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概說
『周易』,通稱『易經』,亦省稱『易』.『易』有三義,即為:不易,變易,簡易.而周則為代名.唐孔穎達『周易正義』云:「周易稱周,取岐陽地名.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其創作之源,導於八卦.卦者,掛也.義在懸掛物象以示於人,遂名呼卦. 夫卦者,由陰陽二爻所生, 為「剛爻」,或稱「陽爻」,代表陽,剛,男,君,強,積極,以及奇數等事; 為「柔爻」,或作「陰爻」,代表陰,柔,女,臣,弱,消極,以及偶數等事.然僅由二畫之體,雖能象陰陽之氣,卻未能成萬物之象,故無以成卦. 於是乎,必三畫以象三才,寫天,地,雷,風,水,火,山,澤之象,乃謂之卦也.『繫辭傳』云:「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相傳八卦之作者為伏羲氏,『繫辭』云:「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法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朱熹『周易本義』八卦取象歌云:「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盂,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周易正義』亦云:「伏羲初畫八卦,雖有萬物之象,其萬物變通之理,猶自未備,故因其八卦而更重之.卦有六爻,遂重為六十四卦也.繫辭曰:『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是也.然重卦之人,諸儒不同,凡有四說:王輔弼等以為伏羲重卦,鄭玄之徒以為神農重卦,孫盛以為夏禹重卦,史遷等以為文王重卦.」 『易』以『卦辭』『爻辭』為經,以十翼為傳.『周易正義』云:「伏羲制卦,文王繫辭,孔子作十翼.」『卦辭』用以釋全卦之義,『爻辭』用以悉各爻之理,併其二辭,則為『周易』之經也. 易學所含括的哲學精神 部分儒學者認為:「易經不過是一部占卜之書,只因孔子的傳述而令後人穿鑿附會甚至盲目崇信,並沒有如今被視為五經之首,中國學術之本的價值.」遂而鄙視易經. 不能否認的,易經的確是一部占卜巫噬之書.不過真的僅只如此嗎?就如『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篇所載:「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而過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說,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縱然偏離原旨,但是郢書燕說結果為善,縱使穿著附會又猶嚐不可?因此,筆者認為,我等應該正視易經所帶來的正面價值. 爻卦之成,取諸天地,因此易經利用陰陽變化來闡述宇宙萬物的現象,天理人道的變化法則,比起巫噬之事,理解天理順應道,明白何時當作何時當息,因而知變而能驅吉避兇.推廣治此,此『易』已非占術,而是一種做人的方法. 易以陰陽解釋現象,但是亦不只在陰陽二元上作文章,如易的變易之理,正蘊含了動極則靜,靜極則動的變駁可能,不在拘泥餘單純的固化思維,而用九用六更是明示了最終不被陰陽所縛,要能懂得應用才是上上之策,非但不死板,反而生動活躍,這都成了中國自古以來的思考中心,使人受用不盡. 陰陽之學之所以名『易』,如前所述的「簡易,變易,不易」之說,目的就是要讓人了解宇宙森羅萬象會因時間空間變遷而有所不同,無論陰陽,柔剛,靜動,都會變易而不易,複雜而簡單,矛盾而統一,對立而和諧,這種間容而不刻板的精神,正是易學的中心思想. 八卦即四象,四象原兩儀,兩儀始太極.而太極在學者間的解釋眾多,凡有將陰陽視作氣而形成陰陽之太即為理的「氣理二元論」,亦有主張理者氣之條理,氣者理之應用的「氣理一元論」. 而其中當以唐孔穎達『正義』所述:「太極者,方天地位分之際,混合為一之元氣也.」最為接近本義.此一元氣,渾沌不分.或成剛陽,或作陰柔,是能變化無窮.於是太極正是易學最為重視的變化流通之根源.而太極圖示剛中有柔柔中有剛而互不相消,則明示了相互相生和諧統一的道理. |
易之涵義有三說: 一說伏羲畫卦,「遠取諸物」,易字乃取飛鳥之形也. 一說據『說文解字』云,易即蜴也,為蜥蜴之象形.蜥蜴膚色能隨環境變化,故命為易,概取宇宙森羅萬象變化之徵. 一說據『說文解字』云,易由日月二字而合,遂日表陽而月表陰,用以徵易中陰陽二元之說. 一說據後漢鄭玄『易贊』,指其變易,簡易,不易.最為推廣. 說卦傳有云:「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 其言易學依循陰陽作用變易,推演事實真相而涵蓋天地人三才.其天地人者,即:天道,地道,人道,之變化作用法則,故易學被稱作為天人合一的天人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