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略 光格天皇紀

光格天皇

第百十九世、光格天皇

 光格天皇,諱兼仁。東山帝曾孫‧典仁親王第六子,後桃園帝之再從弟。母成子內親王,中御門天皇女。

 明和八年(辛卯)八月十五日,生於閑院。稱祐宮。【近代帝王系譜、親王系圖。】
 至是,繼大統,時年九歲。以關白尚實為攝政。【散狀留、公卿補任。】初先帝之疾也,上皇以無子,與准后內前謀欲,迎崇光院裔貞敬親王為嗣,不果。及崩,關白尚實奉遺詔,迎帝立之。【十三朝紀聞。※紀元二千四百三十九年已亥歲踐祚。※安永八年十一月廿五日踐祚。】

 安永九年(庚子)夏六月,霖雨,寒如冬。【續王代一覽。】
 秋八月,將軍家治陞右大臣。
 冬十二月,攝政尚實為太政大臣。【公卿補任。】
 是歲,京師婦女始用涼傘。古來民間婦女,無都鄙冒菅笠。至是其俗變,尋男子亦用之。【十三朝紀聞。】

 
天明元年(辛丑)春正月,帝元服。太政大臣尚實加冠,左大臣輔平理髮。【公卿補任。※安永十年四月六日改元。※『尚書』云:「顧諟天之明命。」】
 夏五月,帝始讀書。【一本皇運紹運續錄。】
 將軍家治養大納言治濟子豐千代為嗣,更名家齊。
 二年(壬寅)春三月,德川家齊為權大納言,敘從二位。【續王代一覽。】
 秋七月,關東地震,相模最甚。函根山崩,小田原城壞。【※關東地震。】
 八月,江戶海溢。【十三朝紀聞。】
 是歲,『群書類聚』成,六百三十五卷,檢校塙保己一之所輯。著書之廣大,古來無比云。【和漢年契。※群書類從成。】
 三年(癸卯)夏五月,上野草津溫泉暴熱。浴人爛死,雨夜生焰。
 六月,諸國大水,寒如冬。人咸服綿衣。
 秋七月,上野、信濃地大震。淺間嶽及草津山火。時熱泥沸湧,利根川溢,漂沒三十五村。是日,江戶雨灰如雪。【續王代一覽。】
 八月,東國饑,南部尤甚。斗米直二千五百錢,餓莩相望。先是,京都祇園祭,棄餒鮓于街衢。古老曰:「是凶歉之兆也。」果如其言。【經濟問答祕錄。※東奧大饑。】
 四年(甲辰)春三月,家治奏呈榖千石於閑院親王以終其世。親王,帝生父也。【十三朝紀聞。】
 佐野政言殺田沼意知於城中。意知為少老,恃權虐下。嘗借政言家譜而不返,蓋欲裝飾己家譜也。政言忿恨,遂害之。坐賜死,年二十八。政言妻青山氏,有姿容,閑於婦道。政言豫憐罪及家累,託事決絕。其妻不知罪,歸父悲哀。及聞政言死,亦自刃而死。其父不哭曰:「真吾女也!」世人義政言,就其墓拜者,絡繹不絕。【翁艸。※佐野政言殺田沼意知。】
 夏五月,天下饑。家治發穀以賑之。
 是歲,伊達重村鑄方鐵錢,行之其部內。文曰:「仙臺通寶。」【※重村鑄方鐵錢。】
 五年(乙巳)春二月,攝政尚實為關白。
 秋九月,琉球大饑。將軍家治貸米萬包、金萬兩於島津重豪,以賑之。【※琉球饑。】
 六年(丙午)春二月,帝親製國詩,以賀家治壽五十。召閑院、伏見二親王,及關白尚實等,各賦寄鶴祝,以賜家治。【慶弘紀聞。】
 秋七月,關東大水。江戶諸川溢,街頭水六七尺。橋皆墜,唯兩國橋存而已。【風也集。】
 九月,將軍家治,薨,年五十。
 冬十月,葬於寬永寺。謚曰俊明院。詔贈太政大臣正一位。【明政間記。※將軍家治薨。】
 幕府削田沼意次封二萬七千石。尋卒,年六十。初意次歷仕二世,甚得寵幸,為老中,奢侈聚歛,無所忌憚。嘗謂:「方今之世,不可令人主近儒生讀書。苟知古今之成敗得失,我輩失勢。今將軍性好畫,足以消日。」於是薦畫工榮川、養川、永德等,比官醫班,日侍家治側。又令近臣一切莫聞外間之事。有山村良旺者,深慨之。常竊語家治,以『三河後風土記』之事。家治欲見之,良旺乃每宿直,懷書侍讀其前。家治大悅,更服拱手而聽之曰:「不圖世有如此書也!」意次聞之不懌,俄出良旺補外官。於是近臣皆拑口。雖有水旱飢饉,家治不復知之。事無大小,取決意次。是秋,家治因病,稍知其不臣。意次不自安,稱疾辭職。時列侯婚意次者,恐連坐罹殃,放還養子、訣別妻婦。家治遺命褫封。意次,意知之父也。【續王代一覽、翁艸。】
 冬十一月朔,日南至。詔修旬節。【散狀留。】
 七年(丁未)春三月,尚實辭關白。左大臣輔平為關白。【亮信記。】
 權大納言家齊為征夷大將軍,遷內大臣。時年十五。【柳營譜略。※家齊為將軍。】
 夏五月,大阪、江戶、神奈川、小田原、林田、熊本皆饑。民蜂起侵掠豪富。家齊遣吏鎮之。【翁艸。】
 六月,諸國大饑。飢民集於闕下,祈穀價賤。【風也集。】
 松平定信為老中。舉吉宗政,省冗費,修武備,禁靡衣、峻宇,張妓樂,厚問遺。天下想望其風采。【續王代一覽。】
 冬十二月,家齊賜一萬石田沼意明,承祖父意次後。遣岡部長備收其相良城,使井上正甫、本多正溫、西尾忠移毀之,各有所分。正甫、正溫,月餘不奏功。忠移獨購求漁網,懸之樓櫓,以轆轤引而倒之,一日而畢。家齊賞其機敏,讓正甫、正溫遲緩。【十三朝紀聞。※毀相良城。】
 八年(戊申)春正月,大內災。帝奉神器,避火於下加茂。即夜,幸聖護院。上皇幸昭高院,以為行宮。近畿諸侯馳集,而龜山城主松平信道先至,奉護鳳輦。及行宮之定,敕准四位侍從。【一本續王代一覽。※大內災。】
 二條城番屬石川甚四郎議曰:「速發倉,賑都下人。」城番曰:「請江戶而後發。」甚四郎曰:「歲歉且災。民之迫饑餒,何待教命之有!其擅發之罪,請吾獨當之。」遂發穀以賑之。家齊聞之,擢甚四郎,為大目付。【十三朝紀聞。】
 三月,敕前左大辨光世,進古宮制度。光世據醍醐理性院所藏圖,更製圖以進。乃詔家齊造大內。家齊課諸侯助役,命松平定信監功。【續王代一覽、天明造營地會圖。※造大內。】
 夏四月,流大阪代官青木楠五郎。楠五郎在職數十年,贓財至巨萬,故黜之。
 五月,收小堀政彌封,放之小田原。政彌為伏見奉行,奪婦女,殺無辜,淫酗肆虐,靡攸弗暨。民訴之江戶,乃奪職詰其罪。時人稱快。【十三朝紀聞。】
 秋九月,家齊課五萬石以上諸侯,築宮垣。【明政間記。】

