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真政傳紀 敕撰 / 大物主櫛甕玉命・大直根子命 漢譯 / 和仁估安聰

秀真政傳紀御機織留梭廿三:神敕常衣挌八重牆劍名儀紋

惟時天快晴   地靜謐內外清潔   八面循徹則   三千餘物部神會
於高天白石   以拜八重墻寶劍   而后大物主   奇彥命謹白天言
請劍則斬人   者為寶謂者何諸   爾時天日尊   敕於大物主命及
三千餘神等   宜夫劍之初發者   
天之逆矛也   大古國常立尊世
未曾有矛劍   所以者何其時人   天性正直而   能守天之制法故
未曾殺人事   民心潔猶雲玲徹   是謂天神世   既天壽百億萬歲
三代民如是   四代至埿土煮尊   始發莊嚴心   上下為美麗是時
人壽百萬歲   至面足尊之世而   
始生利戈心   其利心所勝之民
奪取他之物   於爰始以斧斬之   治其國雖然   斧則伐木作家器
故停用斧而   更使鍊冶者造矛   以斬彊利人   故此神無生世子
此時人壽平   梢八萬歲古人雖   因食分殀壽   未強定既大古有
從萬壽逶百   從百復萬壽是因   
纈壽神當役   增減之只有懼事
殺無罪人則   其天報歸一人故   是神無世子   況於其餘之人乎
實以所惶也   無子孫則後祭絕   天成道將盡   百萬歲天壽既衰
依之欲為嗣   其祭之故天神迺   謂伊弉諾尊   與伊弉冉尊曰有
豐葦原千五   百秋瑞穗之地宜   
汝往循整之   迺授賜天瓊與矛
瓊則循整璽   矛則天逆矛是也   於爰天兩神   以是兩種天器而
庸之以為循   整其葦原中國而   授瀛洲名曰   磤馭壚島乃兩神
降居於是洲   造作八尋之殿亦   豎國中樘以   馭巡國中柱整民
循治大八洲   是因徹真之瓊教   
故千五百處   葦原咸挽拔為田
整民國豐饒   彌真瓊教循徹故   號彌真瓊國   此曰椰磨睹玖珥
真瓊璽徹則   配朧是日之本故   稱大日本國   雖然皇太神敕命
雖為餘稱號   必勿廢椰磨睹語   朕以瓊教道   永治故臣稱瓊躬
所謂者何是   天外名元元明天   
天祖神常座   於天中席其當裏
在北極之星   現仰見則離平地   三拾六度上   是當天中樘之上
元本睹神之   定痛則當於瀛洲   國中樘之上   故永以瓊之教道
則應感同氣   於天上之睹神故   使國人守護   是為天成神道宗
以實睹天神   與國人相求同氣   
則人心一致   故瓊國兮瓊教兮
是永世治國   寶器兮天業日嗣   授禪之神器   三種第一之神璽
是則以瓊璽   所紀天成神道之   宗源奧秘之書矣
亦以矛為寶   是則以斬罪人矣   其所謂者昔   天兩神受天瓊矛
循國以瓊教   若有邪利口之者   
雖教之不合   己之意則逆於教
逆教則殺之   若逆者赦一人則   習之次第殖   后集其徒私曲立
遂悖天成道   蟠路街為妨於人   訴之則其司   徵捕之奏於天上
則紏明之以   當罪科死刑以矛   殺之治其國   以妨街道配矇經
以殺配解綻   矛訓云保估則綻   
是逆於天教   則庸以矛也未逆
則未曾用矛   所以稱天逆矛也   國亂則缺耕   田荒不登瑞稻故
民貧至世衰   以玆徵捕其罪人   斬之治國則   有民暇以能耕稼
故成瑞穗熟   自民稅天咸捧貢   故循天下人   豐饒安全也蒼生
以自由所產   是謂寶其元因矛   
治國故矛亦   稱寶也未有矛則
亂法者不絕   故作矛為寶因茲   伊弉冉尊曰   若過則循國民日
將殺千頭兮   伊弉諾尊報之曰   汝言愛也吾   日將生千五百頭
乃產良子以   為千五百之邑寮   教之以瓊道   諸受之治其民故
在葦原中國   之西千五百邑君   
循徹天瓊道   故咸以初穗稅天
是曰穫瑞稻   元來葦原中國東   自日高見宮   因治其民故豐饒
是則王杵尊   以日高見安國道   所納瑞穗稻   尚在千五百邑君
故天兩神合   使三千餘神修民   雖然其司主   與天地間遠疏則
以我私悖制   蒙天機之經綸故   
以物部司遣   於四方四隅為主
是名天益人   亦副下益人兩人   以令治其民   始建祥禍度之掟
算罪科輕重   以禍三百六拾五   宛一周天度   是以定於死刑罪
或恨或錯事   殺人則罪當死刑   其魂羅墮故   擊讎以解屍魂羅
是普觸天下   因茲萬民懼不犯   
雖然細戈國   益人悖天之經典
訴之即徵之   紏明則罪當死刑   故入獄而后   受他祥以獲脫死
然後又為禍   終陷惡道被斬罪   是則天未許   所受他祥皆消散
殊益人之奢   所露顯於世厥罪   一度輒赦故   民以為奢侈無罪
依之萬民奢   故好利慾果悖法   
起魔岐幻術   遂及天下大亂也
譬如源一滴   流漸為江河之過   則溢田野兮   若有天下悖經者
一人宥免則   習之及萬人蒙經   萬人逆天制   歸邪則終亂其國
一主立思曲   蒙天經則遂蒼生   倣之亂天下   是猶不能遣源流
過行溢田圃   萬民所為不識則   
何以足養國家哉
朕常察人氣   是本稟干天故有   怪風華屢變   就中易奢而難謙
故以衣服挌   為永世國政道器   定機杼織典   賨一幅經八百絩
