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本史』者,水戶藩主德川光圀所撰。時名『本朝史記』、『國史』,正德五年(皇紀二三七五年),德川綱條裁定以『大日本史』為名。文肇神武帝東征立國,迄於後小松南北統一,傳述其間百代帝王治世之漢文紀傳體史書。全書分有本紀(帝紀,七十三卷)、列傳(后妃、皇子、皇女、諸臣、將軍、將軍家族、將軍家臣、文學、歌人、孝子、義烈、烈女、隱逸、方技、叛臣‧逆臣、諸蕃,并百七十卷。)、志(神祇、氏族、職官、國郡、食貨、禮樂、兵、刑法、陰陽、佛事,并百廿六卷。)、表(臣連伴造、公卿、國郡司、檢非違使、將軍僚屬,并廿八卷。),共計三百九十七卷。明示出典,入念考證,崇忠孝、尚大義,成為往後水戶學之中心思想,對幕末維新派尊皇攘夷論之影響甚鉅。 明曆三年(皇紀二三一七年),二代藩主光圀置彰考館,親身執筆修史。於其有生之年,完成本紀併列傳之大體。其後屢經修訂,並完成志、表之部,終於明治三十九年(皇紀二五六六年)十代藩主慶篤孫圀順之時,水戶德川家一傾人、物力資源,橫越二百五十年之修史事業,遂得成就。 |
水戶藩二代藩主德川光圀 |
朱舜水像 |
德川光圀之所以發心修史,要因有三。 其一,光圀自小嗜讀司馬遷『史記』,深為其所折服。是以欲訪史記,以修『大日本史』。其二,大明遺臣朱舜水伙鄭成功反清復明失敗後,亡命日本,為光圀所招攬而入居江戶,藉由朱舜水之轉述,得知滿清征服中國大陸之過程。是以認為,未有易姓革命與異民族統治之史,歷代由天皇御宇之日本,方是基於中華思想之正統國家。遂欲修史,闡述其正統論。(儒學者朱舜水捍衛正統之情,可謂光圀修史之近因,水戶學立論之根源。而參與『大日本史』編纂作業之安積澹泊、木下道順、山鹿素行等,亦受朱舜水影響匪淺。)其三,於林羅山所著『本朝通鑑』稿中,瞥見「大和民族者,吳太伯末裔也。」一文,而深感憤慨。心欲去偽定真,使傳後世。 |
夫『大日本史』,又有三大特色。其一、神功皇后,不入帝紀世數、不作本紀。(『日本書紀』雖不入世數,仍有本紀一卷。)其二,大友皇子(明治年間,追封弘文天皇。)計入帝紀。其三、以南朝為正統。(在明治天皇『大政紀要』中言及「南朝為正統,北朝為閏統。」前,孰為正統、孰為閏統,未有定論。又一般公家傾向以北朝為正統。事實上,就國力而言,北朝取得較為完整的政治資源。而南朝則保有象徵皇室之三大神器。今日天皇家則為北朝之後。) 水戶學基於朱子學而來,又更重視大義名分論而發展為尊皇論。『大日本史』即是其扼要之精神依歸。無論幕末維新思想,亦或今日歷代天皇系譜,無一不受『大日本史』思想之沾染。 |
大日本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