 
寬政元年(己酉)春正月朔,帝在行宮,停三節會。【亮信記。※天明九年五月十一日改元,續王代一覽作正月廿五日。※『春秋左氏傳』云:「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大赦。復今年徭之半。【翁艸。】
 夏五月,蝦夷酋長月野柄殺松前監吏,及南部商九十餘人。初商人等請松前開市於俱奈尻,賣酒、米、烟艸,賂監吏以網市利。夷民忿恨。月野柄乃將五百人,夜襲市場鏖之。家齊聞之,命松前道廣討之。其將見次等率兵艦三十艘先發。未至,賊皆逃亡。【※蝦夷為亂。】
 秋七月,定諸國娼戶,嚴禁土妓。
 京師町奉行池田金時任滿歸江戶。金時,豪邁明決,每言:「罰一誡眾,吾之律也。」大災後,稟貸九衢,米價將低。而奸商等,相謀不低價。金時察其有奸,微服出沽米。及其俯而升之,直拔刀斬之。諸商驚駭,米價頓賤。【十三朝紀聞。】
 九月,家齊令諸侯各置豫備倉,每秩萬石,積粟五十石。【太平年表。※置豫備倉。】
 二年(庚戌)春正月,青倚門院,崩,年七十五。葬於泉涌寺。門院甚信佛法,親寫『大般若經』六百卷,二十餘年而成。光明檀林以後所不有也。【亮信記。※青倚門院崩。】
 三月,詔曰:「頻年五穀不登,加以災變,下民困窮。群臣、諸司,勤儉以事一人。貢獻贈遺,勿用華麗之品。」【翁艸。】
 秋八月,大內成。【天名造營地繪圖。※大內成。】
 九月,修安鎮法於新宮。
 冬十月,帝及上皇徙御新宮,縱民觀儀。【亮壽記。】
 家齊賜名刀於松平定信、柳生久通、池田金時等,以慰造宮之勞。
 伊達宗村,從儒臣田邊希文,巡視封內,宿某邑。是夜,希文夢嬰兒數十來牽衣裾,覺而後聞其父老言。乃謂:「此邑習俗,生女不舉。恐其成長之後,費資粧也。」於是告其狀於宗村。即日下令,嚴禁其事。且定每生女,給米一石、錢五百之制。邑民至今受其惠。【先哲從談。◎希文,字子郁,號晉齋,通稱喜右衛門,京師人。】
 是歲,家齊減外舶商額。先是,清限十二艘,荷蘭二艘,給銅百萬斤。至是,青減二艘,荷蘭一艘,給銅六十萬斤,更定五歲一貢之期。【十三朝紀聞。※減外舶商額。】
 三年(辛亥)秋八月,輔平辭關白。左大臣輝良為關白。【亮壽記。】
 冬十月,家齊始置醫學館,令多紀安長管之。明和中,多紀安元,私集子弟,講醫書。至是,建為公館,賜二百金供費用。安長,安元曾孫也。【太平年表。※始置醫學館。】
 四年(壬子)夏四月,肥前島原地熱,人艱行步。是夜,山上發火,熱水涌,海亦溢,飄沒民舍,溺死者五萬人。【北窗瑣談、塵泥記。】
 秋九月,家齊始試科於湯島學問所,使寄合以下士應之。其及第者,賜時服、銀帛有差。爾後四歲一試。【十三朝紀聞。※聖堂始設試科。】
 五年(癸丑)春二月,傳奏中山愛親、正親町公明至江戶,議上尊號。初天皇欲尊典仁親王為太上天皇,東人亦有陰翼讚之者。蓋謂事成則迎一橋治濟,稱大御所也。大令將發,所司代堀田正時密告之老中定信。定信大愕,召儒官柴野邦彥諮詢之。邦彥執歐陽修「議濮安懿王疏」以對焉。定信乃接愛親等,阻格朝議。愛親等抗論甚力,定信竟不聽。是日,治濟竊登城,潛居簾內,密聽諍論。始喜懼相半,兩手握汗。及兩卿詞屈,憤惋作色而去。【◎參取中山家記、出鱈目草紙。※中山大納言至江戶議尊號。】
