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本史 卷之第十三 本紀第十三
權中納言 從三位 源 光圀 修
男 權中納言 從三位 綱條 校
玄孫 權中納言 從三位 治保 重校
文武天皇
文武天皇.小名珂瑠。
【小名據釋日本紀引王子枝別記。○珂舊作阿。按愚管抄、一代要記、皇代記、歷代皇紀、皇胤紹運錄並云,諱輕。萬葉集亦書輕皇子。輕、珂瑠音訓相通。阿、珂疑以字形相近,誤。今訂之。】
天武帝孫,岡宮天皇草壁子也。母元明帝,以天武帝十一年生。
【生年據懷風藻、水鏡等諸書,崩年二十五之文。】
天皇天資寛仁,慍不形色,博渉經史,最善射藝。
持統帝十一年,立為皇太子。 元年丁酉,秋八月甲子朔,天皇受禪,即位於藤原宮。
【藤原宮據愚管抄、神皇正統記。】
時年十五。
【年據水鏡、一代要記、愚管抄、皇代記。】
右大臣多治比島如故。
【公卿補任。】
十七日庚辰,詔免今年田租、雜徭,及庸之半,優恤高年。賜親王已下百官物有差。令諸國每年放生。二十日癸未,以藤原宮子娘為夫人,紀竈門娘、石川刀子娘為嬪。
【○本書作妃,今訂之。說見后妃傳。】
二十九日壬辰,賜王親及五位已上食封各有差。九月三日丙申,京師嘉禾生,近江獻白鼈,丹波獻白鹿。冬十月十九日壬午,陸奧蝦夷貢方物。二十八日辛卯,新羅朝貢。十二月十八日庚辰,賜越後蝦狄物有差。閏月七日己亥,播磨、備前、備中、周防、淡路、阿波、讚岐、伊豫饑,賑給之。二十八日庚申,禁正月徃來行拜賀之禮。如有犯者,依淨御原朝制决罰之。伹聽拜祖兄及氏上。
二年戊戌,春正月壬戌朔,天皇御大極殿受朝。百官及新羅朝貢使拜賀。十七日戊寅,供新羅貢物于諸社。十九日庚辰,獻新羅貢物于大內陵。二月五日丙申,車駕幸宇智郡。十二日癸卯,賜百官職事以上,及才伎長上祿各有差。十五日丙午,賜武官祿各有差。三月五日乙丑,因幡獻銅鑛。十日庚午,詔:「諸國司等,銓擬郡司,勿有偏黨。郡司居任,奉法勿違。」二十一日辛巳,禁賀茂祭日,會眾騎射。夏四月十三日壬寅,遣務廣貳文博士刑部真木等於南島覓國,因給戎器。二十九日戊午,奉馬芳野水分峯神祈雨。五月庚申朔,奉幣諸社祈雨。五日甲子,祈雨京畿名山大川。十六日乙亥,遣使諸國,巡視田疇。二十五日甲申,敕太宰府:「繕治大野、基肄、鞠智三城。」六月十四日壬寅,越後蝦狄獻方物。二十八日丙辰,奉馬諸社祈雨。秋七月己未朔,日有食之。七日乙丑,始制笞法,以檢覈公私奴婢。又禁博戲、遊手之徒。十七日乙亥,下野、備前獻赤烏,伊豫獻白𨭛。八月二十日丁未,修高安城。二十六日発丑,定朝儀。九月七日甲子,下總大風。十日丁卯,遣當耆皇女,侍伊勢齋宮。二十五日壬午,周芳獻銅鑛。冬十月二十三日己酉,陸奧蝦夷獻方物。十一月丁巳朔,日有食之。五日辛酉,伊勢獻白𨭛。七日癸亥,遣使諸國大祓。二十三日己卯,大嘗。十二月五日辛卯,令對馬島冶金鑛。二十一日丁未,令越後修石船柵。二十九日乙卯,遷多氣大神宮於度合郡。是歳,近江、紀、伊越後疫。給醫藥。 三年己亥,春正月二十六日壬午,京師女子一產四子。賜絁綿布稻及乳母。二十七日癸未,行幸難波宮。二月二十二日丁未,車駕還宮。二十三日戊申,詔:「免從駕騎兵今年調役。」三月九日甲子,河內錦部郡獻白鳩。詔:「免本郡今年租役。獲瑞者給復三年。赦畿內徒罪已下。」二十七日壬午,分遣巡察使于畿內,檢察非違。夏四月二十五日己酉,賜越後蝦夷爵。五月二十四日丁丑,流役小角於伊豆島。六月十五日戊戌,施山田寺封三百戶,限以三十年。是月,天皇幸大安寺。聚五百僧,設大供養。
