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本史 卷之第七 本紀第七
權中納言 從三位 源 光圀 修
男 權中納言 從三位 綱條 校
玄孫 權中納言 從三位 治保 重校
欽明天皇
敏達天皇
用明天皇
崇峻天皇
欽明天皇,繼體帝嫡子也。母手白香皇后。帝愛之,常居左右。
宣化帝四年二月,宣化帝崩。羣臣胥議,奉天皇承纘大統。
十月,天皇令羣臣曰:「余年少識淺,未閑政事。山田皇后明習百揆,請就而決。」皇后謝曰:「妾蒙恩寵,山海難比。萬機之難,婦女安預。方今皇子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食,以待士人。加以,幼而穎敏,早擅嘉聲,天性寬和,務存矜宥。請諸臣等速令皇子登位,光臨天下。」
十一月十七日丙寅,葬宣化天皇。十二月五日甲申,遂即天皇位。
【○皇年代畧記、一代要記並云,年三十。按本書享年闕,故不書。】
是為天國排開廣庭天皇。尊手白香皇后曰皇太后。大連大伴金村、物部尾輿,大臣蘇我稻目,並如故。
【○舊事紀曰,物部目為大臣。而不載稻目。公卿補任曰,物部目,雄略帝十三年以後,不見事蹟,薨年未詳。據此,蓋舊事紀誤以稻目為物部目也。】
元年庚申,
【○按舊事紀以為宣化帝在位三年,故以去年己未紀元,謬妄不足取。】
春正月十五日甲子,立正妃石姬皇女為皇后。二月,百濟人已知部投化。三月,蝦夷隼人並率眾歸附。秋七月十四日己丑,遷都磯城島,是謂磯城島金刺宮。八月,高麗、百濟、新羅、任那,遣使貢獻,召集秦人、漢人等諸蕃投化者,安置國郡,編貫戶籍。以大藏掾為秦伴造。九月五日己卯,行幸難波祝津宮。
【○釋日本紀引天書曰,己卯,行幸難波。庚辰,進幸祝津宮。】
大伴金村、物部尾輿、許勢稻持等從焉。遣使祭住江神,賜民爵及帛,各有差。
【遣使以下,釋日本紀引天書。】
二年辛酉,春三月,納稚綾姬皇女、日影皇女、堅鹽媛、小姊君、糠子五妃。
【○古事記無稚綾姬、日影皇女,而有皇后妹小石姬,凡四妃。】
夏四月,下詔百濟,興復任那。秋七月,百濟上表,奏下韓任那之政。
四年癸亥,秋九月,百濟遣使,獻扶南貨財,及奴二口。冬十一月,遣津守連於百濟。
【○津守連名闕。】
齎詔書,圖復任那。
五年甲子,春三月,百濟上表,陳復任那之策。冬十二月,越國言:「有肅慎人,至佐渡島北御名部崎。」
六年乙丑,春三月,遣膳巴提便於百濟。夏五月,百濟上表。冬十一月,巴提便還自百濟。是歲,高麗大亂。
七年丙寅,春正月三日丙午,百濟使還。賜良馬七十匹、船十支。夏六月十二日癸未,百濟獻調。是歲,高麗又亂。
八年丁卯,夏四月,百濟將擊新羅,復任那,遣使來請援兵。下部東城子言:「代德率汶休麻那侍衛。」
九年戊辰,春正月三日乙未,百濟使請歸,詔許遣兵。九日辛丑,高麗圍百濟馬津城。夏四月三日甲子,百濟使來,請停援兵。六月二日壬戌,遣使百濟。冬十月,遣卒三百七十人於百濟,助築城于得爾辛。
十年己巳,夏六月七日辛卯,百濟使請還,因詔曰:「移那斯、麻都,