 夏六月,林友直,歿。字子平,年五十六。仙臺人。幼而機警,既長嗜學,慷慨有大志。好周遊四方,健步無比。西窮肥薩,東北入蝦夷,所過觀古昔英雄戰爭之跡,考其攻守勝敗之所由,而尤所注意,在乎邊防。著『海國兵談』、『三國通覽』,梓以行世。家齊以其論海外事,命燬其書,錮之仙臺。子平作「六無歌」,端坐一室而歿。【前哲林子平碑銘。※林子平歿。】
 秋九月,魯西亞人送我漂民,來蝦夷乞互市。漂民伊勢白子之船子也。天明初,駿洋遇颶,漂到魯西亞,居十二年而歸。【續王代一覽。※魯西亞人來蝦夷。】
 冬十一月,家齊遣石川忠房、村上義禮等於蝦夷,謝魯人曰:「此地不管外國事務。西陲有長崎者,是我國應接之地。宜就而請焉。但我邦禁互市久矣,徒致國書無為也。」乃與信牌遣歸。【紀聞。】
 是歲,高山正之,歿。字仲繩,上野人。為人精悍倜儻,好擊劍,唱大義。跋涉天下,鼓舞志士。每入京師,先至三條橋上,遙望天闕,跪地振董曰:「艸莽臣正之。」途人恠笑,不以為意。嘗鞭足利尊氏墓,數其罪惡曰:「爾何物,敢害忠良、戕皇子、虐萬乘之君!」且言且鞭,慷慨淋漓,聲淚共隨,其音足感木石。西遊到筑前,訪宮川家膳。一夕,自刺腹。家膳驚問故,不答。視其已決死,曰:「吾告官驗視,子且勿殊。」正之曰:「諾。」神色如常,談笑移時。夜半,吏來問其所以,不答。又問,曰:「狂矣。」乃執刀自絕其脰而死。人莫知所以死者。【高山操志。◎正之,通稱彥九郎。◎賴山陽曰:「予幼,聞先人善談彥九郎。先人亦嘗數相逢三都閒。記,其鄉貫,係新田郡細谷村人。先世蓋屬南朝者。其好義不無所自云。嘗與客語及元弘帝逃伯耆事,爭其地名訓讀。正之曰:「吾嘗再赴伯耆,訪土人識之。」客不復能爭。其人確實類此。先人嘗欲為之傳,不果。近讀或書正之事,疑為不軌之民,冤矣。予故略敘所聞如此。」※高山彥九郎歿。】
 七年(乙卯)春三月,家齊狩小金原。【太平年表。※將軍狩小金原。】
 冬十月,關白輝良,薨。
 十一月,左大臣政熙為關白。【亮壽記。】
 九年(丁巳)春三月,德川家慶為權大納言,敘從二位。家慶,家齊之嗣子。【寬政日記。】
 秋八月,築天文臺於三條,詔天文博士安倍泰榮測景改曆。
 冬十月,改曆成。更名:「寬政曆」,頒之天下。【續王代一覽。◎紀聞作改曆至十二月成。※寬政曆成。】
 是歲,清人來,貢『山井鼎』等七經、『孟子考文』二百卷。【十三朝紀聞。】
 十年(戊午)秋七月,方廣寺火。安永中雷震此堂,艮隅檐破碎。至是修補成,復震艮隅,遂延燒門廊。時人異之。【明政間記。】
 是歲,家齊使近藤守重案蝦夷。守重到擇捉,魯西亞既建其十字柱於是地。守重命木村謙拔十字柱,易以木標。謙執筆,大書:「大日本惠土呂府。」魯西亞志圖南,既已如此。【回天詩史。※按驗蝦夷地。】
 十一年(己未)春正月,家齊命堀田正敦、正穀,撰寬永以來宗支冊,合之『寬永系圖』,傳名曰『寬永重修諸家譜』,至文化中,成一千五百卷。【十三朝紀聞。】
 三月,家齊割松前章廣封,以其箱館以東,直隸幕府。易以武藏久良喜地,遣松平忠明、石川忠房、羽太正養於蝦夷,設互市場於箱館,令南部、津輕二藩戍之。【明政間記。】
 十二年(庚申)夏五月,家齊使渡邊胤、大河內政壽、三橋成方等,戍擇捉。【十三朝紀聞。※設函館互市場。】
 秋八月,『孝義錄』五十卷成。家齊賜時服、白銀於林信徵、柴野邦彥、尾藤良佐、山上藤一,以賞編集之勞。【續王代一覽。※孝義錄成。】