【是月以下,大安寺緣起。○按緣起天皇發誓造丈六佛像,因夢兆懸大鏡於佛前,請僧供養。而不錄年月。水鏡是為歲六月事。今據之。】
秋七月十九日辛未,多褹、夜久、菴美、度感等人從朝使來貢方物。度感島始通。授位、賜物各有差。二十一日癸酉,淨廣貳弓削皇子薨。八月八日己丑,奉南島貢物於大神宮及諸社。十一日壬辰,賜百官物有差。二十一日壬寅,伊豫獻白燕。九月十五日丙寅,又修高安城。二十日辛未,詔正大貳已下無位已上,備弓矢、甲鉾、兵馬。又敕京畿儲之。冬十月十三日甲午,以營越智、山科二陵赦天下。伹十惡、强竊二盗,不在赦限。二十日辛丑,遣淨廣肆衣縫王、直大壹當麻國見等於越智 ,淨廣肆大石王、直大貳粟田真人等於山科,修造山陵。二十七日戊申,遣巡察使于諸國,十一月辛亥朔,日有食之。四日甲寅,文博士刑部真木等至自南島。十二月四日甲申,令太宰府修三野、稻積二城。二十日庚子,始置鑄錢司。
【○按日本紀持統帝八年三月,以大宅麻呂、臺八島、黃書本實為鑄錢司。此云始置,未詳。】
四年庚子,春二月十九日己亥,令越後、佐渡修石船柵。二十二日壬寅,遣巡察使于東山道。二十七日丁未,重敕王臣及京畿,備兵器。三月十五日甲子,詔王臣,讀習令文。又撰成律條。十七日丙寅,定諸國牧地。夏五月十三日辛酉,以直廣肆佐伯麻呂為遣新羅大使,勤大肆佐味賀佐麻呂為小使。六月三日庚辰,敕竺志總領,罰薩末、肝衝等人剽劫刑部真木等者。十七日甲午,敕淨大參刑部親王、直廣壹藤原不比等等,重選定律令。秋八月三日戊申,宇尼備賀久山成會陵墓,及吉野宮樹木,無故凋枯。十日乙卯,長門獻白龜。二十二日丁卯,赦天下。伹十惡盗人不在赦限。高年賜物。又以巡察使奏狀,褒諸國司政績。阿倍御主人、大伴御行、船秦勝、漆部道麻呂等,進階賜封各有差。二十六日辛未,右大臣多治比島為左大臣。
【二十六日以下,公卿補任。○按本書是歲正月,既書左大臣。豈追書之歟。】
冬十月八日壬子,始置製衣冠司,賜京畿年九十已上僧尼絁綿布。十九日癸亥,佐伯麻呂等至自新羅,獻孔雀及珍異諸物。二十六日庚午,遣使周防造船。十一月二十一日乙未,遣使逮捕天下盗賊。二十八日壬寅,大倭女子一產三子,賜絁綿布稻及乳母。十二月,大倭疫。給醫藥。 大寶元年辛丑,春正月乙亥朔,天皇御大極殿受朝。儀衞嚴整,蕃客列位。文物之美,於是大備。
【○元日朝賀,說見孝德紀大化二年。至是其禮大備,故此後不書。】
