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本史 卷之第十六 本紀第十六
權中納言 從三位 源 光圀 修
男 權中納言 從三位 綱條 校
玄孫 權中納言 從三位 治保 重校
聖武天皇
聖武天皇。
【○愚管抄云,帝諱未詳。皇胤紹運錄云,諱首。他書無所考,今不取。】
文武帝子也,母夫人藤原氏。
大寶元年,生。
元明帝和銅七年六月,立為皇太子,加元服。帝將去位,以天皇尚幼,傳位於元正帝。 養老八年二月四日甲午,皇太子受禪,即天皇位於大極殿,時年三十一。
【年據本書崩年五十六之文,及一代要記、歷代皇紀。○愚管抄作二十五,誤。】
元正帝宣詔:「以獲瑞龜,改養老八年為神龜元年,大赦天下。」益一品舍人親王封五百戶,知太政官事如故。授二品新田部親王一品。以右大臣長屋王為左大臣。 神龜元年甲子,春三月庚申朔,行幸芳野宮。五日甲子,還宮。二十二日辛巳,尊夫人藤原氏曰皇太夫人。二十五日甲申,陸奧言:「海道蝦夷反,殺大掾佐伯兒屋麻呂。」夏四月庚寅朔,令七道諸國造軍器幕釜等。三日壬辰,佐伯兒屋麻呂死事,贈從五位下,賜賻。七日丙申,以式部卿藤原宇合為持節大將軍,宮內大輔高橋安麻呂為副將軍,征討蝦夷。十四日癸卯,令坂東九國兵三萬,教習騎射,試練軍陳。運帛絁綿布於陸奧鎮所。十八日丁未,月犯熒惑。五月二十四日壬午,以從五位上小野牛養為鎮狄將軍,鎮撫出羽蝦狄。秋七月戊午朔,日有食之。丁未,
【○今推干支,是月無丁未。丁未,八月二十一日也。蓋本書月闕。】
以從五位上土師豐麻呂為遣新羅大使。冬十月五日辛卯,行幸紀伊。七日癸巳,行至玉垣勾頓宮。八日甲午,至玉津島頓宮。十二日戊戌,造離宮於岡東。十六日壬寅,詔:「改弱濱為明光浦,置守戶。春秋二時,祭玉津島神。」二十一日丁未,還至和泉所石頓宮。二十三日己酉,車駕還宮。十一月八日甲子,太政官奏:「上古淳朴,冬穴夏巢,後世聖人代以宮室。又有京師,帝王為居,萬國所朝。自非壯麗,何以表德。板屋草舍舍,中古遺制,難營易破,空殫民財。請命有司,令五位以上及庶人力堪營辨者,以瓦葺屋,塗為丹堊。」奏可。二十三日已卯,大嘗。乙酉晦,征夷持節大使藤原宇合、鎮狄將軍小野牛養等還京師。
二年乙丑,春正月丙辰朔,山背、備前獻白燕。二十四己卯,有星孛于華蓋。閏月三日戊子,月犯填星。
【○本書在壬寅之下。今推干支敘之。】
十七日壬寅,集六百僧於宮中,讀大般若經,以禳天變。二十二日丁未,詔敘征夷將軍藤原宇合以下,一千六百九十六人勳位,各有差。三月,行幸甕原離宮。
【三月以下,萬葉集。】
夏五月二十二日甲辰,土師豐麻呂還自新羅。是月,行幸芳野離宮。
【是月以下,萬葉集。】
六月二十二日癸酉,太白晝見。秋七月十七日戊戌,詔七道諸國曰:「除災祈祥,必憑幽冥。敬神尊佛,清淨為先。今聞諸國神祇社內,多有穢臭。及放雜畜,敬神之禮,豈可如是。其國司長官,自執幣帛,慎致灑掃,常為歲事。又諸寺院勤加掃淨,令僧尼讀金光明經,或最勝王經,以禱國家平安。」九月二十二日壬寅,詔曰:「朕聞古先哲王,君臨寰宇,順雨儀以亭毒,協四序而財成。陰陽和而風雨節,災害除以休徵臻。故能騰茂飛英,鬱為稱首。朕以寡薄,嗣膺景圖,戰戰兢兢,夕惕若厲。懼一物之失所,睠懷生之便安。教令不明,至誠無感,天示變異,地頻動震。仰惟災眚,責深在予。昔殷宗脩德,消雊雉之妖。宋景行仁,弭熒惑之異。遙鑑前軌,寧忘敬畏。宜令所司,度三千人,出家入道。左右京及大倭諸寺,轉經七日。憑此冥福,冀除災異。」冬十月十日庚申,行幸難波宮。已卯晦,太白歲星晝見。十一月十日己丑,日南至。御大安殿受賀,宴親王及文武百寮。十二月庚戌朔,日有食之。二十一日庚午,詔曰:「死者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復屬。此先典之所重,豈無恤刑之制。今京師及天下諸國,見禁囚徒,死罪宜從流。流罪宜從徒,徒以下並依刑部奏。」
三年丙寅,春正月二日辛巳,京職獻白鼠,大倭獻白龜。夏六月五日辛亥,新羅遣使貢調。十四日庚申,詔曰:「百姓或染沉痾,經年末愈。或得重病,晝夜幸苦。朕為父母,何不憐愍?宜給醫藥於京畿諸國,依病輕重,賜穀賑恤。所司存懷,勉稱朕心。」十五日辛酉,太上天皇不豫,命天下放生。二十一日丁卯,為太上天皇度僧尼三十人。秋七月十八日癸巳,以太上天皇不豫,詔大赦天下,給湯藥於疹疾者。十九日甲午,度僧尼二十二人。二十日乙未,遣使奉幣帛於石成、葛木、住吉、賀茂等神社。八月八日癸丑,
【○本書作庚寅。今推甲子,是月丙午朔無庚寅。據日本紀略訂之。】