【○按本書五年文,阿賢移那斯、佐魯麻都。註,二人名也。】
陰通高麗。朕當驗虛實,所許援兵,依請停之。」
十一年庚午,春二月十日庚寅,遣使於百濟,
【○本書註引百濟本記曰,日本使人阿比多。】
賜矢三十具。夏四月,使還。百濟王明因獻高麗俘。十六日乙未,百濟遣使來,獻高麗俘。
十二年辛未,春三月,賜麥種一千斛於百濟。是歲,百濟王率其眾及新羅、任那兵,伐高麗,取漢城平壤,遂復六郡故地。 十三年壬申,夏四月,箭田珠勝大兄皇子,薨。高麗與新羅謀,將滅百濟、任那。五月八日乙亥,百濟、加羅、安羅,遣使來請援兵。冬十月,
【○一代要記,有十三日辛酉五字。】
百濟王明遣使獻金銅釋迦佛像,及幡蓋、經論,上表贊述佛功德。天皇疑其可禮否,下議群臣。蘇我稻目奏:「宜禮之。」物部尾輿、中臣鎌子俱奏:「不宜禮。」天皇從之,仍賜佛像於稻目。稻目捨向原家為寺。是時,諸國大疫,久而愈甚。尾輿、鎌子奏:「疫疾之起,實佛之所致。宜屏棄其像,以絕禍原、求後福。」詔許之。乃命有司:「投佛像於難波堀江,縱火燒伽藍。」是日,大殿災。是歲,百濟棄漢城、平壤,新羅入居漢城。
十四年癸酉,春正月十二日乙亥,百濟遣使來請援。夏五月,河內言,茅渟海大鳴而有光,敕溝邊直,
【名闕。】
入海見之,乃獲樟木,命工造佛像二軀。六月,遣內臣
【名闕。】
于百濟,許遣援兵,因賜船馬弓矢,又敕使醫博士、易博士、曆博士,遞番往來。秋七月四日甲子,行幸樟勾宮,敕遣王辰爾錄船賦,因為船長、賜姓船史。八月七日丁酉,百濟遣使請援兵弓馬。冬十月,百濟王子余昌與高麗戰,大破之。
十五年甲戌,春正月七日甲午,立皇子渟中倉太珠敷尊為皇太子。九日丙申,百濟使至筑紫,問援兵之數,及發遣之期。二月,百濟又遣使,乞救兵。德率東城子莫古,代奈率東城子言侍衛、五經博士五柳貴、代固德馬丁安、僧曇惠等九人,代僧道深等七人,別貢易博士施德王道良、曆博士固德王保孫、醫博士奈率王有㥄陀、採藥師施德潘量豐、固德丁有陀、樂工施德三斤、季德已麻次、季德進奴、對德進陀,皆依請代之。夏五月三日戊子,遣內臣率舟師如百濟,俱伐新羅。冬十二月,內臣等攻新羅函山城,拔之。百濟王上表奏捷,獻其虜獲,並好錦毾㲪,及斧三百口。是月,百濟王明為新羅所殺。
十六年乙亥,春二月,百濟王子餘昌使其弟惠來告哀。天皇聞而傷之,遣使迎之慰問。秋七月四日壬午,遣大臣蘇我稻目,及穗積磐弓等於吉備五郡,置白豬屯倉。
十七年丙子,春正月,百濟王子惠請歸。多賜兵仗良馬。遣阿陪臣、佐伯連、播磨直,
【○三人名闕。】
發筑紫舟師,護送之。別遣筑紫火君,率勇士一千,送至彌氐津,守其要害。秋七月六日己卯,遣蘇我稻目等於備前兒島郡,置屯倉。 以葛城山田瑞子為田令。冬十月,遣蘇我稻目等於倭國高市郡,置韓人大身狹屯倉,
【○本書註曰,百濟也。】
高麗人小身狹屯倉。
【○本書註一本曰,以處處韓人為大身狹屯倉田部,高麗人為小身狹屯倉田部,因為屯倉之號也。】
紀國置海部屯倉。
十八年丁丑,春三月,百濟王餘昌立。