 
享和元年(辛酉)春三月,家齊使戶川安倫、大河內政長,巡視蝦夷。【太平年表。※寬政十三年二月廿一日改元,續王代一覽作二月五日。※『文選』云:「順乎天而享其運,應乎人而和其義。」】
 夏六月,出羽土寇起,侵山形、上山、高畑地。伊達周宗、上杉治廣,發兵各守國疆,奧羽騷然,踰月而定。初上杉治憲英明,銳意政治。安永初,召紀德民用之,悉革弊政。尋建學校,問民疾苦,遍賑給之。弟治廣承後,能繼其志,聲聞四鄰。至是,農民群起,請其邦君傚上杉治云。【續王代一覽。】
 秋八月,本居宣長,卒,年七十二。伊勢松坂人。初業醫,後從賀茂真淵學國書,著『古事記傳』、『馭戎慨言』等。學風大振,好事者圖像傳世。後有平田篤胤者,詣宣長墓,矢為弟子云。【※本居宣長卒。】
 二年(壬戌)春二月,置蝦夷奉行。以羽太正養、戶川安倫充之。後改為箱館奉行。【十三朝紀聞。※置箱館奉行。】
 夏六月,畿內、近江大水。淀河決,牧方以西河涸,船自內河通。至十一月,河道復舊。【忠貞筆記。】
 三年(癸亥)春正月,修紫宸殿、承明門匾額。博士賀茂保考書之。【一本皇胤紹運錄。】
 夏六月,諸國麻疹。