造佛像寫經,設齋藥師寺,以禱太上天皇病。九月十二日丁亥,天皇臨軒,詔曰:「今秋大稔,民產豐實。思與天下,共此歡慶。宜免今年田租。」十五日庚寅,內裏生玉來。敕朝野文人上詩賦。二十七日壬寅,賜文人一百十二人絁綿布,各有差。冬十月七日辛亥,行幸播磨印南野。十日甲寅,至印南野邑美頓宮。
【○本書辛亥作辛酉,脫甲寅條。今據日本紀略,訂補之。○萬葉集載笠金村歌曰,九月十五日幸印南野。月日並誤。】
十九日発亥,還至難波宮。癸酉晦,車駕至自難波。十二月十二日日乙卯,太白犯填星。是歲,尾張飢,遠江水。賑貸三年。
四年丁卯,春正月甲戌朔,以雨廢朝。三日丙子,御大極殿受朝。左京職獻白雀,河內獻嘉禾。九日壬午,宴五位已上於南苑,賚帛有差。二十二日乙未,月犯心大星。二月十三日丙辰,雷雨大風。
【○按萬葉集,是年正月,諸王臣遊春日野。其日雷,宮中吳無侍衛。敕譴責之,散禁於授刀寮。本書不書正月雷,附以備考。】
十八日辛酉,集僧尼九百于中宮,讀金剛般若經,以禳災異。二十一日甲子,御內安殿,召文武百寮,詔曰:「比者咎徵荐臻,災異不止。如聞,時政違乖,民情愁怨,天地告譴,鬼神見異。朕德不明,政有懈缺邪?將百寮官人,不勤奉公邪?身隔九重,多未詳委。宜令諸司長官,精擇主典以上,勞心公務,清勤著聞者;心挾姦僞,不供其職者,具名奏問。其善者量與昇進,其惡者隨狀貶黜。宜莫隱諱,副朕意焉。」是日,遣使七道,巡察國司政績。二十三日丙寅,詔曰:「時臨東作,人赴田疇。膏澤調暢,春事既起。思九農之方茂,冀五稼之有饒,順是令節,仁及黎元。宜賜京邑六位已下至庶人戶鹽穀。」三月三日乙亥,諸司長官,具官人勤惰善惡奏之。十三日乙酉,御正殿,詔賜官人稱職者者物。上等絁,中等不在賜例,下等黜之。二十二日甲午,御南苑,敕衛府人等,日夜宿衛闕庭,不得輙離其府。因賜五衛府授刀寮醫師已下至衛士布有差。二十五日丁酉,熒惑入東井西亭門。夏五月壬申朔,日有食之。四日乙亥,行幸甕原離宮。六日丁丑,還宮。二十日辛卯,飃風折南苑樹,樹化為雉。秋九月三日壬申,遣井上內親王侍太神宮。閏月二十九日丁卯,皇子生。冬十月五日癸酉,以皇子生,赦天下,賜百官物。十一月二日己亥,太政官及八省,各上表賀皇子誕育,并獻玩好物。是日,賜宴文武百寮。詔曰:「朕賴神祇之祐,蒙宗廟之靈,久有神器,新誕皇子。宜立為皇太子,布告百官,咸令知聞。」八日乙巳,南島人來朝。十二月二十日丁亥,七道巡察使復命。隨狀黜陟國司等有差。是歲,安房大風損稼,上總山崩人死。賑恤之。
五年戊辰,春正月戊戌朔,以雨廢朝。三日庚子,御大極殿受朝。十七日甲寅,渤海郡王大武藝遣使獻方物,渤海始通。二月十六日壬午,以從六位下引田蟲麻呂為送渤海客使。夏四月丁卯朔,日有食之。二十五日辛卯,敕曰:「如聞諸國郡司等,部下有騎射相撲及膂力者,輒給王公卿相之家。有詔捜索,無人可進。自今而後,不得更然。若有違者,嚴加黜罰。國郡宜先事簡點,待勅到,即時貢進。」
【○公事根源曰,神龜三年,始召諸國相撲。蓋五年訛作三年。】
五月十六日辛亥,左、右京水損七百餘戶,賜布穀鹽,二十日乙卯,太白晝見。秋八月甲子朔,
【○本書作甲午,無朔字。按是月甲子朔,無甲午。今推前後干支訂之。】
詔禁天下養鷹。始置內匠寮、中衛府。四日丁卯,太白經天。
【○本書在丙戌下。今推干支敘之。】
二十一日甲申,以皇太子疾,造佛像寫經,大赦天下。二十三日丙戌,遣使奉幣帛於諸陵。九月十三日丙午,皇太子薨。壬戌晦,流星墜宮中。冬十一月癸巳,雷。十三日乙巳,日南至,御南苑,宴五位以上,賜絁有差。十二月二十八日己丑,頒金光明經六十四帙於諸國,國別轉讀,以祈國家平安。是歲,始試進士。
【是歲以下,年中行事。○按本書不載試進士,而三月三日書天皇烏池塘,宴五位以上。召文人賦曲水詩。年中行事,蓋據此文乎。未詳。】
天平元年已巳,春正月十六日丁未,敕:「孟春之月,萬物和悅。宜給京畿官人以下酒食價直,酺一日。」二十一日壬子,詔五位以上高年不堪朝者,遣使就家慰問賜物。二月十二日癸酉,左大臣長屋王賜死。二十一日壬午,曲赦坐長屋王事左右京大辟已下罪。夏四月三日癸亥,敕:「文武百官,天下百姓,有學異端、修妖術、厭魅咒咀,以為民害者,首斬從流。如有停住山林、佯說佛法、封印書符、合藥造毒、萬方作怪、違犯勅禁者,亦同其罪。」六月庚申朔,講仁王經於朝堂及畿內七道。
【○公事根源曰,是年四月八日,始季御讀經。然本書所不載,說見元明紀和銅元年。】
二十日己卯,左右京職獻龜,背有文,曰:「天王貴平知百年。」二十一日庚辰,薩摩隼人貢調。二十六日乙酉,熒惑入太微。秋七月二十日已酉,大隅隼人貢調。二十四日癸丑,月入東井。八月五日癸亥,宣詔:「以獲瑞龜,改元天平。
