武帝醫藥有勞,復其所生本郡。二十五日丁丑,禪師侍先帝病者一百二十六人,免當戶課役。六月八日庚寅,詔:「天下始自今日,至來年五月三十日,禁斷殺生。」十日壬辰,詔曰:「頃者分遣使工,檢催諸國佛像,兼造殿塔,宜會來年忌日,然佛法以慈為先,不應因此辛苦百姓。國司使工,有稱朕意,特加褒賞。」二十二日甲辰,始築怡土城。敕六道諸國,造東大寺大佛殿步廊。秋八月四日乙酉,施近江國朝書法一百巻於崇福寺。冬十月辛巳朔,日有食之。十六日丙申,白氣貫日,十一月十七日丁卯,以諒闇廢新嘗。
【○本書註曰,檢神祇官記,是年於神祇官曹司,行新嘗。】
十二月庚辰朔,自去月,雷六日。五日甲申,
【○本書甲下有寅字,衍。今推干支削之。】
聚一百僧於東大寺,轉讀仁王經。十六日乙未,先是,敕收京師孤兒,給衣糧養之。至是。有九男一女,賜姓編戶。己酉晦,敕分遣皇太子及右大臣藤原豐成,大納言藤原仲麻呂等十二人於東大寺、大安寺、外島坊、藥師寺、元興寺、山階寺,講梵網經。以薦聖武帝冥福。 天平寶字元年丁酉,春正月庚戌朔,以諒闇廢朝。敕度八百人。六日乙卯,前左大臣橘諸兄薨。三月二十日戊辰,寢殿承塵,有文自生。曰:「天下太平。」
【○一代要記係天平勝寶二年,歷代皇紀亦為勝寶中事,誤。】
二十二日庚午,敕召親王及羣臣,視瑞字。丑晦,廢皇太子。夏四月四日辛巳,立大炊王為皇太子。詔曰:「國以君為主,以儲為固。是以先帝遺詔:『立道祖王為皇太子。』而諒闇未終,陵土未乾,暱狎頑童,居喪無禮。機密之事,皆漏民間。雖屢教敕,無有悛心。好用婦言,稍多狼戾,潛出東宮,乘夜微行。自云:『為人拙愚,不堪承重。』故朕廢之,立大炊王。躬自乞三寳,禱神明。政之善惡,願示徵驗。於是,朕所居承塵,現天下太平之字,斯乃上天所佑,神明所標。覽古檢往,所未見聞。方知佛法僧寶,先記國家太平。天地諸神,豫示宗社永固。戴此休符,誠喜誠懼。蓋亦由王公等盡忠匡弼。感此奇瑞,豈朕一人,所應能致。宜與王公士庶,共奉天貺,洗滌舊瑕,與眾更始。可大赦天下。其天下百姓,成童入輕徭,弱冠當正役,愍其勞苦,用軫于懷。自今以後,以十八為中男,二十二以上為正丁。古者治國安民,必以孝理。百行之本,莫先於茲。宜令天下,家藏孝經一本,精勤誦習。百姓有孝行著聞者,所由長官,錄名薦之。其有不孝不恭、不友不順者,配陸奧桃生、出羽小勝,以清風俗。又有高臥頴川,遁跡箕山者,宜為朕代之巢許。以禮巡問,放令養性。天下鰥寡孤獨、篤癃廢疾者,量加賑恤。高麗、百濟、新羅人,慕化來附。志願賜姓者,聽之。」於是百官上表,以賀瑞字。五月五日幸亥,以改修大宮,遷御田村宮。九日乙卯,復置能登、安房、和泉等國。二十一日丁卯,始置紫微內相,以大納言藤原仲麻呂為之。敕有司,施行藤原不比等所刊修律令。秋七月四日庚戌,左大辨橘奈良麻呂謀廢立,事覺下獄。捕其黨黃文王、道祖王、安宿王、大伴古麻呂、多治比犢養、小野東人、賀茂角足、佐伯大成、大伴古慈斐等,鞠問處罪。八日甲寅,敕曰:「比者頑奴潛圖反逆。皇天不遠,羅令伏誅。民間或有假託亡魂,浮言紛紜,擾亂鄉邑者,不論輕重,皆與同罪。普告遐邇,宜絕妖源。」又敕曰:「逆人黨與,京畿限十日,遠處三十日,自首者赦之。被人告者,必科本罪。」十二日戊午,貶右大臣藤原豐成,為太宰員外帥。徙為黃文王等所詿誤百姓於出羽柵戶。二十四日庚午,設齋宮中,講仁王經。八月十三日己丑,駿河益頭郡人獻蠶成字。十八日甲午,敕曰:「朕以寡薄,忝繼洪基,君臨八方,于茲九載。曾無善政,日夜憂思,危若臨淵,慎如履冰。去三月二十日,皇天賜我以天下太平四字,表區宇之安寧,示歷數之永固。然賊臣廢太子道祖,及安宿、黃文、橘奈良麻呂等,禀性兇頑,昏迷悖虐,不顧君臣之道,不畏幽顯之資,潛結逆徒,謀傾宗社。