二十一年庚辰,秋九月,新羅遣使貢調,饗賜超例。
二十二年辛巳,新羅貢調,禮數減常。新羅複叛。 二十三年壬午,春正月,新羅滅任那官家。夏六月,下詔諭勵任那臣民,經略興複。秋七月己巳朔,新羅貢調使至。會新羅滅任那,使者懼不敢請歸。即編河內更荒郡為民。是月,遣大將軍紀男麻呂、副將河邊瓊缶,討新羅,問攻任那之狀。新羅起兵拒戰,男麻呂擊破之。既而瓊缶輕進失利,為新羅所虜,調伊企儺死之。八月,遣大將軍大伴狹手彥,率兵數萬伐高麗,大破之,獲婦女、寶貨而歸。吳人智聰齎儒釋方書、明堂圖等百六十四卷。佛像樂器,相隨俱來。
【吳人以下,姓氏錄。】
冬十一月,新羅人貢,使人又留而不歸。
二十六年乙酉,夏五月,高麗人投化,居之山背。
二十八年丁亥,郡國大水。饑,人或相食。詔:「發傍郡倉穀賑給。」
【○按公事根源云,每年五月賑給,始于欽明帝。蓋據此為說也。】
三十一年庚寅,春三月甲申朔,大臣蘇我稻目,薨。夏四月二日乙酉,幸泊瀨柴籬宮。越人上言:「高麗使人漂著海岸。」是月,車駕至自泊瀨。遣東漢糠兒、葛城難波,迎高麗使人。五月,遣膳傾子於越,饗高麗使。秋七月,遣東漢坂上子麻呂、錦部大石,饗高麗使於山背相樂館。 三十二年辛卯,春三月五日壬子,遣坂田耳子郎君于新羅,責問滅任那。夏四月十五日壬辰,天皇不豫。皇太子在外,馳驛召之,引入臥內,執其手詔曰:「朕病甚,以後事屬汝。汝須征新羅,封任那,朕死而無恨。」是日,
【○本書日作月,今據皇年代畧記訂之。】
天皇崩于內寢。
【○本書享年闕。一代要記、皇年代畧記並曰,六十二。皇代記曰,六十三。神皇正統記曰,八十一。未知孰是。】
五月,殯于河內古市。九月,葬檜隈坂合陵,追諡曰欽明天皇。
天皇幼時,夢有人曰:「天皇能寵遇秦大津父者,及壯,必有天下。」既寤,使人旁求于四方,得之山背紀伊郡深草里。天皇大喜,命近侍於左右,恩寵日渥。至踐祚,拜大藏省。天皇在位,天下大風雨,卜之,賀茂神為崇。乃涓四月吉日祭之。於是,穀稼豐熟。賀茂祭始于此。
【天皇在位以下,本朝月令、公事根源、年中行事引秦氏本系帳。○按一代要記以天智帝丁卯歲為始,誤。】
敏達天皇,欽明帝第二子也。母石姬皇后。
欽明帝十五年,立為皇太子。
【○本書係二十九年,今從欽明紀。】
三十二年,四月,欽明帝崩。八月丙子朔,新羅弔使來拜殯宮。九月,葬欽明天皇。 元年壬辰,夏四月三日甲戌,天皇即位。
【○皇年代畧記云,年三十五。按本書享年闕,故不書。】
是為渟中倉太珠敷天皇。宮于百濟大井。尊皇后曰皇太后。大連物部弓削守屋如故。
【○按本書守屋至此初見,然曰為大連如故,則尾輿薨後,既為大連乎?公卿補任亦曰,初任未詳。○舊事紀曰,物部大市御狩為大連。】
以蘇我馬子為大臣。五月壬寅朔,詔遣羣臣于相樂館,檢高麗調物,送于京師。六月,高麗副使殺其大使。
二年癸巳,夏五月三日戊辰,高麗使至越海,船破溺死者眾。朝廷以其數失路疑之,使吉備海部難波送還其國。難波畏風浪,投高麗二人於海而還。