【○公卿補任作天平聖曆。】
大赦天下,免左右京今年田租。獲瑞者賀茂子蟲,投位賜物。唐僧道榮,以教子蟲獻瑞,擬從五位下階,賜緋色袈裟并物。」十日戊辰,立夫人藤原光明子為皇后。冬十月戊午朔,日有食之。十一月七日癸巳,置京畿班田司。
二年庚午,春正月丙戌朔,以雨廢朝。二日丁亥,御大極殿受朝。三月十六日庚子,熒惑晝見。二十七日辛亥,太政官奏:「大學生徒,既經歲月,習業庸淺,猶難博達。實是家道困窮,無物資給,雖有好學,不能遂志。望請選性識聰慧,藝業優長者,十人以下,五人以上,專精學問,以加善誘。仍給夏冬服,并食料。又陰陽醫術,及七曜頒曆等類,國家要道,不得廢闕。伹見諸博士年齒衰老,若不教授,恐致絕業。請令吉田宜、大津首等,各教弟子,以習其業,給衣食,準大學生。又諸蕃異域,風俗不同,若無譯語,難以通事。令粟田馬養、播磨乙安等,各教弟子,習漢語。」並許之。夏四月十六日庚午,詔:「改天下婦女衣服,施用新樣。」十七日辛未,始置皇后宮職,施藥院。六月二十七日庚辰,以旱檢校四畿內水陸田。神祇官曹司災。二十九日壬午,震神祇官屋,災。閏月十七日庚子。救新田部親王,率神祇官ト雷震。遣使奉幣畿內、七道諸社。二十七日庚戌,敕:「比者亢陽稍感,恐損年穀。宜遣使者四畿內,令撿百姓產業。」秋八月七日己丑,太白入太微。辛亥晦,引田蟲麻呂還自渤海。九月壬子朔,日有食之。二日癸丑,天皇御中宮,引田蟲麻呂等獻渤海方物。二十五日丙子,遣使六陵,奉渤海方物。二十八日已卯,停諸國防人。二十九日庚辰,詔曰:「京及諸國,多有盜賊,或劫掠人家,或侵奪海舶,蠹害百姓,莫甚於此。宜令所在官司,嚴加捉搦。又安藝、周芳國人等,妄説禍福,多聚徒眾,妖祠死魂,有所祈請。又京左山原有聚徒者,妖言惑眾,多則萬人,少不下數千,深違憲法,為害尤甚。自今以後,勿使更然。又造阹捕禽獸,先朝所禁;擅發兵馬,當今不聽。而諸國造阹發兵、殺害猪鹿,非直害生,實違章程。宜頒諸道,並須禁斷。」冬十月庚戌晦,遣使頒渤海方物於諸國名神社。十一月七日丁巳,雷雨大風。
三年辛未,春正月庚戌朔,美作獻木連理。二十六日乙亥,以神祇官奏:「庭火御竈,四時祭祀。」立為永制。二月庚辰朔,日有食之。三月七日乙卯,廢諏方國,併信濃國。夏六月,紀伊阿氐郡,海水如血。秋八月五日辛巳,勅:「諸司正典以上,舉所知堪濟務者。」七日発未,主典以上三百九十六人,詣闕上表,具名以聞。十一日丁亥,詔依諸司舉,擢權式部卿藤原宇合、民部卿多治比縣守等六人為參議。二十五日丑,詔曰:「天地所貺,豐年為最。今歲登熟,朕甚嘉焉。思與天下,共受斯慶。宜免京畿諸國今年田租之半。伹淡路、阿波、讚岐、隱岐等國租,及天平元年以徃逋負,咸免除之。」冬十月庚戌,日南至。
【○今推曆法,十五日庚申冬至,庚戌五日也。戌當作申,然難輙改,姑從本書。】
御南樹苑。宴五位已上,賜錢有差。二十二日丁卯,始置畿內總管、諸道鎮撫使,以一品新田部親王為大總管,從三位藤原宇合副總管,從三位多治比縣守為山陽道鎮撫使,從三位藤原麻呂山陰道鎮撫使,正四位下大伴道足南海道鎮撫使。十二月二日丙子,甲斐獻神馬。二十一日乙未,詔曰:「朕君臨四海,字養萬姓。日昃忘膳,夜寐失席。粤得治部卿門部王等奏,偁:『甲斐國所進神馬,黑身鬣尾。謹撿符瑞圖曰「神馬者河之精也。」援神契曰:「德至山陵則出神馬。」實合大瑞者。』斯則宗廟所鍚,社稷所貺。朕以不德,何堪獨受。天下共悦,理允恒典。宜大赦天下,賑給孝子順孫,高年鰥寡惸獨,不能自存者。進獲馬者位,免甲斐今年庸及出馬郡庸調。」
四年壬申,春正月乙巳朔,天皇始冕服受朝左京職,獻白雀。二十日甲子,以從五位下角家主為遣新羅使。二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夏五月十九日庚申,新羅遣使朝貢。二十三日甲子,遣使五畿內祈雨。秋七月五日丙午,令兩京、四畿內及二監,依釋氏法請雨。以旱詔赦天下,使京及諸國,奉幣帛於天神地祇、名山大川。又審錄冤獄,掩骼埋胔,禁酒斷屠,賑恤高年及鰥寡惸獨不能自存者。十五日丙辰,地震。八月四日甲戌,大風雨。十一日辛巳,角家主還自新羅。十七日丁亥,以從四位上多治比廣成為遣唐大使,從五位下中臣名代為副,正三位藤原房前為東海、東山二道節度使,從三位多治比縣守山陰道節度使,藤原宇合西海道節度使。二十七日丁西,大風雨,壞民廬舍,及佛寺堂塔。九月辛丑朔,賑給和泉監百姓。冬十月三日癸酉,始置造客館司。十一月二十七日丙寅,日南至。御南苑,宴羣臣,賜親王已下絁,高年綿。曲赦京畿二監徒罪以下。十二月十七日丙戌,鑿河內狹山下池。二十二日辛卯,地震。是歲,旱,稼穡不登。
