わが闘爭 下 ──國家社會主義運動
著者:Adolf Hitler 出版社:角川書店
售價:¥800 國際書碼:ISBN-13-978-4043224012
國家社會主義運動「Die Nationalsozialistische Bewegung」/世界觀與黨/國家/國籍所有者與國家市民/人格與民族主義國家之思想/世界觀與組織/初期闘爭─演說之重要性/與赤色戰線之格闘/強者縱令孤獨亦為最強/突撃隊之意義與關於組織之根本考量/連邦主義之假面/宣傳與組織/勞働組合之問題/戰後德意志同盟政策/東方路線或東方政策/作為權利之正當防衛/結語/譯注/解說


倏然轟動世上之希特勒風潮,這詭異的現象究竟代表什麼,又志於何事呢?解謎關鍵,正是『吾之鬥爭』。在這酷似允許獨裁者希特勒出現之混亂政治風土的現代,意料之外的意義正向我等迫來。希特勒藉本書道出的可怖政治哲學、近乎魔術的巧妙政治技術,將成為看透現代政治虛構的有力線索,至今仍向眾人訴說其內涵。納粹巨著『吾之鬥爭』下卷「國家社會主義運動(Die Nationalsozialistische Bewegung)」之全譯本。

Ⅱ、國家社會主義運動(Die Nationalsozialistische Bewegung)

  • 第一章、世界觀與黨
    • 資產階級(Bourgeoisie)式綱領委員會
    • 自民眾代表之生活開始
    • 馬克思主義與民主主義原理
    • 世界觀對世界觀
    • 民族主義之概念
    • 從宗教般之不確至無庸置疑之信仰
    • 自民族感覺到政治信條
    • 由政治信條至鬥爭團體
    • 反對人種、人格之馬克思主義
    • 立於人種、人格之民族主義態度
    • 自由之力的競爭之促進
    • 團結為黨
    • 政治信條之成形

  • 第二章、國家
    • 三種對國家有利的思考法
    • 錯誤日爾曼化之概念
    • 唯有土地該日爾曼化
    • 此非國家自體目的
    • 文化高尚可由人種決定
    • 國家社會主義之國家觀
    • 國家評價之視點
    • 人種分裂之結果
    • 德意志民族之使命
    • 國家──生存競爭之武器
    • 世界史由少數人創造
    • 雜種之劣等
    • 人種自然更新過程
    • 人種混合之危險
    • 民族主義國家與人種衛生
    • 人種純粹之邊境殖民地
    • 呼籲德意志青年
    • 資產階級(Bourgeoisie)之無力
    • 民族主義國家之教育原則
    • 體育運動之價值
    • 自信之暗示力
    • 教育活動之自我感覺良好
    • 學校時代與軍隊時代間之監督
    • 作為最後、最高學府之軍隊
    • 性格陶冶
    • 寡默教育
    • 意志力與決斷力之養成
    • 責任感之養成
    • 學問性教育原則
    • 腦力負擔不宜過重
    • 語言教育原則
    • 歷史教育原則
    • 一般教育與專門教育
    • 人文教育之價值
    • 陳腐的愛國教育
    • 喚醒國民榮耀
    • 對過激愛國主義的不安為缺乏氣力
    • 人種意識之注入
    • 人材之國家選拔
    • 天主教會之民眾與結合性
    • 勞動之價值
    • 等結別賃金
    • 理想與現實

  • 第三章、國籍所有者與國家市民
    • 今日如何成為國家市民
    • 市民──國籍所有者──外人
    • 國家市民為德國之主

  • 第四章、人格與民族主義國家之思想
    • 依貴族主義原理構成
    • 人格與文化之進步
    • 人格之價值
    • 多數決原理
    • 馬克思主義否定人格價值
    • 最優憲法
    • 協議會與責任指導者
    • 國家社會主義運動與應實現之國家

  • 第五章、世界觀與組織
    • 鬥爭與批判
    • 世界觀不應寬容
    • 政黨傾向妥協
    • 基於新世界觀之社會
    • 指導與服從
    • 運動之指導原理
    • 國家社會主義與民族主義理念

  • 第六章、初期闘爭─演說之重要性
    • 對毒化宣傳之鬥爭
    • 抵抗時代潮流
    • 深謀遠慮之政策
    • 演講經驗
    • 有關談和條約之說明
    • 演講影響大於著書
    • 馬克思主義藉演講而成功
    • 演講效果之心理條件
    • 演說家與革命
    • 作為演說家之 Theobald von Bethmann Hollweg 與 David Lloyd George
    • 民眾集會之必要性

  • 第七章、與赤色戰線之格闘
    • 資產階級(Bourgeoisie)之大眾集會
    • 國家社會主義之大眾集會
    • 可疑的赤色海報
    • 令馬克思主義者動搖之戰術
    • 敵人普遍了解吾等
    • 違法警察之作法
    • 正確心理之集會管理
    • 馬克思主義集會之技術
    • 資產階級(Bourgeoisie)之集會技術
    • 國家社會主義之場內整理隊
    • 統一象徵之意義
    • 新舊黑、赤、金
    • 新舊德意志國旗
    • 國家社會主義之旗
    • 國家社會主義象徵之說明
    • Zirkus 首次集會
    • 接連而來之集會
    • 徒勞的強制解散之嘗試
    • 集會續行

  • 第八章、強者縱令孤獨亦為最強
    • 運動之優先權
    • 爭奪指導權
    • 奧地利與普魯士
    • 民族主義分裂之因
    • 勞動共同體