 
文化元年(甲子)秋九月,魯西亞王遣呤咽涅吐等,送我漂民,來長崎乞互市、通信。漂民仙臺梢子也。寬政癸丑冬,遇颶於岩城洋。甲寅夏,漂到東北一島,魯西亞東境也。乙卯夏,西南到屋和都加乘馬經曠野。六閱月,抵伊兒哥都加,留營生業。居八年,國王徵之,乃乘馹西北行五十日,始到國都。王親問:「欲還本國否?」四人請歸,餘皆乞留。於是載之使節船,西航海三十餘日,經諳厄利亞、荷蘭國南走,到南亞米利加,又西北折過我東洋,泊加模赭都加。其間小島二十一,其十八屬魯西亞,三數我,每島相距一二日程,歸到長崎。自魯西亞國都至此,水路凡一萬三千里,是為邦人一周海之始。【環海異聞。※魯人送漂民,來乞互市。※享和四年二月廿七日改元,太平年表作二月十一日。※『周易』賁卦彖傳云:「觀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後漢書』筍淑傳云:「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備以秉其威。」 】
 是冬,家齊建等澍院、國泰寺、善光寺三剎于蝦夷,弘天台、禪、淨土三宗。蝦夷佛法,始于此。【寺社奉行所記錄。※蝦夷佛法之始。】
 二年(乙丑)春二月,家齊遣遠山景晉於長崎,賜米百包、鹽千包於露西亞,謝送來之勞。而不聽其請。【環海異聞。】
 夏五月,增津輕寧親封,以其連年精勤於蝦夷地也。
 三年(丙寅)春三月,江戶大災。侯邸商宅,神祠佛利,延燒凡二十八萬餘戶。焚死無數。家齊設救恤場於各處,為食賑之。諸侯豪商傚之者多。【太平年表。】
 秋九月,魯西亞船寇樺太,焚朧高柵,執戍卒四人而去。其一人拒格頗健,力竭被執,猶能蹴虜倒數人。有一虜怒聲曰:「日本長崎!」蓋前年抵長崎,請互市弗聽,故今陳其怨也。【南部大膳太夫屆書。※魯人焚朧高柵。】
 十二月,『藩翰譜續編』,及『系圖備考』成。【太平年表。】
 四年(丁卯)春三月,徙松前章廣於陸奧梁川。【松前家譜。】
 夏四月,魯西亞船二艘,寇擇捉,焚名藺穗柵,擒戍卒,進犯舍那。戍兵力戰,斬虜數人。是夜,虜反襲,戍兵敗退,虜乃焚寨,掠器械而去。又泊朧高。家齊傳檄東陲諸藩以備之。【※犯舍那寨。】
 五月,虜抵理井尻,放還樺太俘四人,齎書呈之。其書曰:「前後使价所請不聽,故有此舉。儻執前議,則明年大舉來爭,以力決事耳。」
 六月,家齊遣少老堀田正敦、大目付中川忠英等,巡察蝦夷地。
 秋七月,漕冰一萬五千石於箱館,以充軍粮。【化政日記。】
 冬十月,家齊置松前奉行,以河尻、村垣二人充之。使井上左太夫巡視下田浦賀,及安房、上總海岸。【※始置松前奉行。】
 十二月,命保科容眾、伊達周宗,發兵六千餘人戍蝦夷。遣小管正容、村上義雄監之。虜終不來。明年秋,撤戍而歸。【太平年表。】
 是歲,皆川愿、柴野邦彥,歿。邦彥,字彥輔,號栗山,讚岐人。慨宋學之衰頹,極力起之,名動京師。天明中,幕府召皆川愿,不起,更辟邦彥為侍講,大得其志。世推為宋學之中興。愿字伯恭,號淇園,京師人。【先哲叢談。※皆川愿、柴野邦彥歿。】
 五年(戊辰)春二月,改鑄太政大臣印。【公卿補任。※改鑄太政大臣印。】
 夏四月,家齊築煩臺於相模三崎,命岩本正倫督功。
 秋八月,英吉利船一艘來長崎,抄掠民家,遂至官廳,乞糧牛薪水。奉行松平康英飛檄於肥、筑二藩,將燒夷之。二國之兵未至,而船既遁去。康英悔其失機,自殺以謝。【※英吉利船來泊長崎。】