五年癸酉,春正月庚子朔,越前獻白鳥。七日丙午,雷風。九日戊申,熒惑入軒轅。閏三月二日己巳,以去年炎旱,五穀不登,敕和泉監紀伊、淡路、阿波等國,貸今年大稅。二十一日戊子,召諸王窮乏者二百十三人於殿前,各賜米鹽,詔責其懶惰,令治生業。是春,賑恤大倭、河內、遠江、淡路、讚岐飢饉。夏五月二十六日辛卯,以皇后疾,敕大赦天下。六月九日甲辰,太白入東井。秋七月乙丑朔日有食之。六日庚午,始令大膳備盂蘭盆供,著為恒典。
【○按日本紀齊明帝年三年七月,設盂蘭盆會於飛鳥寺,其後無所見。公事根源、濫觴抄,以是年為原始,今據之。】
八月十七日辛亥,天皇臨朝,始聽庶政。九月二十三日丁亥,遠江女子一產三男,賜穀及乳母。是歲,左右京及諸國飢疫,賑貸之。
六年甲戊,春正月癸亥朔,但馬、安藝、長門獻木連理。十七日已卯,以大納言藤原武智麻呂為右大臣。二月癸巳朔,御朱雀門,觀歌垣,令京師士女縱觀,賜奉歌垣男女祿有差。三月十日辛未,行幸難波宮。十七日戊寅,行至竹原井頓宮。十九日庚辰,車駕還宮。夏四月七日戊戌,地大震。山崩川壅,民多壓死。十二日癸卯,遣使畿內七道,檢察神社破壞。十七日戊申,詔曰:「地震異常,恐驚動山陵。宜遣諸王、真人,率土師宿禰一人,檢察八陵,及有功諸王之墓。」又詔:「地震之災,恐由政事有關。凡厥諸寮,勉理職事,自今以後,若不改勵,隨其狀迹,必加販黜。」二十一日壬子,遣使京畿,問民疾苦。秋七月七日丙寅,觀相撲戲。是夕,御南苑。命文人,賦七夕詩,賜物有差。
【○七夕宴,至此始見。後世乞巧奠,即是也。故此後不書。公事根源以為天平勝寶七年,始修乞巧奠。然本書所不載,故不取。】
十二日辛未,詔曰:「朕撫育黎元,稍歷歲月,風化尚壅,囹圄未空,通旦忘寐,憂勞在茲。頃者天頻見異,地數震動,良由朕訓道不明,民多入罪,責在予一人,匪關兆庶,宜存寬宥而躋壽域,蕩瑕穢而許自新。可大赦天下。」九月二十四日壬午,地大震。冬十月四日辛卯,曲赦京師死罪。十二月戊子朔,日有食之。
七年乙亥,春二月十七日癸卯,新羅遣使來朝。二十七日癸丑,遣中納言多治比縣守接新羅使。以新羅私改國號,責却其使。三月十日丙寅,遣唐大使多治比廣成還自唐。夏五月四日己未,眾星交錯,亂行無常。二十日乙亥,制畿內、七道外散位及勳位定額,每國有差。二十三日戊寅,敕:「朕以寡德,臨馭萬姓,素闇治機,未能寧濟。迺者災異頻興,咎徵仍見。戰戰兢兢,責在朕矣。宜緩刑愍窮,以在寬恤。可大赦天下。」二十四日己卯,轉讀大般若經於宮中及大安、藥師、元興、興福四寺,祈消災安國。六月五日己丑,除併寺令。秋七月二十六日己卯,大隅、薩摩隼人朝貢。八月二日乙酉,太白、辰星相犯。十二日乙未,以太宰府疫死者多,敕奉幣部內神祇,令府大寺及諸寺,讀金剛般若經。仍遣使賑給疫民,并加湯藥。又令長門以內諸國禳祭。二十三日丙午,太宰府言:「管內諸國,疫瘡大行。請停今年貢調。」許之。九月壬午晦,一品新田部親王薨。冬十一月十四日乙丑,知太政官事一品舍人親王薨。閏月壬午朔,日有食之。十七日戊戌,以災異屢見,疫癘不已,詔:「大赦天下。」十九日庚子,更置鑄錢司。二十一日壬寅,天皇臨朝,敕諸國朝集使曰:「朕選卿等,任為國司,奉遵條章,僅一二人。而或虛飾干譽,或背公營私。以故國內弊損,百姓困乏。自今以後,勤恪奉法者,褒賞之;懈怠無狀者,貶黜之。宜知斯意,各自努力。」是歲,穀頗不稔。自夏至冬,天下患豌豆瘡,夭死者多。
八年丙子,春二月二十八日戊寅,以從五位下阿倍繼麻呂為遣新羅大使。三月辛巳朔,行幸甕原離宮。五日乙酉,還宮。夏五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六月二十七日乙亥,幸芳野離宮。秋七月十三日庚寅,還宮。十四日辛卯,以太上天皇病,詔:「度僧一百人。都下四大寺行道七日。給天下百姓僧尼有病者藥糧,及高年穀。賑恤鰥寡惸獨。」是月,遣唐副使中臣名代還自唐。冬十月二十二日戊辰,詔曰:「如聞比年太宰所管諸國,公事稍繁,勞役不少。加以去冬疫瘡,男女困憊,農事有廢,五穀不饒。宜免今年田租。」二十七日癸酉,太白入月。十月十九日甲午,以秋稼不熟,詔免京畿及二監田租。