荿羽四百枚   以八拾絩名一筭   八絩名一手   以綸樴揃合經絩
以粗荿卷滕   以總絩通納本荿   
每絩懸綸緐   使綸緐踐分陰陽
投梭通緯絲   以循荿為織是則   賨布亦平絹   皆以是機法織之
是名拾算織   大物主國神等者   當為常衣服   入喪以拾片絩織
次名九算織   物部連縣主等者   當為常衣服   入喪以九片絩織
次名八算織   村老及陪臣等者   
當為常衣服   入喪以八片絩織
次七算六算   名太布織萬民等   當為常衣服   入喪以六片絩織
當知朕常著   衣服以拾貳算織   是配月定之   入喪以其片絩織
夏則以麻宁   續糼織布以服之   冬則以綿杅   縷糼織賨以服之
如是以織典   定上下衣服挌則   
永世民安全   衣服莊嚴花麗則
所見豐饒而   內證皆為困窮矣   所以者何其   以賨布絹或染美
或以縙為花   是職人不為耕而   以染縙業故   缺耕之穮隙田荒
田荒則雖植   不登稻穗之實矣   雖有其歲實   朵榖與人數飯糧
都合宛貯置   其朵榖原來民力   
不足而所耕   稻穗實微而味空
故食而不肥   自然漸漸糧不足   侈奢榮耀者   則天神所惡嫌之
故風雨不順   遂有不登稻實稔   是歲萬民瘠   漸耕穮力衰田荒
上下萬民盡   為困窮之世是矣   花美莊嚴則   侈奢之根奢長則
為謀計求利   果入魔岐亂天下   
若亂天下則   須莫蒼生所安身
朕常著綿麻   以為蒼生永安居   故定衣服挌   以為永世之掟規
朕每朝潔齋   著羽兩重衣裳則   拜日輪以祈   蒼生之存壽安居
錦織衣裳則   穄元元明天神於   高天幸瓏宮   行大嘗會時服之
紋綾衣裳則   以禈地丹徹神於   
主基社祥俟   行小掌會時服之
天地祭庸之   所以者何錦綾者   荿羽八百枚   一羽納四絩總經
三千貳百絩   是配豐葦原瑞穗   三千餘秋葉   以祭高天棚機神
稻薩與棚機   同謂多那婆侘祭   其錦綾織典   豎高樑操棚棚杼
三千餘經絩   皆以懸上綸下緐   
因柳綾大小   綸緐四枚或八枚
以別柳紋地   紋菊塵及幸菱等   畫其紋形以   規矩宛摸於經緯
以斜釣紋絩   以糽為玔分紋容   將織則織女   踐綸緐竿分陰陽
天撿人辨糽   挽紏則投梭通緯   循荿以織焉   綸緐名伻何佐俚
紏名圖宇地   辨名與估伻是則   
高機典大概如是
以機定政道   以萬民夫妻居屋   是配荿一羽   五屋組定長一人
是猶一手指   於八拾手以上邑   定村老一人   是配以粗荿卷滕
為首人等役   於八拾村已上部   置縣主一人   是配經絩之一算
為物部等役   於八拾部之國置   
紏生路一人   使物部等以教導
天經之業餘   萬民是各國造也   副糽玔部役   十人循令國人之
所為祥禍以   糽辨明玔直而通   於紏生路役   亦是奏于天上故
國政撤八紘   是為直人等役也   配經紏糽矣   使物部八百人以
為主宰之役   是名大物主命矣   
是副連人役   與事代主役兩人
以令為輔佐   於大物主也副人   配上綸下緐   是大物主命則配
一機主宰矣   故若有民背教者   為十內禍則   組長牽之徃村老
迺村老訂之   禍九科則嘖之免   當拾科餘則   共徃以訴於縣主
迺縣主訂之   其禍九拾科內則   
以科算打杖   其禍當一方度則
入獄而告之   於其國造迺國造   評定之其禍   當一方度則打杖
以追放其縣   凡及貳方度則離   臨縣或國中   若當二方度餘則
是告大物主   迺大物主紏明之   罪當貳百科   則離聯國遷遠島
當三方度則   拔髮剭拔爪黥以   
離交於人中   若當一周天度則
是掟死刑罪   若罪禍當死刑則   從大物主命   受其命以當斬之
三千物部等   當紃聞萬民為禍   則以祥禍度   雖當死罪以私訂
必當勿斬之   民則猶朕之孫兮   使其民能為   守護之則以其司
為其國之神   是神則猶朕子兮   
國守護人者   則猶民之父母兮
其國民者則   猶守護人之子兮   故雖為我子   以私意必勿殺之
雖刺幼實子   則罪當百八拾科   若刺繼子則   罪當貳百七拾科
戡妹及妻則   罪當貳百七拾科   未產猶他女   以產子之妻同妹
擊兄及夫則   罰度三百六拾科   
未產猶他男   以產子之夫同兄
殺實父母則   罰度三百六拾科   殺養父母者   罰度四百科如是
以天機為掟   若民一組悖制法   則猶蒙經絩   一組羅則不循荿
故不為織之   荿猶治器則不治   故常教以機稻矣
于時大物主   謹又白天言古有   
如是不委法   而悖天經者微也
亦侈奢稀也   今如是訂巨細掟   奚有侈奢哉   時天日尊含咲宣
儞生得直言   因不侈心以憶乎   盍校後世哉   今既有侈意之民
天下彌治則   不寒暑飢渴患故   以侈奢為樂   雖然滿奢為常則
若當宇央歲   不登穗則實飢兮   
於爰無所為   故兼定以常衣挌
為循國政鑑   不可不慎兮先是   神校成敗宣   古天神成治世來
生民凡十倍   雖普天下觸禁制   天經道柔和   為循撤政道遲故