三年甲午,秋七月二十日戊寅,高麗使又來,請問送使不至之故。於是,讓責難波抵罪。冬十月九日丙申,遣大臣蘇我馬子于吉備國,增白豬屯倉與田部。十一月,新羅入貢。
四年乙未,春正月九日甲子,立廣姬為皇后。是月,以老女君為夫人。二月乙丑,
【○今推甲子。是月無乙丑,蓋己丑之誤,己丑四日也。】
百濟貢調,數倍常年。天皇以任那未復為憂,詔諸皇子大臣計議。夏四月六日庚寅,使吉士金子於新羅,吉士木蓮子於任那,吉士譯語彥於百濟。六月,新羅貢調,數益常例。並獻多多羅、須奈羅、和陀、發鬼四邑之調。冬十一月,皇后崩。是歲,詔卜海部王、絲井王宅地為宮,
【○舊事紀絲作照。】
吉。因營宮于譯語田,是謂幸玉宮。
【○按皇年代畧記、皇代畧記,以營宮為六月。歷代皇紀元年即位,遷都于磐余。皆誤。】
五年丙申,春三月十日戊子,立豐御食炊屋姬尊為皇后。
六年丁酉,春二月甲辰朔,詔置日祀部、私部。夏五月五日丁丑,遣大別王,及小黑吉士宰於百濟。冬十一月庚午朔,大別王等歸。百濟王因獻經論若干卷,並律師、禪師、比丘尼、咒禁師、佛工、寺工。詔置之難波大別王寺。
七年戊戌,春三月五日壬申,以菟道皇女侍伊勢祠,坐事而罷。
八年己亥,冬十月,新羅貢調,並獻佛像。
九年庚子,夏六月,新羅貢調。卻之。
十年辛丑,春閏二月,蝦夷數千寇於邊境,因召其魁帥綾糟等責之。綾糟等大恐謝罪,誓不復叛。
十一年壬寅,冬十月,新羅貢調。又卻之。
十二年癸卯,秋七月丁酉朔,詔遣紀國造押勝、吉備海部羽島於百濟,召葦北國造子日羅。百濟王不聽。冬十月,復使羽島彊召之。羽島遂以日羅歸。 十三年甲辰,春二月八日庚子,遣難波木蓮子使於新羅,遂如任那。秋九月,鹿深臣、佐伯連,
【二人名闕。】
至自百濟,各齎佛像一軀。蘇我馬子造殿安之,佛法自茲彌漫。
十四年乙巳,春二月,疫疾流行,民多死。三月丁己朔,大連物部弓削守屋、大夫中臣勝海奏言:「佛法興行,疾疫愈甚。請嚴禁斷其法。」詔:「可之。」燒佛像塔殿,棄餘像於難波堀江。
天皇欲速復任那,差坂田耳子王為使。會天皇及大連守屋患瘡而不果。於是,詔皇弟橘豐日皇子曰:「宜奉先皇遺敕,以復任那為事。」是時,京師患瘡,死者甚多,民間訛言:「是燒佛像之所致也。」夏六月,馬子依病請奉三寶。天皇素好文史,不信佛法。詔馬子曰:「汝獨為之,勿惑他人。」秋八月十五日己亥,天皇崩於大殿。
【○本書享年闕。神皇正統記、如是院年代記並曰,六十一。皇代記、皇年代畧記、歷代皇紀、皇胤紹運錄,並四十八。未知孰是。水鏡、愚管鈔作二十四,誤。】
起殯宮於廣瀨。
崇峻帝四年,葬磯長陵。
【○延喜式曰,河內磯長中尾陵。】
追諡曰,敏達天皇。
用明天皇,初稱大兄皇子,欽明帝第四子也。母堅鹽媛。
天皇常尊神道,信佛法。
敏達帝十四年八月,敏達帝崩。九月五日戊午,即天皇位。
【皇年代畧記云,年六十七。按本書享年闕,故不書。】
是為橘豐日天皇。都于磐余,謂之池邊雙槻宮。大臣蘇我馬子、大連物部弓削守屋, 並如故。十九日壬申,以酢香手姬皇女,侍伊勢神宮。
元年丙午,春正月壬子朔,立穴穗部間人皇女為皇后,納石寸名為嬪。夏五月,穴穗部皇子陰謀不軌,殺三輪逆。 二年丁未,夏四月二日甲子,