九年丁丑,春正月二十二日丙申,詔遣持節大使藤原麻呂,副使佐伯豐人等於陸奧。闢男勝村,通路于出羽柵。二月十五日己未,遣新羅使還,奏:「新羅失常禮,不受使命。」於是召羣臣陳意見。三月三日丁丑,詔:「每國造佛像三軀,寫大般若經一部。」夏四月乙巳朔,遣使奉幣伊勢神宮、大神社,筑紫住吉、八幡二社、香椎宮,告新羅無禮之狀。十九日癸亥,以太宰管內諸國疫瘡流行,百姓多死,詔:「奉幣部內諸社,賑恤貧民,給湯藥。」五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召僧六百于宮中,讀大般若經。十九日壬辰,詔曰:「四月以來,旱疫竝行,田苗焦萎。由是,禱祈山川,奠祭神祇,未得効驗。朕以不德,實致玆災。思布寬仁,以救民患。宜令國郡審錄冤獄,掩骼埋胔,禁酒斷屠,賑恤高年篤癃。普賜文武職事以上物。其大赦天下。」六月甲辰朔,以百官患疫廢朝。秋七月二十三日乙未,以右大臣藤原武智麻呂疾,大赦天下。二十五日丁酉,以武智麻呂為左大臣。是日,薨。八月二日癸卯,命天下僧尼:「每月讀最勝王經,齋日禁殺生。」十三日甲寅,詔曰:「自春以來災氣劇發。朝野貴賤,死亡實多。良由朕之不德,致此災殃。仰天慚惶,不敢寧處。宜優復百姓,使得存濟。其免天下今年租賦,公私逋負。諸國神祇,能興風致雨,未預幣帛者,咸入供幣之例。」十五日丙辰,召僧七百於宮中,轉讀大般若經、最勝王經,祈國家安寧。九月二十八日己亥,以從三位鈴鹿王知太政官事,賜京畿二監僧二千三百七十六人綿鹽有差。是秋,大倭、伊賀、駿河、伊豆、若狹、長門饑疫,賑給之。冬十月二日壬寅,停収左右京徭錢。七日丁未,停額外散位輸續勞錢。十九日己未,地震。二十六日丙寅,講金光明、最勝王經於大極殿。十一月三日癸酉,遣使天下,修造諸神社。二十二日壬辰,宴羣臣于中宮,賜物有差。十二月二十七日丙寅,改大倭國為大養德國。是歲,自春至秋,疫瘡大發。始自筑紫,遂遍天下,人多死亡。
十年戊寅,春正月庚午朔,信濃獻神馬。十三日壬午,立阿倍內親王為皇太子,大赦天下。以大納言橘諸兄為右大臣。十七日丙戌,行幸松林,宴文武百寮,齎祿有差。是月,太宰府奏:「新羅使來。」三月二十八日丙申,施山階寺封一千戶,鵤寺二百戶,隅院一百戶。夏四月十七日乙卯,詔令畿內七道轉讀最勝王經三日,以祈國家隆平。五月三日庚午,停諸國健兒。二十四日辛卯,遣右大臣橘諸兄、神祇伯中臣名代等於伊勢,奉神寶於大神宮。六月二十四日辛酉,遣使太宰府,放還新羅使。秋七月七日癸酉,御大藏省,觀相撲。又御西池宮,命文人賦詩,賜物有差。八月二十六日辛卯,令天下諸國上國郡圖。九月丙申朔,日有食之。六日辛丑,地震。冬十月三日丁卯,免京畿二監今年田租。二十五日己丑,遣巡察使于七道,採訪政績民風。 十一年己卯,春正月甲午朔,出雲獻赤烏,越中獻白鳥。二月二十六日戊子,以皇后疾,大赦天下。常赦所不赦者,咸赦除之。三月二日甲午,行幸甕原離宮。五日丁酉,還宮。二十一日癸丑,以對馬島獻神馬,詔賑給孝子順孫、高年鰥寡惸獨不能自存者。二十三日乙卯,天皇從太上天皇行幸甕原離宮。二十六日戊午,還宮。夏五月二十三日甲寅,詔曰:「諸國郡司,徒多員數,無益任用,侵漁百姓,為蠧實深。减省舊員,改定其數。」辛酉晦,詔:「免諸國今年出舉正稅之利。」秋七月十四日甲辰,詔:「使天下諸寺,轉讀五穀成熟經,悔過七日夜。祈風雨調和、年穀成熟。」九月庚寅朔,日有食之。冬十二月十日戊辰,渤海遣使獻方物。
十二年庚辰,春正月戊子朔,飛驒獻白狐、白雉。十三日庚子,以外從五位下大伴犬養為遣渤海大使。二月七日甲子,行幸難波宮。十九日丙子,車駕還官。三月十五日辛丑,以外從五位下紀必登為遣新羅大使。夏五月十日乙未,車駕幸右大臣橘諸兄相樂別業。十二日丁酉,還宮。六月十五日庚午,敕曰:「朕君臨八荒,奄有萬姓,履薄馭朽,情深覆育。求衣忘寢,思切納隍。恒念何答上玄。人民有休平之樂,能稱明命。國家致寧泰之榮。普施寬仁,挂網之徒,保身命而得壽。廣布鴻恩,窮乏之類,脫寒微而有息。宜大赦天下,免流人穗積老、多治比祖人等入京。」十九日甲戌,令天下每國寫法華經十部,造七重塔。秋八月二十日甲戌,省和泉監,并河內國。九月三日丁亥,太宰少貳藤原廣嗣反。以從四位上大野東人為大將軍,從五位上紀飯麻呂為副,討之。十日乙未,遣治部卿三原王於伊勢,奉幣帛於太神宮。十五日己亥,勅畿內七道曰:「比來緣筑紫有不軌之臣,命軍討伐。願憑聖祐,欲安百姓。其每國造觀世音像,寫觀世音經。」冬十月五日戊午,大伴犬養還自渤海。九日壬戌,詔大野東人,祈平賊於八幡神。十五日戊辰,紀必登還自新羅。二十九日壬午,行幸伊勢。十一月二日乙酉,至伊勢關宮,淹留十日。三日丙戌,遣少納言大井王,奉幣帛於大神宮。四日丁亥,獵于和遲野。五日戊子,藤原廣嗣伏誅。十二日乙未,車駕發關宮。十四日丁酉,進至鈴鹿郡赤坂頓宮。二十六日己酉,至美濃當伎郡。十二月二日甲寅,幸宮處寺及曵常泉。四日丙辰,車駕巡觀國城。六日戊午,至近江坂田郡橫川頓宮。以將遷都,使右大臣橘諸兄,經略山背相樂郡恭仁鄉。十三日乙丑,幸志賀山寺禮佛。十四日丙寅,車駕至相樂郡玉井頓宮。十五日丁卯,幸恭仁宮,始作京都。太上天皇、皇后繼至。