瓊教不屆而   自是為敗亂基兮   以利劍禁則   萬民之恐怖不微
制禁循徹速   因以作利劍是也   
昔欲作此劍   於其時觸四方召
鍊冶者拾人   各試令作劍一振   以奉之天上   迺鑑之則在其中
秀鍛鍊者一   其所作劍克冶刃   尖利到割水   故招入於禁中而
迺敕鍛者宣   儞所作劍刃到利   雖然不知有   左右活枯之別也
今當訓其別   儞審承而可作之   
左眼也配春   以有生活之氣故
納左眼之氣   以為鍊冶作劍則   相感同氣故   近於活而疏於枯
若錯殺活人   是所恐於政道矣   右目也配秋   以有殺枯之氣故
納右目之氣   以為鍊冶作劍則   相感同氣故   近於枯而疏於活
無罰人謂獲   有罪被罰人謂枯   
故右目劍則   欲附人殺枯身而
不欲納活身   故殺罪人則本意   是則為循徹   於政道之寶器也
儞以其氣味   當鍛鍊之哉於爰   恐畏承諾之   以潔齋迄百日則
庸右一目努   以鍛作八振之劍   奉備於天覽   則天日尊歡喜而
敕鍊冶者宣   今儞所作劍甚佳   
能合朕本心   是則永傳治國之
神器寶劍也   爾來納置正殿以   庸活枯紏明   故名稱八重墻劍
便褒美以賜   天目一箇神之璽   於鍊冶者也   而后魔術起悖經
亂天下其時   以金折命為首及   物部司六將   皆以賜是寶劍也
六將破魔軍   治之所以八民悉   
獲居安穩矣   以劍威德可枯者
枯盡以歸活   譬如有可伐林則   伐為薪披路   薪乾盡而焚為灰
木靈無殘也   有可斬捨之罪人   則以劍為斬   為不有其殘念故
劍名都流儀   是可伐披之林則   樹天數熟盡   其樹為薪以乾盡
則天熟   天數盡后以火焚   
為灰則勿念   名靈枯火是
則枯樹   故以是三璽為字   劍曰   是所謂都流儀也
若有民表奢   望身分限失業則   果身枯受劍   為令不受是劍故
兼教為身墻   若有國司表奢則   遂掠民敗政   故國民皆為羅枯
是罰莫太之   從與估部役告之   
則改易其司   以當活治其民兮
天臣及陪臣   等各以是禁制挌   忍奢以守道   當為我躬之墻故
號八重墻劍是矣           于時大物主   又復白天言予謹
按之已前有   號破魔弓是劍亦   盍名破魔哉   即天日尊復敕宣
魔則幻術故   崩山起雲顯水火   
是不能近之   故以弓箭破魔軍
敵近則持劍   拂除之或擊斬之   程遠則無為   惟以守其躬墻也
時復請而言   未解有納人身器   號八咫鏡者   劍亦盍名八咫哉
天亦宣鏡者   則納己心身之器   八咫則人丈   故有八咫之稱也
劍則使魔敵   無近干己故墻也   
又復謹乞言   其墻際於八重何
其時天日尊   莞爾含咲宣儞能   獲請深意兮   夫八者未算元之
椰音則璽   昔天兩神為循國   以阿倭宇侘   教之發音聲之道
以生大八洲   其阿音天也配父   倭地也配母   椰音中也配己身
以阿倭椰三   為循國之種是皆   
喉韻配土則   生地名之本韻故
以阿倭貳音   為國名亦以椰音   宛方隅八面   以蒼生名椰侘味
椰則配家社   侘則補治味則身   故為阿倭國   以椰之掌相造殿
居之循八洲   八則椰之掌相故   椰則自一及   千萬故以八為節
然則八重者   猶萬重配數節也   
於爰大物主   含笑言己昔從天
賜大物主役   爾來雖邃思遠慮   未曾解數節   今因天教之巨細
漸以獲識之   伏惟號八重墻則   所持劍物部   之總名是矣今既
命於己魂緒   然當所奉守護則   為世世天孫   以己之魂緒為墻
如是誓天言   其時天日尊又復   
敕大物主宣   宜哉奇彥歡哉儞
武將職既至   先日從皇孫賜以   大國主神號   是猶未足其大功
朕從天兩神   所賜有天逆矛地   未所憚之樹   歷歲今幸獲其樹
者永所授與   以天矛於儞是則   儞生得魂緒   幹直應大瓊教故
為皇孫永世   八重墻大樹之臣   
因茲所賜璽   稱大瓊大國魂神
是則東仁尊   親染璽以聽是矣   此時奇彥深   恐懼伏畏暫不對
時三千物部   各進於大物主言   天敕綸言重   盍速為受得之哉
猶面低未知   時天兒屋命進言   如何奇彥命   恐事甚哉予雖稚
其命之一子   子守命與猶兄弟   
合一心以應   事於世世皇孫尊
奚不受之哉   於爰奇彥漸起座   向尊前三拜   而受神璽頂戴之
其時天日尊   召天太玉香樹山   敕宣天太玉   與香樹山兩人為
皇孫照彥尊   之左右翼之臣也   故以太玉命   為世世攝政之臣
以香樹山命   為武將大物主臣   
永奉仕是神   使六拾餘部之臣
共為守護之   以當治其民是矣   亦敕天兒屋   與子守宣今儞等
為弟丹仁尊   之左右翼之臣故   以天兒屋命   為世世攝政之臣
以子守命為   世世大物主之臣   共為守護之   以當治其民是矣
亦詔天孫尊   宣爾等兄弟互和   
必勿怠其政   以政德秀於真則
遂當歸一統是矣           時大國魂神   於大和國山邊縣
造營殿居此   然後校永世慮則   我今既歷壽   拾貳萬八千餘歲
雖勝於均壽   生死天命必有限   殆存後世哉   故學於豐受神以