  • 第九章、突撃隊之意義與關於組織之根本考量
    • 權威三原理
    • 民族體之三層級
    • 最佳犧牲
    • 惡之繁茂
    • 作為結果之瓦解
    • 義勇軍之成立
    • 對逃兵之不當寬大
    • 逃兵與革命
    • 對前線士兵之恐懼
    • 左翼政黨之協力
    • 籠絡資產階級(Bourgeoisie)
    • 革命為何成功
    • 國家維持者之消極性
    • 對馬克思主義之投降
    • 國家主義政黨之無為
    • 無理念便無鬥爭力
    • 民族主義理念之主張
    • 防衛隊之必要性
    • 防衛隊之課題
    • 是國民防衛,而非國家防衛
    • 國家機關之無能
    • 自衛隊而非防衛隊
    • 為何不是防衛隊
    • 並非秘密組織
    • 國事犯應除去與否
    • 突擊隊之體育訓練
    • 標章與公然性
    • 於慕尼黑之首次行進
    • 科堡(Coburg)行進
    • 突擊隊作為鬥爭組織之評價
    • 1923 年之結果
    • 1925 年之新突擊隊

  • 第十章、連邦主義之假面
    • 軍需社會與反普魯士氛圍
    • 作為牽制手段之反普魯士煽動
    • Bayern 之小邦分立主義者 Kurt Eisner
    • 吾對反普魯士煽動之鬥爭
    • 聯邦活動
    • 猶太人之煽動戰術
    • 宗教性不知
    • 聯邦國家或單一國家
    • 國家主義國家或奴隸殖民地
    • 統一化傾向
    • 中央集權化之濫用
    • 各個聯邦國家之抑壓
    • 中央集團利於政黨經濟
    • 德意志國家主權
    • 諸邦文化課題
    • 軍隊與各個聯邦國家
    • 單一民族──單一國家

  • 第十一章、宣傳與組織
    • 理論家──組織者──煽動者
    • 支持者與黨員
    • 宣傳與組織
    • 黨員採用限制
    • 無氣力者之威嚇
    • 運動之再編成
    • 廢止議會主義
    • 指導者責任
    • 運動之萌芽狀態
    • 運動之構成

  • 第十二章、勞働組合之問題
    • 為何勞動組合極為重要
    • 何謂國家社會主義勞動組合
    • 國家社會主義之使用者與勞動者之認識
    • 職能代表會議與經濟議會
    • 勞動組合不宜有二
    • 勞動組合與指導者問題
    • 首先為世界觀鬥爭
    • 不成立優於輕率成立

  • 第十三章、戰後德意志同盟政策
    • 無能之原因
    • 外交政策之目標──明日之自由
    • 為解放喪失領地之前提
    • 戰前錯誤大陸政策
    • 今日歐洲勢力關係
    • 英與國
    • 平衡紊亂
    • 英未達成戰爭目標
    • 法英政治目標
    • 與德國同盟之可能性
    • 今日德國可否同盟
    • 英人與猶太人利害不一致
    • 猶太人煽動世界反德
    • 法與猶太人利害一致
    • 可能與兩國同盟──英國、義大利
    • 對法諂媚
    • 南 tirol(Südtirol) 問題
    • 德義協調妨害
    • 出賣南 tirol(Südtirol)
    • 非以武力,乃以同盟政策
    • 有關同盟政策之三大問題
    • 德意志再生之最初徵兆
    • 利用凡爾賽條約之懈怠
    • 主矣,請祝福吾等之鬥爭
    • 異常反德意識之好轉
    • 對自由鬥爭之明確意志
    • 集中敵人
    • 對賣國奴之論判
    • 國家主義國家之利益勝否
    • 法西斯(fascio)之義大利與猶太人
    • 英國與猶太人
    • 日本與猶太人
    • 吾等對世界公敵之鬥爭

  • 第十四章、東方路線或東方政策
    • 有關外交政策問題之偏見
    • 國家領土之意義
    • 領土大小與世界強國
    • 法德殖民政策
    • 國家社會主義之歷史使命
    • 橫跨千年之政策所留下之結果
    • 盲目的愛國主義是無用的
    • 期望舊國境之聲
    • 國家社會主義之外交目標
    • 感情主義(sentimentalism)無用於外交
    • 再啟東國政策
    • 俾斯麥(Bismarck)之對俄政策
    • 被壓抑國民同盟
    • 英國之印度統治是否動搖
    • 俄德同盟如何
    • 戰前德意志──俄羅斯
    • 將來之政治誓約
    • 德國、英國、義大利同盟
    • 準備東方政策之前提
    • 國家社會主義之外交政策捺印

  • 第十五章、作為權利之正當防衛
    • 卑怯屈服決不帶來恩惠
    • 直至 1913 年之七年──直至 Locarno 條約(Locarno Treaties)之七年
    • 對忠言逆耳者之迫害
    • 法國不動之戰爭目標
    • 法國不動之政治目標
    • 與法國之決定性對決
    • 魯爾區(Ruhrgebiet)之佔領
    • 魯爾區(Ruhrgebiet)遭佔領後該做什麼
    • 與馬克思主義怠慢之決算
    • 並非武器,以意志決定
    • Queneau 之道
    • 統一戰線
    • 消極抵抗
    • 國家社會主義者之態度
    • 1923 年 11 月
    • 身為義務勸告者之吾等死者

  • 結語


  • 譯注

  • 解說


【wiederkeh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