十三年辛已,春正月癸未朔,始御恭仁宮受朝。宮垣未成,繞以惟帳。十一日癸巳,遣使奉幣大神宮及七道諸社,以告遷新京。二十二日甲辰,藤原廣嗣與黨,處罪有差。二月七日戊午,詔曰:「馬牛代人,服役養民。因茲先有明制,不許屠殺。今聞百姓猶有屠殺。如有犯者,不問蔭贖,先决杖一百,然後科罪。又聞國郡司等,非緣公事,聚人田獵,妨民產業,損害實多。自今以後,宜切禁斷。更有犯者,必擬重科。」三月壬午朔,日有食之。二十日辛丑,攝津職言:「比日有鸛一百餘集宮殿,每日辰來未去。」因遣使鎮謝焉。二十四日乙巳,詔天下每國:「置金光明、四天王護國之寺,法華滅罪之寺。」閏月二十四日甲戌,奉秘錦冠佛經等於八幡神宮,以賽宿禱。夏五月六日乙卯,行幸河南觀狩獵。秋七月十日戊午,太上天皇徙御新宮,天皇奉迎河上。十三日辛酉,宴羣臣于新宮,奏女樂、高麗樂。五位已上,賜祿有差。八月二十八日丙午,移平城二市于恭仁京。九月四日辛亥,以遷都,免左右京百姓調租,四畿內田租。八日乙卯,勅:「大赦天下,免大養德、伊賀、伊勢、美濃、近江、山背等供奉行宮諸郡今年調。」十二日己未,遣木工頭智努王、民部卿藤原仲麻呂等,頒給京都百姓宅地。賀世山西路以東為左京,以西為右京。丁丑晦,行幸宇治及山科。冬十月二日己卯,還宮。十六日癸巳,賀世山東河橋成。十一月二十一日戊辰,勅名新京曰大養德恭仁大宮。十二月十日丙戌,并安房于上總、能登于越中。是歲,佐渡霖雨傷稼,免田租庸調。
十四年壬午,春正月丁未朔,以大極殿未成,權造四阿殿,受朝賀。五日辛亥,廢太宰府,付官物於筑前國司。二十三日己巳,陸奧言:「雨赤雪。」二月三日戊寅,太宰府言:「新羅使來朝。」
【○按上文既廢太宰府,而此云太宰府者,豈筑前國司所攝歟。姑仍本書舊文。】
五日庚辰,以宮室未成,遣右太辨紀飯麻呂於太宰,饗新羅使而還之。三月二十四日己巳,地震。夏五月三日丙午,遣使畿內,檢校被水百姓產業。十日癸丑,越智山陵壞。十三日丙辰,遣知太政官事鈴鹿王等修營之。十七日庚申,遣使奉物山陵。六月五日戊寅夜,京師雨飯。秋七月癸卯朔,日有食之。八月二日甲戌,令京畿七道諸國司等錄上孝子、順孫、義夫、節婦、力田人名。十一日癸未,敕造宮卿智努王等,造離宮於近江紫香樂。十二日甲申,行幸石原宮。十三日乙酉,造大橋於恭仁宮城西南。二十七日已亥,行幸紫香樂宮。九月壬寅朔,幸刺松原。四日乙巳,車駕還恭仁宮。十二日発丑大風雨。十七日戊午,遣巡察使於七道。冬十月十七日戊子,流正四位上鹽燒王於伊豆三島。
【○正四位上,本書作從四位下。然檢本書,先是既書正四位上,故訂之。】
十一月五日丙午,免左右京畿內今年田租。十一日壬子,大隅言:「空中有聲如鼓,地大震動。」二十五日丙寅,遣使檢之。十二月十六日丁亥,地震。庚子晦,行幸紫香樂宮。是歲,以參議藤原豐成兼中衛大將。
【是歲以下,據本書天平神護元年十一月之文、公卿補任、歷代皇紀並為十二年正月事。今姑從本書。○按本書神龜五年始置中衛府大將一人,而不書以某為大將。據萬葉集、公卿補任,先是藤原房前為中衛大將。然其年月未詳,故不書。說見房前傳。】
十五年癸未,春正月二日壬寅,車駕至自紫香樂。三日癸卯,御大極殿,受朝賀。十二日壬子御石原宮樓,饗百官及有位人。十三日癸丑,集僧金光明寺,讀金光明、最勝王經。十四日甲寅,太宰府始供腹赤魚。
【○十四日以下,公事根源、年中行事引官曹事類、筑後國風土記。○按公事根源曰,景行帝時,筑紫宇土郡人獲魚獻帝。至是正月始供腹赤。後世元日節會奏腹赤贄,以為恒例。】
二月十一日辛巳,并佐渡于越後。二十五日乙未,月掩熒惑。二十七日丁酉,月掩太白。夏四月三日壬申,行幸紫香樂。十六日乙酉,還宮。是月,新羅使至筑前,責其失禮却之。五月三日辛丑,自三月不雨,至是月。奉幣帛於內諸社祈之。五日癸卯,以右大臣橘諸兄為左大臣。二十八日丙寅,備前言邑久郡海漂大魚五十二隻,聲如鹿鳴。六月二十四日辛卯,自酉至戌,宇治河涸,行人掲涉。秋七月戊戌朔,日有食之。五日壬寅,出雲言:「楯縫、出雲二郡大雷雨,山崩壞盧舍,埋田畝。」庚寅,地震。
【○今按,此月無庚,疑甲寅之誤。甲寅十七日也。】
二十六日癸亥,行幸紫香樂宮。是月,上總大風雨。八月丁卯朔,幸鴨川,改名宮川。冬十月十六日辛已,詔造金銅盧舍那佛大像。十一月二日丁酉,車駕還恭仁宮。十二月二十六日辛卯,始置筑紫鎮西府。以從四位下石川加美為將軍,外從五位下大伴百世為副。先是,毀平城大極殿,遷於恭仁宮,四年功竣,所費巨多。至是,更造紫香樂宮,停營恭仁宮。