悉受天責,咸伏其罪。二叔流言,遂輟蕭墻。四凶羣類,遠放邊裔。京師清肅,朝堂晏靜。竊恐德非虞舜,運屬時艱,武慙殷湯,任當機亂。晝思夜想,廢寢與食。爰得駿河國益頭郡人金刺舍人麻自獻蠶成字,其文曰:『五月八日,開下帝釋標,知天王命百年,息國內。』即下羣臣議。僉曰:『五月八日,是為太上天皇周忌,設齋悔過之終日也。帝釋感誠,下鑑勝業,以授百年之遠期。仁化滂流,寓內安息,慈風遠洽,國家全平之驗也。夫蠶之為物,虎文而有時蛻,馬吻而不相爭。生長室中,衣被天下。故使神蟲成字,用表神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豈朕力之所致,是賢佐之成功。宜與王公,共承斯貺,思俾惠澤被於天下。其改天平勝寶九歲,為天平寶字元年。免天下田租之半。本郡百姓,給復一年。」二十三日己亥,敕大學寮、雅樂寮、陰陽寮、典藥寮、內藥司,置公廨田,供給生徒。二十五日辛丑,敕曰:「治國大綱,在文與武,廢一不可。言著前經,向來下敕,為勸文才,隨職閑要,量置公田。伹至武備,未有處分。故今六衛置射騎田,每年季冬,宜試優劣,以給超羣者,令興武藝。」冬十月六日庚戌,敕曰:「如聞諸國庸調腳夫,事畢歸鄉,路遠粮絕。又行旅病人,辛苦橫斃。朕念乎此,深增閔矜。宜命官司,量給糧食、醫藥。若有怠緩不行者,科違敕罪。」十二月八日辛亥,施越前墾田一百町於山階寺施藥院,救養疾病貧乏之徒。九日壬子,太政官議定乙巳、壬申功臣,大寶、養老修撰律令,及告密上變者功田。
二年戊戌,春正月五日戊寅,詔曰:「朕以庸虛,忝承大位。母臨區宇,子育黎元,思與賢良,共清風化。長固寶曆,以安兆民。豈意狼戾近臣,潛懷不軌,同惡相濟,終為亂階。賴宗社威靈,遽從殲殄。而逆人親黨,懷憂不安,雖犯深愆,尚加微貶,使其坦然無懼,息其反側之心。如聞:『百僚在位,仍有憂惶。』宜悉朕懷,不勞疑慮。昔者,張敞員釁,更致朱軒,安國免徒,重紆青組,咸能洗心勵節,輸欵盡忠。事美一時,譽流千載。今之志士,豈謝前賢。改滌過咎,勉己自新。方冀瑕不掩瑜,要待良工,用靡棄材,以成大廈。凡百列位,宜鑑斯言,風夜無怠,務脩爾職。」又詔曰:「法天施化,聖主遺章。順時宣風,先王嘉令。故能二儀無愆,四時和協。休氣布於率土,仁壽致於羣生。今者三陽既建,萬物初萠,和景惟新,人宜胥慶。是以分使八道,巡問民苦。務恤貧病,矜救飢寒。所冀家無寒窶之憂,國有來蘇之樂。宜差清平之使,勉加賑恤,稱朕心為。」於是,以從五位下石川豐成為京、畿內使,正六位下藤原淨辨東海、東山道使,正六位上紀廣純北陸道使,大伴潔足山陰道使,藤原藏下麻呂山陽道使,從六位下阿倍廣人南海道使,正六位上藤原楓麻呂西海道使。二月二十日壬戌,詔曰:「隨時立制,有國通規。議代行權,昔王彝訓。頃者,民間宴集,動有違僽。或同惡相聚,濫誹聖化;或醉亂無節,使致闘爭。自今以後。王公已下,供祭療病之外,不得飲酒。其朋友親戚,欲相訪者,先告官司,然後集會。如有犯者,五位已上停一年祿,六位已下解見任,已外決杖八十。冀淳風俗,能成人善。講禮於平日,防亂於未然。」二十七日己巳,大和神山生奇藤,蠹成字。三月十日辛己,詔曰:「朕聞孝子思親。終身罔極。言編竹帛,千古不刊。天平勝寶八歲五月,先帝登遐。朕自遇凶憫,雖懷感傷,禮制有限,俯從吉事。但每臨端五,風樹驚心,設席行觴,所不忍為。自今以後,永停此節。」秋七月四日甲戌,以皇太后不豫,禁天下今年殺生。八月庚子朔,讓位於皇太子。羣臣上尊號,曰上臺寶字稱德孝謙皇帝。
大日本史 卷之第十七 終
[久遠の絆]
[前卷]
[次卷]
[再臨ノ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