我神緒當納   洞中然則為世世   
守皇孫之尊   擁護之神也是則
合高天敕語   故鑿於三諸山中   造洞穴為社   迺奇彥柱提天矛
納於洞穴中   靜居需表直天時   觀別幹直人   於蒼生中為大樹
故植表驗杉   幹直樹故曰主儀   天孫尊敕宣   日本大國魂神是
本來日一軆   分身神德亞天兮   
迺子守命為   大物主役稱大樹
以戶間見命   為物部副將司役   以積齒命為   事代主役奉守護
於瓊瓊杵尊是矣

         
         
         
         
         
         
         
         
         
         
         
         
         
         
         
         
         
         
         
         
         
         
         
         
         
         
         
         
         
      
         
         
         
         
         
         
         
         
         
         
         
         
         
         
         
         
         
         
         
         
         
         
         
         
         
         
         
         
         
      
         
         
         
         
         
         
         
         
         
         
         
         
         
         
         
         
         
         
         
         
         
         
         
         
         
         
         
         
         
         
         
      
         
         
         
         
         
         
         
         
         
         
         
         
         
         
         
         
         
         
         
         
         
         
         
         
         
         
      
         
         
         
         
         
         
         
         
         
         
         
         
         
         
         
         
         
         
         
         
         
         
         
         
         
         
         
         
         
         
         
         
         
         
              
         
         
         
         
         
         
         
         
         
         
         
         
         
         
         
         
         
         
         
         
         
         
         
         
         
         
         
         
         
         
         
         
         
         
              
         
         
         
         
         
         
         
         




[久遠の絆] [御織廿二] [御織廿四] [再臨ノ詔]