十六年甲申,春正月丙申朔,廢朝。閏月乙丑朔,詔:「召百官於朝堂,議恭仁、難波二京便利。」四日戊辰,遣從三位巨勢奈氐麻呂等,就市採訪民言。十日乙亥,行幸難波宮。十三日丁丑,安積親王薨。二月十日甲辰,幸和泉宮。十三日丁未,車駕還難波官。二十一日乙卯,恭仁京百姓欲遷難波者聽之。二十二日丙辰,行幸安曇江。二十四日戊午,行幸紫香樂宮。二十六日庚申,敕定難波宮為皇都。三月十四日丁丑,召二百僧轉讀大般若經於紫香樂宮。十五日戊寅,召三百僧,讀大般若經於難波宮。夏四月十三日丙午,紫香樂宮西北山焚,城下男女數千撲滅之。因賜布人一端。二十一日甲寅,廢造兵、鍛冶二司。五月,肥後雷雨、地震,山崩水溢,人多壓溺。賑恤之。六月二十一日壬子,雨水。秋七月二日癸亥,太上天皇幸智努離宮。七日戊辰,太上天皇幸仁岐河。八日己巳,車駕還難波宮。九月十五日甲戌,遣巡察使於畿內七道。二十七日丙戌,頒三十二條於巡察使,因敕曰:「頃聞國郡官人,不奉法令,擅求利潤。公民歲弊,私門日增。朕之股肱,豈令如此。自今以後,宜依頒條,每四考終,必加訪察奏。即隨善惡,黜陟其人。遂令涇渭殊流,賢愚得所。若有巡察使諂曲為心,升降失理,當據法律,以明勸沮。無偏無黨,清風肅俗,拔自常班,處以榮秩。宜告所司,知朕意焉。」冬十月十一日庚子,太上天皇幸珍努及竹原井離宮。十三日壬寅,大上天皇還難波宮。十一月十三日壬申,造盧舍那佛像於甲賀寺。是日,始建骨柱。天皇親臨,手引其繩。十四日癸酉,太上天皇幸甲賀宮。十七日丙子,太上天皇自難波至。
【○按此時既遷難波,不應書自難波至。疑有脫誤,未詳。】
十二月二日庚寅,有星孛於將軍。四日壬辰,使天下諸國修藥師悔過七日。八日丙申,度一百人,然一萬燈於金鐘寺及朱雀路。
十七年乙酉,春正月己未朔,廢朝。新京宮垣未成,繞以惟帳,宴五位以上,賜祿有差。夏四月戊子朔,市西山焚。三日庚寅,寺東山焚。八日,乙未,伊勢真木山焚。仰山背、伊賀、近江等國撲滅之。十一日戊戌,宮城東山焚,三日不滅。十五日壬寅,召還流人鹽燒王。二十七日甲寅,依巡察使奏,詔免諸國去年田租,大赦天下。是日,地震,三日不止,美濃殊甚。五月二日己未,讀最勝王經於京師諸寺七日。是日,太政官召諸司議定都。六日癸亥,車駕還恭仁宮。百姓拜謁道左,稱萬歲。八日乙丑,敕大安、藥師、元興興、福四寺,讀大集經,奉幣諸社祈雨。九日丙寅,發近江國民一千人,令滅甲賀宮邊山火。十日丁卯,讀大般若經於平城宮,自戊午朔至是日,每日地震。十一日戊辰,奉幣帛於諸陵。車駕行幸平城,居中宮院。諸司百官各歸本曹。十六日癸酉,地震。十八日乙亥,又震。天皇親臨松林倉廩,賜從官穀有差。是月,地震異常,往往地裂水湧。六月四日庚寅,遣使奉幣帛于大神宮。五日辛卯,復置太宰府。秋七月五日庚申,祈雨。十七日壬申,地震。十八日癸酉,又震。八月十五日庚子,設無遮大會於大安殿。二十四日己酉,地震。二十八日癸丑,行幸難波宮。甲寅晦,地震。九月二日丙辰,又震。四日戊午,知太政官事兼式部卿鈴鹿王薨。十五日己巳,禁天下屠殺三年。十七日辛未,敕:「朕頃日枕席不安,稍延旬日。以為治道有失,民多罹罪。宜大赦天下,常赦所不赦咸赦之。賑恤高年八十以上,及鰥寡惸獨、篤癃不能自存者。」十九日癸酉,天皇不豫。敕平城、恭仁留守,固守宮中。悉追孫王赴難波宮,遣使收平城宮鈴印。又令京畿諸寺名山行藥師悔過法,奉幣禱祈賀茂、松尾等社。放諸國鷹鵜,度三千八百人。二十日甲戌,遣使奉幣帛於八幡社。令京畿諸國寫大般若經一百部,造藥師像七軀,寫藥師經七卷。二十三日丁丑,聚六百僧於平城中宮,讀大般若經。二十六日庚辰,車駕還平城。冬十月二十八日辛亥,河內言:「獲白龜。」十一月二日乙卯,配僧玄昉於筑紫,檢造觀世音寺。十二月十五日戊戌,移恭仁宮兵器於平城。
十八年丙戌,春正月癸丑朔,廢朝。十四日丙寅,地震。二十八日庚辰,右京女子,一產三女,賜稻。二十九日辛巳,地震。壬午晦,又震。三月七日己未,以河內獻白龜,授天下六位以下爵一級,孝子順孫、義夫節婦,及力田者二級。十五日丁卯,敕曰:「興隆三寶,國家之福田。撫育萬民,先王之茂典。故為寶基永固,皇胤長承,天下安寧,黎元利益,講仁王般若經。聞其教,以慈為先。宜赦天下。」夏四月五日丙戌,以左太臣橘諸兄兼太宰帥,中納言藤原豐成兼東海道鎮撫使,參議式部卿藤原仲麻呂東山道鎮撫使,中納言巨勢奈氐麻呂北陸、山陰兩道鎮撫使,參議大伴牛養山陽道鎮撫使,參議紀麻呂南海道鎮撫使。五月九日庚申,禁諸寺私買民田園,永為寺地。六月五日丙戌,地震。秋七月辛亥朔,遣使畿內祈雨。九月三日壬子,遣縣女王侍伊勢齋宮。十三日壬戌,地震。戊寅晦,以恭仁大極殿施國分寺。閏月十三日辛卯,地震。冬十月六日甲寅,天皇、皇后從太上天皇幸金鐘寺,慶盧遮那佛像。是月,日向言:「風雨損蠶。」因免調庸。十二月十日丁巳,停七道鎮撫使,復差點京畿諸國兵士。是歲,渤海及鐵利人一千一百餘人慕化來朝。安置出羽,給衣糧放還。