四日戊寅,御大安殿受祥瑞,如告朔儀。十八日壬辰,以大納言大伴御行薨,停大射。二十三日丁酉,以民部尚書粟田真人為遣唐執節使,左大辨高橋笠間為大使,右兵衞率坂合部大分為副使。二月四日丁未,始置下物職。十四日丁巳,始釋奠。十六日己未,遣泉內親王侍伊勢齋宮。二十日癸亥,幸吉野離宮。二十七日庚午,還宮。三月十五日戊子,遣追大肆凡海麤鎌于陸奥冶金。二十一日甲午,對馬島貢金。建元曰大寶,始依新令,改官名位號。停賜位冠,易以位記,定服色制。罷中納言,以大納言阿倍御主人為右大臣。諸王羣臣,進爵有差。二十六日己亥,丹波地震三日。夏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七日庚戌,敕右大辨下毛野古麻呂等,始講新令。使諸王百官就習之。十五日戊午,奉幣諸社,祈雨名山大川。罷田領,委國司巡撿。五月五日丁丑,天皇觀走馬。
【○按日本紀端午節宴,始見天智帝四年。本書是年書觀走馬,而聖武帝紀以後屢書觀獵騎、觀騎射。蓋騎射權輿于此,故此後不書。】
二十七日己亥,始改勤位已下號。六月壬寅朔,令道首名講僧尼令于大安寺。二日癸卯,始補內舍人九十人。八日己酉,敕:「凡庶務,一依新令。國宰、郡司貯置大稅,必須如法。如有闕怠,隨事科斷。」是日,遣使宣告七道,并頒新印樣。十六日丁巳,宴王親及侍臣於西高殿。二十五日丙寅,令四畿內祈雨,免今年調。二十九日庚午,太上天皇幸吉野離宮。秋七月十日辛巳,還宮。二十一日壬辰,敕:「親王已下,視其官位,賜食封。」又論敘壬申功臣,賜食封有差。是日,左大臣多治比島薨。八月三日癸卯,律令成三品刑部親王、正三位藤原不比等已下,賜物有差。八日戊申,遣明法博士於東海、東山、南海、北陸、山陰、山陽六道,講新令。九日己酉,皇親年滿者,不論有官無官,定祿廩之制。十四日甲寅,播磨、淡路、紀伊言:「大風海溢,傷損田畝。」遣使巡恤。造行宮及御船於河內、攝津、紀伊。二十日辛酉,參河、遠江、相模、近江、信濃、越前、佐渡、但馬、伯耆、出雲、備前、安藝、周防、長門、紀伊、讚岐、伊豫蝗,大風發屋損稼。二十六日丙寅,廢高安城,令諸國加差衞士,配衞門府。九月九日戊寅,遣使諸國,賑恤百姓。十八日丁亥,天皇幸紀伊。冬十月八日丁未,遂至武漏溫泉。九日戊申,從官及國郡司等進階賜衣衾,高年賜稻,免今年租調,曲赦本郡。十九日戊午,車駕還宮。
【○萬葉集曰,十月太上天皇幸紀伊。據本書九月天皇幸紀伊,至是還宮。而無太上天皇行幸之文。太上二字疑衍,故不取。】
二十日己未,免從駕騎士今年調庸、擔夫田租。十一月四日壬申,大赦天下。八日丙子,始任造大幣司。九日丁丑,令彈正臺巡察畿內。十二月十日戊申,賜諸王卿帒樣。
二年壬寅,春正月己巳朔,天皇御大極殿受朝。親王及大納言已上,始著禮服。諸王臣已下著朝服。十五日癸未,宴羣臣於西閣,奏樂賜物。二月戊戌朔,始頒新律於天下。二十二日己未,歌斐獻梓弓五百張,以充太宰府。三月八日乙亥,始頒度量於天下。十二日己卯,大祓大安殿鎮之。天皇御新宮正殿齋戒,頒幣帛於天下諸社。十七日甲申,令大倭修二槻離宮,割越中四郡屬越後。二十三日庚寅,徙美濃多伎郡民七百十六口于近江蒲生郡。二十七日甲午,信濃獻梓弓一千二十張,以充太宰府。夏四月三日庚子,申禁賀茂祭日騎射。伹本國之人,不在禁限。八日乙巳,飛驒獻神馬。大赦天下。其國司目以上,進位賜物。百姓給復三年。親王以下,畿內有位者,賜物。免諸國今年田租,減庸之半。十日丁未,秦廣庭獻杠合樹八尋鉾根。遣使于伊勢,奉大神宮。十三日庚戌,詔定諸國國造之氏。十五日壬子,令筑紫七國及越後貢采女、兵衞,但陸奥勿貢。