 冬十一月,命鍋島齊直屏居。坐其戍卒不知英船入港也。【太平年表。】
 十二月,家齊命南部利敬、津輕寧親,戍東西蝦夷。【※戍東西蝦夷。】
 六年(己巳)春正月,浙江商舶漂泊日向福島。【十三朝紀聞。】
 冬十二月,帝賀上皇壽七十。奏樂於宮中。【年代略紀。】
 七年(庚午)冬十一月,德川治紀獻『大日本史』於京師。先是,奏曰:「自予祖先光圀撰此書,校補累世。敢請公『大日本史』之名。」詔許之。至是刻成,納之御庫。【本書序。※德川治紀獻大日本史。】
 八年(辛未)春三月,朝鮮來聘呈國書。家齊遣小笠原忠固、脇坂安董於對馬,受之。返書款:「克綏厥猷。」四字。【來聘書留。】
 夏五月,魯西亞人伊利古留,至理井尻,使其兵八人詣泊岐柵。言語不通,戍兵盡執之,砲擊其船。伊利古留乃卻。【十三朝紀聞。】
 冬十月,『天寬日記』成。【本書序。※天寬日記成。】
 九年(壬申)夏四月,松平定信老,自號樂翁。定信多才能文,盡力政務。少著『國本論』。天明癸卯之災,免部內田租,放婢妾數十人,身衣澣衣,食菜羹,以賑飢民。及其參幕政,務修仁政,禁奢靡,張文教,嚴武備。天下大治,時稱良輔。聞其致仕,莫弗愛惜者。【※松本定信著國本論。】
 秋八月,伊利古留再至理井尻,使所俘擇捉戍卒與我估客二人上岸,請前年我所虜八人。不予,復擬銃。伊利古留迴船避逃。【十三朝紀聞。※魯人又來。】  十年(癸酉)春三月,修石清水臨時祭。是典廢者數百年,至是復之。【公卿補任、散狀留。※復石清水臨時祭。】
 夏五月,伊利古留復來,上書曰:「往歲犯擇捉、樺太等者,皆屬國加模赭都加無賴少年所為,而非吾王所知也。王今既罰之,禁其赴貴國,使臣等謝之。敢乞大國察我無佗,以賜疇昔所拘八卒。」松前奉行服部貞勝報曰:「獻嚮所掠器械,及謝入犯書則聽之。」伊利古留大喜回船。
 秋九月,詣箱館,獻謝書,還器械。我乃歸八虜。伊利古留獻物謝恩。卻而不納,賜糧及薪水遣歸。【※伊利古留獻謝書。】
 十一年(甲戌),諸國旱。
 秋七月,始雨。【十三朝紀聞。】
 九月,關白政熙罷。左大臣忠良代之。【公卿補任。】
 冬十一月,復加茂臨時祭。【一本皇運紹運續錄。※復賀茂臨時祭。】
 十二年(乙亥)秋八月,禁錮小倉城主小笠原忠固於其邸。老臣小笠原出雲,擅權為奸,群臣憤怒,皆出奔他國。忠固不能制。至是,有此譴。【太平年表。】
 十三年(丙子)冬十二月,仙洞宮成。
 十四年(丁丑)春三月,京師雨雹,殺麥苗。
 天皇禪位於皇太子。【亮續記。】曰:「朕若為法皇,不肯薙髮。皇國人何傚西土風乎!」【某氏賦古詩註。】

 
天保十一年(庚子)十一月十九日,崩,壽七十。【散狀留。※陽曆十二月十二日。】葬後月輪山陵,謚光格天皇。【御年譜。】

 帝性聰明,好儒學,能和歌,尤精典故。故正宮殿制,復南北祭,修廢官數百員。讓位之後,幕府奏請舉帝所欲。因修修學院,每歲幸焉。【十三朝紀聞。】又嘗新嘗祭之夜,儀衛司直,環列儼然,燈火煌煌。偶白衣人直來衝隊,蹴燈而去,衛士畏服,莫敢下手者。概帝試衛士也。明日,令詰衛士曰:「甚矣。警備之不慎。奉職捉犯,曷問其人何故。」【某氏賦古詩註。※帝親試衛士。】


[久遠の絆] [後桃園帝] [仁孝天皇] [再臨ノ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