十九年丁亥,春正月丁丑朔,廢朝。御南苑宴侍臣。敕曰:「朕寢膳違和,延經歲月,省己推物,豈無矜慈。宜大赦天下,救濟憂苦。」二月二十日丁卯,以去年亢旱,年穀不稔,詔賜大臣以下、諸司才長上已上,稅布鹽有差。二十二日戊辰,賑恤大養德、河內、攝津、伊勢、志摩、近江、丹波、出雲、播磨、美作、備前、備中、紀伊、淡路、讚岐飢饉。三月十六日辛卯,改大養德國,復為大倭國。夏四月十四日己未,紀伊旱疫,賑給之。五月十二日丁亥,地震。十五日庚寅,講仁王經於南苑,使天下諸國,亦講之。十八日癸巳,賑恤近江、讚岐飢。六月十五日己未,雩於羅城門。秋七月七日辛巳,詔曰:「自去六月,京師亢早。由是奉幣名山,祈雨諸社,至誠無驗,苗稼焦凋。此蓋朕之政教,未治於民乎。宜免左右京今年田租。」冬十月癸卯朔,日有食之。十二月十四日乙卯,以太上天皇疾,大赦天下。
二十年戊子,春正月壬申朔,廢朝。三月八日戊寅,敕:「朕以薄德,君臨四海,夙興夜寢,憂勞兆民。然猶風化未洽,犯禁者多。是訓導之不明,非黔首之愆咎。萬方有罪,在予一人。咸洗瑕穢,更令自新。宜大赦天下。」夏四月二十一日庚申,太上天皇崩。二十二日辛酉,敕天下舉哀三日。二十八日丁卯,葬元正天皇,敕天下素服。六月五日癸卯,百官諸國釋服。秋七月十八日丙戌,寫法華經一千部,薦元正帝冥福。八月五日癸卯,改定釋奠儀式器服。二十一日己未,車駕行幸散位葛井廣成家。冬十月二十八日乙丑,詔免京畿七道田租。十二月十八日甲寅,遣使鎮祭佐保山陵,度僧尼各一千。是歲,河內、出雲、近江、播磨饑,賑給之。 天平感寶元年己丑,春正月丙寅朔,廢朝。使天下諸寺悔過七日,轉讀金光明經,禁天下殺生。四日己巳,以比年亢旱,五穀不登,給文武官及諸家司米。二月二十一日丙辰,以屢有匿名書,下詔:「教誡百官及大學生徒。」二十二日丁巳,陸奧始貢黃金。奉幣畿內、七道諸社告之。三月乙丑朔,日有食之。是春,上總飢,下總旱蝗飢饉,石見疫。賑給之。夏四月甲午朔,天皇行幸東大寺,北面對盧舍那佛像,皇后、皇太子侍焉,羣臣、百寮、士庶列次殿後。敕遣左大臣橘諸兄,告佛以陸奧出黃金。又宣詔布告王親、百官、萬民。二日乙未,大赦天下。五日戊戌,遣民部卿紀麻路等於伊勢,奉幣帛於大神宮。十四日丁未,幸東大寺,御盧舍那佛前殿。詔授左大臣從一位橘諸兄正一位,大納言藤原豐成為右大臣。是日,改元。五月二十七日庚寅,給穀鰥寡孤獨、疾疹之徒,不能自存者,人五斗。表旌孝子、順孫、義夫、節婦,終身勿事授力田無位者位一階,免天下今年田租,陸奧三年調庸。閏月九日壬寅,度一千人於宮中。十日癸卯詔曰:「朕以寡薄,恭承實祚,恒恐累二儀之覆載,虧兆庶之瞻依,徒積憂勞,政事如闕。神之貽咎,實由朕躬。比者時屬炎蒸,寢膳乖豫,百寮惶恐,左右勤劬。今欲克順天心,消除災氣。乃求改往之術,深謝在予之僽。宜流渙汗之恩,施蕩滌之政。可大赦天下。但殺父母,及毀佛尊像者,不在此例。」二十三日丙辰,天皇遷御藥師寺。秋七月二日甲午,讓位於皇太子。 天皇篤崇佛法,敬信僧行基等自稱三寶奴,又稱沙彌勝滿。
天平勝寶六年四月,幸東大寺,登壇從唐僧鑑真受菩薩戒,皇后及孝謙帝竝受戒焉。
【天平勝寶以下,日本高僧傳。○元亨釋書曰,天平二十一年正月,帝於平城中島宮,屈行基受菩薩戒。而以鑑真受戒,係去年。今考諸書,釋書恐誤。】
八歲五月三日乙卯,崩于寢殿,年五十六。
【年據本書大寶元年生之文,及歷代皇紀。】
葬于佐保山陵。
【○延喜式山下有南字。】
葬儀用師子座、香天子座、金輪幢、大小寶幢、香幢花縵蓋繖等,一如奉佛,令笛人奏行道之曲。天皇嘗巡幸京師,道經囹圄,聞悲痛聲,心甚愍惻。遣使覆審其輕重,降恩悉免死罪已下,竝賜衣服,令其自新。天皇出家歸佛,故不奉諡。
【○水鏡曰,天皇禪位落髮。愚管抄、一代要記曰,天皇出家。今考本書孝謙紀有出家之文,而無落髮之事,未知水鏡何據。】
至天平寶字二年,追尊曰勝寶感神聖武天皇,諡天璽國押開豐櫻彥尊,後稱聖武天皇。
●●參考●●
大日本史 卷之第十六 終
[久遠の絆]
[前卷]
[次卷]
[再臨ノ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