【○按本書作丙子,此月乙巳朔,無丙子。今推甲子訂之。】
新嘗於磐余河上,天皇得病還宮,詔群臣曰:「朕欲歸三寶,卿等議之。」物部守屋、中臣勝海奏:「佛蕃神不足敬。」蘇我馬子贊成詔旨,引僧入宮。於是,守屋、馬子怨隙滋甚。馬子潛集兵,守屋、勝海亦聚兵自守。跡見赤檮殺勝海。天皇患瘡大漸。九日癸丑,崩於大殿。
【○本書享年闕。神皇正統記、如是院年代記、倭漢合符並曰,四十一。皇代畧紀、皇年代畧記並六十九。未知孰是。】
葬磐余池上陵。
推古帝元年,改葬河內磯長陵。
【○延喜式,長下有原字。古事記曰,御陵在石寸掖上,後遷科長中陵。」】
追諡曰,用明天皇。
崇峻天皇,欽明帝第十二子也。
【○按舊事紀、聖德太子傳曆、愚管抄、皇年代畧記、帝王編年記,為第十五子。歷代皇紀第十六子, 一代要記第六子。水鏡、神皇正統記,與本書合。】
母小姉君。 用明帝崩,繼嗣未定。大連物部守屋欲立穴穗部皇子。六月七日庚戌,大臣蘇我馬子奉炊屋姬皇后詔,使佐伯丹經手、
【○聖德太子傳曆,作佐伯連舟徑繩手。】
土師磐村、的真齧殺穴穗部皇子。八日辛亥,殺宅部皇子。七月,馬子與天皇及諸皇子羣臣,率軍攻守屋。大戰敗之。跡見赤檮以射殺守屋,賜田一萬頃。二十一日甲午,葬用明天皇。八月二日甲辰,炊屋姬皇后與羣臣定策勸進,即天皇位。
【○皇年代畧記、一代要記並云,年六十九。按本書享年闕,故不書。】
是為泊瀨部天皇。
【○古事記作長谷部若雀。】
宮于倉梯。
【○古事記曰,倉椅柴垣宮。】
大臣蘇我馬子如故。是歲,百濟貢調。 元年戊申,春三月,立小手子為妃。是歲,百濟貢調,並獻佛舍利,及僧九人,寺工、爐盤工、瓦工、畫工。
二年己酉,秋七月壬辰朔,遣近江滿於東山道,
【○聖德太子傳曆,滿作蒲。】
宍人雁於東海道,阿倍臣于北陸道,觀察國境。
四年辛亥,夏四月十三日甲子,葬敏達天皇。秋八月庚戌朔,詔群臣,議封任那。冬十一月四日壬午,
【○本書曰,十二月己卯朔壬午。今據干支從聖德太子傳曆。】
以紀男麻呂、巨勢比良夫、狹臣、
【○聖德太子傳曆,作巨勢臣猿,而無比良夫三字。】
大伴嚙、葛城烏奈良為大將軍,復任那。率兵二萬餘屯筑紫。遣吉士磐金於新羅,
【○磐金本書無磐字,據推古紀補之。】
吉士木蓮子於任那,察問二國。 五年壬子,冬十月四日丙子,人或獻山豬。天皇指之曰:「何當斬朕所惡之人,如斷此豬頭?」因多備兵仗。大臣馬子聞而懼。十一月三日乙巳,天皇暴崩。
【○本書享年闕。水鏡、神皇正統記、皇代記、一代要記並曰,七十二。皇胤紹運錄、皇年代畧記、歷代皇紀 ,七十三。未知孰是。】
是日,葬倉梯岡陵。五日丁未,馳驛筑紫,告將軍紀男麻呂等曰:「勿以內亂怠於外事。」
【○崇峻帝崩,推古帝未即位,馳驛筑紫,蓋馬子所為也。然本書無所考。】
追諡曰,崇峻天皇。
大日本史 卷之第七 終
[久遠の絆]
[前卷]
[次卷]
[再臨ノ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