五月二十一日丁亥,敕從三位大伴安麻呂,正四位下粟田真人,從四位上高向麻呂,從四位下下毛野古麻呂、小野毛野,參議朝政。六月六日壬寅,復大倭吉野、宇智二郡百姓。乙丑晦,先是遣唐使粟田真人等會風浪留筑紫,至是乃發。秋七月四日己巳,敕禁親王乘馬入宮門。十日乙亥,詔內外文武官,講習新令。美濃大野郡人獻八蹄馬,賜稻一千束。十一日丙子,行幸吉野離宮。乙未晦,始講律。是日,赦天下。八月丙申朔,薩摩多褹隼人叛。發兵討之,遂檢戶置吏。五日庚子,駿河、下總大風。八日,震日本武尊墓。遣使祭之。九月乙丑朔,日有食之。十四日戊寅,討薩摩隼人軍士,授勳各有差。十九日癸未,遣使伊賀、伊勢、美濃、尾張、參河,營行宮。二十三日丁亥,大赦天下。冬十月三日丁酉,奉幣帛於太宰所部神九社,以賽平隼人。唱更國司等,請要害之地建柵置戌。許之。
【○本書註曰,唱更,今薩摩國也。】
十日甲辰,太上天皇幸參河,免諸國今年田租。
【○按上文四月免諸國今年田租,此亦云爾。蓋嚮所免者,接近飛驒之諸國。而此所免者,車駕所歷之諸國乎。】
十一日乙巳,近江獻嘉禾,異畝同穎。十四日戊申,頒律令於天下。二十一日乙卯,詔:「上自曾祖,下至玄孫,奕世孝順者,舉戶給復。表旌門閭,以為義家。」十一月二十五日戊子,太上天皇至自參河,所過國郡司及百姓,授爵賜物。免從駕騎士調。十二月二日甲午,敕:「九月九日、十二月三日,先帝忌日,諸司宜廢務。」六日戊戌,星晝見。十日壬寅,始闢美濃岐蘇山道。十三日乙巳,太上天皇不豫。大赦天下,度一百僧。令四畿內講金光明經。二十二日甲寅,太上天皇崩。二十五日丁巳,設齋四大寺。二十九日辛酉,殯于西殿。是歳,因幡、伯耆、隱岐蝗。越後、上野疫,給醫藥。駿河、伊豆、下總、備中、阿波飢,遣使存恤。
三年癸卯,春正月癸亥朔,廢朝。王卿百官拜大行天皇殯宮。二日甲子,遣正六位下藤原房前于東海道,從六位上多治比三宅麻呂于東山道,從七位上高向大足于北陸道,從七位下波多余射于山陰道,正八位上穗積老于山陽道,從七位上小野馬養于南海道,正七位上大伴大沼田于西海道,巡省政績,申理冤枉。五日丁卯,為大行天皇,設齋于大安、藥師、元興、弘福四寺。九日辛未,新羅使來赴其國王喪。二十日壬午,以三品刑部親王知太政官事。二月三日乙未,
【○本書乙作丁,今推前後干支訂之。】
詔賞定律令功。賜下毛野古麻呂、伊吉博德等田及封戶有差。十一日癸卯,為大行天皇,設齋于四大寺及四天王山田等三十三寺。三月十日辛未,詔四大寺,讀大般若經,度一百僧。夏四月二日癸巳,為大行天皇,設齋西殿。閏月辛酉朔,大赦天下。右大臣阿倍御主人薨。秋七月五日甲午,以災異頻見,年穀不登,詔:「減京畿及太宰府管內諸國調半,免天下之庸。」又詔:「五位已上,舉賢良方正之士。」十三日壬寅,讀金光明經於四大寺。十七日丙午,近江山焚。遣使祈雨名山大川。九月二十二日庚戌,以從五位下波多廣足為遣新羅大使。冬十一月十六日癸卯,太政官處分:「巡察使所上諸國郡司等,有治能者,式部依令稱舉;有過失者,刑部依律推斷。」十二月二十六日壬午,葬持続天皇。是歳,相模、上野、信濃疫,給醫藥。
【○按一代要記、帝王編年記,是歲始置東西市。未知何據。】
慶雲元年甲辰,春正月七日癸巳,以大納言石上麻呂為右大臣。二十五日辛亥,始停百官跪伏之禮。二月丙辰朔,日有食之。夏四月九日甲子,鑄諸國印。十五日庚午,以信濃所獻弓一千四百張,充太宰府。五月十日甲午,備前獻神馬。慶雲見西樓上。詔大赦天下,改元。
【○水鏡曰,五月五日,大極殿西樓上慶雲見。一代要記曰,五日慶雲見,十日改元。】
賑恤高年老疾,免壬寅年以徃大稅,及出神馬郡今年調。親王、諸王、百官、使部已上賜祿有差。六月三日丁巳,敕諸國兵士團別分為十番,教習武藝。十一日乙丑,河內女子一產三子,賜絁綿布。十五日己巳,阿波獻木連理。二十二日丙子,奉幣諸社祈雨。秋七月甲申朔,粟田真人等至自唐。三日丙戌,左京職獻白燕,下總獻白鳥。九日壬辰,遣使祈雨諸社。十九日壬寅,詔賑恤京師高年八十已上者。二十一日甲辰,奉幣住吉社。八月三日丙辰,波多廣足至自新羅。二十八日辛巳,周防大風損稼。冬十月五日丁巳,詔以旱澇不稔,免今年田租徭役。九日辛酉,以正六位上幡文通為遣新羅大使。十一月八日庚寅,遣使伊勢,奉幣帛、鳳凰鏡、窠子錦于大神宮。十一日癸巳,為持統帝設齋諸寺。
【○本書庚寅條在癸巳下。今推甲子敘之。】
二十日壬寅,始定藤原宮地。民宅入宮地者一千五百五戶,賜布有差。
【○皇代略記、皇年代略記並曰,大寶二年遷都。又云,一說慶雲九年始造平城宮。三年三月遷都。今據本書,是歲始定藤原宮地,而不載遷都事。和銅三年元明帝遷都平城。二書誤矣。】
十二月十日辛酉,奉幣諸社。二十日辛未,大宰府言:「大風傷稼。」是歳,伊賀、伊豆、信濃疫,並給醫藥。武藏、讚岐饑。備中、備後、安藝、阿波苗損。並賑恤之。伊勢、伊賀蝗。
二年乙巳,春正月十五日丙申,宴文武百寮于朝堂。三月四日癸未,行幸倉橋離宮。夏四月三日壬子,詔曰:「朕以菲薄之躬,託于王公之上。不能德感上天,仁及黎庶。遂令陰陽錯謬,水旱失時,年穀不登,民多菜色。每念於此,惻怚於心。宜令五大寺讀金光明經,為救民苦。勿收天下今年舉稅之利,並減庸之半。」五日甲寅,遣使巡省天下諸國。十七日丙寅,敕省大納言二貟,更置中納言三人。五月八日丙戌,知太政官事忍壁親王薨。二十五日癸卯,幡文通至自新羅,六月二十七日乙亥,奉幣諸社祈雨。二十八日丙子,太政官奏:「比日亢旱,田園焦枯。雖久雩祈,未蒙嘉澍。請使京畿淨行僧等祈雨。罷市廛,塞南門。」從之。秋七月二十九日丙午,大倭大風。八月十一日戊午,詔曰:「陰陽失度,炎旱彌旬。百姓飢荒,或陷罪網。宜大赦天下,與民更新。死罪已下,罪無輕重,咸赦除之。老疾鰥寡惸獨不能自存者,量加賑恤。其八虐常赦所不免者,不在赦限。免諸國調之半。」九月五日壬午,以二品穗積親王知太政官事。二十六日癸卯,越前獻赤烏。國司并出瑞郡司進位一階,百姓給復一年,獲瑞者授從八位下,并賜絁綿布鍬各有差。冬十月二十六日壬申,遣使東海、東山、北陸、山陰、南海五道,賑恤高年老疾鰥寡惸獨,免今年調之半。丙子晦,新羅貢調。十一月四日庚辰,詔:「加親王、諸臣食封有差。停五位食封,易以位祿。」十二月十九日乙丑,重制天下婦女。自非神部,齊宮、宮人及老嫗,皆髻髮。是歳,諸國二十飢疫,給醫藥賑恤之。
三年丙午,春正月十七日壬辰,定大射祿法。閏月五日庚戌,京畿及紀伊、因幡、參河、駿河疫,給醫藥。是日,搜捕盜賊。十三日戊午,奉新羅調於伊勢神宮,及七道諸社。二十日乙丑,以天下疾疫,禱祈神祇。二月十六日庚寅,河內、攝津、出雲、安藝、紀伊、讚岐、伊豫飢,賑恤之。詔定羣臣食封,下制七條。二十三日丁酉,行幸內野。二十六日庚子,索捕京畿盜賊。三月十三日丙辰,右京女子一產三子。賜衣糧、乳母。十四日丁巳,詔曰:「夫禮者,天地經義,人倫鎔範也。道德仁義,因禮乃弘。教訓正俗,待禮而成。比者諸司儀容,多違禮節。加以男女無別,集會無度。又聞京城內外,多有穢臰。良由所司不存檢察。自今以後,兩省五府,遣官吏衞士,嚴加捉搦,隨事科决。其不可罪者,錄狀以聞。」又詔曰:「軒冕之徒,受代耕之祿,有秩之類,無妨於農畝。是所以召伯憇甘棠,公儀拔園葵。頃者王公諸臣,多占山澤,競懷貪婪。有芻蕘者至,輒奪其器。加以賜地實不過一二畝,而由是冐占,踰峰跨谷,私為疆界。自今以後,不得更然。」夏四月壬寅晦,河內、出雲、備前、安藝、淡路、讚岐、伊豫飢疫。遣使賑恤。五月十五日丁巳,河內獻白鳩。賜獲者絁絲鍬正稅三百束。六月癸酉朔,日有食之。四日丙子,祈雨京畿名山大川。秋七月二十四日乙丑,丹波、但馬山焚。遣使奉幣神祇鎮之。大倭狹嶺山焚。二十八日己巳,周防獻白鹿。東海、東山、北陸、山陰、山陽、南海六道飢。遣使賑給之。太宰府言:「九國三島亢旱,大風拔樹損稼。」遣使巡省,免遭災甚者調役。八月三日甲戌,越前言:「山焚。」遣使奉幣部內神救之。二十一日壬辰,以從五位下美弩淨麻呂為遣新羅大使。二十九日庚子,遣三品田形內親王侍大神宮。九月十五日丙辰,遣使七道,始定田租法。二十五日丙寅,行幸難波。冬十月十二日壬午,還宮。攝津、山背國造等各進位一階。十五日乙酉,免從駕諸國騎兵庸調、田租。十二月辛未朔,日有食之。九日己卯,敕令天下脫脛裳著白袴。是歳,諸國疾疫,百姓多死。始作上牛,大儺。 四年丁未,春二月六日乙亥,
【○本書為正月。今推甲子,正月庚子朔,無乙亥、戊子、甲午。二月庚午朔,干支皆合,故訂之。】
以諸國疫,遣使大祓。十九日戊子,詔羣臣,議遷都。二十五日甲午,天皇御大極殿,詔授成選人等位。夏四月十三日庚辰,以日並知皇子尊薨日,始入國忌。十五日壬午,詔增大納言藤原不比等封,又增封親王以下四位以上,及內親王、諸王嬪命婦等有差。二十九日丙申,天下飢疫。賑恤之。奉幣諸社,讀經京畿及諸國佛寺。五月十六日癸丑,美濃女子一產三子。賜穀乳母。二十一日戊午,畿內霖雨損苗。遣使賑貸。二十八日乙丑,美弩淨麻呂至自新羅。六月丁卯朔,日有食之。十五日辛巳,天皇崩,年二十五。
【年據懷風藻、水鏡、一代要記、神皇正統記、愚管抄。】
遺詔:「舉哀三日,凶服一月。」諡曰倭根子天之真宗豐祖父天皇。
【天之真宗,據本書前後文。○歷代皇紀、一代要記,作天津足根大父天皇。】
火葬飛鳥岡,葬檜隈安吾山陵。
【○延喜式曰,檜前安占岡上陵。】
追諡曰文武天皇。
●●參考●●
大日本史 卷之第十三 終
[久遠の絆]
[前卷]
[次卷]